你喜歡喝茶嗎?
你知道印度茶和我們的茶有什么區(qū)別嗎?
說到印度的國飲,那肯定就是茶了。對于很多印度人來說,一天應該是從喝一杯印度奶茶(馬薩拉茶)開始的,而這并不就是結(jié)束,在接下來他們可能還會從小賣部和茶攤上再買幾杯喝。
印度奶茶通常是由茶葉、牛奶、糖、姜根、豆蔻和丁香等香料一起制成。
但茶并不是印度的本土產(chǎn)物,追根溯源還是中國茶。而印度茶的歷史也很短。
事實上,在六七十年前的印度,大多數(shù)印度人都沒有喝過茶,更不用說奶茶了。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聊聊印度茶的歷史~
據(jù)稱,早在古印度時期,在東北部的阿薩姆邦,野外就生長著茶樹。
12世紀時,景頗族(跨境民族,國內(nèi)主要分布云南,國外分布在印度和緬甸)和其他幾個土著群體經(jīng)常飲用野生茶。他們把烘烤過的干燥茶葉裝入竹筒中,然后將竹筒包起來熏制。直到今天,景頗族的人仍然這樣喝茶。
但是,這個并不是現(xiàn)在印度飲茶的根源。
據(jù)報道,在中國與歐洲、中東建立的貿(mào)易路線附近的印度城市,人們就開始喝茶了。比如,在17世紀末,古吉拉特邦蘇拉特市的人們用從中國進口的茶來治療胃痛和頭痛。
英國旅行家約翰·奧文頓在《1689年蘇拉特之旅》一書中記載,印度商人喝茶時會“加一些辛辣的香料以及冰糖,甚至還有一些檸檬”。
而印度茶的歷史真正開始還是中英之間的關(guān)系說起。在清朝中后期,茶葉是清政府主要的出口產(chǎn)品之一,甚至是保持貿(mào)易順差的重要工具。
英國商人從中看出了商機,就從大清進口茶葉,又轉(zhuǎn)賣給其他國家,真正的“中間商賺差價”。
英國人也習慣了飲茶,不能再回到?jīng)]有茶的日子了。到了19世紀30年代,英國每年的茶葉消費量高達4000萬磅。
隨著中英矛盾的激化,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英國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茶葉基地,然后他們就找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尤其是阿薩姆地區(qū)。
印度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是非常迅速的,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世紀30年開始,歐洲人、印度商人、阿薩姆人都開始建立茶園。隨著茶葉出口需求的增加,種植茶葉熱潮爆發(fā)。
然而,種植工人是另一回事。很多阿薩姆人不信任茶產(chǎn)業(yè),拒絕在叢林里種植茶葉或者在茶園里工作。為了維護主權(quán),阿薩姆人反抗種植園主,對他們及其家人發(fā)動襲擊。
因此,種植園主不得不從印度其他地區(qū)雇傭工人,成為契約勞工。這些茶工遠離家鄉(xiāng),然后又因為疾病、營養(yǎng)不良以及債務等問題,不得不被困在種植園中。
然而,盡管19世紀末印度茶葉產(chǎn)量激增,但真正喝茶的人卻很少。事實上,大多數(shù)印度茶葉都是被運往國外的。
印度市場上剩下的少量茶葉被賣給了歐洲人,還有推崇英國文化的印度上層人士。
這些人以英國的方式來泡茶,使用專門的茶具和講究的方法,并配上牛奶和糖。
可以說,當時印度有很多茶葉、本土人卻不喝茶的問題根源還是: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
在19世紀80年代,印度有很多反對飲茶的聲音。隨著印度茶園工人遭受虐待的事件越來越多地被曝光,以及印度人逐漸認識到茶園工人的困境,很多印度民族主義者和上層人士都完全放棄了喝茶的習慣。
而這些在20世紀初開始發(fā)生變化。當時全球很多地區(qū)發(fā)生了經(jīng)濟衰退,這就導致印度很多茶葉無法出口,茶葉商人就把重點放在了國內(nèi)市場。他們開始發(fā)起營銷活動,最初針對的就是印度的中上層階級。
最初的廣告與面向歐美人的廣告很相似,重點放在了茶葉的工藝、健康益處以及英式泡茶法。
早期的茶葉包裝展示的也是田園詩般的茶園風景,試圖以此來消除人們對茶園的負面看法。
但印度人向來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他們才不管廣告里是怎么宣傳英式泡茶法的,他們開發(fā)了自己的泡茶技術(shù)。
印度人并沒有用開水浸泡茶葉,而是直接用水或牛奶來煮茶葉。他們經(jīng)常使用碎茶葉或磨碎的茶葉,既能節(jié)約茶葉,又能泡出更濃、咖啡因含量更高的茶。
同時,印度了在茶葉里加入了更多的牛奶和糖,以此來抵消碎茶葉泡出的濃度。
為了讓茶更加“印度化”,茶販在煮茶時會加入新鮮生姜、小豆蔻、肉桂、丁香和月桂葉等香料。
現(xiàn)代印度奶茶很可能就是從早期這些茶飲中發(fā)展而來的。
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印度大型城市中心開始出現(xiàn)茶館。在東部城市加爾各答,大學附近街區(qū)涌現(xiàn)了一些茶屋,提供廉價的茶和小吃。
而這些茶屋,很快成為新聞、政治八卦和文化問題討論的中心,甚至在后來的幾十年里,它們成為知識分子和獨立人士的重要聚會場所。
在孟買和德里,波斯人(來自伊朗的瑣羅亞斯德信徒)建立了咖啡館,提供他們自己的茶和波斯風味的食物。
波斯咖啡館供應一種特別濃稠、浸泡時間較長的茶,被稱為“伊朗茶”。
20世紀30年代,當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時,印度茶葉種植園的產(chǎn)量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但茶葉價格卻出現(xiàn)下跌。為此,印度茶葉委員會發(fā)起了一場積極的營銷活動,以增加全印度的茶葉消費量。
這項活動是針對全國所有消費者的,無論其階級、種族、性別或原籍地。
茶葉流動推銷員們在火車站、工廠和鄉(xiāng)村等地大肆推銷茶葉。他們公開進行演示,教授如何泡茶,并鼓勵人們免費品嘗樣品或?qū)⒁淮涡园b帶回家。
為了提高生產(chǎn)率,推銷員游說工廠和辦公室主管為員工提供茶歇時間。
他們宣傳茶是健康、提神、明智的酒精替代品。
雖然這些行動只是小幅度提升了茶葉消費量,但是卻成功地將茶葉推廣給了許多人,這些人很快喜歡上了茶。
后來發(fā)生的事卻又把茶推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在 20 世紀 30 年代和 40 年代,印度人越來越不能忍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作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一部分,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拒絕英國帝國的商品(包括茶),并公開批評茶園制度的低工資和對契約勞工的剝削。這導致很多茶工罷工或者徹底離開茶園。
同時,甘地反對廣告商對飲用大量茶的宣傳,他表示:濃茶是毒藥,在制定廣告時必須極其謹慎。
廣告商并沒有就此被打擊,反而利用印度獨立運動來推動茶葉宣傳。他們把茶描繪成一種與民族認同感緊密相連的國飲,還委托印度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身著地方服飾的茶客形象,并配上地方語言文字。
雖然這些廣告強調(diào)了地方差異,但是也強調(diào)了國家團結(jié),這些毫無疑問引起希望獨立的民眾的共鳴。
到了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茶葉商人就發(fā)表聲明,宣稱茶葉是印度人民凝聚力所在,也是未來面向世界的文化和經(jīng)濟大使。
獨立后,原本屬于外國人的茶園被逐漸賣給了印度本土人。盡管印度仍然在向外銷售茶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茶葉留在了當?shù)厥袌觥?/p>
在印度獨立后的幾年里,加工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飲茶更加實惠,也更加普及。這要歸功于他們的“CTC(碾碎-撕扯-卷曲)”工藝,該工藝把茶葉碾碎后轉(zhuǎn)化為均勻的顆粒狀。
由于CTC茶的表面積更大,因此沖泡速度也更快,而且沖泡出的杯數(shù)也遠多于同等重量的其他加工茶。
在50現(xiàn)代末,CTC機器進一步改良,然后仿制品更加泛濫,CTC茶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到了50年代和60年代,路邊茶攤和家庭消費量增加,茶成為了印度人的首選飲料。
幾十年后,印度泡茶方式已經(jīng)走出國門,印度奶茶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20世紀90年代,星巴克和一些公司把印度奶茶制成拿鐵,進一步宣傳了印度奶茶。
當然,印度以外的奶茶是經(jīng)過很多改動的,比如加入了濃縮咖啡,或者完全改變牛奶、糖和香料的比例。所以,很多時候真的是此“茶”非彼“茶”。
而在印度,茶是一種價格實惠的日常飲料,也是當之無愧的國飲。
以上就是印度奶茶的內(nèi)容~
你覺得怎么樣呢?
來源:食色那些事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