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

什么樣的茶,才是一杯真正的好茶?

相信這樣的問題拋給任何一個人,第一時間得來的都會是幾秒鐘的沉默。因為決定一杯茶能否稱之為“好”的因素確實是太多了。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喝茶的人心中,一定就有一千種好茶。

雖然說決定一杯好茶的因素十分復雜且因人而異,也很難形成一種能夠一概而論或能被大眾普遍認同的“好茶的標準”,但我們相信,對于任何一款茶的評判,一定是有其“基礎標準”的。

而在此“基準”之上,當一杯茶能夠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比如滿足了我們對于某種風味的追求、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要、甚至只是為我們干涸的喉嚨解了一次渴,就可能成為一杯我們心目中的好茶。

好茶的“基準”

歸根結(jié)底,茶是一種飲品。我們飲下的茶湯,其內(nèi)含物質(zhì)會隨著我們的血液被輸送到身體各處,因此,一杯茶的安全衛(wèi)生,就是首要的基本標準,也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底線。

當然,茶葉的衛(wèi)生安全,與原料、工藝和后期的包裝存儲等整個環(huán)節(ji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有嚴格的衛(wèi)生安全管控。同時茶產(chǎn)品在生產(chǎn)完成之后需要通過各項檢驗、檢測的考驗,當一款茶品達到甚至高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時,才能夠稱之為一杯可以放心品飲的茶,也才具備了成為一杯好茶的必要條件。

在滿足了最為基礎的安全衛(wèi)生條件之后,無論哪種茶類,考量其優(yōu)劣與否的基準也應該進一步細化到其生產(chǎn)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在營洱茶業(yè)界,有一句大家都非常認可的話:原料是基礎,工藝是關(guān)鍵,倉儲是保障,道出了成就一杯好的普洱應該具備的三項基本條件。

首先是原料。其實不僅是茶,世界上任何一種飲品、食品,想要讓它滋味好、受人喜歡、對人體健康無害,原料就是一切的基石。

一片葉子,其營養(yǎng)來自于扎根的土壤,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健康與否、是否擁有多樣性的共生生物與之形成優(yōu)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茶樹自身的生長狀態(tài)、人們對它的管護等,都會直接決定茶葉中每一個細胞的健康程度。

說得小一些,比如我們購買茶葉時,貼著“有機茶認證標識”的產(chǎn)品會更讓我們放心,因為這些茶園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有機認證,原料的天然無公吉就能得到基本的保證。說得大一些,就以我們熟悉的普洱茶為例,其原料首先必須是發(fā)源于云南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云南大葉種,因為大葉種本身豐富的內(nèi)含物質(zhì),再加上云南本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陽光水土,特別是隱秘在高山云霧之中和各種微生物、動植物相生相伴的古樹茶園,讓以它們?yōu)樵系钠斩璩蔀榱藚^(qū)別于其他茶類的一種特別的存在。它不僅對人體有更強的健康功效、滋味變化多端,還能在漫長的時間中保持微生物的活性,越陳越釅。

任何一種茶類,都有其基礎的工藝標準,即使在實踐的過程中偶有創(chuàng)新,也不應該跨越其基礎標準的界限。只有在符合基礎工藝標準框架之下制出的茶,才能夠成為一款標準的紅茶、綠茶或普洱茶。新鮮采摘的鮮葉,讓它萎凋紅變,就只能制成紅茶而無法制成普洱茶;將茶葉送去殺青,就無法制成白茶;或在制作普洱茶時殺青溫度超過了活性物質(zhì)生存的極限,那么這款普洱茶就魅力盡失,完全沒有了有宜微生物成長迭代的空間、喪失了在時間中陳化的潛力,工藝上的失敗就此切斷了它通向一杯好茶的道路。

當原料與工藝完全過關(guān),制成茶品的包裝、保存和倉儲等環(huán)節(jié)也是重要的保障。倉儲對于普洱茶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普洱茶能夠在時間的洗禮中產(chǎn)生無窮變化,所以為它提供一個“舒適”的存放環(huán)境就十分關(guān)鍵,不適宜的溫度、過高的濕度、過強的光線、來自于其他物品的異味等,都會對普洱茶產(chǎn)生致命的傷害。即使是不講究陳化的綠茶、烏龍茶,也應特別注重包裝和存儲時對茶葉的密封和保鮮,否則香氣散盡,再是明前龍井,也喝不出那令人著迷的香氣了。

當然,是否能夠遇到一杯好茶,也與喝茶時的體驗感有關(guān)。因此,正確的沖泡方法也應該是基礎條件之一。不說要像專業(yè)的茶藝師那樣溫杯洗盞、仔細稱量,但一些基礎的錯誤也是應該避免的,比如茶水比例失調(diào)、水溫過低或過高、浸泡時間過長或過短等,盡可能不要在沖泡這一環(huán)節(jié),因為一些人為錯誤而影響對一杯好茶的評判。

適口為珍

拒絕“鄙視鏈”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過“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我們作為每一個個體,向不同的方向成長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力量是有相應的動機的,而這些各不相同的動機,又是由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需求所組成,這些需求有先后,有高低,但并不代表處于高層級需求的人就是“高人一等”,每個人之所以身處不同的需求層級,只因為其人生所處階段、價值追求有所不同。

將這一理論延伸到喝茶,或是評判某款茶是不是一杯好茶,其實也有相通之處。每個人對于喝茶一事所要滿足的需求不同,也直接決定了不同的個體對于一杯好茶的評判標準。我們不能“一刀切”,更不提倡喝茶的“鄙視鏈”:認為名貴的茶才叫好,大眾的普通茶就與“好”沾不上邊;或是認為喝茶要講究,用蓋碗、紫砂精細沖泡原葉,而看不起小青年們馬克杯中掛著尾標的袋泡茶和加了水果、糖奶的調(diào)味茶。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有多個層次,其實對于人們喝茶的需求,我們也可以嘗試劃分出幾個層級。

最基礎的,是滿足一種日常飲料的功能,大家更多地將茶視為一種“有味道的水”,是補充身體水分的一種選擇。針對這樣的需求,什么樣的茶才是一杯好茶呢?除了我們一直強調(diào)的安全衛(wèi)生以外,首先,這杯茶一定是方便的?;蛳翊莶枰粯硬痖_包裝注入熱水即可,飲完之后隨手一扔,清洗杯子都是那么的簡單。又或像方便的“手撕茶餅”“巧克力茶磚”“龍珠”等方便形態(tài)的茶品,品飲工具簡單。

省事快捷。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口味,這類人群喜歡的好茶,一定是符合某些“人類審美共性”的。比如“喜甜、喜香、喜青澀的自然風味等”是人類對口味喜好的共性,在滋味平衡的基礎上偏甜、偏香,這樣的茶一定不會被拒絕。

在基礎需求之上,有人喝茶可能追尋的是茶之健康功效,希望喝茶能夠調(diào)節(jié)自身機體,在一定程度上輔助生活的健康。在這樣的要求之下,我們就要盡可能地去了解不同茶類的屬性,并根據(jù)自己的體質(zhì)特點選擇不同的茶。對于一個睡眠不好的人,或是有“三高”問題的人來說,溫和的發(fā)酵茶如普洱熟茶就大致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茶在中國社會,同樣承載著一種社交功能。除了自己喝的茶,很多人將茶視為一種社交媒介,這也能算作一種需求層級。這時,人們往往更為看重某款茶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的“氣質(zhì)”,或是它在社會中被賦予的“標簽”,比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靶」薏琛奔词恰?/p>

在社交功能之上,喝茶,或是對某種茶品的認同和擁有,也能成為一種身份的標識,并形成一種圈層。他們以茶作為某種“準入標準”,大家都喜歡一類茶、喜歡一種風味特征,能夠在相同的語境下討論茶,或是有能力消費某一價格層級的茶品,那么你就能夠成為其中一員,而符合他們價值標準的茶,自然也是“圈子里的好茶”。

當需求提升到下一個層次,那么我們迎來的就是一批“茶玩家”“收藏家”或是專業(yè)茶人,他們對茶已十分熟悉與了解,甚至可謂專業(yè),他們也已形成了自己對茶的一套價值評判框架。對于他們來說,一杯好茶,也許是對單一產(chǎn)區(qū)、某個山頭風味的極致追求,也許是對制茶工藝的極致考究,又或是對古董茶、中老茶的極度癡迷,這就不是普通的茶品能夠完全滿足的進階需求了。

當然,喝一杯茶,有時也不需要特別的理由,但如果遇到的是一杯好茶,它給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因為一杯好茶,也如同一本好書,我們能通過品飲而閱讀它。一片茶葉,刻錄著其生長環(huán)境中的自然風土、陽光雨露,每一天的成長歷程,都最終稀釋在一杯茶湯之中。喝茶猶如閱讀自然、閱讀生命,在喝一杯好茶的過程中,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什么樣的茶,才是一杯真正的好茶?”我想或許還可以細分,但大致的理解和認知上,我們已經(jīng)有了答案。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