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
具有一定經濟價值、遺傳性狀相對一致的栽培植物群體。
茶樹品種按其來源、繁殖方式和適制茶類,分地方品種、群體品種、育成品種、引進品種、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以及紅茶、綠茶、烏龍茶品種等;
按發(fā)芽遲早分特早生種、早生種、中生種和晚生種;
按審定部門分國家級品種和省級品種。
品種命名
對農家品種或選育品種賦予名稱。
茶樹品種名稱尚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命名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按地名命名:如鳩坑種(產于浙江省淳安縣鳩坑鄉(xiāng))、十里香(產于云南省昆明市金馬鄉(xiāng)十里鋪)等;
按形象比喻命名:如奇曲(枝條彎曲成“S”形)、佛手(葉形如手掌)等;
按葉片大小命名:如勐庫大葉茶、金瓜子等;
按發(fā)芽早晚命名:如吳山清明茶、不知春等;
按芽葉色澤命名:如尖波黃、安吉白茶等;
按芽葉茸毛命名:如福鼎大毫茶、凌云白毛茶等;
按茶味命名:如遠安苦茶、江華甜茶等;
按生育特性命名:如迎霜(霜降前后芽葉仍生長)、櫧葉齊(發(fā)芽整齊)等;
按選育編號命名:如英紅1號、皖農95號等。
有性系品種
亦稱“有性繁殖系品種”。世代用種子繁殖的品種。植株生命力強,適應性廣,繁殖簡便,故多數農家品種均屬此類。
由于有性后代已發(fā)生性狀分離而導致茶樹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多樣性,對茶園管理和鮮葉采收不利,因此,除自然條件差的局部地區(qū)外,已不提倡用有性系品種繁殖。
需有性繁殖時要采取以下措施:選擇植株純度相對較高的茶園留種;選擇優(yōu)良植株混合采種;在苗圃進行單株擇優(yōu)汰劣。
群體品種
具有一定經濟價值,能自行繁殖的一群同種個體。因經長期的自然選擇,故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個體間性狀差異大,在同一群體內常包括著若干個不同的類型。
如龍井群體中,芽葉色澤有綠、黃綠和紫色;發(fā)芽期有早、中、晚;葉形有長葉、圓葉、普通和瓜子形。
群體品種中的一些優(yōu)良單株是系統(tǒng)育種的主要原材料,如高產、優(yōu)質、早生綠茶良種“龍井43號”就是從龍井群體種中選育而成的。
栽培品種
生產上栽種的品種。它可以是地方品種、育成品種或引進品種。
按繁殖方式可分為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有性系品種采用種子繁殖;無性系品種采用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
育成品種
根據預定的育種目標,通過系統(tǒng)選種、雜交育種以及其他育種方法育成的新品種。它比地方品種具有更多的優(yōu)良性狀。
中國絕大多數育成品種系采用系統(tǒng)選種、無性繁殖的方法育成。
當家品種
栽培面積大。在一地區(qū)生產上作為主要栽培的品種。
如勐庫大葉茶是云南茶區(qū)生產紅碎茶的當家品種,福鼎大白茶是江南茶區(qū)生產綠茶的當家品種,鐵觀音、黃棪是閩南茶區(qū)生產烏龍茶的當家品種。
有些無性系當家品種,常作比較試驗的對照種。
國家品種
由國家級品種審(鑒)定機構審(認、鑒)定的品種,可以在全國適宜生態(tài)區(qū)域推廣。
自1984年至2012年,我國分五次審(認、鑒)定國家級茶樹品種124個,其中有性系品種17個,無性系品種107個。
品比
茶樹育種程序之一。將選出的品系或引進品種與對照品種在相對一致的條件下進行比較的試驗,
主要觀測物候期、品質、產量和抗性,需連續(xù)觀測3年以上;同時記載生物學特性和其他農藝性狀,測定主要生化成分等。
凡綜合性狀或某些性狀超過對照的可參加區(qū)試。
區(qū)試
茶樹育種程序之一。主要鑒定茶樹品種的區(qū)域適應性,是鑒(審、認)定的和推廣的主要依據。
在各類茶區(qū)中選擇土壤、氣候條件及栽培管理水平、茶類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設點,按統(tǒng)一實驗設計同時進行,試驗品種的物候期、品質、產量和抗性,重點是對當地氣候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性,
試驗一般需要進行6年。分為國家級和省級二級,
品種審(鑒、認)定
茶樹育種的最后程序。品種審(鑒、認)定組織根據品種區(qū)試結果或生產試種表現、對照品種審定標準,對新育成或引進品種進行評審,從而確定其生產價值及推廣范圍。
茶樹品種審(鑒、認)定主要分國家和省二級。國家級鑒定工作目前由全國茶樹品種鑒定委員會負責;省級由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委員會負責。
標準品種
為了明確同一性狀的不同表達狀態(tài),在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DUS)測試指南中提供標準品種(example variety)。
這主要是出于兩個目的:一是以實例說明性狀,二是提供每個品種適當的表達狀態(tài)的描述依據,以建立國際統(tǒng)一的品種描述。
省級品種
經省(區(qū))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人)定,在省(區(qū))范圍是以生態(tài)區(qū)域推廣的品種。
地方品種
亦稱“農家品種”、“傳統(tǒng)品種”、“地區(qū)性品種”。在當地自然或栽培條件下,經長期自然或人為選擇形成的品種,對當地自然或栽培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除一些無性系品種外,一般多為較混雜的群體,如發(fā)芽期、芽葉色澤和葉形均有多種變異,是系統(tǒng)育種的原始材料。
無性系品種
亦稱“營養(yǎng)繁殖系”。源于同一植株的營養(yǎng)器官通過扦插、壓條或組織培養(yǎng)等方式產生的一群相同個體,并世代采用這一繁殖方式。
由于繁殖過程沒有雌雄配子結合,不發(fā)生基因重組,因此個體間具有同樣的基因型,在相同條件下,表現型也一致。
政和大白茶、鐵觀音、櫧葉齊等品種均屬于無性系品種。
品系
起源于同一單株或同類植株,遺傳性狀相對一致,已通過品種比較試驗,尚未進行區(qū)域試驗或未經審定的作為育種材料的一群同類個體。
如從龍井群體中選出的6043單株,經性狀鑒定、無性繁殖、品種比較試驗之后,就稱6043品系。
株系
育種過程中的前期材料。入選單株時,經初步觀察鑒定、無性繁殖,具有一定數量的同類個體,在品種比較試驗之前統(tǒng)稱株系。
如從龍井群體中選出的龍井6043,前期即稱6043株系。
單叢
亦稱“名叢”。廣東潮汕烏龍茶區(qū)和福建武夷茶區(qū),將一些制作烏龍茶的品質優(yōu)異、風格獨特或具有特殊韻味的單株稱為單叢。一般從有性群體中采用單株選擇法育成,如鳳凰單叢系從鳳凰水仙中選出。
單叢有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并形成固有的商品茶品牌,售價顯著高于群體種。
產于廣東的著名單叢有鳳凰單叢、嶺頭單叢等;福建以武夷山的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四大名叢最著名。
品種區(qū)別
對品種適栽區(qū)域進行的劃分。根據茶樹品種適應性和適制茶類劃定種植地區(qū)。
中國茶區(qū)水平分布廣闊。從北緯18°-36°,從東經94°-122°。垂直分布,從海拔幾米到2600米,茶樹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復雜。1982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區(qū)劃組根據各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茶歷史、品種分布、茶類結構等劃分四大茶區(qū):
①華南茶區(qū)。位于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廣東梅江、連江,廣西潯江、紅水河,云南南盤江寶山、盈江以南,包括廣東、福建中南部、海南省、廣西南部、云南南部。茶樹品種主要是喬木型大葉類,小喬木型和灌木型中小葉類兼有少量分布;主產茶類為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
②西南茶區(qū)。位于米倉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包括黔、川兩省,滇中北部和藏東南部。茶樹品種分布以小喬木、灌木型大中葉類為主,也有少量喬木型大葉類;主產茶類有紅茶、綠茶、沱茶、邊茶等。
③江南茶區(qū)。位于長江以南,大樟溪、石雁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浙、贛、湘三省、粵、桂北部,閩大部,以及鄂南、皖南和蘇南。茶樹品種主要為灌木型中小葉類,間或有小喬木大葉類;適宜生產茶類有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烏龍茶等。
④江北茶區(qū)。位于長江以北,秦嶺、淮河以南,山東省沂河以東,包括陜、皖、蘇、豫、甘、魯部分地區(qū)。茶樹品種主要為灌木型中小葉類,抗寒性較強。茶類以綠茶為主,皖北等地有少量黃大茶。
品種搭配
對具有不同特性或適制性的品種根據生產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搭配種植。合理的茶樹品種搭配可以調節(jié)茶葉采制“洪峰”,有利于改進茶葉品質和提高經濟效益。
如按發(fā)芽期早、中、晚搭配,一般紅茶區(qū)以中生種為主(50%-60%),綠茶區(qū)以特早生、早生種為主(50%-60%);
如按制茶品質特點搭配,則將高香型品種與濃強型品種各占50%左右種植。如同時采摘加工,就可獲得香高味濃的優(yōu)質茶。
品種適制性
品種適宜加工茶類。
一般按照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茶類采摘標準采摘鮮葉原料,加工成相應茶類,通過感官審評來判斷該品種的適制性,如果基本達到或超過該一類茶對照品種的品質,則定為適制該茶。
良種
具有一項或多項優(yōu)良經濟性狀的品種。這種性狀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和時效性。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茶樹良種:
①品質明顯優(yōu)于現當家品種20%以上,或經統(tǒng)計分析增產顯著、品質相當;
②開采期比現當家品種早5天以上,或抗逆性明顯強于當家品種,產量、品質相當。
良種良法
優(yōu)良茶樹品種,需要有優(yōu)良的栽培措施、加工方法與之配套,實現優(yōu)質高產與高效。
文:中國茶葉大辭典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