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扁壺的由來

  扁壺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700年)。隴縣曾出土高20cm,寬20cm的銅扁壺,作酒器用。戰(zhàn)國時代的銅扁壺就已經(jīng)很精美了(見藏于史密斯博物館的戰(zhàn)國扁壺)。這就說明,扁壺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現(xiàn)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春秋時期的扁壺是什么樣子的呢?在介紹中說它是“扁體長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為龍形,后為龍形。腹飾大鳥紋,圈足飾波曲紋,間飾似云紋。此器造型獨特,紋飾新奇流暢。一改西周時期造型及紋飾風格。
虛扁壺的由來
  《中原地區(qū)歷史上的民族融合與同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中原地區(qū)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邊陲的蠻、戎、夷、狄等少數(shù)民族也乘機內徙,與中原諸夏雜居,至戰(zhàn)國時有些少數(shù)民族因融入華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華夏族。
 
  從時間上看,經(jīng)過夏商周三代長達數(shù)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語言、人種的變化,使用器具也必然會有互相的借鑒和演變。戰(zhàn)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即便是兩個對手之間也會通過學習對方的長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綜上,無論是和平還是戰(zhàn)爭時代,都不能擋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數(shù)民族和漢民族文化的交流,從大的方面有服裝,語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們的器具-水(酒)囊。
 
  《土爾扈特部落史》詳細記載了蒙古族同胞們水囊的制作方法:“蒙古土爾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駱駝皮制成。制作時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壓上精美的圖案,在坑里煙熏十天左右,這樣就制成了長期不腐爛不發(fā)臭,而且有異香的皮革。將皮革用香腸線縫實,再用牲畜骨膠將針眼里外抹密實即成。
虛扁壺的由來
  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擠壓,不怕摔打,不怕顛簸的優(yōu)點,便于駝背上,馬背上攜帶。一個酒囊可用70~80年,傳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來的孫子制作2~3年酒囊做為遺傳紀念,不送給別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習俗想要,會得到說明式的婉拒。土爾扈特人的酒囊也從不制作往外賣”。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狀扁圓。形狀扁圓不占空間,背負在腰間或是駝在牲畜上都比較方便,用獸皮制作,取材容易。有資料顯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駱駝俑上,所馱兩件酒器都是扁體的,而左側的小扁壺與北齊釉陶扁壺一模一樣。以此兩點來看,扁的造型非常適合于游牧民族在馬背上使用。中原漢族人為定居生活,從他們的使用習慣來看,并不以方便為首要目標。
 
  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慮的目標。裝飾,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們也都是從實用器皿發(fā)展而來的。漢族人制作盛器材質以陶和金屬為主。以青銅器或陶器制作扁壺會出現(xiàn)一、容量小,二、擺放不穩(wěn)定的后果。因此無論是為了抽象的表現(xiàn)美觀還是實際使用來說都不會,也沒有必要發(fā)明出這種造型。至此,唯一結論就是從少數(shù)民族的實用盛器“囊”借鑒而來。
虛扁壺的由來
  由此初步有了扁壺的形成過程。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歷代均有扁壺的制作,但是材質從金屬逐步的轉變?yōu)樘沾善?。到了明代,由于質地相近,紫砂的興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從業(yè)者轉變到了紫砂工藝里面來。他們的轉變也同時使陶瓷的造型創(chuàng)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來。時大彬,這個紫砂歷史上的奇才,他創(chuàng)作了的玉蘭花瓣、印包、僧帽等壺的造型都是通過借鑒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煉抽象而來的。下面的松石綠魚藻紋高執(zhí)扁壺圖片給了我們一個階段性的實物演變參考,從最早的囊演變到青銅器,嘴、蓋、頸部都更接近于紫砂壺了。
 
  然后,紫砂從業(yè)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是考慮到了實用性,因為以前的扁壺多做酒壺用,不必頻繁的淋水,沖洗,也不必考慮到功夫茶沖泡時候高壺身對于茶葉、茶湯的控制上的影響,也不必更多的考慮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將壺身放倒,首先不會水位太高悶茶,而且實用時候擺放更加穩(wěn)定,放倒后的壺身高度恰巧和當時一本線裝書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書桌上泡茶品飲時所用,所以,取了個名字叫“書扁”。這位紫砂壺歷史上的奇才也許就是通過瓷器的扁酒壺而發(fā)明了紫砂壺的虛扁。
 
  虛扁,它隨著歷史一路演變而來。從少數(shù)民族的皮具到漢族的青銅器—陶瓷,從馬背上的實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們書桌上發(fā)閑遠悠思的雅玩,從盛水酒到注滿幽香的茶湯,頗具粗獷的美,通過紫砂轉變?yōu)榱撕?,包容,典?hellip;…。
責編: 紅豆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