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散論
周東平-廈門大學(xué)法學(xué)院
1、茶文化事例舉隅
茶隨著唐宋以來的普及,首先被當(dāng)作飲品而成為中國人的國飲,且與我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風(fēng)俗尤其農(nóng)耕稻文化相融合,深刻烙印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并脫離物質(zhì)屬性而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不說日常的客來敬茶、朋友清談,乃至熱鬧的茶宴、茶話會、茶令等無不與茶相關(guān)。與茶文化相關(guān)的茶事數(shù)不勝數(shù),下面試舉數(shù)例。
1.1“茶色”
顏色是人們通過眼睛、大腦以及生活經(jīng)驗等所產(chǎn)生的對光的視覺感受。色彩變化頗微妙難狀。作為顏色的象征,其中有一種就叫“茶色(褐色)”。宋代梅堯臣詩曰“來衣茶色袍,歸變橙色服”。茶色也可以稱為“茶褐”,這個詞也是顏色名,即茶色。
1.2“一盞茶”
作為時間單位,明清小說中常有“一盞茶”“一炷香”的說法。古人無鐘表而有飲茶的習(xí)慣,自然愛以飲茶的時間單位來計時。古人又是以小杯子(即盞,如建盞)飲茶喝酒,故有“一盞茶”的時長之說。那么“一盞茶”到底多久呢?按照當(dāng)時的計算方法,一天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約15分鐘(14.4分鐘為一刻)。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耙槐K茶”的時間約是現(xiàn)在的十分鐘。那么古人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來喝一盞茶呢?簡言之,是因為唐宋元時期多是固形茶(如團(tuán)餅茶),如宋元人喝的茶在沖泡前需經(jīng)炙熱(烤)、碾碎、篩末等程序,把加工后像面粉狀的茶末裝進(jìn)茶盒,再用勺子舀到茶盞,然后用湯水點斗,是一個比后來喝散茶、葉茶復(fù)雜得多的過程。
1.3“茶水費”
茶字作為語言來看,未必專指茶葉類飲料。茶水,過去也許是作為茶與水的意義上使用,但現(xiàn)在社會中它作為飲料意義上使用的場合非常多。比如,賓館、餐飲業(yè)等提供的“茶水”;而其收取的服務(wù)費也有叫茶水費。轉(zhuǎn)而引申為辛苦費、小費。如付給為自己提供服務(wù)的人一點辛苦費;又如購買房屋時,除支付中介費之外,往往也有付給茶水費的。
1.4“茶壽”
作為長壽的象征,有“茶壽(108歲)”之說。古人對于人生的年齡,有各種形象的稱謂或比喻,其來源頗不一致,但大多數(shù)是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行為特征而命名?!抖Y記·曲記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后人常把“幼學(xué)”“弱冠”“少壯”“強壯”“耄耋”“期頤”等作為不同年齡的稱謂,實來自此。也有一些是根據(jù)前賢名言發(fā)展成為固定稱謂的?!墩撜Z·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蔽覀兂Uf的“志學(xué)”“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不逾矩”之年等,就來自此。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庇谑?,“古稀之年”也成為七十歲的別稱。倘能活到一百四十歲,則稱“雙稀之年”“雙慶之年”。有些年齡稱謂是有性別專用的,如專指女性的七歲叫髫年;十三四歲叫“豆蔻之年”,語出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笔鍤q叫“及笄之年”“加笄之年”,典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我國古代還有干支紀(jì)年的傳統(tǒng),六十年為一輪,故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六十一為“還歷之年”的說法。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還有根據(jù)其寫法、字形等稱呼年齡。如喜壽:77歲,因“喜”字草書看似七十七;傘壽:80歲,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米壽: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卆(同卒)壽:90歲,因卆字可拆成九十;白壽: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茶壽:108歲,茶字上面草頭代表廿,中間人是八,下面木字拆開是八十,三者相加是108,故人活到一百零八歲稱為“茶壽”。
1.5“茶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以茶作為禮物分送親朋好友,以示問候和敬意,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如唐代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詩:滿火芳香碾麴塵,吳甌湘水綠新花。愧君千里分滋味,寄與春風(fēng)酒渴人。尤其婚姻的聘禮有“茶禮”之說,因為舊時聘禮多用茶為禮品之一,故名。清朝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曰:“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薄安瓒Y”也叫“茶銀”“下茶”。清代袁于令《西樓夢》即稱:“母親寫下婚書,茶銀五百親收?!蹦敲?,古人的婚姻為什么會與茶發(fā)生如此密切的關(guān)系呢?原來,古人認(rèn)為茶樹不宜移植,種茶只能直接播種茶籽。宋代以來的道學(xué)家們,為了宣傳、貫徹“存天理、滅人欲”的婚姻從一而終思想,斷定茶樹不可移植。據(jù)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二十二介紹:淮人聘婦,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更以瓶茶分贈戚友。按《品茶錄》載:種茶樹必下子,若移植則不復(fù)生子,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取云云。是宋時已有此俗矣。可見婚姻茶禮乃始自宋代的風(fēng)俗,后人蹈襲而已。明代郎瑛《七修類稿》也說“種茶下子,不可移植?!标愐摹短熘杏洝肪?4《茶》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他所則不復(fù)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卑巡枇袨榛橐鲋胁豢扇鄙俚闹匾Y物。這樣,茶就獲得象征或表達(dá)整個婚禮的含義。“今謂聘金為茶禮,義本此。”(清·王棠:《燕在閣知新錄·茶禮》)“今俗聘婦者,禮先吃茶?!保ㄇ濉ぶ煲鄺潱骸度簳洝こ圆琛罚┝黠L(fēng)所及,當(dāng)今農(nóng)村中還有一些地方,把訂婚、結(jié)婚稱為受茶、下茶禮,把訂婚的訂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并有“一女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反映了舊時婚禮遺俗猶存的現(xiàn)實。藏族同胞以磚茶為訂婚的聘禮,云南邊疆地區(qū)民族的新婚夫婦要同飲一杯普洱茶泡成的紅艷茶湯,都含有茶“至性不移”之意。
2、茶道與人生智慧散論
如前所述,茶,首先被當(dāng)作飲品,并且是中國人的“國飲”。其次,茶與我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風(fēng)俗相融合,尤其與農(nóng)耕稻文化密不可分,并脫離物質(zhì)屬性而發(fā)展為茶文化和茶道。最后,從飲茶升華到一種人生哲理的高度。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叭胗谌?,出于道,逃于佛”,是茶道哲學(xué)的境界所在。三毛對此的體悟是: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甜似愛情,第三道茶淡若清風(fēng)。當(dāng)代茶圣吳覺農(nóng)則把飲茶視為一種藝術(shù),一種精神享受,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而曾自署“茶仙”的宋儒朱熹,更通過飲茶闡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吨熳诱Z類》卷138《雜類》載: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yán),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嚆嚆,悔厲吉;婦子嬉嬉,終吝。都是此理?!彼^“理而后和”,可知禮是和的前提,有禮方有和。行禮如“各得其分”,便能得“至和”之理。他多次強調(diào),禮本于天下之至嚴(yán)。禮行,則黎民各得其分,則至和。這種治平思想,與飲茶先苦后甜的道理如出一轍。這是朱熹對茶“禮”的思想升華。吃茶重禮,提升國人生活的文化品質(zhì);禮和人際關(guān)系,迄今功用仍如斯也。茶文化的觸角既然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甚至成為我們傳統(tǒng)的一部分,升華為茶道,既是實用人生,也是藝術(shù)人生,兼顧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guān)系,兼具形而下與形而上,表達(dá)了外來咖啡、可可等飲料無法表達(dá)的文化內(nèi)涵。如茶道中隱含著“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xué),漸臻返璞歸真、物我兩忘之妙境。又如國人飲茶特別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無欲故靜”的境界,讓飲茶變得平和、空靈、靜寂而深邃,易與心靈對話。因而無論在飲茶環(huán)境、茶具、茶水的選擇上,還是在群己界分、為人處世上,莫不如此。再如茶道提倡“儉”的精神、“敬”的禮儀、“靜”的精髓、中庸的人生哲理、儒釋道兼收并蓄的調(diào)和觀,都有助于飲茶者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的秉性更加平和、淡定、包容。所謂“平常心是道,茶是平常心,茶中亦有道”是也。所以,盡管近年來茶作為飲料,正經(jīng)受著舶來品咖啡、可可的挑戰(zhàn),茶飲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在尋求新的突破點,但飲茶之風(fēng)日興,茶文化日盛,也是有目共睹的。(Sakura.A)
注:內(nèi)容來源世界與茶葉,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