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三起三落經(jīng)歷元明清三朝數(shù)百年歷史,跟著歷史向前推進。制茶技術三次革命,創(chuàng)造三種新茶類。制茶技術登上世界最高峰,為任何產茶國所望塵莫及。元朝一起,蒸青貢茶。雖然到明朝改貢芽茶,但蒸青技術還未消沉,如著名綠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術的產品。傳到日本逐新機械化、連續(xù)化生產,獲得成功后,為蘇聯(lián)、印度生產綠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國曾從日本進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機具,分給福建松溪鄭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廣等茶廠,生產蒸青煎茶,暢銷日本。后因機具陳舊,加以蒸青技術未加研究,品質下降,先后要求停產,。最近西南農業(yè)大學劉勤晉教授應用蒸青技術生產竹葉青外銷綠茶。據(jù)寄來的樣茶看,可作外銷綠上品。蒸青技術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創(chuàng)新奇跡。
但為了四起永不落,必須解決以下的問題:
一是,外形的選定,原來巖茶的條索,一般要求壯大勻結,卷曲結實沉重,大小一致.條索松扁輕飄的不合格.大葉形的品種。如水仙,條索粗大疏松,與最低級的紅綠茶類似。
二是,創(chuàng)造如篩揺的機具,乃能控制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相適應,制成優(yōu)美的內質.巖茶分大巖和小巖。一般巖茶條索粗大,色澤青翠,鮮潤有光澤,香氣馥郁,澀味醇和。大巖湯色深而鮮艷,香氣高而長,愈嗅愈香,小巖香氣高而短,與大巖不同。
武夷水仙條索比一般的巖茶相大色澤青翠黃綠,而鮮潤有光。湯色深,金黃色而鮮艷,滋味濃厚醇正,入口爽快,濃郁生津,葉底明凈清澈。這種優(yōu)良的內質,都是篩揺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復巖茶原有的香味,篩搖工具的創(chuàng)造極為重要,否則,仍以手工生產,則產量不大,成本高,阻得銷路。
明朝二起小種紅茶,到了清初雖被工夫紅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和難形成的松木和棗香的香味有獨特的風格,為個別國外人民所難忘,武夷山桐木關仍繼續(xù)少量生產,供應國外市場。清朝三起青茶,推廣迅速。產區(qū)擴大到福建、臺灣和廣東三省地區(qū),都以生產青茶為主。由青茶再發(fā)展為武夷巖茶。由于民國初年,戰(zhàn)亂影響,受了挫折,但建國后,產地人民積極改進技術,采用機制,擴大生產,雖然品質不夠穩(wěn)定,但保存風味,也暢銷國內外。
現(xiàn)在為巖茶四起有很多優(yōu)越條件,為三起所未有的。預測永不落。過去三起都是勞動人民自發(fā)的,未有組織領導,現(xiàn)由政府組織武夷巖茶總公司,有堅實的領導,制定武夷巖茶生產規(guī)劃,指導向國內外銷售,茶農、茶工、茶商沒有虧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