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p>
古人飲茶,注重茶,更注重境。境,是環(huán)境,是意境,更是心境。明代朱權(quán)說:“凡鸞儔鶴侶,騷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世俗?!?/p>
除雅室精舍外,山水、林泉、庭園、鄉(xiāng)野皆是天然的茶空間。
不論春夏秋冬,不論陰晴雨雪,一碗茶,帶來的不只是身體感官的愉悅,亦是心靈與自然的和鳴。山水為席坐飲茶,獨(dú)與天地精神往來。
設(shè)席/ 迎新
尋:山水寄情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山水,是中國文人的知音,也是精神家園??梢萦?,可攬勝,可靜觀,可歸隱,可雅集,山水是一方安頓心靈的所在。
徜徉于山水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不知此生,身心俱獷,飲啄自適,放恣形骸之外,盤礡溪山之間,俯仰無累于情”。(明·莫是龍《筆麈》)
中國文人與山水總是氣息相通,同振共鳴。茶,雖由人植,卻生長于自然。植茶處,多為山間林下,多有溪流清澗,得山水之滋養(yǎng)。
酒類俠,豪爽張揚(yáng);茶類隱,深沉內(nèi)斂。文人自古愛酒,也愛茶。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茶的高潔幽獨(dú),讓文人仿佛找到了強(qiáng)烈的認(rèn)同。
山、水、茶,皆為知音,三者共同組構(gòu)成中國文人的浪漫與高情。
山水清音,香茗雅韻,無不流淌縈繞在詩行筆墨間。
攝影/ 朵朵
“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fēng)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唐·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
這是1000多年前修褉日的一場春日茶宴。
酌香沫,浮素杯,茶亦醉人何須酒。
流連山水,一碗清茗,陶冶性靈,快意人生。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錢起《與趙莒茶宴》)
幽篁里,與佳友啜茶,洗盡塵心,忘言忘歸,滿是蕭疏曠逸、任意東西的情致!
品茶,亦可明理悟道,這與讀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為明·仇英《寫經(jīng)換茶圖卷》,局部)
相似的場景,在明代茶事繪畫中更是常見。處幽境,瀹清茗,賞清景,或獨(dú)飲,或雅集,心境澄明自在,是明代茶畫的主流題材,這可從仇英、唐寅、文徵明、周臣等頂流畫家的傳世茶畫中窺見一斑,如唐寅《事茗圖》《烹茶圖》,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林榭煎茶圖》,仇英《松間煮茗圖》等。
文人們掙脫名韁利鎖的羈絆,從廟堂投向山水的懷抱。
茂林修竹,柳綠花紅,流泉疊石,皓月清風(fēng),蕉雨松雪,鳥鳴蟲唱……在無限廣闊的自然空間中,藉一盞清茗,寄情山水,把塵囂煩擾都蠲,還原最真實(shí)的自我。
攝影/ 周昂
造:品啜四季
歷史學(xué)家王仁湘說:“飲食佳境的獲得,一在尋,二在造。尋自然之美,造鋪設(shè)之美。天成也好,人工也罷,美是無處不在的,靠了尋覓和營造,便可獲得最佳的飲食環(huán)境?!?/p>
飲茶亦然??蓪?,亦可造。
不論是庭園、水榭、亭臺等開放式空間,還是軒房、書齋、山堂、茶舍、茶寮、寺觀等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空間,都十分注重人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
“幽篁映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唐·鮑君徽《東亭茶宴》)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極晚衙。”(宋·戴昺《嘗茶》)
“朝隨鳥俱散,暮與云同宿。”(唐·陸龜蒙《茶舍》)
攝影/ 耳東
明清文人更是極盡造境之能事,可謂“最強(qiáng)氛圍組”。
明人許次紓羅列了24種最宜茶的情形,如明窗凈幾、小橋畫舫、荷亭避暑、名泉怪石等,清風(fēng)明月、紙帳楮衾、竹寶石枕、名花琪樹則為“良友”。
山水也好,園林也罷,皆有四時之序的流轉(zhuǎn),如影隨形的是景致之變,在內(nèi)心深處都會映現(xiàn)出別樣的風(fēng)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p>
一年有四季,每個季節(jié)有六個節(jié)氣,共二十四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有三侯,共七十二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鄙酱ú菽荆B蟲魚,哪怕是一個細(xì)微的變化,都能感知時序輪轉(zhuǎn)的美妙與神奇。
攝影/ 耳東
山峰煙嵐,四時有別。
宋代郭熙說:“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林泉高致》)
同樣地,在一杯茶中,亦能感受四季的浪漫與美好。
季節(jié)不同,陰晴雨雪,各有其美。
“若明窗凈幾,花噴柳舒,飲于春也。涼亭水閣,松風(fēng)蘿月,飲于夏也。金風(fēng)玉露,蕉畔桐陰,飲于秋也。暖閣紅壚,梅開雪積,飲于冬也?!?屠隆《茶說》)
一席茶,細(xì)賞四時之美。
攝影/ 耳東
游:行“飲”不離
古人的旅行,“花樣”繁多。推銷政治主張而游為“周游”;懷壯志而游為“壯游”;帝王巡幸天下為“宸游”;僧道四處漂游為“云游”;男女結(jié)伴游春為“冶游”;家里躺平賞山水畫為“臥游”;憑想象遨游為“神游”;閑來漫游為“閑游”……
但凡愛茶人,不論在家,還是外出,都少不了茶。煮茶、點(diǎn)茶、泡茶,茶器乃必備。旅行茶具,便是“行走”的茶具,古已有之。
攝影/ 耳東
《茶經(jīng)·四之器》中的具列、都籃,均為收納茶器之用;《九之略》對戶外不同場合茶器的選用有細(xì)致規(guī)定。
《春游晚歸圖》扇面,描繪了一老者踏春緩緩歸的情景。其中有一挑擔(dān)者,前有茶爐、湯瓶,后有都籃,內(nèi)置茶具。另外,劉松年《斗茶圖》《茗園賭市圖》中,小販?zhǔn)种幸嗍潜銛y茶具套裝。
宋·劉松年《斗茶圖》
明·顧元慶《茶譜》中的“苦節(jié)君行省”與“器局”
“出游遠(yuǎn)地,茶不可少。恐地產(chǎn)不佳,而人鮮好事,不得不隨身自將。”注重生活品質(zhì)的明代文人,對出游喝茶很花心思:
“士人登山臨水,必命壺觴。乃茗碗薰?fàn)t,置而不問,是徒游于豪舉,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裝,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異室。茶罌一,注二,小甌四,洗一,瓷合一,銅爐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奩、小爐、香囊、匕箸,此為半肩。薄甕貯水三十斤,為半肩足矣?!?許次紓《茶疏》)
他還準(zhǔn)備了一份“攻略”:“瓦器重難,又不得不寄貯竹箁。茶甫出甕焙之。竹器曬干,以箬厚貼,實(shí)茶其中。所到之處,即先焙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貯之瓶中。雖風(fēng)味不無少減而氣力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車馬修途,仍及瓦缶,毋得但利輕赍,致?lián)p靈質(zhì)?!?/p>
攝影/ 耳東
為方便攜帶竹爐、茶器,還有“苦節(jié)君行者”“器局”這樣的便攜式收納箱盒。
清代的陳蕓娘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活藝術(shù)家”,她是名士沈復(fù)的愛妻。
她曾設(shè)計(jì)過一組茶酒飲食“旅行套裝”:到市集上雇來一個賣餛飩的小販,挑著一應(yīng)俱全的鍋灶、砂罐、杯碗,到蘇州城南園。沈復(fù)與眾友,席地團(tuán)坐,烹茶,飲酒,賞花,坐臥歌嘯,暢快淋漓,不負(fù)大好春光。
蕓娘的巧心妙思,著實(shí)令人嘆服。
旅行喝茶,行“飲”不離,追求的都是一份暢適的心境。
來源:茶道CN
如有侵權(quán) 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