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絡沒有電, 潛意識中古人的生活了無樂趣,似乎都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老夫子。
不過“玩”是人類的天性, 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xiàn)代人都毫不例外。古人玩起來其實也很瘋狂, 而且因為沒有網絡時代的“虛度”,往往會“玩”出高度來。
暫且不說琴棋書畫、吟詩作對, 單就一個茶字, 古人玩起來也絲毫不遜于我們現(xiàn)代人。
那時, 茶是用來吃的。
“ 嘗百草 ”的神農,絕對是史上膽子最大的吃貨。不過在河邊走的時候多了,總會有鞋子被打濕的時候。這不,好奇心爆棚的他,非常不幸地“ 日遇七十二毒 ”。即便如此,當奄奄一息的他遇到一片嬌翠欲滴的葉子時,還是毫不猶豫地采了下來,放進嘴里猛一番咀嚼。好在這次神農是幸運的,他吃下的是一味良藥, 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于是“得荼而解之”。
傳說當不得真,但上古時期人們吃茶的形式就如此粗狂,將鮮葉放進嘴里咀嚼,是人類對茶葉的最早利用。吃鮮葉的習俗,其實至今在云南茶產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依舊保留著,比如布朗族的酸茶、基諾族的涼拌茶等,基本上就是吃鮮葉的延續(x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茶史記載模糊、 語焉不詳。那時古籍中的“ 荼 ”,到底是指茶的鮮葉還是一種苦菜,學界還沒有爭論清楚。如果荼是茶,那么茶葉大概是用來煮湯,或者涼拌的蔬菜。
秦漢時期,茶開始進入信史。吃貨的力量, 永遠都不能小覷。到了漢代,隨著社會趨于穩(wěn)定,以及生活生產力的發(fā)展,吃貨們開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琢磨著如何改良一下吃茶的方式。經過多種嘗試后,吃貨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妙的吃茶方法,那就是在煮茶時添加蔥、 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輔料,來掩蓋茶葉本身固有的苦味和澀感,讓茶湯變得更可口。
這種混煮羹飲的方法,差不多從秦漢一直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東晉的郭璞在《 爾雅注疏 》說,茶“ 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所謂羹飲,就是煮茶作羹,吃茶如喝湯吃菜。
三國時期,茶被做成餅狀,人們也就很少煮完整的葉片了。魏人張揖在《 廣雅 》中記述了荊巴地區(qū)當時制茶與飲茶的方法:“ 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碑敃r飲茶方法為“ 煮 ”,是將“ 采葉作餅 ”的餅茶烤炙之后搗成粉末,摻和蔥、姜、 橘子等調料放到鍋里烹煮。這樣煮出的茶呈粥狀, 飲用時連作料一起喝下,所以又被稱作 “茗粥”。
這種飲茶或吃茶的方法,一般稱為煮茶法, 一直延續(xù)到唐代,只不過是越來越講究而已,煮出來的茶也不再是粥狀。但陸羽對這種煮茶方法很不以為然,非常不屑地說這是“ 溝間廢水 ”。他在《 茶經·五之煮 》中說:“ 或用蔥、 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辈贿^,一些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是在唐代接受飲茶習慣的,所以他們至今仍習慣于在茶汁中添加其它食品。明清以后,煮茶法主要在少數(shù)地區(qū)流行,比如汕尾、湘西的擂茶, 云南永勝的油茶等。
后來, 茶是用來斗的。
元代的趙孟頫,在《 斗茶圖 》中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斗茶景象——四個茶販在樹蔭下“ 茗戰(zhàn) ”,每個人身邊的挑擔里,都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 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神態(tài)自若;其身后一人一手持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tài); 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回望古代,中國歷史上真正能擔當?shù)闷稹?風雅 ”兩個字的,唯有宋代。風雅宋愛玩,也會玩,差不多將茶道美學玩到了極致。而這種極致的集中表現(xiàn),就是斗茶,從宋徽宗的《文會圖》中可見一斑。
斗茶興起于唐中期,但宋代是斗茶風氣最為高昂的朝代。作為人們品茶、評茶的最高形式,斗茶將茶藝、茶文化、茶葉評比等都囊括于其中,進而將宋代的飲茶文化推向了巔峰。
宋人好茶,尤其是徽宗年間更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趙佶,茶藝也特別精湛。別人家的皇帝喜歡喝茶,最多讓人進貢一點, 宋徽宗卻非得親自參與。據(jù)說宋徽宗自學會點茶后,得意洋洋地向大臣們炫耀說:“ 這可是我親手沖泡的茶?!?/p>
宋徽宗顯然在茶方面很有話語權。癡迷茶葉的宋徽宗,還專門寫了一本名為《 大觀茶論》的小冊子,詳述了茶樹種植、茶葉采制、 茶品鑒別等,在點茶方面尤其有獨特見解?;实凵星胰绱藧鄄?,上自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能攜手共同創(chuàng)造出宋代煌煌斗茶文化,也就不足為怪了。
陸羽所處的時代,是飲茶方法從粗放式向精致式過渡的時期,煎茶法在期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被一代茶圣陸羽所推崇的煎茶法實際并不長命, 在唐中晚期盛行后就不斷式微,到南宋末期已經沒有再這么喝茶了。從唐滅亡后的五代開始一直到宋朝,越來越流行的是點茶法。
點茶程序為炙茶、碾羅、烘盞、候湯、擊拂、烹試,其關鍵在候湯和擊拂。在唐代閹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點茶法,是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均勻調成糊狀, 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制的茶筅反復擊 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達到茶盞邊 壁不留水痕者為最佳狀態(tài)。
在點茶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斗茶,講究的就是茶葉的新嫩等,勝負則由湯色、水痕等決定。當然,穿插于斗茶過程中的注水時對水流、水量、落水點有頗多炫技,以及“ 斗茶令 ”和 “茶百戲”,也為斗茶增添了別樣的樂趣。
茶葉的品質決定了湯色的層次,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依次往下。這里面當然有一番說道,湯色純白表示茶葉鮮葉肥嫩,制作工藝恰到好處,算作極品;偏青色,則蒸時火候不足;偏灰,則說明蒸時火候過了;顏色偏黃,則說明采制不及時。這種評判標準,對于現(xiàn)代的綠茶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現(xiàn)在, 我們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人類天然是香甜的嗜好者。也因此,近年來經過調飲的新茶飲十分潮,店面甚至遍布大街小巷。而從羹飲,到茗粥,到抹茶,再到散茶,人們對茶葉的利用從“吃”到“飲”,折射的也正是人 們對香與甜的嗜好, 以及生活方式的轉折。
奶茶源于酥油茶,而酥油茶據(jù)傳是文成公主進藏后發(fā)明的。如果非要給文成公主安個奶茶鼻祖的頭銜,那么宋代人就是調飲茶的祖師爺。你以為在茶里加水果、仙草、紅豆、芋圓等, 是現(xiàn)代 人很潮的玩法嗎?其實古人早就這么玩了。
宋代的蔡襄在《 茶錄·論茶 》中說:“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 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 其奪益甚,正當不用?!睆闹锌梢钥闯?,由于在茶中加入龍腦、香膏、珍果、香草等會奪走了茶的香氣和滋味,所以真正愛茶的人根本不屑于這 樣做。說明當時在茶湯中加入各種增加口感的食物, 已經是十分流行的做法了。
茶為國飲。在一個吃了上千年茶的國度里,古人充分發(fā)揮吃貨們對吃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從嚼著吃、煮著吃、煎著吃、畫著吃到現(xiàn)在的泡著喝,實在沒少折騰。特別是“ 畫著吃 ” 的茶百戲,其儀式之繁復精細,足以讓得不得 就號稱“ 滿滿的儀式感 ”的那些小把式望其項背, 也要比咖啡拉花的歷史早近千年。
如今, 新茶飲勢頭正盛,我們完全沒有必 要從純茶飲的角度, 去看待新茶飲究竟是不是 “ 喝茶 ”。因為在喝茶和調飲這件事上,古人比我們玩得更溜也更遠。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2年8月刊
作者|段兆順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