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人與茶(五),生活,就像一杯茶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報人與茶(五),生活,就像一杯茶

筆下有乾坤 壺中見精神

——報人與茶的風(fēng)云際會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對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報人們則揮動起如椽大筆,一篇篇振聾發(fā)聵、激昂慷慨的文章見諸報端,成為喚醒民族靈魂、沸騰愛國情懷的利器。

提筆落墨之際,茶始終是報人們的精神伴侶。作為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茶歷史源遠流長,內(nèi)涵博大精深,中華茶道一以貫之、傳承有序。中華報人更是將茶道精神演繹得分外瑰麗,茶香不僅滋養(yǎng)了報人精神,他們還以茶為筆寫春秋。筆下有乾坤,壺中見精神,報人的筆端洶涌澎湃的不僅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翹盼。

生活就像一杯茶

“生命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nèi)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tài)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p>

——林清玄《菊花普洱》

從3歲開始,林清玄就得到了茶香的浸染。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一個盛行飲工夫茶的地方。先祖自明末渡海遷臺,到他已是第13代。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飲茶是閩、臺兩地的生活日常,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稀松平常。林清玄家中院子里有一張石桌,上有一把鑄鐵大茶壺,下面還有爐子。父親和鄰里鄉(xiāng)親耕作歸來,常常圍桌而坐,一人端一只小茶壺,對著壺嘴啜吸茶湯,酣暢淋漓。

啜完茶,茶壺通常不會收起來,放著次日母親來整理。年幼的清玄,覺得大人們圍在一起喝茶,有說有笑,一定是好東西,便等大人們走了以后,把壺里剩下的茶湯吸干凈。好奇也好,偶然也好,他與茶的緣分就此結(jié)下,縱貫于他60余載的人生。

生活,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人品嘗到的是甜蜜,有人品嘗到的是苦澀,還有辛酸。林先生說:“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來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消息?!?/p>

生活如茶,善泡者善飲者皆是生活的強者,是駕馭生活,而非為生活所奴役,任運自然,不悲不喜,輕安自在。

周作人先生說:“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p>

“湖上茶寮喜雨臺,每逢休務(wù)必先來”(施蟄存《浮生雜詠之七十九》)“一榻茶煙潤。満樓嵐翠虛”(施蟄存《癸未春日閑居》),這是閑適生活的飲茶閑趣。

然而,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你所希望得那樣“歲月靜好”,而是充斥著種種不確定和不安定。

施蟄存先生的青年時代,離亂遠比安閑來得多。他心懷憂患,卻沒有驚慌失措,縱是戰(zhàn)火紛飛,流離失所,他仍不忘在一杯茶中尋求慰藉:

六時起床,自提小鉛壺往府橋下茶館中泡水,備洗臉及煮茶用,順便買油炸燴一條,粢飯三十文,雞蛋二枚。(1937年8月22日)

旋由程君導(dǎo)往松風(fēng)社俱樂部品茗,窗外即田野,微飔動蕩,良苗懷新,得少佳趣。(1937年8月27日)

——施蟄存《同仇日記》

余將行李存放汽車站中,即到火車站問滬來火車時刻,知十一時許可開到一班,但火車站中候車難民已甚擁擠,余攜笨重行李三事,車到時恐亦無法擠上。遂到站外一小茶館吃茶,并購燒餅二枚,雞蛋二枚果腹。(1937年9月8日)

晨六時起身,洗臉后即進城,覓得滇省車售票處。叩門無應(yīng)者。途人云為時尚早,宜以八時來。遂在城中漫游一周,視時計尚未到七時,乃返寓所,就西鄰一茶社飲茶。(1937年9月28日)

七時,到云南公路汽車聯(lián)合營業(yè)處問訊何時開車,則謂昨日之車尚須先赴某處載煤,俟載煤返,當(dāng)再載客去昆明,故至早須十時也。遂擬覓一點心店或茶店,少解饑渴,竟不可得。(1937年9月29日)

——施蟄存《西行日記》

“人生真正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p>

不論治亂,無論悲喜,喝茶,是一種淡定從容的姿態(tài)。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