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種茶歷史源于何時,這個問題無從準(zhǔn)確考證。但廣泛分布于高山密林間和村寨房前屋后的野生茶樹,卻無言地證明茶本是這方土地上的自然之物,伴隨并參與了這里的人類文明進(jìn)程;樹齡不一的大量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則證明了茶樹在這片土地上自然進(jìn)化和人為馴化栽培的歷史非常悠久。
由于區(qū)劃問題,昌寧長期處于永昌、順寧“邊邊角角”,種茶歷史記載大多存在于民間的口口相傳,在一些官方的記載里只會偶見廖廖數(shù)語,嚴(yán)重的碎片化雖無法“拼接”出完整的路線圖,卻也讓茶的歷史更加豐富多彩。關(guān)于昌寧人常說的“勐庫大葉種”的引進(jìn)和種植,最早的準(zhǔn)確記載為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
據(jù)《昌寧茶葉志》記載: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勐廷回民楊席三,從耿馬引回大葉茶種,在當(dāng)?shù)厍逭嫠潞笮『舆叿N植,面積3畝多,茶地后來稱為楊家老茶地。是目前保存著的較早的茶園。
對于楊席三先生的記載,《昌寧茶葉志》里也只有簡單的記錄。但即使這樣,也能知道這名生卒年月不詳?shù)牟龑庅峦⑷?,因清同治、光緒時常到外地做買賣,接觸眾多坐賈行商,得知茶葉市場前景好,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從耿馬馱回大葉種茶籽種茶。
從1882年到2024年,當(dāng)年楊席三先生引種種植的茶樹已有142年樹齡,如今長什么樣?帶著這樣的問題,勐廷清真寺后的小河邊,小山坡上那片生機(jī)盎然的茶樹林,就是最好的答案。
從茶地大茶樹的整體規(guī)???,當(dāng)年楊席三先生引種種植的茶樹大多依然長勢良好,整片茶地里的大茶樹,樹高大約都在3米左右,自然分布在小山坡上。其中最大的一棵,因在茶地邊緣,享受了更多的陽光,目測樹高5米左右,在整片茶地里顯得鶴立雞群。
茶樹從根部半米左右的地方自然分成三杈向上生長,無明顯人為臺刈痕跡。雖已是秋季,茶樹上依然有新鮮芽葉生長,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煥發(fā)出勃勃生機(jī)。芽葉之間,即將成熟的“三房六室”茶果圓潤飽滿,幾朵正在開放的茶樹花里雌蕊三個柱頭“笑容燦爛”,在用最真實的樣子,展示著被稱為“普洱茶”云南大葉種的基本形象。
因沒有找到現(xiàn)在承包采摘和收購制茶的人,對于茶地現(xiàn)在的產(chǎn)量和茶葉的品質(zhì)、口感情況無從得知。采一枚新芽葉入口咀嚼,淡淡的苦味里有淡淡的清香,不久后泛起淡淡的回甘持久在口中,喝一口清水后,感覺舒爽感從口腔到食道再到胃腸,久久彌漫。這,大約就是源于自然、歷經(jīng)歲月的茶的味道。
回望歷經(jīng)142載風(fēng)雨依然生機(jī)盎然的老茶樹,心中不禁感慨,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茶的故事不斷延伸。在昌寧的許多地區(qū),關(guān)于引進(jìn)茶種種茶的傳說很多很多,現(xiàn)存的栽培型古茶樹很多很多,無論有沒有史料記載,但正是這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真實存在,讓昌寧茶文化不斷傳承發(fā)展,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里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在昌寧茶故事里,楊席三先生肯定不是引進(jìn)茶種種植的第一人卻是有記載的第一人,這些茶樹肯定不是從外地引入昌寧種植的第一批卻是有記載的第一批,翻開了昌寧千年茶歷史記錄的新篇章。
來源:昌寧發(fā)布 吳再忠 穆尚勇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