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普洱是起白霜還是發(fā)霉,如何辨別?

有一種再加工茶陳皮普洱,有時候表面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像白霜一樣的一層,那是白霜還是發(fā)霉呢,我們要如何辨別:

一、陳皮普洱的制作中的一些問題

陳皮普洱,是指以新會陳皮和云南普洱茶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種茶。陳皮由柑皮陳化而成,所以陳皮普洱也被一些茶友習慣性稱為柑普茶,尤以生曬柑普為佳。要分辨陳皮普洱表面是白霜還是發(fā)霉,我們先來看看陳皮普洱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生曬柑普茶,主要看天氣,一般至少要曬一周左右,且最好是北風。南方海水濕度大,曬干需要的時間更長,不然就很容易發(fā)霉。市場上,很多茶企商家所謂的生曬柑普茶,其實不過是邊曬邊根據天氣烘曬結合而已。真正的生曬陳皮普洱,需要每日守著,天氣好時,早上開始曬,太陽落下,再收起,如此反復一周以上;完全是靠天做茶,且曬好后還需存放三年以上方可。

另一種方法則是,取出果肉清洗果殼,晾曬之后,再裝茶,低溫長烘,慢慢烘干,這是目前新會制作柑普茶的通用做法。

關鍵就在于看誰家技術成熟、做出來的柑普就更好。只可惜,90%的生產廠家都是近兩年才開始做柑普茶,何談技術成熟,只能各自摸索,因而市場上才有了那么多茶友們所謂的“不好喝”的柑普茶存在。

從制作工藝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如果是后者,由于要用到烘干工藝,如果溫度沒控制好,泡出來的茶湯容易發(fā)酸,且味道不好;而前者慢工出細活,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確實沒多少人愿意干了。

而且由于濕度問題,普洱茶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中容易出現(xiàn)霉變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因此要做出好喝適口的陳皮普洱茶,并不容易。

出現(xiàn)“不好喝”的柑普茶,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采用的是新發(fā)酵的熟茶,堆味過重,這樣做出來的陳皮普洱同樣具有比較重的堆味,且被陳皮包裹著很難散發(fā),單純靠陳皮的味道是無法掩蓋掉過重的堆味的。

二、陳皮普洱的白霜和發(fā)霉如何區(qū)分

陳皮普洱表皮的那層“白霜”,在廣東新會本地被稱為“柑油晶”、“腦晶”,是陳皮普洱在制作過程中,柑皮經高溫烘焙后釋放出的柑油形成的結晶,與柿餅、話梅、地瓜干等果實類形成白霜的機理類似,屬于正?,F(xiàn)象。白霜的形成與柑皮的厚薄、生長階段以及柑油含量等因素相關,就新會柑來說,越是核心產區(qū)的柑,其柑油含量越豐富,故而產生的白霜就越多。

但就像上文中所說的,陳皮普洱制作時,如果工藝不到位,就容易霉變。發(fā)霉與白霜,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而導致一部分茶友難以分辨。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分辨是白霜還是發(fā)霉呢?

①聞著有霉味、異味是發(fā)霉,是柑香則純粹為白霜

霉味是什么?想想長時間下雨的日子,屋子里總會有一股氣悶味兒,如果陳皮普洱發(fā)霉了,聞起來也有類似這種味道。由于霉菌是活著的生物,因此可能還伴有生冷味,類似生苔蘚的氣味。

②霉變早期有冷鮮味和水味,后期就是腐敗之味

正常的陳皮普洱香氣濃郁且純正,即使白霜附體,香氣的純正也不會有所損壞。如果你聞到的柑普茶香氣不純,且還有水燜氣的感覺,那么這個柑普茶大概率就是發(fā)霉了。

③觸摸時發(fā)軟黏手是發(fā)霉,干燥粉末則是白霜

霉菌需要水分和養(yǎng)分,所以發(fā)霉了的柑普茶表皮會越來越軟,嚴重的甚至會蔓延至柑果里的熟茶。這是菌種的腐蝕作用使然,所以越到發(fā)霉后期,越容易區(qū)分。

當你用手觸摸陳皮普洱的表皮,柑皮發(fā)軟且白色物質有黏感的是霉菌;表皮干燥、碰到白色物質為晶體粉末感的,則是白霜。

另一方面,白霜只會出現(xiàn)在陳皮普洱的表皮,而不會自然滲透至熟茶內部,所以表皮的白霜無論多少,都不會滲透進柑果內的熟茶。

最后,喜歡喝陳皮普洱的茶友其實也可以將陳皮和普洱分開存放,需要喝前混合存放一段時間,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品飲體驗,而分開保存的陳皮與普洱,也能有效防止霉變。

來源:風在香,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