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是如何做成的?

茶膏并非現(xiàn)代產(chǎn)物,而是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茶膏的雛形,并且一經(jīng)面世就作為貢品進入宮廷供皇室享用。

茶膏的制作技術在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明代朱元璋廢龍團鳳餅改散茶,茶膏也隨之消失,直到清朝才悄然出現(xiàn),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方法,后來清宮御茶房在民間制茶膏工藝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藥學家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正式以官方文獻的形式出現(xiàn)了“普洱茶膏”的名稱。
1792年,普洱茶膏首次作為國家禮品向到訪的英國使團馬嘎爾尼饋贈,并就此流入海外。至今我們還能看到出自故宮的普洱茶膏貢品。歷史的選擇和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論證表明,云南普洱茶是最適合制成茶膏的原料。

至今民間還流傳著的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藝,基本都來源于云南土司發(fā)明的“大鍋熬膏法”,其操作非常簡單而且對生產(chǎn)工具與場地要求不嚴,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茶坊,只要有鍋,有濾布就可操作。根據(jù)《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考證,其整個工序如下:

?1、將茶及茶末放置大鍋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為止。投一次茶料,反復熬煎七次。?2、將煎熬之茶湯盛于布袋中壓榨.使茶湯濾出.反復多次,避免有茶渣。?3、將濾出的茶湯,再置于大鍋中煎熬,茶湯上面浮土淺黃色之物,以小鍋鏟剔去,膏汁始清。?4、茶湯煎熬成極濃茶汁時,轉盛于中鍋中煎熬,至液體呈膏狀,再易小鍋收膏,攪拌須快,此時應注意力求不嫩不老為度,其程度全憑眼力和經(jīng)驗,取起一團,拉長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處。?5、用具:第一套用大鐵鍋、二套大鐵鍋、三套銅鍋,四套鋼鍋,濾汁細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暫用鐵盒,以玻璃瓶盛裝最適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