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腦殘”是怎樣煉成的


1

一段與網友的對話


后臺經常有網友各種問題咨詢,有時候,有趣的問題也會有所回復。


且看如下,這是一段與網友的對話:





2



稀里糊涂的“八中茶”

?

喝老茶就是喝“八中茶”,但是,老茶之亂,眾所周知。


“八中茶”最大的一次亂源始于2006年。


2006年,普洱茶行業(yè)到達一個高潮,云南中茶公司(原省茶司)直接從銷售茶葉變?yōu)殇N售包裝紙,一張綿紙印上“八中茶”商標就價值不菲,每公斤從十幾元到后期漲價到六十幾元,據《中國調查雜志》報道,2007年,云南中茶當年的產量即高達2.7萬噸,這幾乎是“中茶標普洱緊壓茶幾十年的生產總和的數十倍。


貼牌生產普洱茶,不進行品控,導致大量的非普洱茶原料摻入,被媒體稱為“中茶牌真的假普洱”。海量的中茶牌普洱茶涌向市場,最終引發(fā)了災難性的后果,中茶品牌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口碑,一朝清零。

?

中茶貼牌事件之后,中茶品牌價值徹底崩潰。這是中茶品牌當前市場混亂的一個根本原因。然而,這部分茶葉的外包與計劃經濟時期的外包完全不同,老茶的混亂,指的是2000到2004年之間大量生產的仿冒品。

?

2003年云南普洱茶地方標準出臺,這是個信號,說明了普洱茶的內地市場開始爆發(fā)。事實上,普洱茶的行業(yè)規(guī)范一直都有,只不過更多局限于行業(yè)內,與市場標準還是有所不同。

?

當時市場的認識都是,“沒有八中茶就不叫普洱茶”,產品名稱都一樣,都叫“云南七子餅”。

?

2000年到2003年,云南的茶廠到底生產了多少“八中茶”,恐怕誰也說不清楚。中茶的商標當時基本上成為產業(yè)的一個通用的商標,大家都在用,熟茶版型都是與7572、8582,生茶則是7542、8582。無論生茶、熟茶,兩者的包裝都一樣,都是“云南七子餅”。

?

這部分都是屬于非法生產,屬于盜用品牌,大部分內飛并不敢打上廠名。

?

(圖中所示七子餅茶,均為一眼可知的假茶,內飛無廠家名稱,外包也不符合當時的包裝特征。)


(圖中所示為80年代正品的內飛)



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央與地方之爭到達白熱化階段,茶產業(yè)失控。原先代表云南省政府管理全省茶產業(yè)的省茶司迅速于1998年底成立了云南省茶苑集團,不過是兩塊招牌,一套人馬。99年,中茶要求收回權利,兩相爭斗。于是,“中茶商標”混亂開始。

?

所謂計劃經濟時期省公司貼牌的傳說,其實是不了解當時的管理體制,認為省茶司當時使用“中茶”也是貼牌,其實當時的央企與今日央企的人財物統(tǒng)管的方式不一樣,有時候權利下放地方,有時候又全部收回。云南省茶司一直就是央企,正式的名稱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


3

計劃經濟的云南七子餅茶內銷嗎?


云南七子餅茶在1958年之前又叫“僑銷圓茶”,也叫“僑銷七子餅”,七子餅在1973年之前只是一個俗稱,1973年之后才正式成為產品名稱,所以,1973年也稱為“七子餅茶元年”。


由此可知,“云南七子餅茶”就是專供出口的品種,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云南七子餅茶是屬于特種茶,專指熟茶。


從7572、8592這些編號也可以知道,這是專指的出口嘜號,而內銷則完全沒有必要,一個七子餅茶的名稱足夠說明。


90年代之前,內地市場也不消費熟茶,也就沒有必要生產熟茶對應市場。云南雖有邊茶,由于云南邊茶銷區(qū)與其他邊茶銷區(qū)的差異,云南邊茶并非是黑茶工藝或熟茶工藝,也就同樣沒有必要生產熟茶。


市場上所謂“八十年代的熟茶不是指出口茶”的說法,純屬謠言。


目的是給予市場一個想象的空間,既然有不是出口的茶品,那就未必是屬于“省茶司”管理,生產廠家就未必是市場原先的品種,如此一來,各種假茶就可以源源不斷。


至于“一個老茶人沒有賣完”的說法,純屬典型的江湖手法。香港的“普洱教父”也編了一個從85歲老人手上收購了畢生所藏的百年老茶的故事,廣東中山的清代“億兆豐”普洱茶也是從地窖中挖出,類似的故事,在老茶界層出不窮。




4


1973年,“云南七子餅”正式作為產品名稱出現于包裝上,從1973年2003年,整整三十年,這幾十年間到底生產了多少七子餅茶,到底有多少廠家參與生產“七子餅茶”,好像是一個謎。

?

云南省產茶區(qū)域有文山、紅河、版納、普洱、臨滄、玉溪、保山、德宏、昆明等州市,其中100多個縣產茶,大部分產茶縣都自建有茶廠。

?

據《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記載:

?

“1970年底為發(fā)展地方工業(yè),精制茶廠下放到縣(市)管理,1973年后隨著茶葉產量的增長,個產茶縣自建茶廠逐年增多,到1988年全省已有精制茶廠86座?!?/span>

?

云南雖然從計劃經濟時期開始就有很多茶廠,但是建廠時間長與普洱茶未必就有關系,絕大部分從來就未曾加工過普洱茶,與普洱茶行業(yè)就沒有絲毫的關系。


由于茶廠眾多,這幾年,打假形勢嚴峻,越來越多的仿冒品都是挖掘出各種小茶廠的歷史,偽托生產“中茶”,這成為了一種趨勢。大部分偽托生產的八中茶,都是民不報官不究,實質已經觸犯了刑法,中茶公司近幾年連續(xù)打假,生產者偽托的都是之前80年代、90年代的茶品包裝。

?

香港世界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王曼源會長提供了一堆茶,在臺灣出版了一本書,叫《普洱茶譜》,其中有片茶磚“7638”,純屬子虛烏有。市場按圖索驥,越傳越離譜,一會是景谷茶廠生產,一會是昆明茶廠生產,其實都是王會長出版之時剛剛生產。臺灣出版是另一本書《普洱藏茶》則把7638編的更離譜,推斷70年代昆明茶廠發(fā)明了所謂的“生熟配”工藝。稍有茶學常識的人也可以清楚,生茶熟茶茶性相反,如何硬搭?

?

如今的普洱茶江湖上,類似的茶層出不窮,只要沾上云南的邊,只要這個茶廠有歷史,各種偽托出身的茶品打不勝打。只不過,只要對于歷史稍加有認識的茶客都知道,不過是一種游戲。

?



(圖片所示為市場上各種版本的所謂“7638”的故事茶。)?


5

“中茶牌”云南七子餅茶到底有幾個生產廠家?


中茶商標注冊于1951年10月,1952年通知全國下屬茶廠使用,1992年商標使用權停止授權,省公司是中土畜的分公司,所以之后一直在生產,下屬茶廠雖然在1970年人事管理權歸地方,業(yè)務管理權限依然在省茶司。也就是說,實際上,中茶標的產品一直在生產,直到2004年茶廠改制。

?

計劃經濟時期,昆明茶廠做磚茶,勐海做餅茶,下關做沱茶,省公司有明確的文件規(guī)定。下關七子餅印刷體是粗體,勐海茶廠是細體,兩者辨識度高,不易混淆。由于品牌價值及茶品品質的關系,如今市場的仿冒品絕大部分是仿制勐海茶廠的七子餅茶。

?

2000年之前,七子餅茶的生產廠家并不復雜,一為勐海茶廠,二為下關茶廠,并沒有其他茶廠生產,至于省茶司承包部門生產之后的茶品,現在市場有爭議,因與本文無關,不在此贅述。

?

普洱茶的品種也非常單一,七子餅的生產廠家在80年代之前就只有勐海茶廠,這可以從編號就可以得知,如7452、7542、7572,出口嘜號的最后一個數字2即代表勐海茶廠,80年代以后增加了8582、8592,下關茶廠生產8653、8663。


(以上圖片為1993年出版的《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中“外銷普洱茶茶號、包裝、規(guī)格表”)


6


普洱茶有很多假,有些假,不值一辯,稍有常識也不會上當。然而,市場奇怪,越是不值一提的假,越是有人一倉庫一倉庫的撿漏。


從道理上來說,中茶品牌的茶品生產廠家,生產茶品有歷史依據,有歷史檔案,茶品單一,產量稀少,然而,眾人猶如著了魔,明明知假而買假?


要弄清楚有否“德蘭茶廠”生產過80年代的“云南七子餅茶”很簡單,有這個茶廠也未必就可能生產普洱茶。


我的《普洱茶營銷-七子餅鑒茶實錄》一書中有許多類似的故事茶解密,《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中也有大量的史料。


再則,“德蘭”商標的擁有者就發(fā)布過聲明,聲明如下:

潞西縣芒市茶葉公司成立于1991年,公司成立前,1989年由潞西縣芒丙茶葉良種場加工經營云南普洱茶,1990年由潞西縣芒市茶葉飲料廠申報“德蘭”商標,1992年正式獲得商標使用權。


? ? 潞西縣芒市茶葉公司于2002年正式更名為云南勐巴娜西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在此期間芒市茶葉公司一直由盧云康先生獨家生產經營,從沒有與任何單位或個人合作辦廠、辦公司,在近期市場有個別打著“德蘭”商標出售著不是本公司出品的普洱茶餅、沱的假貨銷售,為此鄭重申明,“德蘭”商標是云南勐巴娜西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商標。



只不過,市場好玩,拿手機隨手一搜,這種便宜的老茶滿屏皆是:




6

茶界“腦殘”是怎么形成的?




這樣的茶,明明像一坨屎,明顯的都是茶末,丟一張中茶的內飛進去,就變成老茶了?中茶牌沱茶多久又出品過20一公斤的沱茶呢?


原本我想,這樣的假茶不值一提,入行幾天也可以搞明白的東西,然而,偏偏蠢貨要冒蠢氣,他還要不斷來教你怎么識茶:


這不禁讓人大為感嘆。

在普洱茶界,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很多人,買假老茶,買假古樹,固執(zhí)于一種思維,固執(zhí)于一種想法,明明是荒唐的,也會固執(zhí)于這種荒唐,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現象類似于今天頻頻發(fā)生的傳銷,以及老年人被保健品推銷洗腦的事情。一倉庫一倉庫購買假茶的人,無論你如何阻攔,如何相勸都不行,如同著了魔,就是要把錢白白送給騙子。

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這不是腦殘嗎?

腦殘還不是我們理解的傻的問題,腦殘的特征是荒唐、荒謬、違反常識、違背邏輯,腦殘其實是一種被控制的思維。

問題是,這樣的事情是如何發(fā)生的?這種思維是怎么被控制,而且支配了人們的行為?

幾十年來,產業(yè)圍繞的就只有幾個單品,所有的茶品又都只有中茶牌,這導致在老茶市場具有超高的知名度。

?

普洱茶的實物歷史被臺灣出版的《普洱茶》一書一下子拉長了幾百年,動輒都是百年老茶,清代、民國老茶,這讓真品本來屬于鳳毛麟角的80年代、90年代茶品變成了一個“年份很短”的假象。

?

這是改變人思維框架的一種騙局。

?

1995年,臺灣出版《普洱茶》一書,接著《普洱茶譜》、《方圓之緣》等等書籍出版,其結構大同小異,其茶品大同小異,其目的都是控制老茶思考的資源,無論你承認還是反駁,都是在這些騙局里面。


各種拍賣會上,80年代90年代的茶品并不便宜,隨便一片80年代的生茶要上十萬,一片80年代的熟茶也要幾萬元,然而,兜售人告訴你這里有一批“一個老茶人存了一輩子的老茶”,價格只要幾百元,你買不買?一買,總金額卻要幾百萬。

?

傳銷和騙局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只談結論,強加結論,不接受就是不懂茶。

《普洱茶》、《普洱茶譜》、《方圓之源》、《深邃的七子餅》等等,書里面都是結論,這是百年,這是50年,這是號級,這是印級。

有人質疑這樣的茶品,就是不懂茶,就是沒有錢的窮人,喝不起老茶,這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暗示,讓所有購買假老茶的群體,變得飄飄然。

按理說,各種假老茶如今被打假得差不多,為什么還是不斷有人頻頻上當,而且上當了也不吭氣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這里,受騙者的情緒已經被控制。

事實上,很多人真的不在乎真相嗎?絕對不是,大多數人認為上當的應該都是傻子,所以,絕大多數人并不愿意承認自己上當了,不愿意承受被欺騙的那種羞辱感而已。

?授權轉載自【吳疆說普洱】,僅代表作者觀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