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埠以下三百里,疍家兒女逐浪去

在廣西蒼梧梨埠至廣東封開江段,運茶的船只改為大帆船,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的疍家人也紛紛上陣一展身手,在茶船古道的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仲夏六月的驕陽非常猛烈,即便已經(jīng)接近傍晚,氣溫依然相當高。

在蒼梧縣梨埠鎮(zhèn)沙地村文化操場邊上的小賣部里,村里的四位老人麥瑞清、聶福文、麥偉雄、麥秀清圍坐在一起。這些老人如今都已是七八十歲,他們曾經(jīng)長年累月地在廣西蒼梧六堡鎮(zhèn)至廣東封開縣江口鎮(zhèn)的水路上撐船“討生活”。對于這段水路的過去了如指掌,甚至能夠清晰地指認出,文化操場旁邊的河岸上,在1950年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個叫吉隆的碼頭。

如今,年邁的他們經(jīng)常圍坐在小賣部的屋檐下,就著一壺涼茶傾談往事,不知不覺之中,就會打開塵封的記憶……

梨埠卸貨換大船

梨埠鎮(zhèn)位于蒼梧縣中部,沿著六堡河而上,西北連接六堡鎮(zhèn),向南沿東安江、賀江直達蒼梧縣木雙鎮(zhèn),以及廣東封開縣的江口鎮(zhèn)。

梨埠鎮(zhèn)自古以來水路交通便利,六堡河橫貫鎮(zhèn)區(qū)中心,商鋪民居分布于一河兩岸,河上船只穿梭交織,無數(shù)滿載六堡茶的船只和竹木排都要在此處休息歇腳,卸貨換船。

1950年以前,梨埠有吉隆、惠利、合益三個碼頭,這些碼頭主要是為了方便過往船只換裝貨物。三個碼頭后面各有一家商號,主要經(jīng)營日雜百貨,商號老板都是廣東上來的商人,老船工聶福文至今仍記得:“臨近1950年時,梨埠鎮(zhèn)整體經(jīng)濟已陷入低谷,吉隆商號的老板連1500元的關金券(法幣)都無法找零。”

1950年前后,每當有貨物裝卸,梨埠碼頭邊上就會塵土飛揚,河邊堆放著很多行李箱和籮筐,空氣中彌漫著汗味、茶葉味、水果味,以及干貨的氣味。

作為茶船古道上重要的驛站,從六堡鎮(zhèn)趕來的運茶船、竹木排都要在梨埠鎮(zhèn)停下歇息。尖頭船將茶葉運到梨埠后,就由船工過船,即將尖頭船上的茶葉或其他貨物搬運至當?shù)氐哪痉稀?/p>

當年,一批又一批貨物就這樣被船工們從船上扛下來,分散到鎮(zhèn)上的商鋪里和小商販的籮筐里,或者又被重新扛到更大的木船上。

當時,梨埠鎮(zhèn)上的大型木帆船有10多條,每船能載重20噸左右。當大帆船裝滿貨物后,就趕往下一站——廣東省江口鎮(zhèn)。

每逢冬季,六堡河道總有大量的竹木柴排順流而下,經(jīng)過梨埠出江口,再沿著西江而去,直至廣州、香港。鎮(zhèn)上的老船工說,大量竹木排順著江面漂過梨埠鎮(zhèn),將東安江的河水染得發(fā)黑,順流而下的,還有滿載茶葉的小船。

東安江木雙段水城

對船工和排工而言,梨埠鎮(zhèn)是換貨的碼頭,也是休息的地方。在梨埠碼頭泊好船或排后,船工或排工開始生火做飯。河灘邊遍布從上游漂來的木柴,那都是上好的柴火。不用費力找柴,他們就地取材生火,再架起一只鐵鍋,把帶來的食物,無論生熟,全部倒進去一起煮。待得火燎鍋熱后,鮮香咸甜的一大鍋,什么味道都有了。

碰上下雨天,船工和排工走上岸來,走進碼頭邊上的客棧休息。這些客棧由梨埠本地人所開,收費不低,要五六毛錢(銅圓)才能住上一晚,設施簡陋,只有幾個大通鋪,要吃飯還得另外交錢。

上世紀三十年代,疍家人吃

住都在船上

上世紀四十年代西江流域的

疍家人

全家上陣來撐船

尖頭船和竹木排到達梨埠后,運載的茶葉大多會被換裝到載重量更大的木船上。此種木船單桅掛帆,每船有船工三至四人,一般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公婆仔乸(全家大小)齊齊上陣”,這些人一應生活全在船上,亦即疍家人。

單桅木船只要裝滿貨即行出發(fā),往往數(shù)只“打幫”,偶爾一兩只也單獨起航。一路沿東安江入賀江,再下西江,直抵廣東封開江口或郁南都城,再將運載的貨物換裝上更大的貨船。此去又是100多公里的水路,其間暗礁遍布,浪急灘多,每遇艱難險阻,船工們都要下水拖船、上岸拉纖。當時在六堡至江口的江河邊上經(jīng)??梢钥吹竭@一幕:船工背負著長長的竹纖繩,佝僂爬行在岸邊的亂石灘上,不時又涉蹚于奔流的江水中,濕淋淋、黑黝黝的身上,已分不清是河水、汗水,還是淚水。

在梨埠到廣東江口這段水路上,蒼梧縣的木雙鎮(zhèn)也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站點。從地圖上看,東安江呈南北走向,梨埠位于東安江北端,木雙鎮(zhèn)則位于東安江的中段,穿過木雙即入賀江,沿賀江而下便可到廣東封開江口鎮(zhèn)。從六堡經(jīng)梨埠鎮(zhèn)而來的茶葉山貨,以及從沙頭、石橋乘著沙頭艇而來的糧食土產(chǎn),都沿東安江會合到了木雙,因此木雙也成了茶船古道上的另一個驛站。

對于那些往來于梨埠至江口、都城的單桅木船的船工,木雙就是他們途中灣船休息的一個落腳點。據(jù)鎮(zhèn)上的老人吳坤南回憶,上世紀50年代以前,每近年關,在木雙鎮(zhèn)對開的東安江河段上,灣船休息的疍家人就有幾百人,而當時木雙街上的居民還不到兩百人。

木雙也是轉(zhuǎn)運點

如今,在木雙鎮(zhèn)碼頭兩邊的墻上,貼著一幅幅泛黃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有靜靜的東安江,有熱鬧的水運碼頭,有連檣接櫓的貨運木船隊,還有在人們記憶中逐漸遠去的撐船竹篙……

在木雙鎮(zhèn)老船工的記憶里,以前梨埠鎮(zhèn)上的船只基本能滿足六堡茶的轉(zhuǎn)運需求。但是,到了每年9月至10月,也就是六堡茶運輸最緊張繁忙的時節(jié),梨埠鎮(zhèn)的運力時常捉襟見肘,木雙碼頭就成了六堡茶轉(zhuǎn)運的另一個中心。

毛江榮原為木雙水運社船工。上世紀60年代以前,東安江水運都很興盛。六堡茶、糧食、竹木、布帛、食鹽、茶葉、藥材等商貿(mào)物品,大部分都用小船運到木雙碼頭,再轉(zhuǎn)移到噸位較大的木帆船上,然后經(jīng)東安江、賀江、西江運到梧州或廣東等地進行交易。毛江榮的爺爺和父親也曾在梨埠至廣東江口的水路上當船工,當時在運茶最繁忙的季節(jié)里,廣東的茶商急著要貨,往往等不及裝滿一船貨,就急急催促木帆船出發(fā)了。半船的茶當一船貨物計價,貨主也不會計較。

木雙碼頭舊址上的宣傳欄記錄了很多以前船工的信息

1953年3月,木雙成立了蒼梧縣梨埠區(qū)黎壁民船工會,由包括料口、黎壁、木雙、西中等地的船工聯(lián)合組成,行使管理運輸和人口戶籍等功能。

隨后,木雙水運社成立,全社共有船只47艘,人口600多人。社里的船工分別來自廣東、廣西不同的地方,共有21個姓氏,此前都從事水運相關的工作,其中大多都是疍家人。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陸路交通高速發(fā)展起來,船運慢慢衰落。1996年,木雙水運公司宣告破產(chǎn),船工們陸續(xù)遷居上岸。

疍家人與茶船古道相生相伴,互為依靠。如今在梨埠鎮(zhèn)沙洲村里,居民主要都是麥姓和聶姓兩個大族,細細問來,這兩個大族的祖輩以前都是生活在六堡到江口這段水路上的疍家人,直至1950年以后,才陸續(xù)上岸定居。而在木雙鎮(zhèn),現(xiàn)在鎮(zhèn)里的居民上推兩三代,基本上都曾在水上“討生活”。

今日的梨埠與木雙,一派嶄新面貌,大街小巷里已難覓舊日蹤跡,曾因航運而繁華的東安江,隨著時代匆匆向前的腳步已慢慢沉寂,曾經(jīng)的老碼頭更是早已消失在緩緩流淌的時間長河之中。

來源|《茶船古道》 作者:趙洋、龍?zhí)靷?、蘇愛清、楊麥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