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文化源流與發(fā)展

廣義上中國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茶相遇,經(jīng)過時間的醞釀和發(fā)展,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總和,具體來說,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茶相關(guān)的部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文化類型和文化現(xiàn)象逐漸與茶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成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個過程至今仍在繼續(xù),也將一直持續(xù)下去。

除去神農(nóng)嘗百草草的傳說外,目前流傳的文獻中最早對茶葉的記載是其在西周時期被當作祭品,用于祭祀使用;到了春秋時代茶葉被人們用作菜食,涼拌后拌飯而吃;戰(zhàn)國時茶葉逐漸被發(fā)掘出其藥用價值,作為藥品用于安神明目、清熱解毒、祛風解表等癥狀的治療;兩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暢銷于荊州、益州等地,同時隨著絲綢之路流逐漸傳到中亞、西亞各國,并最終流入歐洲。

雖然茶葉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但茶文化的誕生要從兩晉南北朝才算正式開始。此時中國北方的飲茶風氣在上層社會中流傳開來,并很快風靡到平民階級,南方茶葉生產(chǎn)也發(fā)生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由史籍上的記載,更可清楚地窺其當時茶文化的樣貌。東晉裴淵在《廣州記》記載:“酉平(今廣東惠陽縣西)縣出皐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可見兩廣一帶已經(jīng)開始飲茶,而且也最先利用皐盧來做茶或伴茶飲用。三國時魏張揖的《廣雅》中說:“荊、巴蜀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至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边@種喝法叫做芼茶,就是所謂的茶粥,源自于荊、巴之間,制作方法是將茶末置于容器之間,以熟湯澆覆,再用蔥、姜、橘子雜和為芼羹。

隋朝時期,飲茶風氣已遍及全國。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因喜食肉類和乳制品,茶葉的特性有助奶、肉消化作用,茶葉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據(jù)史籍記載,隋文帝勤于政務(wù),且自奉甚儉,有飲茶習慣,《隋書》中曾記載一怪誕事,一夜隋文帝作噩夢,夢見有一神人將他頭骨換了,夢醒后頭痛不止,后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見效。上行下效飲風跟進,繼而有力地推動了國飲,茶便成為當時人們競相采啜的對象。當時還流傳茶贊詞:“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闭f的是辛苦鉆研孔子的《春秋》竭盡心力去演繹讖書《河圖》,冀出人頭地,倒不如有許多好茶喝快活。隋文帝無意間帶動了全民的飲茶風氣,以帝王之尊而嗜茶,普天之下茶不再被視為“酪奴”,隋文帝可說是為茶文化立下大功。

唐代時期,飲茶步驟相當嚴謹,這些通過陸羽《茶經(jīng)》豐富的內(nèi)容便可看出端倪,隨著法門寺等處,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存在,唐代的飲茶方式,便可仿佛歷歷在目了。由于陸羽《茶經(jīng)》的奠定,遠近傾慕,喜好茶的人越來越多,于是有了“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之說,書中總結(jié)了古人飲茶的經(jīng)驗,羅列茶的栽種、制作、烹茶、等相關(guān)物理性的知識,讓茶飲內(nèi)容更加豐富,因而出現(xiàn)了飲茶知“道”,開拓了飲茶生活的精神領(lǐng)域,加上禪教大興提倡飲茶,認為飲茶有助提神不寐有助修行,飲茶成了寺廟生活習慣,更加影響到民間,促使唐代飲茶風氣大盛,茶文化發(fā)展受到肯定。

經(jīng)過隋唐五代的普及洗禮下,加上禪宗的輝煌推動,宋代形成中國式精湛的品茗藝術(shù),有別于煮、煎茶的飲茶方式。宋代宮廷與上層社會的飲茶習慣,基本上沿襲自唐代。隨著文風盛行,加上《茶經(jīng)》的推廣使得人們對茶知識益加深入廣泛,品茶的藝術(shù),經(jīng)蔡襄的《茶錄》到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問世,飲茶藝術(shù)已臻登峰造極之境。器用制作更細致講究,植茶技術(shù)更是精進,文人將茶元素融入書畫詩文的創(chuàng)作,飲茶講究茶品和飲效,沏茶講求火候和茶具。此時宋代的飲茶文化可說已經(jīng)進入了發(fā)展的年代。

元代飲茶文化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豪邁性格飲茶方式,去除繁瑣反璞歸真,民間流行飲加料散茶,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芝麻等物飲用,文人墨客則喜清飲。也因民族粗曠豪邁性格,不喜精致儒雅的茶道,故當時無專精茶書論述。飲茶文化到了明代的著述論作已相當豐富,對于飲茶有了明確的規(guī)范和模式,加上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造團茶,芽葉進貢”,茶制的改變加上茶器的改良,飲用方式隨著散茶流行進入新時代,制茶工序更加簡易不再繁雜,飲茶方式也有了不同的訴求和講究,由于盛行炒青制茶,茶葉由緊壓茶改為條形散茶,不再磨成粉末,烹沏煮茶的方式轉(zhuǎn)變成“沸湯點之”,直接將炒青后的散茶加入壺或盞中沏泡飲用。這種品飲方式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葉的清香味及完整性,更有助于人們對喝茶時直接觀茶色、茶形、聞香和嘗味??烧f是飲茶史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為明代飲茶講究情趣創(chuàng)造了條件。

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泉實玉帶,茶實雪蘭,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實滌,無穢氣。其火候,湯厚實有天合之作。文中可見明人對于茶品、水質(zhì)、器具、沏泡、火候等相當?shù)闹v究。明人常飲茶卻不多飲,對飲茶用壺,講究藝術(shù),常品茶玩壺。喝茶時不喜歡人多,重視情境,推崇小壺飲啜,延續(xù)至今,這種泡法今日仍為國人所時尚。以文人為主的階層創(chuàng)造紫砂壺為主的飲茶器具,改變了茶碗的大小,提倡以小杯小壺品飲還有茶盅的使用,文人重雅趣,建構(gòu)的飲茶空間講究雅致,花草、盆景、雅石、茶果等更加豐富了茶事,茶道的文藝復興更加迅速。因此江南文人、隱士爭相追逐,茶風益加鼎盛,茶器具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在茶文化、茶器史上居有承先啟后的關(guān)鍵地位,此時期茶領(lǐng)域更加多彩多姿,茶藝文化有了嶄新的局面。明代文人講求趣味人生,追求高雅講求閑適,可說是茶文化的輝煌年代。

明末清初中國潮、汕一帶,掀起了另一不同品飲方式“功夫茶”,品飲多為瀹泡方式、使用器皿十分講究,潮汕爐(燒水炭爐)、玉書煨(燒水壺)、孟臣壺(泡茶壺)、若琛杯(品飲杯)號稱茶室四寶。吳騫在《桃溪客話》中寫道:“陽羨名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同價?!惫Ψ虿柚v求茶具器皿的精致、以及沖泡流程的儀軌,加上閑適雅致的泡茶態(tài)度。有清一代隨著福建茶業(yè)的移植,福建、潮州的移民,連帶地將當?shù)亓餍械摹肮Ψ虿琛奔啊肮Ψ蛩膶殹币肱_灣及其他東南亞華人地區(qū),從此功夫茶飲離開原鄉(xiāng),在各地開枝散葉??傮w而言,清代品茗風俗基本上與明代相似,茶器如“功夫茶飲”的紫砂壺、若琛杯等,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續(xù)發(fā)展,茶葉主要來自于沿海的福州、漳州、泉州一帶。品茗講究茶葉及杯、壺等茶器,承襲了閩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俗。

中國人飲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將飲茶視為一種物質(zhì)享受與精神陶冶,宋代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細啜襟靈爽,微吟齒舌香,歸時更清絕,竹影踏斜陽。對著手中香茗,細細觀賞杯中茶湯顏色,輕聞茶的香氣,品嘗茶中滋味,陶醉享受茶的曼妙意趣,這是古人的品茗意境。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說道:煮茶而飲非其人,猶汲乳泉以灌蒿蕕。飲者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乳泉,乃鐘乳石上的滴水,甘美而清洌,飲茶若只是一吸而盡,不辨茶味,在田藝蘅看來,就如同以乳泉灌篙蕕,那真是罪過。

蘊乎于自然,采日月之精華,納天地之靈氣。茶,是人類誕生于世后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之一。茶性蘊含著茶德,品茶如同品人。品茗過程除了感官上對色、相、為味的要求,還要提升到心靈的體會和感受,追求一種平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借由品茗過程反觀自我,體悟到道德,完成自我的超越與堅持。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