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科普,白茶是如何發(fā)揮抗炎作用的?

白茶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六大茶類之一,屬于輕發(fā)酵茶,主產(chǎn)于福建省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地[1]。成茶外表“滿披白毫”,色澤銀白灰綠,湯色清淡,故稱“白茶”。根據(jù)鮮葉采摘標準不同,白茶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2]。白茶加工工藝僅有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其中長時間的萎調(diào)(一般為36-72h)是白茶獨特風味品質和保健功效形成的關鍵加工工序。

炎癥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內(nèi)造成機體內(nèi)一系列不正常的病理性反應,而且在炎癥的整個過程都受到炎癥相關信號分子的嚴格調(diào)控,這些信號分子與炎癥的發(fā)生、維持和消退有著密切聯(lián)系。大量的細胞學研究和動物實驗已證實白茶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白茶在細胞實驗中的抗炎機制

白茶提取物能有效抗炎。研究者發(fā)現(xiàn)10~50 μg/mL白茶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白血病細胞(RAW264.7)的吞噬活性,顯著抑制一氧化氮 (NO)分泌。此外,白茶提取物能劑量依賴性地降低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與白細胞介素-6(IL-6)mRNA基因表達水平,效果與吲哚美辛相當[3]。

年份白茶的標志性成分EPSFs化合物對于脂多糖誘導的RAW264.7巨噬細胞也具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它是通過抑制NF-κB-p65蛋白的表達和磷酸化,以及抑制p65蛋白的核位移,從而抑制NF-κB信號通路的活化,發(fā)揮抗炎作用[4]。

白茶在動物實驗中的抗炎機制

在抗炎研究中,小鼠和大鼠是常用的動物模型。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中,壽眉、白牡丹、白毫銀針提取物能明顯改善肺組織病理性損傷,顯著降低丙二醛(MDA)、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肺組織髓過氧化物酶(MPO)活性,并上調(dià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善NO失調(diào),從而明顯改善香煙煙霧誘導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5]。通過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炎癥反應,白茶提取物對于納米SiO2引起的大鼠肺纖維化氧化應激損傷具有有效的減緩和修復作用。白茶提取物組大鼠肺NO含量和炎癥因子IL-6都顯著低于模型組,谷光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力高于模型組[6]。此外用白茶茶湯喂養(yǎng)大鼠可以減輕抗腫瘤藥物順鉑的腎毒性,主要是通過顯著下調(diào)抗炎相關基因[7]。

綜上,白茶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主要是通過有效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明顯改善肺組織病理性損傷,顯著抑制一氧化氮分泌,降低一氧化氮含量,降低丙二醛、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抑制NF-κB信號通路的活化,顯著降低肺組織髓過氧化物酶活性,上調(diào)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光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發(fā)揮作用。

作者:王蔚,江和源*

參考文獻

[1]歐陽明秋, 傅海峰, 朱晨, 等. 白茶保健功效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nóng)業(yè)研究, 2019,15(01):66-72.

[2]戴偉東, 解東超, 林智. 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進展[J]. 中國茶葉, 2021,43(04):1-8.

[3]周方, 張楊波, 鄭新, 等. 白茶提取物對LPS誘導的RAW264.7細胞炎癥的影響[J]. 茶葉通訊, 2019,46(04):455-462.

[4]Dai W, Lou N, Xie D, et al. 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 with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Macrophages Are Storage-Related Marker Compounds for Green Te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68(43):12164-12172.

[5]黎攀, 周輝, 蔡梅生, 等. 白茶對煙霧誘導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改善研究[J]. 茶葉科學, 2020,40(05):641-655.

[6]樸秀美, 金恩惠, 陳興華, 等. 白茶提取物對納米SiO_2誘導的大鼠肺纖維化的抑制作用及機制[J]. 茶葉科學, 2020,40(02):157-164.

[7]Sinan, Saral, Eda, et al. The effect of white tea on serum TNF-α/NF-κB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arameters in cisplatin-related renal dysfunction in female rats.[J]. Biomedecine & Pharmacotherapie, 2019,112:8.

來源:中國茶葉學會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