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武夷巖茶發(fā)源于明末清初,是烏龍茶的始祖,外形彎條型,色澤烏褐中帶綠,湯色橙黃至金黃、清澈透亮。香氣中帶有鮮果花香,清雅持久,一直以來,武夷巖茶都是優(yōu)質茶葉的存在,那大家知道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嗎?相關的介紹如下!
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1、元代以前
 
  主要是產制團餅茶和蒸青曬青散茶,明代出現(xiàn)炒青綠茶,清代初研制出烏龍茶(巖茶)、紅茶、龍須茶。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fā)源地。
 
  2、漢朝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軍滅了閩越國,并詔令將閩越民舉遷江淮之間,以虛其地。當?shù)毓賳T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武夷茶納貢從漢武帝開始。但史志中未見漢代武夷山產茶記載。城村漢城遺址數(shù)以萬計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壺、茶杯,證實漢代閩越國先民種茶飲茶的實事。
 
  3、唐代
 
  唐玄宗于784年詔封武夷山為“名山大川”道教將武夷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廟也大興,武夷山名聲日高,據(jù)林祥瑞、劉祖陛《福建簡史》記載:“唐代福建的土特產就是山區(qū)的茶和沿海的鹽”。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面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采制的時間、禮祭、制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4、宋代
 
  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苑上貢團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蘇軾《荔枝嘆》“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都有記載。斗茶盛行,成納貢選品和游藝項目。武夷茶與儒、道產生了密切聯(lián)系,朱熹、白玉蟾等,種茶、飲茶、寫茶,都留下了許多詩詞和美麗傳說。
 
  5、元代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興(福建路招討使行右副都元帥)獻送的武夷茶“石乳”,備加賞識,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當?shù)毓賳T承辦貢茶,高興曾幾次親入武夷山,監(jiān)制貢茶。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興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總管,奉命到武夷山監(jiān)制貢茶,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園,制作貢茶,當時園中場工250戶,采制貢茶360斤,龍鳳茶5000餅以入貢,后又逐增,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增至960斤。貢額年年加,茶農苦不堪言,出現(xiàn)茶園拋荒、茶產下降?,F(xiàn)今四曲北岸題詩巖還保留3塊銘記當?shù)毓賳T建園和監(jiān)制巖茶的摩崖石刻。
 
  6、明代
 
  武夷茶由蒸春團餅茶逐漸改為曬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進為炒青綠茶。提高了武夷茶的產量和質量,陳椽認為“炒青綠茶的發(fā)展,可說是制茶工業(yè)領域的大革命”。促進了武夷茶的發(fā)展。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記載:“環(huán)九曲之內,不下數(shù)百家,皆以種茶為業(yè),歲所產數(shù)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明萬歷三十五年,荷蘭商船來澳門購運綠茶轉運至歐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開了武夷茶外銷先河。
 
  7、清代
 
  武夷茶由綠茶發(fā)展到烏龍茶—武夷巖茶。清初崇安縣令殷應寅曾招安徽黃山僧制松蘿茶(發(fā)了酵的炒青綠茶)在反復摸索改進的基礎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巖茶(烏龍茶)的制作工藝,產制武夷巖茶。
 
  8、民國期間
 
  戰(zhàn)亂影響,茶葉銷路不暢,產量下降,1914年茶銷量仍達45萬斤,到1948年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種紅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葉改良場遷到崇安縣;1942年在崇安興建“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國茶葉研究中心。許多著名的茶葉界前輩,如吳覺農、張?zhí)旄?、王澤農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過。他們在武夷山開茶園搞試驗,取得許多成果,如試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機、林馥泉在此期間撰寫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一書等,為茶業(yè)發(fā)展作出貢獻。
 
  9、新中國成立至今
 
  武夷茶經(jīng)歷了從恢復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快速崛起發(fā)展階段?,F(xiàn)今武夷茶面積達10萬畝以上,總產近1000萬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比1948年總產13000斤,更是天壤之別。
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武夷巖茶的傳說
 
  傳說一:
 
  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shù)乜h丞于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后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fā)芽”待紅袍揭下后,茶樹果然發(fā)芽,紅艷如染。
 
  說二:
 
  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fā)腹脹,腹痛不已,后經(jīng)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后,頓覺病體痊愈,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并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傳說三:
 
  大紅袍因春芽萌發(fā)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茶樹紅艷,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傳說四:
 
  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武夷巖茶獨特的茶韻
 
  “巖韻”是一種能引發(fā)人愉悅的并帶想象的審美感覺。“巖韻”是武夷巖茶獨有的特征。巖韻內涵是博大,每個人的理解也不一樣,是一種很難描述的味道,也是一種很難說清的感覺,但它確實又是存在的。而這種特質存在于巖茶個各個品種之中,最終通過巖茶的茶湯滋味表達出來。
 
  武夷巖茶的品質特征
 
  武夷巖茶成茶,條索緊結、或細緊或壯結,葉端扭曲,似蜻蜓頭。光華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或帶寶色,有明明的巖骨花香,瑞則濃長、清則幽遠,或似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滋味醇厚鮮爽,獨具巖韻。
武夷巖茶的歷史典故
  小貼士:
 
  武夷山不僅是武夷巖茶的原產地,也是中國紅茶的發(fā)源地,又是宋元兩朝的貢茶基地,茶葉栽培和制作歷史悠久,在茶葉發(fā)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豐富和發(fā)展茶學,繁榮我國.....

責編: liuzhiyan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