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鄒記普洱茶

找到約86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大益茶史03】后鄒炳良時期,晚節(jié)不保的盧廠長與知性茶后阮殿蓉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個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腳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5000+字,宜為睡前讀物或者私人時間讀物

書接上回,咱們接著來啊!

1996年,鄒炳良卸任廠長之前,為勐海茶廠指導的最后一項工作,便是成立了“勐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茶廠)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獨立核算的經營管理模式,這是勐海茶廠歷史上的首次改制。

1996年,57歲鄒炳良老先生決定退休,盧云成為被選舉為繼任廠長。盧云是大益歷史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不同于其他領導人,每當我們提起范和鈞、唐慶陽、鄒炳良這些人,都是牛逼,我次奧,厲害,得勁兒!光輝事跡不勝枚舉,無一不是業(yè)界泰斗。但是盧云接手了勐海茶廠之后,憑借自己的騷操作讓自身的口碑毀譽參半。盧廠長的存在,讓人們看到大益并非一帆風順,也有犯錯的時候。毫不夸張的說,勐海茶廠,因為盧云而更具傳奇色彩。

1957年,鄒炳良18歲進廠的那年,我們的盧廠長出生在云南省的建水縣,1974年高中畢業(yè),成為一名下鄉(xiāng)知青。顯然,盧云是不安心在鄉(xiāng)下呆著的。1978年,成為文革后第一批考入云南農業(yè)大學的學生,主修茶學專業(yè)。直到1982年,盧云本科畢業(yè),頂著高材生的光環(huán),主動要求分配到勐海茶廠工作,由此可見,盧云對茶,是發(fā)自肺腑的喜愛。

短短兩年時間,盧云憑借自身的學霸特質,先后擔任茶廠技術員、質檢科長、工程師等工作,并于1984年被安排在主管質量、生產、設備的副廠長職位。當時的盧云,不過27歲,金燦燦的履歷讓盧云意氣風發(fā),成為人們眼中的人生贏家,更有不少少女喊出“嫁人就要嫁盧云”?!氨R云我要給你生猴子”的豪言壯語。

前文提到鄒炳良先生創(chuàng)立了大益品牌,但是最終手繪商標的圖案的卻是我們這位繼任廠長,因此,大益的商標,經歷了兩位廠長的共同創(chuàng)造,更像是一個接力棒,鄒炳良卸任前,必然會叫盧云來到自己的辦公室,進行一場王朝更迭的會談。57歲的鄒炳良看著39歲的盧云,眼中都是自己曾經的樣子,看著自己一手栽培的少年逐漸成長,必然疼愛有加,鄒老對盧云,充滿了無限期待。

辦公桌前,兩盞對立的茶杯,一壺鄒老親手調配的熟茶

鄒:小盧啊,進廠多少年了?

盧:自1982年,今年已經是14年了

鄒:很快啊!一轉眼,當初的小伙子已經有點禿了,這么多年,你辛苦了。

盧:承蒙廠長厚愛,一切都是源自自己對茶葉的熱愛,辛不辛苦的什么的,不存在的。

鄒:正是看中你對茶葉的喜愛,我們才愿意一手栽培你,我們相信,只有真正喜歡茶的人,才能帶領勐海茶廠發(fā)光發(fā)熱,才會讓勐海茶廠,誕生出更多的可能。我接手茶廠的時候,已經45歲了,大家都說我還年輕,你今年還不到40吧,你比我當時可年輕多了,茶廠的未來就交給你了,帶著茶廠好好干!不要辜負我們一幫大哥的信任。記住,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盧:廠長放心,定不負所托!小盧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談話結束,鄒老在盧云堅定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欣然的微笑。

鄒老留下的家底還是比較殷實的,而且1996年的時候,得益于茶廠股份改制,政企分開,廠子的活力提高,員工們安居樂業(yè),本可算作鄒老留給盧云的第一個錦囊。只要好好做茶,即使任期沒有創(chuàng)下豐功偉績,但作為廠長,后半生的衣食無憂,基本沒懸念,晚年請人寫個自傳什么的,也算留名青史了。

但是,盧云顯然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身懷滿腔熱血,充滿了遠大抱負與追求。深知“人生短短急個球,啊不追不罷休”的真理,上任不久之后,便將注意力放到了其他行業(yè),先后開拓了啤酒、玩具兩個八竿子打不著邊的行業(yè)。彼時的中國,受“南韓財團”的影響,逐步邁入企業(yè)多元化,畢竟隔壁的韓國“三星”就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大成者,橫跨政商,無限風光。但是盧云沒有想到的是,雖然三星的年紀僅僅比勐海茶廠略漲2歲,但是三星的多元化是基于本國情摸索總結出來的企業(yè)管理經驗與韓國市場更高經濟發(fā)展水平。相比之下,短短“五十余年”的勐海茶廠還是太過年輕了,無論是管理能力,還是國內的競技發(fā)展水平,甚至是浩瀚的國土面積,都難以支撐勐海茶廠的多元化建設。

· 可望不可即的三星商會

多元化的后果是嚴重的,勐海茶廠啤酒玩具業(yè)務不景氣,大量的投入無法收回,企業(yè)連年虧損,走向了破產的邊緣,1998年,上面實在看不下去了,短短兩年的時間,盧云下馬就情理之中了。

當然,盧云并沒有忘記勐海茶廠的本質任務——做茶,7262便是盧云任期的得意之作,盡管坊間有人認為鄒炳良時期7262就已經誕生,但是大規(guī)模生產和推廣都是盧云的指令,7262于1996年試生產,1997年小批量生產,1998年底勐海茶廠的高等級毛料庫存盤點(五級以上)一個158噸,這就為7262的定型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把高等級熟餅7262推向市場后,它作為常規(guī)熟餅當中的高端產品受到了茶商和消費者的普遍接受和好評。因此,在遍地都是普洱之父的茶圈,將盧云稱為7262之父,沒毛病。

隨著盧云卸任,勐海茶廠踩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我們在這里按下暫停鍵,繼續(xù)同步盧云的故事,畢竟盧廠長后面的故事更讓人唏噓。

盧云卸任之后的兩年,依舊擔任著勐海茶廠黨委書記兼副廠長的工作。后來,他主動要求調離勐海茶廠,到云南省外貿廳的一個下屬公司工作。即使不在勐海就職,盧云對勐海也具有非凡的感情,面對07年普洱大跌,盧云也面對媒體站隊大益:“‘大益’的品質是沒有問題的,當茶價漲到某個高位,沒有人再以更高價格購買時,價格回調就在所難免,這也是市場的一種理性回歸。然而,這樣一種正常的價格回落現(xiàn)象,卻被部分媒體頻頻加以“崩盤”、“縮水”等詞。在盧云看來,這背后必然有一只看不見的利益“黑手”。

作為后人,一邊感嘆盧云的高瞻遠矚,一邊感嘆市場的宿命,總是在輪回。

同樣是2007年,盧云與陳曉玲,雷興勇一同創(chuàng)辦起了上樂茶葉,因為是借資注冊,賬上的1000萬元在注冊之后便被轉走,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三名合伙人以“非法集資”的形式,一邊以高提成招募業(yè)務員,一邊由業(yè)務員向社會大肆進行虛假宣傳,謊稱上樂公司實力雄厚,并極力宣揚盧云作為上樂公司董事長,在茶葉界有著極高的名聲,他能夠保障上樂公司所生產的普洱茶品質好,有較大的收藏價值和經濟效益。最可怕的是承諾除了收回投入的本金外,還可獲得按合同約定的7%至51%不等的高額利潤回報。但那一年,普洱崩盤了在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九個月時間,上樂茶葉與406人簽訂了茶葉購銷合同637份,共騙取集資款1080萬元,并將集資款揮霍,直至東窗事發(fā),盧云與陳曉玲玩起了人間蒸發(fā),留下一堆爛攤子給雷興勇,這也讓雷興勇挨了不少的皮肉之苦。

· 網傳盧云照片,未考證

2010年,陳曉玲與盧云被捕歸案,三名曾經的合伙人再度見面,雷興勇因背黑鍋,與二人已是水火不容,三人在法院互相推卸責任。嚴重拖延了庭審時間,最終,一審結果認為,三人虛報注冊資本罪、詐騙罪成立,兩罪并罰,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三人不服上訴,二審的結果認為,三人罪名沒有問題,涉及盧、陳二人態(tài)度惡劣,被加刑到16年,雷興勇則維持原判。

· 三人庭審照片

這個時候的盧云,已經53歲了,16年的牢獄之災,意味著即使熬到出獄,也將近古稀的老叟。16年,對于社會而言,可以讓科技飛速發(fā)展,對于大益而言,可以熬過8名盧云這樣的廠長,對于盧云本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場無期徒刑,這一生的終點,很難再走出這厚重的鐵窗了。服刑期間的盧云,真的不急了,時常伏在鐵窗一側,望向遠處的天空,回顧自己的一生,從前那個年少有為的少年,人人向往的人生贏家,曾經被鄒老寄予無限厚望的自己,雖然在大益的方向領導上出現(xiàn)了偏差,但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晚節(jié)不保。生涯的自傳是沒有機會了,直到2020年末,才會有個叫做Mr茶不多的人,重新回顧他大起大落的一生。這一切是因為貪婪嗎?欲望嗎?盧云將用剩下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其實,答案已經不重要了。2014年,服刑僅4年盧云因病去世,享年57歲。

彼時,海灣茶業(yè)的空曠總經理辦公室,鄒炳良是否會泡上一壺盧廠長的經典作——7262,再次將兩盞茶杯對立而放,想到14年前的那一場會談,想到那個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年輕人,鄒老必然少不了一聲嘆息。

· 暮年鄒炳良

現(xiàn)階段的材料,大部分都會隱去盧云卸任之后的故事,但我選擇保留,陳述事實,沒有人是一帆風順,也沒有誰一輩子都正確,功過無常,才是人生,這樣的盧云,難免被打上晚節(jié)不保的標簽,但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也希望盧云的一生,能起到更多警世的作用。

以上,盧云的故事告一段落,讓我們回到茶廠這邊,1998年,茶廠已經來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但凡一個稍微懂茶的人,都不會樂意接手這塊燙手的山芋。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力挽狂瀾。西雙版納自治州腦洞大開,大腿一拍,決定另辟蹊徑,既然懂茶的不愿意接手,那我們找個不懂茶的來!

于是,政府的一紙批文,寄到了「中外合資云南振思鐵合金廠」黨支部書記處,收信人叫阮殿蓉,一名回族女性,畢業(yè)于云南政法??茖W校法律系和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研究生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讀EMBA學生。于婚后辭去了“律政俏佳人”的工作,隨丈夫安家勐海,享受著相夫教子的樂趣,過著精致的小女人的生活。

· 阮殿蓉

然而隨著委任狀的認命,阮殿蓉不得不接過勐海茶廠這個燙手的山芋,這個時候的阮殿蓉,不過30歲,雖然出身茶葉世家,但是家里并沒有強制她學茶,所以,阮殿蓉是一名標準的茶葉小白 ,連紅茶綠茶都分不清。置身于勐海茶廠數(shù)百名員工之中,年齡小于阮殿蓉的,不過了了10人。大家不妨聯(lián)想下周遭30歲的女性,大多然后將她們聯(lián)系成茅臺廠長,這必然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不難想象,當時有多少人等著看阮殿蓉的笑話。

阮殿蓉上任之后,一邊惡補專業(yè)知識,一邊提出了三個理念:

重建勐海茶廠的企業(yè)文化、

重塑勐海茶廠的企業(yè)形象、

重鑄勐海茶廠的企業(yè)精神。

“初到勐海茶廠時,整個茶廠的生產規(guī)模為7500噸,實際產量為3000噸左右,以滇紅、滇綠為主,當時的普洱茶產量只有600噸到800噸,只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比畹钊孛鎸Φ默F(xiàn)實是,全廠賬面上只有8000元,欠茶農的茶款達1590多萬元,鄉(xiāng)村的收購單基本都是白條。無奈,阮殿蓉帶領三個人,利用12天的時間,跑遍了勐海茶廠的東北、西北、華南市場。這一跑讓她發(fā)現(xiàn)了勐海茶廠的怪現(xiàn)象:“紅茶及綠茶每生產1公斤要虧損1到2元,產量卻很大,普洱茶略有盈利,卻生產得少,出現(xiàn)供不應求?!?/p>

經過一番考察,阮殿蓉立即停止生產滯銷的紅茶、綠茶,并將紅茶、綠茶車間改造成普洱茶車間,為此后勐海茶廠扭虧為盈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9年,恰逢云南99世博會,阮殿蓉董事長當時擔任國有勐海茶廠企業(yè)法人,為響應政府號召,提高食品生產質量,阮總向國家相關單位提交了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申請。隨后在抽檢勐海茶廠布朗山基地原料時,發(fā)現(xiàn)地上有使用過的農殘包裝物,德國認證專家因此一票否決了勐海茶廠有機茶認證申請。阮殿蓉報以專家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同時,決定與當?shù)剜l(xiāng)政府進行對接,用班章基地去申請有機茶許可認證。檢測資料收集完成后,班章基地通過了所有檢測環(huán)節(jié),拿到了有機茶認證。于是,“大白菜”成為了班章有機的標志。眾所周知,有機認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食品質量管理體系最高的認證,適用于所有食品,而國有勐海茶廠是茶界里第一個取得有機茶認證標志的企業(yè)。

在阮殿蓉看來,勐海茶廠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制茶企業(yè),生產了不少號稱“茶中之茶”的普洱茶精品。也就是說,茶廠本身并不缺乏一流技術人才。于是,為了能將一些傳統(tǒng)制茶工藝傳承下來,阮殿蓉返聘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離退休制茶師傅傳經送寶,并請云南農業(yè)大學的老師和臺灣著名普洱茶文化專家鄧時海教授授課。此外,阮殿蓉不僅組織人撰寫以勐海茶廠為主線的第一本云南普洱茶專著《普洱茶記》,而且在云南電視臺做了專題宣傳片《普洱茶香勐海之上》,從文化上大大提高了勐海茶廠的知名度。終于在2001年,勐海茶廠在她手中扭虧為盈,并在當年實現(xiàn)了10年以來最好的業(yè)績。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02年1月,僅僅4年之后,阮殿蓉急流勇退,斷然辭去了勐海茶廠廠長一職,離開勐海茶廠。阮殿蓉來到昆明,“照我的想法,在昆明我可以更加從容地去挑選一項工作,寧靜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墒牵趶氖铝艘欢螘r間的法律訴訟工作后,阮殿蓉也難以割舍對普洱茶的追求,對鄒炳良老先生退休后的寂寞感同身受,因此,本著對普洱茶行業(yè)發(fā)展前景的看好,阮殿蓉在那年的6月,在昆明創(chuàng)辦了云南六大茶山有限公司。

離開勐海18年后的今天,阮女士依舊活躍在公眾面前,從她偶爾更新的微博可以看出,阮女士使用著一機難求的華為MATE RS保時捷限量款,致力于“六大茶山”的宣傳,用實際行動,成為普洱行業(yè)的布道者。

阮殿蓉之后,勐海茶廠迎來了第七任廠長——鄭躍,關于鄭躍的記載,網上大多就一句話,2002年~2004年,鄭躍任廠長。在任期間,勐海茶廠的產品豐富而多樣,很多產品是經銷商訂制茶,部分還是來料加工茶,這使得大益茶的辨認成了一門復雜的學問。無疑,鄭躍帶領的勐海茶廠,更像人們對盧云的期待,平淡,而又平穩(wěn)。甚至連發(fā)達的網絡,也難覓其宗。

再之后,2004年,之前提及的那名吳姓的男孩載譽而至。勐海茶廠也將正式以“大益”的形象走入大眾的視野,當然,我們就留著下期再聊了。

福元昌古樹:天門山尋茶記

入山尋茶,許多時候,當時只道是尋常。唯有時過境遷,回味過往,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種極為難得的人生境遇。就如同赴易武天門山尋茶的歷程,恰似天門山秘境森林中的高桿古樹茶,有著令人回味無窮的韻味!

3月26日上午,天光微亮,早早起床出發(fā)。連早餐都顧不上吃,只有拿點面包、牛奶哄哄自己的腸胃。臨出發(fā)前,喝了滿滿一大杯溫開水。遠離鄉(xiāng)井的人,人已經到了遠方,身體尚且沒有完全適應異鄉(xiāng)的水土。聽老人家的話,喝當?shù)氐乃?,最是能夠讓身體適應他鄉(xiāng)。

此行目的地是易武鎮(zhèn)曼乃村馬叭村民小組,這是距鎮(zhèn)上距離最遠的古茶村之一。為了能讓同行的兩個女性休息好,鄒東春先生建議我們還是住在易武鎮(zhèn)上的大灑店,相比距目的地更近一些的曼臘街邊的酒店,各方面的條件還是會更好點。但必須要早起,才能完成當?shù)男谐獭?/p>

驅車離開易武大街奔向大丫口,出了鎮(zhèn)子右轉沿219國道下山,剛過七點鐘,陽光已經灑向山巔。隨著海拔不斷下降,遠方的云海浮現(xiàn)在眾人眼前。這原本在旱季是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端賴于前幾日連續(xù)的降雨,才形成了這美麗的風景。第一次來茶山的亞珂不斷贊嘆,不停舉起手機拍攝這殊異的風光。再往山下奔馳,不多時,車輛就進入了霧層,置身于云霧繚繞之中。今年春茶時節(jié),來易武尋茶之人不若往年那般人潮洶涌。但并不意味著開車的人可以掉以輕心,沿途正在建造的勐綠高速一片繁忙的景象,施工的大卡車絡繹不絕。名為國道,前些年還是省道,政級的提升并沒有帶來路況的改善,反倒是歷經滿載施工材料的大卡車碾壓,路面反而損壞的更加嚴重?;蛟S待高速建成通車后,屆時會啟動提升改造吧!

與鄒東春先生相約在帕扎河福元昌初制所匯合,我們到達的時候,鄒東春先生剛好把揉捻后的冷水河古樹茶全部曬出來。逢上今天這晴朗的大好天氣,下午我們返回來的時候,就可以抓一泡當天曬干的毛茶來先嘗為快了。

剛剛好我們一車五個人,于是我們決定只開一輛車,看著熬夜炒茶的鄒東春先生有些疲憊,馬博峰開車沿著219國道直奔江城方向。路過曼臘大街,過大寨的堵卡點,靠路邊停車接受檢查。然后繼續(xù)前行,離開易武45公里之后,我們扺達曼乃村委會駐地新寨附近。鄒東春先生帶著同行的兩位女性去吃罷早點,然后又只身前去曼乃村委會申請辦理通行證。整個西雙版納州,沿邊市縣的鄉(xiāng)鎮(zhèn)都是管控區(qū)域,正是得益于鄒東春先生的協(xié)力,我們才順利拿到通行證扺達易武。而易武鎮(zhèn)管下的各村民委員會中,尤以我們此行將要前往的曼乃村馬叭村民小組屬于嚴控區(qū)域。鄒東春先生早有準備,頭天下午已經將我們一行的申請材料備齊,到曼乃還要面對面接受審核。大約四十分鐘過后,鄒東春先生叫我去曼乃村委會二樓辦公室,按照要求,逐個出示我們的核酸檢測結果、行程碼,核實無誤后,為我們開具書面打印好的證明,加蓋曼乃村委會的公章。最后確認我們當天往返后,收取并扣押了我們全部人員的身份證,叮囑我們返程時來領取。

拿到通行證,驅車往回走了不多遠,左轉岔路口過檢查站。執(zhí)勤人員攔住我們,手機掃碼,遞上打印版的通行證,檢查人員隨機抽查,隨口問道:“誰叫馬哲峰?”我點頭答應?!皥笠幌律矸葑C號碼!”不假思索的背了一遍。詢問我們的目的,回答說:“買茶葉!”又報上了目的地要去的茶農家主人的姓名,檢查人員揮手放行。過了卡口,車輛駛上了土路,幾公里之后就到達了馬叭村口。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鄒東春先生喚了一聲,一個年輕帥氣的小哥哥抬桿放我們通過。

開車直奔鄒東春先生相熟的茶農家里,這戶人家入處口建了個觀景茶室,遠處正在施工的勐綠高速一覽無疑,停好車輛,落坐喝茶。年輕的茶農兄弟指指茶桌上的竹編茶盤說:“這個是天門山喬木茶!”鄒東春先生不假思索地說:“拿泡古樹茶來嘗一下嘛!”小盧應允后抓來一泡毛茶,今年的新春茶,尚未挑揀過,夾雜有黃片,條索松緊適度,色澤灰白烏潤相間,茶梗瘦長。隨手泡燒開水,快速沖泡出湯,湯色近乎白金色,在鏡頭中陽光下映襯出奪目的光澤。香氣呈現(xiàn)淡雅的花香,滋味細膩,韻味悠長。飲過后唇齒生津回甘,令人覺得韻味無窮。倘若是愜意的品茶,一泡茶要泡至無味。而我們此行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為了安全起見,留下同行的兩位女性品茶,我們換乘茶農兄弟小盧的北汽越野車,一同前往茶園。

沿著村中的道路往上走不多遠,拐了一個彎,再次出現(xiàn)了邊防檢查站,又是一通細致的查驗,審核通過后放我們通行。歷年來赴易武尋茶,各村委會下的村民小組沒少去,但其中查驗最為嚴格非馬叭村莫屬,以前只是聽說,此次親身體驗果不虛言。緣由并不復雜,馬叭村位于中老邊界,防控措施是故更加嚴密。開車的茶農兄弟小盧說:“自從疫情發(fā)生,直到去年,外來的茶商、茶友都很難進到這里?!苯酉聛?,他用手指了一下沿途連綿不斷的金屬護欄,自從這鐵質材料防護墻?成,才允許經過審核通過的外來茶商、茶友們再次進入。

西雙版納州的熱帶雨林中,世代生活著各族人民。其中有眾多的茶山民族,世代以種茶、制茶為生。伴隨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不斷升級,曾經游獵為生的各族人民,如今都成了自然衛(wèi)士。而先輩留存下來的古茶園,更是成為了他們謀求生計的重要資源。這些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的古茶園,每一處都有響亮的名字,更不乏來自全國各地的普洱茶友們的熱捧。尤以易武鎮(zhèn)下轄的村委會所擁有的這些個名星小微產區(qū)最負盛名,其中就包括曼乃村委會馬叭村民小組擁有的天門山古茶園。

從馬叭村民小組驅車沿著土路迂回上山,車輛駛上山梁后,眼前的景象一覽無遺。眼前的道路始終距離中老之間的鐵絲網墻不遠,馬叭村民進出茶地都會循著這條路走。村民們自發(fā)對這條道路進行維護,以方便車輛人員通行。路邊茂密的樹林中,滿天星般栽種有小茶樹。在距離馬叭村民小組五公里以內,都屬于集體所有的山林,開車的茶農兄弟小盧介紹說:“這些都叫家邊小樹,全是最近十年間栽種的。”

前幾天連續(xù)下雨,直到3月25號才又出現(xiàn)大晴天,即便是亞熱帶高原上陽光熾熱,太陽照得到的地方路面稍顯干燥,背陰地段的路面依然濕滑泥濘。得虧是越野車,才能勉力前行,換作其他車輛,恐怕早就趴窩了。茶農說是只有十六公里的路程,而我們驅乘越野車一路顛簸了五十分鐘后,才堪堪扺達了山頂附近的一個臨時停車場。幾乎停滿了各色皮卡車、越野車和摩托車,這個是進出天門山古茶園時主要的交通工具。  

停好車輛,茶農兄弟小盧頭前帶路,頭頂上是濃蔭遮天蔽日的大樹,眼到是蜿蜒曲折通向茂林深處的小徑,路兩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小茶樹。這些都算作是天門山古茶園的喬木茶,其值也不廉。

原以為目的地并不太遠,直到開始步行后才發(fā)覺并非如此。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茶農兄弟小盧開始帶領我們抄小路。其實根本就沒有路,完全就是在茂密森林中的茶園里穿行。而且是沿著山坡一路往下走,要命的是坡度越來越陡,明明給人的感覺前方就是懸崖。鄒東春先生笑著說:“這要是萬一失足滾下去,都不知道會掉到哪里去了。”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主動接過我手中沉重的單反相機,召呼我亦步亦趨跟著他往下走。到了這個地方,顯然已經是無路可退,只能咬咬牙、狠狠心,硬著頭皮堅持到底了。

等到我們一行人終于下到谷底的時候,回頭再看看來時的路線,看上去都是近乎垂直的懸崖,都不知道是怎么下來的,只記得每邁一步的驚心動魄。鄒東春先生笑著說:“別人講連滾帶爬是形容詞,我們是親身經歷的狼狽不堪?!笨邕^谷底的一條小溪,面前是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迎面山坡上是一整片茶園。

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向上一指:“那棵就是今天要釆的高桿古茶樹?!蔽覀冺樦种傅姆较?,一棵樹干筆直高聳的古茶樹映入眼簾。鄒東春先生為了這棵高桿古茶樹的開釆儀式謀劃了許久,此番前來,我們恰好趕上。臨開釆之前,一眼瞥見茶樹的主家向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嘀咕了一番話,他轉而告知鄒東春先生。原來是今天這片茶園里還有兩棵古茶樹也可以開釆,主家希望一并賣出。協(xié)商結束后,早已經在此等候的茶樹主家,隨手搬起鋁合金梯子往茶園里爬上去。

待到我氣喘吁吁的爬到高桿古茶樹的下面,茶農主家早就順著靠在樹干上的梯子爬上樹去了。背著相機四下找尋,總算是找到了最好的機位。開釆之前,茶農主家把買主鄒東春先生帶來的條幅從樹上垂下來,帶我們來的茶農兄弟小盧站在樹下,樹上、樹下兩人合力將條幅伸展掛好。十二米長的條幅垂落地面,上面目測大概還有三米多高,總計高度超過十五米高的茶樹。天門山古茶園中總計有近一百棵高桿古茶樹,眼前的這棵無疑是其中的翹首之一。

定睛細看,樹上釆茶的是兩人,他們是親叔侄,我們身處的這片茶園,包括高桿、古樹、小樹統(tǒng)屬于兩家共同擁有。除了前人遺存下來的高桿樹、古茶樹,這片茶園中也有些茶樹是后人栽種的。放在易武鎮(zhèn)的名星小微產區(qū)中,天門山的高桿茶聲名顯赫。釆茶的茶農叔侄倆性格迥異,站在高處的侄子愛說愛笑,站在下方的叔叔不大言語。高桿茶樹冠面,靠近頂端生長出的芽葉較小,靠近下部的嫰梢則較大。人站在樹上搖搖晃晃,釆摘起來頗為不易,近前的用手釆摘,距離遠的嫩梢拿鉤子鉤過來再釆,還好茶樹枝條柔軟,并不會摧折枝條??磥砣菀祝銎饋黼y。從上午十一點開始釆茶,直到下午一點半,整棵樹的新梢才釆了一半。釆茶的叔侄倆個將釆好的鮮葉歸并在一起,下得樹來歇息進餐。

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肚子也早就開始“咕咕”叫了。我們下到谷底的窩棚處,來的時候沒有預料到時間會這么長,隨手只帶了面包、牛奶。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則帶了白米飯和腌制的酸菜。大家在溪水里將芭蕉葉洗凈,直接當作餐具,手抓白米飯拌酸菜就是午餐。簡單吃過后,鄒東春先生惦記著他的高桿鮮葉,又爬上坡去盯著釆茶了。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則直接躺在了草地上的芭蕉葉上休息,我用相機拍下這有趣的畫面,小盧有些害羞的用胳膊遮住臉,并沒有忘了招呼我們,順便指點馬博峰拿砍刀又去砍了兩片芭蕉葉,并且提醒馬博峰把葉子翻過來鋪在草地上?!叭~子下面淋不到雨,更干凈。”久在雨林中生活的茶農,有著豐富的生存經驗與智慧。

躺在芭蕉葉上同他聊天,天門山茶園中,鮮葉價格最高的是高桿,其次是挑釆的古樹,然后是大小樹混釆,價格最低的是小樹。橫向比較,小樹鮮葉的價格,也貴過一些茶山的古樹。

聊天的當口,這片茶園的主家雇請來釆茶的工人回到工棚,他們今天釆摘兩棵古樹的工作已告完成,開始動手將鮮葉裝入編織袋,準備背上山去回村里。見此情景,我們臨時決定跟著兩個釆茶工先行往回走,并且大聲呼喊告知了還在釆高桿的叔侄和盯釆的鄒東春先生。

本以為我們空手而歸,應該會比較快,所以走在背著鮮葉返回的那對釆茶老年夫妻兩人前面。回去走的路貌似好過來時的野路,但依然是先跨過溪流,再順著陡峭的巖壁徒手攀爬上去。結果沒有爬上去多遠,就累的氣喘如牛,心臟狂跳個不停,于是果斷讓開道路,讓負重前行的兩個釆茶工先走。此后,我就眼睜睜地看著每人身上背著一大袋子茶青的兩個老人家漸漸消失在視野中。久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其體質與茶農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好不容易從谷底爬上半坡,回頭觀看,山谷對面的高桿茶樹披著紅色條幅,依舊是若隱若現(xiàn)。路過的茶園中,也有一棵高桿古茶樹,居然被人為環(huán)著樹圍剝了一層皮,如此一來,很快就命不久矣!總有人說茶復雜,比起人性來說,都不值一提!

剛爬過最陡的一段,帶路的茶農兄弟小盧又開始帶著我們走捷徑,直直的從茶園里面趟過去。這次比下去的時候還更累,在這高海拔的茶山上,覺得步履無比沉重,一次又一次亳無顧忌的坐在地上喘息。將近一個小時,終于爬上山顛,平緩起伏的路走過去,頓時覺得腳步輕快了不少。

快要回到停車場的時候,90后的茶農兄弟小盧歡呼雀躍,原來是手機有了網絡信號,熱切的想要發(fā)朋友圈。新時代的茶農,已經主動融入到時代潮流中。

趁著等待的當口,他又提意帶我們去看一下天門山高桿樹最集中的一片茶園。不斷鼓勵已經疲憊不堪的我們說:“開車十分鐘,爬十米上去就是了?!笔⑶殡y卻之下,我們再次隨同前往。這片茶園的道路交通條件更好,其中有一棵高桿古茶樹生長在路邊的陡坡上,為了防止水土流失,專門徹了個防護坡。村民還不忘在附近?了個看上去十分簡陋的天門山茶園簡介,也吸引了過往人在此打卡。

打過卡后,開車往回轉,順便又拉了兩袋子小盧自家茶園釆摘的鮮葉。再次回到停車場,等候在此的鄒東春先生將兩大袋鮮葉放到后背廂里,跳上副駕駛位置,我們開始往回走?;蛟S是太過操勞,如同坐轎一樣來回顛簸的車輛上,一手抓著門把手的鄒東春先生歪頭打起了瞌睡。車輛駛過,曝曬后的路面塵土飛揚,一路奔向山下。雖然路面狹窄,還好對面沒有遇上來車,一是外來的人員稀少,二是本地人到了收工回家的時候,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回到村頭,過關卡的時候,再次遇上查驗,還增加了體溫測量后才放行。

回到茶農兄弟小盧家的時候,坐在品茶室等候的亞珂、梵音兩人已經是望眼欲穿。我們出發(fā)的時候,村里就停電了。久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已經忘記了這在山鄉(xiāng)是司空見慣的事兒,甚至于明明都在茶農家里面吃了午飯,都沒有想起來同樣可以燒火煮水泡茶。兩人只是在村里閑逛了一番,手機也沒有信號,余下的時間都交給了觀看風景,這也是一種返樸歸真后難得的生活體驗吧!

已經到了下午五點多,距我們從村里往返天門山茶園釆茶,已經過去了七個多小時。眼看時間不早,我們同茶農兄弟小盧一家人告別,鄒東春先生把今天盯釆的兩袋鮮葉放在我們車輛的后備廂里,馬博峰開車下山。從村道上219國道的卡口,執(zhí)勤人員再次檢查,我們過去關卡后奔向曼乃村委會。鄒東春先生上樓去領回我們押在那里的身份證,掉轉車頭往易武方向行駛。路經大寨堵卡點,還是要掃碼查驗后才能通過?;爻痰臅r候,不再覺得時間那么漫長,一個小時后,我們一行人就驅車回到了鄒東春先生設在帕扎河的福元昌初制所。

一整天的奔波勞碌下來,鄒東春先生也顧不上休息一下,將帶回的天門山高桿、古樹茶青葉用竹匾分開攤放。接下來開始燒火、刷鍋準備炒茶,亞珂隨口說:“我來跟你學炒茶吧!”鄒東春先生笑著說:“學炒茶,要從磨鍋、刷鍋開始。”邊說邊忙著手中的活計。普洱茶企中,總有如鄒東春先生這類制茶人,對于技術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迷戀,尤其喜歡自己動手炒茶?;蛟S如同鄒東春先生所說:“茶山的生活方式十分單調,茶季中又十分忙碌,自己動手炒茶,尤其是炒制好茶,有著無法替代的樂趣?!庇绕涫窍窠裉靻沃甓⑨姷奶扉T山高桿鮮葉,更是要自己親歷親為。出于穩(wěn)妥起見,鄒東春先生決定先炒古樹茶的鮮葉,最后再炒單株的鮮葉。

仔細觀察,鄒東春先生炒茶的方法不同于平常所見,釆用的是在鍋溫較低時就開始殺青,有意控制翻炒時的動作幅度,利用加溫時生成的蒸汽輔助殺青。邊炒茶邊介紹說:“許多人說低溫長炒不好,我反復炒制后對比過,我這種殺青的方式,并不比高溫殺青時間長,甚至有些時間還更短一點?!蔽覀冏⒁獾剑匾庠谠钆_上放個計時器,好的做茶師傅,都對炒茶的工藝細節(jié)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最終的追求都是殊途同歸,為的都是鐘意的好茶。

不知不覺間,天色已經暗下來了。一鍋茶炒好的間隙,外面?zhèn)鱽硇鷩W的聲音。原來是早就被人預定過了,當天釆摘回來的薄荷塘二類樹鮮葉回來了。近年來,購買薄荷塘已經快演變成了一門玄學,茶季中每天主人家都有一大堆人等著買青葉。雖然鄒東春先生建造的福元昌初制所就位于薄荷塘主家之一的邊上,外觀看起來并不十分豪華,但位置算是很好,我曾笑稱其是“福元昌塘后初制所”。其與主人關系相處的也很好,即便是近水樓臺,想要拿到薄荷塘古樹鮮葉也并不容易。當天是專門托了人盯釆,也只拿到了兩炒茶,還要與另一家來分。將這來之不易的薄荷塘二類樹鮮葉稱重后平分成兩份,為了保證公平起見,連最后一把鮮葉也均分的一點不差。鄒東春先生將稱重后的鮮葉拿去攤放,今天晚上看來有得忙了,又是天門山,又是薄荷塘,都是易武天花板級的鮮葉原料,容不得半點掉以輕心。


當天早上拿出來晾曬的冷水河毛茶已經曬干,馬博峰搭把手幫忙歸攏裝袋,抓一把毛茶到茶室沖泡,幽深的山野氣韻深入喉底。茶農也好,茶商也罷,以茶為業(yè),依茶為生的人們并不害怕吃苦,也吃了苦,耐得住勞,忍受得了孤獨與寂寞,他們內心期盼的,不過是能有所回報,過上期望中的好生活。就像是這生長在深山里,藏諸于熱帶雨林中的古樹茶,苦不怕,澀也不怕,只要苦盡甘來,呈現(xiàn)出自然之味,或滋潤于身,或浸入于心,都是無數(shù)人們向往與追尋的人間風味!

普洱茶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普洱茶人工加速后發(fā)酵工藝技術研發(fā)的真實故事

摘要:眾所周知,歷年來廣東是全國茶葉的消費大省,人均消費水平占全國第一。同時,廣東也是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全國重要的產茶大省,是國內歷史上重要的茶葉出口口岸。茶在廣東民間是個什么位置呢?在廣東的舊城(以及香港)街頭,入目皆“茶”字,茶行、茶莊、茶樓、茶室、茶餐廳,就連清涼中藥的街頭小鋪都叫涼茶鋪。吃早餐,廣東人及香港人,他們是不叫吃早餐的,他們叫:飲茶。

記者在廣東生活了近17年,耳濡目染了廣東的茶文化,近年因工作關系,在《贏周刊·中國茶商》的平臺上,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了茶葉領域相關的知識。這其中,印象頗深的,是在采訪當中了解到的一個歷史知識:普洱茶人工加速后發(fā)酵工藝技術(俗稱普洱茶發(fā)水技術,下稱普洱熟茶)是源于廣東!初聞,記者內心是充滿疑問的。在百度上,輸入一些普洱茶相關的關鍵詞如普洱茶發(fā)源、普洱茶歷史、普洱茶創(chuàng)始人等,幾乎所有的指向都是云南——怎么會不是云南呢?先不論普洱茶的原料是產自云南,單單就說那個歷史上聞名的普洱府,中國還有第二個以普洱命名的地方嗎? 帶著諸多問題,借工作的便利,記者從諸多茶葉界的老專家、老茶商的口中,漸漸了解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通過網絡、實地采訪的資料收集,尤其是得到了在近代史上為廣東茶業(yè)發(fā)展有突出貢獻的廣東省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大力協(xié)助,得以此文成文,作為還原歷史、尊重歷史的一則札記,向六十年前致力于現(xiàn)代普洱熟茶的人工加速后發(fā)酵工藝技術研發(fā)的老茶人致敬!

普洱熟茶工業(yè)化生產研發(fā)始于廣東

據史料記載及廣東老茶人口述,“普洱茶”的名稱大約起源于清朝末年時期,從當時的茶葉集散地云南普洱府由馬幫運來香港(另一說法為當時的省城廣州)的曬青茶,經一兩個月時間的路途運輸,部分受雨水淋濕的茶葉再經日曬加溫,茶葉內質發(fā)生了后發(fā)酵(后熟)變化,由原曬青茶苦澀味重而變得醇和,湯色由黃綠變得紅亮。收貨的茶商覺得口感更適宜老廣口味。因而逐漸有茶商仿效此法,將曬青茶放入濕度較大的地窖自然儲舊,或將曬青原料加水濕潤后裝包放入倉庫儲存,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且定期倒出來翻包透氣、散熱,歷經一兩年時間的后發(fā)酵過程始能銷售,并以原料來源地冠名為“普洱茶”。直至解放前,都由廣東(含港澳)各茶商小作坊各自加工生產,方法大同小異,發(fā)酵程度各有輕重。原料也不限于云南一地,有廣東青、廣西桂青等。 銷售地區(qū)僅限于中國廣州及珠三角地區(qū)、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消費群體也大多為粵籍人士中講“白話”方言者。

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的茶葉收購和出口由1952年成立的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現(xiàn)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負責統(tǒng)一經營。初期,廣東出口供港澳的仍大多為加工普洱茶的原料,到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香港茶樓消費大多以普洱茶為主,消費者喜歡喝有陳香、茶湯紅濃、滋味醇和的普洱熟茶。由于香港地方狹小,限制了香港地區(qū)普洱茶的加工生產,中國港澳地區(qū)及東南亞普洱茶供應緊張,香港客商要求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直接加工生產普洱茶出口。1955年,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由袁勵成、曾廣譽、張成等人組成技術攻關小組,負責收集香港茶商用青毛茶發(fā)酵加工成普洱茶有關的各種方法,在屬下的芳村大沖口茶廠進行了大量加速發(fā)酵實驗,歷經兩年的反復比較,于1957年春夏之交時成功生產出第一批人工加速后發(fā)酵的普洱熟茶,使普洱茶生產方法由過去長時間自然儲舊發(fā)酵變?yōu)槿斯ぜ铀侔l(fā)酵,生產周期由一兩年縮短至兩個月內完成,實現(xiàn)了普洱茶生產的大飛躍,從此開始了普洱茶的工業(yè)化生產。1965年因應市場需求,在廣州市海珠區(qū)新建廣州二沖口茶廠(今海印橋南,后改為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第二茶廠)大規(guī)模生產普洱茶,包括生產廣東餅茶,銷往中國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qū)。

記者采訪了1955年實驗技術攻關三人小組成員之一的張成老茶人的女婿,現(xiàn)為廣東省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高級農藝師鄭沐坤老師,鄭老師回憶了他的岳父口述的研發(fā)實驗的點滴,張成老人在《廣東普洱茶的發(fā)展》(刊登于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中國茶葉》2005年第5期)中也有相關史實的詳細闡述,其中有一段關于1957年試制普洱熟茶的回憶記錄:“筆者清楚地記得, 1957 年春夏之交, 有一批試制的普洱茶已適度發(fā)酵, 急需攤涼, 而原準備的場地卻因漏雨潮濕, 無法使用。按當時條件, 要臨時找一塊1000平方米以上的場地絕非易事。剛好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落成不久的中蘇友好大廈舉辦結束, 有十多天撤除展品、清理場地的善后工作時間, 經得有關部門的同意, 在保證不損傷地面的條件下, 將該批茶葉用布袋裝運至中蘇友好大廈, 地面鋪墊草席, 薄攤為一兩 厘米厚, 四周用大馬力風扇吹涼, 才渡過了難關, 避免了損失?!?/p>

(1961年的廣州中蘇友好大廈)

普洱熟茶制作技術在云南得以持續(xù)研發(fā)及完善

普洱茶生產技術一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密技術(至今尚未正式解密)。

那么,普洱熟茶的制作技術,后來是怎么傳到云南的呢?

云南茶葉公司(即現(xiàn)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從1950年代起,一直按計劃供應青毛茶原料給廣東。1970年代初,云南茶葉公司提出到廣東學習普洱茶生產技術。經協(xié)商,1973年云南派出由勐海茶廠鄒炳良、昆明茶廠吳啟英、下關茶廠曹振興等人組成的學習小組到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學習普洱茶生產技術。至此以后,云南也開始了普洱熟茶的工業(yè)化生產。

1973年以前,云南沒有生產普洱熟茶的相關歷史記載,史料記載的“普洱茶”意指普洱來的茶,云南當?shù)厝税褧袂嗖杞星嗖?,或稱春尖、春蕊、春芽、甲配等。曬青茶壓制的餅茶、沱茶,只稱青餅、青沱或七子餅。

云南省茶葉協(xié)會會長(原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鄒家駒在他的一篇《云南熟茶》第一句話說道:“眾所周知,云南生產熟茶始于1974年?!痹撐目甲C道:“我查閱了與緊壓茶生產有關地區(qū)大理、版納和思茅的文史資料,1974年以前都沒有熟茶生產的記錄?!?/p>

相關資料也顯示,自1973年云南學習了廣東的制普洱熟茶技術后,云南才出現(xiàn)了普洱餅茶和普洱沱茶的稱謂。1975年昆明茶廠開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產,使普洱熟茶制作技術得以廣泛傳播。

一、以下文字和配圖均節(jié)選自鄒家駒先生的回憶錄《講述普洱茶的奧秘——微小生命的篇章》。該文字可見于國家高級評茶師、臺灣中華茶藝講師侯凱東轉載于央視博客、鳳凰博報,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普洱茶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黃剛轉載于新浪博客,但配圖版已多軼失,現(xiàn)僅見于中國書法網論壇中的轉載。

1973年春,云南還發(fā)生了一件茶葉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事。在長達7天的茶葉加工座談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副總理和外貿部李強副部長有關國際形勢和茶葉發(fā)展的重要講話,李強副部長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要發(fā)展普洱茶。云南是普洱茶的故鄉(xiāng),云南人認為普洱地區(qū)產的茶都是普洱茶,對李強副部長講的普洱茶茫然了。在4月3日下午的討論會上,后來生產了鳳凰沱茶的原下關茶廠技術員林興云發(fā)問:“李強副部長的講話中提到‘普洱茶’是指什么茶?”問題的原因是海外的普洱茶指向已經發(fā)酵或陳化質變的曬青茶品,而在此之前,云南當?shù)厝松a、見到和品飲的是零發(fā)酵的綠茶。

宋文庚副經理和調供科敖奇富同志拿著交易會帶回來的普洱茶樣品來到昆明茶廠李希金廠長辦公室。李廠長叫來審檢股股長吳啟英,讓她看樣品。此茶外形粗壯,色黑褐,原料相等于9-10級青毛茶。受野生茶和湟源霉茶影響,昆明茶廠積壓了400多噸9-10級青毛茶,只能慢慢拼入青磚(生茶)使用。搞普洱茶,可以消化積壓,昆明茶廠巴之不得,可云南從來沒有見過和做過這種茶,急得老實巴交的李廠長團團轉。茶廠托公司業(yè)務員黃又新幫助了解廣東人工發(fā)酵普洱茶方法。交易會上,黃又新向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提出參觀生產特種茶的茶葉三廠,遭到特種茶科連少利科長的拒絕。解放以來,廣東三廠一直用北越茶、廣東茶和部分云南曬青茶拼配發(fā)酵普洱茶,除原料欠佳外,他們工藝成熟,經驗豐富。云南自己開埠出茶,廣東是不滿意的,自然不愿施教。黃又新碰了釘子,正發(fā)愁,云南省政府駐廣州辦事處負責煙葉和茶葉轉運工作的施敏說他有辦法。施敏是上海來云南的知青,人極聰明,來廣州兩年學會了廣東話,還同三廠的職工交得朋友。黃又新偷偷進了三廠的車間,聽了加工過程又看了現(xiàn)場操作。

二、吳啟英手稿:《昆明茶廠加工普洱茶的點滴回憶》(原文刊登于2004年臺灣五行圖書印刷的《茶藝》雜志),原文如下:

普洱茶試制過程

1974年秋交會期間,時任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宋文庚(主管業(yè)務)與敖其富同志帶著由交易會上取回普洱茶樣來昆明茶廠找時任新廠的廠長李希金,問能否加工此茶?李廠長立叫我去他辦公室看樣茶:此茶外形粗壯,色為黑褐色,相當于9-10級青毛茶制成。當時廠庫存400T左右9-10級青毛茶,無法處理,只能慢慢拼入青磚使用。要解決廠內積壓的低檔青毛茶,唯一方法做普洱茶來消化積壓。因此昆明茶(廠)答應做普洱茶。

三、《中國普洱茶之科學讀本》/劉勤晉著/廣東旅游出版社/2005.7

32頁記載——1973年以前,云南每年都調撥給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曬青毛茶數(shù)百噸,廣東口岸用云南曬青毛茶混合本地大葉青茶、越南青茶制成普洱散茶獨家經營出口。1975年昆明茶廠試制普洱茶成功后,由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自營出口,曬青毛茶停調廣東。

37頁記載——現(xiàn)代普洱茶渥堆工藝之形成,一方面由于作為銷售及轉口集散地的香港及珠三角地區(qū)有著愈陳愈香的傳統(tǒng)品質觀念,茶商們便在這里根據市場變化積極探討加速陳化的倉儲工藝;而原產地的茶葉加工廠也根據市場信息,借鑒內地生產邊銷緊壓茶的經驗,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工藝,利用有益微生物,促進茶葉人工后發(fā)酵渥堆工藝的逐步形成?!?/p>

52頁記載——據《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記載,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發(fā)酵工藝推廣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吳啟英高級工程師等從廣東回來后試驗有了突破性進展。

四、《普洱茶記》/雷平陽/唐人工藝出版社/2003.3

144-145頁記載——70年代初云南的幾家茶廠曾派人到廣東學習普洱茶的后發(fā)酵工藝,這有師傅向徒弟取經之嫌,卻也可以看出港澳地區(qū)歷來為普洱茶的主要消費市場這一事實。在此背景下,廣東產普洱茶也就不奇怪了。

同時為了追求市場效益,廣東率先在普洱茶制作工藝上進行革新,也就不應成為云南普洱茶界為之尷尬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廣東、香港等地素有飲用普洱茶的習慣且能就地生產普洱茶,根據上級部門的宏觀調控,從1952年開始至1973年,云南省每年都必須向廣東調撥數(shù)千擔普洱毛茶,供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制造“廣東餅”普洱茶。

另外廣東省內亦產茶,且用于生產廣東餅的數(shù)量遠遠多于從云南調往的茶葉。

146頁記載——但在廣東用云南茶葉所生產的普洱茶,卻偶有上品?!F(xiàn)存的產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標明“中國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及“普洱餅茶”字樣,大標宋正體……

本文中的相關史實,在鄒家駒的回憶錄《講述普洱茶的奧秘——微小生命的篇章》、吳啟英《昆明茶廠加工普洱茶的點滴回憶》、雷平陽所著《普洱茶記》(唐人工藝出版社)、劉勤晉所著《中國普洱茶之科學讀本》(廣東旅游出版社)等文獻中均有相關闡述。部分資料由廣東省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協(xié)助提供整理。

本文摘自《中國茶商》2014年4月25日刊載《普洱茶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普洱茶人工加速后發(fā)酵工藝技術研發(fā)的真實故事》,作者:唐鴻

找到約78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