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紫砂壺名家許龍文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紫砂壺的種類,紫砂壺到底有多少顏色

由于礦料、配比、窯溫的不同,紫砂顏色亦不同,即使同一種泥料,在不同的窯溫下,顏色也不同。此外,金屬氧化物的添加,又豐富了紫砂的顏色,如最知名的民國綠泥。

這就使得紫砂茶具燒清后的顏色,有豐富的變化,如海棠紅、朱砂紫、暗肝、栗色、鐵灰鉛、冷金黃等,我們從原礦紫砂之色與添加金屬氧化物著色兩大方面來看紫砂的顏色變化。

燒清是窯場俗語,是指坯件進(jìn)窯燒到預(yù)想的溫度,成品達(dá)到預(yù)想的理化性能和色澤肌理。

一、原礦紫砂之色

原礦紫砂之色,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一原礦紫砂的顏色,二是不同單一原礦拼配后的紫砂顏色。

(一)單一原礦紫砂

1.紫泥原料外觀呈紫紅色、紫色,表體有微細(xì)云母銀點閃爍,有的局部隱現(xiàn)淺綠色斑點(俗稱雞眼)。燒成后常見的有紫色、紫棕色或深紫色等,這和礦體、加工以及燒成溫度有關(guān)。

▲紫泥茄段  深井紫泥大彬如意

 

 

清水泥隨元

 

 

▲底槽清景舟石瓢、依方壺

 

 

 

 

 

▲烏泥1300多度高溫?zé)?歲寒三友

 

 

▲4號井底槽清1300多度高溫?zé)?/span>

尊方、容天


▲4號井天青泥1300多度高溫?zé)?秋韻(左)

   4號井天青泥1420度超高溫?zé)?瑞韻(右)

 

2.紅泥, 有嫩紅泥和老紅泥以及朱泥之分,出礦時呈黃、紅色,燒成后外觀為紅色。其中一種礦體呈卵狀,俗稱石黃,由于量少且含鐵量特高,一般作為化妝土用。

 

▲紅泥茄段(左) 朱泥德鐘(右)

 

 

▲大紅袍樂道、大彬如意

 

3.綠泥(本山綠泥),是紫泥層的夾脂,由于出礦時它呈淺綠色, 從而叫本山綠泥, 燒成后呈米黃色。

 

▲本山綠泥高溫?zé)?子冶石瓢

 

▲本山綠泥高溫?zé)?瓜韻

 

▲5號井本山綠泥1380度超高溫?zé)?供春 

 

4.黑泥與白泥,原礦黑泥與白泥產(chǎn)量稀少,市場上不多見。黑泥,其色如墨,深邃悠遠(yuǎn);黃龍山的優(yōu)質(zhì)白泥,又稱定窯白,燒成色澤與定窯白瓷相似,如和田白玉、象牙白等。

 

▲黑泥 漢扁

 

 

▲定窯白 瓜壺

 

(二)不同單一原礦拼配

 

1.團(tuán)泥是作為共生礦的形態(tài)和其他紫砂礦類一并采掘的,一般以綠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狀態(tài)存在,少部分是以綠泥和紅泥融合共生,可謂泥料的天然拼配。

 

由于天然團(tuán)泥量少,現(xiàn)今將紫泥與本山綠泥拼在一起。宜興方言團(tuán)、緞同音,并且大部分團(tuán)泥類礦料,燒成后呈多種黃緞色調(diào),故也習(xí)慣稱為緞泥、段泥。

 

▲段泥 滿瓢

 

▲段泥 乳鼎

 

因共生礦種類的區(qū)別及結(jié)合的多寡和形態(tài)不一,所處礦區(qū)、礦層的不同,燒成溫度與氣氛不同,具有多種不同的燒成效果。呈現(xiàn)如古銅、棕黃、駝灰、褐黃、冷黃金等色調(diào)。

 

▲段泥 魚簍

 

 

▲老段泥 祝福

 

 

▲青灰段泥 德鐘

 

 

▲松樹葡萄

 

因礦料中大小砂質(zhì)顆粒燒成后收縮不一,形成胎質(zhì)豐富的肌理質(zhì)感,會呈現(xiàn)多種俗稱的鯊魚皮、魚籽、梨皮等表狀。

 

▲馮桂林 段泥松鼠葡萄大壺

 

 

楊彭年冷黃金束柴三友壺

 

2.泥料拼配,多為煉泥廠與大師或名家專屬定制的泥料,泥料優(yōu)質(zhì)獨有,調(diào)制各有心法,配方秘而不授,盛極一時的原紫砂一廠特拼紫泥(顧老與高海庚先生共同研制)就是其中的極品泥料之一。

 

▲拼紫

 

3.將顆粒粗細(xì)不同的泥料混合使用,或在泥料中摻入較粗的砂粒,能夠在壺體表面形成調(diào)砂肌理,從而產(chǎn)生一定的視覺效應(yīng)和手感,如梨皮狀、桔皮狀的肌理效果。此類技法有調(diào)砂、鋪砂、抽砂。

 

龔心釗舊藏許龍文制 紫泥調(diào)砂漢瓶壺

 

 

▲汪寅仙紫泥調(diào)砂 浣紗童子壺

 

二、添加金屬氧化物著色

 

某些特殊作品為取得表面裝飾效果,在泥料中加入少量化工色素作為著色劑,以獲取需要的色澤。

 

例如,加氧化鐵,可以使壺紅一些;加氧化錳,可以黑一些;加氧化鉻,可以綠一些;加氧化鈷,可以藍(lán)一些,民國綠泥就是添加氧化鈷而成。國際上規(guī)定,氧化鉛與氧化鎘這兩種不能添加。

 

▲汪寅仙 綠泥調(diào)砂南瓜壺

 

 

▲朱可心  一節(jié)竹段

 

 

▲朱可心 綠泥云龍?zhí)拙?/span>

 

白泥加入適量鐵紅粉,可制成朱泥;紫泥加入適量氧化錳,可制成黑泥;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如果加入適量的氧化鈷,可制成墨綠泥;如果加入適量的鉻錫黃,可制成枇杷黃色泥、葵黃泥、黃金桂花泥等。

 

 

▲汪寅仙 南瓜

 

 

▲汪寅仙 螭龍供春

 

 

▲顧景舟 墨綠泥矮八方

 

 

 

▲蔣蓉 枇杷筆架

▲蔣蓉 芒果壺

紫砂壺“曾用名”,你聽過幾個?

最早記載紫砂陶器茶事的要數(shù)屠隆作于1590年的《茶說》,其后許次紓于1597年在《茶疏》上說:“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記下了茶人、文人發(fā)現(xiàn)紫砂陶壺“宜于茶性”的特質(zhì)。


從那以后,500年來紫砂陶壺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稱謂?!拔灏倌昶饌€名”,或“紫砂為何姓紫”中曾記下一些紫砂陶壺的“老名”,或者說“小名、乳名”。


紫砂一詞最早出自詩人徐渭。明代的書畫大家徐渭(1521——1593)曾有一些詩寫了“紫砂”一詞。如,“青箸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何用迢迢三百里,紫砂盆去買宜興”等,徐渭指的是茶葉罐,而不是說紫砂壺。其后的著名文獻(xiàn)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及其之后300年罕見用“紫砂”的詞匯。



在著作中記載紫砂陶茶葉罐早于“紫砂茶壺”,有紀(jì)年的是1590年屠隆的《茶說》和《考槃余事》。


明代作家屠隆的描述。屠?。?541——1605)是明代戲劇家、文學(xué)家。他作為作家接觸廣、視野寬,且著作多。明萬歷年18年即1590年作的《茶說》,在《藏茶》一章記載:


“------又買宜興新制大罌,可容茶十斤以上,洗凈焙干所用-------用時以新燥宜興小瓶取出,約可受四五兩”。


又在《擇器》一章里說:“------金銀為優(yōu),貧賤者不能具,則瓷石有足取焉-----無釉瓦瓶,滲水而且有土氣,用以煉火飲之,逾時惡氣纏口而不得去,亦不必與猥人俗輩言也。”


他還寫了以談家俱為主的《考槃余事》。在這部書中,他記載了文房用品多達(dá)40余件,其中介紹了紫砂茶罐。在卷三的《茶箋》中有:紫砂茶罐“寬大厚實者,貯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減香氣。”



瓦 瓶


“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吳人。瓦瓶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龔春尤稱難得,黃質(zhì)而膩,光華若玉。”——《袁中郎隨筆》雜著卷·時尚。


甌 注


“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薄鳌ぴS次紓1597年著《茶疏》。饒州,即景德鎮(zhèn)地區(qū),這里說“極不堪用”不是其色其型,而是指泡茶功能不如“大而不雅”的紫砂壺。


陽 羨 茗 壺


明周高起1644年著《陽羨茗壺系》,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本關(guān)于宜興紫砂壺的專著。書中對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源流、名家、派別等進(jìn)行了論述?!蹲仙肮偶褡g》


宜興罐、砂罐


“宜興罐,以龔春為上,時大彬次之,陳用卿又次之。錫注,以王元吉為上,歸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錫注,錫也。器方脫手,而一罐一注價五六金,則是砂與錫與價,其輕重正相等焉,豈非怪事!”——明·張岱著《陶庵夢億》卷二·砂罐錫注。



荊 溪 壺


“茶疏煮,速如風(fēng)雨。導(dǎo)至一室,明窗凈幾,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余種,皆精絕……”——明·張岱著《陶庵夢億》卷三·閔老子茶。


時 大 彬 罍


“自余來陽羨,有客示以時大彬罍,甚小,而其價甚貴。余心惡之,曰:必?fù)羲橹疄榭?。而所謂時大彬者,必屏諸四夷為快-------”——徐應(yīng)雷“書時大彬事”載《明文?!肪矶傥迨摱?、三。


宜 壺


“宜壺作者推龔春,同時高手時大彬。碧山銀搓濮謙竹,世間一藝俱通神?!惥S崧《贈高侍讀澹人以宜壺二器并系以詩》


茗 注


“茗注莫妙于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是人而知之矣。”——清·李漁《閑情偶寄》


宜 興 泥 壺


“近日一技之長,如雕竹則濮仲謙,螺甸則姜千里,嘉興銅爐則張鳴岐,宜興泥壺則時大彬……”——清·王士禎撰《池北偶談》


瓷 壺


“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吳人。瓷壺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銅爐稱胡四,扇面稱何得之,錫器稱趙良壁,好事家爭購之。然其器實精良,非他工所及,其得名不虛也?!薄濉ね跏康潯毒右卒洝?/span>



宜 興 砂 壺


“宜興砂壺以時大彬制者為佳……”——清·錢泳輯《履園叢話》卷十二·藝能。


“宜興沙壺創(chuàng)于吳氏之仆曰供春,及久而有名,人稱龔春,其弟子所制更工,聲聞益廣,京口談長益允謙為作傳?!薄濉㈣帯段迨啊?/span>


宜 興 茗 壺


“嘗謂友人錢小謝曰:‘……宜興茗壺不能刻山水,雖摹古人畫本亦不佳。’數(shù)語真得此中甘苦者。”——清·蔣寶齡《墨林今話》


宜 興 砂 注


“壺以宜興砂注為最,錫次之……”——清·劉鑾《五石瓢》。


供 春 小 壺


“臺灣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供春者,吳頤山婢名,制宜興茶壺者,或作龔春,誤,一具用之?dāng)?shù)十年,則值金一笏?!薄濉ぶ茕杜_陽百詠注》


宜 興 甆 壺


《宜興甆壺記》是1654年春天周容在《朱萼堂》觀看徐龍文現(xiàn)場制壺的記錄。據(jù)臺灣歷史學(xué)家徐鰲潤先生2008年出版的新著中考證,“甆”字為時大彬創(chuàng)造。時大彬把“紫砂陶和宜鈞”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甆”字,可惜不為知識界認(rèn)可,故周高起不用“甆”字。后來,吳騫錄輯《陽羨名陶錄》時,把“甆”改為了“瓷”。



宜 興 紫 砂 陶


作為專用名詞“宜興紫砂陶傳統(tǒng)技藝”,于2006年列入國家“非遺名錄”。


宜 興 紫 砂 壺


作為“官方命名”應(yīng)是2007年出版的《宜興紫砂陶》,才在600年歷史上第一次給“紫砂壺”入了“正冊”,也才有了“統(tǒng)一”的稱謂。


2014年,作家蔣巍陪同公安部領(lǐng)導(dǎo)訪問葛盛陶莊,本土作家徐風(fēng)作陪,公安部文聯(lián)盛清憲、河南廣電局張海容等齊聚陶莊,藝談甚歡之下,在陶胚上刻下了“世界是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這句贊美詞,從此宜興紫砂壺的名字廣為流傳。

紫砂歷代名家名錄

現(xiàn)在有不少人愛壺、購壺、藏壺,但又缺少可供查對的工具書,現(xiàn)將歷代制壺名家和有關(guān)的名人雅士的事跡簡錄于后,供于檢索。


歷代陶藝家名錄


金沙寺僧(約1506——1566),江蘇宜興東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歡和陶工們交朋友,并開始用細(xì)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約1506——1566),是吳頤山的家童。吳頤山在金沙寺內(nèi)讀書時,供春學(xué)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他所制樹癭壺樸實無華,從而使他名聲大振,成為制壺鼻祖。


董翰(約活動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壺。


趙梁(約活動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壺。梁亦作良。


無暢(約活動于1567——1619),又作無錫、袁錫。


李茂林(約活動于1567——1619),字養(yǎng)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時朋(約活動于1567——1620),朋一作鵬,大彬之父。朋與趙梁、董翰、元暢同為四名家。


時大彬(約活動于1580——1650),時朋之子,號少山。其作品技藝水平超過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內(nèi)摻鋼砂;有的把舊壺?fù)v碎為土,重制;遇有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立即擊毀。因為他認(rèn)真繼承前輩技藝又能不斷創(chuàng)新,因而名噪海內(nèi),甚至在詞曲中都提到他的絕技。一般文士以書齋內(nèi)陳置大彬壺為榮。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極變化,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毆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邵文銀(約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風(fēng)格。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陳繼儒請去制壺,改字為伯。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愿承認(rèn)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藝很好,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壺藝很好。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陳俊卿(約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壺,為大彬再傳弟子。制壺參酌沈君用的技法。


陳子畦(約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壺式,為時人所珍愛。有人說他是陳鳴遠(yuǎn)的父親。文章來自微信號ee2266


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guī)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fēng)格相同,當(dāng)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后溪(約1581——1639)。


邵二蓀(約1580——1639)。


陳用卿(約1620——1661),俗名陳三呆子。制作工細(xì),題款字體仿仲鼷筆意。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極認(rèn)真,神形酷似。


陳仲美(約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鎮(zhèn)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后來到宜興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zhèn)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沈君用(約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錯,金石同堅“的贊語。以離奇著稱。人稱“沈多梳”。后因壺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獄。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字共之。壺款雕刻得非常好,許多陶工都請他幫忙,是制壺人中得書法家。


陳和之(約1621——1654)。


陳挺生(約1620——1661)。


周季山(約1615——1662)。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xiāng)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約1598——1684),宜興人。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是時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約1620——1671)。



陳鳴遠(yuǎn)(約1651——1722),字鳴遠(yuǎn),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善于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間。作品傳下來的甚少,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yuǎn)碟”之譽??钍綍ū刃煊讶⑸蜃映哼€好,有晉唐風(fēng)格。


王友蘭,康熙四年(1665),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壺。


金世衡(約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荊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欖形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來。


邵玉延。


邵旭茂。


鄭寧侯(約1698——1766),善摹古器,書法亦工,制壺胎薄而堅致、規(guī)矩。


惠逸公(約1766——1831),逸公制壺,大小均有諸色泥質(zhì)俱備,他的工巧,可與惠孟臣相提并論,故世稱“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渾樸兼具精巧,逸公則工巧有余,渾樸不足。惠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長,而楷書尤有唐人遺意??套钟弥竦痘蜾摰叮蝻w舞或沉著。壺的泥色最奇。小壺制得很好,但比不過手制大壺古樸可愛。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陳漢文、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壺底常有“荊溪”印。


范章恩(約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興制壺頗負(fù)時譽。所制壺皆扁身、鞠流、平蓋,風(fēng)格嫻雅,骨肉亭勻。題名書法似米芾。


潘大和(約1761——1820)。


葛子厚(約1760——1850)。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乾隆時制壺多用模子,彭年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風(fēng)致。嘉慶時陳曼生請其制壺并書,文人壺風(fēng)大盛,將紫砂壺導(dǎo)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錫亦佳。印有“楊彭年”、“彭年”、“二泉”。唯應(yīng)和文士黃彭年加以區(qū)別。


楊寶年、楊鳳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后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為楊彭年后輩,善雕刻。


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制壺。書法學(xué)歐陽詢,間有草書。


邵景南(約1790——1864),號留佩主人,籍貫蘇州。制壺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蘇留佩”印。


申錫(約1821——1891),字子貽。善雕刻。喜用白泥,精于捏造,尋常用模。底有“茶熱香溫”篆書印。


俞國良(約1835——1895),錫山人,曾為吳大制壺,制作精巧而氣格渾成。有“國良”篆書陽文印。


王東石(約1831——1908),造壺得古法,刻工精細(xì),有“東石”篆書小印。


邵大赦(約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壺藝,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壺注重壺嘴。有“邵赦作壺,流水有音”之說。



邵大亨(約1831——1874),宜興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魚化龍壺,以龍頭作壺上的鈕,龍頭和舌頭都能搖動。


何心舟(約1829——1897),工書法、篆刻、壺器,造工精練、簡巧,取自然形式。


黃玉麟(1827——1889),祖籍丹陽,寓居宜興。13歲時就開始學(xué)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藍(lán)舫、邵云如,俱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壽珍,其姓亦有作陳者,號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壺”而獲195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其子程盤根亦善制壺。


蔣德林,蜀山人,字萬全。雖沒有師承而藝極精。凡是壺、盆、杯、盤及一切陳設(shè)器具,樣樣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筆名缶碩,又名大聾,酷愛書畫。潛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藝,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


吳云根(1892——1969),原名芝榮。作品樸實穩(wěn)重,取竹子題材較多。作品曾多次被選送參加國內(nèi)外展覽。


王寅春(約1879——1977),宜興上袁人,自幼習(xí)紫砂茗壺。抗戰(zhàn)前,曾應(yīng)邀到上海做過紫砂仿古品,中年時期則制小壺。其壺光素類,方、圓各式渾厚端莊,筋紋器吻合緊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從事紫砂制陶業(yè)。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處制盆,35歲后始制壺,他曾為儲南強所藏的供春壺配蓋,又為明代項圣思做的一個桃杯配托。其壺光貨、花貨類均有,尤以果品為佳,有“陳鳴遠(yuǎn)第二”之稱。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長興,為邵大亨之后裔。所制壺曲線簡巧而沉穩(wěn)。


吳阿根、金士衡,光緒四年(1878),赴日本傳藝。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長、凱長。15歲拜師學(xué)藝,新中國成立后設(shè)計了《報春》梅樁壺等紫砂新品數(shù)十種,以花卉見長。曾出席首屆民間藝人代表大會。



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 蔣蓉的作品在中國紫砂工藝史上技術(shù)精湛,生動具真,別樹一格,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shù)大師。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18歲拜名師學(xué)藝。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壺仿古。54年進(jìn)入宜興蜀山陶業(yè)合作社。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shù)輔導(dǎo),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shù)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nèi)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來源紫砂大家,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