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珠茶是什么

找到約372條結(jié)果 (用時 0.02 秒)

什么是單株茶?單株古樹茶是什么意思

  單株茶,就是古茶園里樹型最大的一棵古茶樹,單獨采摘,單獨制作,味道最純粹。樹型越大,茶多酚含量越少,寒性就越小,所以喝生普怕寒的朋友們,可以試試大單株,既可以飽口福,又不至于太刺激腸胃。

  什么是單株茶?單株古樹茶是什么意思

  1.單株顧名思義就是“單株茶”,嚴格意義上講,是一個茶園內(nèi)最老的一顆樹或幾顆樹上出的茶青,單獨采摘制作的茶葉,稱為母樹單株茶,簡稱單株。然而,一棵樹上采摘到的茶量少,只采摘它的頭春茶??芍^獨立“一樹一成品”,在行內(nèi)被稱為“純料至尊”,乃是古樹純料普洱茶的“象牙塔尖”。單株樹大根深,吸收了其他樹種的養(yǎng)分,營養(yǎng)充足,擁有豐富的內(nèi)含物質(zhì)。

  2.天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每一株茶樹都擁有獨特的香氣,相比一般的古樹茶,單株茶氣更高揚飄逸,茶湯更醇厚、柔和、甘甜,表現(xiàn)豐富,韻味十足。由于單株的先決條件很高,導致其數(shù)量稀缺,一般一個原始古茶林里,能選做單株的僅有幾顆樹,每一顆單株所制成的茶,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品飲價值與稀缺的收藏價值。

  單株古樹茶有什么特點

  1、樹齡大

  單珠茶少則500年,一般情況下,樹齡也要達到800年以上。只有茶樹達到一定的樹齡,茶葉內(nèi)含物質(zhì)才能夠得到充分積累,用這樣的原料做成的單株茶,才會呈現(xiàn)出香高味濃、回甘生津迅疾霸猛、耐泡度高等卓越的品質(zhì)特征,令飲者愛不釋手。

  有的賣家宣稱自己的茶,所用原料都是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樹齡的。而對于采摘樹齡低于500年的古樹,即使不直接對其茶葉進行沖泡,單憑這一點,就可率先對其真假做出判斷。另外,再結(jié)合它的口感做進一步的判斷。

  2、對工藝要求高

  單株只采摘頭春茶,且對鮮葉的持嫩度有很高的要求。在保證茶葉品質(zhì)的基礎(chǔ)上,茶人在制作過程中也是嚴格按照“單獨采摘、單獨制作”等高標準來完成的。

  3、成品率低

  據(jù)有豐富制茶經(jīng)驗的茶人說,即使一棵樹齡大一點的茶樹,它的茶青采摘量也僅有四公斤左右,再經(jīng)一系列的殺青、撿剔黃片、老梗等操作,制成的成品通常只有一公斤不到的量,這和其單產(chǎn)量不高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4、多以散茶形式存在

  正如上一點所說的,單株茶成品率低,每年制成的單株茶數(shù)量極其有限,所以多被制成散茶出售,

  一來是因為單株茶對制茶工藝要求極高,加工過程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掌握不得當,就很容易對珍貴的原料造成極大損耗,帶來“重大”經(jīng)濟損失;

  二來是因為后續(xù)的“精加工”,很有可能會影響茶葉品質(zhì),使茶味發(fā)生變化,口感變得不可控。所以,大多數(shù)茶商、茶農(nóng)主要還是將其制成散茶(毛料)形式出售。這樣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滿足普洱茶市場上,消費者對“原味”單株茶的口感偏好。

  普洱茶的流行歷程從“七子餅”,到“古樹茶”,再后來,流行“老班章”、“冰島”、“茶王樹”、“國有林”,分得越來越細,雖然這是市場的流行趨勢的演變,但同時也折射并指導了普洱茶成茶的呈現(xiàn)。直到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單株出現(xiàn).

  應該說,單株是古樹純料逐步被追求的結(jié)果,所謂純料,簡單來說,是指某個茶區(qū)的毛料。

  比如勐海地區(qū),易武地區(qū),再細分,具體到某個山頭,比如布朗山,攸樂山,再細分,指某個山頭的古樹毛料,現(xiàn)在市面上大家公認的純料是指同一個地方的古樹,不混采樹齡不夠的或者臺地,這其實已經(jīng)非常嚴格了,有再苛刻的,那就是單株了。

  就是挑一顆古樹,采多少做多少,當然,大家的共識還都是比較挑剔的,不是隨便挑的,要夠條件,所謂“一樹一成品”,不是隨便一顆茶樹都能做單株茶。

  “夠格”作單株茶的,一定是樹齡夠老,樹夠大才可以,一般一個很大的古茶園,能選做單株的就幾顆樹,這個條件,有節(jié)操并且有經(jīng)驗的做茶人心里清楚,我們大可不必擔心。

  總之

  無論拼配茶、純料茶、單株茶,都是普洱茶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并沒有誰一定比誰好,健康、好喝、身心愉悅的普洱茶就是好茶。


春茶的特點是什么?

  春茶的特點是什么?

  春茶是指當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葉;夏茶是6月初至7月初采制而成的;7月中旬以后采制的當年茶葉算秋茶。

  春天氣溫相對較低,有利于茶葉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其中游離氨基酸、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含量較高,茶多酚較少,使得春茶的滋味更鮮爽,香氣更濃烈。再加上春茶生長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nóng)藥,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zhì)最佳的。

  品質(zhì)比較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zhì)特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干看: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jié),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zhì)特征。

  凡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茶條索松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zhì)特征。

  凡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小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2)濕看: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后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艷現(xiàn)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后,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后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評葉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國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可以說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文化符號,以茶為紐帶,“琴棋書畫詩酒茶”和諧地融為一體,被古人并稱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葉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一本以中國古代茶畫為著眼點,全面展現(xiàn)中國歷代文人各種風雅生活的集子。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這些出自歷代名家之手的“茶畫”的深刻關(guān)照,與創(chuàng)作者穿越時空進行“對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傳統(tǒng)文人生活的世界。

從最初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種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盞中靜待人們品飲的茶湯,從古代中國解毒之“藥物”到整個現(xiàn)代世界為之迷醉的飲品,從“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這一復雜角色演變過程是歷代的茶人們智慧凝聚的結(jié)果,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艱辛勞作,制茶人為提高工藝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們或儲雪烹茶,或調(diào)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為尋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質(zhì)文明幾乎全盤洋化的現(xiàn)代社會,要想重溫古人的這番詩情畫意,除了需要一腔與古人遙相呼應的文人情懷,還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茶葉知識(如歷代制茶飲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歷代茶葉論著與茶詩,對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較高的書畫藝術(shù)鑒賞能力以及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簡言之,對于引領(lǐng)現(xiàn)代讀者穿越重重歷史迷障領(lǐng)略此類“茶畫”之美,一顆“赤子之心”與綜合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樸鄉(xiāng)居生活以及后來多年從事茶文化寫作的經(jīng)歷使得他恰好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從而有了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畫”——即以茶事為題材或與茶有關(guān)之畫,這是作者自己對于畫的一種分類,并非藝術(shù)史學科的專業(yè)劃分。按照不同的分類法,這些畫實際上涉及山水畫、高士圖、侍女圖、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清供圖,甚至是近代豐子愷的漫畫。盡管這些畫各具風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內(nèi)容都與茶有關(guān),如采茶、飲茶、烹茶、點茶等人們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見山水之間隱隱綽綽的兩三間茅舍,懷抱水甕行色匆匆的隱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紅燭,一樹玉蘭花與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壺幾個茶杯。在本書中,作者不僅體現(xiàn)出較高的書畫鑒賞能力,以茶為主線,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大書畫名家的繪畫風格、技巧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普通讀者在閱讀完此書之后也能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shù)發(fā)展演變有大致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通過建立在文獻閱讀、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的實物考證以及對“茶畫”的解讀之上的“三重證據(jù)法”,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國關(guān)于茶的社會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這些古畫的歷史文獻學意義。

“以圖證史”是現(xiàn)代史學研究中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曾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眻D像所傳遞的信息,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圖像所無法勝任的,所以圖和文經(jīng)常需要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漢語中就有圖書、圖籍、圖注這樣的詞匯。在本書中,作者以圖像為主,輔以文獻資料與器物考證,極為可信地還原了一些現(xiàn)代已經(jīng)失傳的“茶法”,例如宋代的“點茶”法在書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眾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lǐng)下,茶事進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時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漸演變?yōu)楦鼮榫路睆偷狞c茶法,然而具體是怎樣的“點”法,文獻記載卻語焉不詳,以至于在當代的各種“雅集”活動中,茶人們所還原的“點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異。作者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劉松年的《攆茶圖》為視覺證據(jù),依次描述了畫中所出現(xiàn)的茶帚、茶盞、湯瓶、風爐、茶釜、貯水甕、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宋代點茶器具,并將點碾茶、煮水及注湯等過程進行了動態(tài)的還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開始點茶,先從右手覆荷葉蓋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鐵瓶,放在風爐上面煮水,煮至湯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從分茶罐中用則取出茶末,放入大湯中,加注嫩湯熱水后,拿起茶筅,用力點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時,復用茶杓分茶。”在《雅集》一文中,作者參照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在《文會圖》的那張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盞色貴青黑”與“茶色尚白”等各種物證,生動地描述了從“云腳散”再到最后“咬盞”的宋代點茶之美。在《竹爐記》中,作者開篇即修正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語出自蘇軾之訛傳,顯示了作者查閱文獻的實證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從南宋杜耒的詞到明清的畫作,對“竹爐”的材質(zhì)、外觀、設(shè)計與使用之法進行了一番考證。此外,在對浩瀚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學界重視的“遺珠”,比如吳門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論《會茶篇》及《書茶別論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畫,卻忽視了其“茶論”。作者指出若能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則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的社會背景下,文人熱衷于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畫中窺見滲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風流蘊藉。

對于書中所選出來之歷代茶畫,作者不僅僅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歷代飲茶習俗進行了“解讀”,同時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種深刻的時代“關(guān)照”精神。閱讀此書時,我總能感受到不斷交替出現(xiàn)兩種對比強烈的意象:草木蔥蘢的江南與大漠黃沙的西北;物質(zhì)匱乏的童年與生活富足的現(xiàn)在;越來越不堪擁擠的城市與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拙樸的粗瓷大碗與精致的茶器……這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作者年少時是在甘肅天水的農(nóng)村度過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場景以及院落中開得極艷的牡丹成為了作者成年后不斷追溯的一個永恒意向。盡管現(xiàn)在身居繁華的杭州,盡管這里產(chǎn)最名貴的西湖龍井,盡管現(xiàn)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價格不知貴了多少倍,盡管眾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聲稱“自己堅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屬于沙棗花開放的茫茫沙漠。”作者感嘆“現(xiàn)在的高官富商。他們買得了茶具,能買走一顆靜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們,當劉益謙捧著2.2億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飲茶的照片在網(wǎng)上曝光后立馬引起軒然大波,人人都盯著那只世界上最貴的茶杯,誰還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見即便是普通人現(xiàn)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漸遺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樣的儲雪烹茶,寫經(jīng)書換茶,為了一壺好茶可以翻山越嶺去乞求一壺好水的風雅都已經(jīng)湮沒在了時光的洪流里了,那樣的云淡風輕只屬于工業(yè)社會之前的那個中國社會。其實,不管是茶的濃烈,還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還是金銀茶器中,千百年以來茶一直都只是它原來的樣子,榮辱不驚,靜靜等待它的有緣之人。

像作者一樣,每個迷失于鋼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在寂靜的夜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閱讀這樣的文字,安靜地翻閱這些關(guān)于茶的畫,拙劣地模仿古人“臥游”之心境或許就是對自己心中那壺故鄉(xiāng)“罐罐茶”的告慰吧。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找到約36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