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周公與茶

找到約367條結果 (用時 0.016 秒)

茶外功夫可入化

在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過了“發(fā)乎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的漫長過程。茶文化經(jīng)歷了秦漢的啟蒙,魏、晉、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確立,宋代的興盛,明清的普及和當代的鼎盛等各個時期。

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笔钦f“茶的味道苦澀,飲后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边@是歷史上第一次關于茶具有藥用價值的記載。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的山林中采藥,為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yī)療經(jīng)驗。據(jù)傳說,在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于是深深地體會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說明茶具有可以興奮大腦、提神解乏的功效。

“茶”字的使用,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之后才廣泛起來。茶才作為人們的普通飲品流傳于世,當時唐代飲茶之風興盛,家家戶戶都離不開茶。好茶需好水相配,《茶經(jīng)》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俗語說:“吃茶是和尚的家風”、“自古名寺出名茶”。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傳說稱,茶由野生茶樹到人工培植嫁接也是始于僧人。

“禪讓僧人有一顆平常心,而茶給茶人一顆平常心”。佛教禪宗認為,參禪時需有一顆平常心,無妄無欲。茶性平和,香氣淡雅含蓄,細品細啜,回味持久,讓人心靜,歸于平和。這些特性與參禪悟道所秉持的心態(tài)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離不開茶,茶因佛而興。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嗜茶成癖,并留下“吃茶去”的茶文化典故,成為禪林法語;武夷山的和尚還有斗茶的風俗:“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于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chuàng)佛剎、落落相望。”這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出現(xiàn)了“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愛斗茶”的場面。

佛寺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與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宋林逋《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宋詩鈔》陳造的“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鍺斫城”,生動地描繪出茶鼓聲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及茶在佛教寺院中的地位。

“和”是茶的重要語義?!凹液腿f事興”、“和氣生財”、“和和美美”、“和為貴”、“和諧社會”……“和”在人們?nèi)粘I钪刑幪幙梢姟4?、走親、訪友、相親、嫁娶、團聚等都要喝茶。茶滌蕩了塵埃,滋潤了關系,暖和了笑容,添增了佳話……茶是禮儀的使者,所謂茶香飄滿友誼,友誼使人們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

“香襲千古,茶韻悠遠”。人生五味,先苦后甘。茶多數(shù)是苦的,只有苦到徹底、甘到回味,才更加悠遠綿長。茶的源遠歷史,就在你手中的一杯茶,茶水入口的苦澀,回味后的甘甜,是已知結果的美好而甘愿品嘗艱澀的過程。茶是君子的朋友,也是你我的知己。

中國的茶道講究儉、清、和、靜。說茶能尚儉,茶能貴清,茶能導和,茶能致遠。品茶,可品出人生真諦。

試想,第一道茶,清香略帶甜味,似少年和青年時期,在父母呵護下,無憂無慮,健康成長,結婚成家;第二道茶,濃苦又回味帶甜,就像中年時期,挑著家庭重擔,為生計、為子女,整天忙忙碌碌,辛苦中亦有快樂;第三道茶后,滋味逐漸歸于平淡,就像步入老年時期,一切都煙云散盡,只剩下幾多回憶,美好而又傷感。想到人生如茶一樣,心情也就逐歸平靜,與世無爭了。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家年(上海浦東)】

俗人說茶

(《吃茶去》雜志)說起茶,中國人最不陌生了。因為茶的發(fā)源地就在中國,唐代陸羽《茶經(jīng)》云:“茶者,發(fā)乎神農(nóng)氏,起于魯周公”。在中國,從古至今,不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雅士還是俗人,幾乎都有喝茶的經(jīng)歷。

我是一介俗人,也喜歡喝點茶,但日常生活中卻并未養(yǎng)成長期喝茶的習慣,對于喝茶也從不講究,對于茶文化的研究也不多。但對于茶,我卻有自己的話要說。

茶在中國被譽為“國飲”。中國茶的品種很多,喜歡喝茶的也人很多,但是各茶入各眼,每個人對茶的品種和喜好程度也不同,對茶的感受也就各異了。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關于茶的典籍、文獻及著述也是汗牛充棟,無以計數(shù)。

與糧食一樣,茶來自于一種植物,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天地之間的精華。但茶與糧食卻有大不同。糧食供人一日的三餐,可以裹腹,可以延續(xù)生命。茶對于人來說,似乎可有可無,不喝茶人照樣能活下去,但光喝茶不吃糧食那是萬萬不行的。話雖如此,但對于中國人來說,茶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東西。吃了糧食,人的肚子不餓,心里不慌,但總覺得缺點什么。有了茶,人的生活才多了一分悠閑和優(yōu)雅;喝了茶,人體也多了一些健康。宋代吳自牧《夢粱錄·鲞鋪》中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元代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寫道:“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在中國,不管家窮家富,家家都有人在喝茶,而且都以茶來招待客人。你不管去誰家里,坐下來之后,主人就先給你沏上一杯茶喝上,然后才開始說事。這是中國的人情風俗,幾千年來皆是如此。有些人,不但在自家里喝茶,在別人家里喝茶,而且會邀上朋友專門去茶樓里喝茶,甚至還把茶葉作為禮品送人。由此可見,喝茶對于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

喝什么茶葉?用什么泡茶?用什么盛茶?如何煮茶?如何沏茶?如何喝茶?這些在中國講究甚多,人們稱之為“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國,但被日本人發(fā)揮到了極致。

中國的古人喝茶是特別講究的,但到了當代,除了一些所謂的名流、雅士之外,一般人似乎對喝茶并不怎么講究了。富人、名士有他們的喝法,窮人、俗客有他們的喝法。富人、名士喜歡喝的是名貴的茶;窮人、俗客就喝普通的茶。富人、名士用山泉水泡茶,窮人、俗客就用井水、自來水泡茶。富人、名士用名貴的玉器、瓷器杯子喝茶;窮人、俗客用粗瓷碗、玻璃杯、搪瓷缸甚至一次性紙杯喝茶。富人、名士慢條斯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窮人、俗客就大口大口地飲。不管怎么喝,大家喝到嘴里的都是茶,其它無關緊要。

“杯中乾坤大,茶里日月長。”茶看似一個很簡單的物什,但內(nèi)涵卻是很深遠的。喝茶的人很多,但大家對于茶的品味、感受、理解、認識卻是大不一樣的。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品位、情趣、意境、文化或者更多的東西;有些人喝茶喝的只是茶的味道,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它的保健功效,更多人的可能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解渴的飲品?!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有一段嬉笑賈寶玉喝茶的言論:“一杯是品茶,二杯就成了解渴的蠢豬了,三杯可就是飲牛、飲騾子了”。我認為,妙玉的調(diào)侃之語雖然不無道理,但不能就說怎么喝茶就高雅,怎么喝茶就低俗或者愚蠢。因為,茶本來就是一種解渴的東西,所謂的其它東西是后人附加上去的,并不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在我這三十多年的生活中,也有過一些喝茶的經(jīng)歷和感受。

我的家鄉(xiāng)在關中的西府。我們那里從不產(chǎn)茶,但是鄉(xiāng)民卻一直有著喝茶的習慣。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喝茶,但以老漢居多。記得我小時候,我們那里的老漢喝的最多的是那種形狀類似小窩窩頭的圓坨坨茶,對于品牌和品種似乎沒什么講究。老漢們常把圓坨坨茶掰上一小塊放在搪瓷缸里,然后倒上開水,放在火爐上熬,等水沸騰之后,茶液顏色變成黑青色之后才算是熬好了。然后,他們把熬好的茶水倒在另外一個搪瓷缸里喝,喝完了再繼續(xù)熬。誰家要過紅白喜事時,大門口席棚下的禮桌旁總有人專門在熬茶,供那些前來看秦腔戲的老漢們喝。我小時候曾經(jīng)幾次喝過那種熬過的茶,口味釅濃苦澀,簡直難以下咽,但是過一會之后嘴里會泛出一絲絲甜味兒。常喝熬茶的老人,大都牙齒黑黃,樣子很是難看。我當時想不通,熬茶這么難喝,為什么老漢們還這么愛喝?有些老漢就告訴我:熬的茶喝著勁大,提神解乏。后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想這是莊稼人的苦中作樂,他們習慣了苦,能從苦中品出甜來吧。

我父親是一個愛喝茶的人,不過他一般喝的是泡茶,泡的大多是茉莉花茶。泡茶的味道有一絲淡淡的清香和甜味。我上小學到初中的那幾年,幾乎每天跟著父親喝茶。剛開始,父親不讓我喝,說是碎娃喝茶不好,喝多了晚上會睡不著覺。父親喝茶的時候,我會給茶杯蓋里倒一點抿上幾口,慢慢也就養(yǎng)成了喝茶的習慣。父親的茶基本上都是我給泡的,父親見我勤快,也喜歡喝茶,慢慢也就不再說我了。后來,我給他泡茶的時候,也會順便給自己也泡上一杯。父親就常說我小小年紀竟成了一個“水煙客”(西府方言,意思是說能愛喝茶抽煙)。實際上,那時我只愛喝茶,不會抽煙,更不敢在大人面前抽煙。直到我上了高中之后,開始長期在學校寄宿,慢慢地和父親相處得少了,也就再很少喝茶了。

參加工作后,我一個人很少有閑情逸致去喝茶、品茶,也幾乎沒有買過茶葉。七八年前,曾有人送過我一套茶具,我就打開看過一次,然后放在房子的角落里再沒動過,紅木外盒上已然落滿了一層灰塵。有幾次喝茶,是和同事、朋友去的茶樓,當然喝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聊天說事,圖得是一個環(huán)境的幽雅清凈罷了。盡管在茶樓里我喝過不少名茶,什么安溪鐵觀音、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信陽毛尖、云南普洱等等,但是說實話,對于我這樣一個俗人來說,好像喝什么茶都似乎沒有多大區(qū)別。關于茶的品種、分類、口味及制作工藝等,我也一直沒有好好研究過,也很少和別人去談茶。在我看來,只要是茶,都是好的,不在于喝什么茶,也不在于怎么喝。去茶樓喝茶,對于我而言是一種應酬,算是附庸風雅吧。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2009年的初春去長安縣一個朋友家里喝茶。去朋友家喝茶之前的半個月,有一次我與一個同事喝冰啤喝出了點胃病,吃了幾大把的胃藥都未見效。到朋友家里后,人家給我倒了一杯綠茶,我們邊喝邊聊??墒牵恢趺椿厥?,茶喝得越多,我的胃部就越是脹痛。我終于坐不住了,就問朋友家里有沒有胃藥。他說沒有,又問我怎么回事。我就說明了原由。他笑了笑說,不著急,我給你換一壺紅茶喝喝看。我忍著胃痛說,再喝茶我估計就該躺醫(yī)院了。他說,看來你不懂茶啊,紅茶有養(yǎng)胃之功效呢,你先喝一杯再說。沒一會功夫,一壺紅茶就泡好了。他先給我倒了一小杯。我迫不及待呷了幾口,很快就把一杯紅茶喝完了,然后又連續(xù)喝了好幾杯。幾杯紅茶下肚之后,胃痛果然很快就減輕了許多,半個小時后,我感覺自己跟正常人幾乎沒什么兩樣了。我們又繼續(xù)坐在客廳里高談闊論起來。臨走時,我對朋友表示感謝。他說:“你以后要好好研究一下茶,也要多喝茶呢,這是個好東西。但是你現(xiàn)在有胃病,盡量別喝綠茶,多喝點紅茶,紅茶養(yǎng)胃呢……”他正說著,就把自己的一罐紅茶給我分裝了半罐。我不好意思要,他硬塞在了我的背包里?;丶抑螅覉猿趾攘艘恢芏鄷r間的紅茶,胃就不再脹痛了,比吃藥還管用。后來我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好友如茶》,對此事進行了記錄。從那以后,我對茶有了新的認識,也開始慢慢關注起茶的文化來了。

茶確實是一個好東西。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作用,還對現(xiàn)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可見,茶葉的藥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廣,是其它飲料所無可替代的。適量飲茶,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但也應注意喝茶的量和濃度。胃寒的人,不宜過多飲茶,特別是綠茶,過量會引起腸胃不適;神經(jīng)衰弱者和患失眠癥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飲茶,更不能飲濃茶,否則會加重失眠癥;服藥的人不應該用茶水送服,以免降低藥效;正在哺乳的婦女也要少飲茶,因為茶對乳汁有收斂作用。

茶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在中國,從古到今一直有人在喝,不但中國人喝,而且從我國西漢時就隨著瓷器、絲綢出口到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等國家。因此說,茶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

我這個西府俗人,以前有飲酒、抽煙的惡習,唯獨對喝茶一直沒有養(yǎng)成習慣。步入而立之年后,我發(fā)現(xiàn)飲酒、抽煙對身體的傷害越來越大,現(xiàn)在正想方設法逐漸戒除這些惡習。但人總得有些物質(zhì)上的嗜好吧,不然生活過得也太寡淡了。于是,我就想到了喝茶。喝茶不僅能解渴生津、養(yǎng)生保健,還能陶冶性情,何樂而不為呢?

好了,不說了,我那里還有一罐“陜青”放了都一年多了,還沒怎么動過呢,我現(xiàn)在就去泡一杯吧。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劉省平)

《封神榜》的時代,酒池肉林之外有茶喝嗎?

誰都沒想到,《封神榜第一部》真的封神了。

上映不到半個月票房破12億!可以媲美“漫威宇宙”的“封神宇宙”出現(xiàn)了!

導演烏爾善是懂飲食男女的,飾演商紂王的費翔曬出健碩胸肌,初代頂流從年輕到老,皆能點燃一把火。

在“質(zhì)子天團”眾猛男的包圍下,絕色妲己都黯然失色。

劇中,紂王一言不合就拿起酒杯“噸噸噸”,小編腦中卻有一個疑問,除了酒池肉林,沒有茶生活嗎?

雖然電影里沒有關于茶的鏡頭,但從《封神榜》的時代背景和神話傳說背后,可以捕捉到商周茶文化萌芽的蛛絲馬跡。

商周有茶嗎?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

中國古代歷史上“弘揚茶文化,引導茶消費”的兩位重要人物,傳說一個是神農(nóng)氏,一個是魯周公。

“魯周公”何許人也?就是著名的攝政王周公,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姓姬名旦,封國于魯,故稱之為“魯周公”。

《封神榜第一部》里的周文王

從神農(nóng)“嘗百草得荼解之”,到周朝成為貢品的荼,中間幾乎尋聲匿跡兩千年。整個夏商周時代,出土的青銅器、甲骨文等實物實證或者考古發(fā)現(xiàn),和茶都沾不上邊。

但是,商朝或許已有茶樹。位于云南省鳳慶縣香竹菁,發(fā)現(xiàn)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粗大古茶樹,被奉為“錦繡茶王”,據(jù)說其樹齡超過3200年。

如果屬實,那這尊大茶祖甚至比商紂王還年長近100歲,比春秋時代的孔子年長近700歲,比秦始皇年長近1000歲……

從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出現(xiàn)的只有“荼”字。種種“荼”,沒有一個能當作“茶”喝。

“荼”和“茶”,一樣嗎?

在荼、槚、茗、荈、設五種茶的稱謂中,以荼為最普遍,流傳最廣。但“荼”字多義,容易引起誤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p>

這里的 “荼”,一是指一種苦菜,二是指一種茅草的白花。

荼,在這里不是茶。

又有《詩經(jīng)·國風·七月》記載“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直譯為,多采苦菜多砍柴,養(yǎng)活自己忙不夠。

《爾雅·卷九·釋木第十四》說明:槚,苦荼。

荼,在周朝成為重要祭品。

《周禮·地官司徒》中說:"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掌荼在編制上設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

"掌以時聚荼,以共喪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幫事,凡畜聚之物。"

還有“如火如荼”在春秋·左丘明《國語·吳語》里容軍容壯盛。荼是白色茅花,火是紅色,此指白、紅相間的戎裝。今以“如火如荼”形容聲勢盛大。

漢代王褒所著的《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等記載。據(jù)考證,武陽在今四川樂山地區(qū)彭山雙江鎮(zhèn),也是著名茶區(qū)之一。

此時茶已成為士大夫的生活品,可見這里的“荼”應該指的就是今天的茶。

晉郭璞按《爾雅·釋木》:“槚、苦荼?!弊⒔鉃椋狠薄⒖噍?早采曰荼,晚采曰茗,一曰荈。因采摘時間不同來命名,可見郭璞在這里注解的荼為茶無疑。

如上所述,“荼”在古代是個多義字,并不專指茶。而辨別古書記載,必須依據(jù)當時情形而斷定所指何物?!犊滴踝值洹方忉屨f:“惟荼慣之荼,即今之茶?!?/p>

周武王,第一個與茶結緣的帝王?

回到商周時期,就不難解釋為何我們在《封神榜第一部》里看不到茶。

但茶文化的萌芽,確實是在周朝初現(xiàn)端倪的。

關于周公首推茶的證據(jù),多半來于陸羽《茶經(jīng)》的“聞于魯周公”,東晉的《華陽國志·巴志》對茶事的記錄。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西至表棘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園有芳蒻、香茗?!薄?/p>

看到這個“茗”字,有些小激動,上貢的茶不是深山野嶺的野茶,而是專門有人培植的茶園里的香茗。不再只有“苦荼”了,仿佛已經(jīng)聞到了茶香~

原來在武王伐紂后,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巴國上貢,茶葉就是其一,茶中珍品獻給武王,茶就此發(fā)展成為貢品。

對此,陸羽《茶經(jīng)》也明確說明茶在周朝已經(jīng)開始煮鮮葉飲用,當時烹調(diào)技藝日成熟,烹調(diào)理論初步形成,茶飲也經(jīng)過一些改革。

在商周的時候,茶葉主要以咀嚼鮮葉、煮成菜羹、熬煮茶水三種使用方法,并在這個基礎上初步發(fā)展出了一些吃茶的理論。直至現(xiàn)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好保留著此傳統(tǒng)。

到達東周時期,湖南長沙出土的距今2200年前文物中,用絲織的畫軸上有仕女獻茶的記錄。

饕餮紋流傳至今

青銅時代,雖然茶還非常小眾,但還有一些其他元素流傳至今,裝點著我們的茶生活。

《封神榜第一部》后半段申公豹喚醒兩只饕餮青銅獸上演追逐男主的戲碼,渾厚凝重,繁縟富麗的巨獸紋路帶來的神秘威嚴,營造了溢出屏幕的壓迫感。

其實饕餮身上的紋路,屬于古獸紋,在當代的金屬茶器如銀壺、鐵壺、銅器上還能見到,有時候第一眼想不起來,這其實是中國特色元素。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多有規(guī)勸勿貪勿過欲之意。

現(xiàn)在有些國潮茶器也會運用商周青銅器的古獸紋,以抽象、局部的處理來做設計,看起來有些酷??炊嗔嗣诽m竹菊等中式元素,也來感受千年以前的潮流密碼,另一種中式美學。

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并非一開始就懂得泡制飲用,而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才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形成的。

本質(zhì)原因是生產(chǎn)力還比較原始,生產(chǎn)關系也初級,夏商屬于“半信史”時代,歷史記錄的斷代程度大,封神榜之前的禹、啟、桀、湯等等其實都是傳說,誰知道長啥樣呢。

雄霸人間,屹立東方的大商王朝,只能從博物館里一尊尊古拙莊嚴、渾厚敦重的青銅器中想見皇權神授、無上神威。

如果可以穿越,不知周武王、周公旦看到他們珍貴的祭品或是貢茶,如今已是千家萬戶必不可少的必需飲品,并且雅俗共賞,茶和天下,不知會有怎樣的感慨?

來源:茶道CN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64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