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中西茶文化的異同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以歷史唯物主義視域解讀茶文化

一、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看茶葉發(fā)展:

1、從古至今客觀論述茶葉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

考古發(fā)現,六千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種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我國最早開始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當時人們對茶葉的利用方式是食用,因為那時尚未進入農耕時代,所以人們將茶葉作為食物直接吃食是有可能的。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革。唐代陸羽曾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薄渡褶r本草經》也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边@反映我國古代自神農嘗百草,發(fā)現茶葉之時,便意外地發(fā)現了茶葉的另一新功能——可以提神、解毒等保健治病功能。于是這一階段后,茶葉作為了一種藥材使用。

隨后,根據相關記載,在西漢后期到三國時代,茶葉發(fā)展成為了宮廷的高級飲品。例如在《趙飛燕別傳》中,有關于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語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云中賜吾坐,帝命進茶。由這段記載可知:當時茶葉作為一種高級飲品,在宮廷中使用。

西晉到隋朝,茶葉逐漸成為了普通飲料,《廣陵吾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是,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边@句話指出了當時茶葉已經逐漸成為了普通老百姓可以飲用的飲品。

在公元五世紀時,北方飲茶成風。六七世紀,茶葉再次傳播到西北,從此,茶葉成為了中國風靡全國。

2、分析茶葉發(fā)展進程中體現出的哲學原理:

(1)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符合事物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的認識,對實踐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與事物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相違背的、錯誤的認識,會阻礙實踐發(fā)展。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要求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認識,在實踐中發(fā)展和完善真理。同時,我們也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從茶葉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fā)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因為正是有神農進行嘗百草的實踐,我們才發(fā)現了茶葉的藥物作用。

而正是人們對茶葉的認識不斷深入,不斷地了解了茶葉。人們了解完茶葉后,才會喜歡上茶葉,推動茶葉逐漸風靡全國,推動了茶葉的實踐發(fā)展。

(2)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意識對物質具有阻礙作用。

茶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它是從茶葉和茶行業(yè)的發(fā)展中派生出來的。我國茶文化的推廣和發(fā)展也推動了茶葉國內外市場的發(fā)展。

(3)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其物質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之中,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認識的。

觀察茶葉在我國的發(fā)展進程,可以知道:茶葉在我國是不斷運動著的,從單純的食物,演變到具有藥用價值與實用價值為一體的藥物,然后再進一步演進成為飲品。在現如今,茶葉的飲用方法也是不斷在運動發(fā)展,不斷豐富。

二、中國茶葉與一帶一路:

1、茶葉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風靡全球的發(fā)展進程:

茶葉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三大重要貿易物資之一,漢代時,茶葉便成為了古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唐代,陸羽著《茶經》,茶經中詳細記載了茶葉的種植、生產、工藝和茶道等技藝,《茶經》通過遣唐使傳播到了東亞各國,影響廣泛;在宋朝,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西亞、西非;1610年,茶葉第一次由荷蘭人通過海上通道到達歐洲,揭開了中國與歐洲海上茶葉貿易的序幕。到十九世紀,中國茶葉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風靡全球。

2、茶文化的新發(fā)展:

茶葉在全球經濟貿易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出了重要的價值,我國茶文化也在交流中與各國社會文化相結合,發(fā)展出了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國的下午茶、韓國的茶禮,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茶飲文化等等。

3、中西方(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茶文化的異同:

(1)關于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之處:中西方茶文化有許多不同之處,從茶的種類,泡茶的方法,到品茶的方式以及茶具和濾茶器的使用,以及飲茶禮儀和茶道精神等方面,中西茶文化都不相同。下面我們組主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陳述其中一種不同。

物質決定意識,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中西茶文化受產生時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受儒家、佛教和道家文化的影響,更注重品茶時的意境與意味,從魏晉時期開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主張以茶協(xié)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煉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產自山野之林,正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神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佛學家認為,茶能使人心靜,有節(jié)制,與禪宗禪規(guī)相適應。各國茶文化精神有著內在契合點和相通之處,即和諧、平靜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現象,人們喝茶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內在意味,并尋求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

而茶葉是在新航路開辟后傳播到西方,當時西方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發(fā)展階段,注重茶的實用功效,喜歡在茶中加入其他元素,豐富飲茶過程。

(2)簡述中西茶文化的相同之處:縱觀中西方飲茶歷史的演變,雖演進時間長短不同,但兩者都是先認識到茶的藥用價值,開始飲用,繼而發(fā)展成為一種普通的飲品;茶同樣都滲入到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

總結:中國茶、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運動發(fā)展中,人們不斷挖掘出茶葉新的功能,不斷繼承發(fā)展茶文化。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則將茶葉作為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從某個角度來說:茶葉征服了世界。

(作者:楊馥寧 來源:世界與茶葉)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一帶一路的“茶故事”

一、中華之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1.茶葉的唯物主義哲學內涵

中國茶文化蘊含的傳統(tǒng)道家文化,對于當代和諧社會發(fā)展起到深遠的影響。以道家思想文化所強調的“天人合一”理念為例,這點在中國茶文化中得到體現。道家提出,人與自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并非是兩個相對來說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系統(tǒng)化的整體存在于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萬物都會經由演變最終發(fā)展成相對來說較為穩(wěn)定的關系。因此,道家思想強調人們必須尊重并愛護大自然,順應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國《茶經》汲取道家哲學思想精髓,將“天人合一”作為茶文化發(fā)展的核心靈魂,而道家在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茶葉最為顯著的特征即為和平。由此,道家子弟在哲學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熱衷于將茶文化融入其中,推動道家哲學思想完善發(fā)展,進而成為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2.茶業(yè)發(fā)展的辯證法蘊含:“和諧中庸”與質量互變

中國茶業(yè)的發(fā)展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辯證法第二大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它指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有兩種規(guī)律,一種是量的累積過程,這種變化是隱匿的不顯著的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的,另外一種是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直觀的顯著的容易被我們明顯發(fā)現的。但質的變化與量的累積是直接同一的,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變化。中國茶業(yè)從古至今,從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發(fā)展到如今的現代化產業(yè),這其中必然少不了量的積累,歷史的沉淀,讓茶業(yè)不斷發(fā)展,歷久彌新。

3.茶文化傳承與傳播發(fā)展的哲學內涵:“和而不同”與對立統(tǒng)一

中國茶文化的傳承不僅傳承了自我精華,還吸取了世界文化精華,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華茶文化與其他各國文化的對立統(tǒng)一,促進著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中強調,矛盾具有同一性,其表現在同一事物中有不同的矛盾,不同事物中也有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矛盾的同一事物與有不同矛盾的事物可以和諧共生,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存在。因此,中華茶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的傳承使得它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生輝。

二、中華之茶與一帶一路

1. 中西方茶業(yè)的世界化蘊味及異同

中國茶道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精神內涵。中國茶道吸收佛教禪宗內涵形成獨具特色的“禪茶一味”;吸收儒學“仁”“禮”“和”的思想,將道德情操融入茶理之中;吸收道家學派“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在自然之中的感悟。其中的“和”文化思想作為三教共通的思想,集中體現中國茶道的精髓:“中庸平和”“天人合一”。中國茶道強調注重自身平和的同時也應關注與周圍社會乃至世間萬物的和諧,體現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對追求 “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

西方茶文化與中國相比有較大差異,主要受到西方社會盛行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影響。西方對茶事活動的外物較為注重,主人布置下的茶會,茶具奢華考究、茶廳富麗堂皇,不僅如此,參與茶會的客人也會盛裝打扮,這被視為是對彼此的尊重。在商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沖擊下的西方社會較為浮躁和功利,因此通過茶來對人與自然產生感悟,對于西方人來說往往是不切實際的,西方熱鬧的茶會就是用于交際的,這也體現出西方茶道務實的精神內涵。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國間的關系被緊密相連,國家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政治上通過磋商與多邊會談解決矛盾已成為常態(tài),中西文化差異下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合作而非對抗已成為各國的共識,相應地,呼吁國家間文化上的交流也成為現實需要。

中國與西方都爭取在 “開放包容”“文明互鑒”的原則上尋求共識,開展交流活動。文化交流與互鑒是大勢所趨,固步自封不僅不利于本國文化的傳承,更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因此,中西間的跨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2. 中華茶文化與一帶一路的內涵和邏輯關聯

(1)物質維度

茶文化也是一種休閑文化,在當今緊張忙碌的社會生活中,茶文化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有助于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中國茶文化包涵茶禮儀、茶文學、茶習俗、茶理論等多重內涵,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之一,正如學者施由民所說:“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但卻占有重要地位。”茶文化對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歷史維度

中華茶文化從古代絲綢之路就開始興盛。茶文化更是結合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重德、尚和、崇儉及貴真的思想內涵。儒家把“以人為本”的中庸和諧思想引入茶文化,飲茶可讓人互愛互敬,自省審己,心靈澄明;佛家把“禪茶一味”的茶意禪味思想注入茶文化,飲茶可使人清凈修心,明心見性,潔身自好;道家把“天人合一”的養(yǎng)生養(yǎng)性思想融入茶文化,飲茶可令人親近自然,調適情緒,身心放松。

(3)文化維度

茶文化是綠色文化的代表,表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綠色關系。茶是綠色產品,是綠色的象征。茶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飲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動使人們達到“天地共生,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狀態(tài)。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飲茶日益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茶禮儀逐漸得到重視。茶禮儀也是中國人特別重視的一種待客之道,平心靜氣的坐下品一杯好茶,就是人與人之間良好溝通的開始。茶文化還有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做人如清茶一般,純樸、真實,不虛偽,不攀比;強調和諧,以人為本;包容理解,以和為貴。而一帶一路的主旨,也正是強調各國和諧往來,人與人之間互利共贏。

(4)世界蘊味的維度

茶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與國內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上,茶文化謙和的姿態(tài)使得其與國內其他文化間實現良性互動,相互借鑒、兼容并包,共同塑造起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上,茶文化也體現出其包容性。[5]在文明的交流上也充分尊重差異,在尊重彼此民族性的同時找尋共同的價值遵循,實現從民族性茶文化向世界性茶文化的邁進。茶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一帶一路中各國的溝通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未來中國茶文化與中國茶產業(yè)在綠色世界之一帶一路建設上的路徑和趨勢

(1)茶文化的發(fā)展路徑

1·搭好漢語國際推廣的快車

在國家漢辦的領導下,形成國內各漢語國際傳播基地聯動,在開展各類培訓和文化交流項目中滲透茶文化傳播,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茶文化國際傳播教師隊伍,對全球孔子學院,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孔子學院院長、教師和志愿者開展茶文化培訓。

2·編寫茶文化教材

研發(fā)茶文化國際傳播培訓教材和教學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茶文化教材體系,編寫本土茶文化教材。注重針對性、趣味性和時代性,編著多語種、具有區(qū)域特色的茶文化圖書 (刊物、光盤、電子讀物、網絡讀物等 )、歷史教科書,創(chuàng)造全新的茶文化知識和科學精神,使茶文化與本土文化接軌,加深相互認

識與理解。

3·加快國內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外譯

加大翻譯力度,組織一批外語人才,充分利用已有的茶文化研究碩果,篩選一批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進行多語種翻譯和推介,作為孔子學院茶文化宣傳輔助材料。

4·建立茶文化國際傳播平臺

利用互聯網建立權威的茶文化國際傳播平臺(網站、移動終端、微信公眾號等),統(tǒng)籌整合茶文化網絡資源,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庫,形成全國各高校、研究機構、茶館、茶企業(yè)等獻計獻策的多語種傳播平臺,對接網絡孔子學院,對接廣播、電視孔子學院,對接當今慕課、微課潮流,開發(fā)一系列茶文化網絡課程,提供音視頻多媒體學習資源,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發(fā)展多媒體網絡等多樣化教學轉變。

(2)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路徑

一要搞好茶葉旅游的規(guī)劃。要將茶葉旅游的規(guī)劃納入總體旅游規(guī)劃,對茶葉旅游資源利用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對茶業(yè)產品的開發(fā)進行詳細謀劃,對旅游景點和接待點進行合理布局,合理開發(fā)獨具特色的茶葉旅游;二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出臺扶持旅游產業(yè)的政策,并將茶旅結合作為旅游產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并加以扶持;要設立旅游專項資金,對旅游企業(yè)(包括經營茶葉旅游企業(yè))實行資金補助;要優(yōu)化信貸結構,調整貸款利率,開發(fā)優(yōu)惠旅游企業(yè)的金融產品,加大對小微旅游企業(yè)特別是茶旅結合企業(yè)的信貸支持;三要合理設計旅游線路。要結合悠久的茶歷史文化和名山名川合理開發(fā)精品旅游線路。

三、結語

茶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思想層面賦予了中國哲學的思想內涵,契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規(guī)律,默契的呼應了“共產主義”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精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被時代賦予了其深刻的價值與內涵。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中日“生活茶”:從“生活美學”觀茶之道 ——第十五場哲學家茶座紀實報道

?中日“生活茶”:從“生活美學”觀茶之道

——第十五場哲學家茶座紀實報道

?

文:劉雪萌 圖:鄭悅


12月2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在人文樓600會議室舉辦了以“漫談中日‘生活茶’:從‘生活美學’觀茶之道”為主題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劉悅笛研究員。余開亮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以及哲學院、校外的中國茶文化愛好者等四十余人參加了本次講座。

?

圖表 1:第十五講哲學家茶座實景


劉悅笛先生以“美好生活”為關鍵詞展開了本場講座。他認為,“美好生活”包括兩個維度,好的生活和美的生活。生活美學探討的是用美的生活提升好的生活,用品質的生活提升質量的生活,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是追問“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讓每一個人成為生活的藝術家,在把藝術向下延伸的同時把個人生活向上提升。他特別強調,美學不僅是感覺,也是覺學,即覺悟之學。


劉老師以他本人在臺北“食養(yǎng)山房”的獨特品茶體驗引出了他對禪茶一味的理解:正所謂是“茶味禪味,味味一味”,禪與生活,匯通為一。生活之“茶”,便是佛教之“禪”,喝茶之“道”便是參禪之法,茶道即為佛法,這便是“禪茶一味”的真諦。茶道是對生活的提升但它又不超脫于生活。


圖表 2:主講人劉悅笛研究員


劉老師又進一步展開談到了中日在禪茶一味理解上的異同?!摆w州吃茶去”的禪宗一大公案,不僅影響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日本的禪宗和茶道。他甚至指出,當今日本的兩個知名品牌優(yōu)衣庫和無印良品所體現的極簡主義都是受到日本禪宗的影響。此外,日本的茶道還受到“唐密”的影響。日本在茶道的生活美學上走得更遠,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學原則,俗稱為“茶道四諦”,從而將“禪茶一味”推到了美的極致。不過,這四個原則是由千利休在前人“謹、敬、清、寂”原則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他用“和”取代了“謹”,對茶道的內涵和精神做了積極拓展。最終,日本茶道被賦予了一系列的程式過程,同時也成就了一種“儀式化”的美學規(guī)儀。劉老師著重分析了日本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哲學家久松真一對茶道美學原則的解讀,劉老師評論道:久松對日本茶道的解釋具有哲學高度,同時他是唯“心”而出的,走向了“心茶道”的方向,但茶道從未脫離生活而存在。劉老師評論道,日本茶道好的地方在于其規(guī)范性,相應地也失去了自由。劉老師提出了他本人對禪茶一味的哲學解讀:茶道與禪一體不二,毋寧說是同一物。


此外,劉老師還通過中西飲茶之別強調了中國人喝茶的特點,即從飲之味過渡到茶之道,“色香味三者俱全”,這就需要充分、全面調動人的知覺,才能心領神會,由此才能知味,從而進入“精微”之境界。總之,一句話,茶之道就是一種“過程美學”抑或“過程哲學”,過程高過結果,同時,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和哲學。


劉老師在講座中旁征博引,主題廣泛,他以“選茶”為主題,以茶與墨的類比教授大家如何辨別好茶;又細論了茶與水之關系,強調了水品質的重要性;他強調煮茶是一個融聲、色、體驗為一體的審美過程;他還談到茶有三美、三合其美,這是有關天人合一的學問。他站在“生活美學”立場,暢談飲茶之樂,剖析人與茶相生相伴的過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圖表 3:部分參會人員與主講老師合影留念


主持人余開亮教授為劉老師的本場講座做了極具學術意義的點評。他指出,禪宗智慧是中道的智慧,非有非無,若即若離。雖然每一個人可以成為生活藝術家,但這并不代表每個人都是生活藝術家,這就是不即不離,不一定是但又不離。在道和茶之間,若讓其真正提升到生活中的藝術家這個層面,需要有一個“覺”的決心在其中。喝茶對于人們來說,就超越了簡單的飲品,晉升到在生活中體驗自己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美的所在。


在講座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聽眾們十分踴躍、氣氛熱烈。講座結束后,在場聽眾與工作人員與劉老師合影留念,并做深度交流。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