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中國皇室茶具

找到約180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中國故事:盛世清尚越千年的中國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文化興于唐,繁于宋。千載以來,品茗飲茶在中國被視為生活之雅事,盛世之清尚。茶亦是中國人最富情趣、最具全民性的生活習俗之一,如今在中國很多傳統(tǒng)茶鄉(xiāng),茶更是與科技、產業(yè)緊密結合,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金葉子。

茶也是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從古代通過茶馬互市遠播四方,到如今沿著“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跨越山海,中國茶成為世界之飲品。

品茗飲茶傳承千年

“鶯歌蝶舞韶光長,紅爐煮茗松花香”。在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國際藝術區(qū)的觀漢雅集茶室,演藝人員正身著唐服,向品茗愛好者復原唐代宮廷茶宴。他們先將茶餅放在茶碾中碾磨成“細米”狀,然后在煮茶環(huán)節(jié)經(jīng)一沸、二沸、三沸,之后再分茶、飲茶。

“開放、包容、自信、輝煌的唐朝,茶從農作物逐步進入到了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各個領域,形成獨有的大唐茶文化?!辈柩绲膹驮咄趺缯f。從2010年至今,他通過走訪江西景德鎮(zhèn)、陜西銅川等多個傳統(tǒng)名窯所在地,尋訪瓷器燒造藝術、琉璃制作藝術等。他和來自中國法門寺博物館的研究團隊,一起成功復原了唐朝皇宮茶宴。

王苗復原唐宮茶宴的靈感,來自距離西安約120公里的法門寺,這里曾是唐朝皇家寺院,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唐代宮廷茶具。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受訪者供圖

“法門寺的唐代宮廷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之一。唐朝安史之亂后,皇室逐步以茶祭祀,以茶代酒。尤其在中晚唐之后,隨著茶政的實施,《茶經(jīng)》的風靡,飲茶成為‘盛世之清尚’?!狈ㄩT寺博物館研究員姜捷說。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繁盛期,文人群體中有了專業(yè)品茶社團,民間盛行斗茶之風,鄰里喬遷時要“獻茶”,結婚時要“定茶”“合茶”,都成為民間風俗。

歷經(jīng)宋、明、清至今,茶文化通過文學、藝術、宗教等多種方式,深刻融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盛不衰。時至今日,在中國各大城市,茗店、茶室隨處可見;日常生活中,“客來敬泡一杯茶”仍是中國人重要的待客之道。

南方嘉木富民金葉

中國是茶樹原產地。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西周時期,巴國(今陜南、四川一帶)已向周王室敬貢茶葉,這是古代文獻中關于“茶”的最早記錄。

陜西安康茶園風光。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1998年,位于中國陜西咸陽市的漢景帝陵墓——漢陽陵第15號外藏坑內發(fā)現(xiàn)不明植物遺存,經(jīng)過多年科研論證,這些標本竟是埋藏了兩千余年的古代茶葉!且?guī)缀跞遣枞~嫩芽,品質頗高。這表明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茶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中國皇室宮廷。西漢都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及漢陽陵所在地咸陽,均非產茶之地。有專家推測,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有可能來自陜南或其周邊地區(qū)。

“金銀相色間,清醇甘甜味?!比缃裨陉兡习部凳校撇枞藛T正以漢陽陵出土的古代茶葉為標本,以當?shù)馗吆0胃缓氐牟桴r葉為原料,進行“秦漢古茶”的恢復創(chuàng)新。

“我們恢復古茶,不僅是文化尋根,更是利用茶文化的無形資產,讓百姓得以致富,鄉(xiāng)村得以振興?!惫挪柚圃炱髽I(yè)負責人陳振華介紹說。

地處秦嶺、巴山一帶的陜南地區(qū),曾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qū)之一。因為種茶歷史悠久,地處優(yōu)質富硒土壤區(qū)域,來自陜南安康市的不少茶農,近年來依靠發(fā)展富硒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在安康市流水鎮(zhèn)的富硒茶園里,六十多歲的方禮宗正忙著采茶。“采茶也是個技術活,講門道也講方法?!狈蕉Y宗說,“只有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的鮮葉,才能賣上好價格。我手快的話,一天能掙100多元?!?

目前安康市茶產業(yè)從業(yè)人員超過19萬人,茶園面積達109.6萬畝,年產茶4.72萬噸,綜合產值突破280億。在陜南另一知名茶鄉(xiāng)漢中市西鄉(xiāng)縣,茶產業(yè)已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產業(yè),全縣7萬余戶茶農、26萬茶產業(yè)從業(yè)者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中國茶風遠播四方

自西漢以降的兩千多年間,茶是中國走向海外的最有影響力的名片之一。

據(jù)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載,唐末在廣州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鼎盛時期超過12萬人。他們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就是為了換取大唐的茶葉、瓷器,還有絲織品。


在今天的陜西涇陽縣,坐落著中國唯一的以茯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這里,游客們可以親身體驗“絲路名茶”的古法工藝:原茶分揀、熬汁澆釉、敞鍋炒茶、堆垛發(fā)花……

涇陽茯茶重走絲綢之路照片。受訪者供圖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600余年間,涇陽是茯茶的主要加工地,并長期壟斷邊銷茶市場?!避虿璨┪镳^副館長許曉冰介紹說,“涇陽茯茶因其獨特的消食解膩、散毒祛濕之功效,受到邊疆、高原、牧區(qū)群眾歡迎,曾遠銷中亞、西亞、歐洲等40多個國家,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被譽為‘茶中黑黃金’?!?

“我們通過首創(chuàng)的茯茶發(fā)酵過程控制技術,將傳統(tǒng)茯茶以黑毛茶為原料的基本工藝,擴展到紅、綠、白、黑、青、黃等六大茶系?!睕荜柨h一名生物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劉翔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產品主要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海外國家。”

今日,中國茶已遍及世界各地,與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

記者:孫正好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陜西分社 聯(lián)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盛世清尚越千年的中國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文化興于唐,繁于宋。千載以來,品茗飲茶在中國被視為生活之雅事,盛世之清尚。茶亦是中國人最富情趣、最具全民性的生活習俗之一,如今在中國很多傳統(tǒng)茶鄉(xiāng),茶更是與科技、產業(yè)緊密結合,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金葉子。

茶也是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從古代通過茶馬互市遠播四方,到如今沿著“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跨越山海,中國茶成為世界之飲品。

品茗飲茶傳承千年

“鶯歌蝶舞韶光長,紅爐煮茗松花香”。在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國際藝術區(qū)的觀漢雅集茶室,演藝人員正身著唐服,向品茗愛好者復原唐代宮廷茶宴。他們先將茶餅放在茶碾中碾磨成“細米”狀,然后在煮茶環(huán)節(jié)經(jīng)一沸、二沸、三沸,之后再分茶、飲茶。

“開放、包容、自信、輝煌的唐朝,茶從農作物逐步進入到了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各個領域,形成獨有的大唐茶文化。”茶宴的復原者王苗說。從2010年至今,他通過走訪江西景德鎮(zhèn)、陜西銅川等多個傳統(tǒng)名窯所在地,尋訪瓷器燒造藝術、琉璃制作藝術等。他和來自中國法門寺博物館的研究團隊,一起成功復原了唐朝皇宮茶宴。

王苗復原唐宮茶宴的靈感,來自距離西安約120公里的法門寺,這里曾是唐朝皇家寺院,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唐代宮廷茶具。

“法門寺的唐代宮廷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之一。唐朝安史之亂后,皇室逐步以茶祭祀,以茶代酒。尤其在中晚唐之后,隨著茶政的實施,《茶經(jīng)》的風靡,飲茶成為‘盛世之清尚’?!狈ㄩT寺博物館研究員姜捷說。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繁盛期,文人群體中有了專業(yè)品茶社團,民間盛行斗茶之風,鄰里喬遷時要“獻茶”,結婚時要“定茶”“合茶”,都成為民間風俗。

歷經(jīng)宋、明、清至今,茶文化通過文學、藝術、宗教等多種方式,深刻融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盛不衰。時至今日,在中國各大城市,茗店、茶室隨處可見;日常生活中,“客來敬泡一杯茶”仍是中國人重要的待客之道。

南方嘉木富民金葉

中國是茶樹原產地。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西周時期,巴國(今陜南、四川一帶)已向周王室敬貢茶葉,這是古代文獻中關于“茶”的最早記錄。

1998年,位于中國陜西咸陽市的漢景帝陵墓——漢陽陵第15號外藏坑內發(fā)現(xiàn)不明植物遺存,經(jīng)過多年科研論證,這些標本竟是埋藏了兩千余年的古代茶葉!且?guī)缀跞遣枞~嫩芽,品質頗高。這表明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茶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中國皇室宮廷。西漢都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及漢陽陵所在地咸陽,均非產茶之地。有專家推測,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有可能來自陜南或其周邊地區(qū)。

“金銀相色間,清醇甘甜味。”如今在陜南安康市,制茶人員正以漢陽陵出土的古代茶葉為標本,以當?shù)馗吆0胃缓氐牟桴r葉為原料,進行“秦漢古茶”的恢復創(chuàng)新。

“我們恢復古茶,不僅是文化尋根,更是利用茶文化的無形資產,讓百姓得以致富,鄉(xiāng)村得以振興?!惫挪柚圃炱髽I(yè)負責人陳振華介紹說。

地處秦嶺、巴山一帶的陜南地區(qū),曾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qū)之一。因為種茶歷史悠久,地處優(yōu)質富硒土壤區(qū)域,來自陜南安康市的不少茶農,近年來依靠發(fā)展富硒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在安康市流水鎮(zhèn)的富硒茶園里,六十多歲的方禮宗正忙著采茶?!安刹枰彩莻€技術活,講門道也講方法?!狈蕉Y宗說,“只有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的鮮葉,才能賣上好價格。我手快的話,一天能掙100多元?!?/p>

目前安康市茶產業(yè)從業(yè)人員超過19萬人,茶園面積達109.6萬畝,年產茶4.72萬噸,綜合產值突破280億。在陜南另一知名茶鄉(xiāng)漢中市西鄉(xiāng)縣,茶產業(yè)已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產業(yè),全縣7萬余戶茶農、26萬茶產業(yè)從業(yè)者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中國茶風遠播四方

自西漢以降的兩千多年間,茶是中國走向海外的最有影響力的名片之一。

據(jù)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載,唐末在廣州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鼎盛時期超過12萬人。他們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就是為了換取大唐的茶葉、瓷器,還有絲織品。

在今天的陜西涇陽縣,坐落著中國唯一的以茯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這里,游客們可以親身體驗“絲路名茶”的古法工藝:原茶分揀、熬汁澆釉、敞鍋炒茶、堆垛發(fā)花……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600余年間,涇陽是茯茶的主要加工地,并長期壟斷邊銷茶市場?!避虿璨┪镳^副館長許曉冰介紹說,“涇陽茯茶因其獨特的消食解膩、散毒祛濕之功效,受到邊疆、高原、牧區(qū)群眾歡迎,曾遠銷中亞、西亞、歐洲等40多個國家,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被譽為‘茶中黑黃金’?!?/p>

“我們通過首創(chuàng)的茯茶發(fā)酵過程控制技術,將傳統(tǒng)茯茶以黑毛茶為原料的基本工藝,擴展到紅、綠、白、黑、青、黃等六大茶系?!睕荜柨h一名生物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劉翔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產品主要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海外國家。”

今日,中國茶已遍及世界各地,與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

來源:新華網(wǎng)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大唐帝國|從宮廷茶具,看大唐匠心之美

 

前言

preface

大唐

DATANG

618年—907年

世界之顛

The world

這里有強大的凝聚力

有文化的傳統(tǒng)

有博大的胸懷  有包容的氣度

這里有山川的睿智  有大海的氣魄

這里有有趣的靈魂

節(jié)選《東澗西藏》 DK.Lee

 

 

 

大唐

DATANG

 

奢華

extravagant

 

宮廷茶具

Court Tea

 

eat

Tea

 

 

唐代宮廷茶具

DATANG  Court Tea

 

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塔地宮后室出土

這批茶器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  最完善  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物賬碑》載

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

同時

鎏金飛鴻紋銀則  長柄勺  茶羅子上還刻有“五哥”兩字  “五哥”是宮中對僖宗小時的稱呼

從實物中來看

《物賬碑》中的“七事”應為:

茶碾子  茶碢[tuó]軸  茶羅子  鎏金飛鴻紋銀器中標出的茶器。

另外

還有玻璃器皿的茶碗  茶盞子兩枚

《物賬碑》載明為茶器。

從這組奢華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極為重視吃茶,環(huán)節(jié)工序也是極為繁瑣的。

 

第一個步驟:準備工作——烘干茶餅

茶籠

唐代飲茶用的“茶葉”,要經(jīng)過加工,壓制成茶餅,平時用紙或蒻[ruò]葉之類包存,放在茶籠里,掛在高處,通風防潮。飲用時,隨手取出,如果茶餅已受潮,還需要將茶籠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餅干燥,便于碾碎。

法門寺博物館藏

金銀絲結條籠子

 

通高15.0厘米

全重335克

有蓋,直口,深腹,平底,四足。蓋為穹頂,籠有提梁,蓋與提梁間有鏈相連。整個籠子用極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

 

 

這件茶具以金銀絲編制而成。

中國飲茶法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

粥茶法  末茶法  散茶法

三個階段

 

唐以后 

粥茶法漸為世人不取

這時貴用

 末茶法

茶筍  茶芽  春間采下  蒸炙搗揉  和以香料  壓成茶餅 

茶餅平時要懸掛高處,涼爽通風,保持干燥。取用時還要焙烤,將放置茶餅的籠子置于炭火上方,焙去茶葉中的水汽,以保持其色、香、味,然后再將焙烤后的茶餅碾碎成末進行煎煮。

 

 

 

 

 

法門寺所出的鎏金銀籠子

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法門寺所出的鎏金銀籠子

 

制作精美?;\底焊有四足,籠子體積不大,據(jù)估計這樣大小的籠能盛放四五兩小串茶餅。

 

 

第二個步驟:燒水

風爐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爐煮水。民間風爐通常由銅、鐵,甚至揉泥制作而成。但作為宮廷御用茶具,無論是材料與制作,還是工藝與裝飾,都非常講究,顯然是民間風爐所無法比擬的。

法門寺所出的唐壺門高圈足銀風爐

唐壺門高圈足銀風爐

通高為56.0厘米

蓋高31.3厘米

口徑17.7厘米

爐身高25.2厘米

全重3920克

 

通體素凈,鈑金成型,由蓋和身組成。爐蓋的頂部有三層銀片做成仰蓮瓣,并承托錐頂狀蓮蕾。蓋面為半球形,上部鏤空,還有兩層蓮瓣。蓋沿有漸收的三層棱臺。爐身系斂口,深腹,筒狀,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層漸收的棱臺。腹部上小下大,有穩(wěn)定感。腹壁分內外兩層;內層與爐底鉚接;外層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個壺門,以利通風發(fā)火。爐底與爐壁鉚接,下焊十字銅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燒生火。爐身兩側,各裝一個提耳,以便移動。出土時,蓋面貼有封簽,墨書:“大銀熏爐,臣楊復恭” 字樣。表明這件高圈足座銀風爐,是由楊復恭奉獻的。

 


 

 

火筋

 

唐系鏈銀火筋

 

筋,又稱箸、筷子。古人對茶具的認識,不同于今人。古人認為凡與烹茶飲茶有關的器具,都稱為茶具。

 

 

 

 

 

 

這樣,煎茶燒水時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歸納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別是唐宋期間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時,都提到了火筋。民間用的火筋,常用鐵或熟銅制成;而作為宮廷或達官貴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銀制作而成。

 

第三個步驟:碾茶

茶槽子  碾子

取出的茶餅,需要碾成細末。地宮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來碾碎茶餅的。

 

 

 

 

 

 

唐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

 

 

唐鎏金團花銀碢軸

皇室飲茶作為一種高雅文化活動,用茶量小,輕推慢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因而碢軸顯得小巧別致。后來的宋徽宗認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輪俗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葉聚;輪銳而薄,則遠邊中而槽不戛。”他沒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認為最理想的碾茶器。

 

第四個步驟:篩茶

茶羅子

茶餅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過羅篩選,羅篩是點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的點茶,茶末放于碗內,先要調膏,以茶瓶煮湯,再注湯入碗中,經(jīng)過拌攪,碗中之茶便能產生粘懈適度的膠體狀態(tài),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細不勻,拌攪時就得不到較佳效果。因此,茶羅子成為點茶的關鍵茶具。

唐鎏金仙人駕鶴紋壸(kǔn)門座茶羅子

通高9.5厘米

羅身長13.4厘米

寬8.4厘米

屜長12.7厘米

寬7.5厘米

高2.0厘米

座長14.9厘米

寬8.9厘米

高2.0厘米

全重1472克

通體呈長方形,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均系鈑金成型,紋飾涂金。蓋頂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并襯以流云。蓋剎四周各飾一和合云。羅架兩側飾執(zhí)幡駕鶴仙人,另兩側為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和屜均為匣狀,中夾羅網(wǎng),屜面飾流云紋,有拉手。羅架下有臺形座器,設鏤空壺門。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件茶羅子,是我們能見到的古代第一件茶羅實物,十分難得。茶羅分羅框和羅屜,同置于方盒內,上層的羅框上尚殘存一些用絲線織成的紗羅,網(wǎng)眼極細密,下層羅屜,接住篩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篩好的茶末,為保持茶葉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唐鎏金銀龜盒

 

 

 

 

通高130毫米

長280毫米

寬150毫米

 

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以背甲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尾與龜腹焊接,各部位紋飾與龜體相近,形象逼真。

 

此龜腹部用于供貯放碾碎的茶細末。取茶時,既可揭蓋(甲)舀取,也可以龜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第五個步驟:調茶

 

為烹茶時投放茶末之量具。

《茶經(jīng)》云:“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唐鎏金飛鴻紋銀則

 

 

通長19.2

縱徑4.5

橫徑2.6厘米

下段近匙面處寬 0.7 厘米

上段頂端寬 1.3 厘米,

匙面呈橢圓形,微凹。匙柄長,前窄后寬,呈三角形。  均鏨花鎏金,上段為流云飛鴻,下段為聯(lián)珠菱形圖案,并間以十字花。

 

 

 

調達子

唐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

 

 

 

通高24.7厘米

直徑13.2厘米

腹深11.2厘米

圈足徑12.6厘米

全重為883.5克

 

鎏金人物畫銀壇,為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壇子系直口,深腹,平底,高圈足,有蓋。 蓋鈕呈寶珠形。蓋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沖出一只飛獅,并施以鏨刻,襯以纏枝蔓草。蓋與腹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為四個壺門,分別鏨有四個典故人物畫,其畫面為: 仙人對奕(棋)、伯牙俸琴、簫史吹簫、金蛇吐珠,將繪畫技巧與金銀鈑鏨工藝融為一體。

 

古代飲茶猶如吃茶一般。調達子就是供調茶、飲茶時使用的。先將茶末放入其內,加上鹽、姜、蔥等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調達子內將茶等調成糊狀;再加沸水調成茶湯供人飲用。

 

 

 

 

 

 

 

鹽臺

唐摩羯紋蕾鈕三足架銀鹽臺

 

 

 

 

通體高25.0厘米

 

三足鹽臺由蓋、臺盤和三足架組成。蓋上有中空的蓮蕾提手一個,有鉸鏈,可開合為上下兩半,并與蓋相焊。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與之相連的蓋心,飾有團花一周,還飾以摩羯四尾,蓋沿為卷荷形,其下是一個與之相配的臺盤,用于存放食鹽。三足架與臺盤焊接,整體形似平展的蓮蓬蓮葉。支架以銀管盤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頭為兩花蕾、兩摩羯。支架上鏨有銘文,曰: “咸通九年文思院準造涂金銀鹽臺一枚。”表明該三足鹽臺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是文思院為皇上專門制造的;它作為盛鹽的鹽臺是確定無疑的。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中說: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 其意是說,煎茶待水初沸時,須放適量鹽調味。當然,也提出不應使太咸,否則豈不成了喜歡喝鹽水一種味道了嗎? 茶湯中用鹽等佐料調味,在唐以前用得較多。所以,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貯鹽花也。”這與上述提及的三足鹽臺,其用途同出一轍,亦為煎茶器具之一。不過陸羽還提及與“鹺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鹽的用具。這在出土的唐三足鹽臺中未曾見到。唐時已有人提出反對在茶湯中用鹽調味,唐薛能就認為“鹽損添常誡”( 參見《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因以贈答八韻》),說鹽有損茶味,不宜加得多。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見到在茶湯中加鹽調味的了。

 

 

 

 

唐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

 

第六個步驟:點茶

唐鎏金蔓草紋長柄銀匙

攪拂的技術高,能產生蓬勃煥發(fā)的白色泡沫,稱做湯花。長柄銀匙為烹茶時拍擊湯面之工具。不過唐代的茶盞一般為瓷質,色以白釉和青釉為主。

 

通長35.9

勺長4.3

勺寬2.7厘米

 

鍛打成型,紋飾鎏金。勺面呈卵圓形,微凹,勺柄偏長,上寬下窄,柄上部套箍7毫米寬的銀片。柄面自上而下鏨飾三段卷草紋,其間以凸起的蓮蕾作欄界。柄背光素,中部豎鏨“重二兩”三字,并有“五哥”劃文一處。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

 

 

碟緣為五曲菱形,淺腹,平底。腹壁以凹棱分作五瓣,每瓣內鏨刻飾一朵十字形折枝花,碟心飾一朵闊葉團花,口沿鏨刻一周簡化的蓮瓣紋,此銀碟或是盛裝茶點之用。

 

從這套茶具可見,唐代宮廷茶事興盛,形成了一種尚繁縟、群體,重等級、禮儀,表現(xiàn)了高度藝術化的茶文化活動和唐宮廷茶道。

法門寺出土的大唐系列宮廷茶器,不但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興飲茶之風的佐證,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復原大唐宮廷茶道的依據(jù)。

法門寺地宮珍藏的茶器,并不止“七事”,還有鹽臺、籠子、茶碗、茶托等器,其中部分茶器,亦為唐懿宗御用之物。上述茶器,質地之貴,做工之精,造型之美,價值之高,堪稱茶器中的國寶。它是大唐茶文化興盛的綜合體現(xiàn),更是大唐宮廷茶道興隆的集中表現(xiàn)。

 

茶碗

Tea bowl

 

南青  北白

北  邢窯白瓷  

南  越窯青瓷

與越人  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  輕如云魄起 

《茶甌詩》皮日休

請茶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茶圣”陸羽

《茶經(jīng)》

邢瓷類銀  越瓷類玉  邢不如越  一也 

若邢瓷類雪  則越瓷類冰  邢不如越  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綠  邢不如越  三也 

再請

法門寺博物館藏

 

 

 

 

找到約176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