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中國茶葉英文

找到約454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茶葉標準化系列報道之中國茶葉標準化工作概述

我國部分現行茶葉標準簡述

(一)現行綠茶系列國家標準

1.GB/T 14456.3~6-2016《綠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系列國家標準,是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3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3]56號)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廳科字[2013]65號”通知,《綠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即:中小葉種綠茶、珠茶、眉茶國家標準列入了制修訂計劃,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綠茶 6部分:蒸青茶》是根據2013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下達的第二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進行制修訂的,由杭州市余杭區(qū)徑山蒸青茶業(yè)協(xié)會等單位負責起草。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6年6月14日發(fā)布,2017年1月1日實施。2.GB/T 14456.2-2018《綠茶 第2部分:大葉種綠茶》,是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5年下達的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5]73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云南省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等單位承擔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8年2月6日發(fā)布,2018年6月1日實施。


(二)現行紅茶系列國家標準

現行紅茶系列國家標準主要包括:①GB/T 13738.1-2017《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②GB/T 13738.2-2017《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③GB/T 13738.3-2012《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④GH/T 1116-2015《九曲紅梅茶》、⑤GH/T 1118-2015《金駿眉茶》、⑥GB/T 24710-2009《地理標志產品 坦洋工夫》。

1.GB/T 13738.1-2017《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和GB/T 13738.2-2017《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4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4]89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7年11月1日發(fā)布,2018年5月1日實施。

2.GB/T 13738.3-2012《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是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0年下達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國標委綜合[2010]87號、供銷廳科字[2011]4號),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2年12月31日發(fā)布,2013年7月1日實施。3.GH/T 1116-2015《九曲紅梅茶》和GH/T 1118-2015《金駿眉茶》,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批準立項,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牽頭,負責制修訂工作,于2015年12月30日發(fā)布,2016年6月1日實施。


現行青茶(烏龍茶)系列國家標準

現行青茶(烏龍茶)系列國家標準包括:①GB/T 30357.1-2013《烏龍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②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③GB/T 30357.3-2013《烏龍茶 第3部分:黃金桂》④GB/T 30375.4-2015《烏龍茶 第4部分:水仙》、⑤GB/T 30357.5-2015《烏龍茶 第5部分:肉桂》、⑥GB/T 30357.6-2017《烏龍茶第6部分:單叢》、⑦GB/T 30357.7-2017《烏龍茶第7部分:佛手》、GB/T 18745-2006 《地理標準產品 武夷巖茶》、GB/T 19598-2006《地理標志產品 安溪鐵觀音》。

1.GB/T 30357.1-2013《烏龍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2013年12月31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頒布,并于2014年6月22日實施。

2.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2013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該標準規(guī)定了鐵觀音產品分為清香型鐵觀音和濃香型鐵觀音,其中清香型鐵觀音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濃香型鐵觀音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2016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了GB/T 30357.2-2013《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自2016年4月26日實施。



(四)現行再加工茶系列國家標準

再加工茶是以茶葉為原料,采用特定工藝加工的、供人們飲用或食用的產品。主要分為花茶、緊壓茶、袋泡茶、粉茶等。目前,再加工茶類標準有國家標準12項,行業(yè)標準2項,基本建立了以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企業(yè)標準作為配套的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對再加工茶的品質、衛(wèi)生、加工、包裝、標志等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管理,示范帶動作用初見成效。但同時也因市場上新產品開發(fā)速度較快,標準的制(修)訂工作跟不上產品的多元化發(fā)展。這也是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的方向。邊銷茶,因其主要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而得名,有稱緊壓茶、磚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邊銷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是邊疆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事關民族團結和邊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民貿產品。再加工茶類標準體系中包括系列緊壓茶、磚茶國家標準。再加工茶類標準相關標準包括:①GB/T 9833.1-2013《緊壓茶 第1部分:花磚茶》、②GB/T 9833.2-2013《緊壓茶 第2部分:黑磚茶》、③GB/T 9833.3-2013《緊壓茶 第3部分:茯磚茶》、④GB/T 9833.4-2013《緊壓茶 第4部分:康磚茶》、⑤GB/T 9833.5-2013《緊壓茶 第5部分:沱茶》、⑥GB/T 9833.6-2013《緊壓茶 第6部分:緊茶》、⑦GB/T 9833.7-2013《緊壓茶 第7部分:金尖茶》、⑧GB/T 9833.8-2013《緊壓茶 第8部分:米磚茶》、⑨GB/T 9833.9-2013《緊壓茶 第9部分:青磚茶》、⑩GB/T 22292-2017《茉莉花茶》、?GB/T 24690-2018《袋泡茶》、?GB/T 31751-2015緊壓白茶、?GH/T 1117-2015《桂花茶》、?GH/T 1120-2015《雅安藏茶》。


(五)現行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茶葉深加工是有效解決茶資源過剩、提升茶資源利用率、延長產業(yè)鏈和提高茶葉附加值的重要途徑,茶制品是茶葉深加工產品的階段性產品。1.茶制品概念

茶制品是以茶樹根、莖、葉、花或其制品等為原料,采用相應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技術制備的含茶全部、部分或單一有效功能性成分,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標準規(guī)定的中間制品或終端產品。

2.茶制品產品種類及用途

茶制品產品形態(tài)包括:茶粉(抹茶、超微茶粉)、固態(tài)速溶茶、茶濃縮液、茶浸膏、其它茶葉提取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等。茶制品可作為食品配料和添加劑(飲料原料、營養(yǎng)強化劑、食品保鮮劑、調味劑、著色劑等),也可用于保健食品領域(抗氧化劑;降血脂;解抑郁等)醫(yī)藥領域(醫(yī)藥原料等)以及日化領域(抗氧化、美白、保濕、鎮(zhèn)靜、去污等)。固態(tài)速溶茶、茶多酚、茶黃素、抹茶等茶制品是茶葉深加工行業(yè)的初級產品,也是食品、日化、保健、醫(yī)藥等領域的生產原料。



3.茶制品產品國家標準

為進一步引導、規(guī)范和促進茶制品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相關單位制定了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目前已發(fā)布實施的茶制品產品系列國家標準有:⑴GB/T 31740.1-2015《茶制品 第1部分:固態(tài)速溶茶》、⑵GB/T 31740.2-2015《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⑶GB/T 31740.3-2015《茶制品 第3部分:茶黃素》、⑷GB/T?18798.4-2013《固態(tài)速溶茶 第4部分:規(guī)格》、⑸GB/T 34778-2017《抹茶》5項。

GB/T 31740.1~3-2015《茶制品 第1~3部分》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湖南農業(yè)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牽頭研制2015年7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于2015年11月實施。GB/T?18798.4-2013《固態(tài)速溶茶 第4部分:規(guī)格》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北京遠東正大商品檢索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牽頭進行研制。2013年12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2014年6月實施。該標準修改采用了ISO 6079:1990《固態(tài)速溶茶 規(guī)格》。與ISO 6079相比,該標準增加了固態(tài)速溶茶的分類、感官要求、衛(wèi)生指標、微生物指標等,化學特性中增加了咖啡堿及茶多酚的含量要求。GB/T 34778-2017《抹茶》,由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宇治抹茶(上海)有限公司、安徽農業(yè)大學、江蘇鑫品茶業(yè)有限公司、紹興御茶村茶業(yè)有限公司牽頭進行研制。2017年11月,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了GB/T 34778-2017《抹茶》,2018年5月實施。隨著茶葉深加工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深加工的優(yōu)化升級,以固態(tài)速溶茶、茶多酚、茶粉等為代表的大宗茶制品的產能發(fā)展迅速,但與國外如日本等對茶葉的深加工利用度比較,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yè)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為此,如何破解茶制品的深度開發(fā)利用難題,一方面,從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yè)化方面有待不斷注入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茶葉深加工行業(yè)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需求層次的升級,茶制品的功能特性、質量特征和安全保障在消費意識中的權重上升,從標準角度引領茶制品行業(yè)綠色、健康發(fā)展頗為重要和迫切。今后很長一段時間,茶制品系列國家標準體系將不斷完善,進一步保障我國茶制品的生產有標可依,引導和促進生產企業(yè)加工技術升級和產品質量穩(wěn)定,為茶制品的標準化、優(yōu)質化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茶制品部分標準填補了國內外標準空白,不僅是對我國現代茶制品標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也是對ISO標準體系的有益補充。


2019年度茶制品項目交流會在中茶院舉行


(六)茶葉國家標準樣品

茶葉標準樣品是指具有足夠的均勻性,代表該類茶葉品質特征,經過技術鑒定,符合該產品標準的并附有質量等級說明的一批茶葉樣品。主要分為兩類:

1.感官分級標準樣品,歸屬GSB 16。這類標準樣品均為配合相應的茶葉產品文字標準,作為相應茶葉分等定級、質量判定的實物依據。如GSB 16-3636-2013《西湖龍井茶分級標準樣品》等。

2.茶葉中活性化合物標準樣品,歸屬GSB 11。這類標準樣品可用于相關產品的質量控制。如GSB 11-1439-2012《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標準樣品》、GSB 11-1440-2001《兒茶素ECG》、GSB 11-2544-2010《茶黃素標準樣品》等。



(七)茶葉團體標準1.我國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正式實施。《新標準化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學會、協(xié)會、商會、聯合會、產業(yè)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xié)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chuàng)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guī)定供社會自愿采用。新法賦予了團體標準明確的法律地位,為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明確團體標準、企業(yè)標準作為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與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等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國家標準體系。團體標準自愿性標準,?供社會自愿采用。2.發(fā)展團體標準的重要意義:技術層面能有效快速滿足市場需要和滿足創(chuàng)新需求,同時能優(yōu)化整合利用各類標準化資源、進一步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一般情況下,團體標準具有“快、新、活、高”的特點,能更好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即:團體標準制修訂速度較快,迅速跟進新技術、新產品,標準機制靈活、易協(xié)商一致,標準指標高于或嚴于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3.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目的:通過培育和發(fā)展團體標準,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xié)同發(fā)展、協(xié)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tǒng)一協(xié)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xié)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4.《新標準化法》對各層級標準重新進行功能定位:①國家標準側重于保底線、安全性、通用化,具有普適性和技術法規(guī)特征;②行業(yè)標準側重國家行業(yè)行政主管部門,通過行業(yè)標委會制定滿足本行業(yè)技術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的標準,側重于?;荆虎鄣胤綐藴矢攸c突出區(qū)域特色和橫向關聯性的特征。

5.團體標準制定原則:制定標準應當有利于科學合理利用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增強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換性,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

6.《團體標準管理規(guī)定》對團體標準監(jiān)督管理的具體要求:

第三十三條:對于已有相關社會團體制定了團體標準的行業(yè),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結合本行業(yè)特點,制定相關管理措施,明確本行業(yè)團體標準發(fā)展方向、制定主體能力、推廣應用、實施監(jiān)督等要求,加強對團體標準制定和實施的指導和監(jiān)督。

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對舉報、投訴,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可采取約談、調閱材料、實地調查、專家論證、聽證等方式進行調查處理。相關社會團體應當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處理。第三十六條第三款:對于全國性社會團體,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責和相關政策要求進行調查處理,督促相關社會團體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如需社會團體限期改正的,移交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對于地方性社會團體,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社會團體依據職責和相關政策開展調查處理,督促相關社會團體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如需限期改正的,移交同級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移交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有效銜接,各司其職、形成合力。7.團體標準的評價機制:為了協(xié)調和指導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工作, 2018年7月13日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了GBT2000.2-2018《團體標準化第2部分:良好行為評價指南》,2019年2月1日實施,對社會團體應用實施GBT20041-2016《團體標準化第1部分:良好行為指南》的情況進行評價。8.茶葉團體標準的實際效果: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htt// vww.ttbz.org.cn//)對社會團體的注冊、團體標準信息的發(fā)布等監(jiān)管統(tǒng)計,截至2019年8月,完成公示并審核通過的社會團體2443家,共發(fā)布團體標準9561項。其中:茶葉行業(yè)社會團體53家,2018年以來共發(fā)布涉茶類團體標準116項,內容包括茶葉產品、代用茶、含茶制品、茶葉機械、生產技術、茶葉品牌、服務規(guī)范等,對全國現有茶葉標準體系進行了補充,對我國茶產業(yè)的三產融合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9.我國團體標準發(fā)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起來看,我國團體標準的審核、發(fā)布還存在審核把關不夠嚴、標準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具體包括:①在認識上:對團標的定位、功能等認識存在偏差,與政府標準沒有很好區(qū)分,存在“搶地盤”現象,制定標準的目的、目標不明確;②在能力上:標準化專業(yè)人員缺乏、標準質量難以保證、制標主體能力不足;③在管理上:會員企業(yè)(單位)水平參差不齊、參與單位動力不足、程序欠規(guī)范;④在宏觀環(huán)境上:團體標準處于建設初期,監(jiān)管機制不完善,監(jiān)管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信用監(jiān)督管理體制和第三方評估評價監(jiān)督機制。


(八)茶葉國際標準化1.ISO/TC34/SC8概況1TC序列:ISO/TC34/SC8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TC34下設18個分技術委員會,其中SC8是茶葉分技術委員。2)工作范圍:ISO/TC34/SC8茶葉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涵蓋不同茶類的產品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包括感官品質和理化品質)、良好加工規(guī)范(含物流)等,以便在國際貿易中促進茶葉質量更明確并能確保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3)組織機構:ISO/TC34/SC8秘書處設在英國標準化協(xié)會(英文縮寫B(tài)SI),聯合秘書處設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英文縮寫SAC),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和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擔。ISO/TC34/SC8現有P成員國18個,包括中國、印度、斯里蘭卡、日本、肯尼亞等茶葉主產國和英國、德國等茶葉消費國;O成員國25個,包括法國、墨西哥、埃塞俄比亞、韓國、西班牙等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與SC8建立合作關系的委員會有:ISO/REMCO(ISO標準物質技術委員會)和ISO/TC34/SC12感官分析分技術委員會。與SC8建立合作關系的國際組織有:⑴國際分析化學協(xié)會(英文縮寫AOAC);⑵歐盟茶葉委員會(英文縮寫CET);⑶歐盟委員會(英文縮寫EC);⑷聯合國糧農組織(英文縮寫FAO);⑸國際茶葉促進會(英文縮寫ITPA)。

2.ISO 茶葉國際標準

1)現行有效的ISO茶葉標準:ISO/TC34/SC8主要負責茶葉產品標準、測試方法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等的制修訂工作,不涉及茶葉安全衛(wèi)生標準的制定?,F行有效的ISO茶葉國際標準共26項,其中:25項為國際標準,1項為技術報告。

2)現行有效的ISO茶葉重要產品標準:①ISO 3720:2011《紅茶定義和基本要求》、②ISO 6079:1990《固態(tài)速溶茶 規(guī)格》、③ISO 11287:2011《綠茶 定義和基本要求》。3.中國從事ISO/TC34/SC8茶葉標準化工作的路徑ISO/TC34/SC8在中國的技術歸口單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簡稱中茶院),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指導下,中茶院一直代表國家組織參加國際茶葉標準化工作,推動茶葉國際標準化進程。

標準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為促進中國茶葉標準“走出去”,滿足國際貿易對國家標準外文版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經出版了緊壓茶系列以及綠茶、紅茶等11項國家標準英文版,未來將持續(xù)推進綠茶系列、黑茶系列、茶葉分類、抹茶、茉莉花茶、白茶等重要國家標準的英文版翻譯工作。由我國主導的《綠茶 術語》、《茶葉分類》、《烏龍茶》三項國際標準也在積極推進之中。

?

2019年世界標準日


標準的宣貫、應用實施與監(jiān)督管理

(一)標準的管理與監(jiān)督體制標準是由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轉化的規(guī)范性文件,標準化不僅包括規(guī)范化過程,而且包括標準的實施以及改進、提高的無限循環(huán)過程。標準作為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就是這個過程以及對這個過程進行管理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經濟發(fā)展的全球化趨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潮流。貿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都直接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標準化。從宏觀層面看,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一個國家直至全世界范圍內普遍建立了相應的標準化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標準化工作。在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標準化工作。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技術管理局,內設標準化規(guī)格化處,1952年頒發(fā)了我國第一批鋼鐵標準。1961年國務院頒發(fā)了我國第一個標準化管理法規(guī)——《工農業(yè)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1978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標準總局,加強了對標準化工作的管理。1988年7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統(tǒng)一管理全國的標準化工作,1988年12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自1989年4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規(guī)定了標準化工作管理體制。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國共設立了1274個全國專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737個分技術委員會;擁有現行國家標準35081項、行業(yè)標準58539項、地方標準37377項,企業(yè)標準超過百萬項;行業(yè)標準發(fā)布部門42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近5萬名。其中:全國農業(yè)標準體系中國家標準7000項,行業(yè)標準64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2760項目。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所稱標準(含標準樣品)是指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以及社會事業(yè)等領域需要統(tǒng)一的技術要求;包括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yè)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必須執(zhí)行。新《標準化法》對標準的制定、標準的實施、監(jiān)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1.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編號和對外通報,對擬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否符合規(guī)定進行立項審查;國務院建立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統(tǒng)籌推進標準化重大改革,研究標準化重大政策,對跨部門跨領域、存在重大爭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協(xié)調。2.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yè)的標準化工作,依據職責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項目提出、組織起草、征求意見和技術審查;在標準制定、實施過程中出現爭議的,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的由國務院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解決;根據標準實施信息反饋、評估、復審情況,對有關標準之間重復交叉或者不銜接配套的,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處理或者通過國務院標準化協(xié)調機制處理。3.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管理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標準化工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qū)域內本部門、本行業(yè)的標準化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和宣傳工作,傳播標準化理念,推廣標準化經驗,推動全社會運用標準化方式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發(fā)揮標準對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chuàng)新驅動的支撐作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法定職責,對標準的制定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jiān)督檢查。

2008年3月22日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39,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339 on Tea of Standard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全國茶標委”)正式成立


(二)標準的宣貫、應用實施1.標準宣貫。是標準應用實施的首要工作,起草單位需編寫,提供各種宣貫資料,做好技術咨詢,進行分類培訓,召開專門宣貫會等。2.應用實施。只有通過應用實施,制定標準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制定標準的目的。標準的貫徹執(zhí)行,強制性標準中的各項規(guī)定和要求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違反的將會依法處理。推薦性標準由各有關方自愿采用,國家鼓勵采用。但推薦性標準被合同、協(xié)議所引用時,便相應具有法律約束力。使用者聲明其產品符合某項推薦性標準時,如果不貫徹執(zhí)行該標準,將會受到查處。標準實施后,有關部門將進行各種形式的監(jiān)督檢查,保證標準的應用實施得到認真的貫徹執(zhí)行。3.標準的修訂。標準實施一段時間后,為保證標準的適用性,必須根據科技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對標準的內容和其中規(guī)定的有關要求是否仍能適應當前科技和生產的先進性要求進行審查,這種對標準實施后進行的定期審查稱為復審。一般對實施五年的標準要進行復審,由該標準的主管部門組織進行。2019年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統(tǒng)一對食品質量國家標準進行了清理,包括: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公布的現行有效的食品、食品相關產品、可食用農產品的國標和國標制修訂計劃。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按照要求,對歸口的77項質量標準,6項質量標準計劃項目集中進行了清理。從內容是否涉及食品安全指標要求,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標要求與食品安全標準的關系,質量指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標準的協(xié)調性等方面進行判定。最終77項標準中,26項不涉及食品安全指標的標準,繼續(xù)有效;50項涉及食品安全指標的標準,基本是產品標準,其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標為采用現有食品安全指標,擬進行修訂;1項方法標準《GB/T 18625-2002茶中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農藥殘留量的簡易檢驗方法(酶抑制法)》,涉及食品安全指標,建議納入食品安全標準范疇。6項質量標準計劃項目,其中《20153246-T-442固態(tài)速溶茶 第3部分:水分測定》,因其修訂的國家標準已經被食品安全標準替代,建議廢止,其余5項為繼續(xù)有效。

根據《行業(yè)標準管理辦法》、《市場監(jiān)管總局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業(yè)標準備案工作的通知》(國市監(jiān)標創(chuàng)函[2019]176號)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開展供銷合作行業(yè)標準復審和信息數據核對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對實施時間超過5年以上的行業(yè)標準組織進行了復審。

?

2016年中英標準化合作會議


發(fā)展與展望

(一)國際標準化發(fā)展趨勢許多國家都確定了國際標準化優(yōu)先原則,大力采用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按照“一個標準、一次檢驗、全球接受”的要求,突破貿易壁壘,發(fā)展本國經濟。主要特點:一是標準化領域、標準化內容越來越廣泛。國際標準化逐漸擴展到能源、安全、衛(wèi)生和環(huán)境領域,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更是國際標準化的熱點。標準化內容正從傳統(tǒng)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發(fā)展,管理標準、服務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像能源、氣候變化等需要全球統(tǒng)一應對的領域更是三大國際標準化機構的戰(zhàn)略重點。二是國際標準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數量不斷增加。三是標準與知識產權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主要為專利)與標準結合,將使知識產權的擁有方獲取巨大利益。有創(chuàng)新、專利的“標準”,將為企業(yè)以及行業(yè)發(fā)展帶來“紅利”。(二)中國標準化戰(zhàn)略我國正在大力實施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經歷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戰(zhàn)略轉變。主要目標:一是踐行新發(fā)展理念,以高標準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最嚴謹的標準筑牢質量安全底線,用最適用的標準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用最有效的標準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最科學的標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推進中國與國際國外標準體系兼容,推進標準的互認,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能合作和經濟貿易便利化,打通新技術向新產業(yè)轉化的標準通道,推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標準體系的建設,服務支撐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

中國-南亞標準化合作工作會議


(三)未來中國茶葉標準化作為茶的原產地,茶產業(yè)是我國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茶園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在茶葉生產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地位。但是,我國茶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現狀與我國茶葉生產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茶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過小、標準化工作落實不到位、勞動力成本過高等是重要原因。中國是茶葉大國,卻并非茶葉強國,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問題比較突出。據統(tǒng)計,在國家工商部門核準注冊的茶葉類商標4萬多個,國際市場上我們與國外知名品牌的差距還很大。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更加嚴格的技術壁壘。中國茶要走向世界最終必須依靠企業(yè)品牌,必須加快推進茶葉提質增效,降低成本,才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標準化是中國茶葉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在統(tǒng)一標準下進行國際貿易,防止國內茶企在競爭中相互壓價,有利于樹立中國茶的質量信譽,有利于中國茶品牌的創(chuàng)建和持續(xù)。未來的茶企競爭必會在茶葉品質和質量安全之間展開,只有具備品質和質量安全有保證、品牌公信力強的企業(yè)才會贏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茶葉標準化工作成效顯著,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但茶葉標準化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還需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完善,切實把好茶葉質量安全關,以高標準推進高質量發(fā)展。⑴把好源頭質量安全關。茶葉生產企業(yè)在茶園管理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相關標準,不要使用禁限用農藥,化肥、一般農藥、除草劑的使用要嚴加管控,逐步實施以“茶園生態(tài)化”為主的質量安全發(fā)展模式,走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之路;⑵把好過程質量安全關。在收購原料過程中,要按照國家食藥總局關于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的相關標準和規(guī)定,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驗收關,確保茶葉原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在茶葉加工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家標準和規(guī)定,不添加國家禁止添加的物質;按照相關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保證產品達到標準要求,做到誠信生產,誠信經營;⑶加強標準宣貫與實施。加大各項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執(zhí)行力度,政府部門加強對茶企的監(jiān)管力度,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的茶葉質量安全觀,讓消費者喝上質量安全放心的健康茶!隨著茶葉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實施力度不斷加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茶葉》等系列標準的陸續(xù)出臺,將推動我國茶行業(yè)提高質量安全水平,突破國外貿易技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整體發(fā)展水平,茶產業(yè)發(fā)展必將邁上更高臺階!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大祥,張正竹.《茶葉分類方法.

[2]翁昆.《茶葉標準體系.?

[3]趙玉香.《綠茶標準.?

[4]楊秀芳,孔俊豪.《茶制品產品標準.

[5]杜穎穎,張俊.《茶葉質量安全標準.?

[6]魯成銀,傅尚文,韓文炎.《茶園管理技術規(guī)范.?


作者簡介:尹祎,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

1851年倫敦世博會——拉開圍剿中國茶葉的大幕

作者簡介:

李方順

資深翻譯,貴州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翻譯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茶文化”刊物特約撰稿學者。


1851年倫敦世博會


1851年,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其工業(yè)革命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其掠奪全球資源和財富創(chuàng)造的工業(yè)成果,英國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1851年,隨著最后一批12838株茶苗運抵印度大吉嶺,總共2萬多中國茶樹種被偷運到了印度,至此,史上最大商業(yè)間諜羅伯特?福瓊完成了他潛入中國腹地偵盜中國茶種的使命,得意地站在了喜馬拉雅山麓的英屬印度殖民地茶園里,指點茶山,展望著大英帝國宏偉茶業(yè)的發(fā)展藍圖。1851年,福瓊將潛入中國徽州偵盜中國茶葉時弄到的茶葉染色添加物悄然寄回倫敦,在第一次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并將部分樣品提交給倫敦藥劑師協(xié)會的藥劑師進行化驗分析,并撰寫論文在“大英化學協(xié)會”宣讀和出版。于是,英國以“毒茶”之名拉開了圍剿中國茶葉的大幕,一場以茶葉為核心的史上最大貿易大戰(zhàn)在全球悄然展開!



要不是看到史上最大商業(yè)間諜羅伯特?福瓊親筆寫的英文游記,誰會想到170年前的英國竟然謀劃了如此驚心動魄,卻令大清帝國渾然不知的貿易大戰(zhàn)。


請看福瓊在他《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游記中的兩段英文:


I procured samples of these ingredients from the Chinamen in the factory, in order that there might
be no mistake as to what they really were. These were sent hom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 last year,
and a portion of them submitted to Mr. Warrington, of Apothecaries' Hall, whose investigations in connexion with this subject are well known. In a paper read by him before the Chemical Society, and pub-lished in its ' Memoirs and Proceedings,' he says, —"


我從中國茶廠弄到了這些染色原料樣品,搞到這些樣品是為了明確無誤地弄清楚這些染料到底是什么東西。我把這些樣品于去年(1851年)寄回倫敦并提交給了“萬國工業(yè)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并將部分樣品提交給了“藥劑師協(xié)會(Apothecaries' Hall)”的沃靈頓先生(Mr. Warrington),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聲名卓著。他在皇家化學學會宣讀了他撰寫的論文,并在其公開出版的“研究報告及論文集”中寫道:


Mr. Fortune has forwarded from the north of China, for the Industrial Exhibition, specimens ofthese materials (tea dyes), which, from their appearance, there can be no hesitation in stating are fibrous gypsum (calcined), turmeric root, and Prussian blue ;the latter of a bright pale tint, most likely from admixture with alumina or porcelain-clay, which admixture may account for the alumina and silica found as stated in my previous paper, and the presence of which was then attributed possibly to the employment of kaolin or agalmatolite.”


“福瓊先生從中國北方向“工業(yè)博覽會”所提交的材料(茶葉染料)樣品,從外觀上看,毫無疑問,屬于纖維石膏(煅石膏)、姜黃根,以及普魯士藍。后者呈淺色,鮮艷奪目,很可能混雜有礬土或瓷泥,這樣的混合物,正如我所發(fā)現并在早前的論文中所論述的那樣,會生成氧化鋁和二氧化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為其中使用了高嶺土或滑石原料。”


當時,由于分析化學和顯微鏡檢測的出現,食品摻假得以檢測,并能很快確定摻假使用的材料,英國人當時吃的面包、牛奶、奶酪和茶葉都查出了嚴重的摻假問題。1851年到1855年,英國著名的《柳葉刀雜志》刊載一系列的調查和科學研究文章,引起了英國議會的大討論。代表英國食品制造業(yè)的英國議會會員們對科學界和坊間譴責的食品摻假行為極力辯駁,堅持認為食品摻假沒有什么危害,摻假的食品都是來自英國本土以外,并把大辯論的焦點集中在茶葉、香料和藥材的摻假問題上,尤其是茶葉摻假,被推上了這場大辯論的風口浪尖。



英國人強調說,茶葉摻假并非自19世紀開始,而是從17世紀茶葉開始輸入英國時就已經存在,因為茶葉當時輸入英國時價格昂貴,更容產生摻假謀利的行為。茶葉摻假者或許是中國茶葉生產商,或許是英國批發(fā)商和零售商,并列出了當時最為普遍的4種摻假茶葉:


1、真實假茶(毒茶),即茶末—有的或使用別的樹葉,摻沙土混合,通過類似淀粉的東西粘合成小顆粒狀,然后染色制成紅珠茶或綠珠茶。有的“毒茶”是用茶末加沙土或茶渣,使用諸如稻米類的膠狀物質進行粘合而制成所需大小的顆粒狀,最后適當染色處理,制成紅茶或綠茶。


2、混充再利用假茶:這類假茶通常使用陳茶,加上山楂果樹和黑刺李植物樹葉,再加上廢棄茶葉混雜在一起,通過再次揉捻、染色和烘干制成。


3、化學染色茶葉,尤其是綠茶,通常是采用化學方法染色制成。1844年,英國藥劑學家羅伯特?沃靈頓首次將大量的綠茶樣品用來進行了化學分析和顯微鏡測試,并向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提交檢測報告稱:“從一系列的檢測看出,所有進口的綠茶都是經過普魯士藍或硫酸石灰,或石膏粉等上色或染色制成,有的是使用黃色或橙黃色植物染料染色制成?!?/p>


4、再烘干假茶,通常是簡單地把陳茶再次烘干后轉售再賣。


如此,英國堂而皇之地坐實了他們喝了百余年的中國茶葉為“毒茶”之說。


實際上,根據記載,英國人自己很早就有制造假茶的活動。早在1818年的3-7月份,倫敦就發(fā)現11宗茶葉造假案。最為典型的是一位食品雜貨店商,他在倫敦戈德斯通(Goldstone St.)的房屋設施里制造假茶。他低價雇人從倫敦市區(qū)的樹籬采摘黑白刺葉來制假紅茶和假綠茶。適合制作“紅茶”的樹葉投放到鐵鍋里煮、烘烤,然后進行干燥處理,再用手進行揉搓而制成卷曲形狀,用洋蘇木紫紅色染料將假茶葉染色,這樣就制成了“紅茶”。而“綠茶”則是采用銅板鍋緊壓加工和干燥處理,然后添加荷蘭黃綠色及有毒銅綠染料進行染色處理,使假茶看起來綠色綻放。最后將假茶和真茶混合在一起,高價出售謀利。最終這位名叫帕爾默(Palmer)食品雜貨店老板被判刑并處罰金840英鎊。



“純正”印度、錫蘭茶:19世紀英國篡寫的另一部世界茶史
自1851年福瓊把中國茶種偷運到印度開始種植后,英國迅速在印度阿薩姆和大吉嶺創(chuàng)建茶葉公司,建立大型茶葉種植基地,并將印度茶葉標榜為“純正茶葉”大肆吹捧,同時把中國茶葉冠以“毒茶”的污名予以圍剿,逐步逐出英國市場,并稱中國茶葉是外國勢力對英國的陰險入侵。

由此,英國展開了一場把茶葉轉化為智力殖民和英屬印度農業(yè)的“純正”化運動,公然宣稱19世紀是英國開始書寫茶葉歷史的世紀,在強調茶飲為“英國價值”的象征的同時,也篡寫歷史,把茶葉的原產地改寫成英國,茶園殖民地指南還規(guī)定了制茶的工藝。


接下來,英屬印度和錫蘭殖民地被認為是“英國”茶園地,茶的種植和生產被認為符合“英式”科學化和現代化的要求,所生產的茶葉也打上了“English”標簽。1882年,一位名叫塞繆爾?貝爾登(Samuel Baildon)的英國人非?;卣f中國茶樹實際上是屬于“已經退化了的純正茶種標本”,且稱印度茶葉為純正茶云云。


貝爾登還聲稱,因為中國不具備好茶生長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因此不得不造假。相比之下,所有印度茶葉“可以絕對保證純正”云云。


其實,貝爾登之流的荒謬之言根本不值一駁。如果真如其所說,為何英國還要密派福瓊冒著生命危險潛入中國腹地偵盜中國茶種呢?而福瓊作為一名杰出的植物學家,為何只字不提印度純正茶樹種呢?!


顯然,猶如司馬昭之心,貝爾登之流的險惡之意不證自明。


在鼓吹純正印度茶的同時,更對中國茶人極盡誹謗之能事?!爸袊柁r傍晚一邊抽吸大煙槍,一邊把他們茶園種植的茶葉裝上船,然后長途運輸販賣,既不在乎質量,也不在乎利潤?!?/p>


如此這般一邊貶損中國茶葉,一邊吹捧印度茶葉的伎倆,在19世紀晚期的英國紛紛登臺表演。1883年,一位名叫Gordon Stables的博士公然地說:“毫無疑問,印度茶葉在國外毫無造假行為,而中國茶葉造假之技藝簡直到了科學的程度?!边@位英國博士更文縐縐地稱:“如若確保英國飲茶大眾道德之雅健,則須確保茶品物理特性之純正”。同時鼓吹說,印度茶葉“是未來之茶?!辈⑻栒俅蠹壹尤胗趁竦胤N植主,成為英國飲茶人,參與本土茶葉種植和茶葉消費活動。印度茶葉種植園主則對英國人說:“We are all one—one sovereignty, one queen or empress. Our interests are identical”(我們同為一體,同一主權,同一女王或皇后,我們擁有一致的利益)


教科書灌輸英式“愛國茶”思想1872年,英國一位名叫愛德華?摩尼(Edward Money)的中校軍官出了一本教科書,向英國大眾信誓旦旦地保證說:“印度有足夠的土地生長英國及所有其殖民地所需的茶葉?!笨梢姰斈暧说牟坌?。到1873年,印度的茶園面積發(fā)展到75,000公頃,生產茶葉1500萬磅;到1888年,達到8600萬磅。至此,英國以印度茶葉取代中國茶葉而把控全球茶葉市場的格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1880年代,英國出版了林林總總的教科書向英國大眾灌輸英式“愛國茶”思想,宣傳印度茶葉,詳細描述了茶葉的種植、好茶的沖泡方法,以及干茶和沖泡后看起來的狀態(tài)等。相反,這些教科書大肆渲染華茶為假茶葉的氛圍,如克勞德?鮑爾得(Claud Bald)在其《印度茶葉:文化與制造》(Indian Tea: Its Culture and Manufacture)一書中發(fā)表謬論稱:“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其粗制茶葉不可能保持綠色,所以他們要施用技巧,往茶里添加染色的東西。”他同時宣稱:“the general feeling of planters in India seems to be distinctly opposed to artificial colouring of any kind as being undesirable; the finished greens are made only for certain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natural greens are not accepted”(印度茶園種植主們給人普遍的感覺是他們似乎明確反對任何不良的染色,而染色的綠茶只為不接受天然綠茶的特定市場(美國)而制作?!?/p>


這位鮑爾得先生真是不打自招,露出了狐貍尾巴:其實英屬印度殖民地也生產染色的綠茶,不過他們自己不喝,而是銷往北美市場,給美國人喝。由此可見英國人的雙重價值觀和做人不實誠的虛偽德行。


當時英國的教科書把分析化學方法宣傳到了茶葉消費者的家里,目的是讓消費者自己對茶葉進行判定。其次是打破人們對茶葉的神秘感,使茶葉的種植過程公開化。教科書清楚地闡述了茶葉生產的“科學化”體系,證明其現代化和英國化的種茶和制茶活動,由此證明印度茶業(yè)的科學化,以及印度茶葉的純正性,強化了其英國商品的正統(tǒng)性。


甚至,英國人更是把茶葉造假問題上升到確立和維護階級價值和性別理想的高度,聲稱茶葉摻假已危及整個“美德”及行為體系。英語詞典Cassell’s Dictionary (1877-1879)將飲茶作了女性美德體現和英國化的特別定義:“英國人,尤其是英國女性飲茶,已到了如此的程度,即做英國男人,就應吃牛肉,而作為英國女人,則應懂得喝茶?!比绱诉@般,把反茶葉摻假說成是一場捍衛(wèi)生活方式的純正、正直和真實的斗爭。這場令茶“英國化”的運動持續(xù)進行了一個多世紀,從實踐和思想上奠定了茶為英國“本國”固有而非外國產品的基礎。


1880年代,英國殖民地茶的地位得以確立,印度茶和錫蘭茶被認為是無摻假和無污染的茶葉。因而,印度和錫蘭茶葉被認為是具有衛(wèi)生之腦的英國人的“愛國之飲”。 “華茶依然是用原始的手工方式摻假、種植和生產,而印度茶葉則全部運用科學方法,依靠科技進步和現代化的設備生產,茶園資本化程度高,可批量生產。英屬印度和錫蘭茶葉系‘非手工制’,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之心智因為知識而有了歸屬。”


在不斷進行茶葉“去中國化”宣傳的同時,英國也不斷地以茶葉生產科學化的理念引導英國的飲茶大眾,強調茶葉進口科學檢測、預包裝和茶業(yè)本身的“英國化。”


為此,英國于1881年在印度組織并成立了“印茶聯合會(Indian Tea Association)”,總部設于倫敦和加爾各答,分會則遍設于全印產茶區(qū)域。該聯合會設有“科學研究部(The Scientific Department)”和茶葉試驗站(Tea Experimental Station)”,投入巨資用于研究最經濟生產方法、改良栽培與制茶品質等基本工作。


更為重要的是,該會創(chuàng)設了“對外宣傳局(Propaganda Campaign)”,專事對外宣傳,尤其是大規(guī)模在美國烹飪學校,傳授印度茶葉的飲用方法,并通過報章雜志和播音臺向美國人灌輸有關印度茶葉的常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倫敦還開展反華茶貿易(Anti China Tea Trade Campaign)的大規(guī)模宣傳活動。英國這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取得了極大的效果,以北美為例,如美國原本是飲用中國綠茶為主的國家,但受英國在美國大肆宣傳印度和錫蘭茶葉的影響,逐漸改喝紅茶。


1897年,一位名叫David Crole 的英國人在其教科書中大肆美贊“英式”茶為英帝國開疆拓土豐功偉績之體現,系大英帝國價值之代名詞。把印度茶和錫蘭茶稱為“本國茶”,把華茶貶稱為“外國茶”,并豪情滿懷地展望說一定會贏得一場貿易大戰(zhàn)的勝利!


“The displacement of this foreign tea ought only to be a mere question of time, and I really can see no reason why we should not confidently look forward to a time when we shall be exporting British-grown tea into China itself”


“取代中國茶這樣的外國茶葉只是時間的問題,我真的沒有任何理由不充滿著信心地展望有朝一日,我們將把英國種植生產的茶葉出口到中國本土去?!?/p>


果如其人所料,時隔100余年后,代表英國的立頓茶葉終于出口到了中國本土。對此,度娘百科介紹說:“1992年,立頓進入了全球喝茶歷史最悠久、飲茶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短短5年之后,立頓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成績?!?/p>


憑借著一句英文廣告詞“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從茶園直到茶壺),瞞天過海,不止是博得了世界飲茶者的芳心,更是贏得了擁有數千年喝茶歷史的中國人們的信賴,國人似如久逢甘露,以歡呼雀躍的姿態(tài)擁抱著立頓的到來,溢美之詞,可謂俯拾即是,請看:

“誕生于1890年的立頓,擁有純正英國血統(tǒng),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百年制茶工藝,風靡多個國家。奉行從“茶園到茶杯”的品牌理念……”


我們不禁要問:英國不產茶,何來“純正英國血統(tǒng)”?

歷史不會依原樣重演,但會換個版本進行?!皬牟鑸@直到茶壺”、“擁有純正英國血統(tǒng)”,這不正是英國人19世紀到20世紀初所宣傳所用的語言嗎?

從1851年倫敦世博會開始全面圍剿華茶的這場史上最大的貿易大戰(zhàn),硝煙未散,我們在以包容、開放的博大胸懷擁抱世界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失去了記憶而忘記了歷史!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與我們聯系刪除

1851年倫敦世博會——拉開圍剿中國茶葉的大幕

1851年,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其工業(yè)革命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其掠奪全球資源和財富創(chuàng)造的工業(yè)成果,英國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1851年,隨著最后一批12838株茶苗運抵印度大吉嶺,總共2萬多中國茶樹種被偷運到了印度,至此,史上最大商業(yè)間諜羅伯特?福瓊完成了他潛入中國腹地偵盜中國茶種的使命,得意地站在了喜馬拉雅山麓的英屬印度殖民地茶園里,指點茶山,展望著大英帝國宏偉茶業(yè)的發(fā)展藍圖。1851年,福瓊將潛入中國徽州偵盜中國茶葉時弄到的茶葉染色添加物悄然寄回倫敦,在第一次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并將部分樣品提交給倫敦藥劑師協(xié)會的藥劑師進行化驗分析,并撰寫論文在“大英化學協(xié)會”宣讀和出版。于是,英國以“毒茶”之名拉開了圍剿中國茶葉的大幕,一場以茶葉為核心的史上最大貿易大戰(zhàn)在全球悄然展開!

1851年倫敦世博會

要不是看到史上最大商業(yè)間諜羅伯特?福瓊親筆寫的英文游記,誰會想到170年前的英國竟然謀劃了如此驚心動魄,卻令大清帝國渾然不知的貿易大戰(zhàn)。

請看福瓊在他《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游記中的兩段英文:

I procured samples of these ingredients from the Chinamen in the factory, in order that there might be no mistake as to what they really were. These were sent hom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 last year, and a portion of them submitted to Mr. Warrington, of Apothecaries' Hall, whose investigations in connexion with this subject are well known. In a paper read by him before the Chemical Society, and pub-lished in its ' Memoirs and Proceedings,' he says, —"

我從中國茶廠弄到了這些染色原料樣品,搞到這些樣品是為了明確無誤地弄清楚這些染料到底是什么東西。我把這些樣品于去年(1851年)寄回倫敦并提交給了“萬國工業(yè)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并將部分樣品提交給了“藥劑師協(xié)會(Apothecaries' Hall)”的沃靈頓先生(Mr. Warrington),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聲名卓著。他在皇家化學學會宣讀了他撰寫的論文,并在其公開出版的“研究報告及論文集”中寫道:

Mr. Fortune has forwarded from the north of China, for the Industrial Exhibition, specimens ofthese materials (tea dyes), which, from their appearance, there can be no hesitation in stating are fibrous gypsum (calcined), turmeric root, and Prussian blue ;the latter of a bright pale tint, most likely from admixture with alumina or porcelain-clay, which admixture may account for the alumina and silica found as stated in my previous paper, and the presence of which was then attributed possibly to the employment of kaolin or agalmatolite.”

“福瓊先生從中國北方向“工業(yè)博覽會”所提交的材料(茶葉染料)樣品,從外觀上看,毫無疑問,屬于纖維石膏(煅石膏)、姜黃根,以及普魯士藍。后者呈淺色,鮮艷奪目,很可能混雜有礬土或瓷泥,這樣的混合物,正如我所發(fā)現并在早前的論文中所論述的那樣,會生成氧化鋁和二氧化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為其中使用了高嶺土或滑石原料。”

當時,由于分析化學和顯微鏡檢測的出現,食品摻假得以檢測,并能很快確定摻假使用的材料,英國人當時吃的面包、牛奶、奶酪和茶葉都查出了嚴重的摻假問題。1851年到1855年,英國著名的《柳葉刀雜志》刊載一系列的調查和科學研究文章,引起了英國議會的大討論。代表英國食品制造業(yè)的英國議會會員們對科學界和坊間譴責的食品摻假行為極力辯駁,堅持認為食品摻假沒有什么危害,摻假的食品都是來自英國本土以外,并把大辯論的焦點集中在茶葉、香料和藥材的摻假問題上,尤其是茶葉摻假,被推上了這場大辯論的風口浪尖。

英國人強調說,茶葉摻假并非自19世紀開始,而是從17世紀茶葉開始輸入英國時就已經存在,因為茶葉當時輸入英國時價格昂貴,更容產生摻假謀利的行為。茶葉摻假者或許是中國茶葉生產商,或許是英國批發(fā)商和零售商,并列出了當時最為普遍的4種摻假茶葉:

1、真實假茶(毒茶),即茶末—有的或使用別的樹葉,摻沙土混合,通過類似淀粉的東西粘合成小顆粒狀,然后染色制成紅珠茶或綠珠茶。有的“毒茶”是用茶末加沙土或茶渣,使用諸如稻米類的膠狀物質進行粘合而制成所需大小的顆粒狀,最后適當染色處理,制成紅茶或綠茶。

2、混充再利用假茶:這類假茶通常使用陳茶,加上山楂果樹和黑刺李植物樹葉,再加上廢棄茶葉混雜在一起,通過再次揉捻、染色和烘干制成。

3、化學染色茶葉,尤其是綠茶,通常是采用化學方法染色制成。1844年,英國藥劑學家羅伯特?沃靈頓首次將大量的綠茶樣品用來進行了化學分析和顯微鏡測試,并向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提交檢測報告稱:“從一系列的檢測看出,所有進口的綠茶都是經過普魯士藍或硫酸石灰,或石膏粉等上色或染色制成,有的是使用黃色或橙黃色植物染料染色制成?!?

4、再烘干假茶,通常是簡單地把陳茶再次烘干后轉售再賣。

如此,英國堂而皇之地坐實了他們喝了百余年的中國茶葉為“毒茶”之說。

實際上,根據記載,英國人自己很早就有制造假茶的活動。早在1818年的3-7月份,倫敦就發(fā)現11宗茶葉造假案。最為典型的是一位食品雜貨店商,他在倫敦戈德斯通(GoldstoneSt.)的房屋設施里制造假茶。他低價雇人從倫敦市區(qū)的樹籬采摘黑白刺葉來制假紅茶和假綠茶。適合制作“紅茶”的樹葉投放到鐵鍋里煮、烘烤,然后進行干燥處理,再用手進行揉搓而制成卷曲形狀,用洋蘇木紫紅色染料將假茶葉染色,這樣就制成了“紅茶”。而“綠茶”則是采用銅板鍋緊壓加工和干燥處理,然后添加荷蘭黃綠色及有毒銅綠染料進行染色處理,使假茶看起來綠色綻放。最后將假茶和真茶混合在一起,高價出售謀利。最終這位名叫帕爾默(Palmer)食品雜貨店老板被判刑并處罰金840英鎊。

“純正”印度、錫蘭茶:19世紀英國篡寫的另一部世界茶史

自1851年福瓊把中國茶種偷運到印度開始種植后,英國迅速在印度阿薩姆和大吉嶺創(chuàng)建茶葉公司,建立大型茶葉種植基地,并將印度茶葉標榜為“純正茶葉”大肆吹捧,同時把中國茶葉冠以“毒茶”的污名予以圍剿,逐步逐出英國市場,并稱中國茶葉是外國勢力對英國的陰險入侵。

由此,英國展開了一場把茶葉轉化為智力殖民和英屬印度農業(yè)的“純正”化運動,公然宣稱19世紀是英國開始書寫茶葉歷史的世紀,在強調茶飲為“英國價值”的象征的同時,也篡寫歷史,把茶葉的原產地改寫成英國,茶園殖民地指南還規(guī)定了制茶的工藝。

接下來,英屬印度和錫蘭殖民地被認為是“英國”茶園地,茶的種植和生產被認為符合“英式”科學化和現代化的要求,所生產的茶葉也打上了“English”標簽。1882年,一位名叫塞繆爾?貝爾登(SamuelBaildon)的英國人非?;卣f中國茶樹實際上是屬于“已經退化了的純正茶種標本”,且稱印度茶葉為純正茶云云。

貝爾登還聲稱,因為中國不具備好茶生長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因此不得不造假。相比之下,所有印度茶葉“可以絕對保證純正”云云。

其實,貝爾登之流的荒謬之言根本不值一駁。如果真如其所說,為何英國還要密派福瓊冒著生命危險潛入中國腹地偵盜中國茶種呢?而福瓊作為一名杰出的植物學家,為何只字不提印度純正茶樹種呢?!

顯然,猶如司馬昭之心,貝爾登之流的險惡之意不證自明。

在鼓吹純正印度茶的同時,更對中國茶人極盡誹謗之能事?!爸袊柁r傍晚一邊抽吸大煙槍,一邊把他們茶園種植的茶葉裝上船,然后長途運輸販賣,既不在乎質量,也不在乎利潤?!?

如此這般一邊貶損中國茶葉,一邊吹捧印度茶葉的伎倆,在19世紀晚期的英國紛紛登臺表演。1883年,一位名叫Gordon Stables的博士公然地說:“毫無疑問,印度茶葉在國外毫無造假行為,而中國茶葉造假之技藝簡直到了科學的程度?!边@位英國博士更文縐縐地稱:“如若確保英國飲茶大眾道德之雅健,則須確保茶品物理特性之純正”。同時鼓吹說,印度茶葉“是未來之茶?!辈⑻栒俅蠹壹尤胗趁竦胤N植主,成為英國飲茶人,參與本土茶葉種植和茶葉消費活動。印度茶葉種植園主則對英國人說:“We are all one—one sovereignty, one queen or empress. Our interests are identical”(我們同為一體,同一主權,同一女王或皇后,我們擁有一致的利益)

教科書灌輸英式“愛國茶”思想1872年,英國一位名叫愛德華?摩尼(Edward Money)的中校軍官出了一本教科書,向英國大眾信誓旦旦地保證說:“印度有足夠的土地生長英國及所有其殖民地所需的茶葉?!笨梢姰斈暧说牟坌摹5?873年,印度的茶園面積發(fā)展到75,000公頃,生產茶葉1500萬磅;到1888年,達到8600萬磅。至此,英國以印度茶葉取代中國茶葉而把控全球茶葉市場的格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1880年代,英國出版了林林總總的教科書向英國大眾灌輸英式“愛國茶”思想,宣傳印度茶葉,詳細描述了茶葉的種植、好茶的沖泡方法,以及干茶和沖泡后看起來的狀態(tài)等。相反,這些教科書大肆渲染華茶為假茶葉的氛圍,如克勞德?鮑爾得(Claud Bald)在其《印度茶葉:文化與制造》(Indian Tea: Its Culture and Manufacture)一書中發(fā)表謬論稱:“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其粗制茶葉不可能保持綠色,所以他們要施用技巧,往茶里添加染色的東西。”他同時宣稱:“the general feeling of planters in India seems to be distinctly opposed to artificial colouring of any kind as being undesirable; the finished greens are made only for certain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natural greens are not accepted”(印度茶園種植主們給人普遍的感覺是他們似乎明確反對任何不良的染色,而染色的綠茶只為不接受天然綠茶的特定市場(美國)而制作。”

這位鮑爾得先生真是不打自招,露出了狐貍尾巴:其實英屬印度殖民地也生產染色的綠茶,不過他們自己不喝,而是銷往北美市場,給美國人喝。由此可見英國人的雙重價值觀和做人不實誠的虛偽德行。

當時英國的教科書把分析化學方法宣傳到了茶葉消費者的家里,目的是讓消費者自己對茶葉進行判定。其次是打破人們對茶葉的神秘感,使茶葉的種植過程公開化。教科書清楚地闡述了茶葉生產的“科學化”體系,證明其現代化和英國化的種茶和制茶活動,由此證明印度茶業(yè)的科學化,以及印度茶葉的純正性,強化了其英國商品的正統(tǒng)性。

甚至,英國人更是把茶葉造假問題上升到確立和維護階級價值和性別理想的高度,聲稱茶葉摻假已危及整個“美德”及行為體系。英語詞典Cassell’s Dictionary (1877-1879)將飲茶作了女性美德體現和英國化的特別定義:“英國人,尤其是英國女性飲茶,已到了如此的程度,即做英國男人,就應吃牛肉,而作為英國女人,則應懂得喝茶?!比绱诉@般,把反茶葉摻假說成是一場捍衛(wèi)生活方式的純正、正直和真實的斗爭。這場令茶“英國化”的運動持續(xù)進行了一個多世紀,從實踐和思想上奠定了茶為英國“本國”固有而非外國產品的基礎。

1880年代,英國殖民地茶的地位得以確立,印度茶和錫蘭茶被認為是無摻假和無污染的茶葉。因而,印度和錫蘭茶葉被認為是具有衛(wèi)生之腦的英國人的“愛國之飲”?!叭A茶依然是用原始的手工方式摻假、種植和生產,而印度茶葉則全部運用科學方法,依靠科技進步和現代化的設備生產,茶園資本化程度高,可批量生產。英屬印度和錫蘭茶葉系‘非手工制’,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之心智因為知識而有了歸屬?!?

在不斷進行茶葉“去中國化”宣傳的同時,英國也不斷地以茶葉生產科學化的理念引導英國的飲茶大眾,強調茶葉進口科學檢測、預包裝和茶業(yè)本身的“英國化。”

為此,英國于1881年在印度組織并成立了“印茶聯合會(Indian Tea Association)”,總部設于倫敦和加爾各答,分會則遍設于全印產茶區(qū)域。該聯合會設有“科學研究部(The Scientific Department)”和茶葉試驗站(Tea Experimental Station)”,投入巨資用于研究最經濟生產方法、改良栽培與制茶品質等基本工作。

更為重要的是,該會創(chuàng)設了“對外宣傳局(Propaganda Campaign)”,專事對外宣傳,尤其是大規(guī)模在美國烹飪學校,傳授印度茶葉的飲用方法,并通過報章雜志和播音臺向美國人灌輸有關印度茶葉的常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倫敦還開展反華茶貿易(Anti China Tea Trade Campaign)的大規(guī)模宣傳活動。英國這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取得了極大的效果,以北美為例,如美國原本是飲用中國綠茶為主的國家,但受英國在美國大肆宣傳印度和錫蘭茶葉的影響,逐漸改喝紅茶。

1897年,一位名叫David Crole 的英國人在其教科書中大肆美贊“英式”茶為英帝國開疆拓土豐功偉績之體現,系大英帝國價值之代名詞。把印度茶和錫蘭茶稱為“本國茶”,把華茶貶稱為“外國茶”,并豪情滿懷地展望說一定會贏得一場貿易大戰(zhàn)的勝利!

“The displacement of this foreign tea ought only to be a mere question of time, and I really can see no reason why we should not confidently look forward to a time when we shall be exporting British-grown tea into China itself”

“取代中國茶這樣的外國茶葉只是時間的問題,我真的沒有任何理由不充滿著信心地展望有朝一日,我們將把英國種植生產的茶葉出口到中國本土去?!?

果如其人所料,時隔100余年后,代表英國的立頓茶葉終于出口到了中國本土。對此,度娘百科介紹說:“1992年,立頓進入了全球喝茶歷史最悠久、飲茶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短短5年之后,立頓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成績。”

憑借著一句英文廣告詞“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從茶園直到茶壺),瞞天過海,不止是博得了世界飲茶者的芳心,更是贏得了擁有數千年喝茶歷史的中國人們的信賴,國人似如久逢甘露,以歡呼雀躍的姿態(tài)擁抱著立頓的到來,溢美之詞,可謂俯拾即是,請看:

“誕生于1890年的立頓,擁有純正英國血統(tǒng),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百年制茶工藝,風靡多個國家。奉行從“茶園到茶杯”的品牌理念……”

我們不禁要問:英國不產茶,何來“純正英國血統(tǒng)”?

歷史不會依原樣重演,但會換個版本進行。“從茶園直到茶壺”、“擁有純正英國血統(tǒng)”,這不正是英國人19世紀到20世紀初所宣傳所用的語言嗎?

從1851年倫敦世博會開始全面圍剿華茶的這場史上最大的貿易大戰(zhàn),硝煙未散,我們在以包容、開放的博大胸懷擁抱世界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失去了記憶而忘記了歷史!

作者簡介

李方順

資深翻譯,貴州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翻譯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茶文化”刊物特約撰稿學者。

來源:坤冰觀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451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