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怎樣的云霧

找到約30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1 秒)

老徐談茶:高山云霧出好茶,當(dāng)真是如此嗎?海拔高程與茶葉品質(zhì)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

這段時間我喝了幾款不同產(chǎn)區(qū)的茶,比如說版納之巔滑竹梁子的保塘老寨,也有臨滄邦東的大雪山、勐庫大雪山、永德大雪山等等,這些茶都有一個共同點:海拔都比較高,基本都生長在海拔1900—2100米之間。在品嘗過這些茶后,忽然聯(lián)想出一個話題:茶品質(zhì)與海拔高程之間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在相同地區(qū)的情況下,海拔高程不同,茶的韻味會有怎樣的變化?

類似的話題之前在《老徐談茶》中也講過,只是沒那么詳細(xì)。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有趣的話題,把范圍定在三大產(chǎn)區(qū)之內(nèi)來討論。首先,大致看一下茶葉分布的海拔,比較有名的低海拔產(chǎn)區(qū)茶當(dāng)屬昔歸了,昔歸古樹茶主產(chǎn)區(qū)分布在海拔700—800米之間。在西雙版納,這種海拔高度下生長的茶葉很多,甚至比它低的都有,從景洪到勐臘之間,有大片的人工種植茶園,尤其是勐臘縣城與磨憨口岸之間,這類茶的產(chǎn)量非常大,可惜的是這類低海拔茶的茶味偏淡,水味明顯,回甘弱,層次感不豐富,個人認(rèn)為這些茶不太適合制作普洱茶。相反,制做成烘青或是綠茶,品質(zhì)會比較好。在三大產(chǎn)區(qū)中,海拔在1000米以下生長的這類茶葉都普遍具有這種特性,唯獨昔歸例外,昔歸茶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

  

01

1000—1300米之間

海拔高程在1000—1300米范圍內(nèi)所產(chǎn)的茶葉相對于更低海拔的茶而言,茶味會顯得相對飽滿一些,但依舊會帶有些許水味,苦澀感也會相對重一些,兩者相較而言,澀感會明顯很多。在這個海拔高程以下,比如說像大渡崗等這一線的茶,包括攸樂山的部分茶,澀感都比較重,茶湯的水路比較粗糙,濃稠感比較薄,回甘一般。到目前為止,我基本上是沒有品嘗到過令我比較滿意的茶,也可能是我所見及所嘗有限,還未遇見而已,歡迎大家指正,能寄個樣品給我品嘗一下也是極好的,在這里先謝過!

02

1300—1800米之間

海拔高程在1300—1800米之間的茶又有什么特點呢?云南大多數(shù)的名山名寨茶都生長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這個范圍內(nèi)出產(chǎn)的茶,茶味飽滿厚重,層次感豐富,茶湯的濃稠感是最好的,茶葉產(chǎn)量也最為集中,但茶的滋味跳動也是最大的。比如說老班章、老曼娥相較于冰島老寨,在海拔高程相同,產(chǎn)區(qū)不同的情況下,滋味的跳動就非常巨大。再比如說曼興龍相較于曼松、薄荷塘等滋味跳動也是巨大的??傊?,但凡大家聽說過的名山名寨茶,80%以上都生長在這個海拔高程區(qū)間。

03

1800—2300米之間

海拔高程在1800—2300米之間生長的茶就比較有意思,茶的滋味也很豐富,只是比起海拔更低一些的茶,在層次感上稍差一點點,但在回甘、茶湯的細(xì)膩程度上而言并不差,平均水平反而會有所提升。這里特別提一下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勐庫大雪山,它產(chǎn)的茶在茶味飽滿度、層次感豐富程度上絲毫不差。在這個海拔高程下,它的品質(zhì)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04

2000—2300米之間

海拔高程在2000—2300之間的茶,茶味會變得偏淡,但不會有水味,基本上不苦不澀,茶湯的水路細(xì)膩、柔滑,回甘很好,兩三泡之內(nèi),口腔中就會有甘甜的表現(xiàn)。后面我會把各海拔高程有代表性的名山名寨茶陸續(xù)和大家聊一聊。

來源:老徐談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泡茶對水有什么講究?古人用怎樣的水來泡茶?

?修行茶藝的第一天,師傅鄭重的告訴我,水是茶的伴侶,也是茶的靈魂

修行茶藝的第一天,師傅鄭重的告訴我,水是茶的伴侶,也是茶的靈魂

??赡菚r候的我并沒有真正相信種種玄妙的茶道,只覺得茶人有時候太多講究,反而陷入一種曲高和寡的陽春之境中,把外行的看官都唬住了,未免有些不接地氣的自我膨脹。

有時候在想,古人是用怎樣的水來泡茶的呢?翻開典籍查閱,白居易有“掃雪煎香茗”,辛棄疾有“細(xì)寫茶經(jīng)煮茶雪”,原來,冬日時分的皚皚白雪是一種圣潔的存在。它至清至潔,帶著冰冷的雪香融化在茶爐里,最后變成甘美冒著絲絲白霧的熱烈茶湯,最暖人心,也最能襯托茶情茶味。

可在炎夏呢,古人何處取水?于是乎,君子向山里走去。王維有詩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象一幅這樣的畫面,巍峨的大山云霧繚繞,清風(fēng)拂面之刻,樹影斑駁墜地。走著走著,不期然就遇到了一汪冒著寒氣的幽泉,或是聽到一條唱著歌謠汨汨流淌的山間溪流。此水帶著寒氣,清冽無比,包含著山的氣息,草木的味道,掬一捧水于掌心暢飲,忘憂解悶,于是忍不住打上滿滿一葫蘆清泉歸去,煮水泡茶。茶葉在水中游動翻滾,如嫵如媚,意趣非凡。

天落大雨之時,茶人則取出竹筒,接下這瓢潑的無根之水,煮茶備用,這又是另一番情境。吳承恩所著西游記第69回,治好國王的一味藥引子,便是取得這從天而落的無根之水。因為水未沾地,所以就不會溶解土壤巖層的石灰質(zhì),水質(zhì)更軟,對藥材和茶葉的本味維護(hù)得更好。想想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況且古時候的空氣還沒有那么多的工業(yè)排放廢氣,雨水更潔凈清透,泡一壺雨味之茶,真是妙哉妙哉。

普通老百姓也許就沒那么多講究了,家邊的井水,不遠(yuǎn)處的河流,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水源來頭。將這些水靜置于缸中半日,細(xì)砂沉底,取表層之凈水煮茶,恬淡水香中帶有些許自然的泥土之味,倒也不怕它喧賓奪主蓋過茶香。

在了解了這么多古人泡茶的習(xí)俗后,不由對自古以來的茶文化所震撼。反觀自己最初的想法,心有所愧?,F(xiàn)代人的生活條件比古人好多了,自來水燒開就能飲用,但對于泡茶這件事,最好還是用優(yōu)質(zhì)的桶裝水泡茶為佳。因為其實我們經(jīng)常能在燒開的自來水中喝出消毒水的味道,用它來泡茶,一不小心就毀了好茶本身的神韻,可惜極了。

最后,古人總結(jié)出的好水標(biāo)準(zhǔn)概括起來,無非清、活、甘、冽幾個字。水因茶而香,茶因水而活。用好水,泡好茶,流傳千年的茶道,有時候就是由這些簡單的道理構(gòu)成的

古人用怎樣的水來泡茶?

修行茶藝的第一天,師傅鄭重的告訴我,水是茶的伴侶,也是茶的靈魂??赡菚r候的我并沒有真正相信種種玄妙的茶道,只覺得茶人有時候太多講究,反而陷入一種曲高和寡的陽春之境中,把外行的看官都唬住了,未免有些不接地氣的自我膨脹。

有時候在想,古人是用怎樣的水來泡茶的呢?翻開典籍查閱,白居易有“掃雪煎香茗”,辛棄疾有“細(xì)寫茶經(jīng)煮茶雪”,原來,冬日時分的皚皚白雪是一種圣潔的存在。它至清至潔,帶著冰冷的雪香融化在茶爐里,最后變成甘美冒著絲絲白霧的熱烈茶湯,最暖人心,也最能襯托茶情茶味。

可在炎夏呢,古人何處取水?于是乎,君子向山里走去。王維有詩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象一幅這樣的畫面,巍峨的大山云霧繚繞,清風(fēng)拂面之刻,樹影斑駁墜地。走著走著,不期然就遇到了一汪冒著寒氣的幽泉,或是聽到一條唱著歌謠汨汨流淌的山間溪流。此水帶著寒氣,清冽無比,包含著山的氣息,草木的味道,掬一捧水于掌心暢飲,忘憂解悶,于是忍不住打上滿滿一葫蘆清泉歸去,煮水泡茶。茶葉在水中游動翻滾,如嫵如媚,意趣非凡。

天落大雨之時,茶人則取出竹筒,接下這瓢潑的無根之水,煮茶備用,這又是另一番情境。吳承恩所著西游記第69回,治好國王的一味藥引子,便是取得這從天而落的無根之水。因為水未沾地,所以就不會溶解土壤巖層的石灰質(zhì),水質(zhì)更軟,對藥材和茶葉的本味維護(hù)得更好。想想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況且古時候的空氣還沒有那么多的工業(yè)排放廢氣,雨水更潔凈清透,泡一壺雨味之茶,真是妙哉妙哉。

普通老百姓也許就沒那么多講究了,家邊的井水,不遠(yuǎn)處的河流,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水源來頭。將這些水靜置于缸中半日,細(xì)砂沉底,取表層之凈水煮茶,恬淡水香中帶有些許自然的泥土之味,倒也不怕它喧賓奪主蓋過茶香。

在了解了這么多古人泡茶的習(xí)俗后,不由對自古以來的茶文化所震撼。反觀自己最初的想法,心有所愧。現(xiàn)代人的生活條件比古人好多了,自來水燒開就能飲用,但對于泡茶這件事,最好還是用優(yōu)質(zhì)的桶裝水泡茶為佳。因為其實我們經(jīng)常能在燒開的自來水中喝出消毒水的味道,用它來泡茶,一不小心就毀了好茶本身的神韻,可惜極了。

最后,古人總結(jié)出的好水標(biāo)準(zhǔn)概括起來,無非清、活、甘、冽幾個字。水因茶而香,茶因水而活。用好水,泡好茶,流傳千年的茶道,有時候就是由這些簡單的道理構(gòu)成的。

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找到約296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7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