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贊美茶經(jīng)的

找到約240條結(jié)果 (用時 0.016 秒)

茶詩中的“貢茶”史


古時候,中國的文人們都喜歡將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現(xiàn)實的生活寫入詩歌之中,因此中國的詩歌豐富多彩,既能抒發(fā)情感,又能表現(xiàn)現(xiàn)實。


而茶詩也是在這樣的文化之中應(yīng)運而生。茶詩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創(chuàng)作而出,或?qū)懗霾柚涛丁⒒驅(qū)懗鲲嫴枨榫w等等。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詩,來尋找一下關(guān)于貢茶的歷史吧


?晉左思的《嬌?》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因急著要品?茗,就?嘴對著燒?的“鼎”吹?。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詠茶詩:??是張載的《登成都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的詩句,贊成都的茶;


??是孫楚的《孫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蘭出??”的詩句,點明了茶的產(chǎn)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們?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歷代的名茶絕大部分被列為貢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專人送入皇宮,供皇帝享用,往往是為了表示特別的恩寵,皇帝才舍得用茶賞賜親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一文中寫出了得到皇帝賜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誠惶誠恐、欣喜無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竇某至,奉宣旨賜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臨,時珍俯及,捧載驚忭,以喜以惶。……銜恩敢同以嘗酒,滌慮方切于飲水,撫事循涯,隕越無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縱觀古今詩詞,它們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會職能。透過詩詞,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緒表達,思想內(nèi)涵,更能從中觀察出當時的社會民情,風氣習俗等。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征、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nèi)出產(chǎn)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shè)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據(jù)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chuàng),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zhuǎn)運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


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shù)的主題之一。


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chuàng)造茶史的輝煌。建茶入詩,比比皆是。


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


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鐘,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敖ㄏ俨杼煜陆^”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余,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人歐陽修《龍茶錄后序》中說,“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當小龍團被列為貢品以后,更是難以得到。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輔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賞賜。


只有在“南郊大禮,致齋之夕”四位高級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餅,分割成四份各自帶回家中寶藏,僅是在貴客到來時,才拿出來傳觀展玩。



珍貴如此,無以復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賜龍鳳茶》一詩中說:“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薄皭巯Р粐L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span>


此外,黃庭堅的《謝送碾賜壑源揀芽》,楊萬里的《謝木媼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詩中都專門吟詠了賜茶之事,這些可以說是最上層的贈茶習俗。


到了元代,貢茶一直是傳統(tǒng)的團餅茶,也還在沿用宋代的龍團茶制法,龍鳳團、密云龍的名稱仍在。元代皇帝也經(jīng)常賜給大臣貢茶,“講筵分賜密云龍”。


龍團茶仍要經(jīng)過碾末,然后烹點。大臣虞集寫過這樣的詩句:“摩挲舊賜碾龍團,紫磨無聲玉井寒?!痹紫嘁沙膶懙溃骸包S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品飲貢茶的這種情趣與宋代別無二致。



但是在民間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漸漸發(fā)生著轉(zhuǎn)變。元代詩人汪炎昶在《咀叢間新茶二絕》中,寫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覺極有韻味,不經(jīng)過復雜的制作,嘗到了茶葉的本真滋味,詩中寫道:


濕帶煙霏綠乍芒,不經(jīng)煙火韻尤長。銅瓶雪滾傷真味,石皚塵飛泄嫩香。


? ? ? ?從詩中可以看出,文人們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種強烈的減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葉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宮廷,民間飲用散茶已經(jīng)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為皇宮修貢的武夷地區(qū),也在大量生產(chǎn)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詩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詩中寫道:“仙人應(yīng)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span>


這個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在武夷講學時經(jīng)常品茶的地方。朱熹當年所飲之茶,應(yīng)是散茶無疑。當時朱熹帶領(lǐng)學生親自種茶采茶,品飲的就是制作簡單而不失真味的芽葉散茶。


? ? ? ? 明朝開國之始,貢茶主要由武夷地區(qū)的建寧府貢進,還是依照宋代以來的方式,研造成團茶,有大龍團、小龍團。

這滯后于茶事發(fā)展的狀況,是一種恪守陳規(guī)的作法,從概念上人們?nèi)砸约庸し爆嵉凝垐F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發(fā)了一道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strong>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團餅茶了,這道詔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團茶的轉(zhuǎn)折點。


明太祖的這一詔令,的確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從此,散茶成為絕對主流,由此炒青也成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續(xù)至今。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特意下發(fā)這么一道詔令?


明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中說:“國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茶品為上。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





詩人張岱曾在詩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寫道:“白甌沸雪發(fā)蘭香,色若梨花透窗紙?!?strong>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于茶葉的香氣以及顏色作出自己的評價,并且描繪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覺。


這證明明朝的詩人更加贊賞茶香清幽似蘭,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關(guān)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質(zhì)。


圖片

清代茶詩數(shù)量龐大,也有許多著名詩篇。如高鶚的《茶》詩:"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邊壽民的《好事近·茶壺茶瓶》詞:"石鼎煮名泉,一縷回廊煙細。絕愛漱香輕碧,是頭綱風味。素瓷淺藍紫泥壺,亦復當人意,聊淬辯鋒詞鍔,濯詩魂書氣。"兩首詩詞都在淡雅之中,透出無限韻味。


當然,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清代最善寫茶詩的可能還是乾隆皇帝。茶在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傳,當他85歲要退位時,一位大臣諂媚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啊。"乾隆皇帝則回答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啊。"就是這位皇帝,撰寫過幾百首茶詩。其中有一首專門寫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韻》清·乾隆皇帝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yīng)慚拙。寒香沃心俗慮蠲,蜀箋端硯幾間設(shè)。興來走筆一哦詩,韻葉冰霜倍清絕。

這是一首乾隆皇帝贊美普洱茶的茶詩妙句,乾隆尤愛普洱,曾作御制詩贊普洱多首,詩中多為極盡贊頌之語,寫出了詩人飲罷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對普洱的喜愛之情。


縱觀我國的茶文化,以茶作詩為載體起起伏伏發(fā)展。盡管茶文化有過落寞的時候,但茶詩卻依然在詩歌發(fā)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印象大唐貢茶院

駐足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太湖邊的顧渚山下,抬眼望去是一望無垠的茶園。順著蜿蜒的石徑往上走,路邊摩崖石刻林立,金沙泉水聲潺潺。不一會兒,就登上了虎頭巖。一座全木結(jié)構(gòu)宮殿巍然屹立,“大唐貢茶院”幾個鎏金大字十分醒目。貢茶院就隱匿在群山之中,周遭翠竹盈綠,這種綠沁人心脾,仿佛能聞得見綠滋滋的氣息。層巒疊嶂,虛實變化的竹林群隨風搖曳,在這個深秋愈發(fā)顯得清幽宜人,有一種空靈的美。

大唐貢茶院始建于唐大歷五年(77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門為朝廷加工茶葉的皇家茶廠。其規(guī)模之大、歷史之早、累貢之久,堪稱世界之最,是我國茶文化的發(fā)祥地。大唐貢茶院是在皇家茶廠的原址上建造而成的皇家貢茶院,也是當年茶圣陸羽撰寫《茶經(jīng)》的地方。

據(jù)《茶經(jīng)》記載:“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長城顧渚山谷?!毕鄠麝懹饋淼筋欎旧剑妙欎疽安柙剂?,在這里栽種了一片茶園開發(fā)紫筍茶,并獲相配的金沙泉。親自品第,他發(fā)現(xiàn)“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庇谑穷欎旧降牟?,也就有了正式稱謂“紫筍茶”。唐代宗廣德年間(763~764)選為貢茶,大歷五年(770)創(chuàng)貢茶院,建中二年(781)擴建,并移吉祥寺匾來。清初方廢貢茶事。陸羽留此制茶與研究,著《茶經(jīng)》綜論植、制、烹及泉,為科學名著,被后人尊為“茶圣”。紫筍茶這種茶葉,在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以飲用的。唐朝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間除了朝廷的提倡、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等因素外,陸羽及其《茶經(jīng)》的影響,更居首功。宋嘉泰《吳興志》引《統(tǒng)記》載::“長興有貢茶院,在虎頭巖后,曰顧渚。石斫射而左懸臼,或耕為園,或伐為炭,惟官山獨深秀。歸于顧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間,自大歷五年至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又說:“袁高、李吉甫各有述。至貞元十七年(801年), 刺吏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禪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顧渚泉亙其間,烹蒸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钡搅嗽暡柙焊臑槟ゲ柙?,院址移至水口。如今,顧渚貢茶院雖廢圮,但院址遺跡依然可辨?,F(xiàn)其旁立碑,以告后人。

紫筍茶的飄香和好的自然環(huán)境,也引來了唐代許多文人墨客紛紛踏入此地,為的就是能品到一口好茶。紫筍茶,這個美麗的名字已經(jīng)足以醉倒人了……

袁高說:“我來顧渚源,得與茶事親?!崩钊河裾J為:“顧渚與方山,誰人留品差?持甌默吟味,搖膝空咨嗟?!逼と招葙澰唬骸吧陬欎旧?,老在漫石塢。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鄭谷則說:“茶香紫筍露,洲回白蘋風?!辈⑶腋袊@于:“顧渚一甌春有味,中林話舊亦潸然?!崩疃磩t把好茶與好書相提并論:“蘭臺架列排書目,顧渚香浮瀹茗花?!痹娚ㄈ桓鼑@此茶非同一般:“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睆埼囊?guī)得到湖州貢焙新茶面露喜色:“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當白居易聞?wù)f湖州茶山境會羨慕之極道:“青娥遞舞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庇谑怯钟辛恕安柘泔h紫筍,膾縷落紅鱗”的心得。

由于當時顧渚紫筍茶名聲在外,使許多文人對之鐘情有加,就連薛能在“溢目看風景,清懷嘯月華”之時,也無忘“焰樵烹紫筍”。鄭谷則以“西閣歸何晚,東吳興未窮。茶香紫筍露,洲回白蘋風”羨慕湖州友人能有一杯意猶未盡的好茶。而徐鉉在和門下殷侍郎談?wù)擃欎咀瞎S茶時說:“碾后香彌遠,烹來色更鮮”并遙想起用金沙泉水泡茶情景,乃吟出“正當鉆柳火,遙想涌金泉。任道時新物,須依古法煎。輕甌浮綠乳,孤灶散馀煙”的絕妙詩句。以致到宋元明清時,仍有大批文人墨客戀戀不舍顧渚紫筍茶的皇家韻味,贊美不絕。

大唐貢茶院由陸羽閣、吉祥寺、東廊、西廊四個部分組成。建筑繞遺址外為院,可繞行憑吊遐思,品味悠久茶事,內(nèi)有三院,外院前街。此中院為主,西通清風樓及金沙泉,樓為歷代刺史督辦茶事暫住宴樂處,泉配茶上貢。東通林間野園,二門帶闕意,點些許“貢”味。后院以展廊、棧橋圍合大殿與月臺,紀念吉祥寺。中院中心為陸羽閣,閣上層置陸羽塑像,下層及其暗夾層展示其生平與軼事及主要友人。以展示茶圣陸羽生平和《茶經(jīng)》為主的陸羽閣,與供奉文殊菩薩的吉祥寺南北對望,貢茶院在蒼松翠竹之中,更加昭示了“禪茶一味”之境界。陸羽閣四周沒有白墻,懸空嵌著偌大的竹簡,整部《茶經(jīng)》刻在上面。相傳陸羽24歲時,為避安祿山之亂,來到顧渚山實地考察。紫筍茶因他的推薦成為貢品,他也被后人尊稱為“茶圣”。

這時,閣外惠風和暢,我站在陸羽像前,望著他凝視遠山的神情,在清韻禪境中思念著陸羽《茶經(jīng)》三卷,想象著他頭戴斗笠,腳穿藤鞋,在山野中研究茶葉的情景……撫摸著比我還高的實木欄柱,歷史的滄桑寫在上面,然而絲毫沒有老了容顏;望著周圍群山,不覺神思游至深處。

一個保護完整的大唐貢茶院,為中國的茶文化史添上濃重的一筆,人們在青山古閣下寄情于禪茶的相思。在東廊,藏在翠竹松柏間的吉祥寺,仿佛在靜聽來者的腳步聲。我品上一杯碧綠的紫筍茶,芽葉肥厚、顏色翠綠葉兒在茶盞中翻滾,片片起舞,一片茶葉的歲月在我的杯間徘徊踱步,完成華麗轉(zhuǎn)身,禪味、茶味,交相合一,意味深長。于我這個好茶之人,遇見可心之茶,也算是不虛此行。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林叢中(浙江湖州),系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一茶之水

(《吃茶去》雜志)茶從離開茶樹的那一刻起,就期待著與水相逢;水從奔騰流淌伊始,就追逐著茶的蹤影。茶與水是一對神奇的伴侶。茶因水而蘇醒重生,水因茶而豐潤甘美。

明人張源在其《茶錄》中寫道:“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睆埓髲汀睹坊ú萏霉P談》云: “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兩段話,講的是一個意思:“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論茶也?!?許次紓《茶疏》)故欲治好茶,必先擇真水。

真水即好水,即宜茶之水,無錫惠山泉是也。相傳茶圣陸羽曾親品其味,故惠山泉又名陸子泉。晚唐李德裕尤好飲之。他履任宰相時,不惜民力,從江蘇無錫一路專設(shè)“遞鋪”,運送惠山泉水到三千里外的長安。此舉,確系擾民苦民,遭后人詬病。然而,這位李相爺鑒水的本領(lǐng)確實了得。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記載:“李德裕居廟廊日,有親知奉使京口(今鎮(zhèn)江)。李曰:‘還日,金山下?lián)P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壺來。’其人忘之,舟上石頭城,方憶之,汲一瓶歸京獻之。李飲后,嘆訝非常,曰:‘江南水味,有異于頃歲,此頗似建業(yè)石頭城下水?!淙酥x過,不敢隱”。

北宋時,京都汴梁的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乃至“肉食者”皆以惠山泉水作為相互饋贈的上等禮品。歐陽修請蔡襄(北宋著名書法家)為他書寫《集古錄》序文,后精選四件禮品作為潤筆,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

還有那位炳耀千秋的蘇大學士,也是一位品茶鑒水的高人。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有故人贈他新茶。為了烹出真味,曾以詩向無錫知縣焦千之索要惠山泉水:“精品厭凡家,愿子致一斛”。后來,皇帝御賜蘇軾一小龍團茶,他專程趕赴無錫惠山。“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在他看來,只有以惠山泉試龍鳳餅,方不負精茗之鮮馥,可謂雙絕雙美矣。

惠山泉為山水,是通過巖層裂隙過濾了的,雜質(zhì)極少,且“味甘”而“質(zhì)輕”。那位寫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中唐詩人李紳曾贊曰:"惠山書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笔廊私苑Q惠山泉天下宜茶之水,誠哉斯言。

不過,也有不完全買賬的,乾隆爺便是。乾隆有只小銀斗,那是他擇水、試水的“神器”。清《冷廬雜識》記載,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歡帶一只精制銀斗,“精量各地泉水”,如杭州虎跑泉、鎮(zhèn)江中泠泉、濟南珍珠泉等。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以輕者為上。量得惠山泉水斗重一兩四厘,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質(zhì)最輕,斗重一兩。于是欽定玉泉山泉水為“天下第一泉”。此處插敘幾句:普天之下,號稱“第一泉”者,多矣。若細加考量,并非秉持同一標準,而是各持一端,各有各的說辭。比如,乾隆之所以把惠山泉定為“天下第二泉”,就是因為水質(zhì)略重了些。他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中說的明白:“水味貴甘,水質(zhì)貴輕,玉泉每斗重一兩,他處名泉無此輕者。”、“則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鼻〉脑u判標準是以水質(zhì)輕者為上,兼及水味甘、冽(清冷)。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礦物質(zhì)(鈣、鎂離子和鐵鹽等),增加了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茶湯味澀而苦。水以輕為美,乾隆知之耶。

據(jù)《清稗類鈔》記載,乾隆出巡時,必載玉泉水隨行。由于“經(jīng)時稍久,舟車顛簸,色味或不免有變”。身邊左右便把玉泉水納入大容器中,做上記號,再傾入其他泉水加以攪動,待靜止后,“他水質(zhì)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錙銖”,名曰“以水洗水”。

彼時清皇宮內(nèi)飲水,均取自玉泉山。西直門是水車必經(jīng)之門,亦稱“水門”。每天清晨最先進出西直門的必是插著黃龍旗的運水馬車。一輛輛在寒風中碾過城門下的青石板路,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響,時斷時續(xù),回響在熹微的晨光里。

其實,若論輕,雪水最輕?!督鹌棵贰返?1回《吳月娘掃雪烹茶》可謂曲盡其妙。西門慶正室夫人“吳月娘見雪下在粉壁間太湖石上甚厚,下席來,教小玉拿著茶罐,親自掃雪,烹江南鳳團雀舌與眾人吃。正是:白玉壺中翻碧波,紫金杯內(nèi)噴清香。”《紅樓夢》中,妙玉最是“小資”,她招呼寶釵和黛玉到耳房中喝的“體己茶”,就是妙玉收藏了五年,從梅花上掃下來的雪水烹的茶。此等故事雖小說家言,卻并非信口開河。古人稱雪水為烹茶的“天泉”。融雪烹茶,一取其甘甜,二取其冷冽。乾隆皇帝“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頗得雅名。唐代白居易的“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jīng)煮茶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等,都是贊美用雪水沏茶的。漫漫寒夜,三五惺惺相惜的知己,圍爐小坐,煮雪烹茗,古人之雅趣也,不知這等詩情畫意如今尚存乎?

品茗之事,文者自文,俗者自俗。那些為衣食而常年勞碌奔波的布衣草根,大抵沒有那種閑情逸致去收藏梅花上的雪。烹茶煮茗主要靠井水。舊時不拘城鄉(xiāng),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后,主人便走到爬滿青苔的井口,抖動井繩,汲起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點火煮茶便是。這情景我并不陌生,故鄉(xiāng)的水井至今還留在我童年的記憶里。

眾所周知,如今的泉水、井水、雪水,乃至江河湖水的水質(zhì),遠不及先前潔凈。可徑自取來飲用者,寥寥無幾。如此,難為了眾茶客。我們該怎樣選擇宜茶之水呢?

大體說來有“五字真言”,:水質(zhì)要求活、輕,清;水味要求甘、冽。這是歷代茶人擇水、論水、評水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現(xiàn)代茶人對泡茶用水的基本看法。其一,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活水有自然凈化作用,泡出的茶湯特別鮮爽可口?!八粏柦?,要之貴活?!?宋 唐庚《斗茶記》)其二,水體要輕。如玉泉山泉水,水以輕為美。其三,水質(zhì)要清。水清則無雜質(zhì)、無沉淀、無色透明,最能顯出茶的本色。其四,水味要甘?!胺菜桓?,能損茶味?!彼^水甘,即入口,舌尖有甜滋滋的感覺。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這樣的水泡茶自然美味愈美。其五,水溫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泉不難于清,而難于寒”,“冽則茶味獨全”。因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層深處的泉脈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湯滋味純正。去年,我參加北京一盛大茶博會,看到有專用“泡茶水”面市。詰之,商家答曰,水源取自地層深處,是水溫常年保持在5攝氏度以下天然冷泉水。我品了品,口感柔、軟、甘、冽。

行文至此,我想結(jié)合日常飲用水作些述評。一是山泉水:從山巖斷層細流匯集而成,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經(jīng)過砂石過濾,水質(zhì)清凈晶瑩,用這種泉水泡茶,口感特別微妙。然而,山泉水并非隨處可得,亦并非凡山泉水皆可飲。

二是江、河、湖水:屬地表水,含雜質(zhì)較多,混濁度較高,一般說來,用這樣的水沖茶,效果不佳。但在遠離人煙,又是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污染物較少的,仍不失為沏茶好水。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良有以也。

三是井水:屬地下水,懸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較高。但它又多為淺層地下水,特別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圍環(huán)境污染,用來沏茶,有損茶味。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樣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四是自來水:含有用來消毒的氯氣等,在水管中滯留較久的,還含有較多的鐵質(zhì),會使茶湯呈褐色,喝起來有苦澀味。所以用自來水沏茶,最好用無污染的容器,先貯存一天,待氯氣散發(fā)后再煮沸沏茶。

五是純凈水 :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采用多層過濾、反滲透技術(shù),可以將一般的飲用水變成不含有任何雜質(zhì)的純凈水,并使水的酸堿度達到中性。用這種水泡茶,不僅因為凈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湯晶瑩剔透,而且香味純正,無雜味,鮮醇爽口。此外,質(zhì)地優(yōu)良的礦泉水也是較好的泡茶用水。

有了好水、好茶,再加之好茶具、好手藝,那果真稱得上“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了。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陽泉)】

找到約22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