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云南普洱縣茶廠

找到約3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巾幗茶人】濮女趙華瓊和她四十年的制茶歲月


說起云南普洱茶的歷史,不得不提普洱茶的四大茶廠。

說起云南普洱茶人,不得不提那些四大茶廠改制、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這些親歷者和見證者中,更有一批傾注畢生心血,與茶相伴一生的巾幗茶人,它們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娜畹钊亍⑼跸?、董國艷等勐海茶廠“五朵金花”,也有普洱茶廠的中流砥柱,濮女趙華瓊。

今天我們的主角,便是有著特殊經(jīng)歷的濮女趙華瓊。

趙華瓊經(jīng)歷了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普洱縣公司、國有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廠有限公司三個歷史階段,事業(yè)主線由此貫穿。濮女趙華瓊是一代巾幗茶人的優(yōu)秀代表,是國有茶企歷史轉型期一代經(jīng)營管理者為茶葉終生奮斗的典范。過往的歷史選擇了濮女趙華瓊,特殊的經(jīng)歷造就了濮女趙華瓊。。她站在產(chǎn)業(yè)的高度,在當時起到了引領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作用。

趙華瓊一生用心做好茶,與茶葉不離不棄制茶四十余年,特發(fā)此文向老一代茶人致敬。

時間的沉淀成就了一片普洱茶,也成就了一批老茶人深沉、厚重的生命。在時間的無涯里,他們與茶相伴,相互照亮,彼此溫暖。茶的一生,就是一個人的一生;而一個人,也就是一片茶在世間的存在。

在云南,普洱茶就是一批批老茶人生命的不斷累積。那些普洱茶殿堂里的巾幗茶人們則是水,是靈木,是一朵朵盛開的金茶花。濮女趙華瓊無疑是最耀眼的一朵,她用生命表達對普洱茶最誠摯的愛,用諾言踐行“凈心素手做好茶”的最高追求。

一、濮鄉(xiāng)之女趙華瓊

云南做為世界茶源中心和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茶與這片土地上世居的民族緊密相聯(lián)。云南土著民族布朗族、佤族的祖先古濮人開創(chuàng)了茶葉種植的先河,讓茶成為全球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讓飲茶之風盛行全球。

唐樊綽《蠻書》卷四載:“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睋渥有U,即濮人。南詔時的開南、銀生、永昌、尋傳等地,即為今普洱、臨滄、西雙版納、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這些地方均沿襲著種茶的傳統(tǒng),而普洱、臨滄、西雙版納更組成了云南普洱茶的三大茶區(qū)。世居于云南邊陲的古濮人,他們用勤勞和智慧,成就了普洱茶輝煌的歷史。

“濮人所在,必植普洱”,古代濮人是馴化培育過渡型古茶樹的歷史主人。在云南廣闊的大地上,每一株茶樹,都是古濮人依然活著的靈魂。

生于茶鄉(xiāng),長于茶鄉(xiāng),情定茶鄉(xiāng)的新一代濮女——趙華瓊,繼承濮人遺風,以傳承普洱茶文化為使命,將一生的時光奉獻給一片茶葉。

而在1975年,當從哈尼山村基層供銷社調(diào)至普洱縣外貿(mào)公司(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普洱縣公司)開始從事茶葉貿(mào)易工作時,當時還是懵懂少女的趙華瓊不會知道,自此,她將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她的一生都以茶為業(yè),與茶為伴。

二、濮人有女初長成

1975年,外貿(mào)站主要工作是茶葉收購,其中1—5級茶調(diào)供當時的省公司出口,8—9級茶調(diào)供下關,制作邊銷茶。除此之外,外貿(mào)站還肩負著組織發(fā)展全縣茶葉生產(chǎn)的重任。70—80年代,普洱茶產(chǎn)業(yè)化程度不高,茶農(nóng)重視程度不夠,作為站里的主力成員,趙華瓊每個月都要拉著宣傳展板,深入全縣種茶鄉(xiāng)鎮(zhèn),對茶農(nóng)進行宣傳教育工作。速生密植高產(chǎn)、土烘灶等技術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得到全面推廣,大幅提高了茶葉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正是那時,趙華瓊跑遍了原思茅全縣所有茶山,跑遍了所有村村寨寨。一顆茶葉種子深深地在趙華瓊心里扎下根,并滲透進她的血液,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

因為對茶的執(zhí)愛,她深深迷信著一個關于古茶樹的傳說:在深山密林里生長著一棵千年的古茶樹,是萬茶之王,是萬茶之祖,但云遮霧罩,它又若隱若現(xiàn),神秘就如同在眼前,但又沒人親見過。一次,聽說有人找到了那棵神秘的古茶樹,趙華瓊內(nèi)心一陣激動,她也想一睹茶王風采。趙華瓊備好雞、香火等,心懷虔誠地走向大山深處,她要在古茶樹腳下深深地叩拜。而傳說只是傳說。尋遍整座山,趙華瓊并沒能找到那棵千年古茶樹。

時至今日,趙華瓊談起當年的傳說,表情敬畏而莊嚴。

也許從那時起,茶成了趙華瓊生活和生命里最堅實的信念,成了她一生不懈追求的精神圖騰,不管一路如何艱辛,飽嘗心酸,從沒有放棄過。

三、茶濃于水因為愛

在時代的洪流里,趙華瓊的人生正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經(jīng)時間的磨礪,她已由一個青春懵懂的少女成長為堅毅干練的女強人。

90年代后,茶逐漸由外銷轉為內(nèi)銷,為擴大內(nèi)銷,原外貿(mào)公司開始實行國有民營化。1994年,趙華瓊帶著3個姐妹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她欣然承包了茶葉分公司,出任分公司經(jīng)理,人生角色向管理者轉型。

從茶葉收購、加工、銷售,到努力擴大內(nèi)銷市場,趙華瓊親力親為。做茶這件事對于趙華瓊來說已是輕車熟路,唯一讓她犯難的是資金問題。沒有資金,廠子就無法正常運轉,員工生活就無法得到保障,為籌集資金,趙華瓊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在困境中求生存,艱苦創(chuàng)業(yè),趙華瓊每天早出晚歸。她做起了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的買賣,每次出遠門,半夜還要搭貨車回家,路上隨便靠著車廂里的油桶就睡著了,回到家已是每天凌晨兩三點。

在趙華瓊和姐妹們奮力拼搏下,分公司逐漸打開了國內(nèi)茶葉市場,產(chǎn)品遠銷西安、甘肅、新疆等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之前的1990年,家里的頂梁柱,相濡以沫的丈夫,生命里最堅強的后盾,撒手離開了自己,趙華瓊的世界坍塌了,家庭和工作的兩人幅重擔落在了她一個弱女子的肩上。未來的路她需要一個人走,不可預知的艱險她需要獨自面對,趙華瓊感到茫然和無力。她躲在黑夜里流過淚,甚至想過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她怎么能丟下年幼的女兒呢。丈夫離開后,為了養(yǎng)家糊口,為了不讓女兒受苦,工作之余,趙華瓊在農(nóng)貿(mào)市場賣過蓮藕圓子、豬肘子等,以換取微薄的收入。對丈夫的思念,轉化成了沒日沒夜的工作,唯有工作能讓她感到充實。

家的概念在趙華瓊生命里變得越來越模糊。長時間來,趙華瓊將大部分心血和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工作成為一個巾幗茶人生命的主旋律,或者說是趙華瓊生命能量釋放的主要出口。(未完待續(xù))

那些年,我們這樣做茶葉出口

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茶葉是怎么出口的。據(jù)原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特種茶部經(jīng)理昌金強介紹,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茶葉要出口,茶廠和海外客商是不可能直接接觸的。香港、國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廣交會上與茶葉進出口公司簽訂單,而且不是想要多少就能給多少的,當時只有香港南天公司的訂單云南省茶葉公司盡量滿足,其他公司只能按照有限的配額訂貨。實行配額制,一方面是因為茶廠生產(chǎn)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需要平衡其他各省的茶葉出口,當時負責對香港、澳門的茶葉出口的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由國家經(jīng)貿(mào)部在管,經(jīng)貿(mào)部和總公司要協(xié)調(diào)各省的茶葉出口量。因為云南生產(chǎn)的普洱茶在當時品質(zhì)是最好的,如果不實行配額制,可能其他省的“普洱茶”就銷售不出去了,當時,不論是哪里的原料,只要是經(jīng)過渥堆發(fā)酵的茶都稱為“普洱茶”。而且總公司還要求云南的普洱茶定價要高于其他地區(qū)生產(chǎn)的普洱茶。

說起各地的“普洱茶”,昌金強還講了一個小故事,80年代末,貴州茶葉公司的茶銷不出去,就學云南也做普洱茶,還到廣東去學習,但由于是小葉種的原料,品質(zhì)不如云南的,一直賣不出去,累積了2000多噸。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賣不掉也不能浪費啊,經(jīng)總公司協(xié)調(diào),讓云南茶葉公司把這批貨接了,幫助他們銷,以幾乎是成本價格接到這批貨,公司就交給了昌金強,面對那么大一批“桐梓普洱茶”該怎么辦?昌金強也犯愁,只好把他們分散到昆明茶廠、宜良茶廠,拼入昆明茶廠出的散茶78071、78081、78091、78101中,大概在10%-15%左右,先后拼了5年,才把這批庫存消耗完?,F(xiàn)在想來,幸好如今普洱茶有了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保護,普洱茶才能因為云南大葉種的獨特資源優(yōu)勢維持著高水準的茶葉品質(zhì)。

繼續(xù)聊出口,每年的廣交會,都是先下訂單、簽合同,再安排生產(chǎn),每家頭盤商的供應量都是有一定配額的,經(jīng)常還有頭盤商央求多給一些配額,比如,多給個5噸,他們一年的經(jīng)營成本就能賺回來了。但是云南省茶葉公司這邊也不敢簽多,因為怕拿不到配額,只能限量供應。為了盡量多拿到一些配額,云南茶葉公司向北京的總公司報計劃都要盡量報大一些,否則就沒有足夠的配額。還有價格也受總公司管控,比如7542,云南報16塊一公斤,北京總公司就硬提到18塊,為什么,同樣是要協(xié)調(diào)廣東等地的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品質(zhì)好,如果和廣東普洱茶價格一樣,廣東的怎么賣?云南的普洱茶價格永遠都是最高的,紅茶也是滇紅的價格最高??偣鞠薅ǎㄞD口貿(mào)易在內(nèi),只要在香港落地,特種茶類對外貿(mào)易的總配額限定在6000噸。

1、澳門唯一的頭盤商:澳門華聯(lián)茶葉公司。

出口的主要產(chǎn)品是:七子餅茶7572、7542、7532、8582、8592、8653、8663,沱茶:7663、7653、7643,散茶:5、6、7、8、9、10級還有級外茶。云南生產(chǎn)普洱茶的茶廠共七家: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縣茶廠、瀾滄茶廠、景谷茶廠、景東茶廠。除勐海茶廠、昆明茶廠、下關茶廠、普洱縣茶廠生產(chǎn)的普洱茶有出口嘜號外,瀾滄茶廠、景谷茶廠、景東茶廠的普洱茶由于量不大,沒有出口嘜號。

當時生產(chǎn)餅茶主要是勐海茶廠、下關茶廠(鐵餅),昆明茶廠主要生產(chǎn)磚茶。勐海、下關也做磚茶,是以邊銷磚茶計劃為主。下關生產(chǎn)的沱茶(熟茶),是先出口香港,甘普爾在香港發(fā)現(xiàn)的沱茶,1976年才通過甘普爾出口到了法國,而生沱的出口量不大。

2、澳門的英記茶莊。英記是歷史悠久的老茶莊,在香港、澳門有多家分店。除了普洱茶,茶莊還出售各類茶。

廣交會回來后省公司就把生產(chǎn)任務下到各個茶廠,茶廠根據(jù)計劃會按省公司確定的配方將原料調(diào)出來進行拼配、壓制。省公司每年向各茶廠下的計劃量都會比訂單量大,一般會加大20%~30%,一方面,計劃下大一點,省政府的配套措施也會大一些,比如最重要的糧食供給,茶農(nóng)是不種糧食的,實行“茶糧掛鉤”政策,如果計劃下大一些,茶農(nóng)就能獲得多一些糧食補貼。茶廠在當?shù)囟加谐踔扑?,初制所負責根?jù)計劃收購鮮葉進行毛茶初制,茶農(nóng)按照計劃采茶,春茶通常只采一次,最多兩次,只要按計劃完成任務,把茶葉交了之后,茶廠就出具資料證明,茶農(nóng)就可以拿著證明去供銷社換取糧食、鹽巴,即所謂“茶糧掛鉤”,如果交不夠,就少給糧食。

省公司還要配合茶廠,尤其是勐海、下關茶廠制定全省茶葉收購價格,根據(jù)等級制定標準樣,制定不同的價格。這樣的傳統(tǒng)在勐海茶廠至今還保留著,勐海茶廠的原料收購價格,至今還是勐海地區(qū)大宗毛料交易的風向標。每年勐海茶廠、下關茶廠進貨,每個廠的原料收購量達7000~9000噸,每年滾動使用。而每年的原料收購也是有計劃的,只有級外茶可以有多少收多少,當時的級外茶都是用來發(fā)酵熟茶,由南天公司包銷,供給香港的茶樓。

茶廠除了要按照計劃進行收料,還必須有一定的原料儲備,因為除了要保證出口、內(nèi)銷,還有邊銷茶的儲備任務,這個儲備國家也是有補貼的。省公司要求普洱熟茶不可以用當年原料做,要用往年的原料,而且做出來還要存,這對茶廠的資金壓力也是很大的。省公司還會協(xié)助茶廠申請銀行貸款。每年省政府還有一批茶葉的扶持資金是交給省公司在管理。

茶廠只負責生產(chǎn),不管銷售事宜,生產(chǎn)任務完成后分批次向省公司交貨,比如,1985年的產(chǎn)品,第一批就編為501、第二批就是502……以此類推,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一般來說,批與批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港澳地區(qū),只有15家頭盤商有資格面對中國內(nèi)地從事茶葉進口貿(mào)易(頭盤商的名稱見鏈接)。香港茶商很講規(guī)矩,每一級都有規(guī)矩,大家都不會僭越。15家頭盤商,除了香港南天貿(mào)易公司,其他家都要7542、7572、7532、8663、8653等餅茶,因為南天公司是最大客戶,一方面他們包攬了所有的級外茶,另一方面,他們希望產(chǎn)品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會特別定制一系列茶品,比如8582、8592等。

云南的普洱茶去到香港,又由頭盤商分到二盤商,再由二盤商分到各個茶莊、茶店,每家就是幾件、十幾件貨而已,一年的配額茶一兩年內(nèi)基本就能消耗完。那個時候,普洱茶是很便宜的茶類之一了,香港寸土寸金的地方,香港人絕對不會進一大批茶存起來過些年慢慢賣的。頭盤商和經(jīng)銷商都不會有意識地存茶,只有到終端的茶莊、茶店就會存一部分茶,比如香港姚記的義安茶莊,會有存茶的意識,但是量也不多,每次都是幾十上百斤,比如進了一二十件,也就是存?zhèn)€三件、五件的,叫“存新賣舊”。當時,任何一個香港茶商都預料不到,如果能留到二三十年后,那些十幾塊一片的普通貨色,都能賣出天價。反向推理,那些能留到今天賣出天價的普洱茶,在當時一定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賣掉、消耗掉而留下的,而不是刻意存下的。

當普洱茶熱起來后,有年份的普洱老茶成了搶手貨,對于在云南省茶葉公司做出口工作的人來說,幾十年來過手的普洱茶難以計數(shù),但是誰也沒有有意識地留下一些茶。現(xiàn)在,他們想要老茶也只能去香港找了。有一次,昌金強找到香港南天公司周勇,要一片“紫天餅”8582,周勇表示,早就沒有了,賣完了,后來再打電話詢問,就只有樣品柜里還留著一片。

在那些年月里,正是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普洱茶今天的格局,老茶市場的話語權集中在香港、廣東地區(qū),而新茶市場的話語權在原產(chǎn)地。老茶、新茶是普洱茶長河里的兩大坐標,老茶是新茶的目標,新茶卻未必是老茶曾經(jīng)的模樣。因為他們之間并非傳承有序,他們之間橫亙著一個混沌時代,這個混沌時代是怎樣的光景呢?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撥開普洱茶包裝紙上的江湖迷霧

云南七子餅茶可追溯的歷史已百年之久,目前能聽到的“宋聘號”“楊聘號”“福元昌號”七子餅茶已可算是百年老茶了。

普洱茶作為云南大葉種茶的特有茶品被國人認識是21世紀初,在此之前,普洱茶只作為出口產(chǎn)品對特定地區(qū)供貨(香港、澳門、日本、法國等),并且限定了云南七家國營茶葉生產(chǎn)廠生產(chǎn)(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縣茶廠、瀾滄縣茶廠、景谷茶廠、景東茶廠)。普洱茶原產(chǎn)地的云南人在此之前也是缺乏對普洱茶的相關認知和了解的,省外的消費者更是知之甚少。

如今,在普洱老茶界,有一些行業(yè)用語,比如“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尖出飛”“平出飛”等等,不懂行的人聽起來像“江湖黑話”一樣。這些都是港臺茶商們早年通過“云南七子餅茶”棉紙包裝和內(nèi)飛中印刷的細微差異,以及棉紙紙張的差異歸納出來的規(guī)律,并以此作為茶餅年份鑒別的依據(jù)。按照他們的說法,對這些“行話”是這樣解釋的:

大口中/小口中:指棉紙下方的“中國土產(chǎn)畜產(chǎn)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這行字“中國”的“中”字,“口”字大一些的稱為“大口中”,“口”字小的稱為“小口中”。

大七/小七:指棉紙上方“云南七子餅”的“七”字,較為細長的稱為“小七”,較為寬扁者為“大七”。

尖出飛/平出飛:指內(nèi)飛上的“勐海茶廠出品”的“出”字,上面的“山”比下面的“山”小的稱為“尖出飛”,一樣寬的稱為“平出飛”。

……

各個時期的普洱茶包裝棉紙對比:

1、1988年下關鐵餅8663手工棉紙。

2、1988年勐海茶廠7542半手工棉紙。

3、1998年勐海茶廠7542機制棉紙。

供圖|昌金強

作為云南普洱茶二十世紀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見證人和親歷者,我想負責任地說:這些“江湖用語”基本都是沒有根據(jù)的。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普洱茶的興起之風剛剛從港臺地區(qū)吹進珠三角,當年供出口的普洱茶,無論生熟包裝紙都是一樣的,而且包裝上也沒有生產(chǎn)日期,確實很難分辨。

由于資訊不發(fā)達,資料有限,茶商們更沒有機會接觸到普洱茶的早起經(jīng)手人,所以,只能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象力歸納出了這些所謂的規(guī)律,并且不斷在市場上流傳,以訛傳訛,甚至成了真理??吹竭@些混亂的市場現(xiàn)象,作為普洱茶歷史的親歷者,我認為我有責任還原真實的歷史事實:

七十年代,勐海茶廠作為云南七子餅茶的主要生產(chǎn)廠,生產(chǎn)的品種僅有7532青餅、7542青餅、7572熟餅、7452熟餅四款,所生產(chǎn)的云南七子餅茶包裝由當時統(tǒng)管云南全省茶葉產(chǎn)、供、銷業(yè)務的中國土產(chǎn)畜產(chǎn)進出口總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設計并在昆明的“華山印刷廠”印制后發(fā)運到勐海茶廠,而印刷廠所使用的印刷設備是老式的“圓盤式”單色印刷機,每次只能印刷一種顏色,換色需再次印刷。

七子餅茶包裝由內(nèi)飛(印刷設計為:八個紅色“中”字圍成圓圈,中間是綠色“茶”字,下部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廠出品”的生產(chǎn)廠名稱)、說明書(有關七子餅茶的中、英文簡單的文字描述)、包紙(包裹餅茶的外包紙)、大票(置放與竹籮外包裝內(nèi)側的闡明品名、出口嘜號、批次、數(shù)量)。

七子餅茶包裝的內(nèi)飛、包紙都統(tǒng)一使用“中茶”注冊商標,商標為:八個紅色“中”字圍成圓圈,中間為綠色“茶”字,這是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在1951年注冊的標準圖案,要求中茶所屬的各分公司統(tǒng)一按照標準圖案使用于茶葉產(chǎn)品包裝上。

七子餅茶的外包紙使用民間手工制作的“手工紙”,其紙質(zhì)柔薄,紙面可見許多未搗細的木質(zhì)纖維不規(guī)則分布著。這種“手工紙”的制作方法是采用樹皮為原料,用漚浸或蒸煮方法是植物纖維原料分散成纖維狀,然后進行打漿,就是用人工臼搗的方法進一步使其分散為纖維,并使纖維產(chǎn)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以紙漿,接著是抄紙;

就是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后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然后是壓榨;就是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采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

最后是干燥;就是把濕紙幅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這種“手工紙”透氣性好,無工業(yè)添加劑,是包裝茶葉的最佳材料。

八十年代,由于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發(fā)酵技術日益成熟,品質(zhì)穩(wěn)定,勐海茶廠在香港南天公司的幫助下又開發(fā)出了8582青餅、8592熟餅,出口需求大幅增長,各項包裝需求量也大增,勐海茶廠生產(chǎn)供出口的普洱散茶使用的編織袋、七子餅茶使用的內(nèi)飛、說明書、包紙等,甚至供出口的紅茶木質(zhì)箱使用的膠合板等都靠省公司調(diào)撥供應,公司包裝科實在是忙得團團轉,為此,還時常出現(xiàn)包裝印制、發(fā)運不及時影響生產(chǎn)及出口交貨的情況。

1989年,云南省茶葉公司特種茶部人員合影,面前還擺著出口日本的“福祿壽禧”磚和竹筒茶。

供圖|昌金強

經(jīng)公司與勐海茶廠商議,決定將有條件實現(xiàn)就地制作的七子餅茶包裝交由勐海茶廠找勐??h印刷廠及思茅地區(qū)(現(xiàn)普洱市)印刷廠印制。

隨著造紙工業(yè)的進步,茶葉包裝紙也在改進中,出現(xiàn)了半手工的質(zhì)地較均勻的紙張(以機器代替手工臼搗紙漿),印刷廠在使用此類紙張時廢品率明顯降低,印刷質(zhì)量也相對較好,因此八十年代的茶葉包紙就有了“手工紙”和“半手工紙”混合使用的情況。

九十年代中期,“手工紙”“半手工紙”不再生產(chǎn)了,至1996年以后云南七子餅茶的包紙全部改用了“機制棉紙。”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印刷制版全是手工繪圖制版,勐海茶廠拿了七子餅茶的成品包裝給印刷廠,由制版師傅手工繪制。

在勐海、思茅這類當年條件較差的縣、區(qū)級印刷廠,不可能備有字體齊全的鉛字庫,在實際印刷中,某種字體的某些鉛字因使用頻繁后損壞了,又沒有備用的,就找了相近字體的字代替,這樣就出現(xiàn)了字體差異的情況,印刷使用的各種顏色也是人工調(diào)色,調(diào)色師傅全憑經(jīng)驗和感覺,氣候變化、光線強弱對調(diào)色影響很大,每一批次的印刷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常的,甚至沒有任何人會去關注這些差異。

勐海茶廠在包裝七子餅茶時,拿到什么就用什么,不管是昆明印制的還是勐海、思茅印刷廠印制的,包裝的細微差異與茶葉品質(zhì)無關。

而如今普洱江湖所謂的“雪印”“水藍印”“大口中”“小口中”“大七”“小七”“高腳七”“尖出飛”“平出飛”等術語其實是當年印刷差異所致,并不足以作為茶品年份的判定依據(jù),很可能同一年份或者一批茶中都有不同的包裝紙和印刷字體。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19年1月刊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