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云南普洱芭蕉收購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點點新芽都是愛 大益助力茶山鄉(xiāng)村振興加速跑

黨的十八大后,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在全國打響。歷經春秋八載,云南省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大益集團快速融入全省“一縣一業(yè)”發(fā)展中,全力助推鄉(xiāng)村振興,在示范引領、標準化建設、品牌打造等方面發(fā)揮了先導作用。

其核心企業(yè)勐海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連續(xù)榮獲勐??h社會扶貧模范、西雙版納州脫貧攻堅獎“扶貧明星企業(yè)”,大益集團創(chuàng)始人吳遠之先生榮獲云南省脫貧攻堅獎“社會扶貧模范”。

人間四月芳菲盡、茶香滿園春意濃。接下來,請大家跟著益信君一起,走進勐??h布朗族布朗山鄉(xiāng)、瀾滄縣惠民鎮(zhèn)的多個大益扶貧掛鉤點、原料收購點,感受茶香潤心田的美好生活,傾聽茶農逐年增收、因茶致富的故事。

扶貧點·曼班三隊

圓了“安居夢”,美麗家園入畫來

一幢幢干欄式房屋錯落有致;

平整的水泥路直達各家門口;

孩童赤腳和小狗在村里玩耍;

陽光下,一簇簇小花、一棵棵大樹相互成蔭……

從高處俯瞰,一副絕美的山水田園畫盡收眼底。

大益扶貧工作小組走進曼班三隊

“以前,看到陌生人進寨都會躲起來,很害怕跟外面來的人交流。聽寨子里的老人講,我們第一次從老寨搬出來后,生活節(jié)奏跟不上,大家陸續(xù)又搬回去了,前幾年才搬到現在生活的地方?!贝迕駧r恩羅說。

群山環(huán)繞、綠樹成蔭,獨具民族特色的曼班三隊寨子,好似一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曼班三隊是勐海縣布朗山鄉(xiāng)曼囡村委會的一個拉祜族寨子,距村委會10公里,全村共有18戶64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2001年至2009年,經歷了2次易地扶貧搬遷。10多年前,他們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勐??h重點幫扶的“直過民族”貧困村,封閉、落后是這里的代名詞。

曼班三隊村民進入勐海茶廠學習、參觀

2016年,在勐??h“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工作中,曼班三隊成為大益集團勐海茶廠的幫扶對象。勐海茶廠以“扶真貧、真扶貧”的實際行動,特地組建由經營班子成員組成的扶貧小組,在企村合作上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制定了“扶思想、扶技術、扶銷路、促增收”的長期有效扶貧機制。

大益為村民建蓋茶葉加工棚、加工灶,教授炒茶技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一次到曼班三隊,我們的技術人員就去教村民種茶樹。我當時跟茶農說,把茶種好了、茶園管理好了,你們每年都有茶賣給大益。大益的幫扶不是給錢,而是交給大家謀生的技能,有了這個‘金飯碗’,大伙不愁溫飽?!贝笠婕瘓F副總裁曾新生回憶。

大益技術人員現場教授曼班三隊村民知茶、識茶,幫助他們有效提高制茶水平、提升茶葉品質

曼班三隊身處著名茶區(qū)布朗山,擁有天然的有機茶園,卻因技術落后、少資金、常年與外界隔絕等原因,導致茶產量低、品質不達標、銷路受限。幫扶工作開展后,勐海茶廠正在對曼班三隊的貧困問題,積極投入人力、物力、資金、技術,制定以“產業(yè)扶貧”為突破口,幫助茶農轉變觀念增強自身“造血”能力。

改變從深入了解開始。2017年8月15日,曼班三隊22位村民走進勐海茶廠參觀學習,流水線式生產線、花園式工廠、時尚溫暖的茶庭、滋味醇厚的茶飲……讓村民大開眼界。參觀完后,村小組支部書記扎坎激動地說:“有大益的熱情幫助,我們脫貧致富的動力更足了。”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大益始終堅持依靠產業(yè)發(fā)展、技術扶貧,將“輸血式扶貧”轉變?yōu)椤霸煅椒鲐殹薄H2017、2018年,勐海茶廠連續(xù)抽調業(yè)務骨干,現場為村民開展茶樹種植、茶園管理、毛茶加工培訓10余次;主動提出為茶農捐建茶葉初制所、捐贈割草機及割草防護罩,并手把手教會他們使用技巧。此外,公司從內部調派拉祜族、哈尼族員工長期駐鄉(xiāng)指導茶農做茶,幫助曼班三隊有效提升茶葉品質成為日常工作。

曼班三隊村民在講述近年村寨的變化

以茶為媒、精準扶貧,脫貧不返貧。勐海茶廠以“公司+合作杜+茶農”的模式,長期與原料供應商、村委會簽訂干毛茶采購三方協(xié)議,要求原料供應商以市場價優(yōu)先收購貧困戶的干毛茶或鮮葉,幫助茶農穩(wěn)定銷售渠道。

“以前,寨子里炒茶,是把炒菜鍋洗干凈就炒,晾曬茶葉經常會跟衣物、蔬果等雜物一起晾曬,嚴重影響茶葉品質?,F在,大家都已經規(guī)范起來,村小組長和駐鄉(xiāng)采購員、原料供應商一起對各環(huán)節(jié)把關,原料品質逐年上升,價格也上去了?!贝笠骜v鄉(xiāng)采購員黃俊瑋介紹。

曼囡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巖尖叫說起曼班三隊近十年的變化,既感慨又欣慰

統(tǒng)計顯示,勐海茶廠毛茶原料收購區(qū)域,覆蓋云南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普洱茶主產區(qū)的16個縣,惠及勐??h內20多萬茶農。2016年至2019年,累計從貧困戶手里收購毛茶1291噸,2020年在掛鉤扶貧點舊過村委會、曼囡村委會、結良村委會,收購毛茶1062.39噸。

在國家、企業(yè)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這個住在山上、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過著刀耕火種原始部落生活的拉祜族村寨,日子越過越好。23歲的村民小組長扎培介紹,曼班三隊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26元,現在每家年收入基本在3-4萬元。

日子好了,村民的思想也越走越開放。走出深山上茶山,科學制茶、賣出好價、讓子孫后代都走出去……從“小目標”到“大未來”,曼班三隊有了明確的奮斗方向。

自1940年建成投產,勐海茶廠憑借82年的深厚積淀和經典傳承,鑄就了知名品牌“大益茶”,并多次與社會各界開展扶貧幫困、助學育才、關愛社會等公益活動,為弘揚中國茶道文化、推動云茶產業(yè)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

隨著茶園的科學化管理以及初制技術的提升,大益扶貧掛鉤點曼班三隊的原料品質越來越好

像曼班三隊一樣,在大益的帶動、幫扶之下,以茶為生、因茶致富,用產業(yè)扶貧改變命運的典型還有許多。

老熊堅守布朗山15年,最難是改變茶農的觀念

雷聲隆隆、一場午后的春雨說來就來。

“大益茶”視頻號對章家三隊原料初制所初制環(huán)節(jié)進行直播

茶芽萌發(fā)、茶園生機勃勃

透過綿密的雨霧,眺望與緬甸相鄰的布朗山,如到茶海。

獨一無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出品質好、茶氣足、香氣獨特的布朗山茶,每年吸引無數的茶商、茶人到這里選購原料。大益原料供應商熊宴宗2006年進入普洱茶行業(yè),選定這里作為根據地,十多年來一直深耕于此。

章家三隊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高品質原料

2009年,他在布朗山鄉(xiāng)勐昂村委會新南東建蓋第一個茶葉初制所,收購周邊多個村委會的鮮葉加工。多年來,在大益的帶領下,他積極與多地村委會協(xié)作,一邊為茶農解決茶葉銷路,一邊捐錢捐物幫助村民改善道路等基礎設施。

章家三隊茶農正在采摘春茶

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xiāng)村,全鄉(xiāng)種茶24萬畝,是勐海名副其實的產茶大鄉(xiāng)。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茶葉滿足生活需要,卻并未給布朗族群眾帶來增收,全鄉(xiāng)7個村委會,除班章村委會外都是貧困村。

完成初制、并通過進廠前初步審核的毛茶原料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茶農愿意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后,大益分片區(qū)對茶農進行理念、工藝、設備方面的幫扶。作為大益原料供應商,熊宴宗擔當著原料品質把關“第一責任人”,他時常跟隨大益駐鄉(xiāng)采購員進村、進戶為茶農提供技術服務。

大益在章家三隊的原料初制所,去年建成

在不斷的摸索與協(xié)作后,茶農制茶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茶葉生產技藝、產品質量、家庭收入得到了顯著提升,茶產業(yè)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產業(yè)。2019年,布朗山1011戶貧困戶靠茶葉產業(yè)全部脫貧,茶葉成了改變布朗族命運的“金葉子”。

毛茶原料在曬棚晾曬

這些年,大益不斷要求供應商,以市場價優(yōu)先收購貧困戶的茶葉。熊宴宗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他時常奔走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道路上,時不時就進村入戶給茶農做思想工作?!坝芯湓捳f得好,制約布朗族發(fā)展的除了高山,還有思想上的‘大山’,必須瞄準短板弱項精準幫扶,防止返貧?!?/p>

初制完成后,大益駐鄉(xiāng)采購員和供應商對原料品質進行審評

2021年,熊宴宗在有著“小班章”之稱的章家三隊,建蓋了一個“豪華型”原料初制所,其占地面積達7畝、曬棚面積達2000平方,生產區(qū)、生活區(qū)完全獨立。該地屬章家村委會核心位置,他和兒子一天之內就能跑完章家村委會的6個寨子,可以及時將農戶的鮮葉收購到這里,按照大益的品質標準進行初制。

原料殺青過程中熊宴宗在檢查品質

“若初制不及時,不僅影響品質,損耗還大。這個片區(qū)的茶葉品質一直都很好,有獨特的地域香,但以前路不通,極少有人來收茶?!毙苎缱诮榻B,2016年以前,章家村委會80%村民都是建黨立卡戶;近年,每個村寨陸續(xù)開始買小汽車,外出務工的人都回來做茶了。現在,在交通最為閉塞、經濟較為落后的新囡村,也開始每家每戶請工做茶。

采用電力殺青鍋,不僅節(jié)能減排、提高效率,還能有效提升原料品質

大益駐鄉(xiāng)采購員李忠桃在一旁補充到,新囡距緬甸直線距離不足兩公里,是布朗山距國境線最近的一個村寨。以前,從村委會進去16公里的路程,運氣好遇上好天氣,也得3個小時才能到?!澳沁吷礁咂露?,進寨子要穿越一段原始森林,河對面就是緬甸,很多人開玩笑說摔一跤就能出國、到緬甸去了?!?/p>

熊宴宗和大益茶道師一同審評春茶原料品質

臨近傍晚,一車車鮮葉拉進熊宴宗家的初制所,一袋袋茶葉在秤上堆成小山,村民們樂呵呵的將鮮葉進行攤晾。車間里電熱型殺青鍋、揉捻機正在不停翻轉,工人們抓緊將做好的茶葉在篾笆上攤開晾曬……

經過十多年的專業(yè)積累和學習,熊宴宗的妻子李瓊已經當地比較有名的“制茶工程師”,她家初制所每一批交到大益的原料都有她的把關。

據她介紹,通過這幾年的技術培訓、設備改進,章家村委會的茶農從賣鮮葉變成賣鮮葉和加工的毛茶相結合,價格翻了幾倍,收入也在不斷攀升。

“現在,周邊的這些寨子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曬棚、揉捻機等初制設備。今年雨水好,茶葉發(fā)得比較快的時候,他們也會采摘一部分自己做初制。”

邀同鄉(xiāng)共建“扶貧車間”,300多戶茶農跟著富起來了

從勐??h城出發(fā),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一路向北,樹蔭遮蔽了日光、濕潤的空氣清新而舒適,一樹樹大白花在山谷間若隱若現,墨綠色的芭蕉樹樹立在路邊……大約2個多小時的車程,終于抵達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鎮(zhèn)旱谷坪村邦中新寨。

大益原料供應商李壯云,曾榮獲“優(yōu)秀原料供應商”稱號

86年的漢族小伙子李壯云,皮膚曬得黝黑、腰背卻挺得筆直。他在茶葉初制車間,檢查電器設備時,發(fā)現電源指示燈還亮著,他快速切斷電源,接著又重新收整籮筐、鏟子等工具。“這兩天是鮮葉最多的時候,工人昨晚做了一晚上的茶,早上才歇下。”他略微靦腆的說到。

聽到這話,他師父忙打趣:“壯云,做事認真、有膽識。近兩年,干勁越來越足,年年都在升級設備,規(guī)模越做越大,當年的帥小伙也是個老茶人了。”

李壯云抓抓頭笑稱,自己不是個讀書的料,10多歲喜歡騎著摩托車去各村玩,看到品質好的茶就買點到街上賣,掙油錢。21歲時,開始陸續(xù)少量收周邊農戶的鮮葉,自己學著初制。如今,他已是旱谷坪村有名的制茶大戶,初制所面積達1700多平方,周邊有7個村、300多戶茶農全年的鮮葉、毛茶都是交到他的初制所。

2019年,他成立了合作社,吸引10多位30到45歲年輕合伙人,入社一起做茶。2021年,瀾滄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他的初制所掛牌“就業(yè)扶貧車間”,為他提供資金扶持,希望他越做越強,帶領更多的茶農增收致富。

李壯云辛勤耕耘,帶領茶農共同致富、打造扶貧就業(yè)車間

說起李壯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不得不先說說它的師父王有忠?,F年54歲,2005年開始做茶,2006年成為大益原料供應商。當普洱茶市場處于低迷期,很多茶農只能等著外地茶商進村收茶、看茶給價時,他仍然不愁銷路,更不用愁賣了茶拿不到錢。

“當時,雖然行情不好,但勐海茶廠每年還是在堅持收原料。我隔2、3天就要開著車去交原料,每次都能很快就拿到貨款,不欠茶農1分錢,這讓很多人非常羨慕??!”王有忠回憶。

“是我?guī)煾笌疫M入大益的,他幫我聯(lián)系了采購員,開了試賣的入庫申報單,我就把茶葉拉到勐海茶廠現場驗收。能過關進庫,就說明以后的銷路不用愁了,過不了關我可能也沒法干到現在?!苯?0年過去,說起2013年第一次到勐海茶廠賣原料,他仍然記得,當初面對嚴苛的驗收程序、鐵面無私的審評員時,內心的緊張與忐忑。

惠民是普洱“綠三角”旅游區(qū)的南大門,旱谷坪村距離村委會駐地7公里,國道219線從寨邊穿過,是瀾滄過往西雙版納、景邁山古茶林等著名旅游地的必經之路。生活在這里的人,世代以茶為生,每家每戶都有滿山翠綠的茶園。

李壯云和合作伙伴一起品茶、交流茶道文化知識

惠民鎮(zhèn)付臘村前村委會主任劉建紅介紹,2007年以前,因交通不便、無銷路、價格低、收益少等因素,村寨里很多人放棄了茶,轉為以種植玉米、水稻,維持生活,每家年均收入2000、3000元?,F在,整個旱谷坪村,3400多戶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茶,家庭年均收入翻了10幾倍,這些初制所建起來以后,幫助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yè)崗位。

2007年到2013年,市場低迷、行情不穩(wěn),賣了茶拿不到錢是常事?!耙郧?,我收了農戶的茶,經常都是賒賬,回款快的時候1星期、慢的時候1個月,才能給他們結賬?,F在,很多茶農賣了茶,拿錢也不著急,都是我們催著他們來結算?!备蚁?、敢干、不怕吃苦的李壯云,說起當年的窘境,感慨萬分。

第一次到勐海茶廠賣茶,李壯云是開著拖拉機去,路不好走,一趟要8個小時,一來一回要2天時間。正式與大益合作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好,還帶動周邊的村寨將茶發(fā)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產業(yè)。

李壯云家近年蓋的新房

2014年,他買了第一輛小貨車,運輸茶葉更為方便;2016年,他和村里很多人一樣,用國家補貼的4萬塊,加上多年的積蓄,蓋起三層高的樓房,為一家人改善了生活。今年,他還打算,再擴大曬棚面積,讓原料品質更上一層樓……

從一躍千年的曼班三隊;

到扎根布朗山,15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做茶的熊宴宗一家;

再到敢想、敢試、有擔當的85后年輕小伙李壯云。

三個故事,都在講述著,茶葉這片古老神奇的樹葉,已經越來越明顯的改變了云南偏遠山區(qū)眾多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

近年,大益集團以“讓天下人共享一杯好茶的美好時光”為發(fā)展愿景,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茶產品、茶生活服務的同時,站在脫貧攻堅、共同富裕的主線上,展現出新的活力。

相信在“益家人”的帶領之下,在小康路上追求美好生活的茶農將更有奔頭!

來源:云南網 記者 彭錫,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趙萬縣:發(fā)展茶葉產業(yè) 引領群眾增收致富

趙萬縣,男,瑤族,1974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初中學歷,現任牛滾塘村委會高城寨村小組黨支部書記、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曾獲營盤鄉(xiāng)“優(yōu)秀共產黨員”“縣級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家境清貧的趙萬縣自幼孝親愛友、勤勞好學,1990年初中畢業(yè)后就回鄉(xiāng)幫父母耕田、放牛,長年勞作在田間地頭。然而年復一年的辛勤努力,并沒有換來家境的絲毫改變。2007年,生性敢闖的趙萬縣不甘現狀,受到其在西雙版納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的親戚朋友的影響和啟發(fā),萌生了茶葉種植、茶葉加工銷售的念頭。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茶葉事業(yè)”中,跑遍了營盤鄉(xiāng)的每一塊茶地,遍訪了周邊縣鄉(xiāng)的茶葉師傅和茶農,自身也嘗試從事茶葉種植加工及銷售,掙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初次在茶葉種植和茶葉加工銷售上嘗到了甜頭后,2009年8月,從小立志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趙萬縣積極向組織靠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通過努力,當選為牛滾塘村委會高城寨村小組黨支部書記。作為黨支部書記的趙萬縣勇于擔當,先后帶領牛滾塘村委會黨員1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70人,于2019年5月6日成立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同時出任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通過兩年的發(fā)展,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逐顯成效,村民們有了盼頭,專業(yè)合作社充滿了活力。

在茶葉收購過程中,趙萬縣同志的宗旨是“來茶不拒”,只要愿意交茶給他加工的茶農他都做到全部收購,并且都是現金收購,從不欠茶農一分收購款。在遇到年紀較大、家庭情況較差的茶農,趙萬縣更是按照高于市場的收購價進行收購,在收購過程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鼓勵及資助家庭情況較差的茶農,趙萬縣同志在周邊村寨茶農中的口碑一直非常好。合作社剛起步時,資金短缺,人才匱乏、設備破舊、運輸落后等諸多困難壓在了他一個人的肩上,但他沒有氣餒,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剛強、更加堅定。他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爭取銀行貸款,向親朋好友借款,晝夜四處籌款,想方設法渡過難關。其間,趙萬縣發(fā)揚螞蟻啃硬骨頭的精神,帶領村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得以蓬勃發(fā)展。

為了讓合作社的產品能達到綠色有機茶的標準,趙萬縣逐步加大茶葉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推廣,在茶葉基地杜絕使用農藥和化肥,嚴格執(zhí)行茶葉質量控制技術規(guī)范操作流程。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的基礎上,勞動力方面也吸引了附近村委會的更多農戶參與進來。他多次帶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骨干、技術員到西雙版納、普洱、元陽等茶葉種植基地學習茶葉種植加工技術。2017年,他在牛滾塘村委會高成寨村小組建立了白苦茶種植示范基地,以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為龍頭,帶動營盤鄉(xiāng)各族群眾種植白苦茶。2019年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共發(fā)放白苦茶苗16.74萬余株,推廣種植白苦茶1116畝,涉及牛滾塘、魚塘、羅戈塘三個村委會,受益建檔立卡戶310戶1458人;2020年推廣種植白苦茶2901畝。截至2021年3月,營盤鄉(xiāng)種植白苦茶面積達5000余畝。涉及牛滾塘、魚塘、羅戈塘、東瓜林、芭蕉河、老街等6個村委會。目前,全鄉(xiāng)種植白苦茶農戶達1058戶4824人。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與種植農戶簽訂白苦茶收購保底協(xié)議,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回購茶葉(鮮葉),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2019年至2020年每年的毛收入均超過100萬元。隨著茶葉產量的逐年遞增,種植戶收入有望快速增長。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帶領營盤鄉(xiāng)農戶發(fā)展白苦茶產業(yè),積極帶動全鄉(xiāng)茶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

趙萬縣同志始終堅信,嚴于律己才能明確前行方向,涵養(yǎng)人格才能不斷行穩(wěn)致遠。身為牛滾塘村委會高城寨村小組黨支部書記的趙萬縣同志遇到任何困難總是挺在最前面,召集大家出謀劃策,共同克服前進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當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他更多的是想到群眾的利益,想到的是要把白苦茶的種植規(guī)模做大,把茶葉的品質搞上去,打出綠色、生態(tài)、有機的品牌,想到的是完善牛滾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各項規(guī)章制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壁w萬縣同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踐。

(金平縣總工會)

來源: 云南網-金平縣融媒體中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老烏山 會跳舞的古茶樹

車子順著盤山公路穿出了云海,我們在路邊的制高點停下,遠山和芭蕉樹相得益彰,村莊在流動的云海間?!吧饺绻麤]有云,如同人沒有眼睛,失去了靈性?!鄙钜詾槿?,沒想到茶樹的生長地是如此的優(yōu)美,難怪造就了它們獨特而迷人的韻味。

迎春 茶樹“笑”

“來,你要點點頭,張張嘴,卡就打上了?!边@是在迎春生態(tài)古茶廠門口見到的情形,一排排村民身穿白色的大褂,時間在兩點一刻他們將要到廠房里學習茶類的分級、炒茶等工藝,在此之前,為了方便管理,迎春茶廠董事長何云春要讓村民們打卡學習,朝九晚六,跟上班的時間差不多。

在何云春的記憶里,家里祖祖輩輩一直種茶。老烏山地處無量山脈中段,橫跨按板鎮(zhèn)及周邊十多個鄉(xiāng)鎮(zhèn),綿延數十里。這里森里植被茂密,多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土壤含有多種礦物質,優(yōu)越的氣候,生態(tài)和地質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羅家村是彝族聚集區(qū),彝族種茶歷史悠久。

1993年,初中畢業(yè)的何云春選擇外出打工,因為勤懇好學,師傅教授了他一身制茶和管理茶的本領,也使得他在當地發(fā)展成為龍頭企業(yè)。

2005年,何云春承包了老烏山上400多畝古茶樹,并成立了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在老烏山,采茶的不只是年輕人,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比比皆是,當地人都親切地稱呼他們?yōu)椤傲柌筷牎薄?/p>

2008年,何云春成立鎮(zhèn)沅羅家迎春生態(tài)古茶廠,它是由云南迎春生態(tài)古茶初制所逐漸組建而成的。從2008年到現在,羅家村迎春生態(tài)古茶不斷發(fā)展,現已擁有2000多畝茶園,其中有機認證的800畝,有機轉換的有1200畝,平均年產量70多噸,工廠也不再局限于父輩們的只供原料,而是以種茶、采茶、制茶銷售為一體,將老烏山的優(yōu)質茶葉制作成高品質的生態(tài)茶。

古樹每年發(fā)芽四次,但羅家迎春生態(tài)古茶廠的茶樹每年只在春秋兩季采摘,其余兩次的成熟期,他們都用來培訓。因為茶樹不采不發(fā),茶樹養(yǎng)得好,產量自然提高,一方面既保證了產量,又通過養(yǎng)護措施,保證了茶樹的生機,這種兼顧產量與養(yǎng)護茶樹的獨特采養(yǎng)方式,是迎春古茶廠一直所采用的,這也是他們的生態(tài)茶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的茶樹都能生產出生態(tài)古茶,它有國家的標準。為了帶動創(chuàng)業(yè),何云春成立了誠信聯(lián)盟,只要達到誠信聯(lián)盟規(guī)定標準的,都可以進入到聯(lián)盟里。

在誠信聯(lián)盟里,他們有統(tǒng)一的品牌,統(tǒng)一的質量和統(tǒng)一的老烏山古茶標準,很好地解決了當地農民的銷售問題。

何云春總是以“我們”相稱,在他看來,他自己建立的生態(tài)古茶廠就是一個大平臺,大家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自己。

創(chuàng)業(yè)之初,何云春面臨著不少困難,資金、技術、管理……正是因為有了誠信聯(lián)盟,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勵,他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如今,這里的茶已經形成了產業(yè)化發(fā)展,促進了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也帶動了茶文化的興起。

老烏山 無量傳奇

櫻花開了,感受中國最早的春天。在茶山這幾天,都能看到沿路盛開的野櫻花。地處無量山脈中段的老烏山,形似葉,古屬“銀生城”。橫跨鎮(zhèn)沅縣振太鎮(zhèn)、按板鎮(zhèn)、勐大鎮(zhèn),景谷縣小景谷鄉(xiāng)、鳳山鄉(xiāng)等,綿延數十公里。這里群山綿亙,蜿蜒起伏,重巒疊翠;這里峽谷深切,懸崖陡壁,奇險壯觀;這里湖光水色,溪壑縈紆,碧水深潭;這里村落古舊,民風淳樸,茶葉飄香;這里草木蔥蘢,群山被郁郁蔥蔥的森林覆蓋,被稱為“天然氧吧”。

相傳,很久以前,老烏山上茶樹成林,每到春茶采摘季節(jié),家家戶戶采茶忙,有不少姑娘和小伙子進山采茶、制茶,還有外地茶商、馬幫進山收購茶葉,老烏山一度熱鬧歡騰,盛極一時。茶農有了錢,生活才有滋味,他們希望有神靈保佑,讓茶葉年年豐收,日子越過越好。于是茶農根據自己的愿望將那棵大茶樹視為神樹。在茶王樹下供著有六雙手的石雕茶神,從此大茶樹寄托著茶農的希望,成了茶神的化身,每年四月十六日定為茶神節(jié)。至今還有振太、按板鎮(zhèn)老人記得小時候跟著祖輩們趕著騾馬到老烏山過茶神節(jié)的情景。

老烏山是大山中的小山,隨著人們對茶文化認識的提高,認為老烏山茶區(qū)的規(guī)劃應遵循自然、尊重歷史,突破行政區(qū)概念,打造有影響力的大茶區(qū)。它的范圍應包括,鎮(zhèn)沅振太、勐大、按板、景谷鳳山、小景谷。它們地處一山,習相近、性相沿、文相通、史相連,同屬一宗,老烏山遍地是茶。

老烏山有一棵一千多年的古茶樹依舊健壯,根徑125厘米,樹高10米。屬于栽培型紅芽茶類云南大葉茶種,早年因樹高難采曾被砍去一截。該茶樹是目前縣境內已發(fā)現最大一棵栽培型古茶樹。當地人視為茶神樹,每年都要祭拜茶神樹。這棵老茶年產鮮葉300斤左右,依舊茂盛。因品質好,當地茶農普遍引種。這里地質多為“丹霞地貌”,地方俗稱“豬肝石”地貌,文人雅士形容為“霞谷丹心”。地表雖被開采,但深層爛石密布,茶樹根深體壯,能吸能藏,并在長期的生長中融為一體,順勢而發(fā)。所制茶風巖韻、老樅幽香、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湯、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為甘爽,淡沖更佳、冷湯尤優(yōu)。被茶界稱之為“老烏山之巔”。

“會跳舞”的古茶樹

站在老烏山政宏專業(yè)合作社魏啟榮家的茶田上,空氣中飄來了濃濃的茶蜜香。風吹過,茶樹隨著風的節(jié)奏在擺動。

“冬季是養(yǎng)護茶葉的關鍵,春茶好不好,冬天的管理尤為重要。”魏啟榮是何云春的徒弟,也是何云春覺得最有悟性的弟子。在他現代化的廠房里,滿滿的感受到了新一代做茶人的“新思維”。他們不再局限于做原料毛茶,而是在精加工的過程中注入了做品牌的概念。

老烏山古茶山,有一種奇葩的古茶樹,當地人稱之為“會跳舞的古茶樹”。此種古茶樹其枝條如柳條般纖細,可隨風而舞,宛若眾仙子聚于云霧之中翩躚起舞,因其形像辮,枝似藤,韻如柳,被當地人冠以“辮子茶”“藤子茶”“柳條茶”等稱謂,業(yè)界時髦叫法稱為“藤條茶”。

藤條茶是鎮(zhèn)沅打筍山和老烏山一帶特有的品種,是根據當時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不同而形成的變異型的種類,是介于大葉種和小葉種之間的一種中葉品種,要上百年的老古樹茶才有此“嬌顏”。

當地茶文化學者李琨說,年歲越高的“藤條茶”,其藤條越長越彎,越長越細,“跳起舞來”煞是好看。而用這種古樹藤條茶做出來的茶葉顏色銀亮,入口醇和柔滑,香氣高揚,深受茶人喜愛。

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普洱古樹茶熱在市場上掀起的熱潮后,老烏山古茶山的“藤條茶”因茶葉的品質上佳,也逐漸被茶商茶客所追捧。

老烏山自古產茶,歷來是普洱茶生產地的重地。據相關考證,當地從唐朝便開始人工栽培茶葉,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茶樹資源的豐富,面積僅次于景邁山,從野生型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為茶樹類型不同時代的活標本群落,也是鎮(zhèn)沅八大古茶山中古茶樹群落分布最多,且擁有全球最大的藤條茶區(qū)的茶山,被業(yè)界稱為“一座活的古茶樹博物館”。

據2006年普查統(tǒng)計,老烏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畝、百年以上的古茶園2870畝;茶園呈塊狀分布,大多藏匿于無量山中與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園在村寨邊,以糧間種,管理一般,樹勢較強,品質優(yōu)良,主產曬青茶。主要分布在鎮(zhèn)沅縣按板鎮(zhèn)的文立、羅家、那布村以及振太鄉(xiāng)的部分村。

以老烏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條索肥壯、芽頭肥大,湯色黃亮,苦底較重,回甘快,湯質飽滿,香高馥郁,葉底黃,山野之氣強烈。

做品牌,一定要走出去

無論是何云春還是魏啟榮,采訪過程中,他們反復說到的是“品牌思維”。

企業(yè)要發(fā)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建立一個品牌很容易,但是要鞏固一個品牌是艱辛的。何云春始終相信,誠信是根本,質量是保證,從他做的誠信聯(lián)盟開始,誠信和質量就一直是他最看重的,誠信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決定了企業(yè)市場發(fā)展和開拓,品牌要占領市場,就要用誠信說話,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既要誠信做人,也要誠信做茶,做有品質的茶。從茶園的種植到加工,再到制作、晾曬、包裝和產出,他們都嚴格把控,層層把關,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在談到未來茶廠的發(fā)展時,何云春告訴我們,如今針對自身的短板,正在互聯(lián)網+方面努力,希望借助第三平臺的力量來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線上和線下的兩種銷售模式。

老烏山海拔較高,交通不便,何云春仍然記得最初的茶葉外銷大都依賴于人挑馬馱,條件較好的用拖拉機運輸。2015年以后,這里的交通得到了改善,政府的“村村通”工程惠及各個村。迎春生態(tài)古茶上的茶葉外銷變得更加便利,每次郵政局都會派專車到茶廠門口裝車,真正實現了上門服務。

隨著生態(tài)茶銷往全國各地,生態(tài)茶文化也開始遍地開花,何云春希望通過誠信聯(lián)盟的努力,推動茶廠不斷發(fā)展壯大,讓更多的人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也為當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貢獻一份力量。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0年12月刊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