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用茶名取微信名

找到約52條結(jié)果 (用時 0.013 秒)

彩農(nóng)茶:《茶疏》(全文)

  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號南華,明朝錢塘人。清歷鶚《東城雜記》載:“許次紓……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飲……所著詩文甚富,有《小品室》、《蕩櫛齋》二集,今失傳。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jīng)》相表里?!痹S次紓嗜茶之品鑒,并得吳興姚紹憲指授,故深得茶理。該書撰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

  引題【許然明茶疏序】


  陸羽品茶,以吾鄉(xiāng)顧渚所產(chǎn)為冠,而明月峽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園其中,歲取茶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詣。武林許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駕造余齋頭,汲金沙玉竇二泉,細啜而探討品騭之。余罄生平習(xí)試自秘之訣,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歸而著《茶疏》一帙,余未之知也。然明化三年所矣,余每持茗碗,不能無期牙之感。丁未春,許才甫攜然明《茶疏》見示,且征于夢。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獨以清事托之故人,豈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經(jīng)》不朽與。昔鞏民陶瓷,肖鴻漸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讀其書者,并挹其豐神可也。


  萬歷丁未春日,吳興友弟姚紹憲識明月峽中。

  【小引】


  吾邑許然明,擅聲詞場舊矣,余與然明游龍泓,假宿僧舍者浹旬。日品茶嘗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爐沸聲,時與空山松濤響答,致足樂也。然明喟然日,阮嗣宗以步兵廚貯酒三百斛,求為步兵校尉,余當(dāng)削發(fā)為龍泓僧人矣。嗣此經(jīng)年,然明以所著《茶疏》視余,余讀一過,香生齒頰,宛然龍泓品茶嘗水之致也。余謂然明日,鴻漸《茶經(jīng)》,寥寥千古,此流堪為鴻漸益友,吾文詞則在漢魏間,鴻漸當(dāng)北面矣。然明日,聊以志吾嗜痂之癖,寧欲為鴻漸功匠也。越十年,而然明修文地下,余慨其著述零落,不勝人琴亡俱之感。一夕夢然明謂余日,欲以《茶疏》災(zāi)木,業(yè)以累子。余遂然覺而思龍泓品茶嘗水時,遂絕千古,山陽在念,淚淫淫濕枕席也。夫然明著述富矣,《茶疏》其九鼎一臠耳,何獨以此見夢。豈然明生平所癖,精爽成厲,又以余為自味也,遂從九京相托耶?因授剞劂以謝然明,其所撰有《小品室》、《蕩櫛齋》集,友人若貞父諸君方謀鋟之。


  丁未夏日社弟許世奇才甫撰。

  【正文】


  產(chǎn)茶


  天下名山,必產(chǎn)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chǎn)霍山縣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陜?nèi)私杂弥D戏街^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共寶愛。顧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yè)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茶亦二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近日所尚者,為長興之羅齊,疑即古人顧渚紫筍也。介于山中謂之岕,羅氏隱焉故名羅。然岕故有數(shù)處,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峽,厥有佳茗,是名上乘。要之,采之以時,制之盡法,無不佳者。其韻致清遠,滋味甘香,清肺除煩,足稱仙品。此自一種也。若在顧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與岕別矣。若歙之松羅,吳之虎丘.錢唐之龍井,香氣濃郁,并可雁行與岕頡頏。往郭次甫亟稱黃山,黃山亦在歙中,然去羅遠甚。往時士人皆貴天池。天池產(chǎn)者,飲之略多,令人脹滿。自余始下其品,向多非之。近來賞音者,始信余言矣。浙之產(chǎn).又曰天臺之雁宕,括蒼之大盤.東陽之全華.紹興之日鑄,皆與武夷相為伯仲。然雖有名茶,當(dāng)曉藏制。制造不精,收藏?zé)o法,一行出山,香味色俱減。錢塘諸山,產(chǎn)茶甚多。南山盡佳,北山稍劣。北山勤于用糞,茶雖易茁,氣韻反薄。往時頗稱睦之鳩坑,四明之朱溪,今皆不得人品。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亞匹。惜多焦枯,令人意盡。楚之產(chǎn)曰寶慶,滇之產(chǎn)曰五華,此皆表表有名,猶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產(chǎn),當(dāng)不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論。


  今古制法


  古人制茶,尚龍團鳳餅,雜以香藥。蔡君謨諸公,皆精于茶理。居恒斗茶,亦僅取上方珍品碾之,未聞新制。若漕司所進第一綱,名北苑試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銙之直至四十萬錢,僅供數(shù)盂之啜,何其貴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奪其氣,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時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蘊真味。


  采摘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時不蒸,雖稍長大,故是嫩枝柔叫也。杭俗喜干盂中撮點.故貴極細。理煩散郁,未可遽非。吳淞人極貴吾鄉(xiāng)龍井,肯以重價購雨前細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芥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夏,此又不當(dāng)以太遲病之。往日無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澀苦,止堪作下食,且傷秋摘,佳產(chǎn)戒之。


  炒茶


  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fā)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于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fù)有香。尤忌脂膩,害甚于鐵,須豫取一鐺,專用炊飯,無得別作他用。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桿葉。桿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nèi),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zhuǎn),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fā),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人罐收藏。人力若多,數(shù)鐺數(shù)籠。人力即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濕不可相混,混則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火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消息,最難最難。


  岕中制法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亦不能使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極細炒芥,乃采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愛惜茶,決不忍乘嫩摘采,以傷樹本。余意他山所產(chǎn),亦稍遲采之,待其長大,如芥中之法蒸之,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


  收藏


  收藏宜用瓷甕,大容一二十斤,四圍厚箬,中則貯茶,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茶須筑實,仍用厚箬填緊甕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紙包之,以苧麻緊扎,壓以大新磚,勿令微風(fēng)得人,可以接新。


  置頓


  茶惡濕而喜燥,畏寒而喜溫,忌蒸郁而喜清涼,置頓之所,須在時時坐臥之處。逼近人氣,則常溫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則燥,土室則蒸。又要透風(fēng),勿置幽隱。幽隱之處,尤易蒸濕,兼恐有失點檢。其閣庋之方,宜磚底數(shù)層,四圍磚砌。形若火爐,愈大愈善,勿近土墻。頓甕其上,隨時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甕傍。半尺以外,仍隨時取灰火簇之,令裹灰常燥,一以避風(fēng),一以避濕。卻忌火氣人甕,則能黃茶。世人多用竹器貯茶,雖復(fù)多用箬護,然箬性峭勁,不甚伏帖,最難緊實,能無滲罅!風(fēng)濕易侵,多故無益也。且不堪地爐中頓,萬萬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籠中,用火即黃,除火即潤。忌之忌之!


  取用


  茶之所忌,上條備矣。然則陰雨之日,豈宜擅開。如欲取用,必候天氣晴明,融和高朗,然后開缶,庶無風(fēng)侵。先用熱水濯手,麻*拭燥。缶口內(nèi)箬,別置燥處。另取小罌貯所取茶,量日幾何,以十日為限。去茶盈寸,則以寸箬補之,仍須碎剪。茶日漸少,箬日漸多,此其節(jié)也。焙燥筑實,包扎如前。


  包裹


  茶性畏紙,紙于水中成,受水氣多也。紙裹一夕,隨紙作氣盡矣。雖火中焙出,少頃即潤。雁宕諸山,首坐此病。每以紙?zhí)倪h,安得復(fù)佳。


  日用頓置


  日用所需,貯小罌中,箬包苧扎,亦勿見風(fēng)。宜即置之案頭,勿頓巾箱書簏,尤忌與食器同處。并香藥則染香藥,并海味則染海味,其他以類而推。不過一夕,黃矣變矣。


  擇水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為第一泉,第二或曰廬山康王谷,第一廬山,余未之到,金山頂上井,亦恐非中泠古泉。陵谷變遷,已當(dāng)湮沒。不然,何其漓薄不堪酌也。今時品水,必首惠泉,甘鮮膏腴,致足貴也。往三渡黃河,始憂其濁,舟人以法澄過,飲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也。澄之既凈,香味自發(fā)。余嘗言有名山則有佳茶,茲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論,恐非臆說。余所經(jīng)行,吾兩浙、兩都、齊魯、楚粵、豫章、滇、黔,皆嘗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發(fā)源長遠,而潭*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河溪澗之水,遇澄潭大澤,味咸甘冽。唯波濤湍急,瀑布飛泉,或舟楫多處,則苦濁不堪。蓋云傷勞,豈其恒性。凡春夏水長則減,秋冬水落則美。


  貯水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豈易得。理宜多汲,貯大甕中,但忌新器,為其火氣未退,易于敗水,亦易生蟲。久用則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貯水,其害滋甚,挈瓶為佳耳。貯水甕口,厚箬泥固,用時旋開,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


  舀水


  舀水必用瓷甌。輕輕出甕,緩傾銚中。勿令淋漓甕內(nèi),致敗水味,切須記之。


  煮水器


  金乃水母,錫備柔剛,味不咸澀,作銚最良。銚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氣,沸速則鮮嫩風(fēng)逸,沸遲則老熟昏鈍,兼有湯氣。慎之慎之。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


  火候


  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尚有余煙,煙氣人湯,湯必?zé)o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焰,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既紅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過之湯,寧棄而再烹。


  烹點


  未曾汲水,先備茶具。必潔必燥,開口以待。蓋或仰放,或置瓷盂,勿竟覆之。案上漆氣食氣,皆能敗茶。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叢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nèi),重投壺內(nèi),用以動蕩香韻,兼魚不沉滯。更三呼吸頃,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闪钏?,吟壇發(fā)其逸思,談席滌其玄衿。


  秤量


  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減。


  湯候


  水一人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少后,水有微濤,是為當(dāng)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甌注


  茶甌古取建窯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兼貴于小。定窯最貴,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窯,近日仿造,間亦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揀圓整。勿用*窳。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上品真錫,力大不減,慎勿雜以黑鉛。雖可清水,卻能奪味。其次內(nèi)外有油瓷壺亦可,必如柴、汝、宣、成之類,然后為佳。然滾水驟澆,舊瓷易裂,可惜也。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顧燒時必須火力極足,方可出窯。然火候少過,壺又多碎壞者,以是益加貴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氣滿鼻,不中用也。較之錫器,尚減三分。砂性微滲,又不用油,香不竄發(fā),易冷易餿,僅堪供玩耳。其余細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質(zhì)惡制劣,尤有土氣,絕能敗味,勿用勿用。


  蕩滌


  湯銚甌注,最宜燥潔。每日晨興,必以沸湯蕩滌,用極熟黃麻巾蛻向內(nèi)拭干,以竹編架,覆而庋之燥處,烹時隨意取用。修事既畢,湯銚拭去余瀝,仍覆原處。每注茶甫盡,隨以竹筋盡去殘葉,以需次用。甌中殘瀋,必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奪香敗味。人必一杯,傳遞,再巡之后,清水滌之為佳。


  飲啜


  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則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開之大以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已終,寧使余芬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后供啜漱之用,未遂棄之可也。若巨器屢巡,滿中瀉飲,待停少溫,或求濃苦,何異農(nóng)匠作勞。但需涓滴,何論品嘗,何知風(fēng)味乎。


  論客


  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乍。惟素心同調(diào),彼此暢適,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點湯。量客多少,為役之煩簡。三人以下,止熱一爐,如五六人,便當(dāng)兩鼎爐,用一童,湯方調(diào)適。若還兼作,恐有參差。客若眾多,姑且罷火,不妨中茶投果,出自內(nèi)局。


  茶所


  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騰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綐懸之,見用之時,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蓋,毋受塵污,使損水力。炭宜遠置,勿令近爐,尤宜多辦宿干易熾。爐少去壁,灰宜頻掃。總之以慎火防熱,此為最急。


  洗茶


  岕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隨雨輒下,即著于葉中。烹時不洗去沙土,最能敗茶。必先盥手令潔,次用半沸水,扇揚稍和,洗之。水不沸,則水氣不盡,反能敗茶。毋得過勞以損其力。沙土既去,急于手中擠令極干,另以深口瓷合貯之,抖散待用。洗必躬親,非可攝代。凡湯之冷熱,茶之燥濕,緩急之節(jié),頓置之宜,以意消息,他人未必解事。


  童子


  煎茶燒香,總是清事,不妨躬自執(zhí)勞。然對客談諧,豈能親蒞,宜教兩童司之。器必晨滌,手令時盥,爪可凈剔,火宜常宿,量宜飲之時,為舉火之候。又當(dāng)先白主人,然后修事。酌過數(shù)行,亦宜少輟。果餌間供,別進濃瀋,不妨中品充之。蓋食飲相須,不可偏廢,甘釀雜陳,又誰能鑒賞也。舉酒命觴,理宜停罷,或鼻中出火,耳后生風(fēng),亦宜以甘露澆之。各取大盂,撮點雨前細玉,正自不俗。


  飲時


  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聞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


  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凈幾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


  訪友初歸風(fēng)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zé)鳥


  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


  宜輟


  作字觀劇發(fā)書柬大雨雪長筵大席翻閱卷帙人事忙迫及與上宜飲時相反事


  不宜用


  惡水敝器銅匙銅銚木桶柴薪麩炭粗童惡婢


  不潔巾蛻各色果實香藥


  不宜近


  陰室廚房市喧小兒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熱齋舍


  良友


  清風(fēng)明月紙帳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樹


  出游


  士人登山臨水,必命壺觴。乃茗碗薰?fàn)t,置而不問,是徒游于豪舉,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裝,備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異室。茶罌一,注二,銚一,小甌四,洗一,瓷合一,銅爐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奩小爐香囊七*,此為半肩。薄甕貯水三十斤,為半肩足矣。


  權(quán)宜


  出游遠地,茶不可少??值禺a(chǎn)不佳,而人鮮好事,不得不隨身自將。瓦器重難,又不得不寄貯竹菩。茶甫出甕,焙之。竹器曬干,以箬厚貼,實茶其中。所到之處,即先焙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貯之瓶中。雖風(fēng)味不無少減而氣力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車馬修途,仍用瓦缶,毋得但利輕赍,致?lián)p靈質(zhì)。


  虎林水


  杭兩山之水,以虎跑泉為上。芳冽甘腴,極可貴重,佳者乃在香積廚中上泉,故有土氣,人不能辨。其次若龍井、珍珠、錫杖、韜光、悠淙、靈峰,皆有佳泉,堪供汲煮。及諸山溪澗澄流,并可斟酌,獨水樂一洞,跌蕩過勞,味遂漓薄。玉泉往時頗佳,近以紙局壞之矣。


  宜節(jié)


  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常飲則心肺涪涼,煩郁頓釋。多飲則微傷僻腎,或泄或寒。蓋脾土原潤,腎又水鄉(xiāng),宜燥宜溫,多或非利也。古人飲水飲湯,后人始易以茶,即飲湯之意。但令色香味備,意已獨至,何必過多,反失清洌乎。且茶葉過多,亦損脾腎,與過飲同病。俗人知戒多飲,而不知慎多費,余故備論之。


  辨訛


  古人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山也,往常產(chǎn),今不復(fù)有。即有之,彼中夷人專之,不復(fù)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來自山東者,乃蒙陰山石苔,全無茶氣,但微甜耳,妄謂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為茶乎?


  考本


  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jié)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南中夷人定親,必不可無,但有多寡。禮失而求諸野,今求之夷矣。


  余齋居無事,頗有鴻漸之癖。又桑苧翁所至,必以筆床茶灶自隨,而友人有同好者,數(shù)謂余宜有論著,以備一家,貽之好事,故次而論之。倘有同心,尚箴余之闕,葺而補之,用告成書,甚所望也。次紓再識。


關(guān)于大力弘揚祖國傳統(tǒng)茶德的建議

  作者:程良斌

  【關(guān)鍵詞】弘揚傳統(tǒng),茶德建議

  【摘要】茶是有德之物,茶人歷來重視自身品德修養(yǎng),茶飲全過程也倡導(dǎo)社會公德,從而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chǔ),本文回顧了傳統(tǒng)茶德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傳播,特再建議大力弘揚法門寺唐代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座談會上提出的“和敬廉健”四字傳統(tǒng)茶德,即:“以和為貴,和氣待人;客來敬茶,敬愛為人;廉潔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長壽?!币源龠M兩個文明建設(shè)、為建立和諧社會、推進世界和平、人民身心健康服務(wù)。

  1993年9月下旬,法門寺唐代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座談會上,提出了“為了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重現(xiàn)我們偉大祖國和民族的漢唐雄風(fēng)”,建議“在法門寺博物館按歷史原貌再現(xiàn)唐代皇宮茶道的盛況,使我們領(lǐng)略大唐盛世最高層次的茶文化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凝聚力,推進四化建設(shè),推進世界和平”。會議認(rèn)為“和”“敬”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茶德的基調(diào)與精華?!翱蛠砭床琛笔侵腥A民族文明的禮儀,它顯示了中華民族純樸、謙和的品德。筆者在會上發(fā)表了《復(fù)興茶道弘揚茶德發(fā)展中華茶文化》一文(1),認(rèn)為法門寺復(fù)興茶道,其茶道精神,即中國茶德,既要繼承發(fā)揚中華茶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服務(wù)于當(dāng)前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建設(shè)。倡導(dǎo)"和敬廉?。鹘y(tǒng)茶德,即:“以和為貴,和氣待人;客來敬茶,敬愛為人;廉潔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長壽。”20多年來,和敬廉健傳統(tǒng)茶德已隨著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深入人心,博得更多的茶文化愛好者和廣泛飲茶人更大的關(guān)注,不論內(nèi)政、外交及民間,都十分重視茶文化的傳播,并隨著一帶一路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再提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茶德的建議。

  一、茶德形成的歷史背景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藝、茶儀、茶道、茶文化的發(fā)祥地。傳統(tǒng)茶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

  早在三國時,茶已登上帝王酒宴,吳主孫皓允許大臣以茶代酒,作為以茶養(yǎng)廉對付奢靡之風(fēng)的重要手段。兩晉南北朝時期,茶對精神的重要作用開始進入儒、道、佛的精神活動范圍。唐代,飲茶不僅在佛教寺院中廣泛流行,科舉考試用茶,詩人動腦作詩用茶,茶使詩風(fēng)大起,地方、民間向皇帝貢茶之風(fēng)大興,推動了茶葉采制技術(shù)的提高,加速了茶類發(fā)展和名茶開發(fā)。

  茶圣陸羽不僅創(chuàng)造了熔鑄儒、道、佛思想的一套茶藝,還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茶學(xué)茶文化著作《茶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中一枝十分優(yōu)秀的經(jīng)典茶文。《茶經(jīng)》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之。”要求煮茶的鍋“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wù)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熬袃€德”,“令正,務(wù)遠、守中”均是茶道、茶德思想內(nèi)容的具體體現(xiàn)。茶道是顯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征友誼、反映素質(zhì)的形式。茶德是指飲茶人不單純將飲茶看成僅僅是為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還應(yīng)具有儉樸之美德。因此有人說茶德是指對飲茶人的道德要求。有人說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用八個字來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樂、甘、香,和、清、敬、美”??禈犯氏悖邪说绿幱屑物?,和清敬美,無一物中無盡藏(2)。

  綜合古往今來的各種看法,茶德應(yīng)包括三層內(nèi)容:

  一是茶本身是有德之物,有德于人類,《茶經(jīng)》開篇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名副其實,當(dāng)之無愧。

  二是茶人應(yīng)重視品德修養(yǎng),茶有恩,茶人應(yīng)該正直、善良、謙遜、有知識、有愛心,品賞佳茗,茶人應(yīng)該有一份包括對務(wù)茶人辛勤勞作的感恩之心。

  三是茶飲全過程都要倡導(dǎo)社會公德,客來敬茶,以茶會友,以茶代酒。用茶來養(yǎng)性、聯(lián)誼、示禮、傳情、育德,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茶之所以能適應(yīng)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愛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fā)揚茶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國茶德,可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

  以茶代酒其本意是以茶養(yǎng)廉,對付奢靡之風(fēng),因此復(fù)興茶道,弘揚中華茶文化,應(yīng)提倡“廉”,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發(fā)揮,正好與黨中央反腐倡廉,興邦安國的部署合拍,順乎黨心民意。

  唐代著名宦官劉貞亮說茶有“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逼渲杏形宓屡c茶的保健作用有關(guān)聯(lián)??梢?,人們通過飲茶,親臨其境,親嘗滋味,調(diào)氣養(yǎng)身,循規(guī)雅志,禮義待人,不僅可提高技藝,增強美學(xué)觀點,又可提高茶儀茶禮中人的品德修養(yǎng),以和敬待人的禮儀及哲理與道德原則來改善人際關(guān)系。

  《神農(nóng)食經(jīng)》云:“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東漢華佗《食論》云:“苦荼久食益意思”。南北朝陶弘景《雜錄》云:“茗之味苦,微寒無毒,治瘺有效,利小便,去痰提神,助消化”。陸羽《茶經(jīng)》有更詳細記載,指出“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梢姽湃藢Σ璧谋=∽饔靡延谐浞终J(rèn)識。

  二、茶德在國內(nèi)外的傳播

  中國首創(chuàng)的茶德觀念自唐宋時代傳入日本和朝鮮后,在日本和朝鮮產(chǎn)生巨大影響并得到發(fā)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本質(zhì)上就是通過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內(nèi)心塵埃和彼此間的介蒂,達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鮮茶禮倡導(dǎo)的"清、敬、和、樂",強調(diào)"中正"精神,也是主張純化人的品德,是中國茶德思想的延伸。

  中國當(dāng)代茶學(xué)專家莊晚芳先生宣傳“廉、美、和、敬”茶德四字守則(3),即“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jié)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guān)系。

  敬一一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程啟坤和姚國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

  理――品茶論理,理智和氣。兩人對飲,以茶引言,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chuàng)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一一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

  清一一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xué)根據(jù)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云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融一一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1982年,臺灣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yǎng)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4)

  臺灣學(xué)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茶道精神是"和、儉、靜、潔"?!?/p>

  以上是在茶文化發(fā)展與普及新的時代條件下,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飲茶人應(yīng)用的道德要求,強調(diào)通過飲茶的藝術(shù)實踐過程,引導(dǎo)飲茶人完善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人類共同追求和諧、健康、純潔與安樂的崇高境界。

  2008北京奧運會是中華民族史上空前的大盛會,開幕式長長的卷軸上出現(xiàn)一個大大的“茶”字,不僅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以來,中華茶文化復(fù)興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對我國歷史悠久的茶葉事業(yè)也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次盛會也為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宣傳茶文化、宣傳茶葉保健作用、宣傳茶德、從而進一步振興中華茶業(yè)的極好機會。奧運會是人類文明、團結(jié)、友誼、和平、正義的象征,它充分體現(xiàn)了公開、公正、公平的竟?fàn)幘?,中國茶德與奧運精神是相通共融的。

  健一一是奧運精神、奧運經(jīng)濟與中國茶德、茶業(yè)經(jīng)濟共同的追求。科學(xué)實驗和世界各國人們飲茶實踐證明,茶是有豐富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效的飲料,茶是當(dāng)今世界人民最喜愛的飲料,21世紀(jì)是茶飲料的世紀(jì)。茶業(yè)界要向奧運會學(xué)習(xí),要善于仿古,更要敢于創(chuàng)新。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亞賽,奧運會自法國人倡導(dǎo)復(fù)興至2008北京奧運會共29屆了,奧運會是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體育盛會。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園栽茶、食用茶的國家,古代吃茶,現(xiàn)代改為泡飲或速溶冷飲。筆者在紫陽富硒茶開發(fā)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紫陽茶平均含硒量為0.6530ppm(印度紅茶0.046ppm,斯里蘭卡紅茶0.098ppm),但水溶硒僅為總硒的10%左右,為了更多地吸收利用茶葉中的硒,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提出仿古吃茶的倡議。目前茶葉超微細化技術(shù)完全可以作為仿古吃茶的創(chuàng)新技術(shù),希望用奧林匹克精神,開發(fā)出運動員專用的原汁、原味、富硒保健吃茶食飲品,使茶產(chǎn)業(yè)和更多的茶葉消費者共同受益。

  以茶交友,以茶雅志,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場到民間已深入到了各民族的億萬民眾之中。自古至今,都有人提倡以茶代酒,“頗與幽子逢,煮茶當(dāng)酒飲?!薄拔腋⊥朊驵ㄏ却海雾毭谰茐簠羌??!薄昂嚎蛠聿璁?dāng)酒”,“美酒傷身一盞中,何如佳茗樂融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有一名詩“新秋松影下,半庭鐘聲后,清影不宜昏,聊將茶代酒?!比藗儚膶嵺`中認(rèn)識到“酒使世界昏庸,茶讓人類清醒”。

  茶是和平的使者,友好的媒介。自古以來,我國茶葉隨著絲綢之路傳到歐洲、逐漸風(fēng)靡全世界與絲綢、瓷器等,成為共結(jié)和平、友誼、合作的紐帶。在與外國人一同"茶敘"交流中,共話友好未來時,也充分理解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一些外國人喜歡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nèi)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已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diào)"多元一體"。通過一帶一路的交流和沿線各國的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2017年,彰顯民族文化以音像資料的形式在國際舞臺頻閃,《中國茶:東方神韻》獲美國艾美獎為中國茶走向國際發(fā)出民族文化自信的信號。全球政黨大會在北京召開,巧借以茶會友、品茶論道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寓意中國共產(chǎn)黨邀請世界政黨共議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責(zé)任,描繪共同建設(shè)美好世界的宏偉藍圖。領(lǐng)導(dǎo)人茶敘成為高層會面的重要議式之一。

  三、傳統(tǒng)茶德望大力弘揚

  1989年,我主持的《紫陽富硒茶品質(zhì)、含硒水平與保健作用研究》(5),在北京通過了科學(xué)鑒定,鑒定認(rèn)為:紫陽富硒茶是具有廣闊前景的保健品,特別是對人體硒補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為國內(nèi)首次通過審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為國內(nèi)領(lǐng)先水平,本研究具有顯著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為國內(nèi)富硒茶開發(fā)研究開創(chuàng)了先例。中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xué)會理事長,中國營養(yǎng)學(xué)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老區(qū)建設(shè)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營養(yǎng)叢書》主編于若木題詞:“開發(fā)富硒紫陽茶為全國人民健康服務(wù)是紫陽縣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已已仲秋于若木?!逼穱L了歷史名茶紫陽毛尖后,又揮筆題詞“紫陽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國飲新秀天然富硒紫陽茶"。習(xí)仲勛副委員長老家在陜西富平,是紫陽茶的老銷區(qū),他從小酷愛紫陽茶,品嘗了歷史名茶紫陽毛尖茶后,欣然題詞:“健康佳品,馳譽神州”。

  硒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各國學(xué)術(shù)界在大力研究抗癌防衰機制的熱點。紫陽縣是我國少有的一個富硒地帶,富硒食品可提高缺硒人群的健康水平,延長他們的壽命。紫陽茶作為硒的載體,具有許多優(yōu)勢,硒與茶中的有機物和蛋白質(zhì)或氨基酸結(jié)合,在進入人體后吸收利用率高,且無副作用。其次,紫陽茶中除硒外,還富含鋅、銅、鐵、錳、氟,這些微量元素與硒協(xié)同作用,提高保健效果。紫陽茶中有各種維生素,如VC、VE、VB1、VB2、胡蘿卜素,在清除自由基方面也與硒協(xié)同作用。

  茶葉中特有的茶多酚、兒茶素本身即具有抗癌、抗突變、抗氧化、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硒與茶中這些有益成分結(jié)合起作用,達到延緩人體衰老作用,使人體處于正常的健康狀態(tài),常飲富硒茶是補硒的最好途徑。通過新聞媒體的宣傳,紫陽富硒茶文化深入人心,紫陽富硒茶香飄海內(nèi)外。

  隨著茶文化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進一步加深了對"和敬廉?。鹘y(tǒng)茶德的認(rèn)識,為進一步強化民族文化自信,以健康的姿態(tài),大踏步步入大健康時代,特再重申,大聲叫響"和敬廉?。鹘y(tǒng)茶德,大力予以弘揚。

 ?。ㄒ唬昂汀币灰灰院蜑橘F,和氣待人。

  “和”是儒、道、佛三教共通的哲學(xué)思想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體世界,而且代表人文環(huán)境的整體和諧,代表人性之美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與氛圍,以和為貴、和氣待人、和氣生財,取中和以待人,行中庸以理事,以“和”作為一種襟懷,一種高尚的格調(diào),一種氣度,一種境界,一種在品茗中細細體悟和表達的世界觀和處世觀。

  陸羽煮茶的風(fēng)爐用五行生克制作,茶藝公道杯的勻湯調(diào)味,品茗的器、水、境、人等,都強調(diào)和諧、和法、和靜、和美、和愛,做人以“和”相處,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事業(yè)興旺,人民安樂,其樂融融。只有明白了這些處世至理,人生才會處驚不變,榮辱不茍,生命之樹就會常青。

  民間如此,政界亦同。中國人歷來愛好和平,周恩來總理倡導(dǎo)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的典范。他一生愛好不多,唯對茶葉情有獨鐘,他利用茶做外交,打開了中美關(guān)系的"冰封",他高超運用中國茶道的精髓,以茶待客,使客人舒適愜意。胡錦濤在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在《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dǎo)提高構(gòu)建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當(dāng)前,處理國際事務(wù),突出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博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在國內(nèi),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使經(jīng)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的政治局面,鞏固和發(fā)展民主團結(jié)、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2005年5月,中國國民黨連戰(zhàn)主席到大陸訪問,以茶示和,在北京老舍茶館品茶后寫下了“振興茶文化,祥和兩岸情”的題詞。其寓意就是企盼兩岸和平,共同繁榮。

  2010年5月31日下午2時45分,在毗鄰日本皇宮的新大谷飯店芙蓉廳里,當(dāng)時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談會。座談會中,溫家寶總理和千玄室有一段親切而溫暖的互動。滿頭銀發(fā)的千玄室先生身著一襲灰色和服,神情飄逸。他曾先后訪華100余次,開創(chuàng)了日本茶道界與中國友好交流的先河。他談到了曾經(jīng)與鄧小平先生的會面。當(dāng)他獻茶之時,鄧小平對他說,茶是中國的根,茶道在日本又非常盛行。茶道最重要的是和平之心。中日兩國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希望兩國珍惜這種共通的文化。溫家寶聽后點頭說道:茶是中國的根,也是和平的象征,蠶絲也是如此。當(dāng)年,徐福、鄭和兩位中國航海家?guī)С鋈サ氖遣韬托Q絲,傳遞的是和平和友誼。(6)

  習(xí)近平主席也多次與外國領(lǐng)導(dǎo)人一同"茶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品茶敘談,和國際友人一起,品茶品味品人生,促進人類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ǘ熬础币灰豢蛠砭床?,敬愛為人。

  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或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蛠砭床?,敬愛為人,以茶示禮,人敬人高,互敬互愛。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為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xiàn)代生活的高尚表現(xiàn)。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xié)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lián)合與協(xié)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在家庭里,子媳奉茶以孝敬父母;夫妻互敬,伉儷恩愛;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敬之以茶,友誼更深。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茶人要在敬業(yè)愛崗作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經(jīng)常品茗把盞,感受茶禮,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鍛煉以禮于人的行為意志,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做一名禮遇有度、尊敬別人、有愛心、獻愛心、受人尊敬的時代新人。

  (三)“廉”一一廉潔奉公,反腐倡廉。

  清茶是廉潔的象征。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的廉政之舉,也是現(xiàn)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xiàn)。永明十一年,齊武帝兼頤七月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shè)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以帝王之尊而令其靈上僅設(shè)餅、茶之類為祭,可謂廉潔也。

  莊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國茶德,把“廉”放在第一位,推行清廉,無私奉獻,上譽德政,下名美德。出生在安徽徽州茶區(qū)的大思想家朱熹,與茶結(jié)緣,一生清廉,從小戒酒飲茶,以茶修德,以茶明倫,以茶寓理,不重虛華,崇尚廉儉,成為理學(xué)宗師??滴酢⑶r代請三老進京品茶,敬老、清廉兩相宜,“千叟宴”因此名傳千古。1982年新春茶話會,人民大會堂對聯(lián)為:“座上清茶依舊,國中景象常新”,?表明我國兩個文明建設(shè)取得了豐碩成果。以茶示廉在當(dāng)今社會更是有著積極的意義,改革開放,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逐步強大,但是一些人走上了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的道路,2001年9月26日《中共中央關(guān)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fēng)建設(shè)的決定》要求:“加強理想信念和廉潔從政的教育,領(lǐng)導(dǎo)干部要以身作則,廉潔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管好分管地區(qū)、部門和單位的黨風(fēng)廉政建設(shè)。大力宣傳清正廉潔、克已奉公、敢于同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的黨員干部的模范事跡,弘揚正氣。”為構(gòu)建共同富裕文明的和諧社會,全社會要齊心協(xié)力,倡廉風(fēng),戒淫奢。人們對政府、對官員的最大期望是清廉、公正。衷心希望政府強調(diào)廉政建設(shè),提倡廉潔奉公,嚴(yán)格控制公費宴請,禁用名煙,少用美酒,戒煙限酒,以茶代酒,清茶一杯,多向賓客、尤其是海外貴賓推介國飲,倡導(dǎo)清廉節(jié)儉精神文明的社會風(fēng)氣!

  以習(xí)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開會議,審議中央政治局關(guān)于改進工作作風(fēng)、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第八條明文規(guī)定:?要厲行勤儉節(jié)約,嚴(yán)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guān)規(guī)定。(8)

 ?。ㄋ模敖 币灰簧硇谋=?,健康長壽。

  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shè).?以飲食為證》中寫道:“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衛(wèi)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于養(yǎng)生者也。故中國窮鄉(xiāng)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彼终f:“茶為文明古國所即知己用之一種飲料,……就茶言,是為最合衛(wèi)生、最優(yōu)美之人類飲料!”

  如今人們深刻認(rèn)識到:健康是金子,健康是快樂,健康是財富,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進步。做21世紀(jì)的健康人必須具備:有力的心臟,聰慧的頭腦,強健的體魄,充沛的精力,美好的心境,有序的生活。

  健,包括四層內(nèi)容:

  1、心態(tài)健康。21世紀(jì)是一個大健康時代,人類將追求心理、生理、社會、環(huán)境的完全健康?!敖 奔瓷硇慕】担榫w穩(wěn)定,精力旺盛,身體健康,愿人們通過飲茶健康長壽,這是當(dāng)代中國茶德應(yīng)該大力倡導(dǎo)的。

  中國正面臨著第二次衛(wèi)生革命的戰(zhàn)略轉(zhuǎn)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中國百姓,在盡情享受現(xiàn)代文明的時候,“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癌癥等疾病正嚴(yán)重地威脅著我們的健康與生命。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人們對心身健康的重視標(biāo)志著社會的進步,無論是人類自身的發(fā)展、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還是參與社會發(fā)展和享受社會發(fā)展成果,都必須以自身健康為前提,沒有健康的心身一切無從談起,也無法實現(xiàn)。人們要以健康的心態(tài)飲茶,要營造健康的飲茶環(huán)境,通過飲茶給人們帶來身體健康。

  2、茶葉本身是保健飲料。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演講中說:“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后來得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后喝茶成習(xí)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譬如就飲料一項說,中國人發(fā)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爭用之,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于人類不少?!?/p>

  英國不產(chǎn)茶,但早已以愛飲茶聞名于世,時至今日茶仍然是英國的“國飲”。英國大詩人柯勒力治(1772-1834)詩曰:

  “因為有茶喝要感謝上帝!

  沒有茶的世界真難以想像—讓人怎么活!

  我幸而生在有了茶的世界?!?/p>

  茶葉是21世紀(jì)的健康飲料,綠茶尤其是紫陽富硒茶的抗癌保健作用已經(jīng)科學(xué)試驗證實,“紫陽富硒茶是具有廣闊前景的保健品,特別是對人體硒補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為國內(nèi)首次通過審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為國內(nèi)領(lǐng)先水平,”(5)

  衛(wèi)生部心血管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洪昭光教授在他的《健康快車座右銘》中指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踏上健康快車的四大基石。他提出的科學(xué)合理膳食“紅、黃、綠、白、黑”,其中“綠”指的就是綠茶,他肯定地說,綠茶含有多種抗氧自由基的物質(zhì),喝茶能夠延年益壽,減少腫瘤,防止動脈硬化,讓人們享受茶壽(108歲)的幸福。

  3、大力推廣茶葉生產(chǎn)的全程清潔化管理。隨著世界科學(xué)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學(xué)素質(zhì)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衛(wèi)生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我國加入WTO,茶葉出口與國際接軌,要求更高,?200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通過了《清潔化生產(chǎn)法》。茶葉作為一種保健品,作為國飲,更應(yīng)該執(zhí)行《清潔化生產(chǎn)法》,在茶園園地選擇、茶樹種植、茶葉加工、包裝運輸全過程中作好清潔化管理。我國廣大茶區(qū),尤其是西部欠發(fā)達茶區(qū),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氧氣充足,恰是一個天然氧吧,加之長期以來很少使用農(nóng)藥、化肥,茶葉多次檢驗都不存在農(nóng)藥殘毒。據(jù)此,我們更要加倍珍惜這一天然優(yōu)勢資源,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護好環(huán)境,按國家標(biāo)準(zhǔn),生產(chǎn)出更多更好的天然富硒保健茶、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為世界各國人民健康服務(wù)。

  4、為人類健康大力推廣飲茶。據(jù)傳醫(yī)學(xué)專家在紐約的國際科學(xué)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健康第一的幸福快樂數(shù)字人生邏輯表述題,健康是寫在數(shù)字首位的“1”,?權(quán)利、地位、金錢、愛情、親情……均是寫在“1”?之后的“0”,?“0”?越多,幸??鞓窋?shù)字越大;但是如果沒有首位的“1”,?再多的“0”?也等于“0”?了。茶有益于人身健康為健康飲料,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yīng)該從每個家庭開始,煙茶要分家,營造家庭無煙健康環(huán)境,一家大小健康,全家快樂,家家健康,家家快樂。茶為國飲,推廣飲茶,促進國人健康。茶飄世界,讓全人類健康快樂。茶館、茶樓、茶店都要有身體健康的評茶師、茶藝師為顧客服務(wù)。

  為了提高全民族、全人類的健康水平,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茶德,進一步叫響和敬亷健傳統(tǒng)茶德,培養(yǎng)健康的品茶養(yǎng)身好習(xí)慣:敬茶不散煙,勸人不抽煙;敬酒不罰酒,勸喝健身酒,不喝傷身酒,允許茶代酒。生活有規(guī)律,健康伴你走。

  祝年輕人健美健壯,老年人健康長壽?。?)

  2019年元月8日于廣東惠州

  【備注】

  (1)原載《茶業(yè)通報》1994年第3期;1994年8月在中國第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交流,并載入《農(nóng)業(yè)考古》1995年第2期《法門寺唐代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專輯》。

  (2)見1991年在《茶葉》三期

 ?。?)《中國楹聯(lián)報》2005年12月30日第2版刊載了在天的文章《茶味八德》

  (4)《農(nóng)業(yè)考古》1999年2期)

 ?。?)程良斌編著《紫陽富硒茶研究與開發(fā)》陜西科技出版社2011.04出版

 ?。?)(據(jù)新華網(wǎng))摘自《中國茶葉》2010年7期

 ?。?)本文部分內(nèi)容曾送第十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交流。載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沈立江主編《茶業(yè)與民生—第十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精編》186頁

茶典鑒賞:續(xù)茶經(jīng) 之"茶之器"

《御史臺記》: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臺院,其僚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為監(jiān)察御史。察院廳居南,會昌初,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葺。禮察廳,謂之松廳,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廳謂之魘廳,以寢于此者多夢魘也。兵察廳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御史輒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資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蠟環(huán),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當(dāng)代。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訊則知矣。

《大觀茶論》:茶器:羅碾。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羅欲細而面緊,碾必力而速。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惟盞熱,則茶立發(fā)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dāng)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當(dāng)以可受一盞茶為量。有馀不足,傾勺煩數(shù),茶必冰矣。

蔡襄《茶錄·茶器》: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yǎng)茶色香味也。

茶籠,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切勿近濕氣。

砧椎,蓋以碎茶。砧,以木為之,椎則或金或鐵,取于便用。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罩之。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不宜用。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太輕,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湯,且點茶注湯有準(zhǔn)。黃金為上,若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

孫穆《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茶匙曰茶戍。《清波雜志》:長沙匠者,造茶器極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dāng)?shù)。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幾案間,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錫,竊意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貼以紙,則茶易損。

張蕓叟云: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金飾,一棕欄。方接客,索銀羅子,??鸵?;金羅子,禁近也;棕欄,則公輔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間以候之。

《黃庭堅集·同公擇詠茶碾》詩: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陶谷《清異錄》:富貴湯,當(dāng)以銀銚煮之,佳甚。銅銚煮水,錫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揚州石塔試茶》詩: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茶臼》詩: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與可集·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謝宗可《詠物詩·茶筅》: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乾淳歲時記》:禁中大慶會,用大鍍金。以五色果簇龍鳳,謂之繡茶。

《演繁露》:《東坡后集二·從駕景靈宮》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卑唇裼百n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周密《癸辛雜志》:宋時,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纓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尚方。穆陵大喜,蓋內(nèi)院之工所不能為也。


楊基《眉庵集·詠木茶爐》詩: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鷓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張源《茶錄》:茶銚,金乃水母,銀備剛?cè)?,味不咸澀,作銚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氣易透?/p>


茶甌,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


聞龍《茶箋》:茶,山林隱逸,水銚用銀尚不易得,何況乎?若用之恒,歸于鐵也。


羅廩《茶解》:茶爐,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須與湯銚稱。凡貯茶之器,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記》:韻書無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幾叢書》: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也。制宜口邃腸,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聞雁齋筆談》:茶既就筐,其性必發(fā)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爐,則亦不佳。故曰飲茶,富貴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駛,非扃以金銀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饋中泠泉于歐陽文忠者,公訝曰:“君故貧士,何為致此奇貺?”徐視饋器,乃曰:“水味盡矣。”噫!如公言,飲茶乃富貴事耶。嘗考宋之大小龍團,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公聞而嘆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東坡詩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贝藙t二公又為茶敗壞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滌煩消渴,功誠不在芝術(shù)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腳,則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何以勺之野語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雖然,吾猶有取盧仝“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負此鼎耳。


馮時可《茶錄》:芘莉,一名,茶籠也。犧,木勺也,瓢也。


《宜興志》:茗壺,陶穴環(huán)于蜀山,原名獨山,東坡居陽羨時,以其似蜀中風(fēng)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東坡祠以祀之,陶煙飛染,祠宇盡黑。


冒巢民云: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時。太早或未足,稍緩或已過,個中之妙,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茶至明代,不復(fù)碾屑、和香藥、制團餅,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此又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wù)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计鋭?chuàng)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學(xué)頤山吳公讀書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為之。栗色暗暗,敦龐周正,指螺紋隱隱可按,允稱第一,世作龔春,誤也。


萬歷間,有四大家: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號少山,不務(wù)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則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四人;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光甫;又婺源人陳仲美,重鎪疊刻,細極鬼工;沈君用、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輩,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大彬鐫款,用竹刀畫之,書法閑雅。


茶洗,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而細竅其底,便于過水漉沙。茶藏,以閉洗過之茶者。陳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湯銚,亦有制之盡美者,要以椰瓢、錫缶為用之恒。


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jié)氤氳,方為佳也。


壺若有宿雜氣,須滿貯沸湯滌之,乘熱傾去,即沒于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fù)矣。


許次紓《茶疏》:茶盒,以貯日用零茶,用錫為之,從大壇中分出,若用盡時再取。


茶壺,往時尚龔春,近日時大彬所制,極為人所重。蓋是粗砂制成,正取砂無土氣耳。


仙云:茶甌者,予嘗以瓦為之,不用磁。以筍殼為蓋,以槲葉攢覆于上,如箬笠狀,以蔽其塵。用竹架盛之,極清無比。茶匙,以竹編成,細如笊籬,樣與塵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塵之物也。煎茶用銅瓶,不免湯,用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制銚能益水德。


謝肇《五雜俎》:宋初閩茶,北苑為最。當(dāng)時上供者,非兩府禁近不得賜,而人家亦珍重愛惜。如王東城有茶囊,惟楊大年至,則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訓(xùn)集》有《湯蘊之傳》,乃茶壺也。


文震亨《長物志》:壺以砂者為上,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


《遵生八箋》:茶銚、茶瓶,瓷砂為上,銅錫次之。瓷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茶盞,惟宣窯壇為最,質(zhì)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nèi)有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試茶以滌器為第一要。茶瓶、茶盞、茶匙生,致?lián)p茶味,必須先時洗潔則美。


曹昭《格古要論》:古人吃茶湯用,取其易于不留滯。


陳繼儒《試茶》詩,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之句。[竹茶爐,出惠山者最佳。]《淵鑒類函·茗碗》:韓詩“茗碗纖纖捧”。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茶甌,色黃,描青綠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質(zhì)少粗無花,但作水紋者,出大島。甌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爐與中國小異。


葛萬里《清異論錄》:時大彬茶壺,有名釣雪,似帶笠而釣者。然無牽合意。


《隨見錄》: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

  

【譯文】

唐代韓琬(字茂貞,鄧州南陽人)《御史臺記》記載: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個叫做臺院,其官員叫做侍御史;第二個叫做殿院,其官員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個叫做察院,其官員叫做監(jiān)察御史。察院的辦公場所察院廳居南,唐武宗會昌(841-846)初年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修葺。其中的禮察廳,稱作松廳,因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廳,稱作魘廳,因為在這里就寢的人多夢魘;兵察廳,主管察院的茶飲。其茶葉一定要購買蜀茶中的佳品,貯存在陶器中,以防備暑天發(fā)潮變質(zhì)。御史往往親自封存或者開啟,所以兵察廳又稱為茶瓶廳。

唐代李匡《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創(chuàng)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間蜀相崔寧之女,因為茶杯沒有襯墊,害怕燙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來。品飲之后,杯子又傾倒了,于是就用蠟環(huán)繞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來,隨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蠟環(huán),進奉給蜀相。蜀相很驚奇,就為之命名并告訴親朋好友,人們都認(rèn)為很方便,當(dāng)時就流行開來。此后,傳承者再環(huán)其底部,更新其規(guī)制,從而使茶托子發(fā)展到上百種形狀。

唐德宗貞元(785-805)初年,青州鄆城用繒布加油漆制成荷葉形狀,用來襯墊茶碗,形成另外一種碟子。今人大多說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實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問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談?wù)摬杵髡f:羅碾,茶碾以銀質(zhì)的為最好,熟鐵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輪要做得又銳又薄。羅網(wǎng)要細密,羅面要拉緊,碾茶時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羅茶時則要動作輕緩,羅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復(fù)多次,這樣茶的細末幾乎不會有什么損耗。)只有經(jīng)過兩次過羅的茶末,入水之后會輕輕漂起,在茶湯的表面有光澤凝聚,從而充分顯現(xiàn)出好茶所應(yīng)有的色澤。

茶盞,必須度量茶葉的多少,從而決定所用茶盞的大小。如果茶盞高而茶葉較少,就會遮蓋住茶的色澤;如果茶葉較多而茶盞較小,就會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盡顯茶之真味。茶盞只有在加熱的情況下,才會使茶葉充分發(fā)揮其色香味,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


茶筅,是擊拂專用的工具,以竹節(jié)細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頭即前端的竹帚則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壯而末梢要纖細,應(yīng)當(dāng)像劍脊般的形狀。這是因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時有力,便于運用;筅頭稀疏有力,根粗末細如劍脊的形狀,就會使得在擊拂時即便用力過猛也不會產(chǎn)生浮沫。


茶瓶,適合用金銀,其大小規(guī)格,只有按照具體需要來決定。注湯(即將煎好的水注入茶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guān)鍵,只是取決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狀罷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這樣注湯時力量就比較集中,水流不會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湯時就會有所節(jié)制,水流不會形成滴瀝。這是因為注湯時力量集中,那么茶葉的色香味就能迅速發(fā)揮出來;注湯時有所節(jié)制而不形成滴瀝,那么茶盞表層的粥面就不會被破壞。


茶勺,是添續(xù)茶水的工具,其規(guī)格大小,應(yīng)當(dāng)以可以盛下一盞茶水為適量標(biāo)準(zhǔn)。如果盛水超過一盞,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盞,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補充。這樣傾倒數(shù)次,就會使盞中的茶水涼了。


北宋蔡襄《茶錄》下篇論茶器:茶焙,用竹篾編制而成,外面包裹箬葉。上面蓋起來,以便收攏火氣;中間隔成兩層,以便擴大容量。把茶餅放在上層,下層放置炭火,與茶餅保持一尺左右距離,使其中保持溫暖的狀態(tài),就是為了保養(yǎng)茶的色香味。


茶籠,沒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餅,應(yīng)當(dāng)用箬葉緊密封裹,放在茶籠中盛起來,置于高處,切不要接近潮濕之氣。


砧椎,砧和椎是用來捶碎茶餅的工具。砧板以木頭做成,椎以金或者鐵制成,取其方便實用。


茶鈐,用金或鐵屈曲而制成,用來夾住茶餅進行烘焙。


茶碾,用銀或鐵制成。黃金本性柔軟,而銅和黃銅都容易生銹,不能選用。


茶羅,以羅網(wǎng)極細的為最好。羅底要用四川東川鵝溪絹中特別細密的,放到開水中揉洗干凈后罩在羅圈之上。


茶盞,茶色淺白,適宜黑色的茶盞。建安所制造的茶盞黑里透紅,紋理猶如兔毫,其坯稍厚,經(jīng)過烘烤后久熱難冷,最適宜飲茶之用。其他地方出產(chǎn)的茶盞,有的坯太薄,有的顏色發(fā)紫,都比不上建盞。那些青白色的茶盞,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會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這樣用來擊拂才會有力。以黃金制作的茶匙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輕,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燒水的湯瓶要小一點,以便于觀察開水變化的情形,而且點茶注水的時候能夠把握好分寸。湯瓶以黃金制作的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過大,品飲時有所剩余,停久茶味過熟,就不好了。


宋代孫穆《雞林類事》記載:高麗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輝《清波雜志》記載:長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極其精致,其工價之高幾乎與所使用的白銀的價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幾案之間,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貴奢侈,并不經(jīng)常使用。一般說來茶葉適宜錫器,我認(rèn)為錫器比較合適,而且實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貼上紙,則容易損壞茶的味道。


張舜民(字蕓叟)說:呂公著(字晦叔,封申國公,世稱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個以黃金裝飾,一個以棕毛為欄。正接待賓客的時候,招呼要銀羅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羅子,就是接待皇帝身邊的人;索要棕欄羅子,就一定是公輔大臣。家人經(jīng)常要排著隊在屏風(fēng)間等候召喚。


《黃庭堅集》中有《同公擇詠茶碾》詩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說:富貴湯,應(yīng)當(dāng)用白銀制作的茶銚煎煮,非常好。用銅制的茶銚煮水,用錫制的茶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中有《揚州石塔試茶》詩寫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詩寫道: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與可集》中有《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寫道: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元代謝宗可《詠物詩》中有《茶筅》詩寫道: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宮中大的慶典活動,用鍍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擺設(shè)五色水果,中間放龍鳳團茶,稱作繡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說:《東坡后集二》中有《從駕景靈宮》詩寫道: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天御前賜茶都不用建盞,而用大湯,色澤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類似薄銅片所做的銅葉湯罷了。這種稱為銅葉的茶盞呈黃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雜志》記載:宋代,長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銀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銀一錢為一星),凡是有關(guān)茶的器具都應(yīng)有盡有。外面用一個飾有穗帶的銀盒子盛起來貯存。趙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長沙)知府的時候,用黃金千兩制造茶具,進貢給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為這是宮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楊基《眉庵集》中有《詠木茶爐》詩寫道: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鵬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明代張源《茶錄》中說:茶銚,金是水之母,銀則剛?cè)峒鎮(zhèn)洌兜啦幌滩粷怯脕碜霾桡摰淖詈貌牧?。茶銚的中間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過火氣。(以上不見于張源《茶錄》,而近于許次紓《茶疏》)茶甌,以白瓷為最好,藍白色的次之。


明代聞龍《茶箋》中說:茶,山林隱逸之人,所用茶銚以白銀制成也不可能,何況用黃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長久而言,還是用鐵制作的為好。


明代羅廩《茶解》中說:茶爐,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與茶壺的大小相稱。凡是貯藏茶葉的器具,一定要始終貯藏茶葉,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鶚,以字行,又字貫之,江陰人)《水南翰記》中說:韻書沒有字,今人稱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幾叢書》中說:品茶所用的茶甌,以白瓷為佳,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其形制適宜小口而中間部分較深,這樣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黃龍德《茶說》中說:飲茶器具精致潔凈,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當(dāng)今蘇州的錫壺、宜興出產(chǎn)的時大彬紫砂壺、開封出產(chǎn)的錫銚、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窯、成化窯所出產(chǎn)的茶盞,無論高人隱士、詩人詞客,還是賢明的士大夫,沒有不倍加珍重和寶愛的。就是說自唐宋以來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當(dāng)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張大復(fù)《聞雁齋筆談》中說:茶葉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陽光散發(fā)開來,并且遇到作為知己的水。但是,不經(jīng)過茶灶、茶爐烹煮,也達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說,飲茶是一種富貴之事。


明代樂純《雪庵清史》中說:甘測的泉水容易變形,如果不是用金銀器盛起來,那么其味道必定沖破茶具的局限而散發(fā)出來。宋代有人贈送中泠泉給歐陽修的,歐陽修驚訝地說道:“先生您本來是貧寒的士人,為什么還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禮物呢?”然后徐徐觀察所饋贈的茶具,于是說道:“水味窮盡啦!”唉!誠如歐陽修先生所說,飲茶乃是富貴的事情。曾經(jīng)考察宋朝的大小龍團茶,創(chuàng)始于丁謂,成于蔡襄。歐陽修聽說后感慨道:“君謨作為一個士人,怎么能夠做這樣的事情?”蘇東坡有詩寫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庇纱丝梢?,丁、蔡二人對于茶的聲譽又?jǐn)暮芏喟?!因此,我面對茶瓶而有所感觸。


茶鼎,是煉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澗和白云之龕所出產(chǎn)的茶品,經(jīng)過茶鼎的烹煎,可以滌煩消渴,其功用確實不在靈芝、白術(shù)等養(yǎng)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沒有泛乳花(烹茶時茶盞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腳(盞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用什么伴隨野語清言???!鼎對于茶事的功用太大了!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的詩句,劉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的詩句,宋代呂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的詩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的詩句,羅大經(jīng)(字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的詩句。啊!鼎對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還是嘆賞盧仝的“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的“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像這兩位先生,差不多可以無負此鼎了。

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籠。犧,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興志》記載茗壺說:陶窯分布于蜀山的周圍。蜀山又叫做獨山,蘇東坡居住陽羨的時候,認(rèn)為這里很像蜀中的風(fēng)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頂還建有東坡祠進行祭祀,因為制陶的煙霧飄來熏染,東坡祠的建筑盡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匯鈔》中說:茶壺,以小巧為最佳,每一個客人一個茶壺,任其獨自斟茶品飲,這樣才能得到茶中真味。為什么呢?茶壺小巧就不會使香氣消散,味道也不會改變。況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時之間,太早或者未足,稍緩或者已過,其中的奧妙,清心悅神,品飲自知,通曉其中的變化而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完全在于其人的自我體味。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飲茶風(fēng)尚發(fā)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細末、加入香藥、制成團餅,這也是遠遠超過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來,茶壺淘汰了銀壺、錫壺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壺,而崇尚宜興紫砂陶壺,這又是近人遠遠超過前人的地方。宜興陶壺的可取之處何在?就在于它用當(dāng)?shù)厣街械暮疤胀粒軌虺浞职l(fā)揮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詩中所吟詠的“傾金注玉驚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著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壺,一個茶壺的重量不過數(shù)兩,其價格往往高達一二十兩銀子,從而能使泥土與黃金爭價。世風(fēng)日趨浮華,也足以令人感慨了。考察宜興陶壺的創(chuàng)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為年代久遠已經(jīng)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種說法,是提學(xué)副使吳仕(字克學(xué),又字頤山,宜興人)曾在金沙寺中讀書,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壺。如今傳世的供春壺,色澤如栗子黯然沉著,堅實剛硬,猶如古代的金銀鐵器;敦厚篤實,形制周正,壺上手指的螺紋隱隱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稱它為龔春,是不對的。


萬歷(1573-1620)年間,有四大制壺名家:董翰(號后溪)、趙梁(一作趙良)、玄錫、時朋。時朋即時大彬的父親。時大彬號少山,他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不追求艷麗嫵媚,而以古樸、雅致、堅實、栗色作為特征,工藝奇妙,巧奪天工。于是就在陶藝領(lǐng)域標(biāo)舉大雅遺風(fēng),獨擅空群之名目。(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保┐送?,還有李茂林(名養(yǎng)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時大彬的徒弟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名時英)四人;陳用卿(俗名陳三呆子)、陳信卿、閔魯生(名賢)、陳光甫;還有婺源人陳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復(fù)鏤刻,重疊雕飾,極其細膩,堪稱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壺,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壺上鐫刻題款也是從時大彬開始的,運用竹刀刻畫,書法嫻雅。


茶洗,又叫做漉塵,式樣像扁壺,中間加有一個弧形的鬲,底部有細孔,以便于沖洗掉茶葉中的沙塵。茶藏,是用來留住洗過的茶葉的工具。這兩種茶具,陳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異的制作工藝。至于水勺、湯銚之類的茶具,世間也有制作得盡善盡美的,但日常還是以椰殼、葫蘆器、錫器最為實用和常見。


茶壺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適宜弧形拱起而不適宜平面,這樣可以使得湯力集中,香氣氤氳,才稱得上達到了最佳效果。


茶壺如果出現(xiàn)有陳雜氣味,就要先用沸水倒?jié)M洗滌,并且乘熱倒掉,隨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馬上拿出來將水倒掉,這樣其元氣就可以恢復(fù)了。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盒,用來貯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葉,以錫制成,其作用是從大壇中分取茶葉,一盒用完之后再從大壇中取用。(此則不見于《茶疏》,而與張源《茶錄·分茶盒》略似)茶壺,往時崇尚龔(供)春所制的紫砂壺,近日則是時大彬所制的茶壺,非常受人珍重和寶愛。因為紫砂壺都是用粗砂燒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氣的優(yōu)點。

仙說:茶甌,我曾經(jīng)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筍殼作為蓋子,再用槲葉覆蓋在上面,如同箬葉斗笠的形狀,以此來遮蔽塵埃。然后以竹架盛起來,無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編成,細如笊籬一樣,形狀與塵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隱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銅制的茶瓶,不免會有銅銹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銚也嫌有土腥氣,只有純錫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銚能夠增益茶水的質(zhì)量。


明代謝肇《五雜俎》記載:宋初福建所出產(chǎn)的茶葉,以北苑為最好。當(dāng)時上貢給朝廷的茶葉,如果不是中書省和樞密院以及皇帝身邊的人都得不到賞賜,而民間也都極其珍重愛惜。例如王東城有一個茶囊,只有楊大年來,才會取出來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沒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訓(xùn)《支廷訓(xùn)集》中有一篇《湯蘊之傳》,也就是給茶壺所做的傳記。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陶所做的為最好,既不會侵奪茶的香味,而且也沒有熟湯氣。錫壺有趙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吳中的歸錫、嘉禾的黃錫,價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說:茶銚和茶瓶,以瓷器、陶器為最好,銅器、錫器次之。以瓷壺注茶、砂銚煮水這樣的配置為最好。茶盞,只有宣德窯所出的壇盞為最好,質(zhì)地厚重,色白瑩潤,樣式古雅。有一種宣德窯的印花白色茶甌,式樣得中,瑩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窯,以茶盞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盞為美。要烹試茶葉,以色澤黃白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變亂其色澤?注酒也是一樣,只有純白色的器皿最為上乘,其馀的品種都不足取。


烹試茶葉,以洗滌器具作為第一要務(wù)。茶瓶、茶盞、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現(xiàn)鐵銹味,就會損壞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須預(yù)先清洗潔凈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論》中說:古人飲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會留滯的優(yōu)點。


明代陳繼儒《試茶》中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的詩句。[原注:竹茶爐以出產(chǎn)于無錫惠山的為佳。]清代《淵鑒類函·茗碗》記載:韓愈詩中有“茗碗纖纖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長洲人)《中山傳信錄》記載:琉球群島的茶甌,表面呈黃色,上面描畫著青綠花草,據(jù)說出產(chǎn)于土噶喇。其質(zhì)地略顯粗糙而沒有花紋,但有作水紋的,出產(chǎn)于大島。茶甌之上造有一個小木蓋,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個空心托子,制作頗為精致;另外,還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爐與我國大陸稍微有些差異。


清代葛萬里《清異論錄》中說:時大彬所制的茶壺,有一種名叫釣雪,形狀好像一個人帶著斗笠在垂釣,但是形制意態(tài)自然,沒有一點牽強之意。

清代屈擢升《隨見錄》記載: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表面燙上錫,器形很薄,重量很輕,精致而且高雅,用來烹茶最為合適。


文/網(wǎng)絡(luò)綜合

找到約5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