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易武正山那個品牌強

找到約34條結(jié)果 (用時 0.029 秒)

歲月知味三款易武茶,帶你穿越回到復興高光時代

  5月26日,在芳村最美茶空間茶享匯,歲月知味和茶業(yè)復興舉辦了第212期沙龍。本場沙龍主題是“易武的復興時代”,由3款易武茶串聯(lián)起來,我們渴望通過茶,去感知先行者的探索之路,展開易武茶的恢弘篇章。

  第一款茶:96真淳雅

  96真淳雅,是1949年后第一批用易武傳統(tǒng)方法,用古樹茶做的普洱茶。作為號級普洱茶之后,真淳雅是一個里程碑,開啟了易武和普洱茶的新篇章。我們的茶會,也以96真淳雅開啟……

  安然:今天沙龍的主題是“易武的復興時代”。這幾年我們常聽到傳統(tǒng)文化復興、民族復興,在整個文化領(lǐng)域都掀起了“復興浪潮”。茶業(yè)復興和歲月知味也因“復興”而結(jié)緣,茶業(yè)復興一直致力于恢復茶的日常,而歲月知味也在今年推出推出年度主題產(chǎn)品:“致敬易武”復興之光。而我們今天提到的復興時代,指的是1994-2004年這十年。我想請吳丹先生為我們解解題:為什么要復興易武,復興易武,復興的到底是什么?

  吳丹:講易武茶的復興時代之前,我覺得有必要理理易武茶的歷史。大家今天在芳村喝茶,芳村已有超過3萬家茶店,可以說普洱茶現(xiàn)在是極其興盛。但在90年代,普洱茶還沒進入到市場開放階段,普洱茶還處于計劃經(jīng)濟尾聲下按大廠思路制茶,山頭茶、越陳越香等概念還沒有出現(xiàn),傳統(tǒng)普洱茶制法是什么樣也逐漸被人遺忘。

  1994年以呂禮臻為代表的一群臺灣茶人從消費市場走回產(chǎn)區(qū),才逐漸把古法尋回。以前我們只能喝到勐海茶廠7542,下關(guān)茶廠8663,我們的選擇很少。但從96真淳雅開始,人們才逐漸知道古樹茶、山頭茶是這個味道,原來古樹茶陳化后的產(chǎn)品更好喝,內(nèi)質(zhì)更醇厚。到了1999年,勐海茶廠這樣的主流廠家有意識地接受市場需求,人們發(fā)現(xiàn)大廠也第一次出現(xiàn)帶有山頭名的產(chǎn)品,它的名字就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后來大量山頭茶出現(xiàn),普洱茶在這一輪復興推動下才得以走向繁榮。所以這是意義非凡的十年,也是承上啟下的十年。

  我簡單的回顧了以下這十年復興的價值,因為只有它有價值,才值得去致敬。呂禮臻先生說,易武是茶人的共識。

  在中國,綠茶是主流,而在綠茶中沒有可以勝過西湖龍井的茶。講生態(tài),有許多比浙江生態(tài)更好的產(chǎn)區(qū);講工藝,今天我們的工藝日臻成熟,差距也很小,那為什么西湖龍井依然牢牢占據(jù)綠茶最具代表產(chǎn)品,雖然喝茶講一山一味,但從這個角度而言又絕不僅僅如此。

  那為什么易武茶能成為茶人的共識?難道只因為我們喝的老茶來自易武嗎?我想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每個人的審美各異,但有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有人文、歷史、工藝價值,這幾個集于一身時才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而現(xiàn)在,只有易武才符合這幾項。什么樣的能代表普洱茶,一定不是單一的風味,一定是由多元化的風味組成的。

  一個行業(yè)想要走到正確的道路上,需要由其頭部力量決定,這個行業(yè)最好的一面屬于易武。我們把易武茶帶回其應(yīng)有的地位,是對行業(yè)根的尊重。我覺得大家也可以小小地琢磨下:易武茶應(yīng)該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才是正確的?

  安然:吳總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句行業(yè)內(nèi)關(guān)于易武的地位的總結(jié):班章為王,易武為后。鄭總是怎么看待易武茶的地位的呢?

  鄭少烘:我其實比較反感這句話,班章是外向濃強的,易武是內(nèi)斂的,力量是緩慢釋放出來的。兩者是表達方式的不同,但我依然認為易武是最好的茶,要從歷史和風味特征來看。

  易武茶從清朝開始成為貢茶,因為人們偏好香甜、苦澀度低的茶,于是從那時起易武茶的滋味就受到了漢文化的馴化。以麻黑、曼撒為代表的茶區(qū)馴化程度更深,往同慶河方向走茶的滋味野性就會強一些。我研究易武茶15年,存了很多茶,發(fā)現(xiàn)易武茶的穩(wěn)健銳氣在后期才會呈現(xiàn)出來。如果僅憑短時間對口腔的刺激來評王評后,我認為是要修正的。

  我們對普洱茶的系統(tǒng)認知還處于初始階段。普洱茶中有些物質(zhì)在后期才會呈現(xiàn)出來,而這些是可以改變大家認知系統(tǒng)的。歲月知味提出致敬易武,復興易武,就是因為我們認為,易武有最高勢能,最優(yōu)秀產(chǎn)區(qū)。

  安然:歲月知味為了系統(tǒng)提升大家認知易武的水平,把易武劃分為了三個香帶,這背后劃分的邏輯是什么?三個香型帶風土是否不同?

  鄭少烘:易武具有整體風格,但各個小產(chǎn)區(qū)之間風格又不完全一致,以前論及易武,雖然是同樣的詞,但指的卻不同。大家心目中的易武都不同,易武的外延應(yīng)該延伸到什么地方為止?有了香型帶的劃分,我們討論話題才有共性。

  蜜香帶,是以麻黑中心點,輻射落水洞、荒田和曼秀等周邊區(qū),這個區(qū)域特點是糖苷類物質(zhì)含量最高,可被轉(zhuǎn)化物質(zhì)最豐富,轉(zhuǎn)化能力最強,但蜜香帶茶容易有苦底。在這樣共同的話語體系下我們?nèi)ビ懻撘孜洳璨趴梢愿忧逦?。而以彎弓、一扇磨、高山為代表的花香帶,前期香氣顯,多種香氣混合,是其他產(chǎn)區(qū)所沒有的。同慶河、刮風寨為中心的是原野香帶,這個地方的茶只有濃強飽滿才是好茶。

  以前人們說易武只有香揚水柔,而蜜香帶和原野香帶是我走訪了9年才系統(tǒng)總結(jié)出來的,提出這個觀點后現(xiàn)在也都受到了很廣泛的認同。在這其中最神奇的是茶王樹,茶王樹是真正具備了花香、蜜香、原野香幾種特質(zhì)的區(qū)域,所以茶王樹其實是易武口感協(xié)調(diào)度最高的區(qū)域,在同類里面,茶王樹是我心目中易武茶的王者。

  香型帶提出最大的好處是,我們在認知易武時會更加清晰,對于判斷易武茶也很有用。

  第二款茶:復興之光

  復興之光是今年勐臘國際貢茶文化節(jié)的指定紀念茶。復興之光的出現(xiàn),并不是單純的紀念,而是再一次強調(diào)1994——2004這個易武茶復興年代的重要意義,向?qū)σ孜涞陌l(fā)展做過重大貢獻的先行者們致敬,喚起行業(yè)對歷史的尊重。

  安然:在普洱茶的復興中,前有前輩們的努力,接著有歲月知味這樣的企業(yè)在做推動,在文化領(lǐng)域,也有許多人在做著自己的努力。前段時間茶業(yè)復興剛?cè)チ艘孜涠凡璐髸ㄛ屡D貢茶文化節(jié)),發(fā)現(xiàn)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都盛裝打扮參加,也有許多國外的面孔,斗茶大會儼然變成了一項茶界盛事,也成為了易武向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周重林老師作為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學者,是怎么看待易武的復興呢?

  周重林:易武斗茶大會期間大約會有5-8萬人參加,大量的人涌入易武,可謂一床難求,比一般過年還要熱鬧,我連續(xù)參加了十年,是易武讓我愛上普洱茶,易武把我留在了茶界。易武足夠匹配所有對他的溢美之詞。

  易武是唯一能支撐從歷史到現(xiàn)實的地方。清朝改土歸流,鄂爾泰攻打古六山,為的就是一杯茶。他們怎么知道易武茶好?過去易武叫利潤城,單從名字就知道此地商貿(mào)發(fā)達;宋代有條道路叫廣西買馬道,當時每年廣西從大理國等地買馬買菜,而這其中茶也流通起來。從《清朝貢茶研究》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到,改土歸流當年,就有茶送到皇宮中,而皇帝皇后每天要飲4兩茶。

  因為戰(zhàn)亂等歷史原因,易武衰落,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才要重提復興。到了1994年這個歷史節(jié)點,我們只聞易武茶其名,不知其味。就像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建筑、口音會發(fā)生變化,但滋味是不變的。以前我們想復興一個產(chǎn)業(yè),現(xiàn)在我們想復興的是一種滋味,一種文化。滋味作用于人,令人念念不忘,念茲在茲。

  今天很有趣,我們先喝了前輩經(jīng)典之作,接下來又喝后人之作,在這樣的時光交替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回憶和傳承。普洱茶現(xiàn)在成了各類茶學習的東西,可以層出不窮地貢獻風味和知識點。把資源向知識轉(zhuǎn)型,從產(chǎn)品到滋味轉(zhuǎn)型,這也是我們茶會的目的。

  吳丹:易武的常駐人口只有1萬5千人,而斗茶會期間要接待5-8萬人,這樣對比起來可能更直觀。前幾天在重慶我們辦茶會也正好喝到復興之光,復興之光不僅是今年的主題產(chǎn)品,也是一個紀念產(chǎn)品,但如果紀念茶只是專制禮盒和棉紙就太無趣了。我們希望通過這款茶讓大家更好體悟到那個復興的時代,感受先行者的不易。它或許不是最完美的產(chǎn)品,但它能在你的味覺記憶中留下那個時代的印記。

  第三款茶:06易武古韻

  作為一款自2005年延續(xù)生產(chǎn)至今的產(chǎn)品,易武古韻不僅僅是一個商業(yè)行為的延展,更是一種對易武茶輝煌歷史的禮贊,以及對易武古樹茶價值的探索與解讀。伴著這款中期茶的醇凈陳香,我們也開始探討,易武的IP塑造,易武的未來。

  周重林:易武受眾面很廣,要打造易武大IP,一是要加強文化輸出,例如完成風味地圖,降低公眾的認知成本。如果我們不能完成資源向知識的轉(zhuǎn)型,談茶山永遠是移不動的山川河流,知識在消費端很難得到體現(xiàn)。轉(zhuǎn)變成知識后,可以成為書、產(chǎn)品、聲音、茶會,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這是我未來很看好的一點。圍繞著易武,未來或許不僅僅是一片葉子,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楊健:說到歲月知味,一是想到易武,二就想到鄭總的才華和文章。鄭總也可以成為一個易武的IP。我想問鄭總,很多人對易武的概念還停留在七村八寨,歲月知味在傳承什么,創(chuàng)新什么?創(chuàng)新的東西是否會成為飲茶之外新的習慣?

  鄭少烘: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一直在想的問題。易武是普洱茶品類中最古老的產(chǎn)區(qū),現(xiàn)在存世的古董茶也基本都是易武產(chǎn)區(qū)的。我們傳承的應(yīng)該就是易武的后期轉(zhuǎn)化能力。1994年是個很神奇的節(jié)點,一切都銜接得剛剛好,許多師傅小時候?qū)W制茶,老了正好教別人制茶。這幾年我想根據(jù)古法研究紅湯茶,要把被前人所認可的東西傳承下去。

  三個香味帶的劃分是我們的一個創(chuàng)新;另一個是易武茶的五個轉(zhuǎn)化周期:鮮香期、淡薄(尷尬)期、回味期、穩(wěn)定期、飽滿期,整個周期大概是15年。與易武茶越陳越香、越陳越厚的說法,幾乎完全吻合,也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新結(jié)果?,F(xiàn)在我們也開始做易武熟茶、白茶,口感特征都很好。我常講,不要喊口號,要用產(chǎn)品和結(jié)果說話。

  吳丹:普洱茶不談時間不以成茶。這款易武古韻是歲月知味的開元之章,也建立了易武古樹茶的口感標準。

  茶友:我是茶行業(yè)從業(yè)者,打造易武大IP的確是一個大話題,但的確是需要從業(yè)者共同去做好產(chǎn)品。

  茶友:我覺得這款06古韻是今天的number one,喝完很舒服飽滿。歲月知味專注做易武,一定會像易武茶一樣厚積薄發(fā),未來也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鄭少烘:96真淳雅和06易武古韻正好相差十年。認識一個產(chǎn)區(qū)不要挑最好的,而是要挑最具代表性的。我推崇99易昌也是因為它有代表性,量大。易武古韻制作對于季節(jié)把控很嚴,不用夏茶,只用古樹春茶,是認知易武古樹茶的一個代表。我有個小小的期待:這款茶將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經(jīng)典。

福元昌老茶莊的易武往事

說不清已是第幾次踏進易武納么田的這座老宅,總喜歡來這里,因為這里有百年福元昌創(chuàng)始人余福生家后人的所有溫度,四代人的成長,在這里。有生活的氣息,有時代的印記,有余家人所有的歡笑與溫情。這里的一房一瓦,一塵一土,都常會在夢里呈現(xiàn),帶著一種隔世的陌生與熟悉。這里,才是余家人晴朗無塵的光陰,這里飄散著人間最樸實的煙火。

余勇暢老人總是坐在低矮的廊前給我們講述祖父余福生與父親余世高的故事,而孫子余文德,就在邊上玩耍?;蛟S,小時候在老屋里踢各類團茶、餅茶玩耍的經(jīng)歷,可以喚起余勇暢對爺爺?shù)乃杏∠?,每次的故事都要從這里開始。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不平凡的,尤其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爺爺余福生,幼時在易武上過幾年私塾,年輕時隨父親余志書走鄉(xiāng)串寨,到曼秀、麻黑等附近村寨收購散茶挑到易武賣給茶莊,手腳麻利地跟在父親身后,賺點挑夫錢。余氏父子對茶事已經(jīng)掌握了些經(jīng)驗,但苦于家底薄弱,無錢自己開茶莊。爺爺余福生的婚姻為家庭帶來了事業(yè)上的轉(zhuǎn)機。奶奶李氏,出生比余福生晚一年,她豐厚的嫁妝成為余家開辦茶莊的資本,爺爺余福生在妻子的支持下,買下倚邦幾近衰落的“元昌號”,在前面加一個姓字中的“?!?,創(chuàng)辦“福元昌”茶莊。

有的人,天生就是為某事而生,因為多年買茶販茶的經(jīng)驗,聰穎并極具經(jīng)營頭腦的余福生,帶著初入茶市的謹慎與吃苦耐勞的堅韌,令茶莊的生意如日中天,迅速在茶號林立的易武街上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每一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信仰,樸實厚道的余福生,憑他的誠信之道,憑他對茶葉品質(zhì)的嚴格要求,在茶葉江湖里游刃有余。爺爺余福生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當時因為印刷困難,內(nèi)飛、內(nèi)票都需要自己制作,于是,先寫在木頭上,雕刻出來,再蓋章完成。出生于1927年9月的父親余世高,還記得小時候曾用木戳子幫助父親余福生蓋商標的情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福元昌老茶的內(nèi)飛、內(nèi)票上感受到余福生那標致的手寫體,帶著手作的樸拙與余溫,也感受到余家做茶的嚴謹。那時余家茶事興盛,家里有5匹騾馬托運茶葉,貨物多時,還得租馬,組成一個十四五匹騾馬的馬幫。

茶馬古道上浩浩蕩蕩,來來往往,走出了“福元昌”的繁華與榮耀。這個樸實感人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在余勇暢老人的口中說來,娓娓動聽,可是其中的艱辛與曲折,非親歷的人所不能體會。

鄒東春聶素娥夫婦在倚邦老街尋訪到的元昌號老牌匾

如今,我們來到易武老街,那條青石板路,簡單平實,堅硬牢固,用一磚一瓦細致堆砌而成。走在上面,那些前朝往事,昔日繁華,在腦中翻騰。當我走進易武老街里的余家老宅,那木質(zhì)的墻,木質(zhì)的梁,木質(zhì)的樓板,在灰暗斑駁里沉寂。這座老宅子,凝聚了福元昌斑駁滄桑的歷史,收藏了余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落滿了歲月飛揚的塵埃。這里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堵土墻,都有著歲月遺留的細碎痕跡,那些關(guān)于茶的所有記憶。當我置身其中的時候,我會忍不住問自己,余家老人,真的在這里居住過嗎?穿越百年之后,來尋他的氣息,于每一塊青石之間,每一塊老木之上。那木質(zhì)的樓梯扶手上,是否還留有他手中的余溫?一遍一遍的從長廊走過,只覺得他真的存在過,這里真的還可以尋覓到他的氣息,依稀仿佛看到那些馬匹停在廊前院落里,有整件整件的茶搬上馬背。屋里有余掌柜低沉渾厚的囑咐聲,廊前有小伙計來回走動與吆喝聲,孩子們的歡鬧嬉戲聲,街上各種馬嘶人鬧的嘈雜聲……忙碌的場景中,一餅一餅的福元昌七子圓茶,被運往遠方。

是的,歷史是真實的,一百多年前,這里確實有過一個“福元昌”茶莊,這里留下了他發(fā)展與鼎盛的痕跡。他出自這里,主人余福生一生的故事也在這里,那么多的經(jīng)歷與故事,都鐫刻在了易武這片土地上。離開了易武,他就不再是福元昌,離開了西雙版納,他就不會再有故鄉(xiāng)。所以,每一個想要尋找福元昌的人,都會尋來易武,都會在老宅前停駐。在光陰的流逝里,關(guān)于普洱茶的所有故事都在這里。易武,這是一個無論去到哪里,始終都是要尋回的地方??傆幸惶?,福元昌也要重新走回這里,沿著這條青石板老路走回來,為他曾經(jīng)的榮耀與尚德。除了這里,哪里還能安放下一個如此滄桑與厚重的老字號?當然,我喜歡這里,這條老街,對我而言,這里不僅有福元昌老宅,還有可以眺望和期許的遠方……

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都有太多不可避免的遭遇,尤其在那個亂世,尤顯曲折與艱難。朝代更換,人事改變,福元昌曾一度停業(yè),復業(yè)后,又在1929年達到鼎盛。世事蒼茫,抗戰(zhàn)開始后,余家茶葉生意一落千丈,全易武的茶葉生產(chǎn)都停頓下來,余家家境日漸不好,生活壓力日重。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大家都在同一條路徑上行走,無論曾經(jīng)門族顯耀,還是清貧如洗,同樣的冷酷無情。余福生和其妻子相繼在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5年和1946年病逝,結(jié)束了他傳奇一般的生命歷程。他用自己辛勞的一生書寫了普洱茶歷史的商業(yè)傳奇,德高才備的他,也換取了世人永遠的懷念與敬重。

余世高(右一)與他生前手寫的花燈詞

命運多舛,光陰太過無情,作為長子的余世高,在父母去世后,帶著兩個年幼的弟弟艱難度日。歲月依然不依不饒,生活愈加艱苦。余世高努力把兩個弟弟培養(yǎng)成人,承擔起那個年月長兄為父的所有責任。讓他們最終走出易武,進入到縣城,有了讓人欽羨的工作。寧靜慈悲的余世高老人,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字,還會畫畫,家里門框上的對聯(lián)和門頭上吊的燈籠都是他自己寫畫的,還能帶徒弟唱花燈。即使在85歲高齡之時,余世高老人還眼能穿針,手能寫字。余福生一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留在世上的,除了自己的后代外,還有后代擁有的書寫文字和繪制圖畫這些文化意義上的能力,這是留給后人的一筆真正的財富。1970年4月12日,易武大街發(fā)生一場火災(zāi),余家雖然沒有受災(zāi),但是父親余世高也隨同生產(chǎn)隊其他受災(zāi)人員一道搬出了易武。當時遷出兩批人,分別遷到納么田與大荒壩兩地,余家人遷至納么田。1980年,市場稍微放開,尚有生意頭腦的余世高老人,便帶著妻子開始在易武街上售賣小百貨及早餐,每天把在易武老宅里做好的米干,挑到新街去賣,以維持生計。與妻子一同經(jīng)營生意的日子是忙碌而快樂的,雖然利小,可是平凡日子的煙火卻是炫目的。直到妻子去世,余世高老人才停下生意,回到納么田與兒子余勇暢共同生活。余勇暢在此二十幾年里,一直贍養(yǎng)老人,直到終老。

余家后人納么田老宅

1985年,余世高老人永遠記得,余家人永遠記得,兩個在縣城工作的弟弟,回來強烈的要求賣掉老街祖宅。余世高老人老淚縱橫,苦苦哀求兩個親手帶大的弟弟。這座祖宅,是余家人蓄養(yǎng)情感,安身立命之所,承載著余家人所有的榮耀,承載著老人所有的童年及對父母雙親的記憶,他怎能忍心賣掉。這位嘗盡百味、歷經(jīng)風霜的老人,連剩下的散淡余年,都無處容身了。世情百味,無奈,自己已經(jīng)年邁,終究是強不過兩個弟弟,即使族人也出來勸解,老人最后還是不得不在變賣祖宅的契約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最終,余氏祖屋以3500元的價格賣給了來易武老街上門的女婿段光祥,余世高老人分到1000元,兩個弟弟分別分到1000元和1500元。余世高老人在悲痛中搬出易武老宅,留下了父親余福生做的一屋子茶葉,交由段氏隨意處置,僅帶走了唯一能懷念父親的物件——他生前睡過的那張老木床。余世高老人真正離開了,帶走了余家人在易武生活的所有痕跡,也帶走了滿生憂傷,從此精神不振。至此,余家人算是徹底告別了易武老街。一個家族,一幢老宅,幾代人的命運,就如一段沒有結(jié)局的故事。

世事荒洪,走過去了,便是山青水靜。接下來的余家人,開始了新生活。靜守四季炊煙,過著最平淡的百姓生活,守一份歲月靜好。家里的子孫昌盛,茶園面積每年在不斷擴大,仍然用傳承祖業(yè)的手工制茶工藝做茶,只是不再經(jīng)營茶葉生意。那些年,在易武老街上的茶葉生意開始復蘇時,余世高老人還曾經(jīng)用祖?zhèn)鞯募妓囎鲞^一批團形心茶,而后,余勇暢老人也曾做過一批七子餅茶,但是普洱茶市場尚未恢復,余家人已經(jīng)無法重操舊業(yè)。1971年,余勇暢老人到納么田小學當教員,十幾年間,一邊打理著家里的茶事,一邊在小學里教書,一邊照顧著年邁的父親,在相聚一公里的家與學校之間來回。祖上留下的制茶技藝還在,書寫能力還在,唯善之德還在……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在備課本上端正溫暖,靜美的筆跡里透出平和的心境。是的,余家人已經(jīng)走過那段風波起伏的歷史了,從此盛世長寧。

余勇暢老人

余勇暢老人,現(xiàn)在坐在納么田這棟老房子的長廊下,這里是從易武老街離開后就建的,父親余世高老人后半生都在此居住,并在他們夫妻二人的照顧下,于2012年在此過世,享年86歲。余勇暢老人坐在小木椅上用大茶杯喝著自己親手制作的普洱茶。沉默無語,余家人一生的坎坷與故事,在他的心里,默默沉淀,他把語言轉(zhuǎn)化成愛撫的目光,看著遠方的那山、那樹、那茶、那些人……如今,家里所有事務(wù)都已交給兒子余亞華,新一代人重新?lián)纹鹆艘黄鼜V闊的天空。起伏跌宕的生活總算過去了,老人心安了,可以好好頤養(yǎng)天年了。關(guān)于兒子余亞華對“福元昌”老茶莊的復興,老人熱情而激動。畢竟,余家技藝需要延續(xù),余家精神需要延續(xù),余家的榮耀需要再續(xù)!父親余世高生前就一直有這樣的愿望,余勇暢老人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元昌”老茶莊的復興,能看到余氏家族的再度興旺,能夠在新時代中再創(chuàng)輝煌。

生活如同一杯用濃濃世味熬煮的茶,走過漫長的旅途,都是滄桑。滄海桑田之后的“福元昌”老茶莊,更有了一份難以言說的傳奇與厚重。那些風塵,唯歲月懂得。如今,普洱茶的春天來了,那些歷史,那些簡靜,那些真美,都會回來。我們愿意用自然健康,真誠的微笑,來迎接美好的春天。復興“福元昌”老茶莊,保留下我們最為正源的傳統(tǒng),為世界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凈勝的靈魂圖譜,保留最為完整深邃的靈魂尋根地。我們強烈期待美好,因為我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2015年6月23日,我們把一百套文具,裝進書包,送到學校,還有大部分新玩具和衣物。心系余勇暢老人曾經(jīng)執(zhí)教十年的學校,把愛分享到這所余家后人辛勤耕耘的土地上,盡我們綿薄之力,去表達對老一輩的尊敬與愛戴。老人參與其中,非常高興與欣慰。

補注:余勇暢于2020年在易武納么田去世,享年67歲。我們在2015年期間曾多次去到納么田看望老人,并且為老人畢生奉獻的納么田完小捐助圖書和學習物資,與社會熱心人士一起,把愛心送給學校的孩子們。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2年10月刊

中吉號聯(lián)合茶業(yè)復興舉辦230期復興沙龍

  7月26日,中吉號聯(lián)合茶業(yè)復興共同舉辦了230期復興沙龍:麻黑為什么重要。中吉號現(xiàn)場帶來了三款不同年份(2009、2014、2019)的純麻黑生茶,眾多茶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參與討論,對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歷史地位等諸多問題進行了討論,下面是沙龍實錄。

  王娜(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參加茶業(yè)復興第230期沙龍。我們今天的沙龍主題是:麻黑為什么是重要的?我們今天就先從易武說起吧。

  易武茶的前世今生

  易武茶山今屬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鄉(xiāng),包括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易武古鎮(zhèn)的易田、高山、麻黑村委會、曼臘村委會、曼乃村委會等轄區(qū)。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李佛一編(纂)的《鎮(zhèn)越縣新志稿》中就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茶區(qū)年產(chǎn)茶七萬擔……光緒二十年前后易武茶區(qū)產(chǎn)量為二萬擔?!钡拦馐辏?836年),易武至倚邦茶馬古道所經(jīng)過的磨者河上的永安橋修建完工,所立的碑文上寫有“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產(chǎn)易武較多”,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迤南的經(jīng)濟利稅主要靠茶葉,而茶葉產(chǎn)量易武最多。

  《西雙版納文史資料》第四輯中“古茶區(qū)分布情況表”表明:1912年易武茶區(qū)產(chǎn)茶5000擔,比倚邦、曼灑、曼莊、革登四茶區(qū)產(chǎn)茶之和還多;1957年易武茶區(qū)產(chǎn)茶1250擔,也多于倚邦等四茶區(qū)之和。因茶葉興衰演變,史料文獻中地名、產(chǎn)量記述有差異,但易武茶山是普洱茶的主場地則是無疑的。

  易武,也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普洱茶貢茶之鄉(xiāng)。普洱貢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之后,六大茶山便成為了貢茶的采辦地。1750年,易武修建了一條通往思茅(今普洱)的茶馬驛道,驛道由青石板鋪成,今天的易武公家大園,被認為是茶馬古道的起點。道路的修通,促進了易武茶業(yè)的發(fā)展,讓易武成為僅次于普洱(今寧洱)的茶葉貿(mào)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同慶號、乾利貞宋聘號、福元昌號.....這些普洱茶歷史上最經(jīng)典的“作品”,就誕生在易武,這些作品,代表了普洱茶最好的時代。

  繞開麻黑,損失半個易武

  麻黑是易武歷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漢人為主。六大茶山鼎盛時期,漢族人或從石屏,或從江西來到這里,制茶販茶。茶葉興,麻黑興。

  易武麻黑茶,有廣義的說法和狹義的說法,那么廣義的說法是出自麻黑村委會的茶都算麻黑茶,也就是包括:刮風寨,大漆樹,落水洞,曼秀,三丘田,荒田,這幾個村子的茶都可以算,事實上2005-2007年以前易武的山頭還沒有分的這么細的時候,這些都統(tǒng)叫“麻黑茶”,廣義的”麻黑茶“也是易武正山的一個說法,即易武茶的核心山頭。從2008年-2010年以后,各個村子就開始細分了,都是以各個村子的名字來或是山頭來叫了,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狹義的麻黑茶,也就是產(chǎn)自麻黑村子的茶。

  早在麻黑寨的茶在茶人大眾中出名以前,有實力的大茶企便已經(jīng)開始接洽麻黑資源了。這得從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場備受追捧,臺灣茶商同期進入易武收料定制開始說起。隨著定制茶的大放異彩,拉動了易武茶的發(fā)掘。麻黑因為交通較為便利,且相較其他小產(chǎn)區(qū)更加高和穩(wěn)定的產(chǎn)量,成為了它在易武體系中站穩(wěn)腳跟的關(guān)鍵。

  說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號。

  易武是貢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樞。

  與麻黑位居中樞一樣,中吉號遵循中庸之道,專注純麻黑的傳承已經(jīng)有十二個年頭。

  麻黑,是中吉號最早探索的產(chǎn)區(qū)。2008年,董事長楊世華先生帶領(lǐng)制茶團隊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樹茶園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創(chuàng)建“兩休兩采,自然天養(yǎng)”的茶園管理法則,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對麻黑核心區(qū)域古樹茶園及優(yōu)質(zhì)原料擁有了絕對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擴建升級改造完成,成為現(xiàn)在的麻黑莊園。

  珠三角的很多茶友,知道麻黑大多都是從喝到中吉號的純麻黑開始的。作為中吉號的創(chuàng)始人,楊世華將云南茶帶到深圳,并在那扎根,成為當?shù)鼐哂杏绊懥Φ牟杵?,實屬不易?/p>

  麻黑為什么好

  呂才有(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普洱茶學院院長):之前我們?yōu)橹屑柕穆楹诋a(chǎn)品進行了一次專業(yè)評鑒會,這緣起于5.1期間,我參加了易武的斗茶大會,會上和中吉號的楊總交流一個問題:對于一個有特色,有特點的小產(chǎn)區(qū)的茶,要從什么樣的基點推向市場,如何讓消費者喝到一款有感覺、有感情、有感性,會興奮的茶品?

  易武的斗茶大會上,我發(fā)現(xiàn)消費者對易武茶的認可程度很高,消費潛力很大。而麻黑茶在易武茶中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除了外形之外,最大的特點是蜜香濃郁,這在19年的這款純麻黑上就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難怪中吉號能在沿海地區(qū)屹立市場十二年。

  最早在深圳茶博會上,我和楊總相識的時候,我感嘆云南本土茶企能在這么好的平臺上有一席之地,直到我今年才慢慢知道中吉號主要是做麻黑的產(chǎn)品。大家知道,云南是一個農(nóng)產(chǎn)品大省,所謂“一方水土產(chǎn)一方茶”,在小氣候的影響下不同山頭會出來不同的各具特點的茶,這樣的茶雖然不是我們主打的產(chǎn)品,但一定是建構(gòu)起我們影響力,品牌認知的茶品。

  在聯(lián)合多個專家對中吉號的麻黑進行感官評定之后,我們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這款麻黑不論是當年的口感還是轉(zhuǎn)化后的口感上,都是很有特色的。專家們都覺得,不論是作為品飲還是作為收藏,中吉號的麻黑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接下來我們會繼續(xù)做麻黑生化組成特點的分析,大家也可以保持關(guān)注。

  除此之外,麻黑茶也很有文化底蘊。第一,麻黑的名字起得不錯,在云南話中,形容天快黑了我們會說“麻黑麻黑”,這提醒我們,喝茶的時候到了;第二,黑在所有色彩中最高貴的顏色,黑茶是我們茶科學研究最薄弱,但潛力最大的茶類。作為一個研究黑茶的學者,我們也要站“黑崗”,不吹黑哨,喝麻黑,不走黑道。

  王娜:謝謝呂院長的分享,剛剛呂院長提到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茶,麻黑每一年的轉(zhuǎn)化都能帶給我們不同的驚喜。那么云南茶企該如何走出云南?相信這是很多茶企在發(fā)展中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們請周重林老師為我們講講。

  懂麻黑,才懂易武

  周重林:剛剛王娜介紹了茶馬古道的歷史,茶馬古道之所以能延續(xù),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利潤可圖,正好易武在唐代的南詔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就叫“利潤城”。易武最早是縣城的建制,麻黑當時是離縣城最近的一個產(chǎn)區(qū),即便今天我們不知道“利潤城”當時主要是賣鹽還是賣茶,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易武是一個資源驅(qū)動型城市。

  今天麻黑的繁榮景象應(yīng)該和古代差不多,麻黑現(xiàn)在有9000多畝茶園,每年產(chǎn)量50多噸,這對一個村子來說算是很大的。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拉祜族、哈尼族還是漢族,那么多的人在云南以茶為生,這是很不了不起的。加之云南大葉種有天然的自然優(yōu)勢,延續(xù)幾百年的物種依然強大,我覺得今天才是做茶最好的時代。

  從前的麻黑十分繁華,有一個關(guān)圣廟,當?shù)氐睦习傩宅F(xiàn)在還能背出那座廟門口的對聯(lián):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弟子盡寒心,這幅對聯(lián)其實是湘派名士對江南名士的貶低,認為對方只會說大話,不懂實踐。我自己根據(jù)這幅對聯(lián)也寫了一幅相應(yīng)的:圓茶出易武江外商賈喜上眉,七子有傳承香江茶客皆舉杯。關(guān)羽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和易武傳承的七子茶在中國茶中的地位,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比較。

  有好的資源,好的傳承,還需要有好的眼光。中吉號很早之前就啟動了名山名寨的計劃,很少有其他家茶企能拿出12年前的名山名寨茶,那個時候我們喝茶是不講小地名的。我想這和中吉號一直在深圳、在銷區(qū)是很有關(guān)系的?,F(xiàn)在很多人都以為,中吉號是外省的企業(yè),但其實中吉號是實打?qū)嵉脑颇媳就疗髽I(yè)。云南企業(yè)走出去的很少,像中吉號這樣有積極開拓精神,有我們說的“洋芋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商業(yè)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就更少了。

  易武是一個鎮(zhèn)的、大范圍的概念,很多人到了易武不一定會到茶山的。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檔案、產(chǎn)品,包括我們研究茶馬古道也是研究銷區(qū)的,沒有著重于茶園本身的文化,這幾年茶樹、茶園才變成一種文化。當我們再次回到產(chǎn)區(qū)來看的話,我認為今天的云南不會再僅僅輸出一個產(chǎn)品,而是更上一層,做到結(jié)構(gòu)性輸出,輸出一種精神,輸出一種符號,一種企業(yè)家,包括像我們這樣的一種文化沙龍,這是未來最大的變化。

  為什么要喝普洱茶

  楊海潮(北京大學博士):為什么喝普洱茶?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再上升一步,就可以提出另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喝茶?這個問題我之前從茶葉的傳播角度談過,包括周重林也在他的《茶葉戰(zhàn)爭》中提過,比如說蒙古人、藏區(qū)為什么要喝茶?因為茶是漢文化精致生活的象征,是當時的一個學習對象。很多人說,過去的云南人是不喝普洱茶的。但從更多的歷史材料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云南人是喝普洱茶的,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喝。

  清末,當印度茶和中國茶在西藏競爭的時候,清朝官員報告說,藏族人是不喝印度茶的,但實際情況是,藏區(qū)下層的老百姓因為印度茶更便宜,所以會選擇印度茶而不是中國茶,而官員接觸到的是藏族的社會上層。這個社會分層的問題,我們一直可以把它帶到今天的中國來看。

  二十一世紀初期普洱茶大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的功效,在中國人民經(jīng)歷長時間的貧窮后,生活變好了,飲食變好了,就需要普洱茶。普洱茶好還是不好,在歷史上一直有不同表述。如果把普洱茶視為滇南出產(chǎn)的茶葉而非某一種特定的茶,普洱茶的地位是從乾隆之后慢慢被抬高的,具體到易武,清后期的文獻證實,至少在道光之后才慢慢崛起的。其實在這背后,也是云南逐漸融入世界貿(mào)易體系的過程。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可以說說喝茶方式的問題?,F(xiàn)在喝茶不太被認為符合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會用綠茶的泡法,或者直接選擇咖啡等其他飲料。但普洱茶僅僅是和其他茶類以及其他飲料做競爭嗎?不是的,它還和各種保健方式做競爭。改革開放后,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講養(yǎng)生、鍛煉,我們的社會處于一個變動之中,普洱茶成為一種被選擇的保健方式,當更多人開始鍛煉、養(yǎng)生減肥后,喝茶人口會不會到達某個峰值后就回落?

  因此,是不是有必要把普洱茶塑造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就涉及我們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普洱茶包裝,一種新的品飲方式?這都是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

  呂才有:很多人經(jīng)常問我為什么要喝普洱茶,我常常開玩笑,回答說“吃飽了撐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普洱茶是從香港、臺灣等之前經(jīng)濟相對較好的地區(qū)開始熱起來,而我是80年代上大學,當時去食堂打飯,還要專門去打湯上浮著的油脂,我們叫“飄湯油”,油都沒吃夠,沒有油可以讓普洱茶“刮”。

  楊海潮:剛剛呂老師講的特別好,今天喝雞湯的時候,我們反而不喝“飄湯油”了,而是要把油刮掉,再喝湯,而今天更多人在吃飯的時候講究吃八分飽。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觀念、生活方式都在變遷。以前,大家會說不苦不澀不是茶,人們開始追求回甘、甜的茶,這也印證著我們對普洱茶的觀念變化。

  王娜:剛剛大家喝了2019和2014中吉號的麻黑茶,請各位茶友分享一下品飲感受。

  三款麻黑品飲感受

  周玲(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剛剛我喝第一口19年的麻黑時,這款茶最重要的感受是生津,從舌尖。舌面到舌的兩側(cè),一直在生津,湯色偏黃,滋味飽滿。2014年內(nèi)的麻黑,杯底香特別棒,蜜香濃郁。過去我偏愛易武茶,每次剛開始喝覺得是一個甜柔的美女,但到后面細細品飲會覺得它是一個柔中帶剛的女生,這也是麻黑茶帶給我的感受。

  茶友:我喝茶有二十多年了,2005年之前我一直喝綠茶和烏龍茶,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偏激,太流行的東西不碰,當時普洱茶很火,所以一直敬而遠之。記得當時我在一所大學任教的時候,從學校到家有一個茶室,平時回家走累了就會去喝一杯茶,有一次剛好在泡一款臨滄中期茶,喝完之后繼續(xù)走路回家,走著走著,忽然感覺全身十分通透,感覺到陸仝《七碗茶歌》中那種飄飄欲仙的境界,從此以后就迷上了普洱茶。這款麻黑茶十分打動我,麻黑是一個美女,但不是柔弱的。19年的新茶,茶氣很強,我更喜歡14年的這一款,有時間沉淀過的味道。

  溫星(青年作家、評論家,今日頭條主編):說來慚愧,家里易武茶居多,但從來沒有喝過麻黑。聽到麻黑兩字,我望文生義想象麻黑的味道:黑芝麻,我覺得芝麻香和糯香很接近。

  這個“麻”可以理解為芝麻的麻,有一句俗話我不贊同,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雖然西瓜體積大,但芝麻更貴呀,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去撿芝麻呢?芝麻在傳統(tǒng)文化中還是很高貴、很有營養(yǎng)的東西?!奥椤边€可以理解為麻布,今天在座的幾位,大部分都穿麻,這是返璞歸真的體現(xiàn)。而“黑”則是最高貴的顏色,這在很多民族中都有體現(xiàn)。

  近兩天有一個新聞,云南省農(nóng)業(yè)廳出臺了古茶山、古樹茶的保護政策,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而且要建立普洱茶的期貨市場,這是非常利好的。在政策背景下,今天我們來品鑒中吉號的麻黑是非常符合時宜的。早五年,要是你邀約別人來茶業(yè)復興品茶,人家會覺得莫名其妙:品什么茶?五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做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文化價值還是經(jīng)濟價值,都會慢慢的凸顯出來,這同樣是非常合適宜的。重林這幾年不僅做茶文化的學問,還身體力行到外面宣講茶文化,這也是讓我十分敬佩的。

  說到今天的麻黑,19年的茶有一股少男少女的青澀感覺,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清純,這在14年這款茶上有很好體現(xiàn),我相信到第三款茶會變?yōu)榇己?,歷史的沉淀會慢慢顯露出來。

  茶友:我是一個冬天和夏天住在云南的上海人,冬天我就住在西雙版納,那邊有很多人做茶。我實際上去過兩次易武,但沒有去過麻黑,因為那條路實在太難走了。有一次我到易武鎮(zhèn)上,在猶豫要不要去麻黑的過程中,同行的朋友介紹我到一家曾經(jīng)斗茶得獎的茶店里,喝到了當年得獎的麻黑茶,真正讓我感受深刻的是回來的路上特別好的回甘,我都舍不得用新的茶水來沖淡。

  作為一個在外地消費普洱茶的人,我想說說自己的顧慮?,F(xiàn)在茶葉什么價格都有,很多人喝得起茶的但有喝不出好壞與否,只能通過誰送的、從哪兒來的來進行揣測,沒有一個前端的把控。其實如果慢慢做小眾、做高端,對寨子每一家人做出來的口味都了解,這種是很省事的。所以我認為中吉號的商業(yè)思路是對的,如果再有更多的推介機會,就更好了。

  茶友:19年的茶湯很厚,有一種新茶的感覺,14年的這款茶香揚水甜柔,茶氣更加凸顯,微微有一些果酸,兩頰生津,而09年這款麻黑水的細潤感很明顯。

  茶友:我喝拼配茶多,純料比較少,中吉號深耕麻黑多年,這幾款茶具有標本性的意味。19年的茶一入口,湯中帶柔的感覺很明顯。14年的麻黑甜柔香都有,柔中帶剛的感覺也在。09年這一款我認為存放得特別好,體感很舒服,很純凈。

  茶友:茶是我們審美的對象,主體需要回到人的身上,但好茶都是共同的,對于一款好茶來說,文字越多,越容易造成失真。所以對于這三款茶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特別是19年的這一款茶,一入口特別清甜,非常細膩,非常溫婉,后面的茶厚實感越來越明顯。

  深耕麻黑十二年

  楊世斌:我是代表公司來這兒,我們中吉號是一個外向型企業(yè),銷售在深圳,工廠是在勐海。說到麻黑,我們一直認為,這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和合適的人成就的產(chǎn)品。2008年,中吉號創(chuàng)始人楊世華先生帶領(lǐng)制茶團隊第一次來到易武。每村每寨把茶喝著進去,走到麻黑的時候,我們覺得所有的元素都有了,厚重感,韻味,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麻黑作為我們的明星產(chǎn)品,我們已經(jīng)做了十二年,扎根了十二年,也希望在座的茶友能多多交流,為這款產(chǎn)品提出意見。

  楊冬榴(中吉號營銷總監(jiān)):我是中吉號的老員工,最早我們是在深圳做茶葉進出口公司,那個時候是走量的時代,從2003年到2007年直線上升,我們過手的茶都有上千噸。后面隨著市場的變化,我們覺得思路要變一變,把走品質(zhì)當做核心競爭力,于是開始做古樹茶的茶品,而做出的第一款茶就是這款麻黑。一塊石頭,過了十二年還是一塊石頭,但如果是一塊好玉,十二年的沉淀會讓他價值不菲。

  我還記得2008年左右,其他的茶大約是30——40元左右一餅,而我們的麻黑就已經(jīng)到了80元一餅,質(zhì)疑聲比較多。而2008年也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而在那之后純料茶開始崛起。陳智同老師當年的《大樹茶的時代來臨了》這篇文章,配圖用的就是我們這款純麻黑,加上茶友喝過之后的反饋,都堅定了我們走下去的信心。

  原料好,工藝好,倉儲好,三個因素是決定一款茶是否好喝的重要因素。今天我們這三款茶,我們投茶量是十二克,這樣它的優(yōu)缺點都能很好展現(xiàn),如果再減一些就是香甜的味道。剛剛大家說19年的茶有些澀,實際上易武茶采摘的時候會大條一些,揉捻的時候也不會揉得很完全,這就讓易武茶留得越久,轉(zhuǎn)化越好。

  文章由茶業(yè)復興編輯根據(jù)嘉賓現(xiàn)場發(fā)言整理

  未經(jīng)嘉賓審校

  解釋權(quán)歸嘉賓所有

找到約3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