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飲茶之風

找到約937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形形色色的飲茶之風——不丹、尼泊爾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飲茶國度,形形色色。在地球的各個地方,有著多種多樣的飲茶風習,本文將為您介紹不丹與尼泊爾的飲茶之風。

今天與您分享的是余悅所撰寫的《茶趣異彩·中國茶的外傳與外國茶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四章的內容。

不丹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嗜好品是酥油茶,這是在煮開的磚茶中放入黃奶和鹽的傳統(tǒng)飲料。飲茶時還要配備幾樣小吃,如用炒熟的玉米、大米和奶油、蜂蜜、芝麻、砂糖等制作的炒米和糟粑,以及其它用雜谷和豆類加工的小吃。飲茶時,這種小吃是盛裝在一種稱作“幫求”的帶益的小竹筐里。飲茶方式是有一定規(guī)矩的,飲茶的意義似乎已超過單純的嗜好?!岸喱敗笔莾H次于茶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品,是先把一種叫做“金瑪”的胡椒科爬蔓植物的葉子涂上石灰,然后用這種葉子包上檳榔果放在口中咀嚼。設宴待客時,往往先端上酥油茶,宴席結束時端上“多瑪”。

尼泊爾的原始居民尼瓦爾族人的生活中,除早晚兩餐以外,午后兩時至三時的牛奶紅茶和茶點是不可少的。茶點的種類很豐富,既有餅干、曲奇(即油脂含量比餅干多的小甜餅干)等甜食,也有炒飯,“察巴提”(小麥粉烤制的小面餅)、“饃饃”(即餃子)等咸味食品。這些茶點幾乎都是家庭中自己制作的。當然,在外上班的人是自己花錢買茶點吃。居住在尼泊爾北部高原上的藏族血統(tǒng)的夏爾巴族人是喇嘛教徒,飲食生活也帶有濃厚的藏族飲食文化的色彩,經(jīng)常食用的食品有酥油茶、糟粑、干肉、干酪等,近年來,大米、“瑪薩拉”(即混合調味佐料)、牛奶紅茶等印度的飲食文化也正在向這一地區(qū)滲透。

來源:世界茶文化圖書館,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唐宋以來,飲茶之風盛行;英屬東印度公司壟斷殖民地茶葉運銷權。


  唐宋以來飲茶之風盛行

  1607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嶺南、廈門收購茶葉,經(jīng)爪哇輸往歐洲試銷,不久中國茶葉便名噪英倫三島,很快成為歐洲人的日常飲料。17世紀后半期,喝茶在英國上流社會己成風尚。18世紀末英格蘭與威爾士每人每年消耗將近1公斤茶葉(相當于400杯茶)。

  同期,自17世紀至18世紀前半期,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一系列殖民地。由于意識到茶葉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英國政府開始在北美殖民地對茶葉征收重稅,1773年英政府為幫助瀕臨破產(chǎn)的壟斷殖民地茶葉運銷權的英屬東印度公司,準許他們在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的茶葉專利,同時重申禁止殖民地人民購買走私茶。由于擁有茶葉生意的壟斷權,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這個法案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強烈不滿,他們通過不喝茶或改喝別的飲料來抵制該法案,傳言,富蘭克林曾經(jīng)用胡桃木的葉子來代替茶。然而,還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任何能與真正的中國茶一樣可口美味的東西。

  于是一些著名城市如波士頓、紐約、費城、格林威治等地人民團體紛紛組織抗茶會。波士頓青年們組織波士頓茶黨。經(jīng)常舉行集會與示威活動。茶迷們寧愿放棄飲茶嗜好,改飲咖啡與其他代用品,或宣布停止飲茶;并提出凡為東印度公司藏茶,裝卸茶葉,出售茶及買茶者,當視為公敵。

17世紀,飲茶之風在歐洲逐步盛行并傳至北美,飲茶成為一種時髦而高尚的消遣

沒茶喝,要么打架,要么戰(zhàn)爭。


17世紀,飲茶之風在歐洲逐步盛行并傳至北美,飲茶成為一種時髦而高尚的消遣。




在英國的家庭中,“我把茶壺坐上了! ”是一句對忙碌一天疲倦歸家的主人極好的關切。



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茶葉交易。中國買鴉片,英國買茶葉,在1840年前平衡著兩國關系。某天,中國說我不買鴉片了,你也少喝茶吧。


英國人說那不行,我大英帝國不能一日無茶,我們必須買茶,你們也必須買鴉片。給個痛快話,買賣做還是不做,商還是通也不通?不通就打你。


林則徐:拜托,我們不吸你的鴉片了,你們喝不喝茶葉,請自便,難道我清帝國還怕你們不成。再說不喝茶會死人嗎?



英國佬:我大英帝國貴族,喝了幾百年的茶,這種習慣怎么可能說改就改呢,你說的倒是輕巧,不喝茶還不如直接要了我們的命。而且,你要明白,我們維多利亞女王也在喝啊,包括貴族階層在內,整個上流社會都在喝啊,我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喝下午茶的習慣,你不讓我們喝茶,還不如讓我們死了算了。說吧,到底給不給茶喝?



我中華民族當然是有骨氣的,結果,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了。


因此,鴉片戰(zhàn)爭也叫茶葉戰(zhàn)爭。

找到約912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