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廣州國際茶葉中心克服

找到約10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馮子民接受校友企業(yè)家專訪,并為母校定制天津科技大學六十周年紀念茶餅!

  為慶祝建校60周年,打造天津科技大學校友交易博覽會,天津科技大學于9月20日至21日在濱海校區(qū)體育館舉辦了天津科技大學“中美創(chuàng)客交流中心”揭牌儀式暨建校60周年校友創(chuàng)業(yè)產品體驗嘉年華活動,此次建校六十周年嘉年華活動共征集110余個校友企業(yè)和在校師生參展,活動回顧了科大建校60周年以來校友事業(yè)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展現(xiàn)海內外校友企業(yè)的雙創(chuàng)成果,彰顯了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服務國計民生的成績和濃厚的雙創(chuàng)工作氛圍。

  “沒有母校、老師和同學,就沒有我的第一步。”在津科技大學建校60周年校友創(chuàng)業(yè)產品體驗嘉年華校友企業(yè)家專訪中,天津輕院食品工程系1993屆校友馮子民為大家分享了其創(chuàng)業(yè)歷程。

基本簡歷

  1989年——1993年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系

  1993年——1995年 汕頭特區(qū)進出口集團(汕頭市菜籃子重點工程)

  1995年——1997年 獲香港李嘉誠獎學金,赴新加坡留學,攻讀工商管理專業(yè)

  1996年——1999年 擔任新加坡三星公司(Astina 集團)中國部經理

  1999年 創(chuàng)立香港天子龍國際有限公司。創(chuàng)立茶葉屆最大雜志社——《國際名茶專刊》

  2000年 創(chuàng)立廣州子民茶業(yè)有限公司和云南子民茶廠

個人榮譽

  1995年英國企業(yè)家協(xié)會會員

  1997年美國國際華人工商協(xié)會會員

  1999年深圳首屆高交會獲伍仟萬人民幣融資

  2000年——2002年廣州茶博會主辦方

  2003年韓國茶博會、加拿大茶博會主辦方

  2006年馬來西亞茶博會主辦方

  2008年韓國茶博會主辦方

  2016年加拿大茶博會主辦方

  天津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新加坡大學、電視臺茶道主講

  2005年與張國立拍賣茶業(yè)500萬元人民幣捐助云南希望小學

  2006年東盟茶博會拍賣茶業(yè)27萬人民幣捐助馬來西亞中文教育

  獲廣東省優(yōu)秀企業(yè)家、廣東省誠信企業(yè)家、澳臺商會副理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經企聯(lián)理事、廣東省社科院、廣東省科技報社、廣東省企業(yè)家投資商會、廣東省茶葉流運協(xié)會等單位理事。

  廣東省小商品協(xié)會茶葉委員會候選會長,廣東省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會茶葉委員會候選會長。

高端訪談

  1993年,年僅21歲的馮子民建立了一個價值幾百萬的汕頭特區(qū)進出口集團(汕頭市菜籃子重點工程)。這對于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壯舉??僧敼P者驚嘆于他的優(yōu)秀時,馮子民師兄卻并沒有過多的談論他的成就,而是用懷念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他的大學生活和對母校、老師以及同學們的深深感激。

  馮子民在母校就讀食品工程專業(yè)期間就明白知識與實踐的重要性,他不僅認真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更進行了許多實踐活動。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他不斷提高著自己的學習能力,還建立了他獨有的學習模式。同時,他也特別重視體育鍛煉,他認為這樣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更是磨練意志品質的好方法。天津與故鄉(xiāng)截然不同的氣候、對舉重的熱愛及大量刻苦的身體鍛煉都為他磨煉出堅定的意志提供了條件,在大學生運動會上取得天津市舉重冠軍更是讓他自信滿滿,刻苦耐勞的精神與必勝的信念已經深深地扎根于他的血脈之中,而也正是這種信念和精神伴隨著他克服了許許多多的艱難困苦,一路走到了今天。

  在母校得到全面發(fā)展的馮子民很快將目光放得更遠,也尋覓著更高的發(fā)展平臺。“菜籃子重點工程”就是他當時尤為感興趣的項目,但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建立工廠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少不了經驗的支持,這對于剛畢業(yè)的馮子民來說困難重重。而幸運的是,他的導師趙晉府、食品工程系主任趙征、現(xiàn)任上海食品協(xié)會會長的郭嘉寧,還有考到無錫輕工大學的校友李平作博士,以及吳水清博士、路福平博士(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等等各地的老師和同學紛紛向他伸出了援手,就這樣,憑借濃厚的師生情、同窗誼,在眾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汕頭的基地建起來了,高價的先進設備啟動了。同時,曾于天津科技大學碩士畢業(yè)的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95級博士周青峰師兄(現(xiàn)任廣東科技廳領導)也聽說了這件事,與這個敢闖敢拼的師弟取得了聯(lián)系,在了解工廠情況后,馮子民更是得到了華南理工大學實驗室支持。

  不久,在馮子民和老師同學們的共同奮斗下,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他本人更是得到了汕頭杰出創(chuàng)業(yè)青年和杰出總工程師、杰出科學貢獻人員等稱號。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止步,他認為想走的更遠,還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就這樣,善于把握機會的他又遠赴新加坡留學,進一步深造學習。在母校努力學習的知識積累和在汕頭工廠扎扎實實的實踐經驗賦予了他在新加坡立足的能力。從豆奶工程到豆奶連鎖店,從新加坡三星集團的中國部經理再到創(chuàng)立了廣州子民茶業(yè)有限公司和云南子民茶廠,他不再是需要老師同學一起幫襯才能走好路的小年輕,蛻變后的他熠熠生輝。如今時光荏苒,再度談起往事,馮子民先生的語氣仍然難掩激動,一個個校友的名字無比熟稔地脫口而出。

  在筆者問道有什么話想對現(xiàn)在的在校生說的時候,馮子民師兄思考了良久。

  “首先,大學是人生最好的時光,在大學里必須以學習為重。大學是接觸專業(yè)知識的第一個階梯,專業(yè)階梯則是未來在這個行業(yè)里發(fā)展的基礎,努力學習是最基本的任務。這不僅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就業(yè),更是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第二就是德智體的體,身體素質也是很重要的,現(xiàn)在有一些年輕人,二三十歲就已經有很多的疾病。運動是生命的基礎,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第三就是德育,人的德育教育是屬于對人民的均衡教育之一。良心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多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性,多交往正能量的同學和老師。我相信經過學校多年的培育,同學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都會大大的提高。這三點是人生最重要的根基。一顆參天大樹,有了根基才能長得高長得寬,才能有所成就、有在社會里面立足的能力。這些就是我對同學們的寄語吧。”馮子民先生如是說。

  談到對母校發(fā)展的一些建議,馮子民師兄有很多想法。他提到,“學校傳道授業(yè)要和社會進步結合。”他回想著母校食品專業(yè)種種成績,同時也再次談到了德育教育的價值。在美國和新加坡的學習經歷令他意識到科學技術和實際生產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和道德層面建設的必要性,他希望學校能讓在校生多與社會進行接觸。

  “母校是我們的基礎,我也衷心的希望食品工程系是全中國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希望學校能向超世界一流大學的方向去發(fā)展,這對于我們這些校友來說將會有很大的榮譽感。”采訪接近尾聲,馮子民師兄依舊熱情澎湃,雖然已經畢業(yè)多年,但談及母校時卻還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青年學生般青澀的情懷。

  記者手記:從馮子民先生身上接收到的最強音,是對老師同學們的感激和對母校的期許與眷戀。同時,他也用自己的成功事跡向我們展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企業(yè)簡介

  廣州子民茶葉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由中國留學生團隊創(chuàng)立。在天津科技大學建立自己的研發(fā)中心,為國家級食品營養(yǎng)和產業(yè)研究室,在云南建立2萬平方面的自有廠房,年產量500噸。出口市場網絡遍及南美洲、中東、南非、亞洲、東南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qū)。CCTV和廣東電視臺是子民茶葉的合作伙伴,榮獲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文化常務理事、廣東省科技報社理事、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企業(yè)家投資商會理事、廣東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理事、廣東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理事、廣東省誠信單位、優(yōu)秀企業(yè)家稱號,央視、廣東衛(wèi)視、人民網、羊城晚報、大粵商、鳳凰衛(wèi)視雜志等大量媒體報道?,F(xiàn)任廣東省小商品協(xié)會委員會候選會長,廣東省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會茶葉委員會候選會長。

產品簡介

  公司研發(fā)方向有保健茶,茶食品,茶妝化妝品,茶宴,茶藥品類。主力為傳統(tǒng)的批發(fā),其中,百年車順號、百年宋聘號、百年敬昌號、百年同慶號、百年楊聘號等,二三十年代號級茶,四五十年代紅印藍印,六七十年代的普洱老茶投資一億元以上,股東會是“香港天子龍國際”和新加坡三一重工上市企業(yè)。

  公司旗下:1999年創(chuàng)立的茶葉屆最大的雜志《國際名茶???,記錄著茶葉屆十幾年的發(fā)展歷史,也是2003——2007普洱茶走向世界的見證。公司2000年大馬倉茶葉(純干倉)中茶7512,中茶7542,中茶8582,大紅印是目前的主力的產品,每年進口額超億元,銷售以廣東為主的全國各大城市省會。公司定制禮茶為廣東省第一品牌,已經成為幾百家廣東省上市公司定制了客戶名稱的茶禮。公司自2004年引入風險資金,存入大量茶飲料,現(xiàn)2004年、2005年、2006年子民茶(中期茶)剛推上市滿足廣大中期茶的品飲需求,也滿足了一部分收藏和投資中期茶的茶客。公司在微信小程序、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眾籌三年互聯(lián)網+的企業(yè)已經合作,目標是廣東省家庭和企業(yè)白領用茶的第一品牌。

年逾古稀再續(xù)茶緣——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緬懷宋少祥老會長

夏日炎炎卻覺寒,驚聞噩耗淚難干。

高賢遽逝愁何盡,雅士別離夢不安。

為國理財稱圣手,興茶奉獻薦忠肝。

音容宛在留風骨,拜讀初心寄寸丹。

6月14日上午,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創(chuàng)會理事長,宋少祥先生因病在杭州與世長辭,享年92歲。消息傳來,茶界震慟,有關單位與個人紛紛以各種方式沉痛悼念,寄表哀思。題記悼詩,即為茶圣陸羽故里,湖北天門茶人魯鳴皋先生有感而賦。

宋少祥先生在云南普洱茶山留影(2005年春)

記得2023年10月 23 日重陽佳節(jié),慶祝老茶緣成立20周年暨2023重陽茶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隆重舉行。宋老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先生、浙江大學茶學系著名茶學家劉祖生先生等資深茶人歡聚一堂,談笑風生,欣然受獎“老茶緣20年功勛老茶人”……未曾想,這竟然是宋老參加的最后一次公開茶事活動!

2011年冬,老茶緣舉辦《茶與健康》學術座談會,劉祖生、胡月齡教授夫婦向當時的八十壽星宋少祥先生賀贈“茶界好領導”親筆題詞,附注“三好”:為人品德好!實干作風好!群眾關系好!

2007年,在宋少祥先生和劉祖生教授等一批老領導、老專家的倡導組織下,經省科技廳批準,民政廳登記注冊,“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推選宋少祥任首屆理事長。中心以弘揚莊晚芳教授倡導的“廉美和敬”中國茶德為宗旨,發(fā)揚“精行儉德 一生事茶”的茶人風格,力行茶葉公益服務,會員多數是來自茶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農業(yè)部門的資深茶葉專家,主要開展茶葉科技研究與開發(fā),以及相關科技咨詢、服務和培訓業(yè)務,同時開展茶文化的科普教育和宣傳、交流活動。

中心的前身是始創(chuàng)于2003年6月的“浙江省茶葉學會老茶緣”,這個組織從一開始就得到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王家揚、宋少祥等老領導的特別關懷和鼎力支持。

2004年,老茶緣與浙江省茶葉學會、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杭州聯(lián)絡處共同推出的“端午茶會”,成為老茶緣每年必辦的傳統(tǒng)特色活動,與后來增加舉辦的“重陽茶會”一起被列入“杭州的四季茶會”。這些活動,在2007年中心成立后得以延續(xù),至今已經20年。2015年,劉祖生、宋少祥等老茶人共同倡議開辦“錢塘茶會”。這些茶會以傳播茶科技、弘揚茶文化、宣傳茶品牌、薪火相傳為主題特色,老有所為、以茶為樂,茶人精神、薪火相傳,參加人數越來越多,茶會內容豐富多彩,社會影響愈來愈大。

中心還曾主持完成了“徑山茶宴原型研究”、“徑山抹茶及茶食品的研究和開發(fā)”等項目,長期開展“銀齡行動”茶葉老專家志愿者服務隊科技下鄉(xiāng)活動、科學飲茶普教活動、茶道茶藝公益宣傳培訓服務。他一直心系茶農脫貧增收和產業(yè)振興,為了做好對口援助四川樂山貧困茶區(qū)的“銀齡行動”項目,倡導成立了老專家志愿者服務隊,近20位老專家老教授們,堅持15年不間斷,先后派出120多人次前往四川樂山茶區(qū)科技下鄉(xiāng)、科技扶貧。先后編寫印發(fā)各種技術資料近萬冊,舉辦各類技術培訓講座約30期,受訓總人數約3000多人。項目區(qū)累計推廣良種10萬多畝,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2015年6月受到《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老年報》等13家中央媒體組成的“走基層”采訪報道團的采訪報導。2018年該項目被全國老齡辦授予“全國老有所為楷模”榮譽稱號。2022年3月28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對此“銀齡行動”作了專題報道。

宋少祥尤其重視茶葉的深加工及綜合利用,80高齡仍然壯心不已,牽頭發(fā)起、承辦“2012國際(杭州)茶資源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暨產品展示”活動,出版發(fā)行了《茶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新進展》(2012)論文集。社會評價認為,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國際性茶資源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和產品展示活動,為今后我國茶資源綜合利用的進一步開發(fā)和發(fā)展起到里程碑作用?;顒颖贿x入2012年度中國茶葉行業(yè)十大新聞。

次年,開創(chuàng)“老茶緣論壇”,相繼舉辦2013紀念“茶葉與健康、文化學術研討會”三十周年座談會,2014“浙江茶產業(yè)轉型升級”、2015“新常態(tài)?新茶業(yè)——機器換人”老茶緣論壇,并編撰相關論文集。

中心經費來源非常有限,常常遇到捉襟見肘的境況。財政經濟工作出身的宋少祥精通會計,制度嚴格,財務透明,勤儉節(jié)約。他與全體老茶人們一同,發(fā)揚艱苦樸素的作風,克服資金困難,不求回報,老當益壯,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全面完成。在2010年、2014年民政部統(tǒng)一部署的全省社團組織評估檢查工作中,中心連續(xù)獲得“4A”的好成績,這是對中心在簡樸條件下開展出色工作的肯定。沈祖?zhèn)惱鲜¢L曾盛贊:“老茶緣”是一種無形資產,是屬于精神方面的,是往往被物質掩蓋的東西,正如“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所言:“他們不求功名利祿,升官發(fā)財,不慕高堂華屋,錦衣美食,沒有人沉溺于聲色犬馬,燈紅酒綠,大多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干,清廉自守,無私奉獻,具有君子的操守,這就是茶人的風格”。宋少祥先生正是那樣一位君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清廉自守,茶人風范,在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國際傳播,以及有效推動我國茶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等方面鞠躬盡瘁,功勛卓著。他的逝世是中國茶界的重大損失,他是我們茶人心中永遠尊敬與愛戴的好領導!

宋少祥先生留下遺囑的第一條就寫著:“喪事一切從簡,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直系親屬告別即可,后再告親朋好友?!彼o世后,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學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博物館、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杭州聯(lián)絡處、日本中國茶協(xié)會、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浙江省茶葉學會老專家工作委員會、四川省茶文化研究會、雅安市茶業(yè)協(xié)會、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廣州茶文化促進會、湖北省天門市陸羽研究會、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浙江新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和個人,發(fā)文、致電、致函緬懷先生,慰問家屬。

6月18日上午,直系親屬告別會在杭州舉行,雖然沒有公開,仍被不少友人探知,自發(fā)前往送別先生,哀慟難已。

天堂茗芳兮,斯人且安息。宋少祥先生千古!

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 秘書處

2024年6月18日

來源:茗邊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中國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葉源自中國,茶文化發(fā)源自中國。然而根據近年的統(tǒng)計數據,中國人均每年的茶葉消費量卻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幾位的,反而是英國,愛爾蘭這些不產茶的國家。


當然,英倫風的茶是要加很多東西的


沒有自然條件長出茶葉的西方國家,反而成為了茶葉的消費主力,這很顯然是因為茶葉的成功傳播。


那么茶葉這種來自東方的神奇樹葉,是如何漂洋過海,傳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

南方有嘉木


其葉有真香


《詩經》有云:采茶薪樗,食我農夫。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茶已經開始作為一種飲料,并在秦漢之后,飲茶之風日盛,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的前進而不斷發(fā)展著,衍生出了諸多的茶葉制法。


不同發(fā)酵的茶


從右到左:綠茶,黃茶,烏龍茶和紅茶


?

與此同時,隨著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開始也逐漸傳到了周邊的日韓等國,并在當地生根發(fā)芽。茶葉的傳播,最早是以東亞文化圈的整合而展開的。

?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觸到茶葉。如公認的第一個品嘗中國茶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達·克羅茲神父曾在他撰寫的《中國志》中寫到:如果有人或幾個人造訪某個體面人家,那習慣的做法是向客人獻上一種他們稱為茶的熱水。


葡萄牙人也是選對方向了


才能在東方占得先機


?

但真正將茶傳入歐洲的是后起之秀荷蘭人。十七世紀開始,低地國家完成了獨立,荷蘭東印度公司日益興盛。之后,荷蘭東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從中國以及日本運一些茶回國,由貴族自上而下地引發(fā)了歐洲的飲茶風潮。


雖然東南亞本身的熱帶產物也很重要


但參與到東亞尤其中國、日本的貿易體系


才是真的利潤豐厚



十七世紀中期,茶葉開始經由荷蘭商人之手傳到英國。但最開始,茶在英國并不是作為飲料,而是被包裝成一種治療百病的神秘東方樹葉,并成為了第一種在報紙上推銷的商品。


《科勒的藥用植物》中的茶樹



當時的人們可以在咖啡館買到茶葉和茶制品,尤其是紅茶以其柔順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優(yōu)點,很快獲得了上流社會的好評。不過在剛開始,囿于高昂的價格,茶葉只流行于少數貴族之中。工人階級和貧民與這種神秘的飲料基本是無緣的。


直到三次英國對荷戰(zhàn)爭后,茶葉才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到英國。然而,此時茶葉的價格依舊十分昂貴,對廣大群眾來說仍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貴族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工業(yè)革命,英國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茶葉在英國也慢慢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日益巨大的茶葉進口額,背后卻與我國近代的血淚史息息相關。


十八世紀的中國,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高度自給自足。如此一來,歐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十分狹小,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唯一的例外是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余萬兩白銀盈余,翌年反而出現(xiàn)22萬兩白銀的赤字。


歐洲人在美洲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貴金屬


最終也大都流向了東亞、南亞



為扭轉由茶葉貿易產生的巨額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開始大規(guī)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以求逆轉貿易逆差。但鴉片比之茶葉,顯然是禍國殃民的成癮品,很快遭到了中國政府的阻截。鴉片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并以此為標志拉開了近代中國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兩句詩不知當講不當講”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中國雖然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但在如今的茶葉種植業(yè),卻并不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在茶葉產量,出口量,創(chuàng)匯量中的部分指標甚至勝過我國。而十九世紀英國一位叫羅伯特.福瓊的植物學家,正是將茶樹籽帶到這些溫暖地區(qū)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葉產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國


而待中國政治經濟狀況穩(wěn)定后


又再次初步奪回曾經中國的份額



福瓊受東印度公司的委托,曾兩次前往中國,以獲得品種優(yōu)良的茶樹,并在其廣闊的殖民地進行種植。福瓊為了深入當時不為外國人開放的中國內陸產茶地區(qū)考察,剃了頭發(fā)換上長袍,喬裝打扮成中國人。


其主要路線大致為由上海出發(fā),經嘉興,杭州前往徽州、嚴州這些綠茶產區(qū)之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后又從寧波出發(fā)經衢州到達福建武夷山的紅茶產區(qū),最后將得到的種子,茶工等帶到今天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南麓。


一路運到阿薩姆也是不容易



福瓊的觀察很有見地:紅茶茶樹(廣東茶樹)與綠茶茶樹品種之間的差異很小,紅茶與綠茶的主要差別在于加工的不同,并認為最好的茶葉是福建的紅茶和徽州的綠茶。


廣東丹霞1號茶樹


在以他為首的一眾植物學家的努力下,茶樹在英國的南亞殖民地廣為種植。當地酸性的肥沃土壤,熱帶季風的氣候及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的阻擋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當地迅速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紅茶產區(qū)。


如今日聞名世界的阿薩姆紅茶(產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錫蘭紅茶(產自今斯里蘭卡),大吉嶺紅茶(產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嶺高原)等茶種,便是從那時起引福建武夷山脈的正山小種等茶種與當地野生茶樹雜交而來的。


大吉嶺茶園


由于茶樹在英國各大熱帶殖民地的廣泛種植,在1854到 1875年間英國茶葉進口量上升超過八倍,茶價迅速下跌,茶葉由此走進了英國千家萬戶的日常。而與此相對的,則是原產地中國國際茶葉貿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種植茶葉成功后


英國人又將茶葉生產帶向他的各個殖民地試驗


比如英屬東非



基于此,福瓊被許多人認為是史上最大的商業(yè)間諜,他給當時脆弱的中國經濟深深的捅了一刀。不過拋開民族情感想想,讓茶葉只在中國種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真的是長遠之計嗎?若非外國的競爭者壓縮了中國茶的盈利空間,中國的近現(xiàn)代化革命,又將遷延多久才能發(fā)動呢?


除了茶葉之外


中國瓷器的霸權地位也在近代被動搖


而絲綢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國家模仿


在唐宋時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動搖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前幾個月一篇叫《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的文章,在中國茶葉圈引發(fā)了轟動。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是不爭的事實,但當前中國的茶產業(yè)不及英國,甚至印度,肯尼亞,也是事實。在茶產業(yè)上,中國處于一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外銷量第三,利潤第四”的尷尬位置。


立頓可不止是一個立頓


歐美列強也不止一個聯(lián)合利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茶業(yè)的衰落,或許從當年乾隆反對茶葉貿易,一把火燒掉價值六百萬兩白銀的茶葉時便已經開始了。


當年中國茶葉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和加工,規(guī)模小,效率低下,品質標準無法統(tǒng)一,自然難以與英國在印度大規(guī)模的茶葉種植園相競爭。而時至今日,中國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許多小農經濟時代留下的印記。



時至今日,在很多茶產區(qū)的農村,仍然有許多個體種植戶在自家梯田種茶,然后家家戶戶的茶每年由茶商統(tǒng)一收購。各家茶樹的品種,種植時間,加工工藝難免有差別,導致茶商收購后的茶葉難免參差不齊,標準難以規(guī)范統(tǒng)一。這樣生產出來的茶葉明顯很難滿足在工業(yè)標準化社會下日益挑剔的消費者。


缺乏品牌意識,把品種當品牌也是中國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強調原產地而忽視品牌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使我國空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安溪鐵觀音”等知名品種,卻沒有什么在國際上叫的響的品牌。這樣的發(fā)展思路,毫無疑問將使我國的茶葉“土特產化”,連中國人自己都覺得土,就更沒有工業(yè)化和國際化的空間。


還真說不上來什么品牌



當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強,除了企業(yè)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政府對行業(yè)的規(guī)范和引導。


例如,中國茶葉在西方市場難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農藥殘留過高和制作標準不統(tǒng)一,導致不得不“賤賣”。政府和行業(yè)公會加強相應標準的制定與執(zhí)行,才能讓中國茶葉有所突破。


當然對茶,我們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國茶講究外形,一芽二葉,采芽頭等就成了我們的標準,機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應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則只講究內在,把老葉和嫩葉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類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的區(qū)別不勝枚舉,不必為了追求工業(yè)化而完全拋棄。


畢竟對于中國人來說,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葉用茶筷挾如紫砂壺中,用剛剛燒開的山泉水沖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騰騰香氣才是茶的精華所在啊。


參考文獻:


1.羅伯特.福瓊:《兩訪中國茶鄉(xiāng)》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08

3.角山榮《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磯淵猛《一杯紅茶的世界史》 東方出版社 2014.5

5.環(huán)球時報《中國七萬家茶企為何不敵一家立頓》

6.宗蕊《中國茶葉產業(yè)市場報告》 中糧營養(yǎng)健康研究院消費者與市場中心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中國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NO.656-中國茶與世界

作者:陳思遠

配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后語解析·中國茶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發(fā)源時間


簡介


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


發(fā)源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西南說


“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fā)源地?!边@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四川說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云南說


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帶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川東鄂西說


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江浙說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xiàn)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薄渡褶r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同步說,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庇纱丝梢?,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于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么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彼麄冋J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后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fā)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fā)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qū),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huán)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fā)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zhàn)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fā)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tǒng)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xiàn)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jié));《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fā)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qū)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yè)已相當發(fā)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fā)現(xiàn)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飲茶書籍

茶神陸羽有著《茶經》一書?!渡褶r本草經》亦有記載關于茶這方面的知識。如今,關于茶的書籍更是日益增多。有興趣可以到書店逛逛,想必定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1] 茶經中的茶文化.百度文庫

找到約10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