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廣州百聰茶業(yè)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安溪鐵觀音香飄北京“兩展一節(jié)”

6月7日,2024“北京國際茶業(yè)展、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展、宜紅工夫茶文化節(jié) ”(簡稱“兩展一節(jié)”)在北京展覽館開幕?!叭莶桧?香飄京城”烏龍茶品鑒會暨泉州市農業(yè)招商引資推介會同期舉行,各界人士齊聚西城區(qū)馬連道,以茶會友,共謀發(fā)展。全國工商聯(lián)原專職副主席莊聰生,省政府駐京辦黨組書記、主任施宇輝,副市長蘇耿聰,縣委副書記、縣茶業(yè)管理委員會主任洪金城出席開幕式。

泉州市作為2025“兩展一節(jié)”的主辦單位之一,副市長蘇耿聰作大會發(fā)言。

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蘇耿聰在大會上發(fā)言

安溪縣委副書記、縣茶業(yè)管理委員會主任洪金城應邀參加“2024國茶創(chuàng)新 新茶飲新名茶計劃啟動會”圓桌對話。

安溪縣委副書記、縣茶業(yè)管理委員會主任洪金城參加圓桌對話

洪金城表示,安溪憑借珍稀的茶樹良種、獨創(chuàng)的短穗扦插法、科學的栽培管護、精湛的半發(fā)酵技藝、多樣的茶園生態(tài)圈,融合衍生形成了完整齊全、獨樹一幟的茶文化系統(tǒng),是全球共享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安溪縣深入貫徹落實“三茶”統(tǒng)籌發(fā)展戰(zhàn)略,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了茶文化影響力、茶產業(yè)競爭力、茶科技支撐力,構建了集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包裝、印刷、物流、電商為一體的完整產業(yè)鏈條,搭建起中國百茶貿易之都大市場。尤其是通過持續(xù)開展品牌興茶行動計劃,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中東、馬來西亞等地參加高端專業(yè)茶展,對外輸出安溪茶文化和品牌,讓安溪鐵觀音作為中國茶代表進一步走向世界。下一步,安溪將持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不斷擦亮安溪鐵觀音金字招牌,延長加粗提升百茶之都產業(yè)鏈,全力打造中國茶葉集散加工中心和中國茶葉大觀園,為中國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安溪力量。

此次活動,發(fā)布了一批“新茶飲茶香之旅”精品茶旅線路,安溪縣獲評第一批“新茶飲茶香之旅”精品茶旅線路并在大會上推薦。

作為泉州展團的重要力量,安溪縣農業(yè)農村局、茶業(yè)發(fā)展中心及八馬、華祥苑、中閩魏氏、華源茶業(yè)等品牌茶企參加。

展覽現(xiàn)場

茶友品嘗安溪鐵觀音

在以傳統(tǒng)古大厝風格為基調的安溪鐵觀音品牌展示館內,茶友們不但能夠品嘗到風味絕倫的安溪鐵觀音,還能品嘗黃金桂、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安溪特色名優(yōu)茶,欣賞精彩的茶歌、茶舞、茶藝,體驗安溪鐵觀音制作關鍵工序(搖青),領略底蘊深厚的安溪茶文化。茶友們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深深為安溪茶文化和魅力所吸引。

鐵觀音制茶技藝現(xiàn)場展示

“泉州茶韻 香飄京城”烏龍茶品鑒會暨泉州市農業(yè)招商引資推介會上,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從醫(yī)理的角度分享了安溪茶與健康,安溪縣農業(yè)農村局進行農業(yè)招商推介,岐山魏蔭名茶工業(yè)用地提質增效、興溪茶業(yè)精制加工廠擴建、八馬茶業(yè)精制生產線及茶葉博物館建設、遠榮茶業(yè)增資擴營等四個項目舉行簽約儀式。

活動期間,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還分別為2023年度12家“茶葉、瓷具優(yōu)質經(jīng)銷商”授牌;為2024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展中組織開展的茶產品與包裝調查推選活動中獲得四星、五星推薦產品的企業(yè)代表頒發(fā)證書等。

目前,安溪縣擁有茶園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6.2萬噸,茶產業(yè)綜合產值達362億元。安溪鐵觀音以1440.42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xù)9年位居中國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先后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茶界“雙世遺”。

來源:安溪縣融媒體中心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由外銷通草畫看清代白毛茶生產貿易

摘要 ╱

18、19世紀的廣州流行著一種采用寫實手法繪制且多為記錄現(xiàn)實題材的外銷畫,這是一種繪制在通脫木莖髓切片上的紙本水彩畫,稱為通草畫。通草畫質地輕薄,畫色艷麗,其中描繪的人物、場景惟妙惟肖,詳細記錄了當時生產生活的情形,是研究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民俗風貌的珍貴圖像資料。本文通過對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的一套以白毛茶為主題的通草畫進行分析研究,詳細討論了清代白毛茶的種植生產、貿易流通等方面的情況。

關鍵詞:通草畫;白毛茶;生產貿易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茶葉生產地,曾長期占據(jù)世界茶葉貿易首要位置。到清代,茶葉作為兼具經(jīng)濟性、政治性、文化性的農作物,其產量和貿易額一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清代初步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紅茶、綠茶、烏龍茶、黑茶、黃茶、白茶六大茶類,六大茶類生產工藝各不相同,在貿易中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從外銷通草畫入手,分析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種植、生產工藝與外銷。

01

╱ 館藏白毛茶通草畫╱

白毛茶,即白毫茶,是中國茶葉中的珍品,因茶芽粗壯,芽葉密披銀色毫毛而得名。經(jīng)加工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且湯味清香甘醇,茶多酚含量較高,有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消食開胃、預防齲齒、驅除口臭、降低血壓等多種功效。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收藏了一套關于白毛茶種植、生產和銷售的通草畫。這套通草畫共有10幅圖,繪者以一種紀實性的繪畫方式記錄了晚清白毛茶從種植到販售的過程。次頁圖1描繪了一位身著長褲,腳穿布鞋,挽著袖子的茶農正在揮舞鋤頭翻整土地, 使土地松軟以待播種。清杞廬主人《時務通考》“論種茶制茶之法”一節(jié)中載“種之之法,掘坑不宜深,約二寸許為度,勿計較散子多少。既散茶子,宜用寸余許薄土遮蓋,不可用足踐踏,踏則其實,必無萌蘗。其坑宜隔二尺許,不宜疏,亦不宜固密……種茶之地,每年須用鋤動浮其土,鋤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萊,則其樹茂盛?!狈恋厥欠N茶的重要步驟,翻整后的土地松軟,有利于茶種破土發(fā)芽生長。

圖2描繪了茶農端著盛有茶種的盤子, 茶種如栗子大小散在盤中,茶農將這些種子撒在挖好的淺坑中。清宗景藩的 《種茶說十條》記載:“至白露時,摘取茶子,曬干。墾地一方,將土鋤細,取茶子一、二升,均鋪地上,如布薯種、芋頭種之式,鋪好蓋土約二三寸厚,土上再蓋草須一層。能買茶餅或豆餅或菜餅研細拌入土內得肥更妙”。凡下種須于地面掘坑, 坑深以二寸許為合度,無論散子多少。清代種茶已經(jīng)有扦插技術, 但是圖中所見白毛茶仍然采用播種方式種植。

圖3描繪除草, 一位赤腳的茶農將鐮刀放在腳下,左手持草帽,似在除草間隙用草帽代替扇子一邊扇風一邊休息。“茶樹尚未茂盛之時,旁下空土猶可栽薯種豆。又每年五六月間,須將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遲,故有五金、六銀、七銅、八鐵之說”。為了使茶樹茂盛,茶農會定時除草使土地肥沃,這是一種將除草和施肥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在清代以前這兩項工作通常都是分開進行的。另外定期除草也可以減少一些茶葉病蟲害的傳播。

圖4為除蟲, 茶農手持捕蟲網(wǎng)捕殺茶葉病害蟲。病蟲害是影響茶葉種植生產的大敵,人工捕殺是當時茶葉病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茶農會在清晨捕殺如茶盾蝽和蠟蟬等病害蟲的成蟲。

圖5中茶農手拿著籮筐在采摘茶青, 茶農將嫩梢芽葉采摘下來,這些細嫩的芽葉將作為鮮葉原料等待進一步的加工。茶葉采摘時間非??季?, 在谷雨時節(jié)前采摘的茶品質最佳,被稱為“頭茶”。“頭茶”是清代洋商最鐘意購買的商品,售價也最高。

圖6為曬茶, 茶農頭上頂著盛滿茶葉的籮筐在晾曬茶葉。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載“以生曬不炒不揉為佳”。曬茶是茶葉制作中的常見工藝,用日曬代替蒸炒,是殺青的一種簡化形式,這是除綠茶外,其他茶類經(jīng)常會用到的制茶工藝。

次頁圖7為貯茶, 茶農將曬好的茶葉收藏在笠籠中,笠籠內一般會放置一個陶罐,防止茶葉受潮或變色。茶農將貯好的茶葉放置在干燥通風處等待茶行來收茶,或是自行將茶葉送去城內茶行收購。

次頁圖8為稱茶,一位秤手正手提桿秤,在給收購來的茶葉稱重?!俺邮直赜帽镜厝?,以其語言相通,便于貿易。此亦要謹慎。蓋每歲茶市,數(shù)旬之間就過去,前來與之買賣者,其中或有本地人之親族朋友。故貨色評級高低,作價上下,斤兩參差,必須時刻留心,以防作弊”。茶葉的稱重對于買賣雙方都至關重要,需要專業(yè)的秤手來操作,不實的過秤行為會對買賣雙方造成巨大損失。

圖9描繪的是裝箱, 茶行伙計將茶葉裝入木箱后, 用腳反復踩踏使茶葉緊實。“茶葉裝箱之際,尤須注意,如裝之不緊實,則雖無霉?jié)裢革L等弊,然內松而虛,致茶氣外洩而失其味。倘裝箱緊實過甚,則茶葉多被擠碎,雖不走味,片末必多。故裝箱之法,以緊而不逼?!辈枞~裝箱的技術格外重要,在洋商驗收時,如在抽樣驗收中發(fā)現(xiàn)箱內的茶葉碎渣過多,那么茶葉有可能會被拒收。計算重量通常會以最輕的箱子為準,所以在裝箱時務必要保證每箱茶葉的重量相當。

圖10繪制轉運箱,工人右手執(zhí)毛筆,左手拿著墨碟,在繪制茶葉轉運箱。茶葉轉運箱上清晰可見工人將茶葉的品種“白毛”和茶葉的名號“同珍”繪制上去。“同珍”可能為“同珍洋行 的簡稱。查閱關于同珍洋行的記載,這是一家美資貿易公司,先后在廣州、福州、上海開設分行,從事茶葉、食品、紡織品等貿易。畫中記錄的可能是同珍洋行進行白毛茶貿易的情形。

02

╱白毛茶的種植與生產 ╱

通草畫中的“白毛”為茶葉的品名,即白毛茶。白毛古時也稱作“白毫”,因其外形具有“白毫滿披”的品質特色,故白毛茶也稱“白毫茶”。查閱文獻中有關白毛茶的記載,大致可了解白毛茶的種植情況。

(一)白毛茶種植

福建:據(jù)《閩產錄異》載,“武夷各巖著名者,白云、仙游、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余則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于東南,蓮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及洲茶,采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味則淺薄?!敝}茶分為巖茶和洲茶, 白毫茶沿溪生長, 屬于洲茶?!督óT縣志》載“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至州茶中,采回片擇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又名壽星眉?!奔螒c十三年《崇安縣志》載:“附山為巖茶,沿溪為洲茶,巖為上,洲次之,有小種、小焙、花香、松蘿、蓮心、白毫、紫毫、雀舌諸品?!卑缀敛枋遣烧淠垩恐谱鞫?,茶味清淡,是適種性非常好的茶葉,福建福鼎地區(qū)曾一度把這種白毫茶叫作“白毛茶”。福建是白毛茶的重要產區(qū), 也是白毛茶出口的主要貨源地。

江西:江西茶葉的生產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到清代一度成為全國產茶重要地區(qū)。據(jù)清《宜黃縣志》記載,當?shù)禺a有名茶“仙人茶,鉤藤茶,白毫茶,觀音茶”,可知白毫茶是當時宜黃縣有名的茶品,應是白毛茶的產區(qū)無疑。

廣東: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樂昌有毛茶,茶葉微有白毛,其味清涼。”同治三年《廣東通志》載:“樂昌毛茶,葉有白毛?!鼻逋巍渡刂莞尽肪硎弧拔锂a篇”記載:“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澀大寒,消暑解熱去積滯。”該西山位于今廣東韶關市仁化縣。可見清代廣東北部的仁化縣一帶已經(jīng)種植白毛茶,并且白毛茶的種植和生產一直延續(xù)至今, 現(xiàn)在仍是廣東省優(yōu)良的茶樹品種之一。

廣西:據(jù)《中國名茶志》載:“凌云白毛茶為歷史名茶,創(chuàng)于清乾隆以前,原產于凌云縣。橫縣南山白毛茶,在1810年,即清嘉慶十五年被列為全國24名茶。”據(jù)此,廣西應是白毛茶的產地之一。

福建、江西、兩廣地區(qū)文獻中都有關于種植生產白毛茶的記載,但它們實際上并不是同一個茶樹品種,盡管如此,這些茶樹采摘下來的鮮葉仍可制作成同一茶品, 因為它們都具備芽葉肥壯、白毫顯露的特質,從品質上看極其相似。

(二)白毛茶生產工藝

明清時期, 茶葉種植技術與制作工藝出現(xiàn)了劃時代的變革。明中期以前,采摘來的茶青都是被制作成綠茶,爾后逐漸出現(xiàn)紅茶、烏龍茶,到清代初步形成紅茶、綠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六大茶類。不同類型的茶葉在制作工藝上有所不同。白毛茶的適制性很強, 是為數(shù)不多的可同時滿足綠茶、紅茶、白茶制作要求的茶葉。清代綠茶制作工序一般是經(jīng)過鮮葉、殺青、揉捻、干燥等,用炒青的方式進行干燥處理。紅茶制作工序一般是采用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制作成紅茶的白毫茶被西方人視為可與優(yōu)級小種相媲美的高級紅茶。清胡秉樞《茶務僉載·紅茶制作類》中載:“紅茶,將從樹上摘取之生葉,先置于太陽下攤曬,待柔嫩而后收起,以手搓揉成索。如其葉量多,可改用腳揉踏。揉成條索后, 貯之于器內……葉已變?yōu)榧t色后,再起出,于太陽處攤曬,以極干為度,此即毛紅茶也?!敝谱骱玫拿柽\送到茶行后會進行進一步的細加工,然后再將其出售。而白茶制法更為簡單,不炒不揉,制成的茶葉外表滿披白毫,茶葉成白色,故名白茶。清代綠茶多采用炒制工藝,而在這套通草畫中并沒有看到白毛茶炒茶的畫面,也沒有類似發(fā)酵和揉捻的場景,筆者推測,按照當時的制作工藝,圖中白毛茶應是采用日曬法制成的。

03

╱ 白毛茶的貿易流通 ╱

白毛茶作為一種適制性很強的茶葉,能夠滿足紅茶、綠茶、白茶的制作要求進行加工生產。18世紀,白毛茶已經(jīng)是中俄茶葉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據(jù)《俄中商貿關系史述》載,“1755—1762年間,俄國進口了白毫茶、珠蘭和綠茶共6000普特 (約98280公斤)”,“1798年 進 口 白 毫 茶14398普 特 (235839.24 公斤),1799年進口19816普特 (324586.08公斤),1800年達到30017普特 (491678.46公斤)”。19世紀,茶葉成為中俄恰克圖貿易商品第一大類, 從中國輸出的白毫茶逐年上升,1812年至19世紀上半葉,白毫茶的出口額曾最多占到總額的95%,中俄茶葉貿易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俄國人習慣把紅茶統(tǒng)稱為白毫茶,筆者認為這里的白毫茶貿易額是包含白毛茶在內的所有紅茶類茶品的數(shù)額,盡管如此,俄國是白毛茶出口地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歐美國家也是白毛茶的主要貿易對象。荷蘭作為最早將茶葉從中國運往歐洲的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占據(jù)主導地位,1742年至1794年,荷印公司進口白毫茶約2310223磅。18世紀后半期中荷貿易的黃金時代結束,此后茶葉輸入對象主要是英國和美國。一口通商時期 (1757—1842),廣州作為唯一對外貿易港口,成為各國聚集的茶葉貿易集散地。當時外商只能通過廣州港進行茶葉貿易,福建、廣東等地的茶葉都是運到廣州進行銷售,出口的白毛茶幾乎全部銷往英國和美國(見表1)。1843年,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從1830—1860年間,中國從廣州、福州、 上海出口的茶葉總量最高達到1.3億磅左右。19世紀中期, 中國的茶葉貿易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茶葉出口量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19世末,日本、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下同)等國相繼效仿,不惜以高薪聘請華工,學習茶葉培植、采摘、制作工藝,使中國茶葉貿易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優(yōu)勢。1869—1870年, 中國輸入美國的綠茶出口額約是日本的2.5倍,日本僅為780萬英鎊。到了1874—1877年,日本綠茶出口額從原來的780萬英鎊增加到1936萬英鎊, 而中國降到950萬英鎊。中國在英國市場的茶葉份額也逐漸被印度茶搶占,1882至1917年間紅茶的貿易份額50%降至3%。英國大力扶持殖民地印度和錫蘭生產茶葉,并利用各種手段搶占中國的出口貿易份額。在此背景下,白毛茶的出口同樣遭受巨大沖擊乃至打擊。據(jù)清《論中國整頓茶務》中載:“以上月底行情而論……白毫大門箱沽五千六百二十七件,存三百七十三件……市中所沽僅得此數(shù),比諸古昔盛時,不過十之二三耳?!鼻逋砥谥袊枞~市場蕭條,白毛茶葉的出口量只有原來銷量的二三成,銷售情況大不如前,包括白毛茶在內的中國茶葉貿易走入低谷。

在整個清代茶葉的對外貿易中,白毛茶主要是以紅茶身份進行銷售,而制作成的白茶由于產量不高,茶湯清淡,一般被歸入綠茶一類,或者作為小眾高端產品同紅茶拼配出售。

04

chapter 4

╱ 結語 ╱

白毛茶出口貿易的發(fā)展在清中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到清后期,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廷的腐敗,導致中國茶業(yè)衰敗,嗣后不斷下跌走向落寞。帝國主義對中國茶葉經(jīng)濟的壟斷與破壞嚴重影響了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fā)展。中國茶葉貿易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開始逐漸好轉。盡管如此,清代白毛茶的外銷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前文介紹的這套通草畫,為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種植以及生產貿易提供了重要的圖像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本文作者張聰,來源:林業(yè)史)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略數(shù)中國近代知名茶商(下)

謝正安


謝正安,安徽徽州歙縣人,黃山毛峰創(chuàng)始人,其創(chuàng)辦的“謝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謝正安在歙縣漕溪(今徽州區(qū)富溪鄉(xiāng))選采肥壯的新鮮嫩葉,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大膽改進,經(jīng)過“下鍋炒(五桶殺青)、輕滾轉(手輕揉)、焙生胚(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顯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鋒顯毫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后,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的獨特新茶。由于該茶白毫披身,芽尖鋒芒,又因其產地鄰近黃山,謝正安遂給它取名為“黃山毛峰”。


建國后,黃山毛峰一直為全國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開放后,"謝裕大"茶莊改名為"天茗莊",經(jīng)原國家內貿部核準,成為安徽茶業(yè)唯一"中華老字號"茶莊。


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績溪八都余川人(今上莊鄰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葉店為徒,勤勞忠厚,深得業(yè)主信任;1850年自辦汪裕泰茶葉店于滬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銷,聲譽鵲起而在業(yè)內獨占鰲頭,此后在上海、奉賢、蘇州、杭州等地設分號9處。汪裕泰經(jīng)營有方,業(yè)務發(fā)達,馳譽中外,盈利豐厚,執(zhí)滬上業(yè)內之牛耳,為旅外績溪人中的富商巨賈之一。


汪裕泰茶號,位于靜安寺路20號近西藏路口。網(wǎng)友“稔之舟”補充道,蠻有故事的汪裕泰茶號——久享盛名的上海汪裕泰茶莊,是績溪縣上莊鎮(zhèn)余川村人汪立政(名錫純,字以德,1827—1895)所開創(chuàng),汪立政祖孫三代,歷120年,先后在上海、臺灣和國外等地開設了茶莊、茶行、茶棧。鮮為人知的是胡適先生出生于小東門里咸瓜街的汪裕泰茶號樓上。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義,對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多有資助。余川村口的環(huán)秀橋毀于道光癸酉(1873),當時死難者無數(shù),沿河良田皆廢為沙灘,對此他一直牽掛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數(shù)百元,并派專人監(jiān)工重建,雖未親眼目睹夙愿的實現(xiàn),但其子完成了此項義舉。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懸壺濟世,只能勉力維系汪裕泰店業(yè);其孫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yè)后,繼承汪裕泰店業(yè),刻苦鉆研,善于革新,幾經(jīng)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開設汪裕泰總號、辟有5個門市部,接著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設2個門市部,以批發(fā)兼零售,銷售新制的綠茶、紅茶、花茶和茶磚而馳騁滬上??谷諔?zhàn)爭初期,他又悄悄地將資產轉移美國和日本,在國外開設分銷部,挽救了經(jīng)濟上的損夫,且及時地將汪裕泰茶葉打入國際市場,1949年離開大陸后,仍在海外維系店業(yè)。


吳錫卿


中華老字號—民國茶業(yè)(茶葉罐)茶葉筒—徽州府歙縣昌溪吳錫卿創(chuàng)設北京“吳鼎?!辈枨f(舊徽州,領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1987年撤徽州地區(qū),設立地級黃山市,市政府駐屯溪。)


吳錫卿,安徽歙縣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吳錫卿排行老四,1887年舉家前往北京,初夏創(chuàng)辦吳裕泰茶棧,由吳錫卿出任總管,幾十年后才改號吳裕泰茶莊。吳家先后在城里城外開了8家大小茶莊,后來發(fā)展到11家,他們是:崇文門內“乾泰聚”、“福盛”、“吳鼎?!辈枨f,“吳鼎?!奔唇癯缥拈T菜市場舊址,專門經(jīng)營高檔茶葉,供豪門顯貴享用。吳錫卿曾任北京市京師茶行會會長長達十年之久,被認為是百年老店吳裕泰茶莊的創(chuàng)始人,于1930年逝世。


張文卿


張文卿,安徽歙縣人,張一元茶莊的創(chuàng)辦人。張文卿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一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一元”茶莊。取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不久遷至觀音寺街路北一處三間門臉的店鋪營業(yè)。1912年張文卿又在大柵欄開設“張一元文記茶莊”。以“文”字表示為張文卿所開,三個茶莊以張一元文記為主。茶莊開業(yè)后,由于店址優(yōu)越、經(jīng)營得法,以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揚。


張一元文記茶葉盒


張一元茶莊茶葉質量上乘、色味醇正,茶莊的業(yè)務好、發(fā)展快,得益于創(chuàng)業(yè)者張文卿經(jīng)營有方。1925年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在福州郊外半山坡蓋了幾十間房,雇傭當?shù)毓と税醇竟?jié)收購新摘的茶葉,并選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被京城百姓認可,并廣為傳頌。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fā)商手中買貨價錢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比別的字號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jīng)常派人到一些茶莊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并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不斷使自家茶葉質量優(yōu)于同行。當時,該茶莊就設有電話和函購業(yè)務。凡買2.5公斤以上茶葉者,均送貨上門。盡管生意好,可茶莊仍很重視廣告宣傳。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來招徠顧客,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家??箲?zhàn)前夕,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許多聽眾,為銷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方祖壽


浙杭望江門大街吳元大龍井茶莊商標


方祖壽,安徽翕縣人。1919年開辦吳元大茶店。茶店位于浙江杭州望江門內。首創(chuàng)茶葉郵包業(yè)務,首在遼寧打開銷路,而后擴大到山東禹城等地,及至津浦、膠濟、隴海等鐵路沿線各城鎮(zhèn)的一些茶店。大銷路茶葉有中低檔旗槍,還有茉莉、玉蘭、桂花窨制的花茶以及白茶“壽眉”。該茶莊的茶葉罐繪有“多子商標”,并分別繪有“母子圖”或“五子圖”等。,畫面生動形象。


汪自新


汪莊


汪自新(1868-1941),籍貫:安徽績溪縣。簡介:汪自新,字惕予,又號蜷翁一代儒商、一代名醫(yī)。1927年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yè)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爾湖中一兩只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 “我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亦?!蓖糇孕聞恿嗽谖骱呅藿▌e墅的念頭。他盤算著,在此修建別墅,即能將這一帶湖光山色攬于懷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廠事務,豈不兩得?據(jù)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也遭到了當?shù)厝说姆磳?。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于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后,所有建筑連同園林,一并無償歸還政府,還湖于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1929年,歷經(jīng)兩年的修建,山莊終于建成,始稱“青白山莊”,因汪自新鄉(xiāng)情難舍,后更名為“汪莊”。1930年,汪自新將上海“余村花園”轉讓,資金悉數(shù)并入“汪莊”。


穆興永



穆興永,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于浙江錢塘。民族工商業(yè)家、浙江著名商人、天津百年老字號正興德茶莊的創(chuàng)始人。起初他做的是小本米面生意,主要從事糧食運輸和米面加工,后來逐漸開設起了米鋪、錢鋪、染坊、茶葉店、洋貨店等,成為了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八大家”中的穆家,是從清乾隆末年起家,經(jīng)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以至光緒諸年間,逐漸發(fā)展興旺起來的。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穆家所經(jīng)營過的龐大產業(yè),最后終因外國資本的進入而沖擊而衰落,但唯一例外的就是正興德茶莊。


朱昌琳



朱昌琳,派名諮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號養(yǎng)頤老人,清長沙縣人。長沙朱氏,系明藩岷莊王朱楩后裔,數(shù)更遷徙,歷經(jīng)安徽南陵、湖南寶慶,于清代前期定居長沙東鄉(xiāng),后居省垣。朱昌琳于清道光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22年3月17日)出生。父朱原善,字采鵠,一字玉堂,“自幼天分過人”,“年十四出應童子試,即常列前茅”,后因父親去世、家道拮據(jù),乃出外就館,曾入長沙府幕,后在省城草潮門開一小碓坊以營生。


朱昌琳自幼“生而和靜”,少承儒業(yè),考取秀才后,鄉(xiāng)試屢不第,乃以教書為業(y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湘中農業(yè)豐收,谷價驟賤,至“千錢三石”,“富室困弊”,人多以谷賤不愿經(jīng)營。時朱昌琳在省城富紳唐際盛家課讀,乃借資購入千斛。次年,沅、湘大水,谷價驟漲,至“倍十又五”。朱昌琳乃將積谷全部拋售,大獲厚利,朱家“以此起富”。


清代湖南盛產茶葉,尤以安化黑茶在西北各地享有盛名。朱昌琳即在安化設立總茶莊,由安化采辦茶葉,于漢口、涇陽、羊樓司、西安、蘭州等地設分莊,雇傭人員不下數(shù)千,運至陜西涇陽,又取涇陽之水,制成茶磚,運銷新疆、西藏、蒙古各地,盈利日增。此外,他還在長沙縣麻林市、高橋、金井等地,辟有大片茶園,生產緑茶、紅茶和磚茶,以硃漆木匣盛裝,上蓋“乾益陞”牌號,運銷全國各地。


翁耀庭


翁隆盛茶號茶葉罐


翁耀庭,民族工商業(yè)家、浙江著名商人、百年老字號翁隆盛茶號的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設于1729年的翁隆盛茶號,店址初設于杭州梅東高橋。太平天國后,翁氏為發(fā)展業(yè)務,將店址遷至當時的商業(yè)鬧區(qū)清河坊,又擴建五層洋房,門楣上裝飾“獅球”,注冊商標,氣派煥然一新。茶號所制的龍井茶品質優(yōu)良,采購認真,選而復選,專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因而膾炙人口,在國內茶葉同行中首屈一指,在國外、港、澳、東南亞一帶亦信譽卓著。翁隆盛茶號以歷史悠久,品質優(yōu)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成為茶葉行業(yè)中久享盛名的一家名牌商店。


吳恒有


民37年浙江吳恒有茶葉老號發(fā)票


清末人士,創(chuàng)辦吳恒有茶店。位于杭州鼓樓外大街。該店以銷中、上檔龍井茶為主,同時經(jīng)營華北等大城市茶葉店的批發(fā)業(yè)務。茶莊前后經(jīng)營50年,至1953年關閉。


高夢征


20世紀初杭州高義泰布店老板。高夢征開設茂記茶莊,位于杭州官巷口附近。北伐戰(zhàn)爭前后,在西湖區(qū)獅峰購進荒山13公頃,開辟茶園作為生產基地,制作龍井茶在茶莊銷售,成為杭州有名的茶莊之一。1950年土地改革時期,茶莊停業(yè)。


方冠三


昔日杭州方正大茶莊老建物
圖片資料來源: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1-29/1170074567_5602.jpg


清末民初之際,杭州有三大茶號,分別是汪裕泰、翁隆盛和方正大,前兩家都是經(jīng)營百馀年的老茶庒,而方氏的茶號最晚成立,是徽商方冠三於1917年所創(chuàng)建的?;罩輾v來是人文薈萃之所,所轄的休寧是中國狀元第一大縣,明清之際徽州商人更是稱雄商界五百馀年。但是徽州當?shù)厣蕉嗟厣伲虼巳藗儾坏貌煌獍l(fā)展討生活,是以當?shù)赜小盖笆啦恍蓿诨罩?。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俗話,但是也正是徽州人勇於向外發(fā)展的冒險犯難精神,方得以成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商人。


據(jù)茶莊後人敘述,創(chuàng)始元老方冠三僅識了幾個字,年方十五便得背上簡單行囊,背井離鄉(xiāng)出門討生活去,他落腳杭州後,先在乾泰昌茶行當起學徒,由於其為人溫和干練,深受老板器重。從業(yè)十馀年後單立門戶,在杭城最繁華的地段羊壩頭大街上開了一家茶莊,并取了個寓意深刻的字號「方正大」。杭城茶庒的經(jīng)營向來競爭激烈,而方正大茶庒於此間立足,以其徽商自古以來所傳承的克勤克儉,在多年經(jīng)營之後頗得同業(yè)推崇,規(guī)模日漸擴大,甚至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茶行。1930年,方正大在杭州最繁華地段羊壩頭大街的拐角上,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層洋房為其總號。當年茶庒不僅做龍井茶的門市銷售,還辦有郵售、廠商批發(fā)等業(yè)務,在廣東、香港都設有辦事處。根據(jù)目前被保留的75本賬冊中記載,1930-1936年間有關方正大茶號的貨源、銷售和往來銀行帳目記錄,茶庒生意往來客戶遍及各省及港澳、海外各地,帳冊中即有產品銷往香港永通、香港廣茂隆的記載,粗略估計當年與方正大茶號有交易往來的客戶即有上千家之多,每年吞吐的茶葉數(shù)以萬斤計。


吳裕一


1927年吳裕一開辦鼎興茶店。位于杭州太平坊。以經(jīng)營中下檔旗槍茶為主,兼營桐鄉(xiāng)杭白菊花,為杭州市茶葉店中實力較雄厚的店家之一。1953年停業(yè)。


鄭鑒源


鴻怡泰茶號發(fā)票


鄭鑒源(1902-1959年),江西婺源沙城李村人。自1922年始,鄭鑒源兄弟陸續(xù)開設"鑒記芬"、"德記芬"、"鄭德記"和"鄭鑒記"四家茶號,又在上海浙江北路開設了"源利"茶廠。1925年,鄭鑒源連著在金陵東路開設了"潤記·鴻怡泰"零售茶莊,在天潼路開設了注冊"鑒記"商標的"源豐潤"茶棧。隨后,又在河南北路辦起了"源利"分廠。還相繼在江西的上饒、玉山,安徽的屯溪、祁門,浙江的溫州、諸暨、奉化、新昌等產茶區(qū),就地加工精制后打上源豐潤"鑒記"商標,直運上海洋行。 1947年末,鄭鑒源改組"中貿公司"為"中國茶葉公司",又分別在南京路和寧波路的繁華地段,開設了"久豐潤綢緞莊"和"信孚永錢莊"。上海解放后,鄭氏事業(yè)又有新發(fā)展。1956年,鄭鑒源的茶廠、茶莊、茶棧等,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轉為公私合營企業(yè)。


張偉人


張偉人(1879-1933),名駿,別名丕烈,號醒庵。福建泉州人。


清光緒五年(1879)生。祖籍同安縣,祖父張白源以販賣茶葉為生,嘉慶十八年(1813),攜子張滿水到泉州,在涂山街頭擺設茶葉攤,銷售武夷巖茶和閩北粗茶,后開設泉苑茶莊,名牌茶葉有水仙種、鐵羅漢等。


張偉人童年在私塾讀書,長大在泉苑茶莊任事。勤學好問,能鑒別茶葉優(yōu)劣、產地、品種,常到武夷山觀察茶山茶園,熟悉茶葉生產情況和采制技術。  


民國5年(1916),其兄長、茶莊經(jīng)理張丕成病逝,便接管茶莊,開始配制新產品。選用貯藏多年、質厚、色濃、耐泡的舊茶,摻和醇香的新茶,添加桂花、樹蘭,創(chuàng)制出新產品,使泉苑的名牌產品色、香、味更上一層樓。


武夷山歷史上的茶莊亦稱茶號、茶行,多為茶葉精制、包裝(古時稱“箱茶”)的加工廠,開設者均系雄厚的外地茶商,也有少數(shù)本地茶商。當時茶莊的經(jīng)營方式有三種類型:其一,自栽自制型,其二,購茶經(jīng)營型,其三,雇工經(jīng)營型。舊時的武夷茶莊隨著時間逝去,多以蕩然無存,只有那些留下來的茶莊名號和鮮為人知的傳說及為數(shù)不多的老房子,見證著昔日茶莊的存在和興旺。

武夷山市志記載:舊時武夷茶莊的經(jīng)營者有漳州、泉州、廈門、潮汕、廣州、山西和本地茶商,而經(jīng)營歷史悠久的有集泉茶莊、奇苑茶莊、泉苑茶莊等,他們均擁有百數(shù)十年的名聲。在眾多的茶莊中,因鄉(xiāng)土及方言關系分有幫別:以閩南方言為準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屬各縣及旅居潮汕的閩南茶商,稱下府幫,主要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為準的茶商,名潮汕幫,主要有興記、瑞興等;以廣州方言組成的廣東幫;以山西等地為主的叫西客幫;本地籍者為本地幫。


泉苑茶莊出產的名牌茶葉十分講究質量,包裝前,撿凈茶枝,篩去茶末,統(tǒng)一顏色,每一小泡包成扁平四方形,五泡一束,兩莊合一,裝進錫罐,價格昂貴。大宗產品銷往東南亞各國。


1917年,泉州城內涂門街頭前后四條街發(fā)生火災,泉苑茶莊全被焚毀,損失慘重。張偉人沒有氣餒,憑恃庫存200多箱武夷茶(每三箱約50公斤),又高價向同安一茶莊購進一批武夷巖茶,繼續(xù)配制出售。不到一年,東山再起,重振茶莊?!?/span>

張偉人擁有武夷山的青云巖、蕊珠巖兩家茶廠,又與幔云巖、碧石巖、天井巖、彌陀巖、竹窠巖等茶廠建立茶葉包銷關系,出高價買下武夷慧苑東巖茶廠,奠定泉苑茶莊牢固的基礎?!?/span>


1927年,被流氓陳桂林為首的市衛(wèi)隊綁架,泉苑茶莊用2萬銀元方才贖回。 


1933年病逝,時年54歲。


王淑景



王淑景,名連譽,又名廣施,安溪縣西坪鄉(xiāng)堯陽村人,生于光緒二年(1876)。淑景自幼聰明穎異,曾受學于泉州進士黃摶扶,學有淵源,工文善詩?!?/span>


民國10年(1921),淑景在廈門開禾路(竹樹腳)創(chuàng)設堯陽茶行,其茶葉在漳泉各縣和臺灣、上海、海南等地銷售外,還銷至檳榔嶼、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吧城、井里汶、三寶垅、泗水、棉蘭和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埠,成為著名茶商?!?/span>


淑景為人慷慨,對國民革命,出錢出力,有過貢獻。對地方公益事業(yè)亦有建樹,曾任安溪縣崇信里里長,廈門安溪同鄉(xiāng)會、王氏宗親會理事。曾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監(jiān)事。 


民國24年(1935)8月15日,淑景逝于廈門,歸葬安溪堯陽。 


淑景所創(chuàng)茶行,由其子繼承經(jīng)營,民國26年在香港開設堯陽茶行香港分行。


歐陽康



歐陽康字玉良,長樂桃杭人,1866~1942年。他小時候當過學徒,后繼承祖業(yè),精心經(jīng)營花茶加工,并接管了家族企業(yè)。他擔任恒元堂下的“生順”茅茶行兼茶棧的老板,他精心經(jīng)營企業(yè),表現(xiàn)出不凡的膽略與才能,成為名聞遐邇的“東南茶王”。當年歐陽家族所產花茶的商標,用的就是他的頭像,創(chuàng)辦當年福州著名的商號“一枝春”、“第一峰”、“阜興春”、“逢春館”。很多老人只要一提起花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一枝春”。他們都說當時很多人以能喝到生順的花茶引以為榮,是身份的象征。歐陽康經(jīng)營的“生順茶棧”,它見證了上下杭商業(yè)街繁榮的歷史,是讓福州茉莉花茶走向世界的起源地,是福州唯一完整保存的明清代集花茶制造廠、毛茶收購站、成茶倉庫、茶農客棧、茶王宅院于一體的古跡。據(jù)《福州工商史》記載,“生順茶棧”高峰批售量,年約兩萬擔,被稱為“茶幫之王”。


洪天賞


鴉片戰(zhàn)爭“五口通商”后,福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茶港。當時,福建各地的茶葉都在這里出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花茶的流行,福州有六七十家商戶經(jīng)營,他們以茉莉花茶為主,也有應市場需求,以珠蘭、水圭、白玉蘭、柚子花窨制的。他們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洪怡和”、“福勝春”、“洪春生”。這三家同屬于臺灣金門洪家開的,居福州茶商魁首。當時的北口茶客的口頭禪說,“刀牌香煙洪家茶”,意思是兩者可以相提并論,是煙茶業(yè)中最常見、熱銷的品牌。


洪家祖籍江西樂平縣,北宋末“靖康”之變,金軍大亂中原,洪家祖先洪楷公于南宋紹興年間遷徙至金門烈?guī)Z島的青岐村。據(jù)洪家四世孫洪植錦說,洪家老厝背后有個小山坡,前面有個大水潭,左邊是清水巖祖師廟,右邊有座關帝廟,正前方是一望無際、浩瀚的臺灣海峽,風水極佳。洪家茶的創(chuàng)始人洪天賞生于1859年,年幼時其父早喪,精神得到磨礪,十分堅強,很早就到福州闖蕩。由于天資聰穎,習文練武,達到較高境界。洪氏舊宅初在塢里,即今之臺江安平附近,與尚書廟相隔僅數(shù)十米。洪天賞年輕時經(jīng)常去尚書廟玩耍,深受民族英雄陳文龍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資料整理:福茶之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lián)系郵箱:744373898@qq.com)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