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小種茶能放橘子嗎

找到約1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工夫茶”=“功夫茶”嗎?

  “工夫茶”與“功夫茶”,雖然兩者在讀音上一模一樣,但是在現(xiàn)實意義上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什么是“工夫茶”?

清代劉埥,著有《片刻余閑集》,其中寫到:“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說明在清朝時期,“工夫”指的茶葉的名稱,且都是較珍貴的茶。

民國時期,肖一山主編的《清代通史》中記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這里“工夫茶”指的是紅茶的品名。

所以,“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費時間、精力、力氣制作出的好茶。

以前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但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工夫”基本與巖茶脫離,單指紅茶了。最常見的就是按地域劃分,例如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

“功夫茶”指的是什么?

按字面解釋,“功夫”指的是技藝、技術(shù);“功夫茶”則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講究的是品飲方式,最出名的莫過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光茶具就需要十余種,最有特色就有數(shù)種如火爐、羽扇、橄欖炭,以傳統(tǒng)炭燒的方式來煮沸水,有時還會搭配專門的鋼筷來翻動炭火。

潮汕“功夫茶”使用的茶壺多為朱泥壺。比較有特點的是,“功夫茶”選用的朱泥壺都偏小,有的甚至跟橘子差不多大,身體成鼓狀。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體現(xiàn)在泡茶上面。從起火、燒水、燙杯,到泡茶、淋壺、分茶,雖說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要讓動作干凈利落且一氣呵成,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成的。

如潮汕“功夫茶”里的“納茶”這一說——把茶葉放入壺之前,將茶葉的粗細分別開來,最粗的放壺底,細嫩的放中間,再把粗大的茶葉放在最上面,據(jù)說這樣泡出的茶才甘苦適中。

看來,無論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都需要好好琢磨,才能喝到好茶!

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

關(guān)于茶的知識:“工夫茶”與“功夫茶”,傻傻分不清?

你知道“功夫茶”嗎?那么“工夫茶”呢?兩者雖然在讀音上一模一樣,但是在現(xiàn)實意義上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先說什么是“工夫茶”

來看茶葉文獻里面有關(guān)“工夫”的記載:

清代劉埥,著有《片刻余閑集》,其中寫到:“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 ...”說明在清朝時期,“工夫”指的茶葉的名稱,且都是較珍貴的茶。

民國時期,肖一山主編的《清代通史》中記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 ...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边@里工夫茶指的是紅茶的品名。

所以,“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費時間、精力、力氣制作出的好茶。

以前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但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工夫”基本與巖茶脫離,單指紅茶了,最常見的就是按地域劃分,例如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而“功夫茶”指的是什么呢?

按字面解釋,“功夫”指的是技藝、技術(shù),“功夫茶”則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講究的是品飲方式,最出名的莫過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光茶具就需要十余種,最有特色就有數(shù)種,如火爐、羽扇、橄欖炭,以傳統(tǒng)炭燒的方式來煮沸水,有時還會搭配專門的鋼筷來翻動炭火。

潮汕“功夫茶”使用的茶壺多為朱泥壺,又叫潮州壺、手拉壺,它紅潤光亮,敲擊起來清脆如金石之音,泥質(zhì)細而均勻,非常適合用來泡茶。有機會的話,你還可以去試試朱泥壺的手拉坯制法。

比較有特點的是,“功夫茶”選用的朱泥壺都偏小,有的甚至跟橘子差不多大,身體成鼓狀,潮汕話叫做沖罐、蘇灌。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體現(xiàn)在泡茶上面。從起火、燒水、燙杯,到泡茶、淋壺、分茶,雖說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要讓動作干凈利落且一氣呵成,也不是一天兩天都能成的。

如潮汕“功夫茶”里的“納茶”這一說——把茶葉放入壺之前,得將茶葉的粗細分別開來,最粗的放壺底,細嫩的放中間,再把粗大的茶葉放在最上面,據(jù)說這樣泡出的茶葉才甘苦適中且不會茶壺。

無論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看來都需要好好琢磨,才能喝到好茶??!

古代茶里加花椒、生姜、蔥花,能好喝嗎?

現(xiàn)如今,飲茶的方式主要有清飲和調(diào)飲這兩種。在大眾的印象之中,調(diào)飲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古人們一直都是清飲。其實不然,古人早就試過調(diào)飲了。

茶有些功效,最早是藥用,其次便是食用。三國時期的《廣雅》中就有“荊、巴間采葉作餅……若飲,先灸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的記載。說得就是將茶摻和蔥、姜、橘子、薄荷等調(diào)料,在鍋中煮成粥狀。

粥飲和羹飲從商周開始,到秦漢兩朝已經(jīng)非常流行。西北秦漢人民喜食肉,消食解膩的“茗粥”便廣受歡迎。試想一碗羊肉湯,調(diào)以茶葉,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不對,羊肉泡茶就出鍋了。三國及以前,茶還是用來做飯的,人們將茶視為一種有特殊功效的佐料。而魏晉開始,茶才慢慢作為一種飲品走上歷史舞臺。

那么,古人們都是如何調(diào)飲的呢?小編特意翻閱古籍,找了幾種記載在古籍中的古代調(diào)飲法,一起來看看吧!

茶+蔥+姜+棗+茱萸+薄荷

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xí)俗不已,于戲!”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物與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湯一再揚起煮得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在煮的時候,將茶沫去掉。

但這些方法煮出的茶湯,在陸羽看來就如同倒在陰溝里的廢水一樣不堪飲用,根本就不好喝。

茶+姜+桂+桔+棗

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藝術(shù)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東晉時期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用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茶飲。據(jù)說單道開就靠飲用這些東西,閉關(guān)苦修七年之后,能達到晝夜不臥,日行七百余里的境界,一百多歲在廣東羅浮山圓寂。

但這畢竟只是傳說故事,切不可當(dāng)真,再怎么飲茶也不能不吃飯。

茶+酥油+花椒

《李鄴侯家傳》:皇孫奉節(jié)王好詩,初煎茶加酥椒之類,遺泌求詩,泌戲賦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奉節(jié)王即德宗也。

唐代李繁《李鄴侯家傳》記載:皇孫奉節(jié)王喜歡作詩,起初煎茶要加入酥油、花椒之類,贈給李泌求詩,李泌戲賦一首“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茶加酥油的組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頗有名氣的酥油茶,但花椒加進去,麻麻的口感不知道會不會好喝。

茶+蔥+姜+橘子

《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p>

荊州、巴州一帶,采摘茶葉制成茶餅,葉子老的,做茶餅時,要加米糊才能制成。想煮茶飲用時,先烤炙茶餅至呈現(xiàn)紅色,搗成碎末放置瓷器中,沖入沸水浸泡。

或放些蔥、姜、橘子拌著浸泡,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興奮不想睡,有飲酒喜好的茶友不妨試試看,就是不知道效果是否真有這么好。

茶+花椒+姜+桂皮

唐代樊綽《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p>

據(jù)考證銀生指的是當(dāng)時南詔國的銀生節(jié)度,其治所就在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的茶應(yīng)該是云南大葉種,也是普洱茶種。

他們將普洱茶與花椒、姜、桂皮一塊烹煮飲用,這三種都是帶有辛辣味的調(diào)味物,雖未飲用,但估計茶湯的滋味離不開辣這個字。

以上就是部分古籍上記載的古人調(diào)飲法,感興趣的茶友可以跟著自制,嘗一嘗古人的調(diào)飲茶滋味如何!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