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小茶壺

找到約2,137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小喜年:喝茶時的這些小細節(jié),你都注意了嗎?

還記得小時候大人教給你那些“要懂禮貌”的行為嗎?
有人給你一顆糖時,媽媽會教你:“快說謝謝。”
家里來了客人,爸爸讓你給客人倒茶時會教你:“要用雙手?!?/span>
……

以前大人教給你的這些“懂禮貌”小細節(jié),其實就是在塑造你的品行和修養(yǎng)。喝茶時的這些小細節(jié),看看都你注意了嗎?

主人方
清潔茶具
雖然每一次喝完茶之后,都要清洗茶具,但是在泡茶之前,當(dāng)著客人的面清潔一遍茶具,也是一種讓客人“放心”的禮貌行為。

“嘴”不對人
在擺放茶具時,煮水壺、茶壺的壺嘴,公道杯的“鷹嘴”,以及茶匙尖的一頭,都不應(yīng)對著客人,每次用完以后,養(yǎng)成恰當(dāng)?shù)臄[放習(xí)慣很重要。

客人先“請”
給他人奉茶時,做“請”的手勢,或分茶時,不便做手勢,可以用“請喝茶”或“嘗一下這一泡茶”這樣的一句話來代替,引導(dǎo)客人喝茶,以示尊敬。切忌還沒給客人茶,先自己喝。

及時續(xù)杯
當(dāng)哪位客人杯中的茶喝完了以后,如果他沒示意不喝,要及時給他添茶,最好不要讓其“空杯”太久。

換茶洗盞
在換茶時,別忘了給客人的品茗杯都沖洗一遍,避免上一泡茶影響下一泡茶的口感。還需要注意一點,拿品茗杯時用茶夾,不要直接用手,給人感覺不衛(wèi)生,這也體現(xiàn)了泡茶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整理茶席
茶席上的茶具,用完之后要擺放歸位、順手整理,多余的茶具放到茶具柜里,茶席上的水漬要及時擦干,任何時候都應(yīng)該給他人展示茶席上整潔的一面。


客人方
及時感謝
如果主人給你奉迎客茶,應(yīng)雙手接茶,且說“謝謝”。在茶桌上主人給你倒茶時,也應(yīng)說聲謝謝,如果此時正在聊天,則可用叩指禮代替。
平輩之間的叩指禮

不高聲語
茶桌不像酒桌那樣豪邁,更多的是講究雅致,所以喝茶時高聲說話這樣行為是非常失禮的。如果過于喧囂,不僅是對泡茶者不尊重,其他人也不尊重。

不妄評論
在喝茶時,切忌對別人的茶具和茶葉妄加評論,更加不能貶低,要顧及主人的感受。不懂裝懂的人,是非常沒有修養(yǎng)的。

離座前,先示意
如果想要離開座位去廁所或接電話,禮貌得打聲招呼是最基本的,如果突然起身走開,會讓其他人感覺不舒服。

離座后,椅擺正
受到了主人方的好茶款待,喝完茶以后為主人做點什么是非常能體現(xiàn)一個人素質(zhì)的表現(xiàn)。離開座位后,將自己坐的座椅擺正,是最基本且順手的禮貌行為。

一個人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日常喝茶中的小細節(jié),就是其中的一面。愛茶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通常在茶席上便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個人尊不尊重茶,往往也能看出來這個人懂不懂得尊重他人。
本文為小喜年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需注明。

歐洲早期茶壺的模樣

18世紀初期,伴隨著中國茶葉在荷蘭、德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興起,獨具中國特色的茶具也開始在歐洲流行了起來,受到了歐洲人民的喜愛和關(guān)注。

當(dāng)時中國的茶具造型優(yōu)美,廣受歐洲人青睞,歐洲人便開始紛紛效仿復(fù)制中國茶具。其中,因極力仿造中國宜興的茶壺而在當(dāng)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小有名氣,宜興紫砂壺也成為了歐洲最初茶壺的樣板。后來,伴隨著對中國茶文化的深入了解,18世紀后期歐洲的制陶名匠和銀匠們開始在陶器上紛紛加以改造,開始采用藝術(shù)化的圖案和裝飾,使茶壺在西方達到了神化的程度。


歐洲最早的茶壺是1670年英國人所制作的一種燈籠式的銀制茶壺,現(xiàn)存于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中。雖然今天再看當(dāng)初模仿中國茶壺制作的改良版精致茶壺,它的工藝水平確實不如現(xiàn)在,但是也充分代表了那個時期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可以明顯的看出技術(shù)的進步。

不過,歐洲開始真正脫離仿造中國茶壺的影子,開始自行設(shè)計茶壺的標志,還是要以1690年制作的一種錐形或梨形的銀制小茶壺為代表。這種壺有一壺嘴塞,用索鏈系于壺蓋頂上,壺高為4.75英寸。

這種錐形壺的流行在英國的安妮女王時代曾達到了鼎盛時期,至今依舊非常受歡迎。以往茶壺的茶嘴形如鴨頸,現(xiàn)在這種錐形壺改變成為優(yōu)美的天鵝頸形狀;梨形的壺身,則成倒置形狀,大的一端在上方,小的一端在下方,安放在一個高起的底座上。


與錐形茶壺同時存在的還有球形銀茶壺。壺身為球形,安放在高座上;壺的手柄和流嘴則有多種不同的安裝樣式。偶有幾種圓形茶壺的流嘴形如鴨頸,直而尖削;壺柄多為木制的,也有銀制的,接合處嵌入象牙墊板,用以隔熱。

再有就是法國路易十五式的高底座、花瓶形的茶壺,用花卉、彩帶和浮雕花紋裝飾的壺身,優(yōu)美的天鵝頸形的流嘴,銀制的嵌入象牙墊板的壺柄。這種壺可以稱得上是在歐洲茶壺演變歷程中,唯一具有酒壺形狀的茶壺。

可以看出,歐洲茶壺的演進,從單一的樸素風(fēng)格慢慢豐富變化為多種彰顯歐式風(fēng)格的高貴、浪漫,優(yōu)雅氣質(zhì)造型,帶有著自身民族特色下對茶文化審視的獨有角度和審美表達。

聲明:

內(nèi)容所用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圖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引文所涉及言論僅為傳播所用,不代表贊同或反對等任何立場,請勿片面引用!

來源:莫老師說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正在廣州熱展的它們是現(xiàn)代茶壺的“源頭”

最近,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發(fā)現(xiàn)越窯——上林湖越窯青瓷展”。展品中,有兩件瓷器引起了很多參觀者的注目,一件是東晉的雞首壺,另一件是晉代的羊首龍柄壺。

從“壺”到“茶壺”,經(jīng)歷了漫長演變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茶器都非常講究。在《茶經(jīng)》中,陸羽便精心設(shè)計了24種茶器。

我們現(xiàn)在通常把飲茶器具稱為“茶具”。但在古代,用于飲茶的“器”和“具”是有區(qū)分的。

晉 雞首壺

按《茶經(jīng)》的劃分,“茶器”是指用于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分茶、取水、盛水、濾水、盛鹽、取鹽、飲茶等用具。而“茶具”是指用于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記數(shù)的用具。

可見唐代的“茶具”與現(xiàn)在的茶具基本上沒什么關(guān)系,而《茶經(jīng)》中部分“茶器”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茶具。

直到南宋,審安老人寫《茶具圖贊》時,才將以往被稱作“茶器”的飲茶器具改稱為“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林林總總的茶具中,茶壺自然是必不可少,泡茶、斟茶都要用它。雖說茶壺的造型有200多種,但萬變不離其宗,茶壺都是壺狀的,有嘴、有蓋、有把兒或提梁。

宋 執(zhí)壺

茶壺的這種造型,我們已是司空見慣。不過,從古代的“壺”到現(xiàn)在的“茶壺”,卻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雞首壺曾是當(dāng)年“最流行”

顯然,雞首壺、羊首龍柄壺這兩件瓷器的樣式是由盤口壺演變而來,當(dāng)時主要用于盛水和酒,并非茶具。然其造型除了沒有蓋子外,與現(xiàn)在的茶壺幾無二致,故可稱之為茶壺的“祖宗”。

有人問:為何古人喜歡把壺嘴做成雞首和羊首的模樣?其中有何寓意?這是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多以動物造型為裝飾,這些動物造型又各有其特殊寓意。如蛙、魚等象征“繁衍”;而雞和羊則代表“吉祥”,且古人還認為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雞首壺和羊首壺在魏晉南北朝、隋及唐初曾流行一時,尤其是雞首壺,是大眾最喜愛最常用的器具之一。

“注子”“湯瓶”唐代亮相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動物造型青瓷已成過去時。取代雞首壺、羊首壺的是一種叫“注子”的瓷器。

唐代的“注子”由盤口變成撇口,頸部變得粗短,器身變高呈圓筒狀,有的有系,有的無系。“雞頭”“羊頭”被簡化為短小的管狀流,流和把手依舊在器物肩部兩側(cè),與茶壺的造型更為接近。

這種“注子”還有個別稱叫“偏提”,大約是因其把手安于一側(cè),與有系穿繩的老壺提法不同之故。

“注子”雖然像茶壺,但在唐代主要是酒器而不是茶具,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在“注子”造型的基礎(chǔ)上,從唐代末期開始,人們又研制出一種新的茶具——“湯瓶”。

“湯瓶”的出現(xiàn),是因應(yīng)了古人喝茶方式的改變。唐人吃的是煎茶,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擂茶,會加入一些食物混在一起吃。至陸羽后才開始提倡“清飲”,只在茶飲中加一點鹽。

宋代以后,轉(zhuǎn)而流行吃“點茶”。所謂“點茶”,就是將磨好后的茶粉置于茶盞內(nèi),逐步加入沸水,同時以茶筅擊拂,使茶粉融于沸水,茶湯產(chǎn)生“湯花”,“湯花”以白為美,以持久為上。

因要在茶盞內(nèi)注入沸水,“湯瓶”便應(yīng)運而生?!皽俊庇糜谥笏蚴⒎兴?,用“湯瓶”向茶盞中沖注的動作稱為“點”。故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將“湯瓶”命名為“湯提點”。

早期的湯瓶,繼承了注子流短而置于肩部的特點,瓶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內(nèi)無法灌滿,傾側(cè)倒水也不方便。后來,人們將流和把手的下端從肩部往下移到腹部,上端與瓶口等高,并改名為“執(zhí)壺”。

“茶壺”于明代正式出現(xiàn)

但執(zhí)壺既可以是茶壺,也可以是酒壺,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茶壺”。真正的茶壺,是在明代才出現(xiàn)。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從而又改“點茶”為泡茶?!安鑹亍币幻?,也于此時正式出現(xiàn)。

同時,葉茶的使用,使明代的茶壺有別于早期的湯瓶、執(zhí)壺。因飲茶方式已改變,其功能完全不同,湯壺類似于現(xiàn)在的開水壺,茶壺則專門用于泡茶、斟茶。

明代的茶壺,最大的特點是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壺。如文震亨說:“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睆堉t德說:“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p>

一個小小的茶壺,竟有如此曲折多變的歷史演變,我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來源: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09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5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