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下關到思茅

找到約120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從貢茶到號級茶: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帶來的產業(yè)崛起

  普洱茶火了,許多不懂歷史與時代背景的人,就以為普洱茶的祖上有多榮光,在做一個天大的產業(yè)。其實歷史不可細讀,普洱茶雖然貴為貢茶,但長期產業(yè)化水平極低,其政治地位與產業(yè)經濟地位極不相稱。這是由于普洱茶原產地——滇西南地處邊疆,清朝長期以維穩(wěn)為主,云南參與國內、國際貿易雙循環(huán)程度低,沒有大市場的支撐,帶不來包括普洱茶在內的云南茶產業(yè)大發(fā)展。

  云南茶真正納入國內國際貿易雙循環(huán)是杜文秀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普洱茶由貢茶進入了號級茶唱主角的時代。這標志著云南茶產業(yè)的真正崛起。我們也要看到,云南茶雖然納入了東南亞——大西南——華南貿易大循環(huán),但喝普洱茶的人口有限,導致清末民國普洱茶的產銷量不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口熱,普洱茶雖然銷往香港、日本、法國、德國、比利時、臺灣、韓國與馬來西亞等眾多海外國家與地區(qū),但消費普洱茶的人并不多,導致普洱茶的年生產量才幾千噸。

  因此,我們要知道普洱作為歷史名茶,其帶來的輝煌長期僅是政治與文化意義的,比如作為邊銷茶穩(wěn)定藏區(qū)民族團結,作為滿清皇家貢茶,作為民國政府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物資,作為建國后出口創(chuàng)匯的特種茶,但改變不了普洱茶在2003年之前市場容量與產銷量低的事實。普洱茶真正大產業(yè)化發(fā)展還是2003年以后的事,國內大市場的激活推動著普洱茶產業(yè)的狂飆突進,在某種程度上實踐了“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發(fā)展思路。

  從產銷量來講,80年代是屬于滇紅的,90年代是屬于滇綠的,普洱茶在產銷量方面只是配角。為什么云南人在2000年不認識普洱茶,是因為云南人喝滇青的傳統(tǒng),在80年代被大渡崗綠茶、90年代被臨滄蒸酶茶所改變,老一輩喝滇青三春茶的記憶,已經被70后、80后只喝綠茶所改變。這就是“云南人不喝普洱茶”說法之由來!

  在云南綠茶的黃金時代(1993——2002),我們不會正眼看一下勐海茶與勐海茶廠,當年勐海茶拉到思茅五一停車場交易是低端茶的代名詞。這世界變化快!

  2003年之前,普洱茶的產量少得可憐,從來沒突破一萬噸。八十年代,一年能出口兩三千噸就覺得自己很牛了,而且這是1985年才實現的。99年銷量因臺灣與德國市場引爆而劇增,許多人98年99年2000年淘到普洱茶第一桶金,然后成為什么普洱茶教父……

  一個幾千噸的小市場小產業(yè),被過度包裝成大經典大神話,浪費了多少祖國寶貴的紙張。

  然后說民國、清朝有多牛,這么火,為什么茶葉種植面積、產量、運銷量這么低!為什么低?因為種多了賣不掉!說老字號有多牛,我跑到易武見那些老字號的老宅,很小家子氣,證明當年不會做太大生意。商人、文人為名利喜歡拔高歷史,但我們要尊重歷史……

  本文將首次從國內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的角度講云南茶的歷史……

  解釋一下,為什么普洱茶貴為貢茶,在有清一代種植面積、產量與運銷量又那么?。窟@種產業(yè)化規(guī)模小,是與福建茶區(qū)、兩湖茶區(qū)、安徽茶區(qū)與江浙茶區(qū)相比較的,云南邊地茶與內地主產區(qū)的產業(yè)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許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歷史上寧洱不產茶(困鹿山原屬景谷,不能證明寧洱產茶),其實道理很簡單,茶葉種多了賣給誰?沒有大市場支撐,寧洱人種茶動力不足。以普洱茶為代表的云南茶產業(yè),在清道光年間以前形成商品化的產茶區(qū)很少,以思茅廳古六山最為出名。道光以后,尤其是杜文秀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商品化茶葉種植基地才開始遍及瀾滄江中下游兩岸,與之對應的是民間私商茶葉經濟的興起,普洱茶由貢茶時代進入了號級茶時代,才真正使云南茶在清未民國進入了規(guī)模產業(yè)化時期。翻歷史資料,云南許多產茶縣,大面積種茶都在光緒年間到民國,赫赫有名的老字號,大都成立于1870年之后。

  云南茶產業(yè)不發(fā)達,首先是遠離銷區(qū),云南多山,產業(yè)效率極其低下的馬幫運輸極大阻礙了云南茶的產業(yè)化進程。內地的福建茶、兩湖茶、皖茶、江浙茶,不但處于內銷腹地,而且納入了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而且可以利用江河湖海搞低成本的內河與海洋運輸,在運輸效率與大市場接軌方面,是云南茶不可想象的。

  茶馬古道,其實是云南古代近代的商路,茶葉運輸量其實很小。比如,滇緬貿易量最大的商品——棉花,許多搞茶文化的都不知道……

  云南的茶文化就是,當代普洱茶榮光,祖上就一定無限榮光。云南的茶走山路,靠馬幫,運輸成本高,影響了大規(guī)模商品化。看看兩湖江浙安徽福建茶區(qū),全部是江河湖海運河運輸,水運比馬幫運輸成本低多了,茶葉商品化遠超云南,而且福建、兩湖、安徽、江浙茶區(qū)納入了國際貿易,而云南……

  看下古代近代中國茶葉主產區(qū)發(fā)達的通航水系。以武夷茶為例,到廣州,到福州,到上海,除走一小段陸路外,全是水路……

  在中國東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全部被支流與運河連通,成為一條河。所以,中國有古代世界最發(fā)達的農業(yè)與繁榮的工商業(yè)。一條被黃河奪道消滅的古濟水,從北到南,將黃河與淮河連在一起,加上吳國開邗溝,連通江淮,這說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江淮黃河已溝通成一水。

  四川雅安茶雖然也是人背馬馱,但其離藏區(qū)比滇西南、滇西產茶區(qū)近得多,故以雅安茶為代表的川茶輸藏量遠超云南茶,以至于今天雅安茶被稱為“藏茶”。

  云南周邊長期沒有茶葉銷售的腹地,要超遠距離拉到藏區(qū)賣,這是清朝嚴控邊疆產業(yè)與貿易政策造成的。

  宋元以降,明清兩朝不以貿易立國,相反對海疆與邊疆的對外貿易極為警惕,比如東部沿海走私集團帶來了倭寇,出身海盜的鄭成功父子長期盤踞臺灣,所以朝廷要海禁,生意只能到廣州十三行去做。清朝的中緬關系決定了朝廷對滇西南的開發(fā)極為保守,以穩(wěn)定為主,不出亂子就好,發(fā)不發(fā)展關系不大。

  明代,前有“三征麓川”,后有緬甸東吁王朝的崛起。乾隆年間,爆發(fā)了中緬戰(zhàn)爭,雖最終和平解決,但中國吃了大虧。云南的西部與西南部邊疆戰(zhàn)亂不斷,經常出現危及國運的大事件。中緬邊境有明遺民問題——桂家、敏家集團,朝廷擔心,內地漢人跑到邊境土司地開礦墾殖,會形成數萬人聚集的大銀廠,這些武裝銀廠再跟緬甸、邊境土司與明遺民勾結起來造反或武裝割據,成為大清國的邊患,故只主張在邊地實行有限度的拓植。桂家首領宮里雁在緬甸木邦開發(fā)波龍銀廠,石屏人吳尚賢在葫蘆王地開發(fā)茂隆銀廠,成為聚眾上萬,與緬甸及邊境土司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有雄厚財力支撐的政商軍事集團,為朝廷所忌,最終想方設法除去,以消弭邊境心腹之患。

  古六山允許發(fā)展茶葉經濟,是因為江內改土歸流,江外宜土不宜流,古六山屬江內(瀾滄江以北),在雍正朝改土歸流,朝廷有統(tǒng)治基礎,可以大力發(fā)展茶產業(yè),而不擔心漢人來多了,與境外勢力勾結生亂。不過總量還是要控制的,可以發(fā)展,但不能太過于發(fā)展,以至于尾大不掉。中緬關系緊張,加上邊境土司與明遺民問題復雜,清朝將滇西南視為嚴格控制開發(fā)的地區(qū),云南與東南亞沒有形成繁榮貿易的條件,云南茶除了本省消化以外,只能遠距離賣藏區(qū)。交通不便,沒有深入參與國內市場大循環(huán),更沒怎么參與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導致云南茶發(fā)展缺乏大市場驅動,長期產業(yè)化水平低。

  接下來,講講清朝中葉的人口大爆發(fā)、杜文秀起義與中緬棉花貿易圈對云南茶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決定性影響。

  我們知道,康雍乾盛世也是中國人口爆炸性增長的一百多年,到了乾隆晚年中國內地已經人滿為患,越生越窮,過剩的人口就向人口少的邊地移民,甚至移民東南亞與美州。清廷在人口壓力下,也只好松馳邊地嚴控移民的政策,對大規(guī)模的自發(fā)移民睜只眼睛閉只眼睛,只要不太過份,保持容忍態(tài)度。于是,從18世紀晚期起,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而云南內地也“窮走夷方急走廠”,出現了石屏人大規(guī)模向滇西南移民拓殖——走西頭。古六山的茶葉經濟,就是石屏人拓植的一個重鎮(zhèn),通過小本經營完成原始積累后,紛紛開茶莊辦商號搞多種經營,從而將普洱茶從貢茶時代推向號級茶時代。

  乾隆晚年興起的邊地大移民過程中,漢民不敢過多深入持敵意的邊境土司地,但杜文秀起義造成的戰(zhàn)亂將邊地土司政權摧毀,漢民隨漢軍與流官政府深入邊地——夷方,在漢文化的推動下,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紛紛種茶,云南茶產業(yè)在光緒年間進入了產業(yè)化大開發(fā)時期。杜文秀起義軍多回民,回民善賈,起義失敗后杜部回民大量逃往邊境與緬甸、老撾、泰國,這些會做生意的人牽扯了一張東南亞與云南乃至大西南的龐大貿易網,其中茶葉是重要商品。這樣一來,云南茶除藏銷與瑞貢京城外擁有了東南亞——云貴川藏統(tǒng)一大市場,這對云南茶在1870年以后的崛起功不可沒。

  1885年,英國攻占上緬甸,吞并了整個緬甸,緬甸以殖民地經濟的形式納入了全球產業(yè)分工與貿易。緬甸撣邦高原產棉花,但缺生絲,云南產茶,四川產絲,但缺棉花,于是以中緬棉花貿易為主的“緬甸——中國西南貿易網”形成,云南的大商號,比如永昌祥、茂恒等,到緬甸進棉花賣給四川,將四川生絲賣給緬甸,再順手將云南茶賣到云南內地、四川、貴州、西藏、廣東、香港與東南亞。這樣一來,云南茶就納入了國際國內貿易雙循環(huán)。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熱,是鹽銀,帶動了瀾滄江下游古六山的興起。這是石屏幫的貢獻。第二次是中緬棉花貿易的淘金熱,云南的騰越幫、鶴慶幫、喜州幫、玉溪通海幫,乃至四川商幫參與,以棉花紡織業(yè)構建了西南三省之商業(yè)貿易版圖。

  這些商幫除了經營棉花、棉布、絲綢之外,也做茶葉、玉石、毛皮、大煙、日用品、土特產、五金生產生活工具等賺錢生意。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發(fā)酵的沱茶、方磚、散茶,就是這些商幫的功勞。從緬甸進口棉花,川銷滇茶,緬銷川絲,是當時一些大商幫的經營重點。

  下關沱茶的創(chuàng)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zhèn)圭),他于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楊鴻春合資創(chuàng)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藥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余缺獲利。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下關茶廠位于景色秀麗的云南大理,選用云南各產區(qū)大葉種曬菁毛茶,經過現代化的工序精制加工,成為主要供出口的特種茶(普洱茶)和袋泡茶。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下關茶廠已成為擁有4大類產品、80多個品種、年精制茶生產力達一萬噸的知名制茶企業(yè)。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下關茶廠?

今天,旗艦店“藏品普洱”掌柜,就來講講《下關茶廠的百年歷史》。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專業(yè)原創(chuàng)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紹,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買茶、存茶、泡茶、品茶的專業(yè)干貨知識,盡在公眾號“藏品普洱”,歡迎交流!

一、幾經波折 獨特的工藝立根基

下關自古以來便被譽為滇西的“咽喉要道”。然而,下關茶廠的發(fā)展之路卻也并非一直都順遂無礙,曾經數度易名甚至停產。

1941年春天,蒙藏委員會派格桑澤仁與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 公司(省茶司)議定,雙方共同合資三十萬,于大理下關地區(qū)等辦康藏茶廠,也就是下關茶廠的前身—“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廠”。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康藏茶廠

當時茶廠還是用全手工操作的加工作坊,主要生產專銷西藏的“寶焰牌”心臟型緊茶。

在1944年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退股后,省茶司先是將茶廠改名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康藏茶廠”;后來因為業(yè)務不振的緣故,蒙藏委員會也跟著在1945年宣布退出。

于是下關茶廠遂變?yōu)橛墒〔杷惊氋Y經營,再于1948年4月改名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新康藏茶廠”;最后,終于在1949年停止了生產。

到了1950年4月,事情開始有了轉變,由于政府開始注重邊銷茶的生產,因此把下關茶廠列為定點生產邊銷茶的16個加工廠之一,云南省公司更指定下關茶廠為全省唯一生產“心臟”型緊茶的加工廠。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緊茶?

直至目前為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茶廠主要的特色產品。

人民政府接手后的下關茶廠幾經易名,最后1959年12月更名為“云南省下關茶廠”,并且吸納了當時有著精湛制茶技藝的部分茶葉商號工人們,也使得茶廠自建廠之初就繼承了下關獨特的茶葉加工技藝。

二、松鶴、南詔開先聲商標確立

1953年,中國茶葉總公司宣告所屬系統(tǒng)內的茶葉加工廠統(tǒng)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省各地的國營茶廠開始使用“中茶牌”商標。

當時下關茶廠所加工的茶餅,一開始使用的是“紅印中茶牌”包裝,也就是八中茶商標里的“茶”和“中”字是紅色的。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紅印沱茶簡介

到了50年代末期,“茶”字更改為綠色、而其他仍保持紅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末期,全省將原用在餅茶上的“中茶牌圓茶”式樣設計統(tǒng)一改為“云南七子餅茶”。

至1990年,由中國茶葉北京總公司通知全國各地的加工廠實施有償使用“中茶牌”商標政策后,由各地加工廠因應自家需要,自行決定付費繼續(xù)使用與否。

此時,下關茶廠決定開發(fā)自廠的品牌,于是在1991年同時注冊了“松鶴牌”和“南詔牌”商標,并在1992年3月10日正式啟用“松鶴牌”,主要用于沱茶產品上。

2004年后,也開始將其作為七子餅茶的商標。同時啟用的還有“南詔牌”,初期作為散茶和四喜方磚的商標,在2004年也開始用作沱茶的商標。

三、下關沱茶?遠近馳名逾百年

然而提到下關茶廠,當然不能不提及下關沱茶的百年歷史。早在清末民初,隨著滇藏、滇川地區(qū)的貿易往來與日俱增,位于古代茶馬之古道要沖的下關也逐漸成為了西南茶葉交易的要地。

許多產自西雙版納、思茅、保山、臨滄…等等茶區(qū)的大葉種青毛茶通過山間馬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下關進行加工銷售。

當時,茶葉運輸主要依靠馬幫馱運,長途跋涉中茶葉容易受潮和破碎,常使茶商蒙受損失。

揭秘下關茶廠的9個曾用名!一篇文章帶你走進下關沱茶

馬幫馱運

于是在1902年,下關某些茶商在一種被稱之為“姑娘團茶”(姑娘團茶:為一種由少女采制、老秤4兩重的團茶)的基礎上改進、創(chuàng)制而成碗臼型的“砣茶”(砣茶:云南人習慣將圓形的塊狀物稱為“砣”)。

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茶葉在運輸途中受損的問題,而且在經過特殊工藝加工后,使砣茶具有一種特殊的內質。

砣茶經昆明、昭通銷往四川、瀘州、宜賓、重慶等地區(qū),因宜賓地處沱江、長江匯合處,茶商為了推銷這種茶,大肆宣傳“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從而下關“砣茶”也就逐漸稱之為“沱茶”了。

2005年起,下關茶廠逐漸形成了“不找市長找市場,面向市場求生存”的經營理念,從單一銷往川藏地區(qū),擴展至現今主銷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更遠銷歐美、日本、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一直都享有良好的聲譽。

自2002年,公司取得產品自營出口權以來,對出口市場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已銷售到 東歐、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韓國等國家,在消費市場中有穩(wěn)定成長的趨勢。

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年中改制,經公開形式投標后,由公司員工合資承辦,基本上由原班人馬接手,公司內并無特別的改動。

作為大理市唯一的精制加工企業(yè),歷年繼承了下關地區(qū)的傳統(tǒng)制茶工藝,并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期望為下關茶業(yè)再添輝煌一筆。

附:歷年來“下關茶廠”在各時期曾多次易名,分別如下:

1950 年復產后中國茶葉公司云南省公司下關茶廠

1952 年01月一1953 年 11月 中國茶葉公司下關茶廠

1953 年 11月一1956 年 01月 云南省茶葉公司下關茶廠

1956 年 01月一1957 年 06月 云南省下關茶廠

1957 年 06月一1958 年 12月 云南省公銷合作社下關茶廠

1958 年 12月一 1959 年 12月 大理茶廠

1959 年 12月一1998 年 12月 云南省下關茶廠

1999 年 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公司

2002 年 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新易武,病了。

遵友人囑,寫一篇介紹易武的,如下:

引言

2014年,云南茶市重新登頂,山腳熱,山上更熱,每個山頭寨子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收茶客,林總在易武花了1500萬巨款收茶,這是易武在沉寂多年后,又迎來的一個大資金。

這次收茶算是創(chuàng)下了幾個第一,第一次有規(guī)模性廠家進入易武,第一次有規(guī)模性的資金收購古樹春茶,第一次不是砸向固定資產而是流向收茶。

第一次大規(guī)模收購易武古樹春茶?

很多人會奇怪我這樣說,我也奇怪,我只能這樣說,絕大部分消費者喝到的只不過是足夠“性價格比高”的“純料古樹”而已。

也許大家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廠家開著浩浩蕩蕩一長串皮卡車,到處進寨子,到處收茶葉,然而,事實上呢?。。。。

有時候,真金白銀收古樹,卻是未必。至少現實是有理想未必能變現,林總也一樣吃了大虧才下山的。

不知道是不是這一次事件的影響,這之后,收鮮葉而不收干茶成為易武茶山常態(tài),這股風從易武刮到古六山,再刮到勐海,直至席卷全省,至于現在,收古樹必收鮮葉,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流程。

至于茶山上流行的跳過中間商取利、江城當易武、老撾當高桿、彎弓當薄荷塘更是家常便飯。

有茶客言,這都是由于易武人太聰明了。

易武人祖上絕大部分是紅河州的石屏人,據說現在的易武話也不是版納話,是石屏話,或者是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血統(tǒng)。

之一

從景洪到易武,有兩個半時的車程,一半是高速,一半是國道,過了勐醒就一直是爬山,都是盤山道,如果習慣平原地區(qū)開車的,最好還是不要自駕,安全起見,打一張車上山,我記得大約是3、400塊。

易武茶比較復雜,小山頭眾多,細分嚴重,產量小,不像老班章一個寨子就有足夠的量,所以,老班章的廠家多,茶商多,玩家也多,而易武不是,玩家的數量遠遠超過廠家。

易武茶出名早,這和李師程會長有關,1993年的時候,思茅開了一個普洱茶的會議,以前云南茶產業(yè)開會都是由省茶葉公司代表省政府主持,屬于典型的行業(yè)會議,這次不同,是云南茶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一次標志性的會議。

李師程時任地委書記,思茅也是當時最大的茶葉產區(qū),李書記是易武人,祖上開過茶莊,易武茶自然就引發(fā)了市場的重視,會議之后,政府組織了一系列恢復圓茶制作,挖掘易武老茶莊歷史的工作,易武茶也就宣傳了出去。

之二

去易武必得去古鎮(zhèn),圍繞這個古鎮(zhèn)有很多歷史故事,有真有假,只不過,這些現在都不重要了。

古鎮(zhèn)是真的古鎮(zhèn),不像現在國內很多地方是新建的古鎮(zhèn),已經沒有了古鎮(zhèn)的味道,古鎮(zhèn)的建筑則都是建國前的老建筑,窄巷子里的每個房子每個細節(jié)都值得深深的琢磨,你要探頭進去望,那就是悠遠的歷史了。

古鎮(zhèn)就在易武鎮(zhèn)旁邊,從鎮(zhèn)中心的電影院那里有條路上去即到,以前這一段是石板路,不知何故,現在改成了水泥路。

古鎮(zhèn)在2014年之前還很少有新房,大部分都是民國時候的建筑,從古鎮(zhèn)的底部向上看整個古鎮(zhèn),層層疊疊,不亞于任何一座古鎮(zhèn)的風景。

14年做古樹,古鎮(zhèn)的農戶都發(fā)了財,大部分都翻修成了鋼筋水泥房,之前的景色不再。

古鎮(zhèn)的最高處即是茶馬古道的始發(fā)地,據說之前馬幫(或者說牛幫更準確)運送茶葉都是從此地出發(fā),由易武到昆明是一條線,到下關,到越南等等。這個地點很好找,至今也有幾顆高大的老槐樹,一說上千年,我不是植物學家,不知道樹齡準確與否,只不過,每年上易武,我必定會到參天的古樹下發(fā)發(fā)呆。

今年去,有兩個小姐姐做直播,兩個小姐姐不太好看,軟軟的普通話很好聽,我坐在比較遠的地方抽煙,始發(fā)點是個巨大橢圓的平臺,好像有種回聲筒的作用,兩個人的聲音很清晰,她們在介紹易武茶:茶湯金黃,茶色油亮,口感飽滿,中正柔和,香氣高揚帶蜜香,回甘持久。

我邊抽煙邊在想,茶湯金黃,回甘持久,大家都這樣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賣掉茶呢?

無論怎么說,還是祝福她們,都是在宣傳易武茶,宣傳云南茶,我希望她們生意好,參天大樹之下必有好運氣。

之三

從鎮(zhèn)子出來,到了易武的牌坊往右拐三四公里的國道,再左拐爬坡往上走就是高山寨,高山寨是最早出名的一批寨子茶,其茶細膩柔順,很有特點。這里保留了一片相對來說樹形完整的古茶園,80年代古茶樹其實也是砍過的,只是砍過一次后就再也沒有砍,版納的生態(tài)實在是很好,三四十年茶樹長得又高又粗。

以前概念沒有這么多,一邊走到麻黑,一邊走到高山寨,就算是進入核心產區(qū)了。

從高山寨寨門前的國道往前走,沿途是薄荷塘、楊家寨這些寨子,茶地則是在離寨子很遠的原始森林深處。茶客若要理解“生態(tài)”二字,必得去這些地方。

只是這幾年森林公安管的嚴,茶季是不允許游客進入的。

以前每到收茶季,易武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收茶客,這兩年不準上山,游客的數量在急劇減少。游客少,銷量也直線下降,茶客看不到茶樹,是不敢收茶的。

茶客不守樹,茶葉想收又不敢收,雖然大小樹發(fā)芽時間有先后,大部分明前茶都是小樹茶,然而,上到茶山的茶客誰又愿意拿自己的資金和看不到的鮮葉去對賭?

這幾年,茶葉大發(fā)展,易武的原始森林種下了無數的小樹茶,采收量是遠遠超過大樹茶的。

有一年,易武一個小山頭炒作茶王樹,被當地政府制止,制止的原因大概在于森林防火、生態(tài)破壞這些問題。但是,從市場層面來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多人,拼命標新立異,不還是怕市場忘記?

易武茶區(qū)在李書記退休以后,推廣都是在逐年遞減?;謴鸵孜鋱A茶制作,記錄老茶莊歷史,集中幾十家作坊共同拿到一個QS,易武博物館,這是事件都是老書記牽頭,每一件都是可圈可點的易武推廣大事件。

如今政府層面的廣告在減少,民間的炒作被制止,方向到底往何處去,估計誰也弄不清。

之四

國道邊第一個寨子是曼灑村,此曼灑非彼漫撒,曼灑周圍是小樹茶,并沒有古樹。

漫撒其實是古名,指的是現在普洱茶核心的古茶區(qū),并沒有一定準確的地理意義,只是收茶客把易武周圍的幾個村的茶葉都劃歸到易武,而更遠的(大致)刮風寨、丁家寨、楊家寨、馬趴寨等等劃歸到漫撒。

所以,有時候收茶客對消費者說易武茶區(qū),漫撒茶區(qū),大家都還有點莫名其妙。從地圖上看,最近的是落水洞,一條直線下去,高山、丁家寨、楊家寨、茶王樹、濫田、彎弓、薄荷塘、多依樹、一扇磨,最遠的是天門山,都在一條直線上,也都是好茶集中的區(qū)域。

沿國道過曼灑、曼乃,過了倮德村就是江城地界了,一直傳說的用江城茶替換易武茶的大通道就在此。

這幾年,易武茶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畢竟這是自毀身家的事情,除非客戶出價實在太低,比如香港客商要求是100元一公斤的“易武茶”,還得按芽尖是芽尖,二梭是二梭的做,那就只能是用江城茶葉了。

從易武鎮(zhèn)的上段走刮風寨方向,一路經過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漆樹,這幾個寨子相連,相距也不遠,不過一兩公里的距離。

從麻黑分路出去到刮風寨就比較遠了,約有十多公里遠,這段路一直是毛路,道路爛、窄不說,有一段特別陡峭,這十來年我每年都去茶山,刮風寨也僅僅去過三四次。

之五

易武街頭上,今年開始一些小山頭小寨子的廣告牌被摘除,原因據說是很多古樹茶都是屬于自然保護區(qū),茶樹采摘權屬于國有還是私有說不清,只是管理權屬于茶農。

把小山頭去除,這只是茶農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得到,市場則無法控制,市場到處可見薄荷塘,多依樹,天門山,彎弓這一類小山頭的名字。

2010年,借著茶市翻紅,易武茶逐漸開始復蘇,12年之后易武茶最早開始裂變小山頭,今天市場流傳的薄荷塘、多依樹、一扇磨、天門山、蟒蛇箐等等小山頭,都是這時期之后細分,甚至遲到2016年、2018年還在不斷細分。

細分的結果是易武茶反而又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了,要說好茶,遍地皆是,要是談量,一個山頭也沒有,資本進不來,大資金來了也無處使力。

和老班章不同,老班章由眾多農戶控制資源,易武現在細分的小山頭有些就是幾戶茶農所有,甚至就是一個家族所有,這在很大程度上掐滅了大資本進入的途徑。

當然,有利有弊,“純凈度”更容易保持。

前兩年有個古樹坊品牌在薄荷塘拍了幾張照片,然后在茶博會造勢,結果一個茶農的朋友圈曝光,根本就沒有收購。一個茶農的朋友圈就可以刷爆全中國,一個朋友圈足以毀滅一個大品牌。這就是現在互聯網的現實。

這還不像老班章,大一點的茶廠用稅收就可以說服當地政府彈壓。

易武絕大部分都是做毛茶,做初制,即使精制,聯合茶農成立合作社就可以解決稅收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易武茶再出名,當地政府顆粒無收。

沒有收入,也就沒有管理,也就沒有服務,這是福還是禍?

之六

易武茶好,這是公認的好,你要翻歷史書,書中都會告訴你,易武茶為代表的古六山就是清代的“國標茶”,普洱茶就是古六山茶,這在清代是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的。

但是,易武茶好喝不好賣,要論名氣,前有班章后有冰島,兩者的名氣現在都遠遠超越易武,甚至曼松茶也蓋過了從前的老大。要論價格,不上不下,要說貴,不如老班章、冰島茶,要說價廉物美,又根本談不上。

從渠道上來分析,正是因為玩家多,導致推廣的渠道遠遠弱于勐海廠家的渠道,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量變到質變,易武茶又如何追?

從每年茶客的流向也看得出,勐海由于廠家集中,每到春茶季,茶客無數,雖然絕大部分人都會來易武轉一圈,然而,都是游玩的興致大過于采購。

現在的茶價透明,茶樹資源透明,做真茶,價格高了山下接受不了,做假茶,茶農沒說好,茶農第一關就過不去。

雖然燈下黑的案例也不少,只是現在喝茶人口感刁鉆,思維敏捷,能上到易武的茶客都非等閑之輩,哪里又是前十年的光景了。。。

文章來源:吳疆 吳疆說普洱 (非常感謝原創(chuàng)分享文章,好文章貴在分享)

找到約11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