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下關到鳳慶

找到約201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德豐昌說普洱 國營茶廠簡述:下關茶廠及鳳慶茶廠

百年普洱 經典傳承

  云南四大國營茶廠,分別是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鳳慶茶廠,上兩期簡述了昆明茶廠和勐海茶廠歷史,這一期簡述一下下關茶廠和鳳慶茶廠歷史。

視頻用時10分18秒


下關茶廠

  1941年,康藏茶廠成立,是下關茶廠的前身。

  1948年4月“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廠”。

  1950年改名為“中國茶業(yè)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

  1951年緊茶統(tǒng)一規(guī)格,每個238克,每筒七個,每擔30筒。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tǒng)內統(tǒng)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國營茶廠統(tǒng)一沿用“中茶牌”至今。下關茶廠開始生產七子餅茶。進入60年代因原料調撥計劃和加工產品的分工,下關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為主要產品,圓茶只少量生產,多數(shù)計劃交由勐海茶廠。

  1955年經省公司批準,緊茶規(guī)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先生產10噸到麗江等地試銷并征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后發(fā)酵試驗。下關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形底改為平底。

  1956年按股合并私營茶莊或茶業(yè)公司于國營企業(yè),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yè)的歷史。

  1958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后發(fā)酵,達到縮短發(fā)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準量產250克普洱方茶。

  1962年開始生產125克沱茶。

  1963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為團結牌;而心臟型不利于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產,1967年開始生產磚茶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

  1968年為配合茶廠定量供應的原因,沱茶重量從原來的125克改為100克。

  1972年經省茶司批準,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

  1975年試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專供香港天生行,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勐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嘜號。下關廠為76開頭,末尾為3。

  1978年下關茶廠原本產量不大的圓茶(七子餅茶),因原料調撥困難,省公司將生產計劃下達給勐海茶廠加工。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關茶廠參觀,1980年再協(xié)同法國茶葉批發(fā)公司、專欄作家、醫(yī)學博士等一行人到廠參觀。

  1983年因訂單需求,向省公司申請恢復制作七子餅茶,量少以供應日本外銷訂單為主。

  1985年為解決廠內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古樹茶)出路問題,經抽樣送商業(yè)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鑒測,結果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

  1986年班禪參觀下關茶廠,希望恢復心臟型緊茶的生產,并當場訂購500擔,由下關茶廠加工后運交青海省政協(xié);而當時亦在省內邊銷茶區(qū)銷售一部分,但數(shù)量不多。

  1987年底臺灣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底臺灣茶藝界一行十四人到下關茶廠參觀。

  1988年為解決中檔原料過多,開始試制加工“丙級沱茶”。

  1989年昆明茶廠開發(fā)出旅游微型沱茶。下關茶廠于1997年生茶3克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1992年松鶴牌沱茶(內銷)注冊商標正式啟用。1993年開始生產“一級沱茶”。

  1994年由云南省下關茶廠、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云南省下關茶業(yè)綜合經營公司、下關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發(fā)起組成“云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茶廠決定將廠徽圖形作為產品標志,壓制在甲級沱茶上,以取代原來壓制在甲級沱茶上的“甲”字。

  1997年下關茶廠投資組建云南茶苑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大理茶苑旅行分社。

  1999年下關茶廠正式規(guī)范為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時,下關茶品配方與制程出現(xiàn)重大變化。

  2003年-2004年確認國營改制民營,出現(xiàn)許多茶品年份混亂、來料加工、大票后三碼辨識碼未按規(guī)定等等不正?,F(xiàn)象,破壞了下關茶廠多年來的常規(guī)。

  2004年4月改為民營企業(yè),國營下關茶廠正式走出歷史。


鳳慶茶廠

  公元1938年,為了開辟西南茶區(qū),拓展茶葉生產,尤其是紅茶生產在世的地位,中國茶葉公司和富滇新銀行合資,于當年12月成立“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1月,公司派馮紹裘、范和鈞、鄭鶴春分別去順寧(今鳳慶)和佛海(今勐海)試制工夫紅茶,建立“順寧實驗茶廠”,并任命馮紹裘為順寧茶廠廠長。馮紹裘當年試制成功并生產17.4噸工夫紅茶,開云南紅茶之先河。

  1954年隨縣名更改為“云南省鳳慶茶廠”。

  1996年,云南省鳳慶茶廠經云南省體改委批準,整體改制為滇紅集團。

鳳慶:普洱茶文化的重要源頭

?

慶古時為蒲滿地,兩漢時屬益州郡,居民主要是蒲滿人,據(jù)說他們就是今天彝族支系土族、倮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


說到對茶葉的利用和采用后發(fā)酵的辦法,有專家論證,鳳慶古時生活的蒲滿人就是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的祖先,他們每當茶葉大發(fā)的季節(jié),就到大森林中去采摘野生茶,作為祭神或祭祖的貢茶,并且有“經過發(fā)汗(即后發(fā)酵)的隔年茶(即陳茶)能治疾病”之傳說。如果這一傳說可信的話,那么遠古在鳳慶生活的居民,也許是最早探索后發(fā)酵技術的人。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古代的鳳慶人已經在與茶樹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種種妙處,于是他們開始將野生的茶樹幼苗或成熟的果籽取回,種植于房前屋后或園邊地埂,現(xiàn)在這些野生茶樹已經身高數(shù)丈,莖桿粗大,芽葉肥厚,幼嫩芽葉有花青,當?shù)孛耖g將其稱作是“苞紅茶”或“大山茶”,它們是古代鳳慶人利用和移種野生茶樹的活見證。

?

清朝末期,順寧知府琦璘倡導種茶,引進外地優(yōu)良品種,民間大興種茶之風。順寧種茶、制茶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茶葉貿易商號也應運而生。



據(jù)《鳳慶縣茶葉志》記載:二十世紀初葉,大理喜洲嚴子禎在下關建立永昌祥商號,開始生產經營沱茶和藏銷緊茶,通過緬甸、印度入藏,并在敘府(宜賓)、重慶、漢口、上海和緬甸瓦城設分號,其沱茶產品有3個牌子,一個是本牌沱茶,重九兩二,用明前春尖制作,雙江茶占60%,順寧茶占40%;一個是副牌沱茶,重八兩二,鳳山茶占60%,勐庫茶占40%;一個是正記牌沱茶,重八兩二,二水,頭尖占20%,春中占30%,春尖占50%,取勐庫茶香味濃郁,鳳山茶兼?zhèn)渫庑蚊烙^之特點制造。鑒于鳳慶曬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產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因而,民國17年(1928年)“永昌祥”在順寧設立商號,競購毛茶。民國20年(1931年)以后,隨著茶葉銷路日廣,獲利漸厚,順寧城內又相繼建立起福利和、福協(xié)和、福春和等茶葉商號。30年代末,順寧茶葉商號已發(fā)展到20余家,其資本額不一,以永昌祥一家為最大,全縣之茶約半數(shù)以上為其收購。

?

《臨滄市志》在談到茶葉的加工時有這樣的記載:臨滄全區(qū)所產的茶,1939年前,僅有散茶與緊壓茶(茶磚)兩種。散茶俗稱為曬青茶,做法是將鮮葉放入鐵鍋反復以兩手或木棍攪拌,炒約十數(shù)分鐘,待茶葉水分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發(fā)以后,發(fā)出微香而柔軟時取出揉捻。揉捻的方法是以雙手按茶葉于竹攤笆或者簸箕上,用力旋轉,直至茶葉卷成條狀,然后抖散薄攤于太陽下,待干至五成,再行揉捻一次,復曬至八成干,便可出售。



與勐海等地多產餅茶不同,臨滄市生產的緊壓茶主要是茶磚。而茶磚的生產,主要是在順寧縣,也就是今天的鳳慶縣。

?

湖南農學院陳興教授,曾奉舊中茶公司的委托,到鳳慶調查了解茶葉生產的情況,并于1940年夏天在昆明寫出了1.3萬字的《云南順寧縣茶葉調查報告》,報告涉及到了順寧的概況、氣候、土質、茶區(qū)分布、面積產量、茶樹品種、植茶歷史、茶之種類、茶葉制法及茶葉貿易等內容,是鳳慶茶史上較早、較全面介紹鳳慶茶葉的文獻。

?

其中專門談及鳳慶茶磚的制作鳳山茶磚,為本縣名產之一,當?shù)囟嘤糜陴佡浿茫圃鞌?shù)量不多,年約三數(shù)百擔,其制造方法,以茶盛入布袋,入釜隔水蒸軟,每袋盛茶半斤,每次蒸六袋、九袋、十二袋,蒸約半小時,即乘熱傾于壓茶機之木框中,框之底面,均墊以筍殼,即加壓使之成磚塊型,取出曬干或涼干,加以色棉紙,另以紙包封底面,再貼招紙,即成制品。每塊長約五寸、闊約四寸、厚約一寸。



毫無疑問,鳳山茶磚當屬普洱茶系列中的珍品,只因當年產量有限,現(xiàn)在已經很難再覓其蹤跡。至于云南最重要的兩個產茶大縣鳳慶與勐海,為何在生產普洱茶的時候勐海選擇餅型,鳳慶選擇磚型,卻沒有人能夠解釋清楚。



文/? 選自阮殿蓉著《普洱茶再發(fā)現(xiàn)

圖/排版? 六大茶山

馮紹裘與鳳慶茶廠

鳳慶茶廠老廠區(qū)舊址位于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鳳山鎮(zhèn)東北角,鳳山鎮(zhèn)小北門街27號。

馮紹裘銅像  邱開衛(wèi) 攝 

鳳慶茶廠經改制后,現(xiàn)為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廠創(chuàng)建于1939年3月,是我國馳名中外的名茶“滇紅”的誕生地,創(chuàng)始人為馮紹裘先生。

茶廠現(xiàn)存20世紀50年代建蓋辦公樓一棟,磚木結構,二層樓,為蘇式建筑,辦公樓前立有馮紹裘銅像一座。

廠房8棟,為烘干車間、篩分車間、成品車間、制箱車間、包裝車間、倉庫等。廠房之間有鐵軌相連。廠內設有陳列館一棟,保存有較為豐富、翔實的文字材料,以及圖片、不同時期的產品和部分舊機器實物。舊址內還存有建廠初期自行設計的馮式三筒式手揉機、腳踏與動力兩用揉茶機和腳踏與動力兩用烘茶機。這幾部機器在鳳慶縣的誕生,開創(chuàng)了鳳慶縣研制生產機制茶的歷史。

2019年10月7日,鳳慶茶廠老廠區(qū)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鳳慶茶廠老廠區(qū)舊址,站在滇紅茶創(chuàng)始人馮紹裘先生的銅像前,面對斑斑舊跡、面對歷史滄桑,腦海里便產生無限遐想。

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茶,當然也不例外。

有些植物是有了人類之后,才有的,更多的植物是沒有人類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茶,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而不是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我想,它的存在應該早于人類。

馮紹裘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滇紅之父”。世界著名的滇紅茶就是他在鳳慶縣城用出產于鳳山的茶葉制作而成的。這里說的鳳山是現(xiàn)在的鳳慶縣烈士陵園一帶,而不是泛指鳳山鎮(zhèn)轄區(qū)。

“盧溝橋事變”的炮聲才響過一年多,我國外銷紅茶、綠茶的那些產地便相繼淪陷。1938年春,馮紹裘應邀到漢口的一家公司任技術員,搞茶葉產銷技術工作。同年10月中旬,馮紹裘先生一行由昆明乘坐汽車,三天后到達下關,然后步行山路十來天,于11月初到達順寧縣(今鳳慶縣)。

時值秋末冬初,馮先生很是驚喜地看到順寧縣鳳山茶園里的茶樹依然還在發(fā)芽,這在其他茶區(qū)是根本不可能的。馮先生進入茶園,仔細端詳了茶樹的枝干和樹葉,只見茶樹均為單本植,高達丈余,芽壯葉肥,白毫濃密,芽葉生長期長,頂芽長達寸許,成熟葉片大似枇杷葉,這些云南大葉種茶的特點,非常符合制造紅茶的條件??吹角锬┒醯牟铇漉r葉,馮先生很有幾分馬上采摘鮮葉試制紅茶的沖動,當天就與陪同調查的時任順寧商會會長的木錦春商議,由木錦春于次日上午無償提供鳳山茶園的茶樹鮮葉十多斤,由馮先生親自試制紅茶和綠茶。

馮先生在鳳山茶園調查過程中,通過木錦春等人了解到,鳳慶發(fā)現(xiàn)茶、利用茶和栽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由于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交通落后,信息閉塞,對茶葉的加工制造仍然處在原始狀態(tài)。當天晚上,馮先生失眠了。一是因為看到鳳山茶園里的茶葉心里激動和興奮,二是他一直在思考:一向不生產紅茶的云南,能否生產出好的紅茶呢?從鳳山茶園里的茶樹品種和茶樹鮮葉來看,完全有可能!

第二天清早,馮先生等人就到鳳山茶園與木錦春等人匯合,四五個人采摘了“一芽二葉”鮮葉十多斤,由馮先生親手制作,分別制成紅茶和綠茶各500多克。

紅茶和綠茶制作出來后,馮先生一行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對茶樣進行觀察和品鑒。經過反復研究,馮先生笑了,隨行人員也都樂開了花。因為試制出來的紅茶和綠茶宛如一金一銀。看那紅茶,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fā)光(橘紅),香味濃郁,為國內其他省的小葉種的紅茶中難得一見。再看那綠茶,滿盤銀色白毫,湯色黃綠清亮,葉底嫩綠有光,香味鮮濃清爽,亦為國內綠茶所稀有。馮先生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在順寧試制的紅、綠樣茶郵寄香港茶市,沒過多久就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兩種茶樣堪稱我國紅、綠茶中之上品。

當年12月,馮先生一行返回昆明,將順寧茶區(qū)茶葉產銷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和所試制的紅茶、綠茶樣品向相關部門匯報。相關部門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由鄭鶴春負責云南省茶葉公司。馮紹裘即刻著手規(guī)劃籌建順寧實驗茶廠并負責紅茶的批量試制、生產、運輸和銷售工作。

1939年,第一批紅茶約25噸試制成功。當時沒有木箱和鉛罐。只好用沱茶簍裝運至香港,然后再改裝木箱鋁罐出口。

用鳳慶大葉種茶葉制作出來的紅茶,馮先生命名為“云紅”,但相關方面提議用“滇紅”雅稱,最終以“滇紅”定名。從此,“滇紅”遠銷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荷蘭等37個國家和地區(qū)。如今,“滇紅”茶已經遠銷世界各國,“滇紅”茶的制作技藝也進入世界非遺名錄。“滇紅”茶從試制成功到進入世界非遺名錄的華麗蝶變,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茶,紅天下”的偉大夙愿。

無論什么時候,一件新生事物的誕生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就“滇紅”的誕生而言,如果我國外銷紅茶、外銷綠茶的產地不因戰(zhàn)事而相繼淪陷,馮紹裘先生可能不會跋山涉水到鳳慶,并用大葉種茶葉試制紅茶。要是馮紹裘先生不來云南、不來鳳慶,云南就沒有紅茶了嗎?有!肯定有!只是時間會晚一些,再晚一些。

客觀地說,是馮紹裘先生給云南、給鳳慶的各族人民帶來了福祉,帶來了經濟發(fā)展,帶來了社會進步,帶來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fā)揚和光大。反過來,云南大葉種茶葉和鳳慶這塊土地也成就了馮紹裘先生。

面對鳳慶茶廠老廠區(qū)廠房上的一片片青瓦,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鳳山茶園茶樹上的片片茶葉,看到了茶樹上的一顆顆茶籽,看到了茶地里躬耕的茶農和采茶的姑娘,看到了制茶工人炒、揉、堆、涼、烤的過程中流下的一滴滴汗水。舊址周圍那些高樓大廈中的每一根鋼筋、每一塊磚,都像是茶樹的枝條和葉子。

作者:陳開心

來源|《云南政協(xié)報》2024年07月13日第8版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9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