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武夷巖茶的品種

找到約1,992條結(jié)果 (用時 0.033 秒)

【武夷茶知識頻道】劉國英: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

品飲武夷巖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門藝術(shù)。要讓喝茶人喝到芳香可口、回味無窮的武夷巖茶,還要讓喝茶人喝懂武夷巖茶的魅力所在,就要科學(xué)地泡好茶,懂得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這期的【武夷茶知識頻道】,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劉國英劉老師,將為茶友們分享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


▲?劉國英


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現(xiàn)任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2002年編寫了武夷山市農(nóng)村實用技術(shù)叢書《武夷巖茶的栽培管理與加工制作》,贈閱給茶農(nóng)和茶企業(yè),2015年《武夷巖茶的沖泡與品鑒方法》地方標準主要起草人。




武夷巖茶的沖泡


??備器?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


茶具:

當(dāng)今品飲武夷巖茶的功夫茶泡法主要有“壺泡法”、“蓋杯泡法”,兩種不同的泡法主要是因為泡茶的茶具不同,前者是紫砂壺(或瓷質(zhì)壺),后者是瓷質(zhì)蓋杯(或紫砂蓋杯)。武夷巖茶的泡茶容器以白瓷蓋碗最為實用,容器大小以100ml~150ml為佳。



品茗器:

品茗杯(品飲用的上等杯是白、小、薄的瓷杯,也叫“若深杯”),茶海(也稱公道杯、母杯、茶盅,用于將茶壺中泡好的茶湯倒入茶海中,由此再分盛到品茗杯中),杯碟(也叫杯托,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取茶器:

茶罐(裝茶葉的罐子),茶則(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用具),茶匙(一種細長的小靶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茶濾(在茶湯由茶壺倒入茶海時過濾茶湯中茶渣的漏濾器),茶夾(攝取茶杯用)。



其他用器:

茶盤(盛放茶具用),煮水器(如隨手泡、電磁爐燒水器等),容則(盛放茶則、茶匙、茶夾、茶漏等),茶巾(清洗擦拭用),杯盤(用于盛放和清洗茶杯)。



??擇水?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水質(zhì)的好壞直接影響茶湯的質(zhì)量,所以茶人自古就非常講究泡茶用水。我們常見的飲用水除了自來水,還有山泉水、礦泉水、蒸餾水和純凈水,它們在合格的標準下是可用于沖泡茶葉的。



?山泉水:

水質(zhì)營養(yǎng)豐富、清爽甘洌、潔凈鮮活,最適宜用來泡茶,泡出的巖茶滋味更醇和、鮮甜。


礦泉水:

所含的微量元素種類和含量多于山泉水,合理范圍內(nèi)的微量元素含量適宜用來泡茶,若微量元素含量過高,易于茶葉中的內(nèi)含物質(zhì)產(chǎn)生不良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影響茶湯滋味。


蒸餾水:

經(jīng)過完全蒸餾處理過的水,其水中的微量元素和水里的空氣一同被處理而散失,水已失去活性,沖泡茶葉的話也不足以激發(fā)茶葉中的香氣和滋味,故不適宜用來泡茶。


純凈水:

經(jīng)過凈化的水,其水中的雜志、細菌、鈣鎂離子等礦物物質(zhì)一同被處理凈化,是很純粹的“軟水”,適宜用來泡茶,泡出的茶不受水質(zhì)誤差的影響,其香氣、滋味都很純正。



??水溫?

水溫也是沖泡巖茶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無論選擇哪種水泡茶,水溫一定要現(xiàn)開現(xiàn)泡,以100℃為最佳,才足以激發(fā)茶葉的香氣,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才可充分溶解而出,滋味的醇厚度才足以展現(xiàn)。切忌用沸騰過久或反復(fù)燒開的水泡茶,因其水里的空氣在反復(fù)煮沸的過程中空氣逐漸散失,水逐漸失去活性,不易沖泡茶葉。

?


??沖泡流程?

準備沖泡器具—燒水—溫杯—投茶—沖水—刮沫(或淋壺)—出湯—分茶—奉茶—品茶—重復(fù)多次(沖水—出湯—分茶—品茶);中間鑒賞干茶外形色澤、干茶香、杯蓋香、水中香、杯底香、葉底香、茶湯色澤、茶湯滋味等。



??沖泡要求和沖泡技巧?

沖泡要點:

掌握“高沖低斟”、“茶水分離”、“茶湯熱飲”。


沖泡環(huán)境:

滿足清靜,無異味,光線柔和、明亮,溫濕度適宜的要求。


沖泡技巧:

? 投茶量:

投茶量一般為1:7~1:22的茶水比,即投茶量5g~15g/110ml。喜淡者以5g~8g/110ml為宜,喜濃者以10g~15g/110ml為宜。



? 沖水、刮沫和出湯:

沖水是指用開水沖茶,沖水宜高沖;第一泡沖水之后需刮沫,讓香氣散發(fā)更充分,第二泡以后無需再刮沫;出湯是指茶水分離(這里指茶葉和湯水分開。我們在形容茶葉滋味的時候也用過“茶水分離”,是指茶葉滋味淡薄,茶葉的水浸出物不夠,飲后茶無味,甚至喝出水味),每泡沖水之后需控制好浸泡時間,及時出湯,出湯后宜低斟。


? 分茶:

茶湯可直接旋回出湯到諾干個品茗杯中,也可出湯到茶海,再分別低斟到各個品茗杯中。要求每杯茶湯的濃度均勻一致,宜斟至七分滿。


? 品茶:

每杯茶在品飲時可分三口,茶湯每次入口,需和口腔充分接觸,體會茶湯滋味后,再品下一口。




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


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分為:賞茶、聞香、觀湯色、品味、看葉底。


??賞茶?

沖泡前鑒賞武夷巖茶的干茶外形。

參考標準:武夷巖茶的外形條索緊結(jié),稍扭曲,色澤青褐油潤或灰褐,勻整潔凈。



??聞香?

每泡武夷巖茶都可通過聞干香、蓋香、水香和底香來綜合品鑒武夷巖茶的香氣。聞香時宜深吸氣,每聞一次后都要離開茶葉(或杯蓋)呼氣。

參考標準:武夷巖茶的香氣似天然的花果香,銳則濃長,清則幽遠;似蘭花香、蜜桃香、桂花香、梔子花香;或帶乳香、蜜香、火功香等。香型豐富幽雅,富于變化。



干香:

指茶葉的干茶香。將茶葉倒入溫杯后的蓋杯或壺內(nèi),蓋上后搖動幾下,再細聞干茶的香氣。


蓋香:

指茶葉沖泡時杯蓋上的香氣。細聞蓋香是鑒賞武夷巖茶香氣的純正、特征、香型、高低、持久等的重要方式。


水香:

指茶湯中的香氣,也稱水中香。茶湯入口充分接觸后,口腔中的氣息從鼻孔呼出,細細感覺和體會武夷巖茶的香氣。


底香:

底香包括杯底香和葉底香。杯底香指品茗杯或茶海飲盡或倒出后余留的香氣,也稱掛杯香。葉底香指茶葉沖泡多次后底葉的香氣。



??觀湯色?

茶湯出水后,鑒賞湯色,湯色以金黃、橙黃至深橙黃、或帶琥珀色,清澈明亮為佳。



??品味?

品茶時,宜用啜茶法,讓茶湯充分與口腔接觸,細細感受茶湯的純正度、醇厚度、回甘度和持久性,區(qū)分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領(lǐng)略巖茶特有的“巖韻”。


純正度:

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應(yīng)表現(xiàn)出其自有的品質(zhì)特征,以無異味、雜味為上品。純正度以第一泡表現(xiàn)最為明顯。


醇厚度:

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在口腔中表現(xiàn)出的厚重感、潤滑性和飽滿度。以濃而不澀,回甘持久,內(nèi)質(zhì)豐富為佳,宜綜合多次沖泡的滋味來判斷。


持久性:

武夷巖茶的持久性表現(xiàn)為香氣、回甘的持久程度和茶葉的耐泡程度。


風(fēng)格特征:

鑒賞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以及不同的品質(zhì)風(fēng)格,風(fēng)格特征以第2~4泡表現(xiàn)最為明顯。



??看葉底?

沖泡后觀看葉底。輕、中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或帶朱砂紅;足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較舒展、“蛤蟆背”明顯。



掌握武夷巖茶的沖泡技巧只是第一步,學(xué)會武夷巖茶的品鑒是關(guān)鍵,但前提是要多了解巖茶知識,了解每一泡茶品的脾性,才能把巖茶泡得好。

非常感謝此次劉國英劉老師為大家分享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歡迎茶友在文章下方留言更多關(guān)于武夷巖茶的問題,我們將篩選出最優(yōu)質(zhì)的以及提問人數(shù)最多的問題作為我們下期的專訪問答,為茶友們分享更多武夷茶的知識。

劉國英: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

品飲武夷巖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門藝術(shù)。要讓喝茶人喝到芳香可口、回味無窮的武夷巖茶,還要讓喝茶人喝懂武夷巖茶的魅力所在,就要科學(xué)地泡好茶,懂得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這期的【武夷茶知識頻道】,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劉國英劉老師,將為茶友們分享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

劉國英

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現(xiàn)任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2002年編寫了武夷山市農(nóng)村實用技術(shù)叢書《武夷巖茶的栽培管理與加工制作》,贈閱給茶農(nóng)和茶企業(yè),2015年《武夷巖茶的沖泡與品鑒方法》地方標準主要起草人。

武夷巖茶的沖泡

備器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

1 茶具:

當(dāng)今品飲武夷巖茶的功夫茶泡法主要有“壺泡法”、“蓋杯泡法”,兩種不同的泡法主要是因為泡茶的茶具不同,前者是紫砂壺(或瓷質(zhì)壺),后者是瓷質(zhì)蓋杯(或紫砂蓋杯)。武夷巖茶的泡茶容器以白瓷蓋碗最為實用,容器大小以100ml~150ml為佳。

2 品茗器:

品茗杯(品飲用的上等杯是白、小、薄的瓷杯,也叫“若深杯”),茶海(也稱公道杯、母杯、茶盅,用于將茶壺中泡好的茶湯倒入茶海中,由此再分盛到品茗杯中),杯碟(也叫杯托,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3 取茶器:

茶罐(裝茶葉的罐子),茶則(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用具),茶匙(一種細長的小靶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茶濾(在茶湯由茶壺倒入茶海時過濾茶湯中茶渣的漏濾器),茶夾(攝取茶杯用)。

4 其他用器:

茶盤(盛放茶具用),煮水器(如隨手泡、電磁爐燒水器等),容則(盛放茶則、茶匙、茶夾、茶漏等),茶巾(清洗擦拭用),杯盤(用于盛放和清洗茶杯)。

擇水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水質(zhì)的好壞直接影響茶湯的質(zhì)量,所以茶人自古就非常講究泡茶用水。我們常見的飲用水除了自來水,還有山泉水、礦泉水、蒸餾水和純凈水,它們在合格的標準下是可用于沖泡茶葉的。

1 山泉水:

水質(zhì)營養(yǎng)豐富、清爽甘洌、潔凈鮮活,最適宜用來泡茶,泡出的巖茶滋味更醇和、鮮甜。

2 礦泉水:

所含的微量元素種類和含量多于山泉水,合理范圍內(nèi)的微量元素含量適宜用來泡茶,若微量元素含量過高,易于茶葉中的內(nèi)含物質(zhì)產(chǎn)生不良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影響茶湯滋味。

3 蒸餾水:

經(jīng)過完全蒸餾處理過的水,其水中的微量元素和水里的空氣一同被處理而散失,水已失去活性,沖泡茶葉的話也不足以激發(fā)茶葉中的香氣和滋味,故不適宜用來泡茶。

4 純凈水:

經(jīng)過凈化的水,其水中的雜志、細菌、鈣鎂離子等礦物物質(zhì)一同被處理凈化,是很純粹的“軟水”,適宜用來泡茶,泡出的茶不受水質(zhì)誤差的影響,其香氣、滋味都很純正。

水溫

水溫也是沖泡巖茶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無論選擇哪種水泡茶,水溫一定要現(xiàn)開現(xiàn)泡,以100℃為最佳,才足以激發(fā)茶葉的香氣,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才可充分溶解而出,滋味的醇厚度才足以展現(xiàn)。切忌用沸騰過久或反復(fù)燒開的水泡茶,因其水里的空氣在反復(fù)煮沸的過程中空氣逐漸散失,水逐漸失去活性,不易沖泡茶葉。

沖泡流程

準備沖泡器具—燒水—溫杯—投茶—沖水—刮沫(或淋壺)—出湯—分茶—奉茶—品茶—重復(fù)多次(沖水—出湯—分茶—品茶);中間鑒賞干茶外形色澤、干茶香、杯蓋香、水中香、杯底香、葉底香、茶湯色澤、茶湯滋味等。

沖泡要求和沖泡技巧

1 沖泡要點:

掌握“高沖低斟”、“茶水分離”、“茶湯熱飲”。

2 沖泡環(huán)境:

滿足清靜,無異味,光線柔和、明亮,溫濕度適宜的要求。

3 沖泡技巧:

投茶量:

投茶量一般為1:7~1:22的茶水比,即投茶量5g~15g/110ml。喜淡者以5g~8g/110ml為宜,喜濃者以10g~15g/110ml為宜。

沖水、刮沫和出湯:

沖水是指用開水沖茶,沖水宜高沖;第一泡沖水之后需刮沫,讓香氣散發(fā)更充分,第二泡以后無需再刮沫;出湯是指茶水分離(這里指茶葉和湯水分開。我們在形容茶葉滋味的時候也用過“茶水分離”,是指茶葉滋味淡薄,茶葉的水浸出物不夠,飲后茶無味,甚至喝出水味),每泡沖水之后需控制好浸泡時間,及時出湯,出湯后宜低斟。

分茶:

茶湯可直接旋回出湯到諾干個品茗杯中,也可出湯到茶海,再分別低斟到各個品茗杯中。要求每杯茶湯的濃度均勻一致,宜斟至七分滿。

品茶:

每杯茶在品飲時可分三口,茶湯每次入口,需和口腔充分接觸,體會茶湯滋味后,再品下一口。

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

武夷巖茶的品鑒方法分為:賞茶、聞香、觀湯色、品味、看葉底。

賞茶

沖泡前鑒賞武夷巖茶的干茶外形。

參考標準:武夷巖茶的外形條索緊結(jié),稍扭曲,色澤青褐油潤或灰褐,勻整潔凈。

聞香

每泡武夷巖茶都可通過聞干香、蓋香、水香和底香來綜合品鑒武夷巖茶的香氣。聞香時宜深吸氣,每聞一次后都要離開茶葉(或杯蓋)呼氣。

參考標準:武夷巖茶的香氣似天然的花果香,銳則濃長,清則幽遠;似蘭花香、蜜桃香、桂花香、梔子花香;或帶乳香、蜜香、火功香等。香型豐富幽雅,富于變化。

1 干香:

指茶葉的干茶香。將茶葉倒入溫杯后的蓋杯或壺內(nèi),蓋上后搖動幾下,再細聞干茶的香氣。

2 蓋香:

指茶葉沖泡時杯蓋上的香氣。細聞蓋香是鑒賞武夷巖茶香氣的純正、特征、香型、高低、持久等的重要方式。

3 水香:

指茶湯中的香氣,也稱水中香。茶湯入口充分接觸后,口腔中的氣息從鼻孔呼出,細細感覺和體會武夷巖茶的香氣。

4 底香:

底香包括杯底香和葉底香。杯底香指品茗杯或茶海飲盡或倒出后余留的香氣,也稱掛杯香。葉底香指茶葉沖泡多次后底葉的香氣。

觀湯色

茶湯出水后,鑒賞湯色,湯色以金黃、橙黃至深橙黃、或帶琥珀色,清澈明亮為佳。

品味

品茶時,宜用啜茶法,讓茶湯充分與口腔接觸,細細感受茶湯的純正度、醇厚度、回甘度和持久性,區(qū)分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領(lǐng)略巖茶特有的“巖韻”。

1 純正度:

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應(yīng)表現(xiàn)出其自有的品質(zhì)特征,以無異味、雜味為上品。純正度以第一泡表現(xiàn)最為明顯。

2 醇厚度:

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在口腔中表現(xiàn)出的厚重感、潤滑性和飽滿度。以濃而不澀,回甘持久,內(nèi)質(zhì)豐富為佳,宜綜合多次沖泡的滋味來判斷。

3 持久性:

武夷巖茶的持久性表現(xiàn)為香氣、回甘的持久程度和茶葉的耐泡程度。

4 風(fēng)格特征:

鑒賞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以及不同的品質(zhì)風(fēng)格,風(fēng)格特征以第2~4泡表現(xiàn)最為明顯。

看葉底

沖泡后觀看葉底。輕、中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或帶朱砂紅;足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較舒展、“蛤蟆背”明顯。

掌握武夷巖茶的沖泡技巧只是第一步,學(xué)會武夷巖茶的品鑒是關(guān)鍵,但前提是要多了解巖茶知識,了解每一泡茶品的脾性,才能把巖茶泡得好。

非常感謝此次劉國英劉老師為大家分享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

武夷巖茶“玩火”,內(nèi)外兼修

武火篇

前些日,注意到茶??系囊粡堈掌湟纳侥巢杵蟮奶勘汗し粌?nèi),一位老茶師帶著倆徒弟,正在拍攝焙茶的情景。每人身前擺放著一個裝有茶葉的焙籠,一個軟簍。他們凝神靜氣,全神貫注,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身體微微前傾,目光投向焙籠,動作恰似打太極的起勢,沒有絲毫的做作,這一瞬間神態(tài),自然流露著武夷山制茶師們對工作的專注。

照片里很平靜,室溫卻很高,他們在焙茶,也是在玩火,火被灰藏著,看不到。

若想看火,是要在打焙階段,也就是炭焙過程中最辛苦的時刻。

在另一家茶企,一天上午,焙茶師傅叫上一位助手,戴上口罩,從雜物間內(nèi)搬出干燥、無異味的荔枝木炭,倒出,用焙鏟將大塊的木炭敲成小塊,剔除炭頭、雜物等,用谷斗將木炭加入直徑約54cm深約33cm的圓形焙坑中,用松柴和竹篾片引燃三五個焙坑的木炭,待坑中火舌竄起,再加滿木炭燒紅。用洋鏟將燒紅的木炭一分為三加入其它焙坑中,接著再加滿木炭燒紅。滿滿的木炭燒紅后,落下去一半高度,接著再加滿木炭。

焙間的煙氣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室內(nèi)熾熱難耐。

焙茶師將毛巾在水中漂漂浸浸,又擰了擰,披在頭上,握住焙鏟手柄往坑中猛插,接著又往坑內(nèi)猛拍,拍得火星四濺,拍得窗戶嗡嗡作響,地面震撼,地面越是震撼,炭越是結(jié)實,以確保在焙茶過程中坑內(nèi)的炭不會塌陷,保持溫度的穩(wěn)定性,并且用的時間更久。

這個過程,他們完成得真是夠漂亮的,又快、又猛,恰似在完成一套武術(shù)動作。

他們走了出來,將頭上烤干了的毛巾往臉上抹了抹汗,擦了擦手,順手將毛巾往臉盆內(nèi)丟去。

稍作休息,焙間的煙小了,火燒的通紅、通紅,炭再次落了下去。他們又將木炭添得高高的,用焙刀將邊上的向中間收攏,聚合成一個小山包。

過一會兒,他們又覆上濕毛巾,操起焙鏟將炭條插緊、拍實。

接著用鐵線篩篩出炭末,用焙刀將燒紅的炭塊培成如倒扣的鐵鍋狀,披上炭末,待炭末也燒到紅透,又披上一層純凈的炭灰,打焙就此完成。

剛打好的焙,不能馬上焙茶,要到第二天清晨開始使用,從而有效的提高炭火的純凈度。

從“火焰山”出來的茶師,從頭到腳滿是黑黑的灰塵,口罩更多。

他們漱了漱口,擤了擤鼻涕,再擦一把汗,點燃一支煙,不以為然的聊著天,完成任務(wù),本就開心。

打焙完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吃些綠豆、花生、蓮子湯,或是泡些金銀花、泡些蜂蜜,又或是吃些香蕉等,以排除體內(nèi)的火毒,再吃些豬血,相助體內(nèi)排出污物。

要說打焙這份工作,還真不是所有茶師都能做的事,他不但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磨練。一般體質(zhì)的人,參與打焙工作一次,便會嚴重上火,咽喉腫痛,頭昏耳鳴。我所見過的焙茶老師傅,大多是幾代人都從事炭焙工作,從小耳濡目染,親身體驗,玩起火來簡直就駕輕就熟。

文火篇

從江西過來的陳師傅便是如此,我與他相處了好些個年頭,對他甚為了解,他很擅長幫企業(yè)焙制精茶。

第二天,天還沒亮,陳師傅就起床了,不用刷牙,沒有洗臉,先抽了根煙,直奔焙間去。先將茶按標準量上到焙籠內(nèi),爾后用手背在每個焙坑上方試了試溫度,依據(jù)茶所需的溫度調(diào)整,用炭灰勺或舀掉些灰,或再覆些灰,再用批灰刀將灰修個嚴實光整。

約摸二十分鐘,用手背在焙籠腰際下方試了試溫度,如高低相差太大,則移下焙籠,調(diào)整炭灰厚度。過十分種,再探測溫度。茶葉剛上焙的前一兩個小時,焙間的門要半開著,以利于水分及雜味的發(fā)散。

第一次翻焙時間約在茶裝上后三十到五十分鐘,依據(jù)火溫與茶葉的耐火程度而定。翻焙之前調(diào)溫極其重要,往往茶葉焙成急火,是在這期間溫度控制不好產(chǎn)生的。還有就是焙沒打嚴實,炭堆塌陷,火舌從裂縫中竄出,燒傷茶葉。

第一次翻焙采用扣焙方式,就是將空焙籠放在拖藶上,將焙坑上的焙籠移下,左手移到身體右側(cè),四個手指套在焙籠上方邊沿內(nèi)側(cè),拇指在外側(cè)。右手手指于左手正下方,四指伸入焙籠底部邊沿內(nèi)側(cè),拇指在外側(cè),兩手虎口同時鉗住焙籠邊沿,左手順勢向下,右手提起焙籠底部沿著空焙籠邊緣劃個半弧,茶葉就勢堆放在整個焙籠內(nèi),中間高,邊緣低,與焙篦形狀相吻合,用手稍稍將茶整一下,端上之前先將灰厚度調(diào)好再用灰刀將炭灰修嚴實。

第一次翻焙采用扣焙的方式,主要是烘焙過程中,底部的茶葉溫度比面上的更高,幾十分鐘的時間烘焙,上下的吃火程度相差較大,此法可避免茶葉焙成花底。

第二次翻焙用軟簍搖勻茶葉,倒入焙籠,再用雙手將茶葉翻拌一遍,然后再將它們修整得與焙篦形狀相似。

第二次翻茶,用翻拌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面或底部的茶葉各有一次貼近焙篦的機會,如此這般,茶葉吃火程度就均勻了。

翻拌茶葉比較辛苦,如若是新焙籠、焙篦,會帶有細小的竹刺,稍不留神就會刺入手指,稍長些的可以扯出,短的直接沒入皮肉,刺痛、刺痛的又拔不出來,最后只會被愈合的皮肉包在里面。如若是舊焙篦,有些竹條因為脆化而斷裂,恰巧向上翹起,雙手將茶捧起的一瞬間,竹條直接刺破手指。更有甚者,茶葉焙到快要下的階段,溫度很高,既燙又痛。盡管如此,為了更好的感知茶葉的葉溫,老茶師即使是受傷,在高溫情況下,也是不愿戴手套的。

日積月累,焙茶師的虎口因為鉗握焙籠而結(jié)出了厚厚的老繭,手部不斷受傷,愈合,又受傷,又愈合,一道又一道的加厚了老繭。

手背是焙茶師的溫度計,經(jīng)驗豐富的老茶師,是不愿用譬如紅外線測溫計之類的輔助工具。

事實也印證了他們心中的道。用紅外線測溫度計,有幾種測定位置標準,譬如測焙籠腰箍位置,每個焙籠在焙間的位置不同,外圍的溫度與焙籠內(nèi)部的溫差程度也會不同。譬如測焙籠內(nèi)茶葉面上中心的溫度,也會因所在安放位置的不同而受影響。譬如在茶葉扣焙到另一焙籠后,測定焙篦中心溫度也會因為茶葉掉下后,堆放形式的不同而有差異。還有就是紅外線測溫計數(shù)字顯示,哪怕是在同個位置每相差一秒都不盡相同。

自信的茶師認為自己的雙手與茶是心性相通的,其它工具僅是輔助而已。

重復(fù)一扣一翻拌的程式,茶葉從上焙時吸熱變軟,漸漸變干,蓄積的溫度漸漸升高,茶葉變得越來越燙手,越來越硬,越來越緊結(jié)。

前半部分,因為有靑氣在散發(fā),只需重復(fù)著一扣一拌的程式,后半部分有火香上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每翻動一次,從各個焙籠取一小撮茶樣搖勻,為了保障良好的嗅覺、味覺敏感度,不便急于開湯,比如先看它的條索收縮程度,色澤變化程度,再隨手取幾粒茶葉捏成粉,看粉的粗細、粉的轉(zhuǎn)色情況,具體情況不好判斷時,就該開湯審評了。

開湯的前兩沖特別是第一沖通常是不喝的,觀察湯色的變化程度就可以了,正焙著的茶喝著容易上火,一旦感官系統(tǒng)上火了,那么之后對品質(zhì)的把握就會越來越遲鈍。第三沖一定要品嘗,并且將葉底倒在葉底盤中仔細觀察。在關(guān)鍵時刻,最好是多叫幾個人來共同審評,更能準確的把握。

微妙篇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梁章鉅。

武夷巖茶的焙法必須遵循:依茶調(diào)溫,文火慢燉、看茶焙茶的原則。

茶葉的導(dǎo)熱性差、傳熱慢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無法一次性焙到透。焙精茶時的火候拿捏是重中之重。火要掌握茶的耐受度,時長要掌握茶的最佳收官點。

焙茶分三到四個程序完成。

第一次是將毛茶梗、片、茶類夾雜物、非茶類夾雜物剔除,勻堆后及時用鏈板式茶葉烘干機快速將茶葉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內(nèi)。

之后,用炭焙法焙兩到三道。

第一道焙到聞干茶無青味,火香尚顯,開湯審評略帶青香,滋味略帶澀,苦味加重即可下焙,攤涼、裝箱,半個月以后再焙。

下焙的理由是:茶葉的導(dǎo)熱性差,在焙火過程中,茶葉受熱后茶條逐漸收縮,表外部分比內(nèi)心部分吸熱更充分,當(dāng)外部的吃火程度與內(nèi)部相差很大時,便可下焙。

初焙一道的茶葉,在存放的過程中,表面的火工味慢慢減弱,內(nèi)部繼續(xù)發(fā)生微妙的熱化學(xué)變化反應(yīng),如脂型兒茶素減少,黃酮類氧化、咖啡堿升華等等,從而有效地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味,并有效地提高香、味的濃度、厚度。

第二道烘焙,火盡量吃足,吃透,烘焙原則是根據(jù)茶葉的本質(zhì)確定調(diào)多高的溫度,一般來說葉張薄的品種,如白雞冠、白芽奇蘭、春蘭、金觀音等。還有就是高海拔的茶葉或是以光合作用充分的原料制作的,具有品種特征明顯,香氣純度高的茶葉適宜焙中、輕火,以保持茶葉本真的高雅氣息,當(dāng)然,火不宜高,卻需低溫長烘,完全祛除青味,香清味爽是為適度。

對于葉肉厚,或者是角質(zhì)層厚的品種,焙火宜中足火,比如水仙的葉肉就比較厚,肉桂、梅占、矮腳烏龍等的角質(zhì)層則比較厚。

焙中足火的茶葉,烘焙后期要在焙籠上加蓋焙藶,加蓋時焙藶單邊交替摞起來,留些小縫,用此方法主要是讓焙籠內(nèi)的茶葉蓄積溫度,吃入茶心中。下焙前約三小時前需將焙藶取下,以退去表面過高的火味。焙火程度掌握在干茶葉色較深,葉脈突出,沖泡后葉背上顯現(xiàn)很多的突出泡點,俗稱“蛤蟆背”。并且茶葉要沖到六七沖以后每張葉底有百分之八十上下的展開面積,程度為邊緣稍稍翹起。中足火的巖茶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茶香凝聚于茶湯中,水香、以及飲后的掛杯香濃于杯蓋香,第三沖后濃郁的花、果香才逐漸顯露。

譬如,三坑兩澗內(nèi)的茶葉葉肉特別厚,或者是葉肉雖看似不會特別厚,而內(nèi)含物質(zhì)極其豐富,又或是角質(zhì)層特厚的茶葉,焙兩道火是焙不透的,其表現(xiàn)在第二道烘焙至十二小時以上,外部的焦糖香已經(jīng)顯露,而中心部位與外部吃火程度有較大差異,此時,要把茶葉下了,攤涼后裝箱,等上至少一個月以上再行烘焙,程度掌握在果香濃郁,滋味濃醇便大功告成。

火候中足以上的茶葉,一般焙好后要等三個月以上香味轉(zhuǎn)為較好時入市銷售,輕火茶一個月以后就可以上市,若再間隔兩三個月,則要通過審評判斷是否再補些火工。

相對篇

一、武夷巖茶的做青工藝更重要,還是炭焙工藝更重要?

可以這么說,決定武夷巖茶品質(zhì)的因素有很多,就做青與炭焙而言,茶葉的品質(zhì)在毛茶制作期間,包括地域特征,品種特征,品質(zhì)風(fēng)格就已經(jīng)基本定型,炭焙工藝只是將這些特征固化,并使茶葉的香氣向更高沸點,更耐保存的方向轉(zhuǎn)變。同時又使滋味更加醇厚,巖韻明顯。

做青與炭焙是武夷巖茶制作中必須相輔相成的工藝,只有先與后的說法,并無誰更重要的說法。

高境界的制茶師,對茶性的了解是相當(dāng)?shù)轿坏?,做青過程中就已經(jīng)根據(jù)鮮葉的特質(zhì),而確定毛茶要拿捏到何種程度,明白做青工藝是為下一步的炭焙工序準備的,為主導(dǎo)市場或是迎合市場做配套服務(wù)的。

二、武夷巖茶炭焙好,還是機器焙好?

炭焙用的是以木本植物燒制的木炭,充分燃燒生成的熱能進行烘焙的,茶葉也屬木本植物,在烘焙過程中不斷吸收木炭中與自身相近或相同的物質(zhì),據(jù)相關(guān)人士考證:炭灰質(zhì)輕且呈堿性,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屬于天然堿,有防止食積、肥胖,促進消化吸收等功能。實踐表明,木炭在燃燒過程中,炭灰離子升華,與茶堿離子一道附著在茶葉表面,使茶葉滋味倍加溫和、醇滑。

炭焙還有個優(yōu)點,就是火溫比較穩(wěn)定,蓄積的溫度比較有滲透力。

炭焙過程中與茶接觸的用具,如焙籠、焙篩、焙篦、拖藶、焙藶、軟簍等都是竹制品,竹制品不會污染茶葉,甚至于高溫中揮發(fā)的香味物質(zhì)可為茶葉所吸納。

再來看機器焙茶,機器配件幾乎都是金屬制品,普通的機器還極易生銹,電鍍的或是不銹鋼的,茶葉與之長時間接觸也難免會受影響。

再則,機器烘焙的熱源是通過風(fēng)力吹送的,茶葉的導(dǎo)熱性本就不好,風(fēng)在流動,溫度往往很難滲透茶心,只能將茶葉焙到高火防止其返青,就這點比起炭焙工藝就顯得大為遜色了。

筆者以為,茶葉的焙火方式主要依據(jù)茶葉的品質(zhì)高低,以及市場需求而定,原則上是品質(zhì)上者炭焙,中者炭焙或機器焙,中下者批量大用機器焙,以降低成本,縮短產(chǎn)品生產(chǎn)周期,提高產(chǎn)品市場上新率,滿足中低消費群體。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謝榮(福建武夷山)】

找到約1,966條結(jié)果 (用時 0.017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6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