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文人茶會

找到約31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當代茶會正流行,第一次參加千萬別做這些事……

  我還沒參加過茶會

  我對普洱茶知之甚少……

  那又如何!

  從天而降的一場茶會依然會選到你。

  畢竟在這個時代,

  茶會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尚。

  1  先說說茶會的流行史

  起源

  在中國,茶會形成年代久遠,又叫“茶宴”或“湯社”。茶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三國志·韋曜傳》是史籍中最早關(guān)于“以茶代酒”的一則記載。兩晉、南北朝時,“客坐設(shè)茶”,便已成為待客禮儀。

  風尚

  正式的茶會,出現(xiàn)在唐朝天寶年間。文人雅士很喜歡這種簡樸真摯的交流方式。
  一次,呂溫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一起喝茶,寫下了《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fù)加也?!笨梢姡拼娜瞬钑呀?jīng)成為時尚,他們一邊仔細品茗,玩杯弄盞,一邊吟詩作賦。
  盛行

  到了宋代,茶會更為普遍。茶會的形式有貴族茶會、民間茶會、文人茶會和禪茶會等幾種。宋代名畫《文會圖》據(jù)傳為宋徽宗及宮廷畫家共同創(chuàng)作,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該畫直觀表現(xiàn)了宋代文人雅士品茗的場面。
  明朝時期,朱熹在武夷創(chuàng)建武夷精舍,蟄居武夷,以茶會友;或宴泉邊,或宴竹林等。明正德十三年(1518),文徵明在《惠山茶會圖》中,生動地描繪了一次文人相聚的露天茶會,成為時代寫照。
當代茶會正流行,第一次參加千萬別做這些事……
  清代茶宴依然盛行,與帝王關(guān)系密切。不僅有專門的茶宴,幾乎每宴必須用茶,并且是“茶在酒前”、“茶在酒上”。

  乾隆一生嗜茶,首倡在重華宮舉行茶宴,據(jù)記載曾舉行60多次。此宴一般是元旦后三日舉行,由乾隆親點能詩的文武大臣參加。宴時,乾隆升寶座,群臣每二人一幾,一邊飲茶一邊看戲,用的是茶膳房供應(yīng)的奶茶。

  繼承

  現(xiàn)代茶會崇尚儉德之風,兼具待客、交友、審美、明志、修德養(yǎng)性等用途,也可以說是用茶和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聚會,基本形式包括茶契(小型茶聚)、仕席(文化沙龍)、云席(戶外茶席)。2010年后,主題、形式豐富的茶會層出不窮,尤其是最近兩年,因茶結(jié)緣得到更普遍的喜愛。

  2  愛上茶會,懂得茶禮

  一場茶會是由多種藝術(shù)形式共同構(gòu)成的審美過程,包括繪畫、服飾、空間設(shè)計、插花、音樂、儀態(tài)、形體、色彩,其中涉及聽覺之美、味覺之美、視覺之美、觸覺之美等。它既是關(guān)于茶的盛宴,也是一場雅集,傳遞給每一位參與者“潔、靜、正、雅”的中國茶道之美體驗。
  也正因此,茶聚美好,受到很多茶人的珍視。受邀參加一場茶會,在喝茶的過程中,理解這個宗旨,并以此注意我們的言談舉止,便能做一個適宜的品茶人。
  看看先輩們是怎么做的

  1、明末馮可賓《岕茶箋》里,總結(jié)了適宜品茶的十三個條件,分別為:“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span>

  也提出了與茶不合時宜的七條禁忌:“不如法,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有雜陳,忙冗,壁間案頭多惡趣?!?/span>
  2、詩人、作家徐勃的《茗譚》一書,雖是一部小說,卻以談?wù)摬栾嫷那逖湃の吨Q,他寫的很有意思:“飲茶,須擇清癯韻士為侶,始與茶理相契。若腯漢肥傖,滿身垢氣,大損香味,不可與作緣?!?/span>

  3、作家朱權(quán)一生愛茶,他所著《茶譜》至今還是熱銷書,他講得更直截了當:“啜茶大忌白丁,故山谷曰:著茶須是吃茶人。”
  古人對茶會的“要求”,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對于適宜品茶的時間、不適宜品茶的時間、不適宜品茶人、不適宜茶會的環(huán)境器具等都有論述,值得借鑒。

  參加茶會需知的基本禮儀

  1、赴約的嘉賓,盡量提前15分鐘入場。簽到后,閱讀茶箋,安靜地觀賞茶席和空間之美。
  2、衣著簡素、大方,避免艷俗不雅或太過拘謹、正式的服裝。
  3、赴茶會當天不要使用香水,也不要濃妝艷抹。

  4、入席前,詢問或?qū)ふ易约涸诓柘穆渥恢谩B渥?,坐姿?yōu)雅放松,并主動向席主和其他賓客問好。
  5、茶會開始前,將手機調(diào)至勿擾模式。如有急事接聽電話,必須輕聲離席。

  6、當今茶會,沒有“止語”的嚴苛要求。在茶會活動的進行過程中,不是不可以交流,但需安靜輕聲,以不影響到第三個人為度。
  7、品茶過程中,盡量不隔席、隔人大聲講話。

  8、席主行茶時,以靜心體會席主沖泡過程、儀態(tài)之美為佳,這樣既是尊重,也能讓自己靜心,為品茶做準備。
  9、在茶會過程中,專注吃茶,不隨意拍照或離席走動拍照,以免影響他人心緒。

  10、當席主給自己行茶時,微笑示意表示感謝;注意自己的品杯不要離席主太遠,主動把品杯放在容易續(xù)茶的位置;自己的品杯盡量與其它茶友的品杯保持整齊有序,這樣做除了使茶席環(huán)境整潔以外,還體現(xiàn)賓客對主人的關(guān)愛、賓客與賓客之間的相互照應(yīng),惜茶愛人之情。
  11、茶會結(jié)束,感謝離席,有時間的賓客可以主動參與收納清潔等。
  3  一起來享受茶會吧

  茶會活動是茶人們精進茶道、擴大視野、以茶會友的途徑之一,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受邀嘉賓,一點一滴,都體現(xiàn)著個人的態(tài)度與修養(yǎng)。一場優(yōu)雅的茶會,需要每個人的默默付出和傾心支持,才能讓到場者盡享當下,在細節(jié)之美中,慢慢領(lǐng)略吃茶品賞,不負惜茶愛人,一席一天地之廣闊。

茶畫賞析: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書法家, “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文徵明的繪畫造詣全面,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

《惠山茶會圖》,紙本,設(shè)色,縱21.9cm,橫67cm,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有蔡羽書序,記該圖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后紙有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據(jù)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到無錫惠山游覽,在二泉亭品茗賦詩,十分相得,事后便創(chuàng)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記錄了他們在山間聚會暢敘的情景。

畫面采用截取式構(gòu)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游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看童子煮茶。畫面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井亭內(nèi)二人圍井欄盤腿而坐,右一人腿上展書。松樹下茶桌上擺放多件茶具,桌邊方形竹爐上置壺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備器。一文士佇立拱手,似向井欄邊兩文士致意問候。亭后一條小徑通向密林深處,曲徑之上兩個文士一路攀談,漫步而來,一書童在前面引路。

此畫運用工筆設(shè)色法,樹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cè)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穩(wěn)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tài)亦于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shè)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干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后線條用色復(fù)勾,整體色調(diào)于對比中見融和,呈現(xiàn)出清麗細致、文秀雋雅的新風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頫的山水畫體,并有發(fā)展創(chuàng)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畫中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征,大有些雷同,但動態(tài)、情致刻畫卻迥異,并傳達出共通的閑適、文雅氣質(zhì),反映了文人畫傳神重于寫形的藝術(shù)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huán)境,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令人領(lǐng)略到明代文人茶會的藝術(shù)化情趣。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范增平 | 臺灣的茶會

臺灣的茶會

“茶會”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古代有文人茶會、宮廷茶會、宗教茶會等各式各樣的茶會,并且每一種茶會的側(cè)重點也不盡相同,不僅僅是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層面也有很大的差別,在今天茶文化復(fù)興的時候,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需求還衍生出了許多新型的茶會,比如“無我茶會”、“歡喜茶會”、“梅花茶會”、“日月茶會”等等。

1970年代臺灣“茶藝”形成之后,臺灣茶文化團體逐漸出現(xiàn),如:“臺北市茶藝協(xié)會”、“高雄市茶藝協(xié)會”。真正起到最大作用的是1982年9月23日組織成立,代表全臺灣的“中華茶藝協(xié)會”的成立;1988年3月12日組織成立的“中華茶文化學會”。此后,臺灣愛茶人士在各地組織成立有關(guān)茶的群眾團體逐漸增加。

2000年代后,茶文化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茶藝與茶會成為飲茶文化的代名詞,茶會或茶博覽會的舉辦更是隨時隨地可見。

1987年良心茶藝館品茶會

1987年范增平先生在臺北良心茶藝館組織茶會接待老外

1989年汪道涵先生主持,范增平先生在上海舉辦茶會,介紹臺灣茶藝

1991年范增平在湖南長沙舉辦茶會

2013年臺灣亞太創(chuàng)意技術(shù)學院舉辦茶會

2020年在臺灣舉辦第十屆《茶道》全球茶友迎新茶會(桃園分會場)

我們探討所謂的茶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涵,第一層是相聚品茶,以茶會友,沖泡茶葉,調(diào)和茶湯,品評茶葉制作與泡茶技藝為中心;第二層是以茶藝比賽或優(yōu)良茶比賽的斗茶性質(zhì)茶會。前面的茶會是茶葉愛好者與茶葉消費者聯(lián)誼性質(zhì)茶會,強調(diào)的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以及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shù);后面的茶會是在于審評制茶技術(shù)高低,如何選購優(yōu)良茶葉的商業(yè)促銷活動。不論是從哪個意涵來見證茶會的舉辦,對臺灣現(xiàn)代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興盛,都帶來重要作用。

茶會的定義

所謂的“茶會”,就是以茶會友的一種形式。茶會并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也并不一定要嚴肅莊重的外在形式,茶會可以輕輕松松的坐在一起喝茶,聊茶,這種相聚在一起品茶,談茶,甚至聊天議事,只要有以茶為主角的聚會,都可以稱之為一種“茶會”。簡單的說,就是“以茶會友”,備有茶水、點心的社交性聚會就是“茶會”。茶會的地點可以在自己家里,在野外,或選擇一處場所,邀請一些朋友,在一個空間里擺設(shè)幾個桌椅,上面擺放一些茶點,大家一起品茶,吃茶食,聊天或討論事情,這就是“茶會”,是廣義的茶會,也通“下午茶”。

茶會的種類

(一)以人為主的茶會。為領(lǐng)導(dǎo)、父母、親人、同學等舉辦茶會。

接待武夷學院學生茶會

2021年桃園家庭茶會

(二)以事為主的茶會。為節(jié)慶、生日、婚壽、追思等舉辦茶會。

2019年父親節(jié)茶會

(三)以物為主的茶會。品評名茶、工程落成、豐收慶賀等舉辦茶會。

武夷巖茶專題品鑒茶會

(四)以時為主的茶會。新春、中秋、仲夏等舉辦茶會。

(五)以地為主的茶會。海邊、山上、云端、湖中等舉辦茶會。

2014年臺南茶會

2014年臺南茶會

2014年臺南茶會

(六)特定主題茶會。先訂一個主題,根據(jù)主題選定合適的環(huán)境和名茶,邀請茶友們來參加的茶會。比如說,天氣寒冷,邀請朋友舉辦一次“圍爐夜話”茶會;新產(chǎn)品發(fā)布茶會;專家、教授講座茶會,等等……。

茶會的形式

(一)清品茶會

茶會都是圍繞著茶的主題,茶人聚集一起,共同探討和品賞茶的美感。

(二)調(diào)飲茶會

下午茶會的形式舉辦,美食點心,一起享受茶的美好。

(三)主題茶會

為某一個特定意義或目的而邀請某些人來相聚,所舉辦的茶會。

老茶與古琴對話茶會

三、茶會的主辦

茶會可以是一個茶藝館主辦,也可以是個人策劃主辦。主辦茶會,可分為兩類。(一)社團組織茶會;(二)非社團組織茶會。

飲茶文化傳到臺灣也有200年之久,喝茶的方式從最簡單的家庭飲茶,寺廟僧侶用茶宴請來寺院賓客,到近年來興起的茶藝,茶會、茶席,甚至茶宴,越來越多人參與了茶藝的行列。茶藝與茶席又將飲茶的行為與形而上的道相結(jié)合,剛開始茶與花藝、書法、香道的結(jié)合,與音樂的對話,發(fā)展到今天已與越來越多的相關(guān)藝術(shù)結(jié)合應(yīng)用,提升茶藝文化至精致藝術(shù)的層次,而形成一門專業(yè)的學科。

范增平先生簡介

范增平,“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專家級教授。1985年創(chuàng)辦“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中華茶文化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長,并在大陸不遺余力地推廣茶藝。曾應(yīng)邀在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講學。

出版《臺灣茶文化論》《中華茶藝學》《臺灣茶藝觀》等多部著作。20世紀70年代末,在華人茶文化圈,首倡“茶藝”之概念,被時人譽為“臺灣茶藝泰斗”。

來源:楚天茶道  作者:范增平  

找到約30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