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王文明茶葉

找到約725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濮人種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葉種植史)

歷史許多時候是一本陳年爛賬,許多東西死無對證,對于唐代之前的云南茶葉而言,更是茫不可考。一些寫云南茶史的文章,引經據(jù)典,將云南可考證的種茶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言必稱“商周之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本文的觀點是,云南茶葉的信史只能從唐代算起,因為唐人樊綽將云南茶寫進了《蠻書》,其是云南茶見諸于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在唐代之前,也有一些典籍提到了西南地區(qū)的茶葉,但沒有特指云南。我們可是假設說的是云南,但缺乏確鑿的證據(jù),只能算一種學術探討之設想。

按照茶界的主流觀點,云南茶產業(yè)始于商周,云南的濮人率先發(fā)現(xiàn)、馴化與利用野生茶樹?!板朔N茶”作為一種假說,有其巨大的學術價值。由于唐代之前缺乏確鑿的文字記載,無疑讓這種假說含金量大為降低。本文嘗試從社會經濟發(fā)展、民族遷徙與融合等角度,來破解云南唐代以前濮人種茶之謎,以及云南三千年來茶葉種植文明是如何演變進化的。當然文章的主觀推想成分多,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唐代之前的云南茶葉茫不可考

一提到云南茶葉,許多人會引經據(jù)典,羅列出一些唐代以前的典籍關于云南茶葉的記載。主要有以下這些:

1、巴國貢獻茶,跟滇東北種茶的關系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鋼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p>

質疑:這是巴志,說的是古代巴國之事。巴國的地理范圍跟云南關系不大,勉強可以聯(lián)系的是“西至僰道”。僰道是今宜賓,宜賓的旁邊是云南的昭通。也就是說在歷史上滇東北的昭通,有可能屬于巴國的勢力范圍。但這只是假設,說明存在一種可能,但不能作為確切的證據(jù)。巴王作為諸侯國君,理所當然要向周武王上貢?!栋椭尽分杏涊d了這樣一份貢品清單:五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鴙、黃潤鮮粉。貢品中有“茶”,但我們只能說有可能茶產自云南的滇東北。)

2、武王伐紂的濮國是不是云南濮人?

據(jù)《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紂王。八國即庸、蜀、羌、鬢、微、盧、彭、濮八個部族國。一些介紹云南茶葉歷史的文章,于是發(fā)揮想象:其中鬢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鬢族分布在今牟定縣,濮族分布面廣,周秦時期稱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歷代稱呼為樸子、樸子蠻、布朗;蒲蠻、哈瓦、德昂、崩龍等。

質疑:其實在中國古代,濮人分布很廣。商周時,分布在江漢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貴州、云南等地,與百越雜處。

今天,歷史學家對百濮族人的歷史演變結果有三種流派:①戰(zhàn)國以后演變?yōu)榘僭剑l(fā)展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各民族;②百濮與百越是兩個不同的族體,元朝以后稱蒲人,再后發(fā)展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與百越有密切關系,后期即為孟高棉語族各民族。

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貴州、四川至江漢流域以西一帶,是今天操持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彝族、哈尼族與土家族,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族,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布朗族,南亞語系·佤德昂語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漢藏語系·語族語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傣族(泰族)、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等諸多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之一。

由此可見,濮人分布極廣,參加武王伐紂的濮人不一定來自云南,而且濮人的族屬非常復雜,至今沒有定論。濮人不但是今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也可能是彝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等的祖先,因為歷史上民族融合,百越、百濮、氐羌存在相互融合之現(xiàn)象。比如彝族,不但是氐羌的后人,也包含著不少的百濮成分。)

3、產茶的漢代平夷縣不是今天的云南富源

《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平夷縣,郡治有珧津、安樂水,山出茶、蜜”的記載。據(jù)吳覺農《茶經述評》載:“平夷縣約當今云南富源縣地。”

質疑:這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云南富源叫平夷縣,是在清順治十四年。漢代的平夷縣在今貴州畢節(jié)。且看歷史真實記載:

古平夷,今貴州畢節(jié)。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jié)七星關區(qū),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富源,周秦時,屬滇國。兩漢時,屬益州宛溫縣。兩晉南北朝時,屬寧州。隋朝,屬益州開邊縣。唐朝,屬盤州。南詔和大理國時,為摩彌部。元朝時,在境內北部設羅山縣,屬曲靖宣撫司。明洪武二十三年,廢羅山縣,新置平彝縣衛(wèi),南部仍為亦佐縣。清初,平彝縣衛(wèi)屬云南都司、亦佐縣屬曲靖軍民府。清順治十四年,廢亦佐縣為平夷縣??滴跞哪?,以平彝廢衛(wèi)、亦佐廢縣,建平彝縣,屬曲靖軍民府。1954年,改稱富源縣至今。

4、“南中茶子”并沒有特指云南所產

晉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粟、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p>

質疑:南中系東漢末時對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總稱。文章說茶子產于南中,但沒有具體說產自南中哪里。我們只能假設,既然提到南中,很可能作者的本意包括云南。

由于唐之前沒有確鑿的文獻記載云南產茶,所以云南茶產業(yè)的信史只能從唐代算起。唐人樊綽的《蠻書》寫道: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

這被視為云南茶見諸于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

逃離金沙江,古哀牢國隱藏濮人種茶秘密

要搞清楚云南三千年來茶葉種植加工與貿易傳播路徑,首先要解決哀牢國的族屬問題,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烏蠻、白蠻是怎么一回事,彝族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濮人種茶,或者烏蠻種茶。

為什么哀牢國如此重要?是因為其地跟如今的云南茶葉主產區(qū)版納、臨滄、普洱、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重合。而且哀牢國的北部以氐羌為主,中部南部以濮越為主,正好與濮人種茶暗合。從地域與所居民族來看,古哀牢國無疑隱藏著濮人種茶的密碼。

先說哀牢國的族屬問題。兩漢突然冒出來一個哀牢國,漢武帝之前的歷史不可考。有人說哀牢國是氐羌系的國家,有人說是濮人建立的國家,有人說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國家。其實哀牢國并不是一個集權國家,而是部落酋長國,也就是幾十個部落的聯(lián)盟,部落叫小王,哀牢王是幾十個小王(77王)的總王。哀牢的原住民以濮人(布朗、佤、德昂先民)、越人(傣族先民)為主,后來氐羌從北邊南下,到了漢朝,形成北邊是氐羌,南邊是濮越的格局。哀牢王很可能是傣族先民。其實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的祖先曾經住在金沙江流域,乃至洱海、滇池一帶,由于氐羌南下,濮越退到永昌一帶,洱海與滇池成為氐羌人的勢力范圍。

我們再來說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百言其多也。中國古代寫史書的人,沒有興趣搞清楚邊地的少數(shù)民族有哪些,經常籠統(tǒng)地說,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百越、百濮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說法,把南方幾百種部族簡單化說成百濮、百越。而且最搞笑的是,濮、越可以通用,也就是同一個民族,一下叫濮,另一下又叫越。所以有現(xiàn)代學者主張濮越是一回事。

如同百越橫跨幾千公里,從江浙一直到越南都是百越,而且云南、緬甸的交界處還有滇越。百濮也是橫垮幾千里,漢水流域有濮人,巴蜀大地有濮人,云南還是有濮人,貴州北部也有濮人。許多地方的濮人,在文獻記載中,一下記成濮人,一下記成越人。

由于古人偷懶,我們現(xiàn)在很難搞清楚百濮、百越究竟包括哪些民族。但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去溯源,根據(jù)這些民族的傳說,都是說從北邊南遷,也就是打仗打敗了,從故土南逃,而且是在南逃途中,發(fā)現(xiàn)與利用野生茶樹。傳說中的故土在金沙江流域、洱海與滇池,沿著瀾滄江、怒江兩條江南逃,這兩條江其實就是云南茶樹種植的核心區(qū),也是野生茶樹的主要分布區(qū)。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這樣就可以大膽假設,以前住在古蜀國南邊,深受古蜀文化、印度文化影響的布朗、佤、德昂與傣族先民,在兩千多年前受兩件事影響而南逃,一是氐羌人南下,二是秦王國滅古蜀國,造成民族大遷徙,其離開金沙江、滇池、洱海一帶,在保山、大理南部、臨滄、版納、德宏與普洱,甚至緬北一帶建立哀牢國。由于他們有巴蜀文化及古滇國的農耕文化底子,于是大幅度提升馴化野生茶樹的水平。這是云南茶葉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第二縷曙光,是兩漢及諸葛亮開發(fā)永昌郡帶來的。

茶出銀生,烏蠻種茶的興起

我們再來說烏蠻、白蠻是怎么一回事。前文說到布朗、傣、佤、德昂先民離開故土南遷。其故土的洱海一帶成為昆明人的天下,昆明人顯然是氐羌系。但滇池一帶比較復雜,濮越沒有全部南遷,留下許多濮越人,而氐羌系南下滇池,稱為叟人,還有古蜀人(還有一種說法叟人即蜀人),在蜀國被秦滅了,也南逃滇池。故滇池一帶的民族成份非常復雜,是濮越氐羌與蜀人的綜合體,還有楚人莊蹻王滇,這就體現(xiàn)了雜交文化的優(yōu)勢,這就是戰(zhàn)國到西漢,古滇國的青銅文化那么發(fā)達的原因。

兩漢以降,直到唐代,我們可以哀牢山、元江為界,以南,是南逃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的勢力范圍,以北為昆明人、叟人、楚人、蜀人、漢人,以及沒南遷的濮越人的勢力范圍。哀牢山、元江北邊的這些民族,從漢武帝征服西南夷開始,進行民族大融合,到了南北朝隋唐,形成烏蠻與白蠻兩大集團。

唐代人說的烏蠻、白蠻,不是具體指哪個民族,而是漢化程度高的叫白蠻,漢化程度低的叫烏蠻。

而且烏蠻、白蠻是多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里面有氐羌、漢、濮越、蜀、楚多種成分,但總體來說,白蠻以氐羌、傣族、漢文化的融合為主,烏蠻保留的原生態(tài)氐羌文化更多些,并融入一些濮人文化。

最后我們來說下彝族。彝族,嚴格來說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建國初期將若干個區(qū)別較大的民族,拼成一個彝族。從大的方面來說,彝族是氐羌、古蜀人、濮人的雜交融合體,以氐羌為主。彝族有三個源頭,一是云南的祿勸、東川、昭通葡萄井一帶的六祖分支體系,二是永昌郡源頭,三是四川大涼山源頭。

為什么要提烏蠻、白蠻與彝族,是因為南詔國時期,繼濮人種茶之后,烏蠻系民族也紛紛種茶,比如如今的彝族、哈尼族的先民開始種茶。但我們要搞清楚的是,烏蠻民族中包含有大量的濮人成分。因為氐羌系的烏蠻諸族在勢力擴張時,將許多濮人部落征服,大量濮人融入到烏蠻中。也就是烏蠻以氐羌血統(tǒng)為主,南下途中,在四川融合有古蜀人、濮人血統(tǒng),到了云南融合有濮人血統(tǒng)。

烏蠻種茶,是繼承濮人的衣缽,而且烏蠻包含有非常重的濮人血統(tǒng),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南詔國時期,烏蠻主要居住在哀牢山、元江以北。哀牢山、元江以南主要是濮越居住。而云南茶葉主產區(qū)主要是在哀牢山以南,也就是南詔國云南種茶的主體民族還是濮人。不過這時已經有一些烏蠻系民族,越過哀牢山、紅河南下,比如哈尼族的先民南遷到景東。唐代的景東是南詔銀生府駐地,同時也是《蠻書》記載的“茶出銀生”所在地。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城,有兩種說法,一在版納,二在景東。在景東的說法是主流。本文即采用銀生城在景東的說法。“城界諸山”,意味著茶山離銀生城不遠,很可能在今天的景東、南澗一帶。唐代的景東境內,居住昔撲(濮人)、和泥(哈尼族先民),后來南邊的傣族勢力北擴,景東在南詔末期被傣族征服。這表明在景東種茶的很可能是濮人(昔撲)與烏蠻(和泥)。也意味著,從唐代開始,云南種茶的民族越來越多,不再是濮人的專利。南詔國時期,云南種茶還是以濮人為主,但烏蠻種茶已經興起。

二是“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劇透了蒙舍蠻的飲茶方式。南詔國發(fā)源于蒙舍,即今天的巍山一帶。蒙舍蠻,其實是指代南詔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的國民,也就是說南詔的老百姓煎煮茶葉,要加一些東西跟茶葉一起煮來喝。這里不能將蒙舍蠻當成真正種茶的濮人與烏蠻,因為文字只提到他們怎樣喝茶,而沒有提到他們種茶、制茶。也就是,南詔國的濮人與烏蠻種茶制茶(散收,無采造法),而其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的國民(蒙舍蠻)喝茶(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而且不能將蒙舍蠻狹隘地理解成巍山的“烏蠻別種”。因為蒙舍蠻這個“烏蠻別種”從巍山出發(fā),征服了其他“五詔”,并建立了強大的南詔國,蒙舍蠻很多場合成為了南詔國的代名詞。

雖然茶出銀生,烏蠻已經開始種茶。但在唐代,還是以濮人種茶為主。在唐代,越過哀牢山、元江,遷居瀾滄江中下游的烏蠻人還不是很多。

到了元代以后,遷往瀾滄江中下游、怒江中游的烏蠻人越來越多,這些人中許多都種茶。宋元時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與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一起成為種茶的主體民族。

明代以后,漢族也成為了種茶的主力之一。苗族、瑤族也從貴州遷到產茶的云南南部、西南部,其中也有許多人種茶。至于傣族,其跟布朗族的種茶歷史一樣悠久,因為濮越民族幾千年大雜居,作為百越人的傣族肯定很早就受了濮人的影響,也種茶。只是傣族多住在壩區(qū),種水稻為主,不以山區(qū)作物——茶葉為重點。而傣族的近親壯族,也有一些在文山與紅河種茶。

這樣一來,云南的民族中,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拉祜族、基諾族普遍種茶,彝族、哈尼族、景頗族、漢族種茶的也多,苗族、瑤族、傈僳族等也有一些種茶。

古蜀國與濮人南遷帶來茶葉種植文明

前文說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住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一帶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南遷到臨滄、版納、保山、德宏、普洱一帶,建立哀牢王國。那在他們南遷之前,怒江、瀾滄江中下游流域居住的是什么民族?是布朗、佤、德昂先民的親戚——講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

孟人、高棉人是東南亞、云南的原住民,也曾經是東南亞勢力最大的民族集團。商周時期,孟高棉族系的人,北擴到金沙江,與古蜀國文化融合,成為百濮族群的一部分,這些深受巴蜀文化影響的孟高棉人,就是當今布朗、佤、德昂的先民。后來,他們與傣族先民一起沿瀾滄江、怒江南遷,其實也是征服當?shù)赝林倪^程。這些土著跟布朗、佤、德昂先民一樣,也是孟高棉族群,只是未受古蜀國影響,因為他們是臨滄、版納與普洱的土著,故被稱為“本人”,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這就是在普洱茶的核心產區(qū),我們會經常遇見“本人”一詞的原因。

我們現(xiàn)在對東南亞、云南曾經勢力最大的孟高棉族群做一個小結。孟高棉人是一南一北最為發(fā)達,中間最為落后。南邊的柬埔寨、泰國南部、緬甸南部是印度文明的傳播范圍,土著文化跟南印巴利語文化接觸,催生了燦爛的高棉文化(柬埔寨)、孟人文化(緬甸南部),合稱孟高棉文化。北部受巴蜀、古滇國文化的影響,成為中國百濮族群的一部分。在南北之間,由于遠離巴蜀與印度這兩個區(qū)域文化中心,是最落后的一部分。布朗、佤、德昂、傣的先民南下,就是先進的外地人征服落后的本地人之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南一北落后的中間部分,也有少數(shù)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其主要位于古代交通要道兩側附近,比如繁華的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沿線,但難掩大部分地區(qū)落后之事實。

把濮越與孟高棉梳理清楚了,就可以對茶樹馴化種植史進行分期。

分期的依據(jù)是先進的巴蜀茶葉種植文明南下,改造提升云南怒江中游、瀾滄江中下游落后的茶種與野生茶馴化技術。其讓云南茶葉種植由蒙昧走向了文明——濮人種茶。

而漢武帝征服西南夷,東漢初年的哀牢國歸漢,成立永昌郡,諸葛亮治理南中,大開中原先進農耕文化涌入之門,則大幅度提升了濮人種茶的水平。繼而是唐宋時期烏蠻種茶的興起,以及明清時期漢人也成為云南種茶的主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對云南的影響,主要來自江南。也就是說,在明代以前,云南的茶葉種植加工主要受巴蜀先進的農耕文化的影響,明代以后主要受江南農耕文化的影響。民國直到現(xiàn)代,是以西方為師,學習現(xiàn)代種茶體系。

云南茶樹馴化史:從以巴蜀為師到江南的影響,

云南茶樹馴化種植史分期如下:

1、濮人種茶時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從哀牢國到永昌郡)

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西南與東南亞中北部及印度東北部都在馴化與利用野生茶樹,其中水平最高的是巴人蜀人,其次是云南金沙江流域一帶受巴蜀文化影響的濮越族群,最落后的是云南西南部、東南亞中北部的孟高棉族群,因為他們遠離巴蜀文化與印度文化的傳播區(qū)域,原始農業(yè)很難讓馴化野生茶樹有質的飛躍。很有可能,野生茶變?yōu)樵耘嘈筒铇涞年P鍵一環(huán),是由古巴蜀人、古濮越人完成的。后來居住在蜀國南方邊地的古濮越人南遷,將先進的茶種與馴化野生茶技術帶到瀾滄江中下游、怒江中游一帶,讓云南茶產業(yè)的主產區(qū)進入了濮人種茶時期。

其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先進的濮人從春秋、戰(zhàn)國起,南遷到保山、德宏、大理南部、臨滄、普洱、版納一帶,建立哀牢國,初步提升了當?shù)氐牟枞~馴化種植水平。二是兩漢、三國、魏晉,哀牢國故地納入永昌郡管轄,濮人種茶進入了永昌郡時期,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水平進一步提升。

2、茶出銀生時期(唐宋元:濮人、烏蠻成為云南種茶兩大主體民族)

唐代的南詔國時期,云南種茶以濮人為主,但越過哀牢山南下瀾滄江、怒江流域的一些烏蠻人已經開始種茶,這標志著烏蠻種茶的興起。到了宋代的大理國,乃至元朝,越來越多的烏蠻南下云南茶葉的主產區(qū),這意味著濮人與烏蠻成為云南兩個主要的種茶民族。

3、江南茶文化傳播時期(明清:繼濮人、烏蠻之后,漢人成為種茶的主力之一)

明代以來,江南的漢人紛紛進入云南,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這標志著云南茶葉的種植文明由學習巴蜀,轉向了學習江南先進的茶葉種植技術之時期。

4、現(xiàn)代茶文化傳播時期(民國、新中國:現(xiàn)代茶產業(yè)傳入并逐漸主導云南茶葉種植)

文/白馬非馬

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茶葉,送禮.年貨兩相宜;古樹茶,意更深.情更濃!

送禮是人類文明重要的形式,透過物質交換進行分配,維系社會關系。這個過程有著「分享」的意味,也是良好人際互動的展現(xiàn)。由于送禮是種儀式,因此會有所謂的「守則」。中國向來是禮儀往來之邦,千百年來,自有一套送禮文化,禮品選的好,關系更進一步,禮品選的不對,那么可能會弄巧成拙,花費大精力和金錢說預備的禮品,卻幫了倒忙。

說到這里,從古至今,茶葉絕對是送禮絕對不會出錯的品項,不論是對方是否喝茶(茶葉,老少皆宜),茶葉自身自帶高雅屬性,況且又沒有那么的以金錢價值來衡量,不僅有高級感,還送了健康,試問還有什么比送健康更合適的呢?況且還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不可或缺的家庭物資之一,年節(jié)和尾牙即將到來,你還在煩惱預備什么禮品合適嗎?!

三個因素,讓你拒絕不了「以茶為禮」,這個新年再合適不過:

①.過年必定免不了大魚大肉,天寒地凍的寒冷冬季讓運動量勢必斷崖式下跌;

中醫(yī)認為,冬季屬干燥、陰涼。這個時候空氣濕度相對降低,人們易出現(xiàn)皮膚、?腔、咽喉干燥不適;出汗少,內回圈不暢;易流失陽氣;攝取大量高熱量食物,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等癥狀。

冬季經常喝熱茶可以有效補充人體所需?分,尤其是普洱茶,有效調節(jié)人體內回圈,增強消化系統(tǒng)?理功效,可清腸、通便、助消化、祛除腸道多余油脂、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緩解高血壓。

②.現(xiàn)代人無論是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還是無論不在的電子產品,致使我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現(xiàn)代人飲食不正常.雜食.垃圾食品吃得太多,生活工作均離不開電子產品,各種電器的輻射.久坐.熬夜,還有各種污染情況,全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一杯熱茶除了可以舒展一下身心.避免過勞的現(xiàn)象,也有多重的益處,對于自身的健康,健康是送給平日辛苦工作的好朋友最好的禮物!同樣來一杯熱茶可以說是這個凜冽的季節(jié)不可或缺的小確幸;

③.又趕上疫情復彈苗頭正盛,有研究表明茶葉中的EGGG對于對抗新冠病毒有幫助;

如今,第二波疫情大有復來的跡象,這幾天網絡上流傳著某醫(yī)師“信誓旦旦”地宣布喝茶對于對抗新冠病毒有著很好的效果,不管是茶商為了營銷掐頭去尾故意混淆視聽,還是研究初步驗證,都要抱持小心審慎的態(tài)度,不過茶葉對于對抗病毒一直以來的研究已經證實確實有臨床效果,所以疫情宅在家吃喝睡,喝喝茶,是極好的一件事情,減肥排毒還能頤養(yǎng)精神。

注:送茶文化,從古至今不僅在民間文人雅士.高官貴胄之間盛行,就連外交場合也不例外,古有乾隆皇帝多次以茶作為國禮贈送外邦使臣,今有共和國多次以茶為禮送給外國友人,現(xiàn)有以茶回贈蒙古國的3萬頭羊……

但每個人喝茶的習慣以及口味不同,到底要怎么挑選適合的茶葉,以及怎么搭配才可以讓對方喜愛呢?

年輕人和年老者如何挑選?

1)年紀大

知道「茶壽」嗎?

有三個意思“1.是茶的歷史2.是茶樹的壽命3.是茶的健康

漢字茶的筆畫:草字頭古時的寫法「十十」是10+10=20的意思,底部縱寫「八十八」是88的意思

「十十」的20+底部的88=108,故「茶壽」又稱為祝賀108歲的意思。

所以贈送茶品包含著祈求長壽等意思,是贈送給年長者的人氣禮品。茶葉所含的豐富有益物質,不僅可以對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和抑制血壓上升.降血糖.預防齬齒.有助強化骨質等這些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最主要的還是可以防失智~

年長者,贈送禮品,若選茶葉的話,應該選擇茶性溫和的為佳,紅茶和熟普是最佳的搭配,更別說熟普有「老人茶」之稱了,紅茶和熟普都有暖胃散寒作用,生津止渴,促進腸胃消化,有助保持血管暢通,降血脂和血糖。

推薦:

小茶控·昔歸熟普 2020年

小茶控的昔歸古樹茶,甄選臨滄茶區(qū)昔歸忙麓山古茶園中樹齡在100-200年的古樹早春茶箐,古茶樹混于森林之中,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的地理條件,高緯度低海拔(臨滄邦東是整個云南普洱茶區(qū)唯一的高緯度低海拔茶)造就了昔歸獨特的茶葉品質。

注:普洱茶根據(jù)工藝和屬性的不同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生茶色澤黃綠,滋味清爽,祛油脂效果更佳;熟茶色澤紅褐、口感香醇,溫潤,暖腸胃,補足冬季流失的陽氣。因此冬季經常飲用沸水沖泡的普洱茶非常有益健康。

小茶控·曬紅龍珠 2020年

普洱茶和紅茶的綜合體

小茶控曬紅龍珠,甄選昔歸忙麓山古樹春茶,經傳統(tǒng)生曬工藝,手工揉捻而成。

小茶控·黃金磚生茶 2015年

古茶樹上的老葉子,陳化后的“黃金葉

老黃片是指茶葉在篩選工序中按照生產標準挑揀出來的,條索疏松.粗大,不成條的這部分茶菁,基本都是第三葉,其品質和所選原料茶菁的品質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揀出。

古樹老黃片選自百年以上古樹茶,由于葉片組織厚實,相比嫩葉嫩芽,咖啡堿和茶多酚含量較少,多糖類含量較為豐富,老黃片對胃的刺激更小,非常溫和,以甘醇濃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見長。

2)年輕人

久坐.熬夜.輻射,幾乎已經成為了現(xiàn)代年輕人的標配關鍵詞,身體健康提前透支,一杯熱茶,不僅可以舒緩因繁忙的工作而緊張的神經,還有抗輻射.紫外線等作用哦,喝茶并不是“初老”的跡象,也不是老人的專屬,養(yǎng)生.保健是各個年齡段都該進行的。

年輕人口感比較喜歡豐富有層次感的,能給自己帶來精神振奮,這樣也符合年輕人的特征。

推薦:

小茶控·白鶯山生茶餅 2015年

佛茶,普洱勝地,臨滄古樹茶王冠的明珠

小茶控的白鶯山古樹茶,甄選白鶯山古茶園中千年古樹2015年的早春茶菁,佛茶勝地白鶯山(普洱走四方、根源在臨滄;萬世自在佛、千年白鶯山),高山云霧繚繞,清新的空氣,古樹類型多,規(guī)模大,栽培時間長,是茶樹起源的歷史見證,千年古樹比比皆是。

小茶控·貓耳朵生散茶 2020年

普洱新貴.傳奇,茶界的小可愛

貓耳朵是臨滄茶區(qū)的小葉種,芽葉相對其他古樹小,又形似貓的耳朵,故名叫貓耳朵。量小,難采,難加工,品質好,(樹葉細小,采摘難度系數(shù)增加,“熟練采茶工一天大約能采1-2兩”,所以數(shù)量極其稀少)是為茶中精品!

小茶控·昔歸生散茶 2020年

甜似冰島.茶氣比班章.低海拔古茶樹之王

小茶控的昔歸古樹茶,甄選臨滄茶區(qū)昔歸忙麓山古茶園中樹齡在100-200年的古樹早春茶箐,古茶樹混于森林之中,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的地理條件,高緯度低海拔(臨滄邦東是整個云南普洱茶區(qū)唯一的高緯度低海拔茶)造就了昔歸獨特的茶葉品質。

這三種人群如何選?

不常喝茶:

送禮對象不常喝茶,就覺得「以茶為禮」很不適宜?其實若遇這種情況,更得送茶了,為啥?茶葉是天然的保健品以及最健康的飲品,要引導對方做有益的事情,若對方吸煙喝酒,那么正正好對癥狀!這時候選茶品,可以從口味清淡.清香型的入手,這類茶品比較不激烈.澀味較弱,較易讓新手接受。

推薦:

小茶控·白鶯山生茶餅 2015年

這款茶,選自臨滄茶區(qū)的百年古樹,是五年陳茶餅,好茶的五年的陳化足以很好,茶滋味細膩清香.茶湯清亮柔順.回甘強烈持久.飲完口腔滿是冰糖甜久久不散,甜韻入喉兩頰生津。

小茶控·昔歸生散茶 2020年

這款茶,選自臨滄茶區(qū)的百年古樹,是2020年的新茶,撲面而來的是微弱的植物新鮮青味兒,回甘很好,強烈的野韻,茶香豐富多變且厚實,果香讓人齒頰駐留,內質非常豐富,雖然是新茶,耐泡度很夠。

偶爾喝茶:

這個人群,挑選茶品較為不易,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冷落,可以選擇回甘比較強烈的茶品,這樣才能抓住他們的心,才會繼續(xù)喝下去,不至于送的茶禮得不到應有的價值。

推薦:

小茶控·貓耳朵生散茶 2020年

這款茶,是小葉種貓耳朵,都說倚邦貓耳朵出名,但是你知道昔歸也有貓耳朵嗎?是2020年的春茶,濃郁且幽長的花香.強烈的回甘和久久回味的生津,澄亮.細膩新鮮的茶湯,讓人流連忘返。

經常喝茶:

經常喝茶的人,更偏向老茶,注重養(yǎng)生保健,對于這樣的茶客,真的非常好挑選茶品,因為他們接觸的茶非常豐富,茶品只要不是特別劣質,一般中上等為佳,那么就會獲得他們的喜愛。

推薦:

小茶控·黃金磚生茶 2015年

這款茶,來自臨滄茶區(qū)的春茶,陳化5年的茶磚,都說老黃片是難登大雅之堂,其實是不正確的,雖然基本都是第三葉,但是正是如此,則造就了老黃片的內質異常的豐富,非常溫和,非常耐泡。

小茶控·曬紅龍珠 2020年

這款茶,采自臨滄茶區(qū)的2020年的春茶,是經過日曬的紅茶,工序是紅茶的工序,白茶的日茶,以及云南大葉種。曬紅茶香氣剛柔并重,口感.香氣和甜味更豐富和自然,韻味更悠長,且變化多端。綜合了紅茶和普洱的長處,擁有隔年陳的特點(日光干燥,有效保留了茶葉里的活性酶,讓其有了后期酶促發(fā)酵轉化的魅力),越放越好喝!

小茶控·昔歸熟普 2020年

這款茶,來自臨滄茶區(qū)的2020春茶, 水質黏稠、湯色紅亮、湯感溫潤滑甜、水路細膩、味道純、滋味厚重、茶香如蘭,非常溫和的一款即飲普洱熟茶,冬季的不可或缺的保健養(yǎng)生佳品。

不論是喜歡濃郁茶香的新晉茶友,還是愛品嘗細致香氣.回甘生津強烈的老茶客,都能在「小茶控」覓得最香.最甜.最對味的古樹茶,小茶控古樹茶堅持絕對不混茶,讓您喝到的每一口茶都只有純粹茶香,我們是原葉茶的踐行者。不管是送禮還是自用,都是非常合適的!不管是誰送領導.送屬下還是送父母.同事.鄰居.親戚,亦或是摯友~

普洱茶:農耕文明時代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

普洱茶誕生于農耕文明時期,倘若釆用粗疏的劃分方法,以有無文字記載為依據(jù),可以約略劃分為兩個時期:無明確可靠的文字記載的前普洱茶時期與有明確可靠的文字記載的后普洱茶時期。

我們劃分的時代節(jié)點是以唐代為分野的,依據(jù)則主要來自于樊綽《蠻書》中聊聊數(shù)語的文字記錄,正是這看似極為簡略的文字記錄,點亮了普洱茶從蒙昧時期進入文明時期的一縷曙光。從這個意義上來評價,無論給予其多高的贊譽,都是當之無愧的。另外,釆用這樣的劃分,純就是為了行文的方便,而不至于陷入無休止的學術爭論,那不是本文所要表述的重點。

矇昧時期的普洱茶,雖然缺乏明確又可靠的文字記述,但卻遺存有極為珍貴的實物見證,那就是從野生型、過渡型到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樹,倍極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的寶庫。更是普洱茶進入有可靠、明確文字記載時期以后的明確佐證。

巴達野生型茶樹王遺址紀念亭

從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樹齡逾1700年的巴達野生茶樹王,到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樹齡逾1000年的邦葳過渡型茶樹王,再到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h樹齡逾800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王。它們先后為茶葉科技工作者發(fā)現(xiàn),并經過論證確定了各自的樹齡,意義非凡。為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茶樹原產地之爭劃上了休止符,并確立了云南茶樹原產地核心地帶的地位。

瀾滄邦崴過渡型王

倘若將樹齡逾1700年的巴達野生型茶樹王、樹齡逾1000年的邦葳過渡型茶樹王與樹齡逾800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樹王作為歷史的坐標,我們不無驚奇的發(fā)現(xiàn):其與中國茶葉發(fā)展與演進,在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上,有著驚人的重合。深入探析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種完全無意識的巧合,而是暗含茶葉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南糯山栽培型茶樹王遺址

據(jù)著名茶史研究專家關劍平先生的研究:可靠文獻記載的茶文化史已經有1700年以上的歷史。而在中國茶史類著作中不乏這樣的表述:茶興于唐盛于宋。興盛的茶產業(yè)有著極為現(xiàn)實的資料基礎,用最為簡略的語言來表述的結論是:歷經了數(shù)百、上千年,甚至于更為久遠的歷程,我們的先輩將野生型的茶樹馴化為過渡型的茶樹,最終成為人工栽培型的茶樹。前者大約是在漢代以降,唐代以前,甚至是更為漫長的過程中完成的。后者則為唐宋時期的茶葉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只有茶樹從野生型、過渡型演進至人工栽培型之后,茶產業(yè)才迎來了大發(fā)展的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普洱茶終于擺脫了無文字記載的蒙昧時期,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這就是在有唐一代完成的。

有了資源,并不能就代表這個資源一定就會隨即就地轉化為成果,這一點之于云南與茶樹資源正是如此。據(jù)現(xiàn)代的科技研究證實,野生型的茶樹大多具備一定的毒性,這可能是出于植物自身的防護進化而來的,對于想要利用它的人來講,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

據(jù)關劍平教授研究的成果可知:在唐代以前上溯到漢代,制茶技術主要來自于中藥的刨制技藝。這不難理解,有一定毒性的茶葉自然資源,只有經過中藥刨制技藝,去除多余的毒性,才能為人們所利用。從約略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到唐初的《唐本草》,茶都是作為一種藥物被錄入的。這種釆集野生茶樹的鮮葉,經中藥刨制技藝制成的茶,在學術上普遍被認為是在毗鄰云南的四川完成的。緣由在于四川是道教的發(fā)祥地,而中醫(yī)、中藥亳無疑問源自于道醫(yī)、道藥。這個復雜的學術論證過程不在本文的主旨,故而只呈現(xiàn)其結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云南普洱茶的記述闕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僵局在唐代得以打破,有毒的野生型的茶樹馴化成過渡型,進一步成為無毒的人工栽培型茶樹。以往依賴釆集的資源性制約,依賴中藥刨制技藝的技術制約,終于被破除了。

如果把唐代茶仙盧仝所作的《七碗茶歌》放在前者的背景下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推論:盧仝所飲之茶,或許仍然有近似迷幻類藥物的功效,所以暢飲之后,從一碗至七碗,才有了幾欲成仙的感受。《七碗茶歌》既是古典茶詩中登封造極的杰作,也是一曲再也無法昔日重現(xiàn)的挽歌,一個時代就此謝幕。

而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則開啟了另一個偉大的時代。有了可供大面積推廣而無毒副作用之虞的人工栽種型茶樹,陸羽美其名曰:南方嘉木。而諸如《茶經》所載“有兩人合抱者”的大茶樹,迄今在云南并不鮮見,可見古人誠不欺我。陸羽雖然并沒有到過云南,以至于《茶經》中留下了遺珠之憾,但卻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制茶技藝。已經拋卻了中藥的制藥技術,轉向飲食中尋求技術的支持。

賀開西保4號茶樹王

以此為參照,再看樊綽《蠻書》中的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釆造法?!北戎谖拿鞑⒌闹性貛?,蠻荒之地的云南,茶葉的釆制技藝無疑是粗陋的。即便是如此,也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訊息,被認為“無釆造法”的“茶”,肯定無疑是可以飲用的,從而驗證了這一時期,云南的茶樹應該同屬于人工栽培型,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利用。

自唐代伊始,伴隨著簡約的文字記載,普洱茶進入了文明時代??v觀歷史的發(fā)展,普洱茶的演進過程是極為緩慢的,與中原文明昌盛地區(qū)存在代際差。從茶的形態(tài)上進入約略的劃分:自明代的中期上溯到唐代,屬于緊團茶占據(jù)主流的時期,邊地云南的茶都屬于散茶的形態(tài);而自明年中期往后,屬于散茶占據(jù)主流的時期,云南卻承繼了緊團茶的衣缽并傳承至今。

普洱大茶(普洱市博物館展品)

至遲在明末清初,普洱茶產業(yè)已經初具雛形:登梯架樹,釆摘鮮葉,鍋炒殺青,日光曬干,蒸而成團,市之西番,藏市年久,味愈勝也。經歷有清一代,作為農耕文明時代的結晶,普洱茶產業(yè)形態(tài)臻于成熟。

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始于清代的史籍,以六大茶山為代表的古茶園,正是上承自清際之前的遺產。滿天星式的茶園栽培方式,蘊藏著農耕文明下人類智慧的結晶。普洱古茶山及茶文化系統(tǒng)先后入選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項目、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項目,正是后人重新重視其中的文化價值。

普洱茶的加工技藝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時而分流,時而匯聚,以上貢朝廷為代表的女兒茶、人頭茶等形成的貢茶制作技藝;以市之邊區(qū)的心形緊茶等邊銷茶制作技藝;以市之內陸地區(qū)的沱茶等內銷茶制作技藝;以僑銷海外的圓茶等普洱茶制作技藝。大多數(shù)已經入列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名錄,再度展現(xiàn)出非凡的文化價值。

普洱茶的商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行銷的道路漸行漸遠。從古六大茶山的倚邦到易武,再到勐海。從今西雙版納、普洱市、大理市、昆明市,宛若天上星斗般燦爛的眾多商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跡。易武老街上歷經風雨留下來的老茶號,紛紛入選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由普洱茶將云南與西藏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茶馬古道,正在彰顯出深湛的文化底蘊與豐厚的價值。

從星羅棋布散落在云南紅土高原上的古茶園,到傳統(tǒng)的普洱茶制作技藝,再到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普洱茶形態(tài),終到越陳越香的價值取向。我們現(xiàn)代人,直到今天都在享受前人的恩慧,來自于農耕文明時代普洱茶文化的結晶。這才是普洱茶產業(yè)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根源。

作者簡介:

馬哲峰,學者,作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西雙版納州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員,西雙版納普洱茶歷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西雙版納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勐臘縣首屆普洱茶文化傳播大使,“行知茶文化叢書”編委會主任。所著《普洱尋茶記》《讀??中國茶》《普洱六山記》《尋味普洱茶》《讀懂普洱茶》《大倚邦傳奇》等,連年榮登茶媒體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曾榮膺《普洱》雜志優(yōu)秀撰稿人,榮獲河南茶葉流通領域發(fā)展二十周年杰出貢獻獎,榮獲創(chuàng)新中國茶百佳創(chuàng)新人才獎等?!度嗣裾f(xié)報》等多家媒體予以專題報道。

來源:行知茶文化講習所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708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