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特級白芽奇蘭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容易被誤認為是花的茶名,你知道幾個?

我國有數(shù)千年茶史,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茶名。

之前我們盤點過最美茶名、最奇葩茶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常被誤認為花的一些茶名。

舒城蘭花

舒城蘭花,安徽舒城縣特產(chǎn),創(chuàng)制于明末清初。

舒城蘭花,外形芽葉相連似蘭草,色澤翠綠勻潤,毫鋒顯露;沖泡后如蘭花開放,枝枝直立杯中,有特有的蘭花清香,俗稱“熱氣上冒一支香”。

茶湯鮮爽持久,滋味甘醇,湯色嫩綠明凈,葉底勻整成朵,呈嫩黃綠色。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安徽省桐城市特產(chǎn)。

桐城種茶歷史悠久,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游時得異茶籽,植之龍眠山之椒園。

于是,椒園茶與顧渚、蒙頂并稱,躋身“貢品”之列,時稱椒園茶,又因其沖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澤翠綠、形似蘭花;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綠明。其獨特的品質(zhì)特征是“色翠湯清、蘭香甜韻”。

岳西翠蘭

岳西翠蘭,安徽省岳西縣特產(chǎn)。

該茶外形芽葉相連,舒展成朵,色澤翠綠,形似蘭花,香氣清高持久,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醇濃鮮爽,葉底嫩綠明亮。

閩南\閩北水仙

水仙品種,適制烏龍茶。但因水仙產(chǎn)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

閩北以福建水仙種按閩北烏龍茶采制技術制成的條形烏龍茶,稱閩北水仙。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約在道光年間傳入,其成茶稱水仙或武夷水仙。

閩南永春產(chǎn)地以福建水仙種按閩南烏龍茶采制而成的水仙稱閩南水仙。

廣東饒平、潮安用原于產(chǎn)潮安鳳凰的鳳凰水仙種,制成的條形烏龍茶稱鳳凰水仙。

武夷/白芽奇蘭

奇蘭為烏龍茶屬,有武夷奇蘭、白芽奇蘭等。

武夷奇蘭是武夷巖茶知名品種之一。干茶色澤烏潤褐綠,條索緊結勻整;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溶于水中,持久不變;香氣有蜜糖香、蘭花香。

白芽奇蘭,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特產(chǎn),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勻整美觀,色澤青褐油潤稍間蜜黃。

內(nèi)質(zhì)香氣清高爽悅,品種特征香突出,似蘭香幽長,滋味醇爽,溢品種香,湯色橙黃明亮,葉底軟亮,具山骨風韻。

蒙頂石花

蒙頂石花,是名優(yōu)綠茶,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扁形綠茶。造型自然美觀,外型像石頭上苔蘚,沖泡后整芽形似花,此茶產(chǎn)于蒙山,故名蒙頂石花。

特級蒙山石花茶青采用明前全芽頭制作、每斤干茶需要4~5萬個芽頭。

蒙山石花的制法工藝沿用唐宋時期的“三炒三晾”制法。

綠牡丹

綠牡丹中較為知名的有江山綠牡丹和黃山綠牡丹。

江山綠牡丹屬于綠茶,始制于唐代,北宋文豪蘇東坡譽為“奇茗”。

民國時絕跡,至1980年重新研制出來,命名為江山綠牡丹。

成品茶條直形狀自然,白毫顯露,色澤翠綠誘人,香氣清高,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碧綠清澈,芽葉朵朵分明,葉色嫩綠明亮。

黃山綠牡丹是出產(chǎn)于安徽歙縣的茶葉,外形如墨綠色菊花,白毫顯露,色澤黃綠隱翠,內(nèi)質(zhì)香氣馥郁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厚帶甘,葉底成朵,黃綠鮮活。

白牡丹

原料采自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及水仙等優(yōu)良茶樹品種,選取一芽一二葉加工而成。

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香氣清新,湯色淡黃,滋味鮮爽。

巴山芙蓉

實在抱歉,翻遍網(wǎng)絡,愣是沒找到一張圖片。

巴山翠菊也被稱為巴山芙蓉,產(chǎn)于陜西嵐皋的菊花狀烘炒綠茶。

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二葉,經(jīng)殺青、揉捻、炒二青、扎花、烘干、整形后,制成花朵形,每朵3—5g,一朵一泡。黃綠顯毫,有花香,滋味鮮醇,湯色淺綠明亮。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常被誤認為是花的茶名?

來源:胡氏榮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花果香型紅茶加工技術

紅茶是我國生產(chǎn)和出口的主要茶類之一,我國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3種。17世紀中葉,武夷山首創(chuàng)小種紅茶制法,小種紅茶成為歷史上最早生產(chǎn)的一種紅茶。18世紀中葉,在小種紅茶的基礎上,坦洋工夫創(chuàng)建了工夫紅茶制法。

1995年,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機械與制茶研究室在工夫紅茶的基礎上,采用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新選育的烏龍茶品種并對工藝進行改革,試制成功花果香型紅茶。2009年,寧德市坦洋工夫研究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工藝,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產(chǎn)品(一泡紅)大量面世,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花果香型紅茶品質(zhì)特征為:條索緊結勻直,葉色烏黑潤澤;花果香、甜香高銳持久;滋味鮮醇或醇爽;茶湯花香明顯,湯色紅艷;葉底紅黃軟亮。其基本加工工序為:鮮葉→日光萎凋→抖青或蕩青→室內(nèi)自然萎凋→揉捻→發(fā)酵→烘干→篩分→焙火。

一、鮮葉原料

花果香型紅茶原料一般為金牡丹、茗科1號、茗科2號、瑞香、黃玫瑰、梅占、白芽奇蘭、紫玫瑰、春閨、春蘭、水仙、黃棪、佛手、八仙茶等高香型烏龍茶品種鮮葉。宜選擇晴天10:00—16:00之間采摘,以晴天下午采摘為最佳,此時的鮮葉含水量少,易“消水著香”。根據(jù)等級標準選擇一芽一葉、一芽二三葉或小至中開面的鮮葉,原料嫩度力求一致。

二、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使鮮葉散失部分水分,葉質(zhì)變?nèi)彳?、韌性增強,便于蕩青(或抖青);萎凋過程中鮮葉細胞液濃度變高、細胞膜透性增強、酶活性提高、大分子化合物部分分解,青草氣部分消褪,芳香物質(zhì)部分形成。

在較弱日光條件下或遮陽網(wǎng)下進行日光萎凋,每平方米攤青1kg左右,當減重率7%~8%時,移入室內(nèi)薄攤,攤涼1h左右,再進行日光萎凋,減重率5%~7%(總減重率12%~15%)。再移至室內(nèi)進行攤涼,將日光萎凋葉攤放在室內(nèi)萎凋篩上,每平方米攤青1kg左右,1~2h待青葉還陽(恢復原態(tài))后進入下一道工序。忌全程日光萎凋。日光萎凋還應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茶樹品種、鮮葉含水量等因素進行“看青萎凋”和“看天萎凋”。

三、抖青或蕩青

抖青與蕩青的時間長短視原料的老嫩、日光萎凋的減重率、室內(nèi)萎凋間的溫濕度和品種的發(fā)酵難易程度而定。

1.抖青

將日光萎凋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三葉放置于抖青機上,開機抖動,抖動頻率100次/min。第一次抖動時間4s左右,原料越幼嫩,時間越短;水仙、八仙茶、金牡丹屬易發(fā)酵品種,時間最短;鐵觀音品種屬最難發(fā)酵品種,時間宜長;其他品種在二者之間。第一次抖青結束,將在制品攤放在萎凋篩上,厚度1cm左右,攤?cè)~時間1h左右。第二次抖青時間10s左右,第二次抖青結束,攤?cè)~厚度1cm左右,攤?cè)~時間1.5h。第三次采用蕩青,將在制品倒入可變速的蕩青機中,轉(zhuǎn)速2r/min,蕩青5~10min后,將在制品攤放在萎凋篩上,厚度1.5cm,進入室內(nèi)自然萎凋。抖青適度為葉面由綠轉(zhuǎn)黃綠色。

2.蕩青

將日光萎凋攤涼后的小至中開面的原料倒入可變速的蕩青機中,轉(zhuǎn)速10r/min,蕩青時間的長短視品種發(fā)酵的難易程度而定。第一次蕩青時間2~3min,蕩青結束,將在制品攤放在萎凋篩上,厚度1.5cm左右,攤放時間1.0~1.5h。第二次蕩青機轉(zhuǎn)速15r/min,蕩青時間5~7min,下機攤放時間2h,厚度1.5cm左右。第三次蕩青與否,視在制葉的顏色而定,葉色轉(zhuǎn)黃綠,葉緣部分有紅點,香氣從青轉(zhuǎn)清花香即蕩青適度;如葉色偏青,可進行第三次蕩青,蕩青時間根據(jù)葉色情況而定;如葉緣紅邊較顯,蕩青過重,不宜進行第三次蕩青。蕩青下機后進入室內(nèi)自然萎凋。抖青與蕩青攤放環(huán)境要求與室內(nèi)自然萎凋相同。

四、室內(nèi)自然萎凋

影響萎凋的外部條件為溫度、濕度、通風與攤?cè)~厚度。萎凋室應四面通風,設百葉窗,避免陽光直射。也可用涼青篩、涼青架進行萎凋作業(yè)。萎凋室適宜溫度23~26℃,適宜相對濕度65%~75%,相對濕度的高低視品種而定。萎凋葉厚度1.5~2.0cm為宜,當萎凋葉服貼在篩面時應進行并篩,3篩并2篩,萎凋后期宜2篩并1篩。萎凋時間主要視萎凋程度、鮮葉老嫩度而定。萎凋程度以葉質(zhì)柔軟,梗折不斷,手捏成團、松手不易散,青草氣減退,愉悅的清花香透出為適度;萎凋葉含水率58%~60%,嫩葉重萎凋,老葉、難發(fā)酵品種輕萎凋。從抖青(或蕩青)至萎凋結束歷時13~16h。

五、揉捻

1.技術要求

長時慢揉,分次加壓,嫩葉輕壓,老葉重壓,先輕后重,充分解塊。卷曲成條達90%以上,葉細胞破碎率達80%以上。

2.揉捻方法

揉捻時間視鮮葉嫩度而定,幼嫩原料宜輕壓長揉,一芽一二葉45~60min;一芽二三葉90min,初揉60min,經(jīng)解塊篩分后的篩面茶要進行復揉,復揉時間30min。

(1)一芽一二葉

空壓5min→輕壓10min→中壓5~15min→松壓5min→中壓12~18min→松壓5min。

(2)一芽二三葉

初揉:空壓5min→輕壓5min→中壓15min→松壓5min→中壓12min→重壓12min→松壓5min;復揉(經(jīng)解塊篩分后的篩面茶):輕壓3min→中壓3min→重壓20min→松壓4min。

(3)小至中開面

初揉:空壓3min→輕壓5min→中壓5min→重壓17min→松壓3min→輕壓3min→中壓5min→重壓17min→松壓5min。

復揉(經(jīng)解塊篩分后的篩面茶):輕壓3min→中壓3min→重壓20min→松壓4min。

3.解塊篩分

揉捻葉經(jīng)解塊,要求達到打散茶團,不含茶包。通過篩網(wǎng)的揉捻葉力求均勻,厚度1cm。

六、發(fā)酵

1.技術要求

發(fā)酵室溫度24~26℃,濕度90%~95%,空氣新鮮。發(fā)酵室發(fā)酵時間2~3h;自然環(huán)境發(fā)酵:春茶3~6h,夏秋茶1~2h。發(fā)酵葉攤放厚度:幼嫩一芽一二葉4~6cm,一芽二三葉6~8cm,小至中開面10~12cm。自然環(huán)境發(fā)酵,春茶氣溫低,攤?cè)~宜厚,夏、秋茶攤?cè)~宜薄,每隔0.5h翻拌1次。

2.適度發(fā)酵程度

適宜發(fā)酵程度應掌握:青草氣適度消失,清新花果香呈現(xiàn),葉色紅變,春茶黃紅色、夏茶紅黃色,嫩葉紅勻,老葉紅里泛青,即發(fā)酵適度。花果香型工夫紅茶發(fā)酵宜輕勿重。

七、烘干

1.初烘

烘干溫度視茶葉發(fā)酵程度而定。正常發(fā)酵程度的茶葉初烘風溫100~110℃,攤?cè)~厚度1.5~2.0cm,烘到七八成干,下機攤涼1h左右,攤?cè)~厚度3~5cm。

2.足火

風溫85~90℃,攤?cè)~厚度2.0~2.5cm,烘至足干。二次烘干,中間攤涼,以“高溫、快速、短時”為原則,初烘后茶葉含水率達25%左右下機攤涼,足火后茶葉含水率為5.5%~6.5%。

3.篩分

按工夫紅茶篩制本身路、圓身路、輕身路分路取料,風選、揀梗,成品拼配。

4.焙火

特級、一級、二級茶以透發(fā)花果香為主,防止高火、老火,保證茶葉含水率符合出廠標準,焙火溫度80℃左右。三級茶以去除茶葉中的水分、青澀味、異雜味,提高滋味醇厚度,最大限度保留花果香為目的。攤?cè)~厚度3~4cm,以100℃左右的溫度烘干10min;再以80~90℃溫度,攤?cè)~厚度5~6cm,烘焙1h;繼而以70~75℃溫度,烘焙1~2h,全程以低風量烘焙。

作者簡介

張方舟

福建省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原副所長、教授級高級農(nóng)藝師,國家高級評茶師。退休后任寧德市坦洋工夫茶葉研究所所長。

40多年一直來從事茶葉加工技術、茶葉機械、茶葉品質(zhì)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先后主持或參加了30多項研究與推廣項目。“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等2項成果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藝與設備研究”等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其中,花果香型紅茶取得顯著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獲得福建省標準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發(fā)表茶葉加工與品質(zhì)方面的論文82篇,出版《茶葉制造》《茶葉實用科學技術》(加工與審評部分)等書籍。

來源:中國茶葉(張方舟、黃震標),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世遺大會 | 世界遺產(chǎn)地和茶還有這樣的淵源?。ㄒ唬?/a>

我們介紹了“雙世遺”名山的中國名茶,而我國世界遺產(chǎn)總數(shù)達到55處,還有不少遺產(chǎn)地也有著深厚的茶文化和美麗的茶園。今日,我們繼續(xù)世界遺產(chǎn)地的茶文化之旅!

明清故宮

地點:北京、遼寧沈陽

入遺時間:1987年(北京),2004年(沈陽)

亮點:清朝歷史、滿足和北方部族文化和歷史的見證

在紫禁城里一直有茶的身影,自古皇帝、文人士大夫皆愛茶,高士無茶不風流。他們以茶論文,以文論道;以詩會友,以茶待客。

在清朝紫禁城內(nèi),還設有茶庫、御茶房、御茶膳房、奶茶房等房間。除了大內(nèi)宮廷外,皇家御苑圓明園、沈陽盛京的皇宮、甚至皇陵也設有相應的司茶建筑。從此茶庫、茶房、茶膳房成為了清代皇家宮廷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安兵馬俑

地點:陜西西安

入遺時間:1987年

亮點:第一位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和成千上萬件陶俑。

古城西安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是秦漢兩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定都之地,同時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拉開“絲綢之路”的大幕,茶葉就是通過這里傳向了世界,與西安文化相結合,促使茶成為世界三大飲料。

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

地點:西藏拉薩

入遺時間:1994年(布達拉宮);2000年(大昭寺);2001年(羅布林卡)

亮點: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

西藏,本不是茶葉的原產(chǎn)區(qū),直到大唐與吐蕃之間開始了茶馬貿(mào)易,茶葉正式進入西藏,使西藏人民飲茶日益成風。千百年來,茶文化已經(jīng)深入到西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漸漸從茶葉分類、茶具、飲茶習俗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藏茶文化。

藏族老百姓在探親訪友時,禮物中一定要有茶。客人來訪時,碗中需斟上茶。訂婚時,帶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滿。給寺院供奉時更離不開茶。

咬一口糌粑,割一塊肉,再喝上一口酥油茶。不論是簡單的家庭聚會還是賓客之間友好的往來,大家圍坐在一起,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刻,這就是人與茶,飲食與文化交融得最自然、最完美的時刻。

廬山國家森林公園

地點:江西九江

入遺時間:1996年

亮點:集風景、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

黃山以云海聞名中外,而廬山以其縹緲的云霧也同樣吸引了眾多游客。廬山峽谷深幽,云霧漫山間,變幻莫測,而在這層層云霧之下則隱藏著中國又一名茶——廬山云霧茶。

廬山云霧是綠茶的一種,由于其受廬山?jīng)鏊囔F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了葉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點。所以廬山云霧茶雖與西湖龍井同屬于綠茶,卻不似西湖龍井那般清爽鮮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讓品茗者回味無窮。

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漢時期廬山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茶樹。唐朝白居易曾在盧山峰挖藥種茶,并寫下“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的詩句。廬山茶又經(jīng)過唐宋的發(fā)展,明朝時期,終于以廬山云霧的名稱出現(xiàn)于《廬山志》。也正是在明代廬山云霧開始聞名全國。

如今的廬山云霧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種植規(guī)模極大,茶園分布于廬山的多個山峰寺庵中。已先后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江西八大名茶、中國十大名茶等等,有著極高的聲譽。

麗江古城

地點:云南麗江

入遺時間:1997年

亮點:把經(jīng)濟和戰(zhàn)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聯(lián)合在一起。

云南以普洱聞名,隨著文成公主進藏,飲茶在藏族也流行起來,于是便有了茶馬交易。重走茶馬古道,是麗江之行一個重要的部分。

茶馬古道是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qū),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品的漢藏民族之間以及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商貿(mào)交通通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而在云南,普洱茶類的貢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紅茶類的滇紅制作技藝,和黑茶類的下關沱茶制作技藝都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福建土樓

地點:福建龍巖、漳州

入選時間:2008年

亮點:世界獨一無二的神話版的山村居民建筑。

走進福建幾座著名的土樓旅游點,最先迎候客人的總是幽幽的茶香,剛剛出壺的茶湯急切切沖入一只只精巧的白瓷杯里任人品嘗,喝多少都沒有關系,販售茶葉的土樓人家熱情得無以復加,迎來送往一壺壺,品茗話仙,熱茶生財!

龍巖和漳州都產(chǎn)茶,龍巖的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漳平水仙茶是烏龍茶類唯一緊壓茶,品質(zhì)珍奇,經(jīng)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暢銷于閩西各地及廣東、廈門一帶,并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

另外,龍巖還有一種采自當?shù)夭瞬柚谱鞯男北巢?,以獨特的香?帶艾香)、濃厚的滋味、猶如新鮮橄欖的回味吸引著廣大斜背茶的愛好者。

漳州茶葉歷史悠久,早在宋代時就已有種茶飲茶的記載。漳州主要產(chǎn)烏龍茶類,其中以白芽奇蘭茶聞名,還有詔安八仙茶、南靖丹桂、華安鐵觀音、云霄黃觀音、古雷水仙也深受茶客喜愛。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地點:2011年

入遺時間:浙江杭州

亮點:從古至今,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之吟詠興嘆。

杭州早在唐代就是名茶產(chǎn)區(qū),茶文化歷史悠久。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

西湖龍井制作技藝,200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產(chǎn)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歷史。清乾隆游覽杭州西湖時,盛贊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

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青城山 都江堰

地點:四川都江堰市

入遺時間:2000年

亮點: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到:“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為茶中上品”。

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興,作為茶文化發(fā)源地之一,不僅是天府之源,潤澤沃野萬里,更是成都市三大茶葉重點產(chǎn)區(qū)之一,在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茶文化獨尊其席。正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國,富饒了成都平原,成都的休閑文化應運而生。而喝茶就是這份休閑文化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市作為茶馬古道的起點,追溯史料,西漢時期已經(jīng)有跡可循。據(jù)考證,青城山早在唐代時已是有名的茶產(chǎn)區(qū),并入貢,這就是名聞中外的“青城茶”。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向來喜歡喝茶,更愛在戶外喝茶,河邊、山中、林下、街頭巷尾往往都有賣茶的小攤。

來源:茶道傳媒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