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唐朝時期生產(chǎn)茶葉的名人

找到約2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細數(shù)漫談:茶與禪的淵源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他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fā)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jīng)濟有突出發(fā)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史稱“茶興于唐,盛于宋”。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風盛起來的。據(jù)《封氏聞見記》稱,開元中,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薄岸U”是梵語“禪那”的音譯,漢語“修心”或“靜慮”的意思。閉目靜思,極易睡著,所以坐禪唯許飲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為北方禪教的“大興”,促進了北方飲茶的普及;而北方飲茶的普及,又推動了南方茶葉生產(chǎn),從而也推動了我國整個茶業(yè)的較大發(fā)展。

但這決不是說茶就是在唐開元以后才與佛教相聯(lián)系的,事實上在魏晉甚至更早以前,茶葉就已成為我國僧道修行或修煉時所常用的飲料了,如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多處引述了兩晉和南朝時僧道飲用茶葉的史料。其中引錄的《釋道該說續(xù)名人傳》稱:“釋法瑤,姓楊氏,河?xùn)|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飲所飲茶?!庇终摹端武洝贩Q:“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等等。所有這些,都表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僧道,至少江淮以南寺廟中的僧道,已有尚茶的風氣。不過,也須指出,和茶業(yè)的歷史發(fā)展相聯(lián)系,茶葉的廣泛飲用于佛教僧徒和受佛教的積極影響。還是如上面史料反映的情況那樣,主要是唐朝中期以后的事情。

我國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佛教特別是禪宗需要茶葉,而這種嗜茶的風尚,又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發(fā)展。我國禪宗的坐禪,除選擇環(huán)境寂靜處作禪房外,還要求注意五調(diào),即調(diào)食,調(diào)睡眠、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很明顯,這里聽說的五調(diào),特別是調(diào)睡眠,都與飲茶有一事實上的關(guān)系,可能也正因為茶對佛教和坐禪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來有些佛教僧徒,不惜采用編造神話或移花接木的辦法,竭力把茶描寫成是佛祖的恩賜和僧人的功勞。

如關(guān)于茶樹的來源,日本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則神話,稱:佛教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達摩,有一次在坐冥想中突然睡著了,醒來他悔恨不已,一怒之下竟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來。當他把割下的眼皮擲在地上時,奇跡出現(xiàn)了,在眼皮落處,瞬時長出了一株婆娑大樹。大家在驚奇之余,把樹上的葉片摘下一些煮嘗,一口落肚,精神倍增,睡意頓消,如此就產(chǎn)生了茶這種圣樹和出現(xiàn)了茶這種飲料。那么,我國的茶業(yè)是什么時候又是怎樣濫觴的呢?本世紀30年代,在美國出版的一部《茶葉全書》中,對此也有這樣一段記載,稱中國有一個叫迦羅的僧人,“于魏代由印度研究佛學歸來,攜回茶樹七株,栽培于四川之泯山”。書中把我國的茶樹,隱約說成是由印度引種的,實屬無稽之談。我國清人筆記《隴蜀余聞》記述:蒙山“上清峰,其巔一石,大如數(shù)間屋,有茶七株生石上,無縫罅,云是甘露大師手植”;以及《亦復(fù)如是。:名山縣蒙頂,“有茶株……名曰仙茶,云系甘露大師俗性吳所手植者,其種來自西域蒙山的音譯。其實佛教界傳頌的上述這些佛祖、僧人對茶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無非是茶對佛教重要的一種說明。因為眾所周知,茶源于中國,世界各地種茶、制茶、飲茶乃至茶俗等等,都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在傳播過程中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茶葉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普遍重視,以致在所有名寺大廟中間,不但設(shè)有專門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來命名,如多數(shù)寺廟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shè)有鐘、鼓,常常鐘鼓長鳴。假如廟中只有一鐘一鼓,一般設(shè)在南面,左鐘右鼓。如果設(shè)有兩鼓,則兩鼓分設(shè)北面的墻角;設(shè)在東北角的,叫“法鼓”,設(shè)在西北角的,就稱“茶鼓”。很明顯,這“茶鼓”,無疑也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jù)。

因為茶和佛教的關(guān)系是如此密切,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在中唐以后,出現(xiàn)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榜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廟后、墻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正因為這樣,自唐朝以后,各地寺廟和歷代名僧為我們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勝計的茶史資料。只要對《全唐詩》稍作瀏覽,就能即時勾勒出唐代寺廟飲茶的風尚。如詩僧齊已《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中吟:“槍旗冉冉綠叢園,谷雨初晴葉杜鵑。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鄭巢在《送琇上人》詩中的意境稱:“古殿焚香處,清羸坐石棱。茶煙開瓦雪,鶴跡上潭冰?!眲⒌萌省洞榷魉滤卤苁睢T疲骸吧嫔异o,水淡發(fā)茶香。坐久東樓望,鐘聲振夕陽?!辈芩伞端尴骸芬灿小吧倌暝葡?,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靠月坐蒼山”的詩句。從上錄這些史料中,不難看出,唐代寺廟飲茶的時間,從初春到寒冬,終年不轟;在一天中,從早到晚,從日落一直到深夜,所謂“窮日繼夜”。再以飲茶的場合說,如牟融《游報本寺》詩句稱:“茶煙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么苔”。本嘉祐《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公房》詩吟:“虛室獨焚香,林空靜磬長”;“啜茗翻真偈,燃燈繼夕陽。”武元衡《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有“禪庭一雨后,蓮界萬茶中。時節(jié)流芳暮,人天此會同”之句。還有李中《贈上都先業(yè)大師》的“有時乘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以及黃滔的“系馬松間不忍歸,數(shù)巡香茗一枰棋”等詩句。都反映了唐朝寺廟中,不只誦經(jīng)、坐禪、做功時要飲茶,飯店、納涼、休息、吟詩、下棋等各場合,也離不開茶??赡苷且驗檫@樣,唐時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有一句口頭禪,就叫“吃茶去”。有關(guān)無關(guān),開口閉口,都是說“吃茶去”。這當然是一典型例子。趙州在北方,北方寺廟中飲茶已如此普遍,其時南方各寺廟中飲茶之盛,由此也可想見了。

這里還要指出,如呂巖《大云寺茶詩》描寫的:“王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我國寺廟不只極重茶葉,需要茶葉,而且也是生產(chǎn)茶葉、研究茶葉和宣傳茶葉的一個中心。也以唐代的情況來說,如所周知,茶圣陸羽就是由寺廟收養(yǎng)長大的,其對茶的最初了解和興趣,也即從寺廟中獲得。和《茶經(jīng)》差不多同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對我國茶業(yè)發(fā)展也起到一定作用的《茶歌》,則是陸羽的忘年交詩僧皎然所作。此外,皎然除有大量茶詩傳世外,還曾專門撰寫過《茶訣》一篇,對茶的功能和煮飲藝術(shù),也頗有研究。再如唐代的貢茶院或貢焙,即每年專事督造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貢茶的處所(無疑也是當時我國制茶或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的中心),其地點就設(shè)在顧渚“上吉祥院”內(nèi)。上吉祥院,南朝陳時原建于武康,貞元時為把貢焙附在一個大的寺廟,特把吉祥寺從武康遷建顧渚。

在古代,也只有寺高才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品質(zhì)和宣傳茶葉。因為寺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產(chǎn),寺僧特別是那些大和尚,不參加生產(chǎn)勞動,他們有時間、有文化來講究茶的采造、品飲藝術(shù)和寫作詩以宣傳茶葉文化。所以我國舊時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如唐朝李肇《國史補》中提到一些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擁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蘄州蘄門團黃等等,其真品就都出之寺廟或寺僧。再如北宋時蘇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茶”、杭州于潛“天目山茶”、宣州寧國“鴉山茶”、揚州“蜀岡茶”、會稽“日注”、洪州“雙井白芽”等等,或貢或獻,也都是僧道創(chuàng)制和宣布傳出來的珍品。以近代安徽產(chǎn)的一些名茶為例,如“黃山毛峰”,主產(chǎn)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云谷寺一帶;“六安瓜片”,以產(chǎn)于齊云山水井庵處為佳;“霍山黃芽”,產(chǎn)于大陽鄉(xiāng)長嶺庵;休寧松蘿茶,是明時僧人大方首創(chuàng),等等。所有這些,無不表明,由于佛教自身對茶的需用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葉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乃到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

【禪茶一味——飲茶與參禪】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guān)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諦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偠灾彩菢?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diào)(調(diào)心、調(diào)身、 調(diào)食、調(diào)息、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chǔ)。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開創(chuàng)出來的??梢哉f,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近代高僧虛云禪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狈畔乱磺惺欠攀裁茨?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傊?,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趙州和尚——吃茶去】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故事可謂禪林一則著名公案。

趙州和尚,法名從諗,為唐代著名的禪宗宗師?!俺圆枞ァ边@個公案,說的是有人來參拜趙州和尚,趙州和尚問:“以前來過嗎?”來者說:“來過。” 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庇謥硪蝗耍w州和尚問:“以前來過嗎?”回答說:“不曾?!?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一旁的院主就納悶了,問趙州和尚說:“為什么來過的吃茶去,沒來過的也吃茶去?” 趙州和尚就叫了一聲:“院主!” 院主立刻應(yīng)聲答應(yīng)。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故事到此,仿佛并不是個完整的了結(jié),反而給人生出更多的疑惑,這也許就是禪學公案的奧妙所在。未來過的人被請去吃茶,來過的也要去吃茶,而那個院主,怎么還要去吃茶呢?

這個公案,柏林禪寺的明海大和尚給出的解釋是,三人均為當下的眾生,全部去吃茶,便是要眾生平等,而這三個人,雖背景不同,且也許性格迥異,但是在那一刻,全部是為“吃茶”一事和趙州和尚進行著對話,因此趙州和尚也就只有回應(yīng)那個“當下”的問題的職責,這個回應(yīng)與提問之人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并無關(guān)系,只著眼于這個“當下”,便是答案的全部。

活潑潑的當下,生命的正在進行時。

禪,在尊重眾生平等的同時,更是著眼于這個“正在進行時”。生命仿佛流水一般,川流不息,卻又在每一刻,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新意。禪宗那一棒一喝,一段意味,一句不可言說,便是在這個正在進行的時刻,找尋內(nèi)心和自我。

(來源:天下茶友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名人與茶 | 古代州官縣官與蒙頂山茶(上)

  蒙頂山茶自古就被視為茶中珍品,自唐至清,一直是貢茶,其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和中央官職、地方官職人員吟頌的對象。蒙頂山茶作為貢茶,除成為歷代皇帝、宰相和尚書吟誦的對象外,也有一部分州官(“知府”)和縣官(“知縣”)等基層官員因在四川、雅安或在名山執(zhí)政,親自參與貢茶采制等茶事活動,或有緣品到或在古籍中讀到蒙頂山茶,故而對其情有獨鐘,寫下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一、孫楚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孫楚(220年-293年),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北)人,西晉官員、文學家,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出身于官宦世家,為曹魏驃騎將軍孫資之孫、南陽太守孫宏之子。年四十余始參鎮(zhèn)東軍事,遷著作郎、參石苞驃騎軍事,官終馮翊(轄境相當于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qū))太守,卒于任上。孫楚富文才,能詩賦,代表作有:《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出歌·茱萸出芳樹顛》《答弘農(nóng)故吏民詩》《會王侍中座上詩》《除婦服詩》《太仆座上詩》等。明人輯有《孫馮翊集》傳世?!稌x書》有傳。

 ?。ǘ?span>《出歌》賞析

  孫楚著有一首《出歌》,是我國第一首歌詠茶的詩。該詩盛贊巴蜀(包括蒙頂山)出產(chǎn)最優(yōu)質(zhì)的茶葉,表明制茶、飲茶的習俗源自巴蜀而漸及全國。

  全文為:“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xùn)|,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p>

  歌,是古體詩體裁的一種,最先為漢樂府中民歌詩題,其詩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句法往往長短參差,富于變化。

  這首詩的大意是:芳香的茱萸生長在樹梢之巔,鮮肥的鯉魚產(chǎn)在洛水深淵。雪白的食鹽產(chǎn)在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東。姜、桂、茶、茗產(chǎn)在巴蜀,椒、橘、木蘭出自高山。蓼蘇長在溝渠旁邊,白米出自良田中間。

  二、鄭谷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生平與成就

  鄭谷(約851年-910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其父鄭史、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yīng)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正處級),人稱“鄭都官”。曾經(jīng)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又稱“鄭鷓鴣”。《全唐詩》收錄其詩327首。存有《云臺編》。

 ?。ǘ?span>《蜀中三首》賞析

  鄭谷寫有《蜀中三首》,其中第二首道出了人們對蒙頂山茶的美好印象。全詩為:“夜無多雨曉生塵,草色嵐光日日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揚雄宅在唯喬木,杜甫臺荒絕舊鄰。卻共海棠花有約,數(shù)年留滯不歸人?!?/p>

  該詩構(gòu)思巧妙,從側(cè)面烘托蒙頂山茶:早春晴朗,山色秀麗,蒙頂茶園,露珠泛光。由此聯(lián)想到浣花溪邊女詩人薛濤的詩箋、大文豪揚雄的故宅以及大詩人杜甫的遭遇,一連串古蜀文壇往事,逝者如斯夫!盡管唐朝到唐僖宗在位時已是氣數(shù)殆盡,大廈將傾,但蒙頂山茶依然春雨帶露,草色嵐光、鮮美清新,令人傾心。

  三、楊曄與蒙頂山茶

  楊曄,生卒年不詳,曾任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令,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寫成烹飪書、茶書《膳夫經(jīng)手錄》。原書四卷,今僅存一卷?,F(xiàn)存《膳夫經(jīng)手錄》全文近1500字,無目次或門類標目,分豆類、蔬菜、禽、羊、魚、肉類及水果、茶等。其中只有“茶”的內(nèi)容很詳細,分產(chǎn)地、銷區(qū)、品質(zhì)優(yōu)劣等內(nèi)容,與《茶經(jīng)》、《茶錄》等有同樣的考證和研究價值。

  “茶”部分全文內(nèi)容為:“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煑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茗絲鹽鐵,管摧存焉。今江夏以東,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畧舉其尤處,別為二品總焉。新安茶,今蜀茶也。與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必以首冠。諸茶春時所在吃之,皆好。及將至他處,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處。惟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變。由此重之,自谷雨已后,歲取數(shù)百斤,散落東下,其為功德也。如此饒州浮梁茶,今關(guān)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其于濟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長于蜀茶。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已上三處出處者,并方斤厚片,自陳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摧稅,又倍于浮梁矣。衡州衡山團餅而巨串,歲收千萬。自瀟湘達于五嶺,皆仰給焉。其先春好者,在湘東,皆味好。及至滋味悉變,雖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細。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之大膠片。每一軸十斤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療頭痛未詳已上以多為貴。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新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

  湖顧渚,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陜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自是碧澗茶、明月茶、陜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雖所出至少,又勝于茱萸簝矣。舒州天柱茶,雖不峻拔遒勁,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簝。此種茶,惟有異,唯宜江水煎得,井水煎即赤色而無味。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每斤至百余斤,率不甚麄?cè)?,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壽州霍山小團,其絕好者,止于漢,美所闕著,馨花穎脫。睦州鳩坑茶,味薄,研膏絕勝霍山者。福州生黃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嶺北,與香山明月為上下也。崇州宜興茶,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為列。宣州鶴山茶,亦天柱之亞也。東川昌明茶,與新安含膏爭其上下。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并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赍,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渚茶品之亞列,祁門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畧同差小耳。

  唐代開創(chuàng)了蒙頂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蒙頂茶因入貢京師而譽滿天下,身價也因此而倍增,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nóng)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是以蒙山先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由此可見當時蒙頂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成了蜀茶的代表和象征。

  四、崔道融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唐代詩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游歷陜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為右補闕。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人稱“江陵才子”。存有《申唐詩》3卷、《東浮集》9卷。《全唐詩》錄存其詩近80首。

  (二)《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賞析

  崔道融寫有《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詩一首,對蜀茶(蒙頂山茶)贊賞有加。

  全文為:“瑟瑟香塵瑟瑟泉,驚風驟雨起爐煙。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

  這首詩第一句形容茶葉和水的色澤,第二句形容煎茶時水沸騰的聲音,第三、四句講茶的功效:它可醒酒,也可使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

  五、雷簡夫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生平與成就

  雷簡夫(1001年—1067年),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縣)人。最初隱居不仕,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因樞密使杜衍的推薦以秘書省校書郎,代理秦州(今甘肅天水))判官,后又擔任過坊州(今陜西黃陵)、簡州(今四川簡陽)知州,張方平鎮(zhèn)守成都時,推薦其為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為辰(今湖南懷化)、澧州(今湖南常德)安撫使。入為鹽鐵判官,出知虢(河南靈寶)、同(陜西渭南)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蘇洵《雷太簡墓銘》、《宋史》卷二七八等有傳。

  《宋史》記述了雷簡夫博學多才,特別善于為人處事,久處官場,認識的上方官吏、文人頗多,與同時代的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韓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誼深厚,其文治武功、清正廉潔,從他結(jié)交的好友詩文中可見一斑。雷簡夫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任雅州知府時,慧眼識才,因向成都太守張方平、當朝宰相韓琦和當朝翰林學士、文壇權(quán)威歐陽修舉薦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使“三蘇父子”同榜進士及第轟動京師而名聞天下。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和陜西省合陽縣、耀州區(qū)等地都有史志與豐碑紀念這位“伯樂”。

  宋仁宗時期,雷簡夫任雅州知府,他管轄下的蒙頂山,是盛產(chǎn)茶葉的名山。當時宋王朝對茶葉實行官營?!安桉R互市”是當時的國策,名山是宋王朝與西北貿(mào)易的茶產(chǎn)地,當時全國貿(mào)易的茶葉半數(shù)產(chǎn)自名山,因此在名山設(shè)立了專管茶葉收購、轉(zhuǎn)運的衙門—茶監(jiān)(正七品銜)。因為是國策,每年邊銷茶產(chǎn)量必須保證完成,但對久負盛名的蒙頂細茶生產(chǎn)重視不夠,導(dǎo)致品質(zhì)下降。雷簡夫一心想要重振蒙頂貢茶,恢復(fù)其歷史聲譽。他微服出訪,幾上蒙頂山,遍尋制茶高手,終于找到了恢復(fù)歷史名茶的制茶工藝,發(fā)展了唐代久享盛譽的“蒙頂先春”的制作工藝,制作出沖泡發(fā)聲的散芽茶,即蒙頂山名茶“玉葉長春”和“萬春銀葉”。他曾親自督促茶葉采制并急送在京為官的好友梅堯臣,希望重新打開蒙頂山茶進貢的通道。梅堯臣品嘗此茶后大加贊賞,特寫《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一詩答謝,并將此茶分送京城各名流,蒙頂山茶從此又聲名大振。

  梅堯臣在詩中這樣描述:“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及陽羨,又復(fù)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夸雙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覽省。蜀荈久無味,聲名謾馳騁。因雷與改造,帶露摘牙穎。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豈數(shù)博士冷。醉來不知惜,悔許已向醒。重思朋友義,果決在勇猛。倏然乃以贈,蠟?zāi)沂占毠!S踵弟c鞭,二物誠不幸。我貧事事無,得之似贅癭?!?/p>

  雷簡夫在雅州任期不長,但對振興蒙頂山茶付出了很大努力,當?shù)乩习傩諏ζ渥鸪缬屑?。重建蒙頂山天蓋寺時,當?shù)厝司桶牙缀喎蛩芟窳杏诓枳鎱抢碚婧髠?cè)左邊(茶圣陸羽在右邊),供人們朝拜瞻仰,以表尊重。

  六、吳中復(fù)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吳中復(fù)(1011年-1079年),字仲庶,興國軍永興縣(今湖北通山縣)人,北宋仁宗、神宗兩朝名臣、詩人。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先后任四川昭信尉、嘉州峨眉縣(今四川樂山峨眉山市)知縣、潭州(今湖南長沙)通判、監(jiān)察御使、殿中侍御使、戶部副使、右司諫、同知諫院兼都水監(jiān)等職。他亢直敢言,不畏權(quán)貴,先后彈劾當朝宰相梁適、劉沆,仁宗嘉其淸廉剛直、風節(jié)峻厲,“飛白‘鐵御史’三字以賜”,“時號為鐵面御史”。吳中復(fù)能詩、善書,與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司馬光等當時的“大家”唱和交游,王安石、司馬光、曾鞏等都有贈詩。王安石稱他:“才高明主眷方深,屬郡聞風自革心”;司馬光稱他為“賢侯”;曾鞏則稱他:“瑣闈廷閣腹心臣,籍甚聲華動縉紳。藥石言行天下雨,袴襦恩達國中春”,可見其聲聞很好?!度卧姟蜂浧湓?4首、句3則。

 ?。ǘ?span>《謝惠茶》詩賞析

  吳中復(fù)寫有一首《謝惠茶》,對蒙頂山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大為贊賞。全詩為:“我聞蒙山之巔多秀嶺,煙巖抱合五峰頂。岷峨氣象壓西垂,惡草不生生菽茗?!?/p>

  吳中復(fù)任峨眉知縣時,對峨眉山茶了如指掌。友人贈送的蒙頂山茶,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天下名山何其多,蒙頂山、峨眉山是近鄰,兩山相似甚多,二山并頌,震人耳目。該詩最后兩句突出主題,兩山地理位置、茶葉、宗教都是西垂之首。兩山區(qū)域民風淳樸,惡草不生,只產(chǎn)香茗。這首七絕樸素精煉,突出了蒙頂山秀麗、神秘、厚重、盛產(chǎn)名茶的特點,詩短意濃,回味深遠。

  陳開義,男,46歲,現(xiàn)任四川省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quán)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shè)》、《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zāi)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選《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頂山》、《二郎山》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

名人與茶 | 古代州官縣官與蒙頂山茶(上)

蒙頂山茶自古就被視為茶中珍品,自唐至清,一直是貢茶,其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和中央官職、地方官職人員吟頌的對象。蒙頂山茶作為貢茶,除成為歷代皇帝、宰相和尚書吟誦的對象外,也有一部分州官(“知府”)和縣官(“知縣”)等基層官員因在四川、雅安或在名山執(zhí)政,親自參與貢茶采制等茶事活動,或有緣品到或在古籍中讀到蒙頂山茶,故而對其情有獨鐘,寫下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一、孫楚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生平與成就

  孫楚(220年-293年),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北)人,西晉官員、文學家,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出身于官宦世家,為曹魏驃騎將軍孫資之孫、南陽太守孫宏之子。年四十余始參鎮(zhèn)東軍事,遷著作郎、參石苞驃騎軍事,官終馮翊(轄境相當于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qū))太守,卒于任上。孫楚富文才,能詩賦,代表作有:《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出歌·茱萸出芳樹顛》《答弘農(nóng)故吏民詩》《會王侍中座上詩》《除婦服詩》《太仆座上詩》等。明人輯有《孫馮翊集》傳世?!稌x書》有傳。

 ?。ǘ?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出歌》賞析

  孫楚著有一首《出歌》,是我國第一首歌詠茶的詩。該詩盛贊巴蜀(包括蒙頂山)出產(chǎn)最優(yōu)質(zhì)的茶葉,表明制茶、飲茶的習俗源自巴蜀而漸及全國。

  全文為:“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xùn)|,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p>

  歌,是古體詩體裁的一種,最先為漢樂府中民歌詩題,其詩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句法往往長短參差,富于變化。

  這首詩的大意是:芳香的茱萸生長在樹梢之巔,鮮肥的鯉魚產(chǎn)在洛水深淵。雪白的食鹽產(chǎn)在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東。姜、桂、茶、茗產(chǎn)在巴蜀,椒、橘、木蘭出自高山。蓼蘇長在溝渠旁邊,白米出自良田中間。

  二、鄭谷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生平與成就

  鄭谷(約851年-910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其父鄭史、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yīng)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正處級),人稱“鄭都官”。曾經(jīng)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又稱“鄭鷓鴣”?!度圃姟肥珍浧湓?27首。存有《云臺編》。

 ?。ǘ?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蜀中三首》賞析

  鄭谷寫有《蜀中三首》,其中第二首道出了人們對蒙頂山茶的美好印象。全詩為:“夜無多雨曉生塵,草色嵐光日日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揚雄宅在唯喬木,杜甫臺荒絕舊鄰。卻共海棠花有約,數(shù)年留滯不歸人?!?/p>

  該詩構(gòu)思巧妙,從側(cè)面烘托蒙頂山茶:早春晴朗,山色秀麗,蒙頂茶園,露珠泛光。由此聯(lián)想到浣花溪邊女詩人薛濤的詩箋、大文豪揚雄的故宅以及大詩人杜甫的遭遇,一連串古蜀文壇往事,逝者如斯夫!盡管唐朝到唐僖宗在位時已是氣數(shù)殆盡,大廈將傾,但蒙頂山茶依然春雨帶露,草色嵐光、鮮美清新,令人傾心。

  三、楊曄與蒙頂山茶

  楊曄,生卒年不詳,曾任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令,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寫成烹飪書、茶書《膳夫經(jīng)手錄》。原書四卷,今僅存一卷。現(xiàn)存《膳夫經(jīng)手錄》全文近1500字,無目次或門類標目,分豆類、蔬菜、禽、羊、魚、肉類及水果、茶等。其中只有“茶”的內(nèi)容很詳細,分產(chǎn)地、銷區(qū)、品質(zhì)優(yōu)劣等內(nèi)容,與《茶經(jīng)》、《茶錄》等有同樣的考證和研究價值。

  “茶”部分全文內(nèi)容為:“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煑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茗絲鹽鐵,管摧存焉。今江夏以東,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畧舉其尤處,別為二品總焉。新安茶,今蜀茶也。與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必以首冠。諸茶春時所在吃之,皆好。及將至他處,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處。惟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變。由此重之,自谷雨已后,歲取數(shù)百斤,散落東下,其為功德也。如此饒州浮梁茶,今關(guān)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其于濟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長于蜀茶。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已上三處出處者,并方斤厚片,自陳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摧稅,又倍于浮梁矣。衡州衡山團餅而巨串,歲收千萬。自瀟湘達于五嶺,皆仰給焉。其先春好者,在湘東,皆味好。及至滋味悉變,雖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細。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之大膠片。每一軸十斤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療頭痛未詳已上以多為貴。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新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

  湖顧渚,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陜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自是碧澗茶、明月茶、陜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雖所出至少,又勝于茱萸簝矣。舒州天柱茶,雖不峻拔遒勁,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簝。此種茶,惟有異,唯宜江水煎得,井水煎即赤色而無味。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每斤至百余斤,率不甚麄?cè)酰溆新断?,片尤小而味甚美。壽州霍山小團,其絕好者,止于漢,美所闕著,馨花穎脫。睦州鳩坑茶,味薄,研膏絕勝霍山者。福州生黃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嶺北,與香山明月為上下也。崇州宜興茶,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為列。宣州鶴山茶,亦天柱之亞也。東川昌明茶,與新安含膏爭其上下。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并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赍,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渚茶品之亞列,祁門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畧同差小耳。

  唐代開創(chuàng)了蒙頂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蒙頂茶因入貢京師而譽滿天下,身價也因此而倍增,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昂貴異常?!笆癫璧妹身?,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nóng)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笆且悦缮较群笾烁傇圆?,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由此可見當時蒙頂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成了蜀茶的代表和象征。

  四、崔道融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唐代詩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游歷陜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為右補闕。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人稱“江陵才子”。存有《申唐詩》3卷、《東浮集》9卷?!度圃姟蜂洿嫫湓娊?0首。

  (二)《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賞析

  崔道融寫有《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詩一首,對蜀茶(蒙頂山茶)贊賞有加。

  全文為:“瑟瑟香塵瑟瑟泉,驚風驟雨起爐煙。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p>

  這首詩第一句形容茶葉和水的色澤,第二句形容煎茶時水沸騰的聲音,第三、四句講茶的功效:它可醒酒,也可使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

  五、雷簡夫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生平與成就

  雷簡夫(1001年—1067年),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縣)人。最初隱居不仕,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因樞密使杜衍的推薦以秘書省校書郎,代理秦州(今甘肅天水))判官,后又擔任過坊州(今陜西黃陵)、簡州(今四川簡陽)知州,張方平鎮(zhèn)守成都時,推薦其為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為辰(今湖南懷化)、澧州(今湖南常德)安撫使。入為鹽鐵判官,出知虢(河南靈寶)、同(陜西渭南)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蘇洵《雷太簡墓銘》、《宋史》卷二七八等有傳。

  《宋史》記述了雷簡夫博學多才,特別善于為人處事,久處官場,認識的上方官吏、文人頗多,與同時代的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韓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誼深厚,其文治武功、清正廉潔,從他結(jié)交的好友詩文中可見一斑。雷簡夫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任雅州知府時,慧眼識才,因向成都太守張方平、當朝宰相韓琦和當朝翰林學士、文壇權(quán)威歐陽修舉薦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使“三蘇父子”同榜進士及第轟動京師而名聞天下。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和陜西省合陽縣、耀州區(qū)等地都有史志與豐碑紀念這位“伯樂”。

  宋仁宗時期,雷簡夫任雅州知府,他管轄下的蒙頂山,是盛產(chǎn)茶葉的名山。當時宋王朝對茶葉實行官營?!安桉R互市”是當時的國策,名山是宋王朝與西北貿(mào)易的茶產(chǎn)地,當時全國貿(mào)易的茶葉半數(shù)產(chǎn)自名山,因此在名山設(shè)立了專管茶葉收購、轉(zhuǎn)運的衙門—茶監(jiān)(正七品銜)。因為是國策,每年邊銷茶產(chǎn)量必須保證完成,但對久負盛名的蒙頂細茶生產(chǎn)重視不夠,導(dǎo)致品質(zhì)下降。雷簡夫一心想要重振蒙頂貢茶,恢復(fù)其歷史聲譽。他微服出訪,幾上蒙頂山,遍尋制茶高手,終于找到了恢復(fù)歷史名茶的制茶工藝,發(fā)展了唐代久享盛譽的“蒙頂先春”的制作工藝,制作出沖泡發(fā)聲的散芽茶,即蒙頂山名茶“玉葉長春”和“萬春銀葉”。他曾親自督促茶葉采制并急送在京為官的好友梅堯臣,希望重新打開蒙頂山茶進貢的通道。梅堯臣品嘗此茶后大加贊賞,特寫《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一詩答謝,并將此茶分送京城各名流,蒙頂山茶從此又聲名大振。

  梅堯臣在詩中這樣描述:“陸羽舊茶經(jīng),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及陽羨,又復(fù)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夸雙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覽省。蜀荈久無味,聲名謾馳騁。因雷與改造,帶露摘牙穎。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頃。湯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豈數(shù)博士冷。醉來不知惜,悔許已向醒。重思朋友義,果決在勇猛。倏然乃以贈,蠟?zāi)沂占毠?。吁嗟茗與鞭,二物誠不幸。我貧事事無,得之似贅癭?!?/p>

  雷簡夫在雅州任期不長,但對振興蒙頂山茶付出了很大努力,當?shù)乩习傩諏ζ渥鸪缬屑?。重建蒙頂山天蓋寺時,當?shù)厝司桶牙缀喎蛩芟窳杏诓枳鎱抢碚婧髠?cè)左邊(茶圣陸羽在右邊),供人們朝拜瞻仰,以表尊重。

  六、吳中復(fù)與蒙頂山茶

 ?。ㄒ唬?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生平與成就

  吳中復(fù)(1011年-1079年),字仲庶,興國軍永興縣(今湖北通山縣)人,北宋仁宗、神宗兩朝名臣、詩人。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先后任四川昭信尉、嘉州峨眉縣(今四川樂山峨眉山市)知縣、潭州(今湖南長沙)通判、監(jiān)察御使、殿中侍御使、戶部副使、右司諫、同知諫院兼都水監(jiān)等職。他亢直敢言,不畏權(quán)貴,先后彈劾當朝宰相梁適、劉沆,仁宗嘉其淸廉剛直、風節(jié)峻厲,“飛白‘鐵御史’三字以賜”,“時號為鐵面御史”。吳中復(fù)能詩、善書,與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司馬光等當時的“大家”唱和交游,王安石、司馬光、曾鞏等都有贈詩。王安石稱他:“才高明主眷方深,屬郡聞風自革心”;司馬光稱他為“賢侯”;曾鞏則稱他:“瑣闈廷閣腹心臣,籍甚聲華動縉紳。藥石言行天下雨,袴襦恩達國中春”,可見其聲聞很好。《全宋詩》錄其詩24首、句3則。

 ?。ǘ?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inherit;">《謝惠茶》詩賞析

  吳中復(fù)寫有一首《謝惠茶》,對蒙頂山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大為贊賞。全詩為:“我聞蒙山之巔多秀嶺,煙巖抱合五峰頂。岷峨氣象壓西垂,惡草不生生菽茗?!?/p>

  吳中復(fù)任峨眉知縣時,對峨眉山茶了如指掌。友人贈送的蒙頂山茶,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天下名山何其多,蒙頂山、峨眉山是近鄰,兩山相似甚多,二山并頌,震人耳目。該詩最后兩句突出主題,兩山地理位置、茶葉、宗教都是西垂之首。兩山區(qū)域民風淳樸,惡草不生,只產(chǎn)香茗。這首七絕樸素精煉,突出了蒙頂山秀麗、神秘、厚重、盛產(chǎn)名茶的特點,詩短意濃,回味深遠。

  陳開義,男,46歲,現(xiàn)任四川省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quán)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shè)》、《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zāi)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選《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頂山》、《二郎山》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

找到約2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