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臺灣梨山茶多少錢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中期茶豪門,班章茶三雄:六星孔雀、土雞沱、大白菜

之前有位年輕人帶著一餅茶找上門,說家里長輩過世,留下了這餅普洱茶,當時老人說是“六星孔雀”,并再三叮囑說非常有價值,一定要妥善保管。

疫情后他資金周轉(zhuǎn)不開,便想著拿這餅茶賣點錢救急,我在鑒定為正品后,給萬江的朋友打了個電話,很快派過來一個小伙子,確認無誤后當場銀行轉(zhuǎn)賬45萬。

而這,其實就是中老期明星茶交易市場的常態(tài)。一餅看似普通的普洱茶,卻有人開價幾十萬不限量地去收,這不僅僅是炒作,更是整個行業(yè)對這餅茶價值的認可。

而這款“六星孔雀”,其實是勐海茶廠于2003年出品的一款400克的班章生態(tài)茶,出廠時不過200元左右,現(xiàn)在已經(jīng)漲到了大幾十萬,其價翻萬倍的價格神話,正是孔雀系列,土雞沱,大白菜等班章系茶品崛起的標志。

今天這篇文章,陸離就來和茶友們聊聊這三款茶品的發(fā)跡史。

大益申請有機認證的前因

1996年前后,云南省茶司正式實行部門承包制,分出了數(shù)十個部門,自主靈活經(jīng)營,引動定制茶熱潮;香港回歸前夕,頭盤商制度解體,南天貿(mào)易公司衰落,老茶貨源易手;臺灣茶人登臨易武,吹響產(chǎn)區(qū)復興號角;港臺普洱茶熱潮吹拂珠三角,普洱茶知名度不斷提高...整個普洱茶界呈現(xiàn)出一番生機勃勃,萬物競發(fā)的景象。

然而,曙光之下,危機悄然爆發(fā),同一時期,一批出口級滇紅被歐洲海關發(fā)現(xiàn)農(nóng)殘超標,以往扛大梁的普洱熟茶也因食品衛(wèi)生問題無法出口。次年,整個云南的茶葉外銷市場都進入冰河期,幾大國營茶廠均破產(chǎn)倒閉的風險,此時,求變就成了各家的當務之急。


最先采取行動的是勐海茶廠,其以早些年開辟的布朗山和巴達基地為基礎,以標準最高的綠色有機食品為目標,重整茶園,嚴格管理,爭取國際認證,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準備,于1999年申請并通過了國際公認的綠色食品、有機(天然)食品兩個認證,尚屬云南首例。

當時有機食品認證的整體造型,酷似一顆大白菜,印上這一商標的茶品,就是日后江湖俗稱的大白菜了,不過大白菜系列,乃至之后的星級孔雀,土雞沱茶品能有今日的地位與身價,除了勐海茶廠方面的努力外,還離不開這兩位深耕班章,潛力做茶的大國茶匠——何廣深,何寶強。

何氏兄弟接觸普洱茶的契機

有關這兩位茶人的傳記與采訪,大多會從其90年代末發(fā)掘班章開始,其實何氏兄弟早年主要經(jīng)營的是出口到臺灣的高端烏龍茶,其從安溪轉(zhuǎn)戰(zhàn)到布朗的契機,可能正是當年臺灣的那波普洱茶熱。

20世紀30年代,中國臺灣省就從福建引種了烏龍茶種,不過當時的茶園海拔較低,種出的茶葉口感苦澀,需要進一步發(fā)酵,做出的烏龍茶湯色紅亮,被稱為“紅水烏龍“;而后產(chǎn)區(qū)則遷往海拔更高的阿里山和梨山,做出的高山烏龍茶,無需過多發(fā)酵,品飲特征也向綠茶靠齊,被稱為“綠水烏龍”。

20世紀80年代,臺灣茶葉界和興起茶王審評賽,對制茶工藝產(chǎn)生深遠影響,導致綠水烏龍興起,紅水烏龍則逐漸退出市場,不過綠水烏龍品質(zhì)雖好,價格卻越來越貴,茶性也偏寒涼,逐漸脫離了大眾市場。

與此同時,大陸品質(zhì)精良的紫砂壺在臺灣茶圈不脛而走,身價倍增,但此時兩岸尚未通商,只能通過走私獲取,而走私船為了獲取更多利益,除了紫砂壺外還兼運鐵罐巖茶,高檔鐵觀音等名貴茶類,從香港中轉(zhuǎn)時,也會買一些價格低廉的普洱茶餅和茶磚用來填補空隙,以防風浪顛簸磕碰茶壺,俗稱“壓船艙”。


一開始,臺灣茶人并看不上這些吸附了艙中異味的“臭浦茶”,而高山烏龍茶高端化造成的大眾市場空白,卻逐漸被價格親民,用途廣泛,耐泡養(yǎng)胃的普洱茶占據(jù),后來一些胃功能弱的茶人開始嘗試并宣傳普洱茶,這又促進了更多高品質(zhì)普洱老茶的到來,這就是臺灣的“普洱茶熱”由來。

可能正是因為普洱茶在臺灣的爆火,專做高端烏龍茶的何氏兄弟才會注意到普洱茶,并在命運的安排下來到普洱茶的故鄉(xiāng)云南,開啟了一段傳奇制茶故事。

白菜孔雀土雞沱的誕生

20世紀90年代末,何氏兄弟偶然來到布朗山上人跡罕至的班章茶區(qū),這里紅酸土資源豐富,有著大片布朗族先民栽種出的古茶樹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天獨厚,但卻是“藏在深閨無人知”,這里的茶農(nóng)也時代過著清貧的生活。

而何寶強卻一眼相中了這里,并決定親自選取原料制作普洱茶,可能也正是受高端烏龍茶的經(jīng)營思維影響,何氏兄弟并沒有選擇主流的按等級劃分配方,而是將收來的茶青按不同等級劃分,再分別制作純料普洱茶。

不過山里條件差,只能進行初加工,何氏兄弟便來到勐??h,找茶廠尋求合作,正好趕上勐海茶廠為緩解資金壓力而開創(chuàng)的來料加工模式,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在勐海茶廠壓制由何氏兄弟挑選的這批班章茶。

更巧的是,廠里剛通過綠色食品及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不久,何氏兄弟的這批原料又符合認證要求,雙方經(jīng)過協(xié)商后,便在包裝的中心印上了大大的有機認證標志,即1999年問世的第一款大白菜——“千年古樹青餅”。

這款茶品的特征有班章、純料、大益標、有機標志,為今后的白菜系列茶品的用料與品質(zhì)奠定了基調(diào),而整個白菜系列產(chǎn)品線眾多,有生熟之分,有餅、磚、沱形態(tài)差異,也有大餅小餅不同不同規(guī)格,更有著用料差異分明的一級青、貢餅、橡筋茶、大葉青等特殊品類。

2000年,有7款帶有“有機食品標識”的大白菜茶品問世,分別為班章青貢餅、班章熟貢餅、班章1號熟餅、班章2號熟餅、班章特2號熟餅、一級青餅、班章9號青餅、班章珍藏青餅、班章橡筋茶,其中4生、3熟,都為何氏兄弟選料定做。

2001年,有機食品認證遲遲沒有審核完畢,因此只出了班章青貢餅和班章珍藏青餅這兩款茶品;2002年,在提前籌備下,至少有8款使用了有機食品標識的大白菜問世,也出現(xiàn)了“茶王青餅”、“珍藏精品”、“特制精品”這三個經(jīng)典大白菜系列。

到了2003年春茶季,制茶背景則更加復雜,非典的肆虐,讓很多茶農(nóng)的毛料都無法及時送到廠里加工,云南茶區(qū)又罕見地下起連綿春雨,茶品初加工和品質(zhì)都受到一定影響,再加上有機食品認證遲遲沒有通過年度審核,一邊是無法使用的有機食品標識,一邊是這批急待加工出廠的高品質(zhì)班章原料,何氏兄弟只好棄用大白菜版面,并請人緊急設計繪制新版面。

由于時間緊迫,新版面只是以棕色版面打底,并畫了一只造型簡易的孔雀,并以星級的多少表示三種不同等級的茶品,這就是當年產(chǎn)量極少,日后卻聞名茶圈的03年四星孔雀,五星孔雀和六星孔雀。


了解這些茶品的朋友們都知道,整個白菜系列品類眾多,市場上時不時還會有人放貨,但03年這三款星級“孔雀”,散片散提都很少有貨,更別提整件了尤其是六星孔雀,傳聞這款茶出廠時不過三百多片,留存至今的數(shù)量而想而知。

關于六星孔雀,此前的市場上還流轉(zhuǎn)有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你有1餅六星孔雀,可以輕松賣到40萬元,但你帶著50萬元,卻不一定能買到1餅六星孔雀。其實,作為一款正品數(shù)量恒定,身負改制前老茶,何氏兄弟代表作等光環(huán)的茶品,六星孔雀的高價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是觀察市場走勢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到了2004年,資金雄厚的云南博聞投資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國營勐海茶廠,在重新規(guī)范生產(chǎn)管理并完成所有訂單后,此前的來料加工模式也被一并取消,何氏兄弟就改和興海茶廠合作繼續(xù)壓制普洱茶,不過當年剛剛起步的興海沒有通過有機認證,大白菜定制茶被迫斷了傳承。

在與興海茶廠合作期間,另一款在茶圈大名鼎鼎的土雞沱也出廠問世,這款茶的大名是“2004年班章喬木生態(tài)沱”,只是因為包裝上的孔雀太過簡陋,便被市場起了“土雞沱”的諢名。

不過,土雞的包裝雖土,但用料卻是最頂級的,由于成本較高,土雞沱在剛出廠時的市場價是4800元一件,折合80元一沱,而如今的土雞沱早已是今非昔比,老福今,班章料,存量小,種種因素的疊加,讓它的價格如火箭般猛漲,已邁過10萬一沱的門檻,而且還是一茶難求。

豪門茶品背后的疑點與歷史

作為樣式豐富,均價大幾萬的中期茶豪門,圍繞著大白菜和孔雀系列不僅有光環(huán),也有不少疑點,其中市場最關注的,莫過于白菜系列這么火,為什么大益不做了?

第一個原因是大益失去有機認證資格。有機食品是需要每年認證的,而在2006年,據(jù)說是因為抽樣不合格,大益的布朗基地失去了有機認證的資格,趕在此前生產(chǎn)的班章有機貢餅,班章有機青餅,班章有機普餅這三款,就成了大益留有遺憾的大白菜收尾作,市場上稱為“末代白菜”。

第二個原因是三方“白菜”之爭。其中何氏兄弟是選料與出資方,而大益則是精加工與出品方,早年雙方對“白菜”的歸屬權未達成共識,直到后來福今和今大福才更側(cè)重于“白菜”茶品的宣傳,不過大白菜并不是商標,而是有機認證的標識,因此兩家用的都是形似白菜的新商標,而大益則將孔雀系列一直傳承了下來。

此外,白菜系列火了之后,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蹭熱度的模仿者,有的確實通過了有機認證,但口感一般,有的只是找了個很像有機認證的“白菜標”,標榜“勐海出品”,都不敢注明廠名。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搶注了“大白菜”商標,狐假虎威地稱自己的茶品是大白菜,實則掛羊頭賣狗肉,成為了市場的一大笑談。

只是,市場的喧囂過后,那些誕生于艱難歲月的定制茶卻已再難重現(xiàn),正可謂白菜孔雀今猶在,不見昔日炒茶匠。一源清井今猶在,不見當年作詞人...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