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宋朝茗茶

找到約37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趵突泉畔茶韻飄香!名泉茗茶品鑒會再掀熱潮,助力“茶泉文旅”融合發(fā)展

濟南趵突泉畔,古韻與茶香交織,一場別開生面的名泉茗茶品鑒會如期而至。望鶴亭北,茶藝師們如詩如畫地布茶席、汲泉水,將一縷縷茶香融入這千年古泉的靈韻之中。陰涼天里微風輕拂,游人駐足,細品泉水沖泡的香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動的詩意畫卷。


5月25日,中國(濟南)第十八屆國際茶產業(yè)博覽會暨第十二屆茶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之一“名泉茗茶品鑒會”在趵突泉公園舉辦。由濟南茶博會組委會選送的10余家茶葉品牌在趵突泉邊展開名泉茗茶品鑒活動,六大茶類及新式茶飲悉數亮相,為廣大市民奉上了一場泉茶絕佳盛宴。

茶與泉的熱戀,沉浸式體驗打造消費新場景

25日上午,新黃河記者來到“趵突泉公園名泉茗茶品鑒會”現場。在趵突泉三股水小廣場,清新淡雅的茶香撲面而來,山東、福建、四川、河南、云南等省份的好茶亮相活動現場。


其中,山東本土茶有日照綠茶和濟南長清茶,備受矚目,“長清茶具有‘小米湯、板栗香、葉肉厚、耐沖泡’的顯著性質,深受大家的好評?!睗夏虾衤恫枞~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車洪明告訴記者,“我們帶來的所有產品一上午全部售罄了?!?/p>


而現場的亮點,還有那座宋韻之風的移動茶室。茶葉的嫩葉色為主色調,配以明黃色的油紙傘、紗幔等古風元素,仿佛讓人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風雅頌的宋朝,成為不少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地。據介紹,這是福建山之韻茶葉有限公司打造的“茶室”。在福建山之韻茶葉攤位前還擺放了“荷花”“荷葉”突出泉城特色,寫有“一池泉水客半城愛茶人”的天青色長幡掛在了樹干……沉浸式體驗茶文化,市民游客紛紛駐足品鑒,感受那份獨特的宋韻風雅和茶文化的魅力。


外地展商贊泉水泡茶香,市民、游客紛紛下單購茶

對于市民、游客而言,在趵突泉邊的品鑒會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品茶感受。來自廣東的游客王先生表示:“有詞、有泉、有茶,仿佛瞬間‘穿越’回宋朝,特別有感覺?!倍姸嗍忻裼慰鸵苍谄疯b之余,紛紛下單購茶,享受著這份美好體驗。


對于參展的茶商而言,這次品鑒會同樣是一次難得的商機以及展示品牌的良好時機。

“這是我第三次作為茶商來參加趵突泉公園名泉茗茶品鑒會,趵突泉客流非常大,顧客熱情度高,對山東茶葉品質很認可,不少游客都會選擇帶點山東特產——日照綠茶回去。”品鑒會的老朋友——日照明晨晴茶業(yè)展位負責人焦美晨說。


而五糧液集團旗下子公司川紅茶業(yè)集團帶來了今年的新品“長江紅·緊壓紅茶”?!皩ξ覀儊碚f,來這里不僅是為了產品展示,更重要的是多途徑傳播茶文化、推廣茶品牌,讓全國各地來趵突泉旅游的游客都品鑒我們的緊壓紅茶?!贝t茶業(yè)集團工作人員范春泉邊向記者展示邊介紹道。

同樣來自四川的川茶集團工作人員張九燕告訴記者:“以茶入食,我們還帶來了軟心酥、花生酥、蛋卷類等茶點心,很受歡迎?!薄敖裉焯鞖馓貏e好,游客們對四川茶評價很高,消費很踴躍,濟南泉水泡出來的茶回甘很好?!?/p>


本屆茶博會為期四天,吸引了800余家品牌茶企參展。除了名泉茗茶品鑒會外,還設置了全國名茶展區(qū)、政府展團區(qū)、茶空間展區(qū)、茶器美學展區(qū)、港澳臺展區(qū)等五大類展區(qū),集中展示了六大茶類、新茶飲、茶生活、茶文化、茶科技等領域上萬種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


茶博會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茶事活動,包括茶藝表演、茶文化講座、茶友交流等。市民游客可前往濟南茶葉批發(fā)市場(第一茶市)、山東國際會展中心兩大主會場參加,親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與茶經濟的繁榮。


在趵突泉畔,茶與泉的完美結合,不僅為人們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更在無形中促進了茶文化與旅游產業(yè)的深度融合。讓我們期待未來更多的茶事盛會,在濟南這片熱土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記者:陳雪碧 攝影:王章華

來源:濟南時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世界上最早茶葉出土,將中國茶事推進了三百年,茶文化就是講究

唐《晏飲圖》(局部) 前部站著兩個奉茶的童子

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fā)表的一篇考古報告,正式宣布在山東濟寧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發(fā)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在這之前,世界上最早的茶葉發(fā)現于漢景帝劉啟的陽陵從葬坑。山東大學的這一發(fā)現,直接將我國飲茶的歷史上限推進了三百年多年。茶,作為一種飲品,很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僅僅是茶本身和與之相關的物質形態(tài)得到了發(fā)展,茶還進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了雅士的一種寄托。當茶銘遇上古畫,那些本已遠去的茶事又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這些古畫來看看我國的茶事吧!

山東濟寧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發(fā)現的茶葉

一、唐宋茶事

中國人對于茶的接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傳說茶葉始于炎帝神農氏,不過此時是作為一種藥飲。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已飲茶,到了漢朝,茶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藥物或食物參與人們的生活。

有關茶的確切記載,最早最可靠的見于西漢四川王褒所著的《僮約》。里面記錄了一個僮仆每天應該做的事情,其中就有一條“烹茶盡具……武陽買茶”。而后浙江等地出土了東漢時期刻有“茶”字的茶罐。這說明茶葉在漢朝已經相當普及。

魏晉時期雖然也有關于茶葉的零星記載,但是此時的茶文化依然處于朦朧時期。茶文化逐漸浮出水面,既見于古畫,又載于系統(tǒng)的記載要始于唐朝。唐朝人陸羽的《茶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茶文化的專著,而《蕭翼賺蘭亭圖》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幅畫有烹茶的古畫。

唐 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宋人摹本

茶在唐代的普及,封演的《封氏見聞錄》有詳細的記載。話說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的一個和尚為了鉆研禪務而廢寢忘食,全憑喝茶來消除自己的疲憊和饑餓。此事傳開之后,便“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山東到當時的京城長安,茶肆盈街,世人只要投錢即可討一杯茶喝。

等到唐肅宗年間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后,茶文化逐漸成為一門藝術,備受公臣貴族們的青睞,“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武媚娘傳奇》上流社會品茶

唐代的一幅《宮樂圖》描繪的是十二個佳麗圍桌奏樂圖,她們手持琵琶、古箏、笙等樂器,桌子上擺放著一個大茶盆,而一個宮女正用茶勺從茶盆中取茶分予眾人,一位佳麗正作飲狀,表現出茶已經成為了這些王公貴族們日常尋歡作樂時必不可少之物。

唐《宮樂圖》

據陸羽的《茶經》記載,唐代人有煮茶、庵茶和芼茶之分。唐代人又將煮茶稱為煎茶,二者名字雖然不同,但方法大抵相同?!爸蟛琛庇谩安桢仭被蛘摺安韪?,茶煮好之后需要用茶勺將茶盛到他處。而“煎茶”使用的則是“茶珰”,茶煮好之后可以直接由流嘴流到盛器中。

庵茶也就是現在直接用開水泡茶,而芼茶就比較特殊了,唐代人會將茶和粥混合成一種茶粥,這樣的飲用方式就稱之為“芼粥”。

《蕭翼賺蘭亭圖》 局部

《蕭翼賺蘭亭圖》這幅畫講的是蕭翼為唐太宗從辯機這里騙取《蘭亭序》的故事。在畫的左下角,有一火爐煮茶正沸,一老者正蹲坐于地,手持竹莢在茶珰中攪拌茶末,這老者仰面朝天,鼻孔放大,似乎在欣賞濃郁的茶香。而另一少年則手持黑漆盞托和白色瓷碗,俯身等著接即將煎好的茶水。老者煮茶所用之器具就是茶珰,待茶煮好之后便可直接倒入少年手奉的茶盞中。這樣的煎茶方式在唐代算是比較常見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這幅畫中看到茶托、茶碾及茶合等煮茶工具。

《蕭翼賺蘭亭圖》本身所表達的意象就是客來煮茶,其無意間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技藝以及相關的工具,體現出唐代煮茶之法已經臻于成熟,并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正合陸羽的那句:“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p>

唐 周昉《調琴綴茗圖》 局部 左邊的侍女奉茶

宋人較唐人更加好茶,不過宋人有宋人的習性。茶葉被宋人分為“片茶”和“散茶”兩種,“片茶”是被擠壓成餅狀的茶餅,而“散茶”就是沒有被擠壓過的茶葉。但是宋人喜尚茶末,就是將茶葉搗磨成末,因此無論是“片茶”還是“散茶”,其實都是茶末。

正因為茶葉的形態(tài)不同,所以宋人喝茶的方式也與唐人不同。唐人好“煎茶”,宋人則喜“點茶”。所謂的“點茶”,就是將茶末置于茶盞內,再用茶瓶注湯點綴,最后再攪拌茶末,“點”也就是滴注的意思。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所在。點茶這種喝茶方式的出現,還帶動了宋代關于煮茶的一種競技——斗茶的出現。

備茶圖

斗茶又稱“茗戰(zhàn)”,有好幾道工序,最開始要把茶盞燙一下,然后再“調膏”也就是將茶末倒入茶盞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倒入沸水,并用茶匙和茶筅攪拌茶葉。尤其是在用茶筅攪拌時講究輕重緩急,一碗好的茶湯攪拌之后浮在表面的泡沫應該是均勻鋪開,并且泡沫緊貼茶盞,這稱之為“咬盞”,但如果泡沫茶花并不是均勻鋪開露出了缺口,那就算攪拌失敗了,這稱之為“云腳散”或“水腳散”。

在宋朝的一幅《斗茶圖》中我們可以看見幾個身著民間服飾的人正蹲坐著斗茶,這是一幅很好的民間斗茶圖景。

宋 佚名《斗茶圖》

一般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茶葉都會用點茶這種方式,宋王觀國在《學林》中說“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也就是說,好茶才會用點茶的方式,一般的茶葉還是用來煎茶。但是事實上,宋朝人在喝茶時幾乎人人都用點茶。

宋人喜茶,上到皇帝公卿,下到平民百姓皆如是。宋徽宗曾經畫過一幅《文會圖》,講的是文人雅集飲茶。畫作下部就描繪有幾個侍者侯湯、點茶的畫面,表現出當時的士大夫們對點茶的喜愛。此外,北宋皇室為了滿足自身的飲茶需求,還特意派轉運使赴福建北苑督造貢茶,號為“龍鳳團茶”,宋徽宗曾贊譽為“龍鳳團茶,名冠天下”,更是親自撰寫《大觀茶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親自寫過茶論的皇帝。

北宋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而在那幅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我們更是可以發(fā)現繁華的汴京街頭隨處可見茶肆,這些茶肆成為了滿足北宋市民階層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最重要場所。

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二、元明清茶事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蒙古人建立起來的王朝,因為飲食差異,所以蒙古人對于飲茶并不是很感興趣,再加上元朝國祚并不是很久,所以元朝的飲茶習慣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飲茶方式。但元朝是一個過渡的階段,當時南方已經出現了“湯泡去熏,以湯煎飲”的泡茶法,這和接下來的明清兩朝飲茶方式基本一致。

元 壁畫《道童》

到了明朝的時候,我國的飲茶方式又出現了一大變革。因為茶末的制造工序繁瑣,明太祖便于洪武二十四年正式廢除了之前宋朝在福建的貢茶,改泡茶末為泡茶葉,茶葉的形態(tài)由團茶、餅茶正式變革成了散茶,這才出現了現在一般的泡茶方式。茶末既廢,點茶法自然也為人所棄,久而久之,明朝人也不知何為點茶法。

明人許次紓在《茶蔬·烹點》中記載明人的泡茶方式:“先握茶于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雖然明朝人依然講究第一道茶湯先用來洗茶,第二道再供飲用,但這樣的泡茶方式已經比唐朝煎茶法和宋朝點茶法簡化了不少。

明 佚名《品茶圖》

在文徵明的《品茶圖》中我們可以看見一草廬隱于樹下,兩人于草廬中對坐品茗,中間的案桌上擺放著茶壺和兩個白瓷茶杯,一童子則在側房燒爐煮水。飲茶天生就帶有一種靜謐的氣質,在鬧市中飲茶飲的是熱鬧,但在畫中這樣的環(huán)境下,飲茶講究的是靜謐,于靜謐中品茗論道,這是明代士人最為向往的方式。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過:“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笨梢?,明士人飲茶飲的是一個靜字,這也就為品茗賦予了別樣的寄托。

明 文徵明《品茶圖》(局部)

當我們把這幅圖和之前提到過的宋朝《斗茶圖》做一個比較就會發(fā)現,隨著茶末和點茶法的消失,茶具也隨之簡化,宋朝時飲茶所需的工具如茶碾、茶匙、茶筅等物都已經不再流行,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讀書人在讀到宋人所寫的茶筅時也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何物。

茶筅

盡管飲茶的程序、茶具都簡化了,但是明清兩代的士大夫們對于生活的品質卻一點都沒有降低,他們在剩下的茶壺、茶杯、茶罐上玩出了新花樣,明清兩朝越到后面茶具就越精美,精美到令人嘆為觀止。

兩朝的茶壺以紫砂壺為上品,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就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明人還偏愛小壺,最好是在雅會時一人一個小壺,自飲自酌,這樣才得其趣。

明清兩代的瓷器燒造達到了巔峰,這在茶器的樣式上得到了反映。茶器大多精美無比,但風格卻依照皇帝的喜好來,清朝雍正帝喜好淡雅,雍正朝的茶具所以大都造型古樸,風格清新淡雅,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例如雍正時期的兩件宜興窯紫砂茗茶罐,一件通體呈六邊形,蓋子上刻“雨前”二字,而另外一件則通體圓潤,蓋子上刻“珠蘭”二字。

雍正時期器物

但是乾隆帝卻崇尚華美,因此乾隆朝的茶具風格熱烈華麗,還大肆采用了釉彩等技術,顏色鮮艷,圖案多樣,意圖彰顯一代盛世的氣象。例如乾隆朝的一件青玉三清茶詩蓋碗,青玉通體剔透,蓋上飾以金色花紋,碗身則精巧地雕上了詩文。但是這也是一般而言,雍正朝也有華麗的茶具,乾隆朝也不乏素雅的茶具。

乾隆時期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統(tǒng)治者在接受漢族的茶文化時也保留了自己的飲茶文化——奶茶。據記載,滿族人入關之后依然保留著飲用奶茶的習慣,宮內還專門設有提供奶茶的機構,清代皇帝喜歡在吃飯前先來一杯奶茶再吃酒菜,而宮廷內的嬪妃等人的奶茶等飲品也是按量分配的。清朝統(tǒng)治者喜愛奶茶,就連外出打獵時也不忘喝上一杯。

清 朗世寧《弘歷圍獵聚餐圖》(局部)

文史君說

中國的茶文化起源甚早,古代的先民們就已經認識到了茶葉的藥用功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茶葉日益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宮廷深苑,在市井街頭,在荒山野林,都可以聞見茶茗的清香。茶文化的興起帶動了飲茶自身物質形態(tài)的變更,同時也豐富了古人們的精神生活,品茗被古人賦予了別樣的精神寄托。因此,中國的茶文化既包括物質形態(tài)的一面,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一面。

參考資料

裘紀平:《中國茶畫》,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

廖寶秀:《歷代茶事與茶器》,故宮出版社,2017年。

趙秋麗、馮帆:《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fā)現世界最早茶葉遺存》,《光明日報》2021年11月26日。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來源:浩然文史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制茶技術史及茶類出現的順序

  中國的制茶歷史悠久,從茶樹的發(fā)現到茶的藥用,從藥用、祭祀、官用、軍用、文人墨客、民用這一歷史長達1000多年才形成。經歷了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干收藏、蒸青做餅、炒青散茶、乃至綠茶直到多彩多姿茶類的生產,從種類單一到多種共存,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的重大變遷,這一變遷正是茶葉制作技術由簡單到復雜,又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每一類茶的出現都相應地帶動了制茶技術的革新。

  從茶樹被發(fā)現(神農說等)到沒有發(fā)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鮮葉,用以解毒、提神藥用,這種最原始的利用方法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便是生煮羹飲,生煮類似現代生活的煮菜湯。

  商周朝時,茶葉主要用于藥用,并且茶葉也被用來供喪事之用。

  春秋時,正式把茶葉作為祭祀用品。但是,由于那時的鮮葉的利用受到一定的制約,不能一年四季都有鮮葉供給,人們?yōu)榱瞬枞~的應用擴展,就把鮮葉曬干后儲存起來,這樣就可以隨取隨用。但是曬干的茶葉治病效果差,于是三國時期出現了制茶方式,由此促進了茶葉的發(fā)展。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干,并將茶葉收藏,需要時再進行碾碎煮飲。這樣就可隨時取作祭品或作藥用和飲用。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從單純的解毒、食用發(fā)展到飲用。

  注:春秋到兩晉時期,茶葉除了藥用、祭祀社交用以外,通常茶以軍需為重,普通人還難走進茶的世界。春秋戰(zhàn)國后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歷史上曾發(fā)生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tǒng)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制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qū)之一。其后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于三國。

  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zhèn)定精神,夜里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云霧、黃山毛峰、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采制、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jié)。

  唐朝時,茶葉制造是以蒸青團餅茶為主,當時,除了蒸青團餅茶以外,也曾出現蒸而不搗的散茶葉或搗而不拍的末茶。蒸青團餅茶是現代綠茶的老祖宗。茶葉開始走入民間,興起飲茶之風,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

  宋朝時,團餅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制茶技術又發(fā)展很快,不斷涌現出新的茶品。當時,宋朝除團餅茶(即片茶)之外,還有散茶葉生產,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狀故名。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宋朝末年發(fā)明散茶制法,散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有取代團餅茶之勢。于是制茶法由團餅茶發(fā)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蒸青散茶是現代綠茶的前身。

  元朝時,團餅茶漸次淘汰,散茶則大為發(fā)展,末年時又由“蒸菁法”改為“炒菁法”制茶,逐漸發(fā)展為以制造散茶,末茶為主,炒青散茶出現。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制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qū)采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注:宋至元時期,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

  明代時,團餅茶已不再流行逐漸被淘汰,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時,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詔令“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這一措施對制茶技藝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fā)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制茶工藝的發(fā)展奠立良好基礎。從此,采摘細嫩芽葉制造散茶已是大勢所趨,炒菁綠茶則大為流行。炒青綠茶的普及,帶動了其他茶類發(fā)展,由此出現了黃茶、黑茶、花茶。

  清代時,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紅茶、白茶、烏龍茶的制法,至此我國的六大茶類全部完成,成為世界上茶類最多的國家。有一說,白茶比綠茶出現的還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fā)達,居世界產茶國首位。

  20世紀60年代,由于創(chuàng)匯的需要,我國引進西方現代化機械制茶方式,生產碎茶和速溶茶。這是茶葉加工的一次重大變革,此后純粹的手工制茶逐漸被現代化機械制茶取代。雖然我國元朝時在茶葉生產上的一大成就是用機械來制茶葉,并且由此逐步發(fā)展成我國制茶技術能部分代替手工的機械,但還是比較原始的,離如今的現代機械化茶葉生產相去甚遠。

  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茶這種歷史悠久的飲品也發(fā)生了變革。我們認識到茶葉變革的重要性,于是一些新興食品產業(yè)、飲料產業(yè)開始逐漸摸索涉足茶飲料的研究與開發(fā),使得茶葉這種飲品有了繼承和新生。

  小結:

  我國制茶技術順序當為:由鮮葉曬干加工成餅茶、團茶由團餅茶發(fā)展成為散茶條茶發(fā)展成碎茶、速溶茶變茶為“水”的階段到來

  我國茶類出現順序當為:餅茶蒸青團餅茶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綠茶黃茶黑茶紅茶白茶青茶碎茶、速溶茶茶飲料

  來源:中國茶源地理


找到約3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