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宋代飲茶文化

找到約1,282條結(jié)果 (用時 0.012 秒)

飲茶文化的歷史變遷,茶葉生產(chǎn)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脈絡(luò)

茶葉生產(chǎn)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脈絡(luò)

中國的飲茶文化,在秦統(tǒng)一巴蜀之前,已在巴蜀興起,且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從《華陽國志》所載看西南夷在西周初年,巴蜀志“園有芳纖香茗”,向朝廷進貢的物品其中就有茶,說明茶事在中國西南發(fā)展到一定階段。

西南飲茶風俗也沿長江流域逐漸向外傳播。在云南隨漢武開發(fā)西南夷,設(shè)置郡縣,將西南夷地統(tǒng)一納入中國版后,滇茶成為邊疆向內(nèi)地輸送之物。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發(fā)展,種茶、販茶由川滇不斷沿金沙江(長江)向東傳播,茶葉由藥用過渡到廣泛飲用,從而進入社會各階層。

晉·傅巽《七誨》將南中茶子與國內(nèi)外名特水果物產(chǎn)并列為“茶子”,即成塊成個的茶。隋統(tǒng)一全國,民間流傳《茶贊》“窮春秋,演河圖,不如栽茗一車”,推動飲茶習俗向北方傳播。唐代飲茶在百姓中流傳開來,特別在陸羽《茶經(jīng)》的傳播下,飲茶風俗日盛,成為“國飲”。?

唐代飲茶以“烹煎”為主,將茶餅?zāi)胨槌赡┰亠?。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至宋代,宋人點茶技藝更加高超。元末明初,餅茶生產(chǎn)漸衰退,散茶開始被人們接受,用沸水沖泡散茶的飲茶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

中國的飲茶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變化,從唐代的“烹煎茶”、宋代的“點茶飲”到明代、清代流行簡潔的泡飲。隨著茶文化的推廣,茶己成為 “國飲”,也成為大眾日常必需品,從而使得茶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淺析宋代飲茶實踐中的文化秩序

中國飲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便確立了茶葉清飲的基本范式,茶文化更是在宋代達到了發(fā)展的高峰。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與文人士大夫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密不可分,并在此過程中,逐步確立了賦予中國茶事獨特生命精神和文化意蘊的文人茶。

但目前有關(guān)文人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文人茶事的介紹,較少分析茶事實踐背后的社會意涵。同時,研究者傾向于把文人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群體,忽視了文人士大夫階層并非鐵板一塊這一事實。

不同的文人士大夫群體實際上有著不同的飲茶實踐,并且正是不同飲茶實踐的話語競爭,型塑了文人茶的基本意涵。

一、宋代的飲茶實踐

北宋時期,茶品存在著貢茶和草茶的區(qū)分,并大致對應(yīng)著兩種不同的飲茶方式。最受推崇的貢茶為福建北苑所產(chǎn)的龍鳳團茶。龍鳳團茶的加工工藝頗為繁復,據(jù)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述,分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等六道工序。

草茶是指蒸研之后不經(jīng)過壓榨去膏汁的茶,與壓榨去膏汁的北苑團茶相對而言。在宋代,福建北苑貢茶為茶中精品,而草茶在等級排序上自要略遜一籌。

對茶品區(qū)分的背后,還隱含著烹茶方式的差別,一般的茶品多用煎茶,而名貴佳品用的是點茶法。點茶法是宋人主流的吃茶方法,點茶就是把茶餅?zāi)コ煞勰?,加水調(diào)膏后繼續(xù)加水并用茶匙或者茶筅擊拂打出豐富的茶沫,然后飲用。

點茶之法與宋代貢茶體系(尤其是北苑貢茶)緊密相連,貢茶制度的充分發(fā)展,為點茶法的流行提供了巨大契機。

宋人的另一種飲茶方式是煎茶法,煎茶,簡言之便是將干茶茶末直接放到開水中去煮。煎茶法是唐代的主流吃茶法,但即便是在盛行點茶的兩宋時期,傳統(tǒng)的煎茶實踐從不曾衰微。

譬如蘇軾收到黃庭堅所贈雙井茶后,以詩相酬。從詩中可以看出,蘇軾烹飲雙井茶的方式是煎茶法,雪湯生璣珠用以比喻茶湯沸騰時產(chǎn)生的像魚眼一般的水珠。

二、點茶之清:物性之展演

自唐代陸羽(733—804)的《茶經(jīng)》起,茶飲之“清”便被凸顯了出來,并在宋代得到延續(xù)。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茶之物性的展現(xiàn)的清,如陸羽強調(diào)茶有真香,要清飲;另一方面是茶之清與人之高格的對舉,陸羽指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好茶者必是那些淡泊玄素的之人,“以其性與茶類也”。

這兩個方面雖然在點茶法和煎茶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但點茶更突出物質(zhì)性呈現(xiàn)的維度。

點茶法的流行與宋代貢茶制度緊密相連。茶葉作為地方土產(chǎn)上貢皇室在魏晉南北朝時便有所記載,在唐中期之后隨著茶飲的流行,茶葉日益成為宮廷中重要的土貢物品。

宋代貢茶則超過了此前的土貢方物規(guī)制,不僅設(shè)置了專門負責貢茶的官員,并且建立了皇家的官焙茶園———北苑官焙。北苑官焙在福建建安,宋代有名的貢茶品類大多出自此處。

在蔡襄《茶錄》之前,宋代存在著多種飲茶方式,點茶一開始只是建安民間斗茶時使用的沖點茶湯的方法。蔡襄在慶歷中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在建州北苑官焙監(jiān)造小龍團茶十斤進貢,深受仁宗喜歡,被號為上品龍茶,第二年開始便成為每年進貢之物。

由于蔡襄詳述點茶法并且建茶受到仁宗皇帝的推崇,點茶法開始逐步流行。到了宋徽宗《大觀茶論》再度介紹末茶點飲的方方面面,點茶法在宋代茶藝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因此,點茶一直與高端的皇室品味聯(lián)系在一起。

1.茶品之精良

就點茶法而言,茶湯以純白為上。蔡襄在《茶錄》中點出“茶色貴白”,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也說到“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要達到最終茶色純白的效果,需要天時得于上,人力盡于下,即天時和人力對于好茶都不可或缺。

宋代的綠茶采用的是蒸青工藝,時人認為蒸茶時要熟到恰到好處,如果沒有蒸熟則有草木之氣,會導致成茶色濁而味重;而若蒸得太過,則茶味盡失;另在蒸茶過黃的過程中火中有煙,則茶味盡失且煙臭不去。

在蒸茶之后是研茶,就是把葉狀的茶葉加工成粉末狀,而貢茶在此之前還要吧茶葉中的汁液榨取干凈,否則留下茶膏就會使得茶湯色味濁重。種,即為品種。

在宋代,最受推崇的茶是一種叫做白茶的茶。這種茶的特點是葉片瑩白,薄如紙片,宋徽宗對之尤為推崇。在他看來,白茶葉片較薄且光潔透明,與常茶不同,自成一種。

由于白茶的品性與一般的茶不一樣,因此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尤為小心,倘若能夠掌握好湯火的程度,制出的茶餅就表里透徹,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是別的品種無法與之相比的。

由于皇帝的喜愛,白茶為第一等茶。次于白茶的茶品為“龍團勝雪”。這種茶是在宣和二年(1120)由時任福建轉(zhuǎn)運使的鄭可簡所發(fā)明,其做法是將揀剔過的茶芽剝?nèi)?,只留下中心一縷,然后“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其“光明瑩潔,若銀線然,”因此稱為銀線水芽,其成品即為“龍園(團)勝雪”。

對這兩種上品茶的推崇,再次印證了:茶的物性本身對于點茶形成的茶湯之純白具有決定性影響。

2.茶器的選擇

點茶一切茶具的選用,首要考慮的是茶湯效果的呈現(xiàn)。由于點茶以茶湯純白為最高追求,因此在茶器的選擇上注重的是對茶湯的襯托作用。

完整的點茶流程是煮水、置備茶品、點茶,在這個過程中所用器具至少包括燒水用的燎爐、煮水器湯瓶、將茶碾成細末的羅碾、點茶用的茶筅或茶匙、盛茶湯所用的盞。其中茶盞最具特色。因為宋代茶色尚白,深色釉的茶盞對于茶湯之白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3.烹點的得當

在茶品、茶器齊備的情況下,接下來就是宋代末茶茶藝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點茶。和茶品要求及茶器選擇一樣,烹點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服務(wù)于茶之清的充分展現(xiàn)。

在正式進入點茶手法之前,需要碾茶,將敲碎的茶餅放到茶碾之中,快速將其碾成粉末??焖倌氤煞勰┛梢员WC茶色的潔白。其次將碾成粉末的茶放到茶羅中細篩,以保證點茶時的茶末足夠細,只有足夠細才能打出好看的茶湯。

再者是選水燒水。宋徽宗認為點茶之水以清輕甘潔為美,首取山泉。最后熱盞之后就開始正式進入點茶的程序。點茶的第一步是調(diào)膏,即在茶盞中放入適量的茶末,然后先注入少量的開水,將其調(diào)成均勻的茶膏,然后一邊注水一邊用茶匙(宋徽宗之后主要用茶筅)擊拂。

《大觀茶論》中指出要注水擊拂七次,以達到茶湯的輕、清、重、濁適度。

在點茶的整個過程中,就是一次視覺的盛宴。要得到茶之清,需要天、地、人、種的齊全,即要采用生長于清明春日的細嫩鮮葉,這些茶樹要生長在可得天地精華的地方,在采制的每個步驟都要恰到好處以保證茶的真香真味,除此之外亦需要烹點得當。相比較而言,煎茶則不似點茶這樣重視茶湯的物質(zhì)性呈現(xiàn)。

三、煎茶之清:品格之標舉

點茶法由于自上而下的喜好,成為兩宋社會的茶飲時尚,但在更為廣泛的士人群體中,煎茶更加受到推崇。點茶法之所以風行,與宋代的貢茶制度密切相關(guān)。但貢茶同時又是地方官員非規(guī)范化競爭謀求晉升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地方官員為了自身利益迎合上層的喜好,不惜勞民傷財,這成了貢茶制度受廣大士人詬病之所在。

正是因為士人對點茶法所指涉的一系列社會意涵的不滿,因此有意選擇煎茶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進而形成了與點茶法旨趣迥異的實踐方式。

1.煎茶法的政治意涵

揚之水在《兩宋茶事》中指出,由于點茶的高潮在于點,在于純白茶色的展現(xiàn),因此需要茶品、水品、茶器、技巧等各方面的完美配合,而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藉。

點茶和煎茶的另一個差別是,點茶多用于宴會,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與清談。但煎茶之所以得到士人的推崇和實踐,不僅在于審美上的差異,也不僅在于適用場景上的分野,而更多是一種政治態(tài)度的表達。

蘇軾的《荔支嘆》就是一例。其中粟粒芽指的是武夷的上品茶葉。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謂和蔡襄。

丁謂在至道年間(995—997)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監(jiān)制龍鳳貢茶。隨后蔡襄(字君謨)繼任此職,督造貢茶。在宋太宗詔制的龍鳳等茶之外,又添創(chuàng)了小龍團茶,仁宗心悅,將小龍團納入貢茶范圍之內(nèi),并在第二年下詔第一綱貢茶全部進貢這種比龍鳳茶更為精細的小龍團。

蔡襄此舉一出,便受到當時人的批評。諂媚皇帝投其所好這種事情是大丈夫所不齒的,蔡襄制造精細化貢茶的行為便被士人所詬病。蔡襄此舉使得此后北苑貢茶的數(shù)量和精細程度都層層加碼,民不堪其擾。

到了宋徽宗時期,精細化之路愈演愈烈,宣和二年(1120),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鄭可簡再別出心裁,創(chuàng)造了用銀線水芽制作的龍團勝雪,成為宋徽宗心頭好白茶之外的頭等貢茶。

貢茶擾民,因此與貢茶緊密相關(guān)的點茶法一并受到冷落,在這種情況下,煎茶成了士人表達自己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

2.茶器之精簡

煎茶法不似點茶那般需要繁復的點茶工序,只需將干茶茶末直接放到開水中去煮即可,因此在茶器的選用也與點茶大不相同。茶器本身也是實踐者態(tài)度的表達。

以蘇東坡的《試院煎茶》為例。這首詩作于熙寧五年,蘇東坡在杭州監(jiān)試。當時用王安石議,改取士之法,有點諷刺的意思在,因此,蘇東坡這里實在是借煎茶而表現(xiàn)了一種姿態(tài)的。

蘇軾這里講了兩個與茶相關(guān)的人:唐代李約和北宋文彥博。李約因其操行而聞名于世,為人恬淡,最終棄官歸隱。李約愛好飲茶品茗,能夠自己制茶,并且常對人說煎茶需要用明火和新鮮的泉水。

這里講的北宋潞國公文彥博的故事,強調(diào)的是其對茶器的使用,講的是煎茶所用之具,而不是點茶所用之具。詩中銀瓶指的是銀制煎水湯瓶,是點茶的用具。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說瓶宜金銀,小大之制,惟所裁給,即在點茶法中金銀所制的湯瓶被認為是上品。而蘇東坡這里則強調(diào)銀瓶點茶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世人尚不能明白古人的煎茶之意。

下面他講到了煎茶所用器具磚爐石銚。磚爐亦即風爐,是煎茶煮水的用具。銚是煎茶時煮茶容器,又稱鐺,雅稱為鼎。一般帶柄有流,也有把柄換成三股交合提梁的煮水器。

3.茶人之追慕

煎茶對茶器之簡的推崇與點茶中對茶器之精的強調(diào)大為不同,這種精神之源還是在于陸羽的《茶經(jīng)》。《茶經(jīng)》有大量的篇幅寫了茶產(chǎn)、茶品、茶具,宋代的大部分茶書按例大量闡發(fā)如何生產(chǎn)制作好茶,如何用恰當?shù)牟杵鳑_點出好的茶湯。

但正如揚之水所指出的那樣,《茶經(jīng)》中最有意味的文字是“九之略”。陸羽在這一章中一改前面對于各種茶的程式的強調(diào),開始化繁為簡,使器物本身合于自然情境。

在烹煮茶葉的時候,如果是在野外煎茶,則所帶茶具便可精簡。宋人對于煎茶所取亦是這種隨順自然的傾向。對于點茶來說,由于它所重是最后點的結(jié)果,因而所有的東西,無論是茶品、水品、器物都是服務(wù)于茶湯的表現(xiàn)。

煎茶則服務(wù)于人,在有朗月清風和知己好友的情況下,茶之器具便不再是核心關(guān)注。在九之略中,亦可以體現(xiàn)出陸羽本人的隱逸之風,宋代士人行煎茶之道,所取的便是陸羽的自然野趣和追慕陸羽的茶人品格。

四、總結(jié)

茶的文人化是通過對貢茶的某種隱微的反動而形成的。另外,雖然與貢茶制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點茶法雖然受到皇室的青睞,擁有貢茶茶餅也成為當時宣示社會地位的象征。但是點茶技藝在中國漫長的茶史中僅在宋代如流星般耀眼一時,隨即消失,很大一個原因是點茶法并沒有在更廣泛的文人階層形成認同。

與之相應(yīng)的是,點茶的主導用具也沒有歷史的延續(xù)。黑釉盞有助于茶之物性的呈現(xiàn),因此受到講求茶藝的文人雅士的鐘愛,但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仍是以青、白為主的瓷器。

當然,除了審美趣味之外,我們或可推論與點茶相攜的用具同樣是某種特定態(tài)度的表達,傳達的是特定的社會意涵,因此喪失了更為廣泛的實踐主體。

雖則宋人對唐代煎茶法的承續(xù)也沒有在此后的朝代中得到實踐,但是明代瀹茶法中茶器尚簡、茶人品格高逸,以茶服務(wù)于人而非關(guān)注茶之物性表達的精神,則與宋代煎茶法一脈相承。

中國茶至少在唐代以來就確立了其清雅的文化身份。但在宋代,不同群體對于清雅的實踐呈現(xiàn)出并不相同的樣貌。

來源:嵐揚鑒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夢華錄》火了,宋代人的“茶生活”真的那么拽嗎?

· 引 言 ·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jié),加上不少人居家,讓電視劇《夢華錄》火起來。這部古裝劇改編自關(guān)漢卿的四折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上線第5天播放量已超7億次,豆瓣評分開分即達8.3分。目前。該劇評分已經(jīng)高達8.8分。

《夢華錄》對原著人設(shè)進行了擴充,講述了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三姐妹攜手將小茶社開成汴京最大酒樓的故事。劇中呈現(xiàn)的飲茶環(huán)境、飲茶方式、還有茶具和各色的茶點,引起了許多愛茶人對宋代人們生活的向往。

今天,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小編對《夢華錄》中體現(xiàn)的茶元素進行一次盤點。咱們一邊學習,一邊追劇!

宋代人喝什么茶?

北苑貢茶

北宋時期最頂流的茶品當屬產(chǎn)于建州(今福建建甌)的北苑官焙(貢茶)。這是一種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藝的蒸青緊壓團茶。在宋代經(jīng)歷了丁謂和蔡襄兩次重要的技術(shù)改革。蘇軾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p>

陳曉飾演的男主角顧千帆在第1集中說:“龍鳳茶之所以名龍鳳,是因為里面含有龍腦香?!彼未暡柚杏旋埬X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貢茶才有,一般百姓(茶農(nóng))就算能喝到北苑團茶也是不加龍腦的。蔡襄所著《茶錄》中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辈贿^北苑貢茶又叫龍鳳團茶并不是因為加了龍腦香,而是因為壓制團茶的模具上雕有龍鳳圖案,緊壓出的茶也就有龍鳳的圖案。故名龍鳳團茶或者龍茶。

龍鳳圖案的茶銀模圖。

不過,北苑官焙的龍鳳團茶是頂流,一般人家并不容易喝到。就算是官宦之家也須是皇帝恩賜才能分到一些。

青鳳髓

第1集中,顧千帆手下點的青鳳髓確有其茶,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種,屬于蒸青緊壓茶?!都t樓夢》中所說的“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斝貯瓊漿”就是這種茶。對于即便著于清代的《紅樓夢》,青鳳髓也是極其古意與清雅。

雙井白芽茶

民間制作的茶稱為草茶,更可能是不經(jīng)壓制的散茶。產(chǎn)于江西省修水縣的雙井茶就是草茶中的佼佼者。歐陽修認為“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的雙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黃庭堅、司馬光、蘇軾、楊萬里、梅堯臣等也多次賦詩贊頌雙井茶。

靈隱佛茶

佛教自傳入中原以來就與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廟所在也大多適合茶樹生長。種茶、制茶與奉茶常常作為佛門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種、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飲及招待香客。

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靈隱佛茶被認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劇情設(shè)定的北宋時期確實產(chǎn)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時期,靈隱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駕齊驅(qū),合稱“浙江佛茶”,列為貢茶。

宋代人怎么喝茶?

點茶

宋代“點茶”之風盛行,《夢華錄》就對“點茶”進行了細致的展示。把“點茶”中“碾茶、熱盞、擊拂、水痕”等制作流程一一呈現(xiàn)。

劉亦菲飾演的女主角趙盼兒在劇中不僅開茶社,還是位“點茶”高手。宋代飲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將茶磨碎、研細,最好還要用羅篩出細末,然后將茶粉放入燙熱的盞中,先加一點水調(diào)成糊狀,再一邊加水一邊擊拂出均勻細膩的泡沫。這就叫做“點茶”。點好的茶可以直接一個人喝掉,也可以像劇中用小勺舀到小杯中與他人分享。

劇中提及的“茶百戲”,也讓觀眾們充滿好奇。其實,“茶百戲”就是從“點茶”演變而來的。相對于適合飲用的“點茶”,“茶百戲”所用的茶湯更濃而不適合品飲,只適合觀賞。在濃茶湯擊拂出的泡沫上,用專門的器具蘸水來作畫,所以又叫作“水丹青”,類似于國畫中墨分五色的原理。創(chuàng)作“水丹青”不但需要畫功,還考驗“點茶”的基本功,因為只有打出更為綿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畫和欣賞的時間。

煎茶

劇中的茶博士在制作“煎茶”。

從唐代就流行起來的“煎茶”在宋代并沒有因為過時而遭受鄙視,相反很多文人認為這種前朝飲法很有古意。“煎”就是煮的意思。宋代烹茶只煎水不煎茶,也就是用燒開的水沖點茶末,所以叫“點茶”。而唐代則是將研碎的茶投入燒沸的水中煮,所以叫“煎茶”。

在陸羽著《茶經(jīng)》之前,人們煎茶時還會一并放些蔥、姜、茱萸等等,大致能起到發(fā)散祛瘴的作用。但陸羽認為加了太多調(diào)料的茶簡直就是溝渠中的廢水,不堪為飲?!凹宀琛敝灰蒙僭S鹽調(diào)味即可。湖南的姜鹽豆子茶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式,特別適合生活在山區(qū)的人飲用。

劇中首先出現(xiàn)的茶品“紫蘇飲子”,為趙氏茶坊的當紅飲品。只見趙盼兒右手提壺,左手收于背后,茶壺離茶杯三尺遠,一起一落間茶水便倒于杯中,整套動作行云流水,動作輕盈曼妙,看起來賞心悅目,在座的茶客都忍不住稱贊叫絕。

“紫蘇飲子”在古代也被稱為“紫蘇熟水”,熟水即是古代的飲料。

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箋》中介紹過紫蘇熟水的做法:“取葉,火上隔紙烘焙,不可翻動,修香收起。每用,以滾湯洗泡一次,傾去,將泡過紫蘇入壺,傾入滾水。服之,能寬胸導滯?!庇纱丝梢?,制備紫蘇熟水需要將紫蘇葉用火炙逼出其香味,沖泡飲用與茶葉基本上類似,并且都強調(diào)了熱飲。

宋代人的泡茶、喝茶器具有哪些?

十二先生

劇中,管云鵬飾演的陳廉在每一集片尾都會為大家介紹一個宋代文化知識。其中一集,他饒有興致地介紹了宋代的“點茶”茶器——“十二先生”,讓觀眾們不禁對“十二先生”充滿了好奇。

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的“十二先生”。

上面的“十二先生”圖出自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審安老人真實姓名不詳,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以傳統(tǒng)的白描畫法畫了十二件茶具圖形,稱之為“十二先生”。并按宋代官制冠以職稱,賜以名、字、號,足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鐘愛之情。

“十二先生”中,專門用來儲存茶餅的焙籠稱為“韋鴻臚”,用于搗茶的茶臼稱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稱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稱為“石轉(zhuǎn)運”,用來入茶的是“胡員外”,篩茶用的茶羅稱為“羅樞密”,清茶用的茶帚稱為“宗從事”,盛茶用的盞托稱為“漆雕密閣”,茶盞稱為“陶寶文”,注湯用的湯瓶叫做“湯提點”,調(diào)沸茶湯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帥”,清潔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職方”。

建盞

劇中,趙盼兒就著茶博士的位置坐下,用竹茶則舀出茶粉放入一個黑盞中。這種深色的盞就是主產(chǎn)于建安(今福建建陽)的建盞?!安枭?,宜黑盞”。宋代沖點出的茶有豐富的泡沫,泡沫越潔白、細膩、持久,說明茶品和茶藝越好。深色的茶盞能夠突顯茶色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盞也隨之備受推崇。而底色青黑的建盞本身也十分具有觀賞價值?;兆谡f“玉毫條達者為上”。也就是說建盞內(nèi)部有銀白玉色的直條花紋的為上品,這就是“兔毫盞”。

龍泉青瓷

《夢華錄》中,從喝茶茶具到茶坊裝飾都出現(xiàn)了龍泉青瓷?!扒嗳缬瘛⒚魅珑R、聲如磬”的龍泉青瓷為典雅的茶坊添加了滿滿的江南水鄉(xiāng)韻味。

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在南宋時達到巔峰,以哥窯、弟窯瓷器享譽海內(nèi)外。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是我國唯一一個入選世界保護名錄的陶瓷“非遺”。

今日話題討論

今天,關(guān)于《夢華錄》中的茶文化知識分享就先到這里了。

您還在《夢華錄》中看到哪些茶知識?請在評論區(qū)留言!

最后祝各位茶友開心追劇,健康飲茶!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25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7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