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述煮茶小品

找到約44條結(jié)果 (用時 0.014 秒)

宋代茶書著述知多少?

宋代茶書著述知多少?

唐人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門著作。此后,各種茶的著述便相繼出現(xiàn)。自宋代以來,茶葉產(chǎn)區(qū)不斷擴大,茶葉的產(chǎn)量大增,茶文化日益發(fā)展和繁榮,有關(guān)茶的專門著述也隨之增多。宋代茶書在中國茶類著述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據(jù)有關(guān)材料顯示,可知的宋代茶書大致有三十種之多,而流傳至今的約有十余種。當(dāng)然,加上一些尚可輯佚的史料,宋代茶書應(yīng)多于此數(shù)。下面就宋代部分茶書著述作簡要介紹。

★陶榖《茗荈錄》

《茗荈錄》,即陶榖《清異錄》一書中的“茗荈門”。到了明代,江西南昌人喻政將其題為“茗荈錄”,并錄入其所編的《茶書》之中,遂成為宋代茶書的一種?!盾F錄》記載了北宋初年的茶事和茶藝,為人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其書中也有一些錯誤之處,需要進行考證分析。

★葉清臣《述煮茶泉品》

《述煮茶泉品》,主要論述茶之用水及其對茶湯品味的重要性,敘述了陸羽等前人所論宜茶之水問題,但葉清臣自己并未對此作出評判。關(guān)于書名,《說郛》和《古今圖書集成》中,均作《述煮茶小品》,因葉氏文中自述“凡泉品二十,列于右幅”,可見應(yīng)為《述煮茶泉品》為妥。

★蔡襄《茶錄》

蔡襄,字君謨,福建人。《茶錄》主要介紹建安茶及其烹試方法。該《茶錄》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別為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下篇論茶器,分別為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茶瓶?!恫桎洝芬粫m篇幅較小,內(nèi)容卻較為豐富,對茶葉、茶具的選擇,斗試的方法等都作了介紹。書中所述斗茶勝負之標準,也為后世所遵循。蔡襄《茶錄》一書對宋代茶藝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趙佶《大觀茶論》

北宋末宋徽宗趙佶,在書法、詩畫、點茶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無以加矣。”宋徽宗時期對茶品的崇尚之風(fēng),以及當(dāng)時茶文化的發(fā)展可見一斑。此外,宋代北苑貢茶發(fā)展迅速,精品迭出;點茶、斗茶極為盛行?!洞笥^茶論》中也說”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p>

《大觀茶論》共二十篇,分別為:地產(chǎn)、天時、采摘、蒸壓、制造、鑒辯、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從茶樹種植、茶葉采制、鑒別、點茶技藝、茶具、茶葉貯藏等方面,都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為我們了解宋代茶俗和茶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熊蕃為福建人,嗜好茶事,和蔡襄一樣推崇建茶,將北苑貢茶的歷史發(fā)展和茶之品種進行總結(jié),著成《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書。之后,其子熊克于淳熙九年(1182年)將貢茶的形制加以圖繪,增補此書,并將熊蕃《御苑采茶歌》十首附于篇末?!缎捅痹坟暡桎洝窞槿藗兞私獗痹坟暡璧臍v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其中的圖繪更是極其珍貴。

★神安老人《茶具圖贊》

《茶具圖贊》著述的特點,是將宋代常用的十二種茶具冠以官職名稱,并附以圖片,加以著錄。此書對宋代茶藝之事較為關(guān)注,并與當(dāng)時的社會文化相聯(lián)系。

除了以上的茶論著作之外,還有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唐庚《斗茶一記》和沈括《本朝茶法》等,也都是存世之作。另有約二十種茶書已經(jīng)遺失,如有丁謂《北苑茶錄》、周絳《補茶經(jīng)》、劉異《北苑拾遺錄》、沈立《茶法易覽》、呂惠卿《建安茶記》、蔡宗顏《茶山節(jié)對》、蔡宗顏《茶譜遺事》、曾伉《茶苑總錄》、章炳文《壑源茶錄》、桑莊《茹芝續(xù)茶譜》、王端禮《茶譜》、范逵《龍焙美成茶錄》,以及佚名的《茶苑雜錄》、《北苑修貢錄》、《北苑煎茶法》、《茶法總例》、《茶雜文》等。

宋代關(guān)于茶的著述,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宋代茶文化資料,特別是關(guān)于北苑貢茶等名品的詳細記錄,為人們了解宋代品牌名茶的制作工藝以及所達到的水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宋代茶書大多能自成體例,為日后茶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本。但宋代茶書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對建茶等名品記述較多,而其他茶類的情況記載較少;宋代茶文化與十分盛行的宗教關(guān)系極其密切,但這些茶書中卻很少體現(xiàn)。

來源:茶科學(xué)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的沖泡和飲用方法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沖泡得法,并非易事。茶葉沖泡大有學(xué)問,同樣質(zhì)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沖泡技術(shù)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異非常明顯。

  我國自古以來十分講究茶的沖泡(沏茶)技術(shù),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五之煮”中就總結(jié)了煮茶用水的經(jīng)驗:“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之不可少者,品固有惡,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笨梢?,要真正泡好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既要講究實用用性、科學(xué)性,還要講究藝術(shù)性。

  所謂“實用性”,就是要從實際需要與條件出發(fā),可以是沖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所謂“科學(xué)性”,就是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xué)的沖泡技術(shù),使茶葉的固有品質(zhì)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所謂“藝術(shù)性”,就是要選用合適的器皿以及優(yōu)美的、文明的沖泡程序與方法等??傊?,要掌握好茶葉的沖泡,重點是要選擇適宜的泡茶用水與器皿;同時,要學(xué)會科學(xué)的沖泡技術(shù)。

  泡茶用水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明代張大復(fù)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zhì)能直接影響茶湯品質(zhì)。水質(zhì)不好,就不能正確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水”,俗稱杭州“雙絕”?!懊身斏缴喜瑁瑩P子江心水”,名揚遐邇。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對泡茶用水的認識

  在歷代古茶書中,有不少篇章和專著論及茶與水的關(guān)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上面提到的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的“五之煮”,還有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宋代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和中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獻忠的《水品》、田藝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湯蠹仙的《泉譜》和陸廷燦的《續(xù)茶茶》中“五之煮”等等。

  古人對泡茶用的選擇,歸納起來,其要點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潔。宋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壁w佶在《大觀茶論》中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蓖醢彩€有“水甘茶串香”的詩句。

  二是水要潔而清鮮。宋唐庚的《斗茶記》記載:“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于安靜,負陰者勝于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三是貯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茶記》中指出:“養(yǎng)水須置石子于甕……”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進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泵鞔_廩在《茶解》中介紹得更為具體,他說:“大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甕預(yù)置于陰庭,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暴于日中,則內(nèi)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敞矣,水味敗矣?!?span id="c0c8sqy" class="bloc_gallery">

  隨著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進步,人們對生活飲用水(當(dāng)然包括泡茶用水),已有條件提出科學(xué)的水質(zhì)標準。衛(wèi)生飲用水的水質(zhì)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四項指標:

  第一項為感官指標。色度不得超過15度,并不得有其他異色;渾濁度不得超過5度;不得有異臭異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見物。

  第二項為化學(xué)指標。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于25度,要求氧化鈣不超過250毫克/升,鐵不超0.3毫克/升,錳不超過0.1毫克/升,揮發(fā)酚類不超過0.002毫克/升,陰離子合成洗滌齊不超過0.3毫克/升。

  第三項為毒理學(xué)指標。氟化物不超過1.0毫克/升,適宜濃度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過0.05毫克/升,砷不超過0.04毫克/升,鎘不超過0.01毫克/升,鉻(六價)不超過0.5毫克/升,鉛不超過0.1毫克/升。

  第四項為細菌指標。細菌總數(shù)在1毫升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群在1升水中不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也是通過凈化后的天然水。

茶文化源流初探——中國茶技藝發(fā)展初探(三)

茶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流,是茶技藝的發(fā)展。其內(nèi)涵應(yīng)該是茶學(xué)有關(guān)的全部科學(xué)技術(shù)和自然科學(xué)基礎(chǔ)理論,也就是包括中國歷史迄今的所有茶學(xué)論文和專著。

今天與您分享的是余悅所主編的《茶理玄思·茶論新說攬要》(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論文摘要的內(nèi)容。


二、中國茶技藝的發(fā)展

除上述反映茶技藝的各類文獻外,尚有其他有關(guān)的茶學(xué)專書和資料。茲列舉如次:

水品專著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明田藝蘅《煮泉小品》、明徐獻忠《水品》、清湯蠹仙《泉譜》都是茶湯制備的選水專著。論及水的品質(zhì)、水源、名泉、中國著名礦泉水的等級等等。這些文獻對飲茶用水的選擇,提出了豐富內(nèi)容及其對茶湯品質(zhì)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茶湯調(diào)制專著

唐蘇廛《十六湯品》、宋葉清臣《述煮茶小品》、明陸樹聲《茶寮記·煎茶七類》等都是反映烹茶、煎茶的技藝。內(nèi)容包括烹茶技藝操作程序、湯候、火候、注湯、湯器、燃料、環(huán)境污染等都詳為敘述,要求至高無上。

品茶文獻

宋唐庚《斗茶記》、宋蔡襄《茶錄》反映了唐宋“斗茶”評比的情況和細節(jié)。宋黃儒《品茶要錄》反映了茶的品質(zhì)特性。這些文獻,內(nèi)容涉及評比項目、水痕久暫、制作精粗;還涉及品茶環(huán)境、選擇茶友知交、選擇用水、燃料、茶器。如明徐渭《徐文長秘集》中說:“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磁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晝清淡,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清白石,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又如明羅廩在《茶解》中說:“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zhàn),儼聽松濤,傾瀉入杯,云光瀲滟,此時幽雅,未易與俗人言者。”這證明中國古人對品茶意境的風(fēng)雅與藝術(shù)欣賞的高尚。

烹飲用器文獻

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反映當(dāng)時主要烹茶、飲茶用器共十二種,是文圖并茂的茶器資料。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曾述及陸羽煎茶、炙茶、造茶器二十四種。宋蔡襄《茶錄》反映唐以來茶器名瓷及其品質(zhì)特性。明馮可實《芥茶箋》涉及茶器資料中,特別提到對茶壺的形式和要求。明朱權(quán)《仙神隱》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烹茶用器。

來源:世界茶文化圖書館,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相關(guān)閱讀

找到約4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