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什么是茶禪一味

找到約30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舒曼:“佛茶”與“禪茶”之關系芻議

2017年3月28日,“首屆蒙頂山國際禪茶大會尋根峰會”在雅安市名山區(qū)茶馬古城舉行?!冻圆枞ァ冯s志總編舒曼應邀作《“佛茶”與“禪茶”關系之芻議》學術報告。報告大致內(nèi)容如下——

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最為珍貴、最為精彩、最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因緣具足”地與茶結(jié)緣成就出“佛茶文化”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時期又得到中國佛教——禪宗的青睞和推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禪茶文化”(禪宗茶文化)這一概念,其要義不出禪門“吃茶去”,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輝煌歷史,“佛茶文化”卻在禪宗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發(fā)揚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體系。所以說,禪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標志,對于佛教界飲茶之風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由于禪宗茶文化影響所致,對于全國飲茶之風的鼎盛也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關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認為: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房玄齡等人著《晉書·藝術列傳》卷九十五中所寫發(fā)生在晉代后趙都城鄴城昭德寺,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單道開而外,陸羽《茶經(jīng)》還補充了武康小山寺釋法瑤和八公山沙門曇濟。也就是說,晉代僧人單道開的“以茶禪定”,南朝宋代釋法瑤的“飯所飲荼”和沙門曇濟“設茶待客”,開啟了中國佛茶史上嶄新篇章。關于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陸羽“茶經(jīng)”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較為詳細的剖析(見《陸羽“茶經(jīng)”與湖州——紀念陸羽誕辰1280周年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頁)。

佛教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由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南北學風的融合,佛教各種的宗派乃漸漸形成。據(jù)資料載中國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說。后來佛教各宗轉(zhuǎn)承之下變?yōu)槭?,再把列屬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為有影響的實屬佛教八大宗派:唯識(法相)宗、律宗、天臺宗、禪宗、三論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進入了鼎盛階段。佛教八大宗派雖然都是在中國形成的,但每一個宗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jīng)典理論架構(gòu),也就是各宗大義[見(吳信如.佛教各宗大義.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因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結(jié)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結(jié)合。正因如此,茶與儒家文化結(jié)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與道家文化結(jié)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與佛家結(jié)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與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書畫、詩詞等均可成為“一味”。而且,茶與佛教各宗結(jié)合均可以有各自的與茶相關的理論架構(gòu)。

舒曼從三個方面例舉佛教凈土宗、密宗、天臺宗與茶的淵源。

如,茶與佛教凈土宗結(jié)合,可稱“凈茶一味”或“凈茶文化”。凈土宗推崇《阿彌陀經(jīng)》中“微、妙、香、潔”四德,此乃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為凈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種內(nèi)心功德之顯發(fā);“香”是內(nèi)在之香,也是心性的顯發(fā);“潔”是高潔,是一種超越。

凈土宗講自性、清靜和光明。清靜為無量壽,是謂“微妙”,自性和光明為無量光,是謂“香潔”,具有超越性。凈宗茶文化是通過茶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變性出一種“緣”。如此,凈宗茶文化是用凈土八功德水:“澄凈、清冷、甘美、安和、輕軟、潤澤、除饑渴、長養(yǎng)善根”,沖泡出“微、妙、香、潔”四大精神。通過這杯凈宗茶,使無數(shù)眾生走向性感的凈化,走向阿彌陀佛的凈土生活理念。[見(舒曼.“東林梵音起,匡廬禪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與佛教密宗結(jié)合,可稱“密茶一味”。密宗分為唐密、東密、臺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說是供養(yǎng)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時期,但凡皇帝賞賜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傳播密教的佛門人物金剛智的忌辰時,往往會舉行千僧供的法會,唐玄宗就會賜茶以供齋用。把茶作為供品則是從唐代開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創(chuàng)。供養(yǎng)分:外、內(nèi)、密、密密四層。另外,《行歷抄》是日本臺密圓珍大師的游唐日記,其中亦記錄他初到長安會見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與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圓珍在青龍寺吃茶的情景。這也證實密宗高僧與茶的關系。

還有中國早期密法——藥師法與茶的關系。藥師法是以性空為性、以藥物為體來認識人生而了生脫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質(zhì)就是修藥師定。如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寶函中有藥師曼荼羅,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yǎng)藥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長吳立民說:“用藥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再如,茶與佛教天臺宗結(jié)合,可稱“臺茶一味”。唐時,日本天臺宗祖?zhèn)鹘檀髱熥畛螐奶炫_山帶茶種回日本栽種;宋熙寧五年(1072年),日僧成尋來到國清寺參拜天臺宗祖庭,感恩國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尋禪師在《參天臺五臺山記》中提到了佛門茶事。此后,日本友人專門在國清寺七佛塔旁種植“御奉茶紀念”茶園,以示紀念。而在國清寺文物室內(nèi)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書和最澄入唐圖兩幅珍貴文物。

如今天臺山方廣寺月真法師從天臺宗法華教義出發(fā),進一步闡釋法與茶圓融不二的內(nèi)在關系,把品茶與天臺宗的“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和“圓頓止觀”論緊密相連。他在《供祖茶會法語》中寫道:

“采靈芽于華頂峰頭,汲凈水于石梁瀑下,依馬明龍樹(馬明:妙法蓮華經(jīng)馬明菩薩品第三十;龍樹: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論》)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為天臺思想先驅(qū)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華三昧火,碾之以實相解脫輪;煮之以大悲方便鍋,盛之以般若清凈碗。碧毫落處,空湛澈;茶云起時,國土飄香。凝神湯色,空觀、色觀、中道觀,三觀圓于一念;定心服味,業(yè)障、報障、煩惱障,諸障消于無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盵見(舒曼.茶風舊識國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頁)]

關于“禪茶”,亦即佛教禪宗茶之事,舒曼認為:在印度佛教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里都存有禪的思想,禪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對禪有著不同的理解。自從佛教的禪思想傳入華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禪宗形成后,中國的禪思想則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六祖壇經(jīng)》)由于禪宗把禪思想與“心性”、“見性”、“佛性”等問題緊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導自性本足,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觀念,確立以無相為本,無性為體,無念為宗的中國禪宗思想

。而今我們所講的“禪茶文化”、“禪茶一味”抑或所謂的“禪茶”,是專指或特指佛教禪宗與茶的關系,而非茶與其他佛教各宗的關系。也就是說,禪茶文化抑或禪茶,既非從唯識宗的玄奘法師、律宗的道宣律師、天臺宗的慧文大師說起,也非從三論宗的鳩摩羅什尊者、華嚴宗的杜順和尚說起,更非從凈土宗的慧遠法師、密宗的不空上師說起,而是從北魏禪宗菩提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說起。所以說,“‘禪’,指中國獨創(chuàng)的禪宗?!凇钢逼醴鹦?,以與依靠佛陀經(jīng)教入門傳授的‘教’相區(qū)別”。(王雷泉: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

禪茶之“禪”,對今天的人理解起來有些費解,因為“禪”很抽象,禪宗認為“禪”無處不在,行住坐臥皆可禪,但禪不可言傳,只可意會,要靠自己來體悟或感悟來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認為,佛教從印度傳入,就與中國本土文化發(fā)生了撞擊、沖突,隨著各宗的創(chuàng)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轉(zhuǎn)為相互滲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義、教規(guī)和禮儀中更好地滲透儒、道學說,這就成為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課題。于是,禪宗在這樣一個課題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國儒、道文化。唐代時開創(chuàng)了儒、釋、道“三教并立”局面?!耙粋€宗派流行時間的長短是與它們中國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羨林語)禪宗的入佛門檻較低,只要在眼前改變一下對現(xiàn)實的看法。這是因為佛法本就在世間,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

要了解禪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禪宗禪法的傳承與發(fā)展,均從菩提達摩“二入四行”基本要點開始,到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而直顯達摩正傳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論》達至“守本真心”的“東山法門”,對后世禪宗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順應時代潮流,大膽地對傳統(tǒng)佛教的宗教儀式、佛性理論、修行方式等進行了一系列徹底的改革,其內(nèi)容涉及提出“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開啟頓悟法門、倡導立地成佛等等,從而使禪宗最終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綿延至今而不絕,以至于成為中國式佛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禪宗認為,所有的修行,都是從心而來。一個是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種凈心之因;一個是慧能禪師的“本來無一物”,得凈心之果。慧能大師和神秀國師,開創(chuàng)了“南能北秀”的時代,形成禪宗南北二宗,而后,禪宗法不傳衣,一花開出五葉——即“五家七宗”:湖南溈山的溈仰宗、河北正定的臨濟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廣東云門山的云門宗、江西撫州青蓮山的法眼宗,后來河北的臨濟宗又分別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黃龍派和楊岐派,禪門枝葉茂盛,燈燈相傳。這“五家七宗”,為中國禪宗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

舒曼認為,我們所說的禪茶文化或所謂“禪茶”,就是茶與“五家七宗”所發(fā)生和形成的因緣關系。所以,當我們追根禪茶文化精神之源,實則旨歸在中國式佛教——禪宗思想。

在禪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舉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雅雨堂叢書》本1958年中華書局版)記錄唐代“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降魔藏)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苯的Р囟U師這樣的決定,即反映了僧人飲茶的需求,也說明了坐禪和飲茶同屬于僧人的禪修的內(nèi)容。至此以后,僧人飲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百丈清規(guī)》,將飲茶列入佛門清規(guī)。百丈懷海禪師實行僧人農(nóng)禪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號?!栋僬汕逡?guī)》對于禪茶文化的貢獻是將僧人植茶、制茶納入農(nóng)禪內(nèi)容,將僧人飲茶納入寺院茶禮,使僧人飲茶之禮成為了佛門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較降魔藏大師又進了一步。正因懷海這一貢獻,不僅明確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還使茶事活動真正從制度上成為與禪宗教義相關的行為。

僧人飲茶成為制度并被納入法律強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們重新編刊《百丈清規(guī)》,遍行天下叢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諸山僧人不入清規(guī)者,以法繩之”?!栋僬汕逡?guī)》對于剛剛出現(xiàn)的佛門茶禮的發(fā)展和鞏固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三是禪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飛躍發(fā)端于唐朝從諗禪師,人稱他為“趙州古佛”。他常與四方來學者道以一聲“吃茶去”,因而形成禪門“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去吃茶”一樁有趣公案,成為中國禪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趙州禪關”,由于禪宗提倡“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頓悟觀,講究生活體驗與參禪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誕生,震動了整個南北禪林,故對中國禪宗茶道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啊w州禪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華茶文化的文化內(nèi)涵,趙州禪茶的出現(xiàn)是‘禪茶一味’肇始的標志,是禪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gòu)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從而“‘吃茶去’凸顯了禪的本質(zhì)和核心,揭示了禪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國禪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誕生。中國禪茶文化作為一個特別話題在近十多年來被茶、佛界人士廣泛談論,也是被世人廣泛炒作的話題。2005年10月,當代高僧凈慧大德以儒釋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四大功能,創(chuàng)造出中國禪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內(nèi)涵,把禪茶文化推進為一個價值核心,一個新的教養(yǎng)水準,來規(guī)范我們周圍的世界,通過這種文化現(xiàn)象改變自己,改變周圍。其目的誠如凈慧大德所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禪茶文化,從表面上看就是禪和茶共同點的結(jié)合,所以才有“茶味禪味,味味一味”之說,與“儒茶一味”、“道茶一味”、“書茶一味”抑或茶和別的事物結(jié)合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深想一層,只有當茶和禪宗文化結(jié)合時才能有“儒家主正氣,道家主清氣,佛家主和氣”三教合一的思想精華體現(xiàn),再加上一個“茶家主雅氣”才能真實地反映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賦哲理性的滋味來。

禪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誠如凈慧長老有言:“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入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jié)緣中;在弘揚禪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實禪茶文化,發(fā)揮禪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和諧自他關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弘揚禪茶文化的根本社會價值所在?!?/p>

舒曼在闡述“佛茶”與“禪茶”之后總結(jié)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與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緣合的產(chǎn)物,是僧人通過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實踐體認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佛茶文化是指整個佛教(包括佛教“八宗”)與茶文化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禪茶文化”是指茶文化與禪宗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專指禪宗“五家七宗”僧人通過植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的禪修實踐中所感悟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岸U茶”可視作一種法門。

禪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禪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暗乐v‘修真養(yǎng)性’,佛講‘明心見性’,儒講‘窮理盡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學,都是講‘復性’”。(見《槐軒概述》﹒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實際上禪宗就是借品茶倡導“三教”之“復性”——清和凈心,借茶參禪,借茶悟禪,以平心靜氣之態(tài)領略茶韻禪機的真諦,從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純與升華。

舒曼指出,研究禪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飲茶等現(xiàn)象,也不是簡單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飲的茶統(tǒng)統(tǒng)視作叫“佛茶”和“禪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禪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門或宗門的僧人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僧人在禪修和禮佛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

所謂“禪茶”,是茶又非茶。說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視作是僧人修行的載體。說它不是茶,只是因為禪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為“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謂禪茶,是“甌注曹溪水,薪燒鷲嶺椏”(六祖惠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禪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虛空為玉盞,云水是生涯;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的自在,而這杯禪茶的自在恰是體現(xiàn)“上供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謂“禪茶”,是佛的化身,禪的心語;是菩薩心腸,禪的境界;是性的開悟,禪的靈芽。

延伸閱讀——

以“把茶問禪蒙頂山,修心悟道天地間”為主題的“首屆蒙頂山禪茶大會尋根峰會”,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區(qū)茶馬古城茶市大廳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禪茶文化專家學者、高僧大德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禪茶文化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和未來。會議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楊伯明、市民宗局局長楊丕樵、名山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余力等領導參加會議。

本次峰會學術論壇特邀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師,四川省巴蜀文化學重點學科建設首席專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譚繼和,北京大學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學者滕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川藏文化研究專家任新建,《吃茶去》雜志總編、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禪茶文化研究學者舒曼,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茶樹資源專家虞富蓮等六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蒙頂山禪茶文化與大慈禪茶》《禪茶一味與巴蜀文化》《茶修即禪修》《茶馬古道研究》《“佛茶”與“禪茶”關系之芻議》《巴蜀古茶樹資源的優(yōu)勢與價值》等內(nèi)容先后進行了演講。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雅安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燈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協(xié)會致結(jié)束辭。

趙澤佳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我的茶生活里的生活禪

各位領導,耀悅法師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能參加今天的講壇活動。

喜歡茶,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小時候印象頗深的是炎熱的夏天放學回家后,總是會嘬上一大口父親泡的釅釅的濃茶,雖然苦苦澀澀的,卻又會慢慢地彌漫出香香甜甜的氣息。似乎,兒時父親那大茶缸里的釅茶,便在我的心里種下了有關茶的味覺基因、種下了日后終其一生愛茶的種子。

后來自己參加工作,開始置辦各種茶具,也開始了學著買茶、喝茶,甚至開始了收藏各種茶類。慢慢地,各種有關茶的家什越來越多,手里的藏茶也越來越多,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會喝茶。

2004年,有幸依止了上凈下慧老和尚。由此,帶著懵懂和跌撞、虔誠與炙熱,開始了我的學佛之路。于是乎,如愛茶一般,我學佛的裝備也置辦的甚是齊全,從不同材質(zhì)的念珠,到不同材質(zhì)的佛像,到各種供佛的香料……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精進和虔誠,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佛法。

茶人愛茶,既是一個品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的過程。2005年4月,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在石家莊三字禪茶院里創(chuàng)辦了全省第一家專業(yè)素食餐館----納地素食。至今,納地素食仍然是石家莊市的第一素食品牌。在全心經(jīng)營素食餐廳的同時,也與禪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常常有大德名師前來授課說禪。既然茶禪一味,師父們在教授之中也是常常把中國禪茶的內(nèi)在精神融入到言談之中。

曾親耳聆聽大德恩師凈慧老和尚把中國禪茶的內(nèi)在精神融進了自己的詩偈之中。詩曰:“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

凈慧老和尚一直大力倡導“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但坦白地講,多年以前剛剛開始學佛時,對師父的教導總是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大道至簡的偈子,那些蘊含在一茶一飯中的禪宗精髓,那些老和尚一直為我們開示的“生活禪”,長時間以來我其實一直一知半解,知其皮毛卻一直不能深刻領會。然而突然有一天,因為與茶有關的一件小事,讓我第一次有了“頓悟”的體驗。

曾幾何時,我喝茶總是特別講究茶器的精美、環(huán)境的優(yōu)雅、茶的優(yōu)劣,喜歡努力分辨什么山林氣啊、湯感啊、茶韻啊,熱衷于談論不同茶的產(chǎn)地、年份、工藝,也總是要和茶友爭出個高低短長來。于是,喝茶喝出了很多傲慢來,總覺得別人的茶都沒自己買到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泡出的茶湯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更愛茶。

直到有一年夏天,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去佛光山上掛經(jīng)幡。一路走上山,隨身帶的一杯茶早就喝光了,人還在山頂。正午大大的太陽炙烤著,嗓子早已冒煙了。當時覺得,不拘于什么水,無所謂純凈水還是礦水,哪怕是什么自來水,只要能解渴。于是,在山上隨便找了一處農(nóng)家樂,接過人家給端來的茶,貪婪地端起杯子一飲而盡。店家給我們上的,其實就是一暖壺不知道什么地方出產(chǎn)的、梗子極多的、最廉價的綠茶??晌耶敃r的感受,那就是人間至味啊。水,是自來水管燒開的水,茶,是我以前絕不會正眼多瞧一下兒的最粗劣的茶,居然讓我內(nèi)心充滿了感動和滿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清風吹過的舒爽,也感受到了這杯農(nóng)家茶里的生動,更感受到了拋卻一切虛無的、無意義的外表后,這杯單純的茶帶給我的愉悅和滿足。突然間,我一下子悟到了師父所說的“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之意了。這件小事,讓我的內(nèi)心真正地開始體會到了禪茶的奧妙。

2016年春節(jié)剛過,我們許多同修邀請恩師明海大和尚來納地素食做新春開示:沒想到師父給大家祝福新春后,就給大家娓娓道來講起了禪茶,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向茶學習,修習《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

一片茶葉、一杯淡茶,竟蘊含著這么奇妙的哲理,竟可以和我們平常的修行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我當時就覺得心頭一亮,想到若修習茶道的人能在熟悉整個茶事流程的基礎上,保持體態(tài)端莊,放空身心,能念念關注在當下的茶事中,將心收于茶中,只去專注地感知自己的身體、心、和外部環(huán)境,同時又不被外部環(huán)境干擾牽制,不去因茶器的好壞、茶的貴賤這些膚淺的俗事掛累內(nèi)心,念念分明,這不正是一個禪修的過程嗎?由此,在2016年,我正式創(chuàng)立了默照茶修,希望通過茶事的修習,來探究生活禪與生活茶深邃的內(nèi)涵,進而修習我們的內(nèi)心。

就像著名的禪宗公案所講,一位行者問高僧,您得道前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問:那您得道后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不解地問:這有何不同嗎?高僧說:得道前,我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做飯時想著砍下一頓飯的柴。而現(xiàn)在,我砍柴時就是砍柴,挑水時就是挑水,做飯時就是做飯。

就是這樣,我們需要的同樣如此——喝茶就是喝茶。在茶中修行,以茶養(yǎng)慧,逐漸在習茶中,不去在意茶的優(yōu)劣,不去苛求器的好壞,不再強調(diào)個人好惡,以無念心安住于茶中——喝茶,就是喝茶。從此,每次布茶,均按此修習,獲益良多!

師父們一直教誨我們要把學佛和修行落到實處,在生活中落實生活禪。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通過禪茶的修習,我深深感受到將茶與生活禪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解除現(xiàn)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zhì)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作為一名愛茶人,茶生活已經(jīng)和生活禪分不開了。就像師父說的: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日常的一碗茶中,觀照自己的身心,體味茶的精神,修習茶之六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而這么多年來與茶有關的所有的一切——繁華、輝煌、成就、高深、繽紛、多彩,無論我已收獲了多少、體悟了多少,驀然回首、洞穿歲月之河,我清晰地看到,一切的緣起,皆在多年前那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兒捧起的父親那只大茶缸里最平淡無奇、卻最為甘甜清冽的那杯釅茶之中。

生命就是這般奇妙。歸于原點,歸于內(nèi)心。這,便是我體會到的生活禪與茶生活的內(nèi)在奧義。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禪意

鑼鼓聽響,聽話聽音。“蓄音喉指間,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語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當年,在靈山法會上,釋迦隨手拈起一枝花,眾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葉展顏一笑。禪宗就是在這悄然無聲,優(yōu)雅寂靜中降臨塵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傳心。禪,首先,作為無聲的藝術,炎炎文章,盡在舌底鳴泉。它打破了線性思維,進入非線性思維。可由“拈花示意”或參話頭牽引出大疑情,“情接萬古,思接九荒?!庇锰煺鎴A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禪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無做無為的靜謐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歸根復命。

所以禪宗,“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從這種獨特的傳教方式上,不難看出,禪的教旨,在于突破我們現(xiàn)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現(xiàn)有的文明,對宇宙萬物向更深遠的范圍去探索。讓我們從不切實際的虛妄的欲望,從別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從傳說的教條禁錮中擺脫出來。讓心靈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凈澄明澄懷素味。

在這種單純和質(zhì)樸中,才能撲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禪味,難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飲而盡,為了解渴;細細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讀過很多書,一目十行。如果翻閱后能說出書中一二事,就自詡為過目不忘。其實,各人心里有數(shù),大多數(shù)人不過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飲茶的門外漢認為,茶葉纖細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過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領悟到的。正如讀書,也不是端起書本,粗粗瀏覽一下,找?guī)讉€嘩眾取寵的新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新觀點就能解決的。

讀書、飲茶追求的是回味無窮。有些人把書本只作尋章摘句的淵源。這樣,既使翻盡萬卷,也可以說沒讀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飲茶起初會覺得有些苦,不久,則“不勝其甘”。

很多人,一談茶就提多少錢一斤,那個山頭長的。這些與禪無關;經(jīng)常聽茶界“高人”言必談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這些與禪亦無關;還有人高深地談及循經(jīng)走脈的體感。果真如此,倒是離開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順著這條路徑,在往前走,就可達到無心的覺悟境界。

茶是萬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貴靈物,在藥為萬藥之王,在飲品為心靈之飲。介于物質(zhì)和精神之間。若要尋覓其中的“至味”,必須是精行簡德之人,時時自覺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樣對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濟天下的偉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進茶的世界,領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禪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都可以稟持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對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間,而存在于茶事活動中的瑣碎事務上。所以說茶道,是啟動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禪。

儒家講究格物、致知、誠心正意、齊家、治國、平天下。誠心正意的修為可在日日行茶中獲得。禪家是煉心的,所謂“為心師而不以心為師”。達到“制心一處,無處不治”自覺的精神境界。所以說,以禪為依歸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來,談茶必談禪,茶禪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間,過頰即空;禪機只在電光火石間,稍縱即逝,快捷如劍。

說到無聲的藝術,因為茶道是無為無做的表達。茶道的藝術有著宗教式的審美。

從飲品角度上講,茶道是心靈之飲。“風雨故人來”時,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風月兩肩;“寒夜客來茶當酒”,喝的是人間溫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動。茶道師主持整個茶事的流程。主題茶席,禪意空間,有著空靈意蘊的音樂,燈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題掛軸。。。。。。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個任務——讓時光在人心中流淌著,讓茶心把人帶回每一個當下。

尼采對自然之美曾經(jīng)是這樣解讀的,“最高貴的美是這樣一種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進攻(這種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種漸漸滲透的美,人們幾乎不知不覺把它帶走,一席在夢中與它重逢??墒牵谇那木昧粑覀冃闹兄?,就完全占有了我們。使我們的眼睛飽含淚水,是我們的心靈充滿憧憬。”

用這種美來解讀點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揚的心境之路。在無聲無為無做中,用茶道儀軌導入精神空間。

茶道的儀式感極為嚴謹。依軌而行,傳承了先賢的宇宙觀。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有太極、易象的心體情畫,以手印體,以體印心,以心印萬物的流暢的心靈程序。茶道威儀,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儀式中不僅可以使飲茶程式化,使人“謹兮敬兮清兮寂兮”,達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節(jié)奏感和飄逸感,引人出離凡俗的藩籬,去觸摸心靈,迎接上天的恩賜。

這時的茶道師,已成了表法之器,載法之器。像墻上唐卡中的菩薩一般莊嚴,用肅穆純凈的茶湯點化眾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著相,念念相續(xù)而不著一念。無所執(zhí)著。這種空靈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惡等一切區(qū)別對立。以這種渾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夠無往而不適,隨時實地擁有安寧、淡遠的情懷,達到永恒的和諧。”只有自然和諧才能消解一切對立、矛盾、束縛,成就最高的佛性。

沖茶時只沖茶,倒水時只倒水。中有將身心攝住,這樣茶湯的香氣和滋味就不會散亂。品茶時只品茶,不能說東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當下,住在行處而生其禪心。

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姜慧)

找到約27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5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