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神農(nóng)嘗百草茶

找到約741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神農(nóng)嘗百草,廠慶日雅安茶廠除雜草

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也是雅安茶廠股份有限公司的475年廠慶日。

全體員工在周公夢堂召開了員工大會。

會議第一項,董事長李朝貴先生解釋了公司廠慶日選擇與世界健康日重疊的原因與意義,總結了過去一年的工作,肯定了全體員工的勞動成果,對員工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感激并且對員工未來更好的發(fā)展給予期許,最后對公司未來的發(fā)展做出來規(guī)劃和展望。

會議第二項,給在場全體員工發(fā)放廠慶日福利。

會后全體員工在神農(nóng)茶園里開展了志愿除雜草活動。全體員工舉著雅安茶廠的廠旗,邁著整齊的步伐從雅安茶廠向神農(nóng)茶園一路進發(fā)。

神農(nóng)嘗百草,雅安茶廠除雜草

員工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經(jīng)過大家的一番忙碌,神農(nóng)茶園煥然一新。

今天雅安茶廠475周歲了,雅安茶廠經(jīng)歷了475年的歲月更替、滄海桑田。但千百年來雅安茶廠與藏族同胞的深厚友誼沒有變,雅安茶廠做好茶,做放心茶,做健康茶的初心沒有變。

真正的茶藝師,堪比神農(nóng)嘗百草,這幾個指標你肯定不知道

?

喝好茶,讀好書,

簡約生活,解憂人生。

這是為你推薦的第503篇文章.

我始終相信,這世界上有另一個我,

在做著我不敢做的事,

過著我想過的生活。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們還是比較謹慎對待普洱茶的品鑒與評審的。針對品鑒來說,我們有時候沒必要那么拘謹,更多的可能是看重香氣和滋味的。尤其是對于初級茶友來說,香氣和滋味,是我們最先比較明顯感受到的,也是能夠用正常的感官體驗總結出來的。?

?

但是對于一名茶藝師來說,對于茶的認識,不只是在香氣和滋味上來進行品鑒,更多的看重于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東西。這里也是與大家僅作分析,在茶藝師或者學茶的道路上,我們能夠積累點滴,滴水穿石,百煉成鋼。?

一、湯感

湯感一詞主要是針對茶藝師和更上一層樓的茶友來說的。關于如何體驗湯感,大家可以對于礦泉水與檸檬汁的這個感覺。一個不只是厚度上,粘稠度上的一個感受,而且是在于對于口腔細胞壁壘和舌頭味蕾的一個直接接觸感受,比如澀感,甘甜,充盈感來說。?

對湯感的感受,應該是對有幾年茶齡的茶友來說,比較能夠容易理解的。因為隨著我們舌頭和味蕾,以及口腔細胞和粘膜對于茶湯的體驗值增加,我們自然會提高對于茶的要求。這也是眾多資深茶友常說的,喝茶是一個層層遞進的一個“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感覺。把茶的標準和要求喝上去了,一般來說很難降下來。尤其是對于普洱茶來說,苦澀度的接受上,還是比較困難的。

?在這之前,我們通常也會講“不苦不澀不是茶”,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澀后的生津,苦后的回甘。特別是我們一些好的普洱茶古樹茶,澀化的很快,苦不長久?,回甘很持久。

?我曾經(jīng)跟一些茶友交流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通常描述湯感,更多的在于茶湯的順滑流轉之間。細膩順滑,厚重有粘稠感,層次豐富,有口感充盈感的變化。好的普洱茶這幾個點都是有的,而且也都分配的很到位。?

所以在整體上來說,給茶友們的感覺是,喝過一次好的普洱茶,會永遠記住那個味道,下次再喝,就一定可以用自己的味蕾和口腔細胞的記憶傳遞出來。這個也是茶葉大師們,包括茶藝師必須修煉的一步,而不只是表演的花拳繡腿。這個道理,就跟神農(nóng)嘗百草的感覺一樣。

?二、喉韻?

在上一點的講述當中,我們品鑒茶,更多的在于對茶的韻味的一個感受和體驗,這個不同于僅僅是解渴飲料的身份來說。茶的美妙就是能夠通過喉嚨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個韻味和律動,能夠傳達它真正的美妙和神奇之處。所以喉韻是品鑒普洱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感知,也是很多茶會大賽上常常作為參考的一個標準。比如鮮爽,滋潤,冰涼,甜潤,醇厚等這樣的感覺,能夠讓人的喉嚨很舒服。尤其在品鑒老班章,冰島,滑竹涼子等這樣的好茶來說,常常會伴有喉嚨的冰涼感體驗。?

與此同時,也有的茶會有一種燥感,喝完之后,喉嚨有種干澀和不舒服的感覺。絕對大多數(shù)有很強喉韻的茶,都是非常有喉韻的。而且在喉嚨之間的回甘非常舒服持久,對于沒有喉韻的茶,一般只會到了舌根部就結束了。相對來說,回甘也是不持久的。?

因此,總結下來,喉韻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甘、潤,燥,爽。

?三、鎖喉

這個詞,可能很多茶友聽的比較少。也有的茶友說,一般有農(nóng)殘的茶,有鎖喉感。這個是不能作為是否有農(nóng)殘的一個標準。是否有農(nóng)殘,大家是喝不出來的。但是一般農(nóng)殘比較超標的茶,鎖喉感是有的。另外,就是對于熟普來說,在發(fā)酵的過程當中,如果過度發(fā)酵會有燥感,從而產(chǎn)生鎖喉感,還有一個就是在倉儲的過程中,存在濕倉的方式存儲,或者是有的茶友存儲普洱茶失敗。?

如果是我們通常遇到的普洱生茶,也會有一些燥感,這個可能是在炒青的時候,鍋溫太高,產(chǎn)生的焦糊感。在短期存儲當中,是很難轉化掉的。如果買到這種茶,會發(fā)現(xiàn)鎖喉感是在所難免的。

?有的茶友,也說在臺地茶當中,會有鎖喉感,也可以用來判斷是古樹還是臺地。其實,懂得的茶友都會發(fā)現(xiàn),好的臺地茶,你是太難太難遇到這個鎖喉感了。?

四、收斂性

簡單來說,這個收斂性就相對于茶的苦澀消退的一個持久性上來衡量的。比如一款茶入口很苦,但是化的很快,這個茶的收斂性就很好。也有的茶,是苦化的不快,比如老曼峨的苦茶,苦底比較重,就很難具有好的收斂性。很大一部分茶友是無法接受老曼峨的那個苦的。?

比較專業(yè)一點的說法就是,苦后有回甘,生津,有喉韻且不鎖喉,這樣的茶在口腔的感知過程長短是收斂性的真正意義。所以,回甘的快慢,苦化的快慢,是收斂性的衡量指標。

?在茶葉審評的過程當中,我們有的茶藝師是利用這個收斂性來判斷一款茶的好壞和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

五、掛杯

這個詞,大家比較熟悉的使用領域大概就是葡萄酒了,也有很多人覺得那酒腳就是掛杯的一個體現(xiàn)。我曾在學習葡萄酒的品鑒和識別課程當中,就發(fā)現(xiàn)其實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我們的普洱茶。掛杯的長短和酒腳的多少,是衡量一個款好酒的指標。相對來說,掛杯的越長,就能判斷葡萄酒的內(nèi)含物質(zhì)和整個酒體的飽滿和豐厚。?

?

但是普洱茶的掛杯并非是通過茶湯流動的速度和粗細,而是看一款茶的杯香和茶湯隨著杯壁的粘稠感來說的。尤其是初級茶友,初級茶藝師會覺得掛杯更多的體現(xiàn)在香氣上,掛杯香氣持久的,芳香物質(zhì)豐富的,香氣變化有層次感的,就是非常好的普洱茶。?

以上的這幾點,也僅供大家參考。同時,也歡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精進。

?

生活不易,現(xiàn)實無情。

我們可以披荊斬棘,也可以一腔柔情。? ? ?

美好生活,并非遙不可及。

因為有我,一切皆有可能。

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
?

“神農(nóng)得茶解毒”由來考述

(《吃茶去》雜志)“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边@是茶文化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出自成書于漢代、甚至戰(zhàn)國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但未見出處,多是人云亦云。最近筆者對此作了研究,查到了最早引錄該語的,是清代的著名類書——??谇∪哪?1769)的文淵閣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引文來源可能是宋、元、明時代的筆記類稀缺版本,與流行的“神農(nóng)得茶解毒”引語有所差別:

《本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筆者結合相關文獻,考述如下。

學術不能“莫須有”

將此說歸為戰(zhàn)國、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代表性著作有: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陳椽編著的《茶業(yè)通史》(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4年初版、2008年再版)第一章《茶的起源》:“我國戰(zhàn)國時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就把口傳的茶的起源記載下來。原文是這樣說的‘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彪m然該書配有三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三卷》古本書影,但看不出有該語的出處。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蔡鎮(zhèn)楚等3人編著的《茶祖神農(nóng)》,該書2007年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以茶祖神農(nóng)氏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被作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引語,與《茶經(jīng)》引語“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并列,醒目地印在該書封面上。但這本近25萬字的專著,并未說明該語的出處。筆者曾致電請教蔡鎮(zhèn)楚教授,含糊地回答說《四庫全書》上可能有類似記載,但說不出是何種古籍。

中國茶葉博物館編著、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話說中國茶文化》,在插圖《神農(nóng)本草》古本書影的同時,也引用了該語:“據(jù)考證,距今五千年前,成書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記述,是茶葉作為藥用的最早記載。但由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的許多內(nèi)容是后人根據(jù)傳說的補記,其可靠性值得商榷?!彪m然說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傳說補記的,值得商榷,但前提還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此記載。

今年4月,筆者主編《科學飲茶益身心——2011`中國寧波 ‘茶與健康’研討會》文集時,40篇來稿中,粗讀就有7位專家、學者引用此說,可見影響之大。

其實,此說在任何版本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都是找不到出處的,因為該書根本就沒有記載。筆者查閱哈爾濱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清代顧觀光等著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該書被認為是現(xiàn)存較早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版本,在該書記載的365種中草藥中,不僅沒有“神農(nóng)得茶解毒”之語,連“茶”的詞條都沒有。很多茶文化書籍則將《茶經(jīng)》引錄的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引語“苦荼,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作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引語。

如此看來,引用該語的專家、學者多是認為,此說在古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應該有的,可能有的,只是現(xiàn)在沒發(fā)現(xiàn),也許散佚了。眾所周知,言之有據(jù)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點,學術不能搞“莫須有”。

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有引錄

最近,筆者在寧波圖書館分別查到了兩種清代陳元龍編撰的著名類書《格致鏡原》,分別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谇∪哪?1769)三月的文淵閣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和光緒十四年(1888年)印刷的單行本《格致鏡原》,兩書《飲食類·茶》均有如下引錄:

《本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陳元龍(1652—1736),浙江海寧人。字廣陵,號乾齋??滴醵哪?1685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累擢廣西巡撫,在桂七年,吏畏民懷。所建陡河石堤及三十六陡門,盡復漢馬援、唐李渤故跡。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卒謚文簡。工詩,有《愛日堂》詩二十七卷,又輯有類書《格致鏡原》,《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歷十年而成的《格致鏡原》,被譽為清代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官方類書的代表,最早校刊于雍正十三年(1735),即作者逝世前一年。該書廣記一般博物之屬,分一百卷三十大類,子目多至一千七百余條。內(nèi)容涉天文、地理、身體、冠服、宮室、飲食、布帛、欣賞器物等,幾乎無不具備。所謂博物之學,故名“格致”。又“格致”寓致知,即研究事物之意;“鏡原”為探求本原,猶事物紀原之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其“采擷極博,而編次且有條理……體例秩然,首尾貫串,無諸家叢冗猥雜之病,亦庶幾乎可稱精核矣”,是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史的重要參考書。

《格致鏡原·飲食類·茶》引錄了大量茶事文獻,此前,茶文化界未曾關注,除“神農(nóng)得茶解毒”以外,可能還有其它獨家引錄的內(nèi)容,有待詳細研究。

兩點細微差別,引于何種《本草》有待考證

仔細閱讀《格致鏡原》“神農(nóng)得茶解毒”引文,可以發(fā)現(xiàn)與常見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引文,除了結尾多了“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以外,另有兩點細微差別:

一是“七十毒”非“七十二毒”。

“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說《淮南子·修務訓》有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格致鏡原》引文原文作者是否由此而來,有待考證。

二是“茶”字非“荼”字。上述兩種版本均為“茶”字,而非“荼”字。

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其中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一般說來,隋代之前多為“荼”字;隋、唐時代“荼”、“茶”并用,如成書于隋末的著名類書虞世南《北堂書鈔》,已經(jīng)列出“茶篇”;宋代以后則多用“茶”字。

《格致鏡原》引錄該語時,只注明是《本草》,未說明年代與作者,由于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其它文獻引錄該語,給后世留下了疑問。

中國歷代《本草》類著作繁多,據(jù)北京大學博士、茶文化專家滕軍女士轉引日本岡西為人《本草概說》統(tǒng)計,中國隋代之前,已有《本草》類著作百種左右,唐代以后更多。

雖然《格致鏡原》引文出于什么年代仍需考證,但筆者以為有兩點可以確定:

一是此引文肯定出自《本草》原著,因為身為高官的陳元龍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嚴謹?shù)膶W者,從他凡事究其原委的治學態(tài)度來看,他是看到該《本草》原著的。

二是可以排除引文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除了最早的茶事文獻《北堂書鈔》、《茶經(jīng)》未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引文,今存《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沒有“茶”之詞條外,從《格致鏡原》引文使用“茶”字的信息,又附有“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句,說明該《本草》不會是唐以前的版本,而是宋、元、明時代刊印的筆記類稀缺版本,很可能是明代版本,因印刷甚少而散佚了,或尚有存世而未被發(fā)現(xiàn),如清代稍晚于陳元龍的陸廷燦的著名茶書《續(xù)茶經(jīng)》,也未見引錄。

《新義錄》記載可能源于《格致鏡原》

關于“神農(nóng)得茶解毒”的話題,《農(nóng)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早在1991、1994年就作過探討,分別發(fā)表過周樹斌《“神農(nóng)得茶解毒”考評》、陳椽《〈“神農(nóng)得茶解毒”考評〉讀后反思》、趙天相《“神農(nóng)得茶解毒”補考》三篇文章,可惜都沒有說清楚,三文都把《格致鏡原》書名錯為“《格致鏡源》”,把另一種記載“神農(nóng)得茶解毒”的清代文獻《新義錄》作者孫璧文錯為孫壁文,周樹斌還顛倒了陳元龍與孫璧文的前后年代,說明他們均未查閱原著。陳椽所持觀點也是“莫須有”的。

孫璧文在《新義錄》中記載:

《本草》則曰: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孫璧文(?—1880),字玉塘, 安徽太平仙源(今黃山市黃山區(qū),原治所為仙源)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一生淡榮利,愛讀書,尤善經(jīng)史,博聞強記,善鑒別,重考證,對人文地理,校勘目錄,素有專長,尤對蕭統(tǒng)《文選》頗有研究。光緒元年(1875),太平知縣鄒仲俊、教諭馬鹿初,提倡文化,重振仙源書院,璧文募集資金,四出搜集圖書,主要從江、浙、滬、湘、鄂、贛、閩、粵等江南諸省市及日本等地購書2150種,計2.74萬卷,藏于仙源書院,連同先期邑人捐書,藏書達3.3萬余卷。除《新義錄》外,另有《仙源書院》續(xù)編四卷等。

孫璧文晚陳元龍100多年,一個是清末舉人愛書者,一個是清初高官、大學者,《新義錄》引文與《格致鏡原》完全一樣,亦未記載詳細出處,筆者以為《新義錄》引文可能源于《格致鏡原》。

排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說并不影響神農(nóng)的茶祖地位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筆者以為,確立神農(nóng)氏茶祖地位的,是國人世世代代的傳說,尤其是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的點睛之筆,“神農(nóng)得茶解毒”之說是否出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不重要,排除該書“神農(nóng)得茶解毒”之說,絲毫不影響神農(nóng)的茶祖地位,而將找不到出處的說法,硬是“莫須有”地加于其上,無異于“皇帝的新裝”。

附帶一筆,因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得茶解毒”之說查無出處,有心人不妨反證一下,此說究竟源于何時何處,這對當前茶文化界不重文史考證,人云亦云的現(xiàn)狀,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本文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竺濟法)

找到約725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