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砂銚煮茶

找到約6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啖茶論道茶葉團(tuán)購第四十五期——骨灰級茶客摯愛:紅泥爐+穿心砂銚

講究喝工夫茶的潮汕人必有“四寶”相伴:孟臣罐(朱泥小壺)、若琛甌(杯)、潮汕爐(紅泥小爐)與玉書煨(即砂銚sha diao)。特別是其中的玉書煨與紅泥爐被當(dāng)?shù)厝擞H切地稱為“風(fēng)爐薄鍋仔”,兩者如影相隨。

作為傳統(tǒng)紅泥爐和砂銚“煮水利器”,在隨著煤氣爐、電熱爐、電磁爐的迅速普及,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漸行漸遠(yuǎn)了

手工紅泥爐,外形追求講究敦厚、古樸、穩(wěn)重,作為燒火的器具,生爐、起火一定要靈,燒水要快,實用、好用是第一要素。

手工爐與注漿爐的區(qū)別,手工爐有很多氣孔 ,多氣孔的優(yōu)點:

①對熱脹冷縮有一定緩沖性 ,可以減少燒裂。

②燃燒必需空氣 ,爐體多氣孔有助于炭的燃燒、 旺火。

注意事項:新爐或長時間閑置 ,先用文火燒(忌猛火)去掉爐體的濕氣 ,可以減少爐體燒裂。正常使用也忌猛火,這只泥爐正常使用火力夠旺,不要用吹風(fēng)機(jī),潮州工夫茶沖泡,如爐火過旺,煮出來的水泡茶效果欠佳,滋味帶銳,也就是說 ,火力合適,泡茶效果最佳。

另:生炭最好選用電熱生炭器生好后放入爐子內(nèi),壓縮氣罐噴焰生炭恐傷著爐壁。

圖片描述

而砂銚中的穿心砂銚,設(shè)計精巧、輕薄透氣,底部和中部都受熱,配紅泥爐燒水更快。(圖片中的砂銚已經(jīng)使用了數(shù)月,故被熏黑,但不會沾手)

潮州手工砂銚(薄鍋仔)與其他煮水器皿的區(qū)別,就是有極佳的透氣性。這款砂銚是手工拉坯工藝,亮點就是薄 、受火面積大 、透氣性極性, 能品出炭的香氣和滋味(多數(shù)人能體驗出效果) 対水質(zhì)優(yōu)化速效明顯 。用不同品種、不同品質(zhì)的炭可以燒出不同的水質(zhì)。

注意事項:由于薄和透氣性極佳 作品不可避免的脆弱性 (忌干燒 忌驟冷驟熱),北方溫度低, 建議加溫水 ,減少水溫驟變使壺致裂 。另外加水時, 將壺移下爐, 不要將砂銚放在爐上面就直接加水 ,加水時注水點, 落在水中, 不要注在壺壁 ,總之就是避免壺體溫度驟變減少致裂,在使用過程中務(wù)必避免磕碰。

新壺使用心得:先用清水浸泡幾次, 再燒水倒掉幾次就可以正常使用, 水質(zhì)優(yōu)化效果就顯現(xiàn)出來了,新壺沒養(yǎng)過直接使用 ,煮水喝了過后,口腔會一點點發(fā)干,所以建議先養(yǎng)一下再正常使用,工夫茶就是要多花時間。

紅泥直爐砂銚組合,適合燃燒橄欖碳或竹炭煮水烹茶。用紅泥爐配砂銚燒水能夠明顯改善水質(zhì),哪怕用自來水,燒開后絲毫沒有氯味還帶甘甜,原理如同用鐵鍋燒肉的味道總沒有用瓦罐煨肉來得好。

楓溪民間陶瓷藝術(shù)師——黃樹藩,他以手拉坯紅泥風(fēng)爐的精湛手藝而聞名業(yè)界。1951年生人,今年69歲,燒爐制作非遺傳承人,潮州市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會員,從事祖?zhèn)鞯奶账嚬に?2年,博采眾長,獨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版的“風(fēng)爐薄鍋仔”,配套其拿手的茶盤、茶壺,充分展示了朱泥制品活潑柔順的美感。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這套煮水利器,無論從工藝水平、器型、構(gòu)造、用料都是具有代表性。由于這產(chǎn)量少,還有脆弱性等特性,所以這套煮水器屬于骨灰級玩物,能玩的人也很少,主要還是高端愛茶人士追求水質(zhì)、醞釀氛圍的必備利器。

品名:紅泥爐、手工拉坯穿心砂銚(有黃樹藩落款)

產(chǎn)地:潮州

藝人:黃樹藩

產(chǎn)品規(guī)格:紅泥爐,高12cm,上口直徑13cm,底部10.5cm。

穿心砂銚直徑(肚身):11cm,高10cm(含穿心),手柄長6cm ,壺嘴長3cm,容量350ml,由于為手工制作,外形、容量會有稍有差異。

使用保養(yǎng)方法:請仔細(xì)閱讀上文有關(guān)紅泥爐、穿心砂銚的注意事項。

為什么北方人冬天都喜歡煮白茶?

曾經(jīng),碰到過無數(shù)個長江以北的茶友。

在選擇白茶的時候,每每總是多問一句,這茶適合煮嗎?這茶能不能直接煮?

好像逢茶必煮的樣子。

生為土生土長福建人的村姑陳,去長江以北地區(qū)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的村姑陳,從懂事起就看長輩們使用蓋碗泡功夫茶的村姑陳,無論如何想不明白,好好的茶,泡著喝就行了唄,為何老想著要拿去煮?

這在村姑陳的腦子里,也為一個未解的謎。

2018的年末,在上海小住了幾日。

按從前在福州時一樣的習(xí)慣在泡茶,驚訝地發(fā)現(xiàn),城市緯度變高、氣溫降低了之后,燒開的水極容易冷。

燒開后5分鐘之內(nèi),能從100度降到92度,10分鐘后,能降到85度。

也就是說,如果在跟朋友邊聊天邊喝茶,不那么快速喝的情況下,平均每兩沖,就需要加熱一次水。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喝,一沖沖出來有100毫升左右,渴的時候3分鐘能喝完,不渴的時候,至少要7-8分鐘才能喝光。

等于,每沖都要重新加熱一次水。

雖然只需要加熱到95度以上,不必?zé)_,但是,水一直需要加熱,這已經(jīng)夠麻煩了。

而煮茶就好多了。

煮一壺,燒開后保著溫,半小時到四五十分鐘之后,仍是適口的溫度。

在北方冬天普通的氣溫條件下,泡茶,果然不如煮茶,來得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煮茶。

煮茶,是直接煮還是先泡再煮

在南方時,村姑陳的習(xí)慣是泡過再煮。

茶葉,有的時候,非沸水不能盡出其味。

然,當(dāng)沸水的力量盡顯,那些仍不能全然盡顯的養(yǎng)分,便需要壺的高溫,才能令其盡釋。

故而,先泡7-8泡,再放到壺里煮,是我們的常態(tài)。

也是不浪費(fèi)好茶的心理。

比如慧苑老叢水仙,泡了13泡,泡不出來什么滋味了,但看葉底,還是沒有完全打開的樣子。

這就說明,它還有很多的物質(zhì),藏在葉片里,只是無法再溶在茶湯里了。

這時候就要放壺里煮,陶壺玻璃壺都可以,先放茶葉,再放沸水,開火燒開,再關(guān)掉。

利用電陶爐面板上的余熱保著溫,一壺能喝上半小時。

而到了北方,冬天天氣冷,泡茶不方便,除非有一只保溫的燒水壺,能讓水溫一直保持在98-99度,否則,便需要一直加熱熱水,很麻煩。

這種情況下,只能煮茶。

不必泡過,直接把干茶放壺里煮。

煮茶,水和茶的比例是多少

泡茶要好喝,茶和水的比例要合適

煮茶要好喝,水和茶的比例一樣要合適。

泡茶, 若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100-110毫升的蓋碗,需放5克茶。

而若是壽眉,尤其是粗枝大葉的秋壽眉三姐妹(立秋、白露、寒露),茶雖然只要5克,但蓋碗,可以調(diào)整為110-120毫升。

且建議選擇敞口蓋碗,就是口大的,能讓茶葉的枝條能完整地投放進(jìn)蓋碗里,并能第一沖就被水覆蓋住。

煮茶,水和茶的比例,自然與泡茶不同。

煮茶,只需要極少的茶,卻需要極多的水。

正常情況下,600毫升的壺,裝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2-2.5克的茶葉。

相比泡茶時的茶水比例,這煮茶的茶水比例,就像是小溪于大海,井水與北冥。

為何,同是茶與水,煮泡卻差別這么大?

只因,泡茶,水溫是一直在下降的,從注入,到出湯,再到杯中,這整個過程中,水溫在漸漸下降。

而煮茶,水溫是一直在上升的。從茶投入水中,到水沸,水溫呈上升趨勢,水溫每增加一度,溫度對于茶葉的壓力便增加一分,茶葉釋放到茶湯里的內(nèi)質(zhì),也更多一分。

正是因為這兩種不同的水溫走勢,決定了它們分別適合不同的茶水比例。

能煮的茶卻不能悶,原因便在于此。

散茶和餅茶,誰更適合煮

散茶與餅茶,就像是事物的兩面,總是被拿來做對比。

時常有人問,收藏白茶,是散茶適合還是餅茶適合?

未來的轉(zhuǎn)化,是散茶快還是餅茶快?

自己喝,是買散茶還是買餅茶?

這些問題,看在村姑陳眼里,只是各種人為的區(qū)分,各種人為的糾結(jié)。

就像寶釵和黛玉,要問村姑陳喜歡誰,還真的難以分得清。

如果是做同事,當(dāng)然選寶釵,她得體,愛裝,要面子,跟她相處,不必?fù)?dān)心她拈酸吃醋,不用怕她言語尖刻讓人下不來臺。

如果是做閨蜜,當(dāng)然選黛玉,她真性情,喜歡不喜歡都表現(xiàn)在臉上,又熱心愛幫忙(例如教香菱學(xué)詩),跟她做朋友,不必?fù)?dān)心最后變成塑料姐妹情。

說直白一點,寶黛二姝,各有各有好處。

那么,白茶里的雙姝,散白茶與白茶餅,一樣是各有各的妙處。

煮著喝,散茶和餅茶都適合。

如果你剛吃了油膩的食物,比如紅燜羊肉,嘴里膻味四竄,那必定要煮一壺餅茶,讓它的濃郁的果香和藥香,像把萬能的刷子,洗刷掉口腔里的腥味。

如果你在辦公室坐了一整天,悶得慌,那就煮散茶,讓它清新的花香,飄蕩在空氣里,提神醒腦,一洗胸臆間的煩悶之意。

煮茶,一般能煮幾道?

還會有細(xì)心的茶友關(guān)注一個特別細(xì)節(jié)的問題:煮茶,一般能煮幾道?

就村姑陳本人而言,一蓋碗泡過8-9泡之后的白茶,放到300毫升的水里去煮,一般能煮3壺。

當(dāng)然,也許還能再煮下去,不過900毫升水喝下去,肚子也撐不下了。

我們又不想當(dāng)宰相,肚子不必?fù)文敲创蟆?/p>

而沒有泡,直接投壺里煮的茶,大約能煮4壺。

當(dāng)然,也是300毫升的水。

如果壺大,人多,可以按這個比例去換算。

不過,煮茶,不建議煮太多道,煮太久,味道淡了,也沒什么意趣了。不如倒掉,重新?lián)Q了新水新茶,再重新煮過。

畢竟一塊餅,有350克,按一次2.5克計算,也能煮上140壺了。

按一天煮一壺計算,一塊餅?zāi)苤笊峡?個月了。

這樣的喝茶方法,是很省茶的。

并且,讓房間里充滿茶葉的芳香,不是更加美妙的享受嗎?

煮茶,需要小火慢燉嗎

肯定不需要的。

煮茶,又不是煲老火靚湯,干嘛要小火慢燉呀。

煮茶,以水沸為準(zhǔn),水沸便可關(guān)掉火。利用電陶爐面板上殘留的熱度給茶湯保著溫,就可以了。

只要買到手里的白茶,是高品質(zhì)的好白茶,產(chǎn)區(qū)正,工藝好,儲存得當(dāng),必然就是內(nèi)質(zhì)豐富的,稍微一點熱水,就能讓它大量釋放出滋味和香氣來,完全不必用沸水反復(fù)沸騰這種方式來折騰它。

響鼓何必用重錘?

需要拼命煮,使勁煮,大火煮,小火燉,才能有味道,才能釋放出似有若無的棗香的白茶,都不是白茶里的好寶寶。

它們都曾經(jīng)遭遇過非人的折磨,被做舊,被渥堆,被暴曬,被陰干。

在這個殘酷的過程中,它們原來身體里的豐富內(nèi)質(zhì),早已經(jīng)被折騰掉了一大半,只留下少少的一些些,勉強(qiáng)殘留在茶葉的枝梗里,權(quán)充個門面罷了。

唯有內(nèi)質(zhì)少,味道淡,才需要開了大火,使勁煮。

新鮮的水果,一咬就汁水滿溢。

放了一個月的水果,使勁咬,也咬不出水來。

戲說青梅煮酒

煮茶,煮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打發(fā)時光的最佳工具。

老曹有一次約老劉喝酒,試探老劉,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老劉一聽,嚇得半死,NND,我胸中大志,如何被這廝窺得?

他手里正好夾著一筷子肉,手一抖,便掉到了桌子上。為了掩飾自己的慌張,他假稱是被天雷嚇到。

老天爺也幫他,正好那時候打了個大雷。

老曹一看,心里瞧不起老劉:瞧你這個熊樣!一個雷就能嚇尿,能有啥出息?

從此沒把老劉放在眼里,致使放虎歸山,生生成就了西蜀的半壁江山。

擁曹派的村姑陳私心想著,當(dāng)時老曹煮的是黃酒,這酒煮了之后,容易上頭,老曹又有頭暈的毛病,一喝了酒更暈,便沒細(xì)辨老劉的貓膩。

若我能穿越過去,該勸老曹把酒換成老白茶。

青梅煮酒,改成砂銚煮茶。

喝了茶,神清眼明,目光如炬,自然就能把老劉的心虛偽詐看得透透的。

劉皇叔,你的假戶籍要被揭穿了。

茶典鑒賞:續(xù)茶經(jīng) 之"茶之器"

《御史臺記》: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臺院,其僚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為監(jiān)察御史。察院廳居南,會昌初,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葺。禮察廳,謂之松廳,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廳謂之魘廳,以寢于此者多夢魘也。兵察廳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御史輒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資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蠟環(huán),進(jìn)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當(dāng)代。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訊則知矣。

《大觀茶論》:茶器:羅碾。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羅欲細(xì)而面緊,碾必力而速。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惟盞熱,則茶立發(fā)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dāng)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yùn)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當(dāng)以可受一盞茶為量。有馀不足,傾勺煩數(shù),茶必冰矣。

蔡襄《茶錄·茶器》: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yǎng)茶色香味也。

茶籠,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切勿近濕氣。

砧椎,蓋以碎茶。砧,以木為之,椎則或金或鐵,取于便用。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羅,以絕細(xì)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罩之。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不宜用。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太輕,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湯,且點茶注湯有準(zhǔn)。黃金為上,若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

孫穆《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茶匙曰茶戍?!肚宀s志》:長沙匠者,造茶器極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dāng)?shù)。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幾案間,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錫,竊意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貼以紙,則茶易損。

張蕓叟云: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金飾,一棕欄。方接客,索銀羅子,??鸵?;金羅子,禁近也;棕欄,則公輔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間以候之。

《黃庭堅集·同公擇詠茶碾》詩: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陶谷《清異錄》:富貴湯,當(dāng)以銀銚煮之,佳甚。銅銚煮水,錫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揚(yáng)州石塔試茶》詩: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茶臼》詩: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與可集·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謝宗可《詠物詩·茶筅》: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fù)玉川家。

《乾淳歲時記》:禁中大慶會,用大鍍金。以五色果簇龍鳳,謂之繡茶。

《演繁露》:《東坡后集二·從駕景靈宮》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卑唇裼百n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周密《癸辛雜志》:宋時,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纓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jìn)尚方。穆陵大喜,蓋內(nèi)院之工所不能為也。


楊基《眉庵集·詠木茶爐》詩: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鷓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tuán)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張源《茶錄》:茶銚,金乃水母,銀備剛?cè)?,味不咸澀,作銚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氣易透?/p>


茶甌,以白瓷為上,藍(lán)者次之。


聞龍《茶箋》:茶,山林隱逸,水銚用銀尚不易得,何況乎?若用之恒,歸于鐵也。


羅廩《茶解》:茶爐,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須與湯銚稱。凡貯茶之器,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記》:韻書無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幾叢書》: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芳?xì)鉂M閑軒”也。制宜口邃腸,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聞雁齋筆談》:茶既就筐,其性必發(fā)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爐,則亦不佳。故曰飲茶,富貴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駛,非扃以金銀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饋中泠泉于歐陽文忠者,公訝曰:“君故貧士,何為致此奇貺?”徐視饋器,乃曰:“水味盡矣?!编?!如公言,飲茶乃富貴事耶。嘗考宋之大小龍團(tuán),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公聞而嘆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東坡詩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此則二公又為茶敗壞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滌煩消渴,功誠不在芝術(shù)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腳,則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何以勺之野語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雖然,吾猶有取盧仝“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負(fù)此鼎耳。


馮時可《茶錄》:芘莉,一名,茶籠也。犧,木勺也,瓢也。


《宜興志》:茗壺,陶穴環(huán)于蜀山,原名獨山,東坡居陽羨時,以其似蜀中風(fēng)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東坡祠以祀之,陶煙飛染,祠宇盡黑。


冒巢民云: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時。太早或未足,稍緩或已過,個中之妙,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茶至明代,不復(fù)碾屑、和香藥、制團(tuán)餅,已遠(yuǎn)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此又遠(yuǎn)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wù)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计鋭?chuàng)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學(xué)頤山吳公讀書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為之。栗色暗暗,敦龐周正,指螺紋隱隱可按,允稱第一,世作龔春,誤也。


萬歷間,有四大家: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號少山,不務(wù)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則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四人;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光甫;又婺源人陳仲美,重鎪疊刻,細(xì)極鬼工;沈君用、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輩,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大彬鐫款,用竹刀畫之,書法閑雅。


茶洗,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而細(xì)竅其底,便于過水漉沙。茶藏,以閉洗過之茶者。陳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湯銚,亦有制之盡美者,要以椰瓢、錫缶為用之恒。


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tuán)結(jié)氤氳,方為佳也。


壺若有宿雜氣,須滿貯沸湯滌之,乘熱傾去,即沒于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fù)矣。


許次紓《茶疏》:茶盒,以貯日用零茶,用錫為之,從大壇中分出,若用盡時再取。


茶壺,往時尚龔春,近日時大彬所制,極為人所重。蓋是粗砂制成,正取砂無土氣耳。


仙云:茶甌者,予嘗以瓦為之,不用磁。以筍殼為蓋,以槲葉攢覆于上,如箬笠狀,以蔽其塵。用竹架盛之,極清無比。茶匙,以竹編成,細(xì)如笊籬,樣與塵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塵之物也。煎茶用銅瓶,不免湯,用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制銚能益水德。


謝肇《五雜俎》:宋初閩茶,北苑為最。當(dāng)時上供者,非兩府禁近不得賜,而人家亦珍重愛惜。如王東城有茶囊,惟楊大年至,則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訓(xùn)集》有《湯蘊(yùn)之傳》,乃茶壺也。


文震亨《長物志》:壺以砂者為上,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


《遵生八箋》:茶銚、茶瓶,瓷砂為上,銅錫次之。瓷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茶盞,惟宣窯壇為最,質(zhì)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nèi)有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試茶以滌器為第一要。茶瓶、茶盞、茶匙生,致?lián)p茶味,必須先時洗潔則美。


曹昭《格古要論》:古人吃茶湯用,取其易于不留滯。


陳繼儒《試茶》詩,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之句。[竹茶爐,出惠山者最佳。]《淵鑒類函·茗碗》:韓詩“茗碗纖纖捧”。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茶甌,色黃,描青綠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質(zhì)少粗無花,但作水紋者,出大島。甌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爐與中國小異。


葛萬里《清異論錄》:時大彬茶壺,有名釣雪,似帶笠而釣者。然無牽合意。


《隨見錄》: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

  

【譯文】

唐代韓琬(字茂貞,鄧州南陽人)《御史臺記》記載: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個叫做臺院,其官員叫做侍御史;第二個叫做殿院,其官員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個叫做察院,其官員叫做監(jiān)察御史。察院的辦公場所察院廳居南,唐武宗會昌(841-846)初年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修葺。其中的禮察廳,稱作松廳,因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廳,稱作魘廳,因為在這里就寢的人多夢魘;兵察廳,主管察院的茶飲。其茶葉一定要購買蜀茶中的佳品,貯存在陶器中,以防備暑天發(fā)潮變質(zhì)。御史往往親自封存或者開啟,所以兵察廳又稱為茶瓶廳。

唐代李匡《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創(chuàng)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間蜀相崔寧之女,因為茶杯沒有襯墊,害怕燙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來。品飲之后,杯子又傾倒了,于是就用蠟環(huán)繞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來,隨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蠟環(huán),進(jìn)奉給蜀相。蜀相很驚奇,就為之命名并告訴親朋好友,人們都認(rèn)為很方便,當(dāng)時就流行開來。此后,傳承者再環(huán)其底部,更新其規(guī)制,從而使茶托子發(fā)展到上百種形狀。

唐德宗貞元(785-805)初年,青州鄆城用繒布加油漆制成荷葉形狀,用來襯墊茶碗,形成另外一種碟子。今人大多說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實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問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談?wù)摬杵髡f:羅碾,茶碾以銀質(zhì)的為最好,熟鐵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輪要做得又銳又薄。羅網(wǎng)要細(xì)密,羅面要拉緊,碾茶時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羅茶時則要動作輕緩,羅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復(fù)多次,這樣茶的細(xì)末幾乎不會有什么損耗。)只有經(jīng)過兩次過羅的茶末,入水之后會輕輕漂起,在茶湯的表面有光澤凝聚,從而充分顯現(xiàn)出好茶所應(yīng)有的色澤。

茶盞,必須度量茶葉的多少,從而決定所用茶盞的大小。如果茶盞高而茶葉較少,就會遮蓋住茶的色澤;如果茶葉較多而茶盞較小,就會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盡顯茶之真味。茶盞只有在加熱的情況下,才會使茶葉充分發(fā)揮其色香味,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


茶筅,是擊拂專用的工具,以竹節(jié)細(xì)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頭即前端的竹帚則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壯而末梢要纖細(xì),應(yīng)當(dāng)像劍脊般的形狀。這是因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時有力,便于運(yùn)用;筅頭稀疏有力,根粗末細(xì)如劍脊的形狀,就會使得在擊拂時即便用力過猛也不會產(chǎn)生浮沫。


茶瓶,適合用金銀,其大小規(guī)格,只有按照具體需要來決定。注湯(即將煎好的水注入茶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guān)鍵,只是取決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狀罷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這樣注湯時力量就比較集中,水流不會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湯時就會有所節(jié)制,水流不會形成滴瀝。這是因為注湯時力量集中,那么茶葉的色香味就能迅速發(fā)揮出來;注湯時有所節(jié)制而不形成滴瀝,那么茶盞表層的粥面就不會被破壞。


茶勺,是添續(xù)茶水的工具,其規(guī)格大小,應(yīng)當(dāng)以可以盛下一盞茶水為適量標(biāo)準(zhǔn)。如果盛水超過一盞,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盞,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補(bǔ)充。這樣傾倒數(shù)次,就會使盞中的茶水涼了。


北宋蔡襄《茶錄》下篇論茶器:茶焙,用竹篾編制而成,外面包裹箬葉。上面蓋起來,以便收攏火氣;中間隔成兩層,以便擴(kuò)大容量。把茶餅放在上層,下層放置炭火,與茶餅保持一尺左右距離,使其中保持溫暖的狀態(tài),就是為了保養(yǎng)茶的色香味。


茶籠,沒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餅,應(yīng)當(dāng)用箬葉緊密封裹,放在茶籠中盛起來,置于高處,切不要接近潮濕之氣。


砧椎,砧和椎是用來捶碎茶餅的工具。砧板以木頭做成,椎以金或者鐵制成,取其方便實用。


茶鈐,用金或鐵屈曲而制成,用來夾住茶餅進(jìn)行烘焙。


茶碾,用銀或鐵制成。黃金本性柔軟,而銅和黃銅都容易生銹,不能選用。


茶羅,以羅網(wǎng)極細(xì)的為最好。羅底要用四川東川鵝溪絹中特別細(xì)密的,放到開水中揉洗干凈后罩在羅圈之上。


茶盞,茶色淺白,適宜黑色的茶盞。建安所制造的茶盞黑里透紅,紋理猶如兔毫,其坯稍厚,經(jīng)過烘烤后久熱難冷,最適宜飲茶之用。其他地方出產(chǎn)的茶盞,有的坯太薄,有的顏色發(fā)紫,都比不上建盞。那些青白色的茶盞,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會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這樣用來擊拂才會有力。以黃金制作的茶匙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輕,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燒水的湯瓶要小一點,以便于觀察開水變化的情形,而且點茶注水的時候能夠把握好分寸。湯瓶以黃金制作的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過大,品飲時有所剩余,停久茶味過熟,就不好了。


宋代孫穆《雞林類事》記載:高麗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輝《清波雜志》記載:長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極其精致,其工價之高幾乎與所使用的白銀的價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幾案之間,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貴奢侈,并不經(jīng)常使用。一般說來茶葉適宜錫器,我認(rèn)為錫器比較合適,而且實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貼上紙,則容易損壞茶的味道。


張舜民(字蕓叟)說:呂公著(字晦叔,封申國公,世稱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個以黃金裝飾,一個以棕毛為欄。正接待賓客的時候,招呼要銀羅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羅子,就是接待皇帝身邊的人;索要棕欄羅子,就一定是公輔大臣。家人經(jīng)常要排著隊在屏風(fēng)間等候召喚。


《黃庭堅集》中有《同公擇詠茶碾》詩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說:富貴湯,應(yīng)當(dāng)用白銀制作的茶銚煎煮,非常好。用銅制的茶銚煮水,用錫制的茶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中有《揚(yáng)州石塔試茶》詩寫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詩寫道: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與可集》中有《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寫道: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元代謝宗可《詠物詩》中有《茶筅》詩寫道: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fù)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宮中大的慶典活動,用鍍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擺設(shè)五色水果,中間放龍鳳團(tuán)茶,稱作繡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說:《東坡后集二》中有《從駕景靈宮》詩寫道: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天御前賜茶都不用建盞,而用大湯,色澤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類似薄銅片所做的銅葉湯罷了。這種稱為銅葉的茶盞呈黃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雜志》記載:宋代,長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銀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銀一錢為一星),凡是有關(guān)茶的器具都應(yīng)有盡有。外面用一個飾有穗帶的銀盒子盛起來貯存。趙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長沙)知府的時候,用黃金千兩制造茶具,進(jìn)貢給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為這是宮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楊基《眉庵集》中有《詠木茶爐》詩寫道: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鵬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tuán)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明代張源《茶錄》中說:茶銚,金是水之母,銀則剛?cè)峒鎮(zhèn)洌兜啦幌滩粷?,是用來做茶銚的最好材料。茶銚的中間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過火氣。(以上不見于張源《茶錄》,而近于許次紓《茶疏》)茶甌,以白瓷為最好,藍(lán)白色的次之。


明代聞龍《茶箋》中說:茶,山林隱逸之人,所用茶銚以白銀制成也不可能,何況用黃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長久而言,還是用鐵制作的為好。


明代羅廩《茶解》中說:茶爐,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與茶壺的大小相稱。凡是貯藏茶葉的器具,一定要始終貯藏茶葉,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鶚,以字行,又字貫之,江陰人)《水南翰記》中說:韻書沒有字,今人稱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幾叢書》中說:品茶所用的茶甌,以白瓷為佳,所謂“素瓷傳靜夜,芳?xì)鉂M閑軒”。其形制適宜小口而中間部分較深,這樣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黃龍德《茶說》中說:飲茶器具精致潔凈,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當(dāng)今蘇州的錫壺、宜興出產(chǎn)的時大彬紫砂壺、開封出產(chǎn)的錫銚、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窯、成化窯所出產(chǎn)的茶盞,無論高人隱士、詩人詞客,還是賢明的士大夫,沒有不倍加珍重和寶愛的。就是說自唐宋以來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當(dāng)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張大復(fù)《聞雁齋筆談》中說:茶葉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陽光散發(fā)開來,并且遇到作為知己的水。但是,不經(jīng)過茶灶、茶爐烹煮,也達(dá)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說,飲茶是一種富貴之事。


明代樂純《雪庵清史》中說:甘測的泉水容易變形,如果不是用金銀器盛起來,那么其味道必定沖破茶具的局限而散發(fā)出來。宋代有人贈送中泠泉給歐陽修的,歐陽修驚訝地說道:“先生您本來是貧寒的士人,為什么還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禮物呢?”然后徐徐觀察所饋贈的茶具,于是說道:“水味窮盡啦!”唉!誠如歐陽修先生所說,飲茶乃是富貴的事情。曾經(jīng)考察宋朝的大小龍團(tuán)茶,創(chuàng)始于丁謂,成于蔡襄。歐陽修聽說后感慨道:“君謨作為一個士人,怎么能夠做這樣的事情?”蘇東坡有詩寫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由此可見,丁、蔡二人對于茶的聲譽(yù)又?jǐn)暮芏喟。∫虼?,我面對茶瓶而有所感觸。


茶鼎,是煉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澗和白云之龕所出產(chǎn)的茶品,經(jīng)過茶鼎的烹煎,可以滌煩消渴,其功用確實不在靈芝、白術(shù)等養(yǎng)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沒有泛乳花(烹茶時茶盞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腳(盞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用什么伴隨野語清言?啊!鼎對于茶事的功用太大了!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的詩句,劉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的詩句,宋代呂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的詩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的詩句,羅大經(jīng)(字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的詩句。?。《τ诓枋碌墓τ檬翘罅?!即使如此,我還是嘆賞盧仝的“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的“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像這兩位先生,差不多可以無負(fù)此鼎了。

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籠。犧,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興志》記載茗壺說:陶窯分布于蜀山的周圍。蜀山又叫做獨山,蘇東坡居住陽羨的時候,認(rèn)為這里很像蜀中的風(fēng)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頂還建有東坡祠進(jìn)行祭祀,因為制陶的煙霧飄來熏染,東坡祠的建筑盡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匯鈔》中說:茶壺,以小巧為最佳,每一個客人一個茶壺,任其獨自斟茶品飲,這樣才能得到茶中真味。為什么呢?茶壺小巧就不會使香氣消散,味道也不會改變。況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時之間,太早或者未足,稍緩或者已過,其中的奧妙,清心悅神,品飲自知,通曉其中的變化而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完全在于其人的自我體味。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飲茶風(fēng)尚發(fā)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細(xì)末、加入香藥、制成團(tuán)餅,這也是遠(yuǎn)遠(yuǎn)超過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來,茶壺淘汰了銀壺、錫壺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壺,而崇尚宜興紫砂陶壺,這又是近人遠(yuǎn)遠(yuǎn)超過前人的地方。宜興陶壺的可取之處何在?就在于它用當(dāng)?shù)厣街械暮疤胀粒軌虺浞职l(fā)揮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詩中所吟詠的“傾金注玉驚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著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壺,一個茶壺的重量不過數(shù)兩,其價格往往高達(dá)一二十兩銀子,從而能使泥土與黃金爭價。世風(fēng)日趨浮華,也足以令人感慨了。考察宜興陶壺的創(chuàng)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為年代久遠(yuǎn)已經(jīng)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種說法,是提學(xué)副使吳仕(字克學(xué),又字頤山,宜興人)曾在金沙寺中讀書,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壺。如今傳世的供春壺,色澤如栗子黯然沉著,堅實剛硬,猶如古代的金銀鐵器;敦厚篤實,形制周正,壺上手指的螺紋隱隱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稱它為龔春,是不對的。


萬歷(1573-1620)年間,有四大制壺名家:董翰(號后溪)、趙梁(一作趙良)、玄錫、時朋。時朋即時大彬的父親。時大彬號少山,他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不追求艷麗嫵媚,而以古樸、雅致、堅實、栗色作為特征,工藝奇妙,巧奪天工。于是就在陶藝領(lǐng)域標(biāo)舉大雅遺風(fēng),獨擅空群之名目。(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保┐送?,還有李茂林(名養(yǎng)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時大彬的徒弟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名時英)四人;陳用卿(俗名陳三呆子)、陳信卿、閔魯生(名賢)、陳光甫;還有婺源人陳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復(fù)鏤刻,重疊雕飾,極其細(xì)膩,堪稱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壺,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壺上鐫刻題款也是從時大彬開始的,運(yùn)用竹刀刻畫,書法嫻雅。


茶洗,又叫做漉塵,式樣像扁壺,中間加有一個弧形的鬲,底部有細(xì)孔,以便于沖洗掉茶葉中的沙塵。茶藏,是用來留住洗過的茶葉的工具。這兩種茶具,陳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異的制作工藝。至于水勺、湯銚之類的茶具,世間也有制作得盡善盡美的,但日常還是以椰殼、葫蘆器、錫器最為實用和常見。


茶壺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適宜弧形拱起而不適宜平面,這樣可以使得湯力集中,香氣氤氳,才稱得上達(dá)到了最佳效果。


茶壺如果出現(xiàn)有陳雜氣味,就要先用沸水倒?jié)M洗滌,并且乘熱倒掉,隨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馬上拿出來將水倒掉,這樣其元氣就可以恢復(fù)了。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盒,用來貯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葉,以錫制成,其作用是從大壇中分取茶葉,一盒用完之后再從大壇中取用。(此則不見于《茶疏》,而與張源《茶錄·分茶盒》略似)茶壺,往時崇尚龔(供)春所制的紫砂壺,近日則是時大彬所制的茶壺,非常受人珍重和寶愛。因為紫砂壺都是用粗砂燒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氣的優(yōu)點。

仙說:茶甌,我曾經(jīng)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筍殼作為蓋子,再用槲葉覆蓋在上面,如同箬葉斗笠的形狀,以此來遮蔽塵埃。然后以竹架盛起來,無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編成,細(xì)如笊籬一樣,形狀與塵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隱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銅制的茶瓶,不免會有銅銹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銚也嫌有土腥氣,只有純錫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銚能夠增益茶水的質(zhì)量。


明代謝肇《五雜俎》記載:宋初福建所出產(chǎn)的茶葉,以北苑為最好。當(dāng)時上貢給朝廷的茶葉,如果不是中書省和樞密院以及皇帝身邊的人都得不到賞賜,而民間也都極其珍重愛惜。例如王東城有一個茶囊,只有楊大年來,才會取出來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沒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訓(xùn)《支廷訓(xùn)集》中有一篇《湯蘊(yùn)之傳》,也就是給茶壺所做的傳記。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陶所做的為最好,既不會侵奪茶的香味,而且也沒有熟湯氣。錫壺有趙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吳中的歸錫、嘉禾的黃錫,價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說:茶銚和茶瓶,以瓷器、陶器為最好,銅器、錫器次之。以瓷壺注茶、砂銚煮水這樣的配置為最好。茶盞,只有宣德窯所出的壇盞為最好,質(zhì)地厚重,色白瑩潤,樣式古雅。有一種宣德窯的印花白色茶甌,式樣得中,瑩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窯,以茶盞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盞為美。要烹試茶葉,以色澤黃白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變亂其色澤?注酒也是一樣,只有純白色的器皿最為上乘,其馀的品種都不足取。


烹試茶葉,以洗滌器具作為第一要務(wù)。茶瓶、茶盞、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現(xiàn)鐵銹味,就會損壞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須預(yù)先清洗潔凈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論》中說:古人飲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會留滯的優(yōu)點。


明代陳繼儒《試茶》中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的詩句。[原注:竹茶爐以出產(chǎn)于無錫惠山的為佳。]清代《淵鑒類函·茗碗》記載:韓愈詩中有“茗碗纖纖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長洲人)《中山傳信錄》記載:琉球群島的茶甌,表面呈黃色,上面描畫著青綠花草,據(jù)說出產(chǎn)于土噶喇。其質(zhì)地略顯粗糙而沒有花紋,但有作水紋的,出產(chǎn)于大島。茶甌之上造有一個小木蓋,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個空心托子,制作頗為精致;另外,還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爐與我國大陸稍微有些差異。


清代葛萬里《清異論錄》中說:時大彬所制的茶壺,有一種名叫釣雪,形狀好像一個人帶著斗笠在垂釣,但是形制意態(tài)自然,沒有一點牽強(qiáng)之意。

清代屈擢升《隨見錄》記載: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表面燙上錫,器形很薄,重量很輕,精致而且高雅,用來烹茶最為合適。


文/網(wǎng)絡(luò)綜合

找到約6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