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邵云琴的壺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西泠印社2018秋拍落槌 ▏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

紫砂壺百科全書?

 ?宜興的獨(dú)特材質(zhì)——紫砂,造就了我們廣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興這個陶都名片。他們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藝品,就是工藝的證明、品質(zhì)的證明。所以說——紫砂是一種特質(zhì)、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zhì)、紫砂是一門道德!




西泠印社? 2018 ?秋拍 (落槌)


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




預(yù)展信息

時間:2018年12月12日-14日

地點(diǎn):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杭州黃龍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0號)


拍賣信息

拍品總數(shù):151 件

拍賣時間:2018年12月15日下午16:20

拍賣地點(diǎn):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B廳(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1759 清乾隆 龔心釗藏“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題“御制”二字描金描銀紫泥虛扁壺

落槌價:RMB 5,600,000元



1670 清末民國 胡耀庭制段泥磚方及顧德根制潛陶刻段泥提梁壺各一件

落槌價:RMB 28,000元


1671 當(dāng)代 李寒勇制朱泥圓壺

落槌價:RMB 15,000元


1672 清中期 楊葆年、凌萬興制朱石楳刻錫包砂胎方壺一對

落槌價:RMB 30,000元


1673 清中期及民國 “潮州點(diǎn)銅”款茶托一套、錫罐一對、茶則一只

落槌價:RMB 3,000元


1675 當(dāng)代 吳界明制紅泥笑櫻壺

落槌價:RMB 20,000元


1676 當(dāng)代 周呈飛制紫泥仿古壺

落槌價:RMB 40,000元


1679 當(dāng)代 湯渝制朱泥摹古龍蛋壺

落槌價:RMB 9,000元


1680 當(dāng)代 殷任飛制紫泥摹古龍文方壺

落槌價:RMB 12,000元


1683 當(dāng)代 吳東瑾紫泥西施壺

落槌價:RMB 12,000元


1684 當(dāng)代 施小馬制紫泥調(diào)砂四方扁腹壺

落槌價:RMB 68,000元


1685 當(dāng)代 丁萬里書并刻、周玉奇制紫泥鳴遠(yuǎn)束帶壺及丁萬里刻麒麟鈕腰圓章

落槌價:RMB 35,000元


1688 清道光 楊彭年制紫泥秦權(quán)壺

落槌價:RMB 180,000元


1689 當(dāng)代 漢棠款紫泥橢圓玹缐花盆

估價:RMB 5,000-8,000


1690 當(dāng)代 吳界明制求正對壺

落槌價:RMB 130,000元


1695 清乾隆 紫泥四方抽角墨彩花盆

落槌價:RMB 190,000元


1696 當(dāng)代 施小馬制紫泥鋪砂四方牛蓋壺

落槌價:RMB 20,000元


1697 當(dāng)代 陳國良寫并刻、袁小強(qiáng)制紫泥無垢壺

落槌價:RMB 120,000元


1700 清末民國 巖如制陽羨名壺款紫泥漢扁壺

落槌價:RMB 12,000元


1701 清晚期 貢局款朱泥水平壺

落槌價:RMB 18,000元


1704 清中期 申錫制段泥小南瓜壺

估價:RMB 160,000-200,000


1705 清中期 紫砂胎藍(lán)地粉彩花卉紋蓋碗

落槌價:RMB 18,000元


1706 清 紫泥上彩描金“囍”字貫耳瓶

落槌價:RMB 70,000元


1707 清中期 孟臣款朱泥上彩扁燈壺

落槌價:RMB 22,000元


1708 清中期 邵友蘭制朱泥仿古壺

落槌價:RMB 90,000元


1709 清乾隆 五彩堆泥繪雙面插屏

落槌價:RMB 750,000元


1710 當(dāng)代 王菂刻丁希制紫泥石瓢壺及書畫、拓片一組

落槌價:RMB 18,000元


1711 當(dāng)代 唐雲(yún)繪沈覺初刻唐雲(yún)自用紫泥笠帽圓壺

落槌價:RMB 28,000元


1712 清 彭年刻款鼎亨裕記款紫泥合歡壺

落槌價:RMB 15,000元


1713 清晚期 王勝長制紫泥一粒珠提梁壺

落槌價:RMB 45,000元


1718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扁合歡壺

落槌價:RMB 3,400,000元


1721 清晚期 畊山款寶珠利記朱泥調(diào)砂圓壺

落槌價:RMB 28,000元


1722 清中期 用霖制孟臣款段泥楊桃壺

落槌價:RMB 45,000元


1723 清早期 紫泥虛扁壺

落槌價:RMB 110,000元


1724 清末民國 張鴻坤制巖如刻紫泥印包壺

估價:RMB 15,000-25,000


1725 清 朱泥思亭壺

落槌價:RMB 25,000元


1726 清末民國 莫悟奇定制裴石民制悟奇所作款紫泥蒲包口花盆

落槌價:RMB 10,000元


1727 清 逸公款朱泥壺一組兩件

落槌價:RMB 25,000元


1728 清中期 月泉款紫泥大竹節(jié)壺

落槌價:RMB 85,000元


1733 民國 吳純耿制紫泥六方壺

落槌價:RMB 25,000元


1734 當(dāng)代 王寅春制紫泥仿古壺

落槌價:RMB 110,000元


1735 明末清初 紫砂胎宜鈞釉長頸膽瓶

落槌價:RMB 75,000元


1736 明末清初 紫砂胎宜鈞釉琮式瓶

落槌價:RMB 20,000元


1737 清晚期 陳柏亭制并刻紫泥高漢君壺

落槌價:RMB 6,000元


1738 清早期 紫泥扇形壺

落槌價:RMB 50,000元


1739 清及民國 谿山款錫壺及沈存周制錫罐一組兩件

落槌價:RMB 35,000元


1741 清 孟臣款紫泥楊桃壺

落槌價:RMB 20,000元


1742 清 逸公款朱泥笠帽壺

落槌價:RMB 45,000元


1743 清晚期 玉成窯王東石制沈墨仙刻提梁壺

落槌價:RMB 300,000元


1744 清早期 松鼠百果白泥葫蘆瓶

落槌價:RMB 14,000元


1745 清早期 宜鈞釉砂胎木瓜瓶

落槌價:RMB 110,000元


1746 清 孟臣款朱泥梨式小壺

落槌價:RMB 22,000元


1747 清 君德 仿古款朱泥梨式壺

落槌價:RMB 50,000元


1748 清康熙 鳴遠(yuǎn)款朱泥六方壺

落槌價:RMB 300,000元


1749 清末民國 巖如刻紫泥獅球壺

落槌價:RMB 8,000元


1750 民國 吳云根制紫泥如意壺

落槌價:RMB 75,000元


1755 清中期 紫泥彩繪筆筒

落槌價:RMB 10,000元


1756 清中期 漢珍款紫泥螭鈕壺

落槌價:RMB 110,000元


1757 清晚期 “大明宣德”款朱泥扁燈壺

落槌價:RMB 7,000元


1758 清道光 玉山款段泥四方壺

落槌價:RMB 65,000元




1760 當(dāng)代 李艷制朱泥摹古蒼圜式壺

落槌價:RMB 15,000元


1761 當(dāng)代 許又峰制朱泥摹古礪成古蓮子壺

落槌價:RMB 32,000元


1762 清晚期 黃玉麟制愙齊款紫泥鋪桂花砂升方壺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1763 清早期 朱泥貼花夔龍捧壽壺

估價:RMB 28,000-40,000


1764 清晚期 玉成窯王東石制允明刻款齙瓜壺

落槌價:RMB 130,000元


1767 清中期 楊葆年制輞川居士刻人物詩文錫包砂胎升方壺

落槌價:RMB 10,000元


1769 清晚期 黃玉麟制吳昌碩刻紫泥仿古壺

落槌價:RMB 290,000元


1770 清中期 紫砂胎藍(lán)地粉彩鼻煙壺

落槌價:RMB 8,000元


1771 清 鳴遠(yuǎn)款朱泥平蓋壺

落槌價:RMB 22,000元


1772 當(dāng)代 江建翔制紫泥海圓壺

落槌價:RMB 30,000元


1773 當(dāng)代 吳東元制段泥獸王壺

落槌價:RMB 75,000元


1774 民國 半匋制紫泥松椿壺

落槌價:RMB 12,000元


1775 當(dāng)代 江健翔制段泥牛蓋蓮子壺

落槌價:RMB 38,000元


1776 清 逸公款朱泥壺

落槌價:RMB 48,000元


1777 當(dāng)代 裴石民制紫泥微型花盆四件

估價:RMB 55,000-80,000


1778 清早期 宜鈞釉福祿萬代葫蘆形水盆

落槌價:RMB 160,000元


1779 清中期 紫砂硯臺

落槌價:RMB 28,000元


1780 清早期 陳其淵制朱泥貼花賞盤

落槌價:RMB 38,000元


1781 清晚期 逸公貢局款段泥圓壺

落槌價:RMB 15,000元


1782 清早期 周發(fā)祥制朱泥圓壺

落槌價:RMB 200,000元


1785 民國 巖如制金鼎商標(biāo)款紫泥石瓢壺

落槌價:RMB 10,000元


1786 民國 冰心道人款段泥三足周盤胡

落槌價:RMB 9,000元


1787 當(dāng)代 魯大東刻、鮑行華制段泥石瓢壺及魯大東刻印章、印屏及書法一組四件

落槌價:RMB 45,000元


1788 當(dāng)代 汪寅仙制陳雄立書畫紅泥紅玉壺

估價:RMB 680,000-800,000


1790 當(dāng)代 唐雲(yún)題跋唐雲(yún)繪沈覺初刻紫砂壺拓片

落槌價:RMB 8,000元


1791 清早期 周發(fā)祥制款紫泥笠帽壺

落槌價:RMB 60,000元


1792 清早期 孟臣款白泥蓮子壺

落槌價:RMB 90,000元


1793 清晚期 黃玉麟制紫泥魚化龍壺

落槌價:RMB 150,000元


1794 清末民國 程(陳)壽珍制冰心道人款紫泥掇球壺一組三件

落槌價:RMB 75,000元


1795 當(dāng)代 高旭峰制紫泥穎珠壺

落槌價:RMB 30,000元


1796 清 宜鈞釉紫砂胎烏龜形擺件

估價:RMB 5,000-8,000


1801 當(dāng)代 何道洪制石如生刻紫泥高竹鼓壺

估價:RMB 45,000-60,000


1802 清末民國 吳芝萊制蓮生刻紫泥東坡提梁壺

落槌價:RMB 48,000元


1803 清 聖思氏款金彩祥云壽字紋紫砂天雞尊

落槌價:RMB 700,000元


1804 明末清初 紫泥鋪砂折肩茶葉罐

估價:RMB 18,000-25,000


1805 清中期 滿彩紫砂碗

落槌價:RMB 25,000元


1806 民國 王寅春制朱泥水平壺

落槌價:RMB 95,000元


1807 清晚期 端方款朱泥調(diào)砂平蓋桑扁壺

估價:RMB 160,000-200,000


1810 清道光 紫泥內(nèi)施白釉梅花洗

估價:RMB 5,000-10,000


1811 清道光 申錫款段泥掛釉佛手形壁瓶一對

估價:RMB 18,000-25,000


1812 清 邵云琴制杏川刻錫包砂胎圓壺

估價:RMB 20,000-30,000


1813 清晚期 玉成窯伯年款紫泥粉漿帽筒

估價:RMB 15,000-25,000


1814 清 澹然齊款紫泥鋪砂壺

落槌價:RMB 12,000元


1815 清中期 世德堂款平蓋朱泥桑扁壺

落槌價:RMB 38,000元


1816 民國 毛順興出品自怡軒款任淦庭刻紫泥竹鼓壺

落槌價:RMB 22,000元


1817 當(dāng)代 程十發(fā)書畫范麗萍制紫泥圓壺

落槌價:RMB 20,000元


1818 清 朱泥秋水壺

落槌價:RMB 85,000元


1820 民國 任淦庭刻陳寶生制粉漿紫砂盤

落槌價:RMB 5,000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diǎn)茶的意蘊(yùn)之別

煎茶與點(diǎn)茶,均是兩宋時代的飲茶方式,前者是將細(xì)研作末的茶投入滾水中煎煮,后者則預(yù)將茶末調(diào)膏于盞中,然后用滾水沖點(diǎn)。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fēng)。

作為時尚的點(diǎn)茶,高潮在于“點(diǎn)”,當(dāng)然要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點(diǎn)的“結(jié)果”才可以有風(fēng)氣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點(diǎn)的一刻。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yùn)藉。

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時有雅飲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飲之一派,凡茶必點(diǎn)。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并行,又交叉。而飲茶方式的選擇,既與茶品、時地、飲茶之人相關(guān),在某種情況下,也與意境之追求相關(guān)。


《蓮社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兩宋之煎茶

煎茶與點(diǎn)茶,均是兩宋時代的飲茶方式,前者是將細(xì)研作末的茶投入滾水中煎煮,后者則預(yù)將茶末調(diào)膏于盞中,然后用滾水沖點(diǎn)。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fēng),由南唐入宋的徐鉉在詠茶之作里已經(jīng)申明“任道時新物,須依古法煎”,今人考察兩宋茶事,也認(rèn)為點(diǎn)茶早是這一時代普遍的習(xí)俗。與陸羽《茶經(jīng)》講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書,如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述均為點(diǎn)茶法,曰兩宋點(diǎn)茶盛行,誠然。然而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煎茶之習(xí)卻并未少衰,檢點(diǎn)付諸吟詠的茶事,可知煎茶與點(diǎn)茶,烹茶方式不同,器用不同,使用的場合也不同,結(jié)合繪畫作品、出土器物,這一點(diǎn)可以認(rèn)識得更為清楚。而辨名、辨物之外,更要說明的是,煎茶以它所蘊(yùn)涵的古意特為士人所重,這實(shí)在是兩宋茶事中不應(yīng)忽略的一個重要細(xì)節(jié)。

(一)煎茶用器:風(fēng)爐與銚子

《蕭翼賺蘭亭圖》,是繪畫中的名品,舊題唐閻立本作,今多認(rèn)為出自宋人之手。所見有遼寧省博物館藏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幅。兩圖所繪煎茶情景,筆致細(xì)微,難得尤在細(xì)節(jié)的刻畫。如遼寧省博物館所藏之幅,圖中繪一“具列”,長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陳圓形器皿一、帶托的茶盞一,具列的編竹之跡宛然可見。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幅,具列上面擺放的則是茶碾一、荷葉蓋罐一、托盞一副,器為竹編,也表現(xiàn)得很清楚。

具列之稱,見于陸羽《茶經(jīng)》,卷中“四之器”:“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不過具列之稱,在唐宋詩文中卻很少見,常見的則是茶床。唐張籍《和陸司業(yè)習(xí)靜寄所知》“山間登竹閣,僧到出茶床”;宋王珪《宮詞》“撮角茶床金釘?!?;宋徽宗《宣和宮詞》“司珍新奏玉茶床”;又宋陳骙《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六《故實(shí)》“臨幸賜宴”條,錄其儀注有:“次看盞人稍前,謝上殿,兩拜,次進(jìn)御茶床?!薄熬剖钞?,作樂訖,舉御茶床。”唐詩所云茶床,即《茶經(jīng)》所謂“具列”,而宋人著作中的茶床卻并非陳列茶具所專用,凡看食、看菜、匙箸、鹽碟醋樽,亦皆以茶床為陳列之具,見《夢粱錄》卷三“皇帝初九日圣節(jié)”條。不過出自禁中者,制作更為講究,故“玉”也,“金釘校”也。論其形制,則與《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或無太大不同,即也是下有四足之案。

煎茶《蕭翼賺蘭亭圖》局部(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煎茶《蕭翼賺蘭亭圖》局部(摹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兩幅《蕭翼賺蘭亭圖》皆繪有風(fēng)爐和風(fēng)爐上面的銚子。煎茶者面前一具矮案,案上一個風(fēng)爐,爐旁置盂,內(nèi)里一柄水勺。此為遼寧省博物館藏品所繪。長案上面的盂,便是《茶經(jīng)》中舉出的“熟盂”,用作出水和入水?!恫杞?jīng)》卷下“五之煮”:“第二沸出水一瓢”“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卑拙右住吨x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塵”,正是煎茶時的情景。

風(fēng)爐與銚子,為煎茶所用之器?!恫杞?jīng)》卷中“四之器”:“風(fēng)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薄胺踩恪保捌滹?,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yùn)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枱之”。煎茶的容器,《茶經(jīng)》曰,云“洪州以瓷”“萊州以石”,又或以鐵,以銀。但在兩宋卻并不流行,詩詞中習(xí)見的是“銚”與“鐺”,又或“鼎”“石鼎”“折腳鼎”“折腳鐺”。至于風(fēng)爐,則有“湯爐”“茶爐”“茶灶”之稱。北宋吳則禮《周介然所惠石銚取淮水瀹茶》句云“吾人老懷丘壑情,洗君石銚盱眙城。要煎淮水作蟹眼,飯飽睡魔聊一醒”。又李光《飲茶歌》云“山東石銚海上來,活火新泉候魚目。湯多莫使云腳散,激沸須令面如粥”。當(dāng)然最有名的一首是蘇軾《次韻周穜惠石銚》:“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云蒸蘚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唐釋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五十九“須銚”條釋銚云:“余招反,《廣雅》:鋗謂之銚。《說文》:溫器也。以(似)鬲,上有環(huán),山東行此音。又徒吊反,今江南行此音。銚形似鎗而無腳,上加踞龍為也。”兩宋詩詞所云“銚”,音和義,均取后者,東坡詩便已形容得親切。

唐代銚子有浙江臨安錢寬夫婦合葬墓出土冥器中的一件。器高2厘米,口徑4.7厘米,短流之偏的口沿上橫了一個端口已殘的空心短寬柄,空心內(nèi)原初似應(yīng)再接插一段木柄。慧琳《音義》所謂“鎗”,即鐺。鐺與銚,皆有長柄,柄上或飾龍頭。而銚有短流,鐺則否;鐺有三足,銚則否。詩詞或曰折腳鐺,是銚也,“要知無腳是輕安”“折腳鐺中味最長”,皆其例。至于出現(xiàn)在煎茶情景中的“鼎”,則是鐺或銚的雅稱,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fēng)爐蟹眼湯”,是也。上海博物館藏宋佚名《蓮社圖》所繪煎茶場景,坐在蓮花風(fēng)爐上邊的正是一個龍頭柄銚子。


銀銚浙江臨安錢寬夫婦墓出

而宋代尚有一種無柄的銚子,卻是在銚子上作出三股交合的提梁,即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北宋定窯瓷銚,又四川德陽縣孝泉鎮(zhèn)清真寺宋代窖藏銀器中的一件所謂“銀匜形器”。陜西藍(lán)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出土石銚一件,外撇的口沿下方有三個花瓣式細(xì)耳,短流之側(cè)為一對,另一個在與短流相對處。

銀銚四川德陽孝泉鎮(zhèn)

比照前舉有提梁的銚子,可知石銚的三個系耳自是用來穿系提梁。石銚原初也當(dāng)是有蓋子的。傳劉松年《攆茶圖》中所繪正是此類。


《攆茶圖》局部

與銚子類似的煎茶之器尚有急須。北宋黃裳《龍鳳茶寄照覺禪師》句云“有物吞食月輪盡,鳳翥龍驤紫光隱”;“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其句下自注曰:“急須,東南之茶器?!庇制洹吨x人惠茶器并茶》句有“遽命長須烹且煎,一簇蠅聲急須吐”,亦此。急須,即短流而一側(cè)有橫直柄的壺,此在唐代即已出現(xiàn)于南方,長沙窯產(chǎn)品中便很常見,或有在橫柄上作“龍上”二字者。作為煎茶用具,“急須”之器與名也傳往日本。不過不論中土還是東瀛,它的流行范圍都不算很廣。


日本之急須

風(fēng)爐也多見宋人吟詠。陸游“公閑計有客,煎茶置風(fēng)爐”;釋永頤《茶爐》詩:“煉泥合瓦本無功,火煖常留宿炭紅。有客適從云外至,小瓶添水作松風(fēng)。”洪適《湯爐》:“蟹眼候松風(fēng),云腴挾霜月。爐下豈常炎,灰飛即煙滅?!庇置穲虺肌恫柙睢罚骸吧剿卤滔^,幽人綠巖畔。夜火竹聲干,春甌茗花亂。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彼伣燥L(fēng)爐。石銚與風(fēng)爐本煎茶所必需,詩詞因此常常二者并舉。如黃庭堅(jiān)《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風(fēng)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陸游《冬晴與子坦子聿游湖上》“會挈風(fēng)爐并石鼎,桃枝竹里試茶杯”;張倫《訴衷情·詠閑》“閑中一盞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磚爐最宜石銚,裝點(diǎn)野人家”。

上:白釉銚子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出土

下:白釉風(fēng)爐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出土

當(dāng)然銚子并不僅僅用于煎茶,但若煎茶,它卻是上選。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出自河北曲陽縣澗磁村的定窯白釉風(fēng)爐與銚子,是為人熟知的唐代之例。只是這一組煎茶之器尺寸很小,當(dāng)非實(shí)用之具。兩宋繪畫中,用作煎茶的風(fēng)爐與銚子常常是用于點(diǎn)綴風(fēng)雅的配景。除兩幅《蕭翼賺蘭亭圖》之外,上海博物館藏南宋《白蓮社圖》,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馬遠(yuǎn)《西園雅集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物圖》,又前舉傳劉松年《攆茶圖》,畫中與風(fēng)爐配套的煎茶之器,都是銚子。山西洪洞廣勝寺明應(yīng)王殿北壁元代壁畫中尚可以看到它的沿用。

廣勝寺明應(yīng)王殿北壁壁畫局部

與風(fēng)爐配套的尚有一種短流的煎茶瓶。黃庭堅(jiān)《謝曹子方惠二物二首》,其一即為“煎茶瓶”,句云:“短喙可候煎,枵腹不停塵。蟹眼時探穴,龍文已碎身?!薄靶费邸本?,乃煎茶之候湯;“龍文”,指茶餅,“龍文已碎身”,便是茶餅已細(xì)研作末,正可入于湯之老嫩合度的煎茶瓶中。起句特別點(diǎn)明“短喙”,可知它與用作點(diǎn)茶,即須注湯有力而作成長流的湯瓶不同。煎茶瓶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張匡正墓和張文藻墓的壁畫中可見,它正好坐在一個下有蓮花托座的風(fēng)爐之上。兩墓時屬遼大安九年。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壁畫中用作點(diǎn)茶的一個長流湯瓶。此墓時屬遼天慶七年,與前者約略同時,三墓與詩人生活的年代也正相當(dāng),可以互證。點(diǎn)茶的長流湯瓶也見于山西朔州市市政府工地遼墓壁畫,欄桿桌子上放了摞著的盞托和倒扣的幾摞茶盞,還有疊置的牙盤,桌前燎爐上坐著湯瓶。

山西朔州市市政府工地遼墓壁畫

(二)點(diǎn)茶用器:燎爐、湯瓶、茶筅

風(fēng)爐與銚子用于煎茶,至于點(diǎn)茶,卻是用湯瓶,而不用銚子,馬廷鸞“磚爐石銚竹方床,何必銀瓶為瀉湯”,“石銚”“銀瓶”對舉,前者指煎茶,后者謂點(diǎn)茶,是茶器不同,而烹茶之法迥異。故宮藏李嵩《貨郎圖》,貨郎擔(dān)子里正有一組茶具:一摞盞托,一摞茶盞,一把長流湯瓶,一柄點(diǎn)茶所必需的茶筅。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一方北宋磚雕,畫面浮雕方桌旁邊分立的兩名侍女,其一手持盞托,上邊坐著茶盞,其一一手舉著點(diǎn)茶用的湯瓶,一手持茶筅,正是點(diǎn)茶情景。山西汾陽東龍觀宋金墓壁畫、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羅漢圖·吃茶》一幅中也都有同樣的場景。


《五百羅漢圖·吃茶》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湯瓶煎水,一般也不取風(fēng)爐,而多用“燎爐”。燎爐有圓形,也有方形,前者多見于遼,后者多見于宋,因此宋人又或稱它“方爐”。宋王安中有《睿謨殿曲宴詩》,詳記宣和元年的一次宮中之宴。詩前之長序臚舉盛況,其中說到“戶牖屏柱,茶床燎爐,皆五色琉璃,綴以夜光火齊,照耀璀璨”。茶床與茶床之用,已見前引詩文,這里以燎爐與之并舉,可知同為烹茶之器。又南宋趙蕃《海監(jiān)院惠二物戲答》“打粥泛邵州餅,候湯點(diǎn)上封茶。軟語方爐活火,清游斷岸飛花”,亦此。點(diǎn)茶之湯瓶與方爐的組合,也每見于宋代圖像,如故宮藏《春游晚歸圖》,如江蘇江陰青陽鎮(zhèn)里涇壩宋墓石槨浮雕。與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與清談不同,點(diǎn)茶多用于宴會,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兩種情景,在宋代繪畫中一一表現(xiàn)分明。驗(yàn)之以宋徽宗《文會圖》,舊題唐人、實(shí)為宋代作品的《春宴圖卷》,又遼寧省博物館與故宮各有收藏的南宋《會昌九老圖》,又山西陵川縣附城鎮(zhèn)玉泉村金墓壁畫,俱可證大型聚會所用皆為上置候湯點(diǎn)茶之湯瓶的“方爐”,亦即王安中詩序中說到的“燎爐”。若煎茶,則前面提到的《攆茶圖》可以為例。畫面分作兩部,一邊繪高僧據(jù)案揮毫欲作書,兩學(xué)士觀坐在一旁,此為書事。另一邊繪假山花木,其旁置桌,桌上擺著玳瑁茶筒、茶盞、盞托等。桌旁一具風(fēng)爐,爐上坐著帶提梁的銚子。爐旁的碾茶者用脖頸上掛著的襻膊兒摟住衣袖,正在“危坐只手旋乾坤”。張?jiān)伞朵较场贰皸拵酌鞔皹肺囱?。熏爐茗碗是家常。客來長揖對胡床。/蟹眼湯深輕泛乳,龍涎灰暖細(xì)烘香。為君行草寫秋陽”。詞與畫適可對看。


《文會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煎茶與點(diǎn)茶的意蘊(yùn)之別

作為時尚的點(diǎn)茶,高潮在于“點(diǎn)”,當(dāng)然要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點(diǎn)的“結(jié)果”才可以有風(fēng)氣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點(diǎn)的一刻。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yùn)藉。南宋洪咨夔有《作茶行》,頗道出此中意趣:“磨斫女媧補(bǔ)天不盡石,磅礴輪囷凝紺碧臼刳。扶桑掛日最上枝,媻跚勃窣生紋漪。吳罡小君贈我杵,阿香藁砧授我斧。斧開蒼璧粲磊磊,杵碎玄璣紛楚楚。出臼入磨光吐吞,危坐只手旋乾坤。碧瑤宮殿幾塵墮,蕊珠樓閣妝鉛翻。慢流乳泉活火鼎,淅瑟微波開溟涬。花風(fēng)迸入毛骨香,雪月浸澈須眉影。太一真人走上蓮花航,維摩居士驚起獅子床。不交半談共細(xì)啜,山河日月俱清涼。桑苧翁,玉川子,款門未暇相倒屣。予方抱《易》坐虛明,參到洗心玄妙旨?!弊鞑?,即碾磨茶,陸游《秋晚雜興十二首》之五“聊將橫浦紅絲硙,自作蒙山紫筍茶”,句下自注:“鄉(xiāng)老舊謂碾磨茶為作茶?!焙樵娨蚱鹗渍f石,舉出茶臼。“扶桑掛日”云云,指茶餅。斧分茶餅,然后用茶臼粗研,再入茶磨細(xì)碾,直要它細(xì)如仙宮之塵,麗姝之粉?!奥魅槿罨鸲?,淅瑟微波開溟涬”,煎茶也,鼎指風(fēng)爐?!安唤话胝劰布?xì)啜,山河日月俱清涼”,真正是茶事的至境,于是得與茶賢接通聲氣,——陸羽、盧仝在茶詩中幾乎是不可或缺之典,煎茶自然更須用它來揭明要義,依傍這古典的記憶而持守茶事之清,而把茶事引向獨(dú)立于流俗之外的意境,結(jié)末的所謂“虛明”因此可以指實(shí)景,也可以指心境。此或近于玄思,但宋人本來是把玄思融入日常,茶事也不外如此。


《春宴圖卷》局部故宮藏

煎茶與點(diǎn)茶,是烹茶方法的古今之別,其中當(dāng)然也還有著茶品之別,亦即常品與佳品之別。宋王觀國《學(xué)林》卷八“茶詩”條云:“茶之佳品,其色白,若碧綠色者,乃常品也。茶之佳品,芽蘗微細(xì),不可多得,若取數(shù)多者,皆常品也。茶之佳品,皆點(diǎn)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薄褒R己茶詩曰:‘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丁謂茶詩曰:‘末細(xì)烹還好,鐺新味更全?!私约宀栲ㄖ?。煎茶啜之者,非佳品矣?!贝苏f雖然不很完全,但用來概括一般情景,大致不錯。不過付諸吟詠的兩宋茶事,煎茶與點(diǎn)茶之間,隱隱然又有著清與俗之別。陳與義《玉樓春·青鎮(zhèn)僧舍作》“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一甌清露一爐云,偏覺平生今日永”;林景熙《答周以農(nóng)》“一燈細(xì)語煮茶香,云影霏霏滿石床”;黃庚《對客》“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陸游《雪后煎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fù)關(guān)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比绱酥?,兩宋詩詞中不勝枚舉。煎茶之意古,所用之器古,因總以它不同于時尚的古雅而與詩情相依。與燎爐相比,風(fēng)爐自然輕巧得多,當(dāng)有攜帶之便,且與燎爐用炭不同,風(fēng)爐通常用薪,則拾取不難,何況更饒山野之趣,詩所以曰“藤杖有時緣石磴,風(fēng)爐隨處置茶杯”;而所謂“巖邊啟茶鑰,溪畔滌茶器。小灶松火然,深鐺雪花沸。甌中盡余綠,物外有深意”,更是煎茶獨(dú)有的雅韻。陸游《跋程正伯所藏山谷帖》:“此卷不應(yīng)攜在長安逆旅中,亦非貴人席帽金絡(luò)馬傳呼入省時所觀。程子他日幅巾筇杖,渡青衣江,相羊喚魚潭瑞草橋清泉翠樾之間,與山中人共小巢龍鶴菜飯,掃石置風(fēng)爐,煮蒙頂紫茁,然后出此卷共讀,乃稱爾?!奔仍啤皰呤蔑L(fēng)爐”,自然是煎茶,展卷賞帖,也要如此經(jīng)營才好。


《攆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煎茶與點(diǎn)茶之別中特寓態(tài)的微意,則有蘇軾的名作《試院煎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蒙茸出磨細(xì)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xué)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囵?,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xué)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痹娫啤拔醋R古人煎水意”,蘇轍《和子瞻煎茶》“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是其意。鄒浩《次韻仲孺見督烹小團(tuán)》“方欲事烹煎,姜鹽以為使”,自注:“蜀人煎茶之法如此”。所謂西蜀煎茶法,便是茶湯中佐以姜鹽,前引蘇詩句有“姜新鹽少茶初熟”,亦可證,它在宋代原是作為古法而常常用于煎茶。李生句,則用唐李約煎茶故事。詩作于熙寧五年,東坡在杭州監(jiān)試。是時甫用王安石議,改取士之法,東坡有《監(jiān)試呈諸試官》詩述其事,且于其中微存諷意,《試院煎茶》則暗用當(dāng)日茶事中的古今之別再度風(fēng)之,“且學(xué)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實(shí)在是借煎茶而表現(xiàn)了一種姿。

茶事進(jìn)入繪畫,煎茶與點(diǎn)茶也各自形成圖式,乃至成為表現(xiàn)文人風(fēng)度的藝術(shù)語匯。遼寧省博物館藏元人《子方扁舟傲睨圖》,扁舟一葉,主人坐鹿皮薦,背倚懶架,肘下是書帙裹著的卷軸,身邊設(shè)一張琴,柵足案上一函書,一爐香,一副托盞,花觚里一蓬花,舟子操楫,童子煎茶,煎茶所用依然是蓮花托座風(fēng)爐?!皶{(diào)度清且苦,臭味不同誰與論”,宋元時代不同流俗的煎茶之韻中,原來是“傲睨”。


《子方扁舟傲睨圖》局部(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飲茶當(dāng)然不自陸羽始,但自陸羽和陸羽的《茶經(jīng)》出,茶便有了標(biāo)格,或曰品味。《茶經(jīng)》強(qiáng)調(diào)的是茶之清與潔,與之相應(yīng)的,是從采摘、制作直至飲,一應(yīng)器具的清與潔。不過《茶經(jīng)》最有意味的文字,卻在卷下“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復(fù)以火干之,則又棨、撲、焙、貫、朋、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fēng)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或作味)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引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既入高門,則茶之清,舍精細(xì)、濟(jì)楚之待遇外,不能保存。而若依松傍巖,瞰泉臨澗,二三知己品茗于朗月清風(fēng)之間,則人與事,雙清并,其器其具,其一應(yīng)之微細(xì),皆可不論。可以說,此方為茶之三昧,也不妨說,《茶經(jīng)》凡不可略者,皆是為俗飲說法,唯此之可略,方是陸子心中飲茶之至境,此便最與詩人會心,其影響至宋而愈顯。《茶錄》與《大觀茶論》固然是雅,然而以“九之略”為衡,則依然是俗?!坝ㄈ榍邈鑫?,須是眠云跂石人”,宋人深會此意。風(fēng)爐石鼎,茶煙輕輕,其器古樸,其韻疏清;煎茶,保存的正是如此意境。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時有雅飲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飲之一派,凡茶必點(diǎn)。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并行,又交叉。而飲茶方式的選擇,既與茶品、時地、飲茶之人相關(guān),在某種情況下,也與意境之追求相關(guān)。從另一面說,此又與詩人、畫家以胸襟氣度及創(chuàng)作背景之異而選擇不同的話題相關(guān)。南宋張栻云:“予謂建茶如臺閣勝士,草茶之佳者如山澤高人,各有風(fēng)致,未易疵也”。持此以喻點(diǎn)茶與煎茶之別,也正合宜。

結(jié)論如是,不妨仍以煎茶之意叩諸宋人,其或應(yīng)聲而答:“不置一杯酒,唯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同此對梅花”。

圖文來源:胡楓宋瓷收藏,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紫砂為何一路逆襲?5分鐘帶你縱覽紫砂歷代發(fā)展史

在上一期的內(nèi)容中,六一堂向大家講述了隨著沏茶方式的改變,《從越窯到建盞,再到紫砂,來看看紫砂的“上位之路”》寫了紫砂壺如何一步步“上位”,越來越受茶人的歡迎。

那么今天就詳細(xì)講解歷代紫砂的發(fā)展史,看看紫砂如何從“土小子”逆襲成為“高富帥”。

宋代紫砂壺的發(fā)展情況

紫砂壺的濫觴可追溯到北宋。

1973年下半年,宜興羊角山宋代龍窯紫砂窯址的發(fā)現(xiàn),證明宋代紫砂器尚處于初級階段,制坯和燒成工藝尚不成熟。

▲龍窯模型

從出土的殘器的口與蓋結(jié)構(gòu)來看,可知宋代紫砂器主要用于煮水,為一般日用陶器。

元代紫砂壺的發(fā)展情況

元代時,宜興紫砂器未見發(fā)展,只是器身上出現(xiàn)了劃刻銘文。

明代文人蔡司沾在《霽園叢話》記有:“余于白下(即今南京市)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p>

▲《且吃茶》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關(guān)于元代紫砂壺唯一的文字記錄。

據(jù)考證,這一記載中“孫高士”叫孫道明,為元明之際的隱士,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卒于明初洪武年間。

明代紫砂壺的發(fā)展情況

明代是紫砂壺的發(fā)展和興盛時期。

從明代正德年起,以供春為代表的紫砂壺藝人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紫砂壺藝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明代萬歷年間,紫砂名工輩出,各懷絕技,特別是明萬歷年間名藝人時大彬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紫砂壺藝的成熟。

▲時大彬畫像

作為砂壺三大壺式的筋紋型、自然型、幾何型,在這時也已全面奠定,并均有上佳作品問世,使紫砂壺積淀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人氣息。

▲時大彬 菱瓣圓壺、扁圓壺

拍賣價:RMB 21,850,000

因此可以說,萬歷年間是紫砂壺藝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

這一時期紫砂壺的造型較多地吸取銅錫器皿造型和明式家具的特點(diǎn),筋紋器造型較多,受銅鏡外形及銅器影響非常明顯,明式家具簡潔凝重的風(fēng)格對紫砂陶藝的影響也是隨處可見。

▲明 龔心釗舊藏陳仲美制鳳首題眼紫砂壺

拍賣價:299萬元

其器形應(yīng)仿于青銅鳳盉,器形小巧,身形圓鼓,獸足鳳首,神形兼?zhèn)洌谧仙皞髌髦泻币姟?/p>

鳳盉是古代酒器。因鑄有鳳形飾物,故名。

整體來講,明代紫砂壺造型渾厚,比例協(xié)調(diào),泥質(zhì)顆粒較粗。

"不務(wù)妍媚而樸雅堅(jiān)粟",正是當(dāng)時以時大彬?yàn)榇淼膲厮嚰业某缟小?/p>

▲時大彬制圈扭壺

拍賣價:RMB 13,440,000

清代紫砂壺的發(fā)展情況

清代紫砂壺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01

早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紫砂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

品種日益增多,除大量生產(chǎn)壺、杯茶具外,還有花盆、雅玩陳設(shè)、玩具等。

▲清乾隆 紫檀盒紫砂虎伏硯

成交價:701.5萬元

紫砂壺的形制多姿多彩,有仿古形、花果形、幾何形的壺式。

泥料配色也更豐富,朱泥、紫色仍為主體,還有白泥、烏泥、黃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種色澤。

▲清康熙/雍正 陳鳴遠(yuǎn)作宜興紫砂南瓜式壺

成交價:3220萬元

制壺技藝、裝飾手法都有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由于技藝的日益精進(jìn),紫砂器也被宮廷皇室所看重,成為貢品,也因此出現(xiàn)用特種工藝裝飾的紫砂壺。

▲清雍正 紫砂胎包漆描金彩繪方壺

此時最著名的紫砂壺大師是陳鳴遠(yuǎn),傳世品有傳香壺、蓮子壺、束柴三友壺、松段壺、梅干壺、蠶桑壺等。

▲清康熙 鶴邨(陳鳴遠(yuǎn))作

宜興紫砂像生板栗及栗子杯 (共兩件)

成交價:397萬元

壺式講究自然天趣,并在壺體上鐫刻詩銘,是最早在紫砂壺上采用鐫刻詩銘的藝人,署款是刻名和印章并用,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價值。

02

中期是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紫砂壺的形制和裝飾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由于文人參與紫砂壺的設(shè)計而引起的。

文人參與紫砂壺藝,雖然前代已有,但唯此時期獨(dú)盛,成為紫砂壺藝的主流,對紫砂壺藝的發(fā)展有極大的推進(jìn)。

▲清中期 龔心釗舊藏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

成交價:1449萬元

首倡者為嘉慶時溧陽知縣陳鴻壽,也就是陳曼生。

后繼者有道光時的瞿應(yīng)紹、鄧奎、宋堅(jiān)、喬重禧等一批文人。文人參與是嘉慶道光間紫砂壺藝突出的時代特征。

▲瞿應(yīng)紹 子冶石瓢

成交價:805萬元

乾隆時期紫砂壺注重妍巧的風(fēng)氣,而此時式樣轉(zhuǎn)趨典雅古樸,以書法、繪畫、篆刻成為主要內(nèi)容的刻劃裝飾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清 鄧奎 符生 鄧奎刻梅花壺

為此,紫砂壺的器形也變成以幾何型為主,壺體上裝飾線條簡練,盡可能擴(kuò)大光潔面的面積,以便使用刻劃裝飾手段,來表現(xiàn)文人所喜歡的書法、繪畫、篆刻等內(nèi)容,使砂壺的書卷氣、金石味更加濃烈,砂壺的藝術(shù)達(dá)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03

道光、咸豐及其后是清代紫砂壺發(fā)展的晚期,這一時期的紫砂藝術(shù)沒有顯著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邵大亨 掇只壺

成交價:552萬元

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邵大亨、申錫、邵景南、邵友廷、馮彩霞、邵盤珍,以及黃玉麟、萼圃、邵大赦、何心舟、王東石、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蘭舫、邵云如、邵湘甫等。

▲清 吳昌碩刻黃玉麟制扁圓壺

成交價:345萬元

明代紫砂壺出道晚,終無法沖破瓷具的包圍圈,到了清代紫砂壺藝達(dá)到巔峰,形成了涇渭分明的三大風(fēng)格。

第一,傳統(tǒng)的文人審美情趣風(fēng)格。講究壺的內(nèi)在氣質(zhì)。

第二,富麗豪華,明艷精巧的市民情趣。在壺面上用各種顏色繪制出山水人物花鳥,或?qū)厥┮愿鞣N明艷的釉色,或鑲金鑲銀。

第三,為貿(mào)易需要而開發(fā)的外銷風(fēng)格。如包金銀邊,加制金提梁等。

▲清代外銷紫砂壺

民國時期紫砂壺的發(fā)展情況

清末至民國初期,宜興紫砂壺又一次復(fù)興。

一批商業(yè)經(jīng)營者入主宜興紫砂壺的生產(chǎn),他們在上海、宜興、無錫、天津、杭州等地開設(shè)專門店,其中著名的公司商號有∶陳鼎和、鐵畫軒、吳德盛、毛順興。

▲鐵畫軒(制) 東坡提梁

成交價:63.25萬元

他們在宜興定制紫砂壺,并聘用名藝人制作,使宜興紫砂壺不僅銷往國內(nèi)各大城市,還遠(yuǎn)銷日本、東南亞地區(qū)以及歐美。

此期紫砂壺的壺式多沿襲清代,新創(chuàng)的壺式并不多,當(dāng)時所重是刻畫裝飾。

▲安吉制紫泥磚方壺及陳鼎和制紫泥杯

顧德根制紫泥托盤

刻畫紋飾盛行摹刻名畫、不同書體的書法、碑版、青銅器銘文、磚瓦古陶文等;素材來自《金石索》等古彝器及石刻拓本和《芥子園畫譜》之類的出版物。

▲《芥子園畫譜》

民國時期著名的壺藝陶人有俞國良、程壽珍、寶琴、談伯章、陳光明、馮桂林、沈孝陸、江案卿、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任滄庭、朱可心等。

▲程壽珍 掇球壺

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頭等獎

他們的技藝精妙,善于仿古,作品很多,有的紫砂作品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是民國期間紫砂壺復(fù)興的中堅(jiān)力量,為宜興紫砂壺技藝的承傳發(fā)展做出了歷史的貢獻(xiàn)。

▲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來源:紫砂壺鑒賞與收藏秘籍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